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发表时间:2019-07-24T12:04:03.1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张薇

[导读] 摘要: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也离不开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化工部天津市 300271

摘要: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也离不开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机械设备的总成本在企业生产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而其中的机械维修费用又占了相当的比例。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机械设备;机械维修;维修费用;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机械在现代化企业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生产机械,对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满足生产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维修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设备维修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设备设计原因

顾名思义,设备维修是指当设备出现劣化或者故障后,采用计划修理从而解决设备现有问题,恢复设备相关功能的操作,设备维修包含的基本内容有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检查以及设备修理。进行设备维修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众所周知,决定设备生命周期的一项关键因素就是设备本身的设计构成。因此,企业的设备故障与设备的质量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配置较高的设备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工作质量,还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方便维修人员检测和保养。而配置较低的设备不仅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由其维修而引起的成本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加,甚至会超出设备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2维修技术原因

机械设备维修并不是只单纯的设备故障维修,还包括预防维修、生产维修、事后修理以及设备综合管理。通常意义上也是成本支出较多的设备维修就是事后维修,事后维修一般是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后进行的,在这一时期,决定设备维修费用的关键就是维修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其综合技术能力就是指维修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意识以及专业技能。设备的整个维修工作其实是相互关联的,预防维修往往直接影响着事后维修的工作进度。

企业对于设备维修费用在设备不同的生命周期的投入缺乏深入的技术研究,对于制定设备维修费用的投入范围缺乏依据;同时对于维修效率和质量缺乏系统的手段去追踪和分析评价,企业很难透过数据进一步分析设备维修质量,了解维修工作中的根源性问题,从而主动制定长期的预防性维护计划。

1.3设备维修成本预算原因

维修成本预算往往是确定维修进度与维修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精准的维修成本预算对设备维修而言极其重要。错误的维修成本预算不仅会延迟设备维修的时间,还会严重影响设备维修的最终效果,加大企业整体设备维修成本。确定维修成本的预算应该充分考虑到设备生命周期、企业维修实力以及维修备件对成本的影响。

2.机械设备维修成本的控制措施

2.1检维修制度管理

一是领导重视。需要指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因为领导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趁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广泛宣传。不但要宣传成本管理的相差知识、规章、制度、办法以及应注意的误区,更要宣传成本管理与企业及至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三是制订办法。有了可行的办法就等于拥有付诸实施的载体,一切管理活动有了可依的有效手段;四是严肃兑现。成本管理的结果需要有严细的考核指标,最终按既定的办法予以兑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做到奖惩都有数字依据,实现兑现的严肃性。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筹规划,严格执行点检制度,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点检管理与生产管理和维修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维修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合同管理

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强调成本支出类合同管理,有效避免企业经济风险及法律风险,以符合成本控制目标为前提,纳入作业环境、作业难度、项目分包、生产周期及生产任务等指标,选择适宜合同类型,落实合同管理流程,将合同管理理念贯穿于合同审批、合同起草、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效益评估及内业管理环节始终,利用机械设备维修项目招投标手段做好资质审核工作,严格控制招标维修价格,避免合同风险降低维修成本。

2.3检维修材料管理

备品、备件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而且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设备维修范围。品质优良的备件,可使维修人员迅速排除故障,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而品质低劣的备件,不仅不能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而且还可能引发新的故障,甚至酿成大祸。

2.4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编制

企业对于年度的维修费用的总体控制,可以运用年度设备维修费用总额占比企业设备原始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根据行业内实际经验数据的调查分析,一般在3%-5%的范围内,同时结合企业整体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合理安排投入的时点。

企业具体的设备维修费用预算,可区分预防性维修,纠正性维修,工艺改造性维修等几个方面。预防性维修预算主要来自对企业关键设备系统的维修保养方案和计划;纠正性维修是对剩余的常规辅助设备的日常维修计划;而工艺改造性维修主要来自年度工艺改造计划。

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的比例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此消彼涨的关系,而预防性维修的质量在根本上决定企业设备维修的效率。

在设备维修年度预算分解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子预算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设备维修的具体方案和要求制定详细的维修任务,并将每项维修任务分解为维修材料,维修备品备件,维修委外服务。对于预防性维修任务,企业可以根据历史检验,结合上一期设备维护和运行情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摘要】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占据着重要地位,成本管理的优劣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将深入企业各大生产与经营环节,从不同层面分析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对策,以期为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成本管理水平和质量提供现实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成本管理;思想意识;行为;经济效益;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以及同国际经济贸易交流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着来自与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当前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要课即是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的经济目标。 二、企业在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在成本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为: 一是缺乏强烈的成本管理意识,以及管理方式传统落后。企业管理层以及经营者未能正确认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未能清醒得意识到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成本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经济实力较量的实质。由于缺乏强烈的成本管理的意识,企业未能准确划分出

成本管理应该管控的范围,难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手段,成本管理缺乏目的性等等,使得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统一化,管理制度失效,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是成本核算环节失实。企业在开展实际的成本核算活动中,由于核算人员基于达到某种目的,人为干扰成本数据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成本核算报表失真。 三、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有效对策,助推经济效益的提高 1.推进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企业推进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应涵盖内部不同领域 与部门的制度制度管理。 ⑴制度管理。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基础性制度管理,根据环境与经济形势变化的特殊性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加大对制度执行效果的检查。 ⑵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扩大生产与发展的血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实现资金的高效化管理。企业的审计部门需积极履行监督审计职能,对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强化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在符合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使资金的时间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 ⑶财产管理。针对企业的财产状况,应定期开展对财产使用状况的清查,并将结果上报给负责人审阅,财产的使用、维修以及购置等活动,应交由专门的综合部门进行管理,同

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措施 1降低造价的原则 (1)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顾客满意。 (2)保证施工进度,确保工期目标。 (3)保证安全施工和文明生产的需要。 (4)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不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5)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加强管理消除浪费。 2降低成本的方法 (1)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2)优化施工方案; (3)科学管理、提高工效; 3降低成本的目的 (1)提高效益; (2)回报业主,回报社会; 4项目成本控制 (1)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按内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 (2)成本控制计划 项目经理应依据其责任目标成本,组织编制施工预算,确定项目的计划目标成本。并应将目标成本按工程部位和成本项目进行分解,编制“目标成本控制措施表”,将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和要求、各成本要素的控制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成本控制的责任者,并应对确定的成本控制措施、方法和时间进行检查和改善。 (3)成本控制运行 a.项目经理应坚持按照增收节支、全面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用目标管理方法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b.项目经理部应根据计划目标成本的控制,做好施工采购策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实际成本。

c.项目经理部应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施工任务单管理,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 d.项目经理部应加强施工调度,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率降低物料积压等而使施工成本增加。 (4)成本核算 a.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明确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和要求,并设置核算台账,记录原始数据。 b.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宜以每月为一核算期,在月末进行。核算对象应按单位工程划分,并与施工项目管理责任目标成本界定范围相一致。 c.项目成本核算原则,项目成本核算应坚持施工形象进度、施工产值统计、实际成本归集“三同步”的原则。 (5)成本分析与考核 项目经理部应进行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形成文件,为成本偏差的纠正与预防、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制定降低成本措施、改进成本控制体系等提供依据;对各岗位人员及各作业队进行成本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形成文件,为奖罚责任人提供依据。 5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 5.1科学管理 (1)加强物资管理 严格执行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之《物资管理程序》,确保物资采购和使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a.建筑材料的采购:项目计划员根据施工图编制工程物资主要材料总计划,并填写《工程物资计划表》,计划员按照施工网络计划和施工进度编制月/季物资采购计划,并填写《物资采购计划表》;项目材料员必须按照经过审批的《物资采购计划表》来供应物资。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经过验收、检验和试验,以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而造成的损失。 b.物资的发放: 建立材料使用限额领料制度。超限额的用料,施工员应注明超耗原因,以便今后预防控制,经项目经理审批后,施工员办理领料手续并填写《限额领料单》。

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

第十六章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 第一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节成本控制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竣工验收、直至缺陷保修,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与控制。

1 成本控制的依据 1.1 合同报价书、施工预算; 1.2 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 1.3 人、料、机市场价格; 1.4 本公司颁布的材料指导价格; 1.5 本公司内部机械台班价格; 1.6 劳动力市场价及内部挂牌价格; 1.7 周转设备租赁价格、摊销损耗标准; 1.8 已签订的工程合同,分包合同(或估价书); 1.9 结构件外加工计划和合同; 1.10 财务成本核算制度; 1.11 其他相关资料。 2 成本控制目的 确保工程质量、工期等满足合同要求,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合理降低建设过程中的成本,从而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 成本控制的原则 3.1 全面控制原则 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意识,每个部门及个人要按照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流程进行工作。将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工程建设、竣工交付到缺陷保修所有阶段的成本受控项目,对本项目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按照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

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控制模块,全部纳入控制轨道。 3.2 目标控制原则 根据项目的施工条件、使用的机械设备、参与施工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对项目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抓住成本预测的工、料、费用的预测、施工方案引起费用变化的预测、辅助工程费的预测、大型临时设施费的预测、小型临时设施费及工地转移费的预测、成本失控的风险预测等这几个重要环节建立成本控制目标。 3.3 程序控制原则 建立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建立保证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高度权威性、严肃性的相关制度,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3.4 动态控制原则 针对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在确定的成本目标、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方案的基础上,把过程动态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资金合理调配、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建设期工作流程优化、设计方案优化等方面。把整个施工过程重点部位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开始前分别对该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及计划进行确认和调整,以确保其在保证质量及保证工期的前提下有效实施。 3.5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管理制度,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从项目经理到各个职能部门都有相应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另

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措施

制造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措施 一、什么是成本费用控制 成本费用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费用目标,对构成成本费用的诸要素进行的规划、限制和调节,及时纠正偏差,控制成本费用超支,把实际耗费控制在成本费用计划范围内。其控制的内容包括材料消耗成本控制、工资成本控制、费用成本控制。 二、成本费用控制的步骤 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基本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建立成本费用标准体系。 成本费用标准是对各项费用开支和资源消耗规定的数量界 限,是成本费用控制和成本费用考核的依据,并便于分清部 门责任。成本费用控制标准种类繁多,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整理,使其形成有机的科学体系,以提高控制的实际效果。 (2)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即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在各个费用发生点建立成本费用控制责任制,定岗、定人、定责,并定期检查。对成本费用的形成过程严格按照成本费用标准进行控制和监督。 (3)建立成本费用控制信息反馈系统,及时限确地将成本费用标准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异,以及成本费用控制实施情况反馈到企业决策层,以便适时地采取措施,组织协调企业财务活动,圆满完成成本费用计划。

三、改进成本费用控制的对策措施 1.做好成本费用控制的准备工作 (1)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 一是区别对待材料采购过程中产生的辅助费用。原材料在采购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辅助费用,如运输费、税金、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等,报关进口的原材料还会产生报关费用、保险费等。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些费用都是要计入原材料成本的,但在实务中要区别对待,因为会计理论是在完全理想化的前提下展开论述的,而实际情况与假设前提会大相径庭。如运输费、来料加工的报关进口材料的报关费、保险费等的处理,实务中单据传递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部门之间沟通不顺畅,财务人员不了解采购条款。通常是在采购材料入账后一段时间,运输费用单据才传递到财务部门。如果某单位的运输承包给运输公司,几个月结算一次运输费,单据传递就更慢了,来料加工的报关进口材料的 报关费、保险费等费用单据的传递也是如此。这些费用的金额,有些是无法预知的,有些实际的金额会不同于合同的约定,如在收到单据后,调整原材料的入账价值,就会造成财务数据一直处在修改状态。这样处理不仅烦琐,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对于这类费用应单独设置费用项目,作为期间费用核算。由于这类费用在原材料的成本中的比重较小,这样处理可以不用经常修改原材 料成本数据,简化会计处理,只要前后各期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同 一原材料之间的采购价格之间就有可比性。又如增值税的处理,小规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天津职业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作者赵亚楠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陈斌 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5) 1.1 研究背景 (5)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5) 1.3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5) 1.3.1本文的研究内容 (5) 1.3.2本文的研究思路 (6) 第二章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现状分析 (7) 2.1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现状与问题分析 (7) 2.2我国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7) 2.3我国物流成本过高的对策分析 (8) 2.3.1改善物流产业成长的宏观环境降低物流成本 (8) 2.3.2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成本 (8) 2.4物流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对策 (8) 2.4.1事前预算控制 (8) 2.4.2事中成本控制 (9) 2.4.3事后控制 (9) 第三章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3.1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3.1.1物流成本控制战略意识薄弱 (11) 3.1.2社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11) 3.1.3物流企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规模效应 (11) 3.1.4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 (12) 第四章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策略 (13) 4.1明确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构成 (13) 4.2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控制物流成本 (13) 4.3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的基本途径 (13) 4.4举例顺丰速运公司降低成本的办法 (14) 4.4.1加快物流设施建设,提高企业效率 (14) 4.4.2加强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14) 4.4.3建立物流成本综合概念 (14) 第五章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地勘单位设备管理成本分析及控制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d16854000.html, 地勘单位设备管理成本分析及控制措施 作者:孙生维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9期 摘要:通过对地勘单位设备管理成本构成因素的简要分析,提出以成本控制理念贯穿设备管理全过程,探讨降低设备管理成本,使设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途径。 关键词:设备管理成本成本控制控制措施 目前形势下地勘单位业务范围仍以地质勘查、工程勘察、灾害治理等野外项目为主,作业 范围广,流动性大,其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设备管理成本直接影响到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如果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设备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应该对设备管理成本做理性分析,寻求有效控制途径,以求得最大经济利益。 设备管理成本可认为是由购置成本、占用人力资源成本、维修保养成本、运转成本、运输成本和折旧成本几部分构成。以上构成因素中运转成本是由设备本身性能决定,不可随意加以 控制和改变;地勘单位执行行业规定的折旧率,折旧成本也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所以这里所提出的成本控制只在购置成本、占用人力资源成本、维修保养成本和运输成本范围之内。 购置成本是构成设备管理成本的首要因素,往往也是份额最大的因素,决策者对野外施工作业需求和设备性能的分析判断可以对设备购置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应当慎重考虑。这种成本可 以从资金来源和购置方向两方面加以控制。(1)、从资金来源上看,设备的购置首先应使用上级划拨资金或调拨设备,尽量不用或少用单位银行存款,这样可以减小或转移购置成本。(2)、从购置方向上看,要根据市场(工作)需求,通过广泛进行市场调查和技术论证,给需要购置的设备定性。然后,具体的采购活动中,尽量选购性能优越的国内生产组装产品,减少原装进口产品,这样可以免去购置国外大公司产品高额资金投入,大幅降低购置成本。比如,阿特拉斯—科普柯公司( Atlas-copco)产396空压机价格在80万人民币左右,而由日本提供技术,国内组装生产的复盛830空压机价格是59万。二者价格相差很多,性能几乎一样。 占用人力资源成本是设备管理的附属成本,即使再先进的设备也离不开人的控制和操作。 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一个操作人员可以同时看管多台设备,占用人力资源相对较少;地勘单位作业范围广、流动性强,设备操作人员不能做统筹安排。这种情况下,(一)可以采用分段控制办法:设备在甲工地、运输途中、乙工地分别设置固定人员看管和操作设备。这样,既可以保障设备安全,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二)如果同一施工现场有两台以上同类型设备在使用,可暂时 指定一名熟练操人员手同时兼顾多台设备或者施工进展稳定情况下由一名操作人员同时兼顾不同类型的多台设备,以求节约人力资源。这种模式目前地勘单位已经广泛采用,获得许多实践经验,效果非常明显。

施工机械设备控制措施

施工机械设备控制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超前计划上场 成立适应项目实际情况的设备组织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的大小实行统一规划,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明确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即进行终端责任管理,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并做好上场计划,确定机械种类、数量和主导机械、编排所有进出场计划和机械总量控制,尤其是特种专用设备的控制,及时上报进场计划,适时组织机械设备进场,并深入了解机械技术状态及性能,又好又快地完成施工任务。 2、强化维修保养,加强督促检查 1)、在机械设备实际运行中,应严格督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按标准、规范要求做好设备每天开机前、作业中和停机后的“一日三查”的例行保养工作,做好机械设备日常维修、保养记录和安全运行记录,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排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控制设备的维护成本; 2)、做好预防性维修,对所有到场的运行机械进行一次全面的肩动检查,并组织机修人员和操作手对机械进行例行保养,包括三滤在内的检查、加注润滑油脂、坚固螺栓以及油品的污染程度检查,对于存在问题的机械,应编制合理的检修计划,并立即组织实施,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3)、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使用、维修、保养工作,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可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以防基层单位平时小重视现场设备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结果要发出检查通报,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奖优罚劣,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

4)、对投入使用的特种设备要逐一进行调查登记,对未取得检测合格证的特种设备立即停止使用,需要继续使用的必须立即进行检测、取得合格证后方可继续投入使用。对那些已经超过使用期限的特种没备,要重新组织检测。对于起重设备,除建立相应的设备管理卡外,还应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和记录。 3、加大培训力度,严格持证上岗 1)、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它要求管珲者要有全新的思想、观念、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因此,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采取“走出去、清进来”、“以师带徒”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通过示范表演、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各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都应持让上岗,要坚决杜绝无证上岗或超范围操作设备,尤其是那些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大型或特种机械设备,其技术含量高,要选拔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实行岗前培训,掌握操作规程、熟练操作技术后方可上机正常工作。 4、制定维修计划,搞好成本控制 1)、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对上场机械设备技术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根据每台设备的情况制年/季度维修、保养计划,并按期组织维修、保养; 2)、搞好设备运行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每台设备的新旧程度、性能、状况,制定详细的成本子目和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与司机的

XX公司成本管理及成本节约措施

XXXX有限公司 成本管理、节约措施 成本管理、节约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地关键战略之一,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地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及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取得成功极其重要地方面.有效 地成本控制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地措施,抓住它就可以带动全局地发展.结合现有公司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做起: 一、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地内容 企业地成本控制管理包括成本分配与成本控制两大环节.成本分配旨在解决如何归集、分配产品或服务地成本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所面临地问题是如何使企业达到成本最优化,包括企业所做出地一切降低成本地工作. 二、认清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地现状 (一)企业价值补偿不足.生产资料中地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企业资产价值流失严重,价值补偿不足,企业一般物流管理失控,能源地浪费特别严重.

(二)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企业地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陈旧落后、原材料质量不好、运输管理不善,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地次品、废品造成地质量损失严重. (三)企业成本信息核算不真实.成本核算不实,一方面是核算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其次是业务素质不高,然后是核算方法不正确,最后是领导为达到某一目地进行人为调节成本数字,企业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四)成本管理短期行为严重.有地公司由于近年来,厂长、总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够完善,企业只包利润,不包成本,短期行为泛滥,以包代管,管理不力,监管不严. (五)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须加强成本管理地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成本地较量.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地思路和方法 (1)实行成本管理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地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成本管理也不例外.目前企业成本管理中缺乏市场观念,重效率轻效益地状况较严重.而对我公司而言,效益才是根本,市场是效率(成本)与效益(价格)关系地连接点. 企业地成本管理必须转变思维,树立成本管理地市场观念,正确看待效率与效益地关系.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加强市场预测与分析,按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和组织生产,建立起能

浅谈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管理

浅谈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管理 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主要追求的目标,在实际的生产中利润最大化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好供应链成本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国际化,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做好供应链成本控制,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做好供应链成本控制已成为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论文主要研究了现阶段企业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点提出了后续的改善措施。 【Abstract】Profit maximization is the main goal pursued by every enterprise.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the core of profit maximization lies in how to control the cost of supply chain wel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market,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Who can control the cost of supply chain well,who can g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Therefore,how to control the cost of supply chain well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each enterprise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ply chain cost control of enterprises at this stage,and puts forward further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關键词】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合作共赢 1 引言 目前,随着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稳步实施,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产能过剩的严重现象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放缓,加速了产品流通速度和资本回报率。现代企业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生产企业的利润不断下降,处于发展的最低水平。许多生产企业希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挖掘隐藏在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企业的管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生产企业的精细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价值链为增值目标,通过精细采购、精细设计、精细化生产、精细物流、精细化服务等方式融入成本管理思想。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必须从全价值链的角度出发,从供应链开始,从供应链到产品的服务成本,使产品价值链的成本最小化,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 供应链成本管理基本概念 供应链指的是核心企业通过中间商将辅助产品的最终产品从供应商的零件中制造出来,然后通过销售网络销售给客户。它是由供应商、中间制造商和客户组成的网络链结构。资本流动和信息流动是从供应企业到客户的产品流动。它是物质流动的真实存在。资金流流向供货商,供应链的血液,信息流作为双向产品,构成供应链的神经系统。在产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生产过程中,供应链的成本会同时发生。供应链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交易成本。直接成本是指

项目目标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项目目标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有效管理来求得效益的最大化。项目既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也是利润的源泉。只有对工程项目全面贯彻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尽量降低项目成本,企业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地点、建设性质、工期和质量、承包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均会影响工程项目的成本,施工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确定后,施工企业将目标成本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分解到项目经理部——作业班组,作业班组与项目经理部之间签定经济责任合同,项目经理部与企业之间签订经济责任合同,根据合同进行管理,逐级负责,落实目标成本确定的责任问题。 目标成本控制应是全员、全过程的控制。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控制中心,根据确定的目标成本总额分解到各施工作业班组,各施工作业班组应做好施工日志记录,真实反映每一工日、每一工序的成本,并定期与项目经理部下达的目标成本计划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成本费用差异,分析成本费用脱离实际目标的程度和性质,确定造成成本费用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归属,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防止成本失控。项目经理部在确定目标成本后,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日常控制上来,定期对施工班组的实际成本进行考核分析,确保总目标成本的实现。特别是一些大的工程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施工难度大、工艺技术复杂和建设工期长等特点,成本与材料,劳动与机械台班的合理使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应从材料、劳动力和机械台班等的合理使用及费用等4方面入手进行成本控制。

1、人工费控制。人工费用占工程成本较大的比例,因此合理调度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占有降到最低水平,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材料费控制。由于材料费占工程成本的比例最大,个别大型安装工程项目的材料费占的比重可达70%,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材料成本节约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①严格控制材料消耗量。根据工程进度,严格按照材料消耗定额执行材料消耗量,不能突破;对各种材料坚持余料回收;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仓储和摊销损耗等;此外,合理使用材料,使材料的损耗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②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施工企业应及时认真分析各种材料的价格走势,根据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材料采购时间,避免因材料价格上涨而造成材料成本的增加。如施工项目开工前,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在项目施工中材料价格有涨有跌的变化趋势,施工企业就应该在材料价格上涨前采购好材料价格上涨期的数量,避免在材料价格上涨期采购材料时因价格上涨而增加成本;反之,施工企业应在材料价格下跌期采购所需的材料数量。这样可最大可能避免价格上涨增加材料成本。总之,材料成本的控制合理,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关键作用。 3、机械费的控制。机械费占工程成本的5%左右,但实际由于机械台班市场价格往往比定额台班价格高,而导致实际机械费支出超出预算成本,这样导致机械费亏损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加强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不断提

供应链成本控制

一、供应链成本的构成 任何制造业都是根据客户或市场的需求,开发产品,购进原料,加工制造出产品,以商品的形式销售给顾客,并提供售后服务。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节(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商品)向需方移动。每个环节都存在“需方”和“供方”的对应关系,形成一条首尾相连的长链,成为供应链。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因此,供应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一条价值链。在供应链上,除了物料的流动外,还有资金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信息流和资金流在链中产生作用,也就相应会产生成本。在供应链中,各链节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各链节成员企业内部的作业成本的管理是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一,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所有与供应商和客户处理信息和通讯的所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的交易关系,因此,这些成本随着供应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共同受到影响。其二,作业成本。供应链作业成本主要是供应链成员中单个企业内部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所发生的费用。供应链作业成本依据成本动因不仅可以对产品,也可以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分配。 二、交易成本的控制 (一)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系统,解决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信息交互问题在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传递方面的困难,制造商不能及时了解供应商原材料的生产状况,因此一次只好采购较多的原材料,从而造成原材料库存量过多,引起储存成本的上升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导致制造商成本的增加。而供应商由于信息渠道的不通畅,也不能即时了解客户(制造商)原材料的使用量情况,为了能足够地提供制造商的原材料使用量,供应商也只好多生产,由此也可能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为了解决供应链中信息交互问题,降低和控制交易成本,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系统非常必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信息交互的重要性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日益凸现,由于供应链在物流、资金流过程中也伴随着信息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便构筑了一张信息网,信息网帮助实现企业间信息交互和共享。如制造商利用EDI系统可以即时了解供应商的供应情况,供应商利用该系统也可以即时了解制造商物资耗用情况,便于其准时

设备维修成本管理

设备维修成本管理 一、成本管理目的 1.加强全员维修成本的管理意识,合理使用设备维修费用,以最少的维修成本投入,获取最佳的设备状态,确保设备功能、精度达标。 2.进一步推进各级维修成本中心的建立、完善,规范成本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落实成本管理责任者。 3.有效控制维修成本投入,顺利完成维修成本目标,以便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4.加强维修成本管理的过程跟踪、控制、平衡、协调,以便维修成本预算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 5.强化成本管理意识,不断积累成本经验、推进点检基础管理。 二、维修成本构成 1.设备维修费用是指为完成生产设备点检维护,由机组组织实施的日、定、年、抢等常规检修、专项检修、改善维修、设备管理等项目所发生的费用,其中包括备件、资材、人工、检测、诊断、测绘等。 责任成本(可控成本) 检修材料费是指设备维修中消耗的主材、辅材、油脂及工器具损耗所发生的费用。 非责任成本(不可控成本) 非责任成本主要指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的的专项维修费用等。

三、维修成本管理流程 (一)预算管理 1.预算编制要按月等不同检修类别进行分类。 2.每年年底生产技术部部署机组设备维修费用预算编制工作。 3.各机组根据有关要求编制下年度成本预算(含检修项目、检修类别、费用科目、费用计划等),并上报生产技术部。 (二)预算计划实施、执行 各机组根据下达的费用额度(责任成本管理目标值)进行分解,编制每月费用计划。 1.各机组做好月度维修成本发生的过程控制,及时平衡与调整,并做好实绩数据的收集与跟踪管理工作。 2.月度预算的执行应进一步实行委托、领用单预算管理,每月将开单费用额度与月计划费用额度对照计算精度。 3.各机组及时做好工程委托与实施后的备件(库领、制作、修复)、材料消耗与检修工时等原始记录,建立台账,做到项目明确、物帐一致、数据准确、费用清晰,以实现各项维修费用实绩的有效管理。 4.检修项目的申请、立项要坚持必要、有效原则,各级责任者与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 5.对检修项目的计划完成率进行分析、评价。 6.备件、资材的领用或消耗必须跟着检修项目走,备件、资材管理人员要进行确认、跟踪。

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发表时间:2019-07-24T12:04:03.1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张薇 [导读] 摘要: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也离不开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化工部天津市 300271 摘要: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也离不开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机械设备的总成本在企业生产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而其中的机械维修费用又占了相当的比例。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机械设备维修费用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机械设备;机械维修;维修费用;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机械在现代化企业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生产机械,对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满足生产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维修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设备维修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设备设计原因 顾名思义,设备维修是指当设备出现劣化或者故障后,采用计划修理从而解决设备现有问题,恢复设备相关功能的操作,设备维修包含的基本内容有设备维护保养、设备检查以及设备修理。进行设备维修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众所周知,决定设备生命周期的一项关键因素就是设备本身的设计构成。因此,企业的设备故障与设备的质量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配置较高的设备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工作质量,还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方便维修人员检测和保养。而配置较低的设备不仅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由其维修而引起的成本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加,甚至会超出设备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2维修技术原因 机械设备维修并不是只单纯的设备故障维修,还包括预防维修、生产维修、事后修理以及设备综合管理。通常意义上也是成本支出较多的设备维修就是事后维修,事后维修一般是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后进行的,在这一时期,决定设备维修费用的关键就是维修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其综合技术能力就是指维修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意识以及专业技能。设备的整个维修工作其实是相互关联的,预防维修往往直接影响着事后维修的工作进度。 企业对于设备维修费用在设备不同的生命周期的投入缺乏深入的技术研究,对于制定设备维修费用的投入范围缺乏依据;同时对于维修效率和质量缺乏系统的手段去追踪和分析评价,企业很难透过数据进一步分析设备维修质量,了解维修工作中的根源性问题,从而主动制定长期的预防性维护计划。 1.3设备维修成本预算原因 维修成本预算往往是确定维修进度与维修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精准的维修成本预算对设备维修而言极其重要。错误的维修成本预算不仅会延迟设备维修的时间,还会严重影响设备维修的最终效果,加大企业整体设备维修成本。确定维修成本的预算应该充分考虑到设备生命周期、企业维修实力以及维修备件对成本的影响。 2.机械设备维修成本的控制措施 2.1检维修制度管理 一是领导重视。需要指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因为领导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趁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广泛宣传。不但要宣传成本管理的相差知识、规章、制度、办法以及应注意的误区,更要宣传成本管理与企业及至与个人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三是制订办法。有了可行的办法就等于拥有付诸实施的载体,一切管理活动有了可依的有效手段;四是严肃兑现。成本管理的结果需要有严细的考核指标,最终按既定的办法予以兑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做到奖惩都有数字依据,实现兑现的严肃性。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实行统筹规划,严格执行点检制度,专人负责,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点检管理与生产管理和维修管理相结合,明确专管和维修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合同管理 在合同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强调成本支出类合同管理,有效避免企业经济风险及法律风险,以符合成本控制目标为前提,纳入作业环境、作业难度、项目分包、生产周期及生产任务等指标,选择适宜合同类型,落实合同管理流程,将合同管理理念贯穿于合同审批、合同起草、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效益评估及内业管理环节始终,利用机械设备维修项目招投标手段做好资质审核工作,严格控制招标维修价格,避免合同风险降低维修成本。 2.3检维修材料管理 备品、备件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使用寿命,而且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设备维修范围。品质优良的备件,可使维修人员迅速排除故障,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而品质低劣的备件,不仅不能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而且还可能引发新的故障,甚至酿成大祸。 2.4设备维修费用的预算编制 企业对于年度的维修费用的总体控制,可以运用年度设备维修费用总额占比企业设备原始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根据行业内实际经验数据的调查分析,一般在3%-5%的范围内,同时结合企业整体设备的经济寿命周期,合理安排投入的时点。 企业具体的设备维修费用预算,可区分预防性维修,纠正性维修,工艺改造性维修等几个方面。预防性维修预算主要来自对企业关键设备系统的维修保养方案和计划;纠正性维修是对剩余的常规辅助设备的日常维修计划;而工艺改造性维修主要来自年度工艺改造计划。 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的比例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此消彼涨的关系,而预防性维修的质量在根本上决定企业设备维修的效率。 在设备维修年度预算分解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子预算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设备维修的具体方案和要求制定详细的维修任务,并将每项维修任务分解为维修材料,维修备品备件,维修委外服务。对于预防性维修任务,企业可以根据历史检验,结合上一期设备维护和运行情

成本控制的管理措施

誓词 安全第一孝敬父母尊敬领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珍爱家庭关爱同事用心工作 成本控制的管理与措施 成本领先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战略之一,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抓住它就可以带动全局。 成本控制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包括成本的分配与成本控制两大环节。成本分配解决了如何归集、分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达到成本最小化,包括企业所做出的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 成本分配,即是将间接成本、共同成本或联合成本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工序或产品中。 成本分配的原则 1、受益性原则 成本分配的受益性原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谁受益、谁负担;负担多少,视受益程度而定。这一原则,要求选用的分配标准能够反映受益者受益的程度。 2、及时性原则 是指要及时将各项成本费用分配给受益对象,反对将本应在上期或下期分配的成本费用分配给本期。不及时分配成本费用必然会影响到成本的及时计算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必然会影响成本信息的质量,造成经济决策的失误。 3、成本效益性原则 成本分配也要讲究成本效益比,即成本分配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而成本分配所带来的效益要远大于成本分配的成本才行。当然这种成本效益比不太好计算,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成本分配工作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些意义不大的数据收集和计算上,而且要注意成本分配能带来何种效果。 4、基础性原则 成本分配要以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不能凭主观臆断乱分配,更不能故意搞乱成本分配秩序,制造虚假成本信息。如果各项基础工作做不好,必然使成本分配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5、管理性原则 成本分配要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既可以用它来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又可以用它来编制成本计划,考核各部门的业绩,因此提高成本分配的科学性,对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6、多元性原则 成本分配标准是多元的,成本分配方法是多样化的,成本分配的目的也是多元的。因此在进行成本分配时,要灵活地加以应用,不能固定不变地采用一个分配标准、一种分配方法。成本分配只有遵循多元性原则,才能逐步科学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本分配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百度文库讲解

仪器设备的控制管理制度1.目的 对仪器设备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其过程能力要求,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 适用于对检测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配置、使用和维护、管理。 3. 职责 3.1技术负责人应: 3.1.1负责组织对仪器设备全过程的监督。 3.2综合业务室主任应: 3.2.1负责仪器设备购置申请的审核、维修及档案管理。 3.2.2负责仪器设备维修、降级、报废的审核。 3.3设备员应: 3.3.1负责对仪器设备使用的管理; 3.3.2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及修理的有关记录及资料的管理,建立设备档案3.4使用人员应: 3.4.1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完成日常保养维护工作。 4. 工作程序 4.1仪器设备购置及验收 见《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品管理程序》。 4.2仪器设备的标识 4.2.1用于检测的仪器设备由设备员统一登记建帐、分类编号,该编号应具唯一性并对该设备粘贴表明其状态的三色标识,以便识别仪器设备的量值溯源状态,防止仪器设备的超期超范围使用。 4.2.2标识的分类 4.2.2.1合格证(绿色 4.2.2.1.1计量检定合格者; 4.2.2.1.2设备不必检定,经检查功能正常者; 4.2.2.1.3设备无法检定,经对比或鉴定适用者。 4.2.2.2准用证(黄色 4.2.2.2.1多功能仪器设备,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某项功能正常,且经校准合格者; 4.2.2.2.2测试设备某一量程精度不合格,但检测某项工作所用量程合格者; 4.2.2.2.3

降级使用者。 4.2.2.3停用证(红色 4.2.2.3.1检测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不合格者; 42232检测仪器设备损坏者; 42233检测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者; 42234检测仪器设备超过检定周期者。422.4对贴有停用证(红色标志的仪器设备禁止使用,对贴有准用证(黄色标志的仪器设备只能使用其正常的功能部分。对没有使用(1个月以上的仪器设备,技术性能、指标达到规定要求的设备,经综合业务室主任批准应进行封存,并填写《仪 器设备封存记录》。 4.2.3标识管理 4.2.3.1设备员负责仪器设备标识的粘贴和更换,并建帐管理,标明设备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期等,标识应粘贴于仪器设备显著位置处。 4.3仪器设备的使用 4.3.1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定(校准,未经检定(校准的设备不得投入使用。设备员负责及时更新所得的修正因子。详见《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432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检测人员操作。操作者应经过培训,详细了解设备最新版本的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内容,熟练掌握设备的性能和操作程序后,方可上机操作,并按规定要求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特殊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 4.3.3对容易引起误操作及重要的操作过程,由各检测室组织编制操作规程,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4.3.4检测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后,应对该设备进行核查或校准,包括对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现行状态的检查,保证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 4.3.5操作过程中如发生过载、误用、故障或对设备性能有怀疑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报设备员标识处置,防止误用。同时,检测组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对以前检测质量的影响,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管理程序》评价其性质及采取措施。 4.3.6对于使用频率高、漂移性较大的设备,应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内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其工作状态符合要求。检测室按计划实施,并记录其过程结果,详见《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程序》。 4.3.7设备的日常保养由指定操作人员负责进行,按使用说明书和管理要求,实施维护保养及功能性检查并填写《仪器设备保养、维修记录》。 4.3.8对需要使用的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能正确实施灭菌措施,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有明显标识以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 4.4仪器设备的租(借入和租(借出和现场检测设备的管理 通过对租(借的方式向其他实验室租(借的设备、脱离了本所直接控制的租(借出的设备和现场检测设备控制管理,以满足本程序控制要求。 4.4.1租(借入 4.4.1.1由需用部门提出申请,说明所需设备的技术指标性能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