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建经验教训_童建挺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建经验教训_童建挺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建经验教训_童建挺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建经验教训_童建挺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建经验教训

童建挺

[内容提要]在德国政治舞台上,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40多年来德国社民党之所以始终活跃在德国政治舞台上,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党自身在纲领、组织、群众工作等方面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和革新。对之进行总结,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首先,一个政党的纲领反映了它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和它所代表的目标群体的诉求,构成了它的身份特征,这应该是党的建设的中心所在。其次,党组织是党实现自己纲领的重要载体。建设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能力的组织,关键在于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革新党的组织结构,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和提高党员的参与。最后,任何政党的根本目标都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而无论在什么样的制度下,要实现这一点都需要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关键词]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建

[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2)02-0012-06

在德国政治舞台上,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历史悠久,理论纲领完备,并多次入主联邦政府。目前,尽管它在联邦议院中作为最大的反对党在野,但在16个州中参与了10个州政府的执政,并在其中7个州政府主政。

自1863年创立伊始,德国社民党就一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140多年来,它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人民党,从一个体制外的革命政党变成了一个在体制内进行改良的政党,始终活跃在德国政治舞台上,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党自身在纲领、组织、群众工作等方面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和革新。

一、党的理论纲领建设

在西欧各国社民党中,德国社民党称得上是最重视理论建设、理论纲领最为系统完备的政党。从建党至今,它制定了七个基本纲领,在党的理论纲领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独到的经验。总的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条:

首先,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纲领,使党的定位始终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

自建党以来,德国社民党始终注意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革新自己的理论纲领,调整自身的角色和定位,这是它历经沉浮而生存至今、始终在德国政坛发挥极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使它成为西欧各国社民党中理论纲领最为完备的政党。

二战前,德国社民党先后制定了《哥达纲领》、《爱尔福特纲领》、《格尔利茨纲领》和《海德堡纲领》。《哥达纲领》实现了两个工人阶级政党的合并,《爱尔福特纲领》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成为该党正式的理论基础。《格尔利茨纲领》拉开了社民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序幕,并开始了由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转型的尝试。《海德堡纲领》又重新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与修正主义理论进行折中。随这些纲领的制定,它不断对时代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使自己的定位从工人政党转向工人的革命政党,又从革命政党向改良主义政党转型,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首次掌权。

二战后,社民党继续根据党内外情况的变化适时革新自己的纲领,在60多年间先后制定了三个基本纲领。1959年11月,社民党针对德国战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制定了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最终解决了它当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实现了“非意识形态化”,并开始向人民党转型。1989年12月通过的《柏林纲领》则针对社民党长期在野、德国经济“永无极限的增长”成为幻影、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的形势,对《哥德斯堡纲领》进行了修正,在肯定并重申“自由、公正、互助”这三大价值的同时,告别了单方面的进步思想和增长思想,吸收了20世纪80年代新社会运动的一些重要思想,为1998年红绿两党的联合执政奠定了纲领基础。而2007年10月通过的《汉堡纲领》则对红绿联合政府的执政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并对21世纪党所面临的诸多新挑战作出回应。

总的看来,每当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在理论纲领方面出现危机时,德国社民党总是不失时机地对旧的纲领进行修改,调整自己的定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2年第2期

位,极力赋予原有的价值目标以新的意义,在坚持公正、自由、互助等价值的同时,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发动全体党员甚至党外人士积极参与纲领革新过程,使党的纲领符合全体党员的意愿和民众的期望。

二战后,德国社民党纲领制定的过程从来都是一个发动全体党员,甚至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党内大讨论的过程。社民党认为,讨论党的纲领的过程比最终出台的新纲领更加重要,因为讨论能使党内互相对抗的流派在这一过程中就党的新的指导思想取得一致意见①,使纲领革新成为全党思想观念更新的自然进程。

《哥德斯堡纲领》于1954年开始起草,由34名委员组成纲领委员会。草案制定后,在各级党组织中展开了讨论。纲领委员会主席埃希勒、纲领草案经济部分撰稿人戴斯特参加了数以百计的讨论会,听取了许多反对意见并进行了多次修改。正因如此,草案在1959年召开的哥德斯堡特别代表大会上几乎得以一致通过。《柏林纲领》的制定始于1985年,党内各个派别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及工会、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科学家共同组成了纲领委员会,党主席勃兰特亲自主持纲领委员会的工作。在先后制定了两个草案,在全党进行数轮讨论和辩论之后,新纲领才在1989年的柏林代表大会上得以通过。而《汉堡纲领》的制定从1999年召开的柏林党代会上决定修改党的纲领到2007年新纲领在汉堡得到通过,在全党展开的大讨论持续了几乎八年之久。不仅德国社民党党员,而且不少非党人士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党人都参加了新纲领的讨论。

正因如此,德国社民党的纲领革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纲领起草圈子的工作成果,而是一个在党内和社会上广泛展开的讨论过程的成果。它既提高了党的活力、增强了党的吸引力,又统一了党的思想,并将党员乃至社会的意见纳入党纲,使之符合时代以及党员和民众的要求。

第三,建立和利用专门机构研究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的理论革新工作持之以恒。

为了研究党的重大理论问题,德国社民党于1973年设立了基本价值委员会。它直接隶属于社民党理事会,由社民党党内各个流派的重要思想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党外专家学者组成,主要从事有关党的基本价值问题的研究工作。具体地说,委员会进行有关勃兰特所说的“超出日常生活”的问题的研究,回答迅速变化中的世界对社民党提出的与基本原则有关的问题,也就是“具有长远性、对不同领域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以及对于政治文化和政治行动具有基本意义的问题”②。委员会以社民党理论和实践、纲领和政策的统一为目标,致力于为社民党纲领的与时俱进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提交研究报告,或者发起党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吸引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重视和思考,从而持之以恒地推动纲领顺应形势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此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和柏林社会科学中心尽管在法律上独立于社民党,但与它联系紧密,实际上充当了党的智库的角色。

正是由于基本价值委员会以及其他一些机构的研究工作,社民党才能始终关注到现实的发展变化对党可能造成的影响,汲取这些研究机构的理论成果,适时对自己的理论纲领进行调整,使之符合时代的发展。

尽管如此,社民党在党的纲领建设中也不是没有失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墨守《哥德斯堡纲领》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针的做法,曾经导致社民党在80年代初黯然下野。而正是因为《柏林纲领》没有对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施罗德为解决纲领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新中间道路”的尝试,结果执政时期的政策漂移不定,没有体现出社民党的特征,反而导致党员和选民的流失。2007年10月的《汉堡纲领》对不少问题态度含糊,使社民党的形象在左右两方面政党的夹击下越来越模糊,党员人数持续下降。这些都从反的方面证明,如果纲领跟不上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就会给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党的组织建设

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德国社民党在过去140多年的历史中同样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改革,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制度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断根据形势发展对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使之始终符合党的工作的需要。

早期的德国社民党是一个革命性的政党,不断遭到当局的压制和迫害,组织结构相对简单。除了由核心骨干组成的一个随时准备转入非法活动的较为紧密的党内组织网络外,它在全国各个层面或选区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和松散。而随着革命理想逐渐向改良主义让位,议会斗争越来越成为党的工作中心,党的组织也随之受到调整。在1905年于耶拿召开的党代会上,社民党把基层组织由地方委员会改为选区委员会,在联邦和地方两级机构之间建立了州和地区一级的组织作为中间层级,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并用党内的领薪官员制取代旧的志愿工作制度。直至1933年纳粹上台,这种组织结构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民党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获得较为稳定的选票。

本期聚焦

1946年社民党重建后几乎完全沿用了战前的组织结构。由于党的各个区部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党的权力不够集中,缺乏战斗力,1950年的汉堡党代会对党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党的组织继续划分为区部、分区、基层支部,区为党的基本组织。但是,其地位受到削弱,财政自主权被取消;在一个联邦州存在多个区的情况下,组成区联合会,而支部必须服从联合会的命令。党的常务理事会成为联邦一级党的权力中心。权力集中于常务理事会的做法并没有带来党在大选中战斗力的提高。在大选接连失利之后,社民党在1958年召开的斯图加特党代会上再度对组织进行改革。常务理事会被撤销,由主席团取代。中央下设的各个部门被直接划归主席团成员领导。同时,种种以开发新的群体为目标的工作小组得以设立,成为党和工会以及其他组织的重要联系纽带。应该说,这些以向人民党的转型和加强党的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在这段时期,社民党的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它在选举中也连创佳绩,一直执政到1982年。

1993年11月,鉴于长期在野的现实,社民党为增强党的活力和吸引力、塑造党的现代化形象,在威斯巴登举党代会上通过了新的组织章程,引入党员公决制度,并规定总理候选人可通过党内公决产生,在党内预选。同时,新章程规定,可以邀请党外人士出席党员会议,他们在会议上享有发言和提案权。这次改革在党的民主建设方面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增加了直接民主的因素,扩大了党员的参与机会,同时加快了党向社会开放的步伐,为塑造党的现代化和民主形象起到极好的作用,也为1998年大选的获胜打下了基础。

而在2005年11月举行的卡尔斯鲁厄党代会上,为了扭转党员人数不断下降的局面,社民党再一次修改党的组织章程,建立客籍党员制度,进一步向社会开放。2009年,社民党在联邦大选中遭遇惨痛的失败,再度在野,党员人数也不断萎缩。为了重振组织,社民党于2011年12月在柏林召开党代会,通过了组织政策基本纲领,宣布将撤销党的主席团,把理事会成员由现在的45名减少到35名,以人数更多的党员大会取代原来的小党代会,简化党员公决程序,增加移民阶层在党领导成员中的比例,扩大非党人士在党的工作委员会、论坛和项目小组中的权利。

这次幅度极大的改革最终将怎样实现,能否使社民党摆脱困境,人们还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这都说明,社民党确实一直把组织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不断根据形势发展对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

其次,在党的组织工作中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政党内部以及政党与民众之间交流的方式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社民党把现代通讯技术作为党的竞选能力的一个前提,努力在组织和沟通方面实现现代化,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社民党已经开始在电子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建立党员数据库,以改善联邦党中央与地方支部基层党员的交流。1971年在柏林—巴德哥德斯堡举行的特别党代会决定制定支部组织手册,对支部组织进行革新,改善分区支部的技术装备,使支部能够通过传真与波恩总部建立直接联系。80年代初,社民党中央机关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1983年,社民党在中央机关配置的大型计算机上装上了大选计划系统,开启了多级的电子数据处理联网项目,以供1986/ 1987年大选使用。从1990年到1992年,社民党中央在电子数据处理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从5名增加到9名,到1997年达到10名,成为当时最大的部门。1994年,社民党在大选中首度使用公共的电子邮件系统;1995年,社民党在基民盟之前率先采用专业公司设计的系统在网络上建立主页;1998年初,社民党又建立了统一的内网,将352个工作部门连接起来。如今在社民党建立的主页上,人们可以随时从网站上了解社民党的政策主张、领导人的言行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安排,通过“Mitmachen”栏目参与社民党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利用其微博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还可以在网上登记入党,通过电子邮件与党的有关部门联系。而在社民党总部与党的各州级机构之间的内网中,党的领导成员可以在网上直接同党员见面,通过电子邮件处理公务或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民党成为一个“数字化的党”。它不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开展组织生活,而且利用因特网与党内外各种问题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各种工作的效率和与外界的沟通能力。

第三,注重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基层党员参与决策。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所在,是增强党的活力和创造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在这个方面,社民党不仅按照民主原则构建党的组织,在实践中注重遵守民主程序,而且努力创新,加强党内民主。

早在1946年社民党重建时,其组织结构就是以民主原则构建的,党的意志形成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党的最基层组织单位是支部,支部的上一级为分区组织,分区组织又分属于区组织。党的最高机构是联邦代表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负责选举党的领导。此

本期聚焦

外,社民党还有一个由各个区选出的110名代表以及来自各方面人士组成的委员会,称为“小党代会”。每一级组织在政治上都是独立的,在意志形成方面也不受上一级党组织决议的约束;而上一级的党代会由下一级选出,保证党的意志能够自下而上地形成。党员有权参加地方组织的党员全体大会,有权提交申请以及选举地方组织的主席团和参加分区党代会。只要是社民党的党员,原则上就可以当选任何一级领导职位。普通党员也可以参加地方一级和区一级的所有活动和委员会会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民党进一步加强了党内民主建设。1993年的威斯巴登党代会对组织章程进行了修改,引入党员公决制度,加强了党内直接民主的成分。按照这一制度,在三个月内征得全体党员10%的签名同意后,就可以对党组织的某些有争议的决定进行全体党员表决。2003年4月,社民党召开特别党代会对施罗德制定的《2010年规划》进行党员公决,这项制度真正在实践中得到运用。2011年12月召开的柏林党代会又进一步简化党员公决的程序,并规定只要1/5的党员参与表决并且赞同票过半公决案就可以通过。

此外,在威斯巴登修改的组织章程还规定,总理候选人可通过党内预选产生。虽然这条规定在后来的实践中并没有成为现实,但2011年的柏林党代会已经明确规定,党内各级组织领导候选人以及国家公职人员候选人的产生必须通过党内选举。

第四,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工作圈、论坛和项目小组,组织党员乃至党外群众开展专题活动,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的活动。

各种各样的工作委员会、工作圈、论坛和项目小组,是社民党区别于德国其他政党的一个特色所在。这些组织或者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群体进行活动,或者对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它们组织党员甚至党外人士参与活动,既加强了党员的联系,又调动了他们的活力。

各种专门的工作委员会的设立,是1958年斯图加特组织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目前,社民党联邦理事会下设有青年社会主义者工作委员会、乡镇政策工作委员会、雇员问题委员会、社会民主主义妇女委员会、60岁以上党员的工作委员会、社民党卫生健康事业工作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法律工作者委员会、自雇者工作委员会、同性恋工作组等十个工作委员会,几乎覆盖了各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它们设有联邦理事会、联邦会议以及地区分支机构,较为独立地开展工作,在党代会上拥有提案权和发言权。

同时,社民党针对一些主题和群体设立了工作圈、主题论坛和项目小组。比较大的工作圈有以前受迫害的社民党人工作委员会、犹太社民党人工作圈、基督徒工作圈。它们的组织方式与工作委员会类似,但在党代会上没有提案权和发言权,其主要功能是在党内把某一目标群体的党员或对某些主题感兴趣的党员组织起来,使他们合作交流。但一些工作圈也对外开展工作,以扩大社民党与某些主题领域中的组织的合作为目标。比较大的论坛有教育论坛、儿童和家庭论坛、可持续发展问题论坛、体育论坛等。它们同样有权向同级党代会提交提案、派遣代表。项目小组的设立则更为灵活多样,只要有一个主题,就可以设立项目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研究,党外人士同样可以参与。

由工作委员会、工作圈、论坛和项目小组组成的网络,为社民党党员和党外人士提供了传统的党的工作之外的参与可能性,使每个党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获得知识和信息,既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

德国社民党战后组织建设的经验说明,一旦它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组织机构、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党内民主,党组织就会充满活力和效率,党的工作就会富有成效。当前社民党的萎靡不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施罗德政府和大联合政府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建设停滞不前、党内民主不受重视,党的一些重大决策不充分吸收党内意见就强制全党通过执行,造成很多党员和选民的不满、支持率骤降的结果。正因如此,社民党在2011年的党代会上把组织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以期藉此重振党的组织。

三、党的群众工作

德国社民党在过去140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了一个大党的地位,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它善于在群众中宣传自己,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争取群众的支持。在这个方面,它的如下几条经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在报刊媒体中建立自己的阵地,让民众听到自己的声音。

社会民主党是德国唯一一个拥有多家传媒公司股份的政党,而这正是它为了在报刊媒体中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宣传自己的主张不断努力的结果。

早在第二帝国时代,由于社民党的声音无法在当时的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的报刊中得到反映,为了发表自己的主张,同时也为了塑造独立的劳动者的文化,社民党创建了《前进》杂志和许多地方性的报刊杂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报刊杂志的激烈竞争中,不少社民党报刊杂志进行调整,很多相互合并,一些则与其他非社民党的地方刊物合并。因此,社民党持有不少出版公司的股

本期聚焦

份,并于1971年建立了德意志印刷出版有限公司作为持有股份公司的控股公司。

目前,社民党出版由自己于1876年创办的中央机关杂志《前进》,向党内外宣传党的政策主张。而德意志印刷出版有限公司旗下的报纸占德国日报市场的份额达1.9%,在出版量上居第11名。它拥有多家著名的出版公司的全部产权,持有包括跨地区大报《法兰克福评论》以及一系列地方报在内的40多家报纸(总发行量约220万份,几乎占德国报纸总发行量的10%)以及FFN 广播公司、莱茵兰—普法尔茨广播公司的股份。

尽管社民党声称不对旗下传媒企业施加政治影响、强调它们的新闻自由,但正是因为掌握众多新闻媒体,它才能在新闻报刊林立的德国舆论界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主张能够传达到各阶层民众的耳中。

其次,努力利用党外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主张,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尽管社民党拥有自己的刊物、持有不少报刊传媒的股份,但在印刷出版机构众多、新的媒体不断涌现的传媒大国德国,仅靠自己的媒体还远不足以让自己的声音传送到全社会。因此,它非常重视利用党外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主张。

针对党外的新闻媒体,社民党专门设立了公共关系部,协调与它们的关系,引导党外舆论为本党服务,塑造党的形象,扩大党的影响。二战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党对国家大政方针乃至具体政策措施的看法,都会及时与新闻媒体沟通,使它们迅速成为媒体事件。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民党又提出了尽快把党从“新闻报道的对象”变成“影响新闻报道的主体”的战略目标,把拥有“适合媒体社会的交流能力”视为该党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加紧向党的中高层干部传授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要影响媒体而不是只让媒体报导,力争在民众心目中保持一个良好的政党形象。③

第三,充分利用党的各种工作委员会、工作圈、论坛和项目小组,加强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联系,吸引广大社会阶层了解和支持自己。

社民党设立的各种专门的工作委员会、工作圈、论坛和项目小组,其活动并不局限于本党党员,它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吸引和吸纳相关社会群体的成员参加党的活动,让他们了解党的主张。

社民党的这些组织不仅覆盖了包括雇员、自雇者、法律工作者、妇女、老人、青年、基督徒、同性恋等群体在内的各类社会阶层,而且其议题也包罗了人们所关心的种种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论坛和项目小组,它们进行广泛的对外联系,通过邀请各方面人士参加主题讨论,扩大社民党与某些主题领域中的组织的合作。通过主题讨论或其他各种形式的活动,社民党的主张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来自社会各个群体的参加者的头脑中,社民党与党外人士和团体的联系也得到加强,它们不仅成为党吸纳新成员的渠道,也为党寻找新的合作组织创造了条件。

第四,对非党人士参加党的活动敞开大门,增强党对群众的吸引力。

自社民党建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政府当局的查禁和镇压,社民党人把自己隔绝开来,脱离各种资产阶级的业余活动团体和教育团体,通过众多的文化、体育和社交团体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营造出单独的生活环境,因此被称为环境党。特别是在魏玛共和国期间,这种团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做法在加强了党的凝聚力的同时,也把不少并不反对社民党的群体排除在外。

二战之后,这种与世隔绝的活动模式失去了存在基础。为争取选民的支持,同时也为了吸收新的血液,社民党开始向外打开大门。早在20世纪60年代,它就允许非党员参加各级论坛和各种工作委员会的讨论。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由于在野和党员人数下降的双重压力,社民党进一步加快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首先在青年社会主义者工作委员会的样板项目中进行了客籍成员制度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3年11月在威斯巴登举行的党代会修改后的组织章程正式规定,允许党外人士参与党的活动,出席党员会议,在会议上享有发言和提案权。在2005年11月的卡尔斯鲁厄党代会上,客籍党员制被正式纳入党的章程。2011年12月的组织政策基本纲领又进一步加大了党开放的力度,规定党外人士可以参与社民党内提名公职人员候选人的选举。种种做法消除了党与群众的距离,使社民党成为向全社会开放的政党。

第五,注重加强与工会的合作。

社民党非常重视与各种群众组织的合作,以扩大自己在各个阶层中的支持面。上述各种工作委员会、工作圈和论坛都展开着与自己对应的组织和团体的交流和合作。而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它更是把搞好与德国工会联合会的关系、加强与之合作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战后德国社民党通过的纲领都有专门论述工会的内容。《哥德斯堡纲领》强调了工会的独立任务,认为工会是不断民主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柱。《柏林纲领》强调,“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目标”将社民党与工会联系在一起,支持工会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要求,并且敦促企业和管理部门的社民党雇员积极参与工会工作。而在组织方面,1968年纽伦堡代表大会决定,党的主席在每次党代会后都要任命—个工会委员会,其任务是在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上向党提出建议。1973

本期聚焦

年10月,社民党雇员问题工作委员会在杜伊斯堡成立,专门负责与工人相关的问题的讨论和与工会的联系。通过从联邦到地方各级党组织的雇员问题工作委员会,到80年代,社民党工会工作的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此外,社民党还在执政时通过法律,落实工会的要求和国家振兴经济的措施,给工会以支持。因此,工会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社民党重要的社会基础和选举支持力量,在竞选时期也始终站在社民党一方。

然而,第二届红绿联合政府推行的改革政策,特别是《2010年规划》在很多方面触犯了广大雇员的利益,工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为了加强与工会的联系和沟通,构筑新的相互信任与协作的基础,2008年社民党的《汉堡纲领》重申了党对工会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工会保持友好的态度,力图继续保持社民党与工会的历史性联盟,以获得工人的支持。

四、启示

理论纲领顺应社会发展不断进行革新,使党始终在时代和社会变迁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组织工作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创新,发展党内民主,使党的战斗力、党员的活力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努力传播自己的主张,使自己始终获得广大社会阶层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德国社民党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的经验教训其实也是其他各个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党的建设中必须始终重视的问题。

首先,一个政党的纲领反映了它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和它所代表的目标群体的诉求,构成了它的身份特征。它对内起到整合全党成员的作用,对外则起到与其他政党相区别、展现自己特征的作用,无疑是党的建设的中心所在。德国社民党高度重视党的理论纲领建设,特别是在纲领制定过程中展开全体党员乃至党外人士参与的大讨论、设立专门的部门研究党的基本价值的做法,体现了它对此的重视程度,这些具体的做法显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党的纲领建设的实质问题其实是理论与实践保持一致的问题。一方面,党的纲领必须随时代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自己期望代表的目标群体的要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另一方面,党在实际的政治活动和执政中的追求必须与党的纲领相一致,否则就会发生党的“身份特征”危机的问题。

其次,党组织是党实现自己纲领的重要载体。它必须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动员党员为实现党的纲领奋斗。而建设这样的一个组织,关键在于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革新党的组织结构,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和提高党员的参与。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是要加强直接民主,二是真正把党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只有在党员的意志能够真正通过民主程序成为组织的意志的情况下,党才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和创新能力。而利用各种组织把党内的各个群体组织起来,吸引党员乃至党外人士参与党的活动,无疑也会对凝聚党、发挥党员的智慧起到很好的作用。德国社民党在这方面的种种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任何政党的根本目标都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而无论在什么样的制度下,要实现这一点都需要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为此,除了自己的理念必须反映民众的利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了解党的主张。因此,党必须拥有自己的舆论阵地,既要通过自己的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价值理念,也要善于争取各种传媒使自己的声音得到大众的关注。同时,党应该展现出开放的姿态,为党外的民众了解和进入自己的组织提供便利,方便他们参加自己的活动,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党争取群众的阵地并不局限于媒体活动,在党的政治运作和社会活动中渲染价值观背景或突出价值观议题,在引导党员和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发扬党内民主、密切与民众的联系,在发动党员和民众参与讨论党的理论纲领和政策的过程中扩大和深化党员和民众对政党价值观的认同,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实际上既能凝聚党心,又能赢得民心,效果反而更加明显。

德国社民党的这些经验教训再度说明,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建设、组织建设、群众工作作为这项工程不可或缺的三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得到充分的重视。只有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把握好这三个方面,在实践中坚持做好每一个方面的工作,在方法和途径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使这项系统工程得到系统的建设,党也才会始终具有战斗力、吸引力和创新活力。

注释:

①参见[德]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②参见基本价值委员会官方网址http://www.spd.de/spd_organisationen/Grundwertekommission/。

③参见张文红《德国社会民主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责任编辑:文慧]

本期聚焦

德国著名哲学家生平汇总及德国的哲学渊源

德国盛产哲学家的原因 一、思维方式及民族特点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严谨、一丝不苟的民族。并且德国人具有“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变;非矛盾性认为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是与非;排中性认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中间性,听来具体而实在。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开讲词中说过,德意志民族重视理性的思辨,而且不止关心那些对生活有直接联系的问题而喜欢追求真理、灵魂的幸福,做形而上的思考,或许这就是德国成为“哲人的国度”的原因之一吧。 二、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各国君主都希望有思想来帮助国家强大,鼓励思想家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大哲学家。正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样。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党执政的重要基础。随着##开发的纵深推进,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社区正在成为开发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居民生活的家园,基层民主政治的舞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社区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的城市社区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通过今后三到五年的努力再新建一批城市社区,使我区城市社区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居住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社区共建氛围更加浓厚,居民参与率、满意度、幸福感进一步提升,把我区社区全面建成符合##实际、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 二、明确社区建设主要任务 1.党建引领,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制定落实《社区组织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努力提升社区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等制度,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按照“双管双争、两地报到、双岗服务”的要求,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领取“微心愿”、开展志愿服务,引导社区党员和在职

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行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积极探索辖区内单位、共建单位等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共建新途径,统一调配、集约利用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实质作用,加强商圈、楼宇党建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区业主委员会中逐步建立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 2.居民自治,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办法,全面推行换届直接选举;优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结构,由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代表、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者代表等组成,共同研究决定社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创新居民自治制度,推行“开放空间”的社区议事模式,实行专职社工“网格管理、包幢联户”的工作方式,每位社工必须联系300户左右居民,确保联系不漏户、服务无盲区;探索建立“五位一体”的社区协商机制,对社区发展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重大工作部署在社区的落实,应充分调动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的积极性,通过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协商、居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服务创新,努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平台网络,全面建立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对居民办理劳动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生、暂住人口登记等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公开集中办理;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扶持发展市场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切实帮助居民解

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过去党的自身建设是按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位一体”进行概括的,“反腐倡廉”放在作风建设中。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分出来,专门作为一部分,形成“五位一体”布局,并在党建总体布局关于加强党建的要求中,除了过去强调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外,特别增加了“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相关部署。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积极应对新矛盾新问题,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个全面”也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它紧密联系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且来自这个总布局。它与总布局的关系,可以从时间和内涵两个维度来看。 从时间维度看,“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五大建设,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代。不仅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需要进行这五大建设,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后仍要进行五大建设;不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在将来社会主义较高阶段,还要继续进行这五大建设。也就是说,按“五位一体”总布局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直至最后向共产主义过渡。而且即使到那时,整个社会的继续发展和进步,大体上还是会在更高更发达程度上搞这五大建设。但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实现时限已明确为2020年。其他三个全面作为战略举措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目标的。在这个意义上,相对于“五位一体”总布局来说,“四个全面”是在一个较为短暂历史时段中的战略布局。不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另外三个全面的问题依然存在,只是在那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其他三个全面也具有长期性和永恒性,它们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从内涵维度看,“五位一体”的方向性质和目标任务涵盖着“四个全面”,做到“四个全面”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内在要求。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比较短暂特定时段的建设任务,是一种整个历史时代与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关系,虽然后者是前者中的关键一步;也包含了“四个全面”中的三大战略举措,因为五大建设中的每个建设,都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反过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归根到底也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五大建设,服从和服务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关系。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者,做好防范化解工作,避免再次发生群体性事件。 2.严格责任追究。对那些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工作作风简单粗暴,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而致使矛盾激化的单位和责任人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认真查处群体性事件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在不少基层干部中,确实存在失职渎职、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纪检监察机关要通过畅通信访渠道,从群体性事件中寻找案件线索,对发现的失职、渎职、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一定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因推卸职责、工作不力而再次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3.总结经验教训。在处置群体性事件后,要善于注意抓住典型事例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善于总结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目的侧重于改进工作,兼顾追究责任,而不能变成仅仅是追究责任、处理人。 参考文献 [1]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始末[N].南国早报,2009-08-12. [2]河南杞县民众受钴60泄漏传言影响大量外迁[N].武汉晚报,2009-07-19.[3]吉林通钢事件始末[J].瞭望东方周刊.[4]云南孟连7-19事件报告[N].中国青年报. [5]单光鼐.2009年群体性事件全解析[OL].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04. [6]陈勇,傅天明.石首永隆大酒店再现尸体再次聚集数百人[N].潇湘晨报,2009-6-23. [7]米艾尼.未来10年群体性事件成执政最大挑战[J].瞭望东方周刊,2010-01-25.作者简介:林秋琴(1970—),女,广西贺州人,中共贺州市委党校科研科副科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研究。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欧光义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德国经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和保持其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借鉴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启示 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的制定与实施,国际知识产权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经济实力和知识产权优势,不断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加强,并己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1];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企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下,不得不通过法律制度的改革和执法体系的建设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因此,我国企业应更加积极地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来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与利用。以德国为例,近几十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德国企业有效运用地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和保持其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德国政府更加致力于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实施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打造了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拜耳、巴斯夫等一大批世界顶级的跨国公司。 一、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经验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重点是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的总体战略,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职能、评价体系、产学研合作、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员工培训和奖励等方面均形成了比较完善、富有成效的制度规范,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自主管理和保护,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因此较高。具体说,德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保护方针 德国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视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加以综合系统的考虑,并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确定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同时还普遍制定了明确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方针。如拜耳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方针是:一是要积极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增加价值;二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和方向要以全球商业战略为导向;三是知识产权管理要构建全球化的结构;四是企业知识产权要作为战略上重要的无形资产来保护;五是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的基础。 2.有专门负责落实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职责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德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职责主要有:专利情报管理,创新发明的挖掘,申请专利,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管理专利权、商标权等其他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发明奖励,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对知识产权的评价管理,对外沟通交流,对涉密文件的管理,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等等。德国企业大多由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部门来落实上述职责。具体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因企业不同而各异,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以拜耳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法律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的模式;先正达公司为代表的公司研发部门负责管理知识产权的模式;以及汉高公司为代表的公司法律部和研发部共同管理知识产权的模式。 3.注重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德国企业尤其是德国的知名大型企业的每一名员工进入企业,必须接受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文件管理及保密规定,知识产权发明、申请、应用、维权程序和途径等。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法律制度和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强烈意识。不少德国企业还注意培养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对技术、法律人员定期进行跨学科轮训,或派员去专利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高校学习,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参加专利律师资格考试,以此培养企业自己的具有理工科背景、技术与法律相结合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人才。 4.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申请与评价体系 德国企业对研究成果进行价值评估,以最合理的成本,选择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第一,一项研究成果在申请专利之前,企业要先进行价值评估。根据价值大小,选择是否公开、是自用还是许可别人使用、是申请专利还是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第二,在获得专利授权后,企业则要适时评估每项专利的价值,如有价值就每年按时缴费维持,没有价值就定期放弃。第三,凡具有巨大价值或者涉及企业核心利益、技术公开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掌握、而本企业又难以维权的,德国企业往往将其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严格保护;如果对一项发明创造企业难以有效保密的,他们则及时申请专利。 二、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德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具体实施,启示如下: 1.树立知识产权战略观,强化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意识国外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知识产权战略观,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重要的思想基础。国家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鼓励自主创新,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双赢的知识产权推进机制。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成果能迅速实现产业化以及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等,是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较为成熟的表现[3]。借鉴德国企业的经验,我国企业作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不仅要积极创造知识产权,而且更要有长远的知识产权战略。从国家战略和知识产权全局来看,要把创新、应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来考虑,要通过立法、司法、政策等多方面的引导,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战略观。 2.建立严密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和内部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没有设置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知识产权技术保密合同。而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作为企业高层管理单位而设置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经营和科研开发的情况,决定技术以何种法律状态投入市场[4]。此外,国外跨国企业一般都有严格有效的企业内部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通过与雇员签订各种合同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要

德国国情概况

德国政体 德国社会民主党(德语: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SPD),简称社民党,德国主要政党之一。自1949年以来,社民党始终位列联邦议院中。它是德国历史最悠久政党,成立于1863年,是德国第一个社会民主组织。 福利待遇和公平公正是SPD的基本政治观点。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福利待遇是指如果丧失了劳动能力或者生病了,那么将给予资助。公平公正是指同劳同酬,公平对待每个人。例如,不富裕的人们和富人们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幸福生活。 身为德国现任总理和基民盟(CDU)主席的默克尔自休假归来后,其支持率一直不断上升,目前已达到57%,比上一周高出了3%。而她的竞争对手,德国社民党(SPD)主席施泰因布吕克(Steinbrück)的支持率仅为21%。 基民盟和基社盟(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und Christlich-Soziale Union):从康拉德?阿登纳到赫尔穆特?科尔,再到如今的德国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基民盟与其姐妹党派基社盟(仅巴伐利亚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站在德国政坛的最高峰。在联邦层面,基民盟和基社盟在联邦议会共同组成一个党团,其代表颜色为黑色,又称其为黑党。基民盟的前身是魏玛共和国时期于1945年7月成立的天主教中央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在德国西部地区(巴伐利亚州除外)和柏林建立了基督教民主党地方组织。1950年10月在戈斯拉尔举行第一届联盟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基督教民主联盟,首任主席是康拉德·阿登纳。基社盟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基督教保守主义政党,于1945年9月12日在慕尼黑成立。 社民党(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前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赫尔穆特?施密特以及格哈德·施罗德都来自社会民主党。该党是德国现存的最古老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党之一。始建于1863年,是德国两大社会政党之一。在纳粹统治时期,社民党于1933同其他党派一样被纳粹禁止。但可以让社民党引以为豪的是他们是1933年唯一一个在投票中反对授权法的政党。其代表色为红色,又称其为红党。 联盟90/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上世纪八十年代绿党登上德国政治舞台,致力于反对环境污染和核能,反对战争拥护和平,同时致力于人权和妇女权益运动。1993年,联盟90并入德国绿党。从1998年开始,德国绿党成为了执政联盟的一部分。 自民党(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自民党是一个德国的自由主义政党,于1948年成立,当时是由9个1945年形成的自由党合并而成。而这9个自由党则是从1933年被纳粹取缔的德国人民党(DVP)和德国民主党(DDP)的残存份子而组成。自由民主党的首任主席Theodor Heuss,原来曾是DDP成员,后来又曾成为DVP成员。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原东德地区的部分自由主义政党组织也加入进德国自由民主党。目前该党与基民盟和基社盟一起联合执政。其代表色为黄色,亦称之为黄党。 左党(Die Linke):成立于2007年6月16日,由原左翼党和劳动社会公平党合并而成。左翼党发源于前东德。1989 年,由于持续的抗议活动,东德前领导人昂纳克被迫将权力交给一些年轻的改革派的政治家们。1990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的改革派成员为了与前东德时期划清界限,将统一社会党更名为民主社会党(PDS)。在90年代早期,该党派一直以新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少数派的形象出现。在2005年,民社党决定与刚刚成立的新党派“劳动与社会公正党”合并,2007年左党正式成立。 国家民主党(: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二战结束后德国出现的一支极右党派。于1964年在德国汉诺威成立,其早期成员大都来自其他右翼党派,是一个宣扬民族主义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青阳街道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2005年-2010年)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发展经济、繁荣城市、稳定社会、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福建省、泉州市《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社区建设和服

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社区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区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建设,是青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强化城市意识,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是晋江跨越式建设中等城市,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青阳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2004年青阳街道顺利推进和完成“村改社居和社区整合”工作,市民城市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建设工作逐步呈现出蓬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各有关单位、各社区要大力实施和推进青阳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青阳城市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

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努力建设美好青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青阳街道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青阳实际出发,以社区党的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为龙头,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重点,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宗旨,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综合功能,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协发展。 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社区居民迫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三大法宝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兼顾 发展党员的十六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 发展党员把好七关:推优关、培训关、公示关、审查关、通过关、批准关、转正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的四大危险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危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12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入党誓词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员八项义务: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

如何从国外工业化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如何从国外工业化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如何从国外工业化发展中汲取教训,但是我觉得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他坏的一面,国外的工业化虽然存在许多弊端,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因此本文不仅仅写了个人对国外工业化发展弊端的思考,还有些许由此得来的启示。 一、英国的工业化发展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化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优势使英国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英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工业化,得益于它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保护以及统治者对国情的把握。17世纪左右,德国还处于一片战乱,西班牙还在和邻国交战,英国却已经完成了政治的统一,这为工业化的开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而这些又是英国法律制度的骄人成绩,从17 世纪到18 世纪上半期,英国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保护发明者的《专利法令》,制定了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这使得当时的人们都以学习科学,科技创新为荣。在市场方面,英国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这一切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首个开始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但是,作为第一个开始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足足用了100多年,更重要的是,这一百多年里,国家和人民都被金钱利益所引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指出,以金钱作为核心价值观,放纵了人们的贪欲,例如“圈地运动”使少数人敛聚大量钱财,造成了社会道德的败坏;同时人们也没有意识到江河日下的环境情况,使得伦敦成为有名的“雾都”,历史著名的一次伦敦雾霾在短短七天内竟然杀死数千人,工业化带来的灾难触目惊心。 二、德国的工业化发展 德国的工业化发展亦是很好的掌握了本国的国情,它走的是一条通过政府主导,已发展铁路业为中心来最终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与英国不同,德国工业化发展仅仅用了四十多年时间,远远短于英国和后来的世界强国美国,咎其原因,我觉得是德国抓住了工业化的关键—人才与制度以及德国当时的“爱国主义”,制度创新是其得以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其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加强政府的引导,如通过各种政府补贴、贷款来扶持一些特定行业和部门,保证其就业需要,提高其社会竞争力,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制定保障竞争的政策,防止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和协调行动形成垄断,保证各类市场的开放性;实行区域统筹政策,缩小地区经济差别,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等。这一系列制度很好的发展了科学,促进了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同时又把资本归于社会,形成换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与此同时德国十分清楚的意识到了工业化不是一代人的事,它改革了学校教育制度,是全民都能得到免费教育。德国高等教育学院为工厂企业培养出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科研、企业管理人才,中小学教育为工厂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工人以及雄厚的劳动力后备军,他们共同融合为一支科技劳动大军,不断推动着工业化这个大轮的运转。而当时帝国的元首希特勒大肆鼓吹名族主义,号召德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寻找自己的天地”(其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德文:SozialdemokratischeParteiDeutschlands;简写为SPD;简称社民党)是德国现存的最古老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党之一。始建于1863年,是德国两大社会政党之一。社民党来源于工人运动,起初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性质(现在依然是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在保持致力于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它接受了一些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现任主席西格玛尔·加布里尔,副主席奥拉夫·朔尔茨。 总述 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前身为1863年5月23日于莱比锡创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1869年8月,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1875年5月前两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于1891年10月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1878-1890年间遭俾斯麦禁止,一次大战期间则严重分裂。至二战时则转为地下组织。二战后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社会民主党代表于汉诺威召开党代表大会,宣布重建社民党,并沿用1925年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海德堡纲领。1959年制定哥德斯堡纲领,扬弃了马克思主义,改为主张社会市场经济。1966年,社民党与基民盟合组大联合政府。一直到1969年联邦众议院大选才与自由民主党结盟击败基民/基社盟首度取得执政权,由勃兰特(WillyBrandt)出任总理。1982年基民联盟再度对社会民主党籍总理施密特(HelmutSchmidt)提出建设性不信任案,施密特因此下台,基民盟科尔获选为新任联邦总理。1998年社会民主党与绿党结盟,击败了持续执政17年的基民盟,施罗德(GerhardSchroder)出任联邦总理;至2005年社会民主党接连在各邦议会选举失利,施罗德向联邦众议院提出信任案未通过,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重新选举后以些微差距败给基民盟,经协商后与基民/基社盟共组大联合政府。1869年,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爱森纳赫派)创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SDAP),并在1875年5月两党在马克思的调和下,合并拉萨尔派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合(ADAV),完成整合成为今天的社民党。因为德国社会民主党赞成革命反对君主立宪,俾斯麦宣布该党非法,但是1892年又被恢复合法地位。 反法历程 德国社会民主党没有准确的建党时间,一般认为全德工人联合会(ADA V:德语:AllgemeinenDeutschenArbeitervereins,建立于1863年5月23日,莱比锡)的建立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的标志。有时,1875年5月22日到27日,全德工人协会(ADA V)和社会民主工党(SDAP,SozialdemokratischenArbeiterpartei,由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爱森纳赫派)于1869年建立于爱森纳赫)合并成德国社会工人党(SAP,SozialistischenArbeiterparteiDeutschlands)也被认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的标志。由于1890年秋天开始实施的反社会主义法,德国社会工人党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一年后,在艾尔福特通过了艾尔福特宣言(德文:ParteitaginErfurt)。由卡尔·考茨基(KarlKautsky)和爱德华·伯恩斯坦(EduardBernstein)撰写的党纲拒绝了改革主义,并且向马克思主义倾斜。 早期的Spd经常站在工会一边,并且和19世纪欧洲大多数社会主义党派和社会主义民主党派一样,墨守成规的引导着马克思主义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德华·伯恩斯坦发表了他的修正主义理论,以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占主流的革命理论。他的修正主义理论一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贯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本质上,他的理论认为:在德国可以通过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选举,进行一次政府更替,从而实现德国的社会主义变革。 这个历史性的社会民主主义变革(遭到帝国首相俾斯麦(OttovonBismarcks)强烈反对和镇压,见反社会主义法(德文:Sozialistengesetze))导致的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党派结构的高速发展,并拥有极高的工作效率。在此期间,被认为是国家力量带言人的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GrafvonWaldersee)多次要求对社会民主人士进行暴力镇压。但是,庞大

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德国政治制度议会共和制 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基础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 《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 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 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 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 国人民联盟(DVU) 3、德国的多党制 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 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

城市社区党组织工作规程

城市社区党组织工作规程(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以及中央、省委有关要求,结合社区党组织工作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居民自治组织和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第三条社区党组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际,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为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四条社区党的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好”目标要求:(1)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能够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2)党员干部队伍好。社区工作者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

用。(3)工作机制好。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4)工作业绩好。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社区治安良好。(5)群众反映好。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满意,社区党组织得到社区群众的拥护。 第二章组织设置 第五条凡是成立党的新组织,或是撤销党的原有组织,必须由上级党组织决定。 第六条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社区,成立党的支部;党员7人以上的党的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党员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社区,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100人以上的社区,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党员不足50人的,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不足100人的,因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 第七条要及时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社区党组织。在调整社区设置时,应同步调整、健全社区党组织。 第三章职责任务 第八条社区党组织要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社区各项任务。 (2)讨论决定本社区建设、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3)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领导社

五位一体的具体内容和发展

定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说。[1] 此间专家指出,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党建专家指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在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许耀桐说。 详细介绍

在现代化布局方面,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十六大报告提的是“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坚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报告对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认真落实相关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摘要: 因为珍爱和平,所以回首战争。回顾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无论在战争初期还是在战争将要结尾之时,都有太多经典斗争值得描述;无论在东方战场还是在西方战场,都有太多的经典战役值得回顾,无论在同盟国还是在协约国,都有太多令人敬畏的事敬畏的人的存在;无论在战争进行时还是在战争胜利后,都有太多的话题值得去说。今天以个人的观点来描述一下自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二战,战争,和平,经验,教训 正文: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失败的原因 (一)、战术层面 在战术上,纳粹德国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没有各军兵种的协调,制空权、制海权以及协同作战等军事思想存在缺陷或者根本没有。第二,没有完全掌握对包括战场气象在内的信息,比如在前苏联战场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冬季作战的可持续性;又比如对在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之后,因为恶劣气象条件之下而错失侦查和提前预警的机会。第三,没有及时收缩战线,或者说战线过长导致战争给养补给出现困难,再加上纳粹德国的国防军没有自给自足的制度,在隆美尔已经发现非洲战场已无胜算可能的情况下提出的撤回全部非洲军团的建议没有被第三帝国首脑采纳。在国际政治上,与其说是日本人的无知,倒不如说轴心国之间的军事协调机制的缺失,如果当年日本先从远东方向攻击前苏联而不是发起对美国珍珠港的偷袭的话,那么前苏联将东西受敌,根本无法抵御德军和日军东西夹击,甚至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结局将就此改写,因为日本仔前苏联得手之后,再从高纬度方向包抄中华民国,那么一直冷眼旁观的美国或许在中华民国被消灭之后也不会参战。 (二)、经济层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