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二)国内主要观点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内学者研究起步比西方学者较晚,因此对于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远远没有西方学者研究的透切,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

始对对社会责任做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无论

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深度上讲,理论问题得到了进一步

深化和具体,如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界定等;从广度上讲,更进一步的加强了

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更多地涉及到了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等经济活动的理论与

现实相结合的问题。

袁家方(1990)最早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

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刘俊海(1997)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不仅仅

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

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张兰霞(1999)学者将企业的社会责任

定义为“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陈炳富(2000)把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为支持公益事业,如赞助慈善活动等。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

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

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陈志昂等(2003 )从战略管理的角

度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三角模型, 在该模型中企业社会责任也等同于企业责任。根据该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从强制性和基础性的维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法

规层级、标准层级及战略和道义层级三个层次。梁桂全(2004)认为:“企业

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

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

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叶祥松,黎友焕(2004)在《2004广东企业

社会责任蓝皮书》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个特征,第一是法律和制度

要求的强制性的社会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行

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来强制推行的;第二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的自发的社会

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关

系的认可上,体现了企业家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念。”周祖城(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张伟凡(2006)认为,企业社会

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承担的维护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义务。

即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关注道德价值,同时尊重公民,造福

社区并保护环境。企业要承担对不同利益主体的社会责任,包括生产安全、职

业健康、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安全的产品和服务、遵守商业道德、保护

环境、支持弱势群体的发展等。王加灿(2006)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特

定的法律框架、社会规范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在履行其基本经济职能的同时,

需要从企业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自觉、主动地采取符合社会目标和公众

利益、适应社会预期变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方案,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应

有的贡献。这就意味着企业和社会需要被联结起来了,其目的是要达到企业或

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和实质。崔新建(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复合属性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企业社会责任

存在两个灰色区域。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重叠形成的灰色区域和社会责任与法

律责任重叠形成的灰色区域,这两个灰色区域不仅导致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分

歧与争论,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曹凤月(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

任是一种超越了只为股东盈利负责的更为广泛的责任,它不以企业短期的经济

利益为目标,而是致力于社会发展进步,致力于人类健康和平的理性而长期的

综合责任。李伟阳、肖红军(2008)提出了成功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所需满足

的4条标准, 并据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解析,企业社会

责任, 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

商业道德, 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追求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一)国外主要观点

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将CSR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责任: 在履行经济责任时能符合现有法律的要求;第二层责任:满足公共期望和社会公认的要求;第三层责任: 预先考虑新的社会要求并准备满足它;第四层

责任:在建立企业社会表现新标准的基础上担任领导者。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1971) 提出CSR 就如同三个同心圆:一是内圈责任:最基本的企业责任,

即有效执行经济职能;二是中圈责任:配合社会价值的变化而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三是外圈责任:积极投入改善社会环境的责任。塞西(Set hi,1975) 将企

业对社会需要作出反应的行为分为三类:一是社会义务: 企业对市场力量和法律约束做出反应的行为;二是社会责任: 符合盛行的社会规范、价值和期望的企

业行为;三是社会回应:企业对变迁的社会需要作长期性准备的行为。施泰纳(Steiner,1980) 认为CSR 可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内在社会责

任是指合法和公正地选拔、培训、晋升和解雇员工,以及提高员工的生产力,

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外在社会责任是指激发少数团体的创业精神,培养或雇

佣残障人员。经济责任:企业要致力于减少成本、创造利润、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法律责任:遵守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法等相关法规,法律是

社会对企业行为最低的要求;伦理责任:除了法律的规定之外,企业的行为必须合乎公平、正义、避免伤害等原则;慈善(自发)责任: 贡献企业的资源以改善

生活品质。

(二)国内观点

《中国企业管理年鉴》(张彦宁,1990)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李炳毅、李东红(1998)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应当是被动的过程,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纳入

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社会责任战略,总体来看,企业经营理念中必须加入承担多元社会责任的内容,在战略管理过

程中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卢代福(2002)认为:“在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担的伦理上、道德责任,包括了将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

收益回馈给社会而进行的各种慈善捐赠活动、公司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公司为社会利益而约束其追求利润目标等道德上的责任。但与此同时,公

司还负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责任。”王加灿(2006)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利益相关

者的社会责任主要有六种情况:一是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最基本的

社会职责。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就是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利润和企业资产的保

值与增值,以确保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利益。二是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

对消费者履行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保证提供优质产品和满意的

服务,不得欺诈消费者和谋取暴利。三是对企业职工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

任要求企业对职工的安全、福利、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四是对债权人的社会

责任。就是要按照债务合同的要求,按期如数地还本付息,为债权人提供借贷

安全。五是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即要求企业按照政府有关法律、政策的规定,

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依法干预和监督,不

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六是对社会的社会责任。主要指的是企业对

社会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李伟阳、肖红军(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 而社

会是指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因此, 从责任对象上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

容包括股东责任、员工责任、用户责任、伙伴责任、社区责任、社会公民责任

等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以及对环境的责任。从责任性质上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

的内容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三重底线的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

(一)国外观点

Frooman(1997)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和股价之间的关系,积极的社会责任表现对于企业的股价有着积极的影响。Bruce 等人( 2003)对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式之一的企业慈善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发现: 不论企业的慈

善行为是用现金还是用其他任何形式来表示, 也不论企业的经济绩效是用会计

方法还是市场方法来计量, 企业可获得的现金资源量与其以现金形式的捐赠成

正相关关系, 但并没有发现企业的慈善行为与其经济绩效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负相关的关系。他们认为, 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社会责任成本使企业在与不承担或少承担

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财务状况。近期的一些研究开始在一个更

长的时间跨度内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Garriga andMele (2004)证明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在长期内能够提升企业获得一些重要资源的能力,譬如吸引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这些资源恰恰能够为企业创造

竞争优势。更多的文献则是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影响从而间接证

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Mohretal (2001)对消费者的调查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对消费者的产品评价以及购买意图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对于支持社会责任水平高的企业,消费者更容易抵制社会责任水平低的企业。一些学者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进而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Luo and Bhattacharya(2006)则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满意度和

企业市场价值(用Tobinq 和股票回报表示)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企

业社会责任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

(三)国内观点

袁昊等(2004)在其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及其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企业社

会责任指向,即企业应当向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分别就各社会责任指向论述

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朱雅琴等(2009)利用1318 家沪深两市上市

公司2008 年的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

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

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周焯华,江卉(2009)从企业

社会责任给公司带来的商业收益这个视角来测量企业社会责任,采用了一个多

步骤循环分析方法来评估企业的CSR 活动产生的效果。李新娥等(2010)引入

时间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的关系,并借鉴国内

外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指标,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之间正相关。程

树(2010)认为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要先对企业绩

效进行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效率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实施企业社会

责任并不一定导致高成本的付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

业经济利益的获取,从某个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关系营销。另外

建议企业要把承担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长期战略中去,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企

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协调处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提高绩效的关系,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耿筠清(2010)主要根据上

海某公司的一些相关数据,对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和企业的绩效进行量化研究和探讨,证明该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3.0软件对其公司的营业额(本文用营业额代替企业绩效)及承担社会责任所花费的资金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PSS13.0 软件分析,该企业

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该企业的绩效有强相关关系,该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所用资金与年度营业额的相关系数为0.826。我们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绩效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两者具有非常紧密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积极承担社

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企

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对社会、

环境、客户、员工、社区、利害相关者的责任,从而达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

目的。魏想明等(2011)选取国内电器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社会责任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对我国电器行业公司的企

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企业绩效的变动方向与

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动方向一致,公司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从国外来看,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阶段,但应用研究还停留在发展膨胀期;就研究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速度来看,目前CSR 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待更深的研究和探讨。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迄今为止,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从整体上说,从不同侧面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自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学者们对企业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各有侧重,但从研究的范畴来看,由概念的界定、到内容的分析直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呈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即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而且考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也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与此相呼应,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表现上也应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主、自愿。所以,应该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一个整体的概念,进行全方位、动态化

分析,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企业应该和能够承的社会责任,这样也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更有效、更聪明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London :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L td.1924.

[2]Bowen,R Howar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New

York:Harpar.1953.

[3]Carroll, Archie 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J]. Business and Society, 1999,38(3):268-295.

[4]Frooman. Socially irresponsible and illegal behavior and shareholder

wealth [J]. Business and Society,1997,36(3):221-249.

[5]Garriga,MEL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pping the

territo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3): 51-71.

[6]Claes,Mithas,MORGE SON Ⅲ, KRISHN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tock prices:High returns, low risk[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6,(1):3-14.

[7] [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 管理学(第七版)[M]. 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13-136.

[8]张彦宁.中国企业管理年鉴[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

[9]袁家方,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0]刘俊海. 公司的社会责任[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1]卢代富.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陈志昂, 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管理.2003,11.

[13]卡罗尔,巴克霍尔茨著.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黄煜平等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5]王加灿,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J].企业经济, 2006,(5)

[16]张伟凡.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多重影响因素浅析[J].集团经济研

究.2006,(8):288-289.

[17]叶祥松,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

[18]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的三重依据[J].哲学动态.2007,(2):35-39.

[19]崔新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辨析[J].上海:社会科学,2007,(12).

[20]辛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表现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

2008,(11).

[21]夏明月.现代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评述[J].伦理学研究. 2008,4:100-104.

[22]郭涛,刘卫华.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与提升[J].经营管理.2008,(559):93-94.

[23] 朱永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经纬.2008,5:97-100.

[24]严复海,赵麟.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企业管理.2009,2:146-

148.

[25]程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4)

[26]耿筠清,浅谈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改革开放,2010,(11)

[27]魏想明,程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学术探

讨,2011,(4)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最新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组织结构的变革 在过去自上而下的传统上,企业采用的正式组织结构通常是垂直的、职能化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拥有着鲜明的等级制度,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趋于在等级结构中纵向交流,任何一个等级层次上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而职能化的部门设置又可能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阻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界的学者积极探索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由此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团队基础组织、虚拟组织、星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等等,其中被企业所运用面最广的当属于团队组织结构。 2.中国的制造业发展 总所周知,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70%来自制造业。但是纵观现在国内外的形势,制造业的竞争日趋白炽化,加上经济危机、铁矿石的涨价,以产品及生产能力为主的竞争已经难以取得绝对优势。为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水平,降低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掀起了管理革命,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的精益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二)研究意义 在我国开展精益团队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但是企业的浪费现象很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造成资源的日趋短缺。而且我国很大部分制造业的原料都需要进口,资源浪费,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因此以消灭浪费为理念的精益生产方式值得我们去推广。其次,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较低,传统的直线型管理结构模式已经不太适合日趋发展壮大的企业,而精益生产中的团队工作法正好弥补了结构上的缺陷,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本文的思路及观点 本文从精益生产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精益团队与普通团队比较分析,结合参考前人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构建精益团队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具体研究路线如下图所示 二、精益生产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丰田生产方式到精益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副社长大野耐一所著的《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将丰田生产方式定义为TPS,其理论框架主要包含:一个目标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及时化与自动化;一大基础指改善。 此后,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于1990年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第一次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LeanProduction,即精益生产方式。书中指出精

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某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一)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就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公司而言,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流失是企业资源的最严重损失,这种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关键人才的流失将影响和带动大批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该公司的研究,调查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内外因素,提出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最终将结果运用在同类型的公司中,为他们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帮助其明确影响企业人才的流失,并针对原因,找到适合的留人办法。同时,对于企业人才来说,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选题背景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起步晚,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人才的管理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的中、小企业还没成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流动也频繁,其中不乏一些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人才的流失,也逐渐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

审计专业文献综述

2008 级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审计班级: 08A 学生姓名:谷欣星学号: 2113808A07 完成日期: 2011年8月20日 2011 年 8 月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正文:1内部控制的概述 实施内部控制是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其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1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是资产得以完整、安全,是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备,使经营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强化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2015春季MBA2班 任彦乐 学号:1550301221 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本文分析的是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的社会经济组织,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集合体。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社会对企业的道义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具,是企业社会性与经济性的动态整合,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道德责任、慈善责任的综合。随着企业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影响能力的增强,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不断高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日益受到“赚取工人血汗钱”的指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开始在各国被提起,到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CSR 运动,跨国公司纷纷开始要求其供应商接受有关劳工标准和CSR的审查。这股声势浩大的CSR浪潮,要求企业在营利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发展要合乎社会道德规范,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企业为什么存在的“企业使命”问题,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它不仅是道德呼吁,而且是刚性的制度约束,它不仅是一种理念,它更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法律制度。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渊源 (一)社会责任的定义 1.社会责任(Society Responsibility SR),它没有一个标准而且统一的定义。美国的一些学者通常认为:企业社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决策者采取保护与促进社会福利行动的义务;琼斯福.马可圭里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负有经济与法律上的义务,而且更负有超越这些义务的其他责任;而我认为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在追求利润和经营的过程中对这个社会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者义务来回馈给国家和人民,也是一种需要国家规范的法律制度,还是一种企业寻求长久发展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比如企业必须承担保护环境,对公众不造成不利影响,有助于规范社会风气等措施。即要求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履行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等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 2.企业社会责任性质:正是由于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事实上的客观上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企业所采取的一些行为兼具自身与社会双重影响属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一种企业自身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对企业组织的外在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组织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二)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企业组织是存在于社会组织当中,两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也正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公民要对国家屐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更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企业建立和发展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对这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改善社会环境,使得这个社会整体环境更适合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发生,企业应承担自己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后果。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1.从法律角度可分为:法定和非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 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性条文规定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比如,企业所缴纳的税金,企业的产品质量等。非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除国家法定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外的,企业愿意自主承担的社会义务。

A企业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 A企业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前言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变的愈发迫切。健康管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健康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健康管理萌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控制医疗费用上升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催生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重点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利益,但同时人们的健康问题也被忽视。目前,健康管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成为全球的挑战性课题。而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健康管理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主要对国内为健康管理的研究成果及目前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及应用,现代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等进行讨论。 二、主体部分 (一)国外研究现状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在国外健康管理已研究日渐成熟,从国外学者的 研究中得到以下观点: 1、关于企业健康管理的一些研究成果 (1)多的就诊次数和过高的医疗费用与不健康风险因素过高有关。 (2)医疗费用的变化随风险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方向一致。 (3)个人的不健康风险因素是可以控制并降低的。 (4)针对低风险个人的健康管理计划是保持个人健康状态并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Yen, Louis, Dee W. Edington etc.2009) 2、关于员工援助计划的相关研究 (1)员工援助计划是企业通过合理的干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评估、诊断解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及绩效问题的过程。(Googins,2005)(2)员工援助计划的起源与发展 员工援助计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部分:职业戒酒计划、员工援助计划、职业健康促进计划、员工增强计划。(Lewis J A,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 专业12秋人力资源 学习中心苏州 姓名施丽花学号712116312003 指导教师傅夏仙 年月日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这个课题,中外学者分别在人才流失对企业带来的危害和相关原因上进行了分析。 国外学者J.Hack认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企业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减弱。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他指出企业一旦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将会直接危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Lee Dyer在他的硕士学论文写作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流失是仅次于财务危机最大的企业危机。企业人才流失如果变得严重,不仅会直接危及企业的人才队伍,更是破坏了企业的发展能力。Amin W在分析了密歇根州6家农场后,对人才流失现象也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生产效率下降,并最终体现到企业竞争力的减退。 关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危害,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邢宏伟在对一家公司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人才流失是企业最大的危害,一旦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直接损失的是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致命的损失。赵欣在对GJK企业人才流失进行研究后,则指出该企业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核心技术的丧失。人才流失后,尤其是转投竞争对手公司后,虽然有各种保密协议的约束,但是由于这些人才在本企业的实际工作,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自己核心技术的外泄,只是比起那种故意泄露核心技术的损失要小得多。其次,人才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还将会加大企业成本,比如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应时间等等。第三,对企业未来市场布局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关键产品的人才流失。 人是一种拥有各种需求的复杂生物,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曾经说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小詹姆斯等著,《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的需求,人才流失是个很自然的结果。 盛建英在对我国家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就指出目前很多家族企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用待遇代替精神关怀的问题,过分强调待遇而忽视人才的精神满足,结果导致很多人才对企业难以形成忠诚度,最终选择了离开。冯兆田则认为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人才所提供的环境空间太为有限。他以我国民营企业为例,指出目前很多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d2442010.html,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作者:高晓方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 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着重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之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之辩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比较短,中国企业在发展时间和能力积累上都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同时也得益于西方和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从而避免了走过多的弯路。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被引入中国。精益生产时目前生产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套生产管理理念。精益被公认为世界最佳的生产组织形式,精益的好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精益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管理体系的品质。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要想尽快变为制造强国,无疑推行精益生产时条正确的选择。中国企业引进精益管理从小说可以改变粗放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消除浪费,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获得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从大出说可以更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弥补我国资源贫乏的不足。精益生产首先是在一些外资企业尤其是汽车生产行业相关的企业中得到应用。也有一些企业应用了精益思想的一部分,比如6S或拉动系统。随着进一步开放,国内许多企业几乎已全部普及推行精细生产技术,特别是汽车行业和仪表制造行业,比如一汽制造厂、第二汽车厂等。这些企业正在逐步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结合国情、厂情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益。 二、主体部分 (一)精益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精益生产理论最早的起源是在丰田公司的生产车间,但那时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理论,只是一些零散的方式方法。精益生产理论是在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和总结出来的,所以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总体来说,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精益生产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丰田理论形成与完善阶段,丰田理论的系统化阶段(即精益生产方式的提出),精益生产方式的革新阶段(对以前的方法理论进行再思考,提出新的见解)。 早期丰田理论的形成与完善阶段。早期的丰田理论是从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的。他们从美国考察回来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于日本,由此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了适合日本需要的生产方式的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出现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审计需求理论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审计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加强。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形式同样具有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于研究审计需求的理论也越来越多,我从审计需求的作用,产生审计需求的原因,审计需求的变化,审计需求与审计独立性,审计需求的不足及改进,和审计的新需求这六个方面对审计需求进行文献综述。 一、审计需求的作用 潘克勤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发表的《公司内部治理、外部审计需求与财务报告质量》一文中指出审计需求的理论解释有信号传递、降低代理成本、保险功能,等等。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由于内外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评价的重要性,优质公司或内部治理较好的公司会聘请具有品牌声誉的审计师来传递信息,使得市场不低估企业价值; 降低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内部治理越好的公司外部审计需求越低,因 为内部治理已经解决了对管理层或大股东的监督;保险理论认为,独 立审计的作用在于让审计师分担风险,如果被审计公司出现财务舞弊,损害了相关方面利益,则在审计失败情况下审计师要承担部分民事赔偿责任。信号传递理论是建立在市场有效基础上的,中国证券市场评价效率较低,公司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的动机不足;保险理论是建立 在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相关法律规定和实施机制健全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该条件。所以,降低代理成本需求或监督需求是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需求的最合理解释。再者,大型审计师一般会索取品牌溢价,如果信号传递动机不足,聘请大型审计师并为之支付品牌溢

价就是一种不经济的支出。 单吉荣在审计广角中发表的《强制性审计需求与审计质量研究》一文中指出强制性审计需求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他认为由于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时期,市场失灵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当市场失灵时通常会寻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干预,其实国家干预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是广泛存在的,政府干预可以推动审计业务的发展,同样,政府干预也可以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消除管理层压力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市场集中度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消除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强制性审计需求与自愿性审计需求并不冲突,强制性需求同样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审计质量。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自愿性审计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又受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从自愿性审计需求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影响我国审计质量的原因还在于被审计单位与注册会计师的共谋行为,而政府参与审计活动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有限避免这种共谋行为,因此可以说来自于政府的强制性审计需求对提高审计质量是有效的。 《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会计研究中发表的一篇题为《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与审计质量问题研究———供给与需求的视角》从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方面分析了审计需求的作用。需求环境是指影响审计服务需求数量和质量的环境因素。需求环境可分为微观的公司环境以及宏观的政府与公众期望环境。公司环境直接影响审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不断进化,精益管理于上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近20年的实践证明,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能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抑弊扬利,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精益管理产生于企业,也主要应用于企业或服务业。 关键词:企业精益管理 1.精益管理概述 1.1精益管理的内涵 1.1.1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精益管理就是管理要:“精”——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高质量。“益”——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 1.1.2精益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

库存;过度加工——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 1.2精益管理带给企业的益处 1.2.1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是取得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生产技术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1.2.2对于服务型企业而言,提升企业内部流程效率,做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缩短从顾客需求产生到实现的过程时间,大大提高了顾客满意度,从而稳定和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 2.精益管理的发展 2.1管理变革。100多年来,世界上进行过三次企业管理革命:100年前美国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革命,实现了“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的统一;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通过“前端预防、过程控制”开创了质量管理零缺陷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流程再造(BPR)为代表的管理革命,为精益化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法和理念。流程再造提倡在与流程相关的组织运营过程中,不是考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内部审计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的定义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得到了延伸,并且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国家政策;公司管理;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大数据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08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做出了具体规范,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及大数据一词并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表明大数据内部审计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新产物。 二、内部审计新理念

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内部审计的定义已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复杂环境,内部审计定义需要创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新理念进行了总结。国外对于信息化审计研究较早,对于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国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美国Annbarry教授(1989)曾预测未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将转变为对数据库的审计。日本通产省情报协会(1995)从信息化审计的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审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评估。可见国外学者对于审计信息化已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对于信息化审计的研究进行的较晚,并且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具有评价并改善风险水平、控制并治理审计过程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者发展了内部审计理念,不仅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同时也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汤靖(2016)提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章为准绳,并且能够推动组织架构、盈利模式、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在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刘荣(2015)认为大数据内部审计是对数字、文字、视频、音频等一切有用信息进行的全面审计。李若文(2016)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同时以数据的流向为关注点,对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有效的审计信息。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对国内外CSR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在处理CSR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 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20余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1985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随后,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盛斌、胡博(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题。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是备受关注。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

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整个模型围绕责任管理这一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三角形。 现阶段我国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数量上升较快。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A8000标准认证的调查,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等。2.对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井喷之势。随着国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陡然增多,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来。自然而然,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对其是否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也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争议。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对自然灾害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的大量探讨。此后中国相继出版了一引些慈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专著,如《中国慈善蓝皮书》等,既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也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慈善与企业的相互影响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外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还处在萌芽时期,关于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关于绩效审计含义和目标的文献综述 【摘要】从世界审计历史看,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性。总体来看,实施绩效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世界经济领先领域,比如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北欧的瑞典等。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绩效审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实践,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审计制度建立后不久,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探讨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80年代后期开始承包经营责任制审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换经营机制审计研究。2000年加入WTO以后,审计界开始思考:中国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如何付诸实践。直到21世纪初的效益审计研究,也即开始了绩效审计研究。我国的绩效审计因为包含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内容,与英美等国的那种纯粹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一定区别,却接近于加拿大的综合型绩效审计。我国专家学者们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创新性地引导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开展。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认可的理论体系,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务操作指南,只是经验上总结和创新。本文在两个方面对政府绩效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其含义和目标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绩效审计含义目标

一、政府绩效审计含义 (一)国外绩效审计含义 “绩效审计”这一概念首见于1948年3月阿瑟?肯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1953年公布的《英国国家审计法》对绩效审计的定义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情况”。 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1994年,美国会计总署修订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地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公共责任性,为采用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进行决策以便实施监督提供信息”。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认为,“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向用户提供独立的业绩信息和系统的认定保证”。 (二)我国绩效审计含义 我国学者大都将政府审计机关从事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绩效审计”,对企业进行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或者“效益审计”,而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从事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 王光远在《管理审计理论》(1996)一书中指出:管理审计是评判受托人对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建立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互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3:27.603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向思[导读] 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近四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SR)是否与财务绩效(CFP)有关,以及影响财务绩效的路径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Lu et al., 2014)。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现有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最初,国内外学者仅仅是对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开展研究。部分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 1983;Jones, 1995)提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得并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增长。大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都发现二者是正相关关系(Reverte et al., 2016; Wang and Sarkis, 2013;Flammer, 2013; Goll & Rasheed, 2004; Tsoutsoura, 2004;徐二明,2013)。但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不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如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1970)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实施社会责任将占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并且CSR的实施成本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收益,因此它并不会带来财务绩效的提升。Brammer, Brooks & Pavelin(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CSR和财务绩效负相关。另外,Galashiewicz(1997)基于代理理论指出由于大部分企业对CSR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高管可能将本应用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资源用于企业实施CSR,从而获得个人名誉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因此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也有学者的研究结论为CSR与财务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Aupperle, 1985; Fauzi, 2009; Mulyadi & Anwar, 2012)或者存在混合关系 (e.g., Barnett and Salomon, 2012;Lu et al., 2014)。除了实证分析外,相关学者还采用元分析方法对CSR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Orlitzky (2003)认为CSR正向提升财务绩效。多数学者元分析的研究结论都为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为正相关(Beurden & Gossling 2008; Boaventura et al. 2012; Orlitzky et al., 2003; Margolish & Walsh, 2003)。Boaventura(2012)的研究结论表明65.5%的研究文献认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19%认为负相关,剩下31%认为二者相关性不强或相关关系不确定。 Endrikat(2014)和Javed、Reverte(2016)认为由于没有考虑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或对其考虑不够科学,导致现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而沈戈(2017)认为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定义、衡量方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不一致,导致学者们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的结论(Malik, 2015)。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可能是通过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间接形成的。国内外学者为探究二者的真实关系,开始从战略管理、公司声誉、无形资产、研发投入、顾客满意度、媒体关注度等中介视角展开研究(e.g., 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Cheng(2014)、刘计含(2012)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利益相关者关系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效应。谢雪梅(2017)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在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国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而在越南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销售收入的关系。徐二明(2013)认为在 CSR和财务绩效中市场发展、政府所有权起调节效应。 Brammer and Pavelin (2006)引入公司声誉这一变量,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实施一系列积极的社会行为,这些积极的措施将会形成企业良好的声誉,但这CSR对公司声誉影响程度并不一定。周丽萍(2016)也将公司声誉作为中介变量,对266家上市公司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了短期内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但长期来积极履行CSR将会提升财务绩效,并且公司声誉的中介作用十分显著。Surroca(2010)将无形资产作为中介因素研究它在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McWilliams and Siegel (2000) 得到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直接关系不明显的原因是没有考虑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会对产品创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陈胜军和李勇坚(2013)构建了周边绩效作为CSR和财务绩效中介变量的绩效影响链条,指出CSR影响周边绩效,周边绩效推动财务绩效的提升,因此建议企业积极履行CSR。陶文杰和金占明(2012)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发现媒体关注度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近年来,随着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认清影响CSR和财务绩效的中介因素十分重要,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结果、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Mercedes Rodriguez-Fernandez(2016)以西班牙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三大理论即资源依赖理论、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探究了CSR与财务绩效的双向关系。研究发现CSR与财务绩效二者是正向的良性循环体系,即履行CSR有助于企业获利,企业盈利状况越好越愿意积极履行CSR,从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并且还发现公司治理在CSR和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公司治理得越好的企业,其通过积极履行CSR获得的财务绩效越高。Xiang Liu and Chen Zhang(2017)对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2008-2014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治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重污染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履行CSR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可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Agan et al. (2016)指出某一特定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Reverte et al. (2016) 认为企业创新将协调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Zhihong Wang and Joseph Sarkis(2017)基于合法性理论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的的中介效应,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水平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于洪彦,黄晓治,曹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5,27(01):169-180. [3]杨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J].法学研究,2014,36(05):131-1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