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铜仁市逸群小学蒋秀祥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虽不知陈老先生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但近年来围绕此语的争论一直不断。

作为理想教育主义者的陈老先生说此话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如果将此话理解为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那其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其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现在的教育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有情感的人,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现在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随之而来的各种法也相继诞生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生有了法的保护,说话、做事也理直气壮了,上课不听讲,不可以罚站的;作业完不成,不可以扣留的;逃学旷课不可以开除的;批评学生不可以严厉的......如果老师做得不好,批评过火了,要求太严了,学生会拿法律保护自己了;老师留作业了,学生就说要减负呀......

当今的学生处在经济社会,竞争时代,他们面对的是挑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怎么适应社会呢?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也在钻教育的空子,拿着法律当作他们的保护伞,来遮掩他们的缺点错误,不能正视自己,不能关注社会,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他们在温室中成长。

生活的道路哪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能经历风雨吗?他们能担起社会的重任吗?

我不是否定现在的教育,也不是反对关注学生的个性,孔子两千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也认为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也就是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做人的准则。但是面对现在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能畏惧,“小树不砍掉旁支,怎么能成栋梁材?”我感觉学生、孩子也同此理,他们在成长中,由于阅历浅,分辨能力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有了错误,我们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知善恶明事理懂美丑辨是非。

所以说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说法不妥,学生也有各种水平的,也存在着各种差异,教育教学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甚至把责任都推给老师,这样势必对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对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副作用的。无论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抓住问题的实质,

寻求最好的解决的办法,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办好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适应社会的新型公民。

以下是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发表一下我看看法。

1、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

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家庭的变异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为何社会的黄、赌、毒及其它不良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履好自己的职。一句“没有……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

2、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这些信息经过学生自己的诠释和处理,变成他们各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后,结果就不大相同,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化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只需外部雕琢就能成为艺术品。不能不说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

3、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

如果不考虑说话背景及特定条件,单就这一句话进行逻辑分析,其逻辑错误也是十分明显的。逻辑推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命题的大前提(真)正确,小前提才能(真)正确。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大前提本身就不“真”,其结论未必“真”?因为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推理,可进一步推出:“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管不好的国家,只有不会管的××”。其推理能否成立,自不待言。

4、“好”的标准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如果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那在广泛实施选拔性考试的今天就产生不了“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决定了始终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算不上“会教”的老师,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万事俱备,只欠(学校)教育”;第二,“好”的标准不只有一个,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标准,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个会教的老师你就都能教好所有所教的学生。也许有人嘲笑我吹牛,不自量力.告诉你,我还真不是个会吹牛和自以为是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一个会教学生的老师那里,只要是学生是都能教好的,这里的学生当然包括好学生与坏学生,一个连坏学生都能教好的老师那教好学生就没多大问题了。

坏学生到底到底有多坏?可不可教好?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被大家唾弃的人的,何况一个孩子,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要调皮捣蛋呢?

成绩差,这与智力及努力程度有关。我们都知道人的智能和体能都不尽相同,如果以同一标准去打造所有不同的孩子那是我们不明智,不能怪学生不努力,比方说我不会跑如果要我练长跑我是一辈子也不会成功啊。所以说有的学生不去学英语我认为他是聪明的。有自知之明啊。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心智、能力都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而且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任何一个老师,他的能力,他的教育技巧,他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能力,他的预知能力,他的判断能力,他本身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所不能,可以说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你就无法确定某个学生到底是不是已经无药可救,即使你用尽你所知道的所有方法都教不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已别无他法。你搬不动的石头,别人未必搬不动;现在搬不动的石头,将来也不是一定搬不动。爱因斯坦三、四岁了还不大会说话,他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傻子;爱迪生小学时也被老师认为古怪,最后被逐出校园。结果他们都成了伟大的人。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说明,人的自我评价对其本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又是借鉴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从周围人对待自己的蛛丝马迹中窥探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低,进而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自我评价就高,觉得别人对自己评价低,自我评价就高,当然这些大多都是潜意识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说:“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经过测试,列出数十个认为是可以成才的学生的名字给该校的教师(实际上这些学生是心理学

家随机挑选的,教师不知道是实验,只知道这些学生被认为是可以成才的),结果半年后,这数十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不少,而其他学生几乎都没有进步。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在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在不知不觉中鼓励或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被教师“看得起”的学生受到积极的暗示,从而变得积极和自信起来,被教师“看不起”的学生受到消极的暗示,从而变得自悲起来。所以我认为,有师德,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真正称职的教师,在他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综上所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信念,并无不可,且值得肯定与敬佩,但用作教育评价标准、指责学校教师工作的“名言”,就十分不妥。同时要指出的是,我们质疑陈老先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并不是要否定陈老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而是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当前教育现象,探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育实际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使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本份,也是教育工作理性与人性所在。

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荒唐的谬论

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荒唐的谬论 (转)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绝对不同意,谬论,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和学生经常面对面打交道的人,不会说这种话,荒唐之极。我承认,老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可能是一辈子。所以,文质君说:上学就要选择好的学校,假如不能选择好的学校,就要选择好的老师。我们经常见到因为老师的不当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伤痛,我们也经常见到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学生的一生的典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坚决反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 不知是谁发明了这句话,然后这句话成为很多校长用来要求老师、家长社会用来指责老师的至理名言。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下,面对着顽固不化的学生,面对离异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面对智力有偏差的孩子,老师一遍一遍的检点自己,企图找到自己“不会教”的思想根源、实际行动,然后又百倍的努力去实施教育,但成绩差的依然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品质恶劣的可能还是继续恶劣……为什么?因为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尤其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的智力水平也绝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的智力是多元的,我们去只用一元的标准去要求,怎么能达到统一的要求?

好与不好,关键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但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似乎只重视了和知识相关的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而对其他的智能则忽略不计,于是,所有人的目光也就只盯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成绩之外的东西也就没人重视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所谓的“教好”,就是教出成绩高的学生,就是把孩子都送进名牌大学的教育,试问,那个老师有这样的本事?纵使神仙也难有此魔力。另一方面,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来看,出了问题找学校,似乎家长没有任何的职责,这又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须知,孩子从出生开始,甚至还没有出生,教育就开始了。父母的言谈举止,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都是孩子可资效仿的榜样,等到孩子上学之后,其性格特点就已经形成,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孩子品质的形成。孩子不仅在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教育,整个社会,还有网络电视等媒体都是教育孩子的资源。所以,孩子成长中出现了问题,决不仅仅是老师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但为什么要把责任全部加到老师的身上?假如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立的话,是不是“没有治不好的疾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关键字:教育学生教师教育名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教育界最流行的名句,还有等同的一句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们对此并不一致地赞同。反对者认为,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为什么国家要设这么多的监狱?人根本不会犯罪;即使有人犯罪,还不把罪犯送到学校里,交给教师?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如果给你一批白痴,你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吗?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找不到任何差错,教育经验告诉人们,一些被人认为教不好的学生,经过好教师的精心教育,真的教好了,还成了著名人才。这句名言究竟是对还是错? 1.永不放弃是教育的真谛 任何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时限、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学生进入某一学段学习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行为习惯。他可能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教师接收到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起初想尽办法转变他,让他从基础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如果教师的努力能够使学生转变,学习和行为习惯有明显进步,教师就继续努力,使学生不断进步,直到使学生成为好学生。如果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依然很差甚至更差,教师就会泄气,并认为,此学生是教不好的,最终,教师不得不放弃努力。教师放弃努力后,教师给了学生以消极暗示,学生自认为自己很笨,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学生自己也放弃努力,从而成为真正的教不好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某个教师看来是教不好的,另一个教师却把他教好了,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学生是否教得好,跟教师的教育能力、努力、条件有关。对于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学生,确实不存在教不好的道理。但是,如果智力、身体、心理存在问题,应另当别论。教师不能用残疾人难以培养为天才来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个恶贯满盈的犯罪学生,在三年初中阶段,把他培养为一个被公认的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使他改掉坏习惯、不再犯法犯罪,在三学年里学完规定的课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培养目标不要过高,一般还是做得到的。如果教师特别善于做学生工作,使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使他能够继续接受教育,以后有可能走上正轨而成为杰出人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意思当然是“学生都是教得好的”,这是一种可能和希望,也意味着“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是多于困难”、“办法总是有的,只要动脑筋”。 那么,如果学生没有 被教好,是否该追究教师的责任呢?一些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要求教师的。从而引起教师们的极大反感。教师反问道,“把我班里最会捣乱、成绩最差的那几个学生,由你来教育,看你把他们培养成何等人才?” 如果校长要求教师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那么,校长的要求是正确的;如果校长的要求用于惩罚教师,一旦教师手下的学生没有被教好,认为是教师的责任,那么,校长的要求是错误的。教育好学生不是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由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教师是教育的专家,但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罗昌群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在每一个班级中,无疑都会有差生存在,但作为一位教师,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我们一碗水要端平,即使学生再差,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接受知识教育的权利,也有权利享受其他同学应该享受的。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应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把辅导差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实差生并不差,只是缺乏学习的兴趣。之所以我们要注重差生转化工作。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不辜负这一光荣的称号。让大家眼里所谓的差生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班级里很多成绩较差学生,通过我不断努力,多做差生转化,差生大有转变。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我的体会: 第一,要有耐心和爱心。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一个老师要全心全意地关心、爱护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用一颗爱心去感化教育他们。以情感人,你对学生的爱,学生是能体会到的,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意志比较薄弱,即使他们认识到了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可过一段时间仍可能再犯,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要反复教育,不能报一劳永逸的态度。 第二,注重对差生的辅导,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目标,精心实施”。每个班级的基础、现状、层次都不一样,每个班级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和层次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对自己班级的期望做到心中有数,总体规划,精心实施。是抓学风建设、落实抓单科突进,还是足抓优生培养或抓差生转化?是以纪律作为支撑点还是以学习方法作为切入点?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还是暴风骤雨,立竿见影?教师思路一定要清析,重点一定要突出,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然,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细枝末节的琐事,更要在班级立意上大刀阔斧,披荆斩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媒体聚焦】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新东方优能) 眼下,中高考的热度正一点点退去。各家教育辅导机构又开始拉开新一轮的“抢生大战”,媒体宣传力度明显增强。业内人士称,除品牌因素外,老师依然唱主角,有没有好的老师,成为能否在这场争夺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因素。 会教课的老师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新东方优能的国家玮老师表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目前不少老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学生,自己的科目留一堆作业,挤占过多时间,学生拆东墙补西墙,总分数提不上去。他介绍说,老师最需要做的是对技巧与规律的把握,然后传授给学生。学生每天都要看语数外背文综等等,很辛苦,而老师只研究一科,在优能,每位老师都有责任为学生节省下99%的汗水,启发1%的灵感,以达到快速提分的效果。 据笔者了解,当下的教辅行业,不少已崭露头角的办学机构因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办学规模扩大,在教师方面往往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或招聘一批无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去公办学校抢教师资源,有时候这些老师因为连轴转,迟到、拖堂的现象经常出现。 对此,优能一位负责人说,在教师方面,通过多层次多级别的新教师培训,新教师相对迅速地了解新东方文化、融入团队已形成稳固体系。另外,优能与新东方是一脉相承的,新东方原汁原味的励志教育、课堂幽默在优能课堂上依旧能感觉的到。这也是优能区隔于其他机构的教学特色。通过老师激情四溢的讲授,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唤醒,个人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此外,针对当下只注重考试分数、学生能力欠缺等屡被诟病的现实,不少教辅机构也在悄悄发生变革。据语文老师国家玮称,优能近期筹划开设的国学类课程也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探索。 能学好的学生 笔者了解到,在今年高考中湖南省出现了一位考出604分的脑瘫考生。这位数学121分、英语144分的学生将更多的感谢送给了班主任及数学老师。付出的艰辛自不必说,除了被当作励志的典范,这个现象也让更多人相信“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优能的数学老师刘洁称,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惊人的潜力。学生成绩不好只是积极性没有被挖掘出来。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主动状态,是一位优秀老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张晗,一个参军后又继续参加高考的学生,数学从零基础到最后的127分,只在优能课堂用了五个月时间。据优能的学员信息资料显示,除了提分明显的学生外,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这类名校。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那还能做什么呢?!”优能课堂上老师们的励志语录还在不断传出,对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在教育大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

读秦培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有感 洋思中学作为江苏名校,已闻名全国。一所不起眼的乡镇中学,为何散发出如此的吸引力?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读了秦校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为洋思中学老师们那份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所感动。教育,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发展。同时,也为他们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而感动。在课堂中,学生基本上百分之百的得到了活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性还给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声音。我时时被一种热情鼓动着,这种热情时时促我在思考、对照,在繁复的思绪中,我归结出几点适用于我们工作中的经验: 一、更新观念,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深入人心。 1985年,洋思中学就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的响亮口号。这里的“好”是什么标准?不是用一把尺子量,搞一刀切,要求达到同一标准,不是叫后进生也能考上北大、清华,而是指每个学生尽管基础有差异,但经过教育,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优生更好,后进生进步很快,进步了家长就满意,这就是“好”的标准。再说,这个“好”既包括着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又包括着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等各方面。洋思中学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观念是切合实际的,是科学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是走出困境办好学校的传家宝。

目前,不少教师陷入了苦教、苦学,拼时间、拼消耗的应试困局中,大家都是一样的时间,都在拼命干,为什么教育质量就是上不去?我想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效率问题,效率的高低又与观念有必然的联系。教育界要求我们按教育规律办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家长看重的只是学生成绩,洋思中学作为一所名校,怎样做到“砍柴”与“磨刀”两不误?他们走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之路。 我们向洋思学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的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以为不管是什么教育,必须要有家长认可的文化成绩,应该说文化成绩是学生素质的主要部分,教学质量低下的教育绝对不是素质教育。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取得家长认可的文化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首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的前提是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自觉接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打下了理论基础。 目前,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管理就是为了减轻教师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我们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确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管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这种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课堂高效,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行为落实实处。 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师生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智慧,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追求成功。洋思最大的特色是课堂教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_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贺喜娥 每次改完试卷,总会听见老师们抱怨“我们班这次又有好几个不及格”“我们班那两个又考十几分”“这样的学生简直就把班级的分拖没了”……的确,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所谓的“差生”,这些人年复一年的差,不见进步,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甚至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有些教师甚至也包括我自己,便会认为学生在入学之前或许学习能力就已经确定了。有些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能掌握每堂课的知识,而有那么极少数学生从起点便开始落后,然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教师很头疼,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个别辅导,或者在课堂上对他们特殊照顾,但这些行为似乎都起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一些名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时,我却不能苟同。如果这句话成立,何来所谓的差生。难道真的是老师不会教吗?可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对差生付出过汗水,都有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有所提高,只可惜最后收获都不大。所以,我打心里认为,真有教不会的学生。 我所带的班级,从一年级开始便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他是班里个头最高的,他单纯善良。在我要留学生的时候,他会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能不能不留他,让他回家,我看到他很难过。”他就是这么一个男孩,但成绩却一直不尽人意,甚至比其他同学落后的非常多。他时常因为别人叫他“傻大个”而心情沮丧。可所有的孩子包括我,都知道他的成绩差的让人无法理解。我时常觉得他的智力或许还停留在四、五岁的时候吧,或者他的思想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让我无法解释他的成绩为何如此这样。父母头疼,老师头疼。父母一字一字的教,老师一次一次的辅导,可他仍旧如此的不开窍。对于这样的后进生,会影响到班级的平均分,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也自私的认定,他已经成为一个教不好的学生了。对他的认定一直到我读了《用心做教师》这本书。原来,即使再差的学生都会有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小到会让教师们忽视。 所谓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不是让一个只考十几分的学生一下子考到六七十分,或者更高的分数。这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许可以换成“没有不进步的学生”。让后进生变成优等生,这很难。但让一个考十几分的学生考到二十分,我想这会简单很多。是的,每个孩子对学习的接受力不同,教师不能拿同一张试卷,或同一分数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恨铁不成钢”这是教师对差生普遍的心态,但教师们何不换位思考一下,铁就是铁,钢就是钢,何必勉强每一块铁都能打造成钢呢?如果这块铁能够从满布锈迹到光亮闪耀,即使不成钢,至少也是一块优秀的铁啊! 自此以后,我对他在学习上有了更加乐观的态度。只要他能多考一分,那都是他的进步。十几分对于别人来说或许太低了,但对他又是另一种界定。他没有因为成绩跟不上而失去快乐,他仍旧是单纯善良的孩子,并且可能一分一分的进步,这就是“能教好的学生”。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我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收获。我相信并且更加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作者: ————————————————————————————————日期: ?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天底下每一个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渴望自己的儿女长大能够成才。但是,还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的成长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出现追悔莫急的失误。 ?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可见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家庭教育之路究竟在哪里?究竟该怎样走?我认为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实践。??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 平时,我们在马路上、院落中、楼道里,见到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乱冒的“训子”场面,并不少见。这些家长自以为“训”是为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还以拳打脚踢相伴。“训”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给孩子增加抵触情绪外,别无所获。“身教胜于言教”“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所以,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 ?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缺不挠的性格,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二、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家长,也培养不出懂得孝敬长辈的子女,更造就不了国之栋梁、社会精英。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所谓“有用”的人这一点点内容,就像军阀混战年月里的那些大权在握的老粗,唯在如何网络和造就好使的炮灰上下功夫,从来不懂得去关心一下下属的其它更重要的方面与需求,这种家长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使劲用功,根本不会在品质和性格方面主动施加影响和进行教育,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实在跟战场上的炮灰没什么两样,对谁日后也都无足轻重,根本佩不上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须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备终生不变的优秀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自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连其自身生命将来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辨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关键字:教育学生教师教育名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教育界最流行的名句,还有等同的一句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们对此并不一致地赞同。反对者认为,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为什么国家要设这么多的监狱?人根本不会犯罪;即使有人犯罪,还不把罪犯送到学校里,交给教师?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如果给你一批白痴,你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吗?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找不到任何差错,教育经验告诉人们,一些被人认为教不好的学生,经过好教师的精心教育,真的教好了,还成了著名人才。这句名言究竟是对还是错?1. 永不放弃是教育的真谛 任何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时限、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学生进入某

一学段学习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行为习惯。他可能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教师接收到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起初想尽办法转变他,让他从基础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如果教师的努力能够使学生转变,学习和行为习惯有明显进步,教师就继续努力,使学生不断进步,直到使学生成为好学生。如果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依然很差甚至更差,教师就会泄气,并认为,此学生是教不好的,最终,教师不得不放弃努力。教师放弃努力后,教师给了学生以消极暗示,学生自认为自己很笨,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学生自己也放弃努力,从而成为真正的教不好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某个教师看来是教不好的,另一个教师却把他教好了,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学生是否教得好,跟教师的教育能力、努力、条件有关。对于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学生,确实不存在教不好的道理。但是,如果智力、身体、心理存在问题,应另当别论。教师不能用残疾人难以培养为天才来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个恶贯满盈的犯罪学生,在三年初中阶段,把他培养为一个被公认的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使他改掉坏习惯、不再犯法犯罪,在三学年里学完规定的课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培养目标不要过高,一般还是做得到的。如果教师特别善于做学生工作,使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使他能够继续接受教育,以后有可能走上正轨而成为杰出人才。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对这句话,我想从教育的规律、学生的特征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三方面并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这句话肯定了教育的职能,那就是要千方百计教人求真求上进,教师就义不容辞的,担负着这个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和培养孩子就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与奉献,就是为了教好学生,让学生能够成人成才。但是,教师的学识修养、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个个不相同,比如说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我,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任务、不太熟悉的教材和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学校对老师唯分数论教学成绩考核,让自己很难适应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似乎让自己陷入一种“不会教的老师”的困境。所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就要求新老师要不断的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和提高教学技能。 其次,这句话违背了教育规律。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成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家庭的变化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我在一年多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家长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完全将一切责任推给学校,难以与班主任形成合力教育孩子。如果把所有责任都交给老师,完全忽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这样的教育就难以好学生。加上教育又不是万能的,又难以实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只要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其次,这句话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成长的好与不好,确实要看教师教育的结果,可是怎能忽视学生成才的自身因素,有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天资聪颖,有的学生却难以专注投入学习。除了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以外,老师的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才能内化于心。班里面有个别学生,我竭尽全力花了很多时间给他们谈很多大道理,谈什么理想,什么人生之类的,竟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所以说,这句话过分强调了外因的作用,却不考虑内因的重要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最后,我想谈谈此处的被教好了的学生是怎么确定的,按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还是按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说学生目前的现状还是说将来的发展情况,难以定论。有的学生洗考试成绩好,道德品行却不怎么样;别的学生思想品德很好,考试分数又不怎么样;有的学生现在看是规规矩矩的好孩子,我能肯定他将来是个有用的人才吗?所以我觉得此处的好学生的评价是不明确的。 综上所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虽然肯定了教师应该担负的职责和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是合理的,但是,这句话又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差异现状。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摘要】: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至理名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的,现在被教育者广泛引用并引起了激烈争论,既有热烈追捧的,也有猛烈抨击的;既有"歌功颂德"的,也有恶语中伤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初由教育家陈鹤琴提出,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曾任春晖中学校董。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当选为全国和江苏省政协一至五届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江苏省一、二、三届副主席。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79 年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有人声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绝不是教师说的,而是官僚说的,应该纠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本意是激励

自己和同行积极进取,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其存在合理性。 但凡事具有两面性,客观分析“能够学的好的学生”即学有成就的学生(包括人品、学术)应该具备的条件,从宏观上讲有内、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包括:学生的遗传、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等);外因包括:家庭、社会(社会风气、老师教育、人际关系等)。 学生受内外因影响,能够教的好的学生应该是内因和外因良好结合,而教师的教育是外因中的一种,如果只抓住外因中的部分“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点,而不及其余,这显然是极其片面的、错误的观点。 除此之外,若马克思理论唯物辩证法不具有足够说服力,这里我再换另一种论证方式。假设“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正确,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这无形中也走入另一个极端,而“没有。。。只有。。。”的句式仿佛是万能的。 这让我想到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两种片面的观点是: 一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提出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显然遗传决定论是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另一种观点是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主张教育万能论,他的名言:给我一打完好的婴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我鉴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我鉴 定 大凡所谓的断语,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必定要经历被质疑到坚信再到质疑的过程。万物流转,百转千回,将一个个新生的生命圈定在谁都无法逃离的桎梏中,这便是自然的定律。 话题二中的那句老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属于断语的范畴,其发展的流程必然难以逃脱自然定律的束缚。这句彼时的至理名言在时代进进关注个体,夸大个人价值,包括教师个人价值的今天,显然暴露了其滞后的一面。不少老师举枪声讨,或条分缕析理性十足的辩论之,或义愤填膺感性万分的痛骂之,或不温不火婉转流回的分析之。读到不少类似的文章,我以为尽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一个固定不止的角度死掐,这对一句不能与你形成互动辩论的语句来说,不很不公平的。我想试图从教师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用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对这句话的体悟,来展现这句话在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于教师个人的启发,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的评价一句断语。 前行策马扬鞭自奋蹄 少年为师,不知是个人的骄傲,还是该社会文明的悲哀。总之,忽忽然,我在xx岁这样的青葱岁月里被成为了别人的老师。不谙世事的毛孩在一群十岁左右小孩眼前,要以为师者的形象出

现,的确是一种搞笑。不懂人之生命为何物者却非要帮助别人塑造未来的生命,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那段岁月,我以青春年少的盛气和不明事理的霸气与孩子们造就了“不相往来”的尴尬的师生关系。由于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巨大差距缺少必要而心理估计,我实在难以接受那种不可理喻与无法沟通的学生,他们的存在是我感性上难以顺从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人的差距会有如此巨大差别。于是,那个时代的我纯粹得厉害,只要不符心意,便是训斥;难以实现沟通,便借助拳头或是巴掌。所谓之爱心与澄净,是没有半点影子的。 直到那句话的出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第一次看见居然没有揣测一下这句话的真伪。说实话,那时并没有审阅语言与规定的习惯,要求了就往做,书中讲的便都有道理。看到了,就默默地记住了,在意识里也开始了自己的一番逻辑,为什么我的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题目,为什么对于他们的屡施暴力仍然无济于事?一个个题目的涌上,我开始反思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我承认我是个不会教的老师,至少我没有在怎样教育孩子这个题目上动过一次脑筋,想过一个方法,采取的任何措施也只是凭性而起,无法无源。 我开始了对于这句话的顶礼膜拜。出现题目,我寻找根源,想象会教的老师是一番如何的样子,他们会怎样处理这样的学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着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怎样理解这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是正确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稍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传媒和同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如果给我们教育的是一个干净的学生,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教好的。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干净的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我们本身均有这样的体会,即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发现我们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发现自己像某个教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在此情形下有几个教育者能把这些学生教成所谓的好学生呢 还有,对这个“好”字该如何来理解呢什么叫“教不好的学生”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根据本人资质,在学业上尽自己所能,具有健全人格,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学生能被教成这样的话我认为就算是教好了。可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太高的要求: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恨不得个个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否则立即被指为“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仿佛成了神,无所不能,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要是这样的话,中国岂不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教师将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决定力量而被载入史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学生应当在教育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什么叫不同程度的发展,是否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容许差异的存在。一个学生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取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除非将来科技发达给他做个脑科手术,再有本事的老师也难以将他培养成一个优生。一个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素质低下,加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熏陶,一个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下靠老师的几句说教就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可能吗也太高估教师的能力与作用了,让老师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某些社会渣滓也是接受过教育的,算是“不会教”的老师教出来的,以后在量刑的时候是否也要追究他们当年任课老师的责任呢想到这里不寒而栗。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之所以不优秀,是资质环境造成,属

授人以渔——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引发的思考

授人以渔——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引发的思考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学校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把老师的能力夸大了,同时也给老师们带上了精神枷锁, 这个枷锁如果用得好确实能激发一部分老师的教学热情,开发出老师的 潜能,但是如果用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我先说说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看法,结合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案例,然后针对要教出所谓的好 学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第一,教与学是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的两边活动;第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第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三 结合。 第一,教学是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不是学生的一方面,如果只有学生,那就不是教学,就是自习;如果只有教师,那就是教师的练习上课,所以教学必须是教师积极主动实施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的双边活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他是强调教育者即老师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老师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的表现。一些教育领导却喜欢把这句话当作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这里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这份职业有失公平。我们应该辩证看这句话。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这句话没毛病,问题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给

老师增加了巨大的无形压力,这句话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不少优秀教师用实践证实了这句话的真理性。这里面分为两部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有人把“教好”理解为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还要认识到,“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 我从教以来,在20xx 年9 月我带了一个七年级的班,班上有一个熊姓男学生,由于他父母在武汉做生意,一年难得回来一两次,平时和爷爷奶奶在家里,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熊同学在读小学期间一直行为习惯不太好。进入七年级后,开始的一两周各方面表现尚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班级上的同学慢慢的熟悉起来,他的陋习也逐渐凸显出来了,并且比小学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课好动,爱招惹周围的同学,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抄袭同学的作业,翻围墙打架等等。教书多年的我知道,如果这位同学放任发展下去,会有自由落体的危险,会成为通常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出自老教育家陈鹤琴之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出自老教育家陈鹤琴之口。随着洋思经验的推广,不少老师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并为之奋斗终生。但个人认为这句话不能片面的用对或不对来理解,我觉得用相对论来理解可以更为贴切。 教好每一个学生,什么是教好,有进步就是教好,有转变就是教好,好的标准是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标准,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本身就是不科学,不人道的。我是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只能从幼儿年龄段来分析这个问题,记得幼儿园里公认的优秀老师班里曾经有一名幼儿,自小班时就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后经分析,这个孩子有轻度的自闭行为,按照现有的科学道理,这样的孩子应该在特殊的机构里接受教育,而TA的妈妈还是坚持放在了我们幼儿园,而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不能选择学生,不能因孩子的心理问题而磨灭TA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三年的辛苦教育,如果和正常孩子相比TA还是有点格格不入,各方面的能力相对还是较弱,而如果和TA自身比较确有很大的进步,从开始的不说话,调皮捣蛋的沉静在自我的世界中到可以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主动表现自己的不满意,甚至可以拿笔写写画画,进步又不小,如果用正常作比较对象,不能说这个孩子的教育成功,但难道就因为这样就认为这个老师不会教吗?指挥家周洲也是可以说教的案例之一。 但我不得不承认现实中也不乏一些原本不优秀的孩子最后经过教育成为优秀的人才,比如张晗,一个参军后又继续参加高考的学生,数学从零基础到最后的127分,只在优能课堂用了五个月时间。据优能的学员信息资料显示,除了提分明显的学生外,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这类名校,湖南省出现的一位考出604分的脑瘫考生。这位数学121分、英语(论坛)144分的学生将更多的感谢送给了班主任及数学老师。付出的艰辛自不必说,除了被当作励志的典范,这个现象也让更多人相信“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关于这一说法,正方、反方各有说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讨论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当然,我们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为了让老师对这句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正如网友赵海鹏所说,教好所有的学生,是所有人对教育的希望。我们希望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期盼社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多一些宽容,少搞点形式主义,不要让这句话成为苛责教师的武器,而我们老师都应该学会欣赏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放弃差一点的孩子,用幸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能给问题孩子贴标签,要用我们的知识去引导孩子。

最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我鉴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我鉴定 大凡所谓的断语,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必定要经历被质疑到坚信再到质疑的过程。万物流转,百转千回,将一个个新生的生命圈定在谁都无法逃离的桎梏中,这便是自然的定律。 话题二中的那句老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属于断语的范畴,其发展的流程必然难以逃脱自然定律的束缚。这句彼时的至理名言在时代进进关注个体,夸大个人价值,包括教师个人价值的今天,显然暴露了其滞后的一面。不少老师举枪声讨,或条分缕析理性十足的辩论之,或义愤填膺感性万分的痛骂之,或不温不火婉转流回的分析之。读到不少类似的文章,我以为尽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一个固定不止的角度死掐,这对一句不能与你形成互动辩论的语句来说,不很不公平的。我想试图从教师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用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对这句话的体悟,来展现这句话在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于教师个人的启发,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的评价一句断语。 前行策马扬鞭自奋蹄 少年为师,不知是个人的骄傲,还是该社会文明的悲哀。总之,忽忽然,我在19岁这样的.青葱岁月里被成为了别人的老师。不谙世事的毛孩在一群十岁左右小孩眼前,要以为师者的形象出现,的确是一种搞笑。不懂人之生命为何物者却非要帮助别人塑造未来的生命,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那段岁月,我以青春年少的盛气和不明事理的霸气与孩子们造就了“不相往来”的尴尬的师生关系。由于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巨大差距缺少必要而心理估计,我实在难以接受那种不可理喻与无法沟通的学生,他们的存在是我感性上难以顺从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人的差距会有如此巨大差别。于是,那个时代的我纯粹得厉害,只要不符心意,便是训斥;难以实现沟通,便借助拳头或是巴掌。所谓之爱心与澄净,是没有半点影子的。 直到那句话的出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第一次看见居然没有揣测一下这句话的真伪。说实话,那时并没有审阅语言与规定的习惯,要求了就往做,书中讲的便都有道理。看到了,就默默地记住了,在意识里也开始了自己的一番逻辑,为什么我的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题目,为什么对于他们的屡施暴力仍然无济于事?一个个题目的涌上,我开始反思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我承认我是个不会教的老师,至少我没有在怎样教育孩子这个题目上动过一次脑筋,想过一个方法,采取的任何措施也只是凭性而起,无法无源。 我开始了对于这句话的顶礼膜拜。出现题目,我寻找根源,想象会教的老师是一番如何的样子,他们会怎样处理这样的学生。尽管仍然有很多的题目处理得不够完美甚至还有不少幼稚的地方,但这句话留给我的对于自我地审查却是深远的。的确,至少我学会用理性观照身边发生的教育事件,用思考的结果来驾驭事件的本身。这与那句话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即便是一句错话,在那样的时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读后感范文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读后感范文 在寒假期间读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颇有感触,对我的教育教学也很有帮助:教育教学任务从本质上说,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审美素质的作用也不例外。教师一方面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品德、学识、情操以及仪表影响学生。而这后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教师的工作对象,特殊的是青少年学生。这些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力,除了旺盛的求知欲外,对美的追求,也是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强烈的时期。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和迫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要感知丰富多样的美的对象和形式,又要与学生的多方面审美需求进行交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把所尊敬和爱戴的老师,视为效法的楷模,不仅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连同教师的品德、

情操、仪表、风度、兴趣爱好,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魅力,令他们向往。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素质,成为学生心目中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陶冶和熏染作用。闻一多、朱自清这样的一代名师,他们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绝不单单是文学和艺术的知识,而且包含着道德和人格,这是一个远比传授知识复杂得多、深刻得多的道德和审美施教与受教过程。因此,从教育实践上看,忽略教师审美素质的作用,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将难以圆满实现。许多学生一生中的某些兴趣、爱好和专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他们的老师身上得到“启蒙”的,如文学、书法、绘画等。很多优秀教师,特别是那些从事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教师,他们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以其自身的审美方面的“某些因素”,对学生施教,寓教于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 一个有着高品味审美修养的教师必然是具有美的师德,这是审美化人格的外化力量。一个教师,在对学生的慈父慈母般的关心中,在诲人不倦的教学与辅导中,在与学生尽情嘻戏与欢笑中,一定有“一颗美的如水晶般的师心在跳跃”。而这,一定离不开为师者的崇高的审美化人格。有着高品味审美修养的教师,会在他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都表现出潇洒自如的风范。他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能画一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能使教学呈现节奏感、旋律美而充满诗情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