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煮中药

煮中药

煮中药
煮中药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四。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五.方法

.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

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2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3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六.服法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份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它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份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次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

搅拌均匀后分为2份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调经药应在经前服用。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药汁冷了,应热一下再服用。大多数中药宜乘温服下,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

一般而言,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间服食。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七.机煎中药

中药煎煮机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不易霉变。

机煎中药,服用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机煎中药都是包装在医用塑胶袋中,包装过程也在全封闭无菌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袋装药液抗挤压、不易破损,每包药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携带都非常方便。服药时,只需将药包放进热水内浸泡约10~20分钟即可饮用。微波炉加热后的机煎袋装中药不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可以放心服用。

八. 适当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方面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的食品,没必要另外补充维生素。一般患热性病者忌辛、辣、油腻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烟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黄疸、过敏性疾病、痈疽、肿瘤及某些皮肤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肿病人忌食盐;补血药忌饮茶等。

九. 特殊中药的处理

在处方中有些药材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煎,应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医师会在处方中注明,药房在配药时会另包并加以说明。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 1.先煎:矿物类、贝壳类、甲壳类、骨类、化石类药物的质地坚硬,这些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时间内很难煎煮出来,因此要单独先煎。例如矿物类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等;甲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穿山甲等;骨类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这些药物必须事先捣碎,加水单独煎煮1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另外,还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川乌、附子、草乌等,通过长时间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减少其毒性,久煎后的水解产物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使其应用更为安全。

. 2.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后下,部分根茎类有效成份煎煮时中药成份对热不稳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应后下。如藏红花、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在其它药煎煮以后,停火前的5~10分钟时再将其纳入,煎沸5~10分钟即可,叫后下。

. 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四是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山药,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药物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放入药锅内与其它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时药袋尽量松些,以免药物膨胀时空间不足导致无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 4.另煎: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羚羊角、虫草、鹿茸等),可单独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同服。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

. 7.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某些粉末样的药物(如琥珀粉、朱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较贵重的中药(如三七粉、人参粉)或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可直接冲入煎取的药液中混匀服用,或直接用温水冲服,以避免药物损失。一些药物较为贵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其药汁就会被别的药物吸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如牛黄、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虫夏草、三七粉等。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如贝母粉,虽然不是贵重药,但研成细粉冲服,比加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后服用效果要好些。

. 8.煎汤代水:某些中药(如灶心土、玉米须等),可先煎煮后留水去渣,再用此水煎煮其它中药。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修订稿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应用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遵医嘱应用中药泡洗,一般泡洗到后背感觉有点潮,出微汗即可。注意不要出大汗,因为汗为心之液。 具体护理流程如下:(1)护理评估: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2)中药泡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中药泡洗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泡洗前先清除泡洗部位污垢,排尽大小便,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由于泡洗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4)中药泡洗环境宜安静舒适,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患者心旷神怡,精神放松。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5)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6)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以防烫伤。(7)泡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异常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8)泡洗后应立即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趾甲长者给予修剪。(9)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泡洗部位皮肤情况等。

中药熏洗操作流程.精讲

中药熏洗疗法 一、历史渊源 中药熏洗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煎汤在患部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称之为“气熨”、“溻渍”或“淋洗”等。早在《金匮要略》中已经记载:“狐惑之为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可谓是熏洗法的最早记载。 二、机理 中药熏洗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先熏后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等作用。 三、适应症 适用于内痔脱垂、嵌顿、术后水肿、外痔肿痛、脱肛、肛周湿疹等。 四、禁忌症 1.妇女月经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熏洗和坐浴。 2.伴有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脑血管疾病者禁用。 3.内痔出血量较大时,缝合伤口术后禁用。 五、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熏洗药物、浴具。热水约1500ml左右。 2.患者准备:排净大小便。 3.一般在药中加水1500ml左右,沸后20分钟,在将芳香药物加入,煎沸后即可使用。 4.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浴具内,暴露患者臀部,先用药热气熏蒸患处约5~10分钟,再用毛巾浸汁热敷局部,带药液温度降到40℃左右时,嘱患者将臀部坐与浴具内,药液泡洗患处约15分钟。 5.无菌纱布擦干。 6.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以7~10天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可酌情

增加熏洗次数。 六、注意事项 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发生。 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七、应急预案 1.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2.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或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健康教育处方十 高热病 1、绝对卧床休息。 2、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饮水,每日入液量应大于2500ml。尤其用激素消炎药等药物降温时大量饮水。 4室内通气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5、用酒精、冰袋物理降温时有以下部位禁用冰袋:(1)枕后(2)耳廓(3) 阴囊(4)心前区(5)腹部(6)足心。血小板减少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 6注意口腔卫生,每日应用1/5000洗必泰漱口液含漱。 7退去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 健康教育处方十一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十一章蒸煮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十一章蒸煮法 既用水又用火,同属于“水火共制法”。·[ 珍珠、藤黄、硫磺炮制时用豆腐] 第一节蒸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酒、醋、药汁等)或不加辅料(清蒸)装入蒸制 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或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目的 ①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 【地黄~生品性苦寒,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蒸制后,性转甘温,功能由清变补,具有滋阴补血之功效】 ②减少副作用【生黄精棘人咽喉,蒸后可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还可增强补脾润肺益肾作用】 ③保存药效,利于贮存【桑螵蛸经蒸后杀死虫卵,便于贮存,还可消除其致泻的副作用】 ④增强疗效【女贞子、肉苁蓉、山茱萸酒蒸后均可增强补肝肾作用; 五味子~生用长于敛肺止咳,酒蒸后长于益肾固精,醋蒸后增强酸涩收敛作用】 ⑤便于软化切片【木瓜、天麻蒸后质地变软,便于切制,容易干燥】

方法 ①清蒸:将净药材置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汽加热,蒸透或蒸软后取出。蒸透【桑螵蛸】; 蒸软:【黄芩、木瓜等】 ②加辅料蒸:将净药材拌匀辅料后润透,置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取出。 醋蒸【五味子蒸至紫黑色】;酒蒸【山茱萸、黄精、女贞子、五味子蒸至黑润】;黑豆汁蒸【何首乌蒸至棕褐色】 注意事项 ①需用液体辅料拌蒸的药物,应待辅料被吸尽后再蒸; ②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为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的蒸汽即可; ③须长时间蒸制的药物,应不断添加开水,以免蒸气中断,切勿蒸干; ④加辅料蒸制完毕后,若容器内有剩余的液体辅料,应在药物干燥时拌入; ⑤蒸制时要注意火候~时间太短达不到蒸制目的,时间过长则影响药效,有时药物可能“上水”,难于干燥。 【何首乌】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每100kg何首乌用黑豆10kg→黑豆汁约25kg]

中药泡洗法操作流程

中药泡洗法(6分钟) 【目的】:选配中草药煎煮成药液后,将双足浸泡、洗浴,通过水的温热作用和药液的外治作用,刺激足部的穴位,以达到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疏通腠理、温经通络等目的。 【适应症】:适用于妇科病、肾病及外感发热、畏寒、肢冷、失眠、便秘、关节痛、中风恢复期的手足肿胀等症状。 一、用物准备 1.处置车上层:备中药红花泡洗液(39~41℃)两桶、水温计、一次性足浴袋、纱布、外挂筐、毛毯、毛巾(患者自备)、足浴桶、手消毒液、中医治疗单、中医护理操作记录单。 2.处置车下层:医用垃圾桶、毛毯回收筐。 3.口述:所有物品已在处置室准备完毕均符合要求,已备好中药红花泡洗液10000ml。 二、核对 敲门,入病室,携带执行单核对床头卡。 核对患者身份,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 “1床,王红,女,50岁,住院号123456”。 三、评估与告知 “1床,王阿姨您好!我是您今天责任护士***,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王红”。“我需要看一下您的腕带,请问在哪侧手臂上?”“左手”。“1床王红,女,50岁,住院号123456。王阿姨,您昨晚睡得怎么样?“不好”。针对您的失眠情况,现在我遵医嘱将为您进行中药泡洗法,以缓解您失眠的症状,泡洗的部位双足部,使用的中药是红花,治疗时间为20分钟,那您同意由我来为您进行此项治疗吗?“同意”。请问您是否对中药过敏?“不过敏”。请问您在月经期内吗?“不在”。那您对热的耐受度怎么样?“不怕热”。刚才看过您的病历了,既往身体健康无出血倾向、无感染性皮肤病、无过敏史。我需要先看一下您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您可以选择平卧位或者坐位都可以。“平卧位”。您治疗部位皮肤完好无破溃,无瘢痕,无不明包块可以进行此项治疗,王阿姨我来协助您取坐位,我来扶您坐在床旁椅上,需要为您添件衣服吗?”“好”。“需要我协助您去卫生间吗?”“不需要。”阿姨,需要您提供备一条擦拭的毛巾,可以吗?“好,在桌子旁边。”那我们现在可以开始操作了吗?“可以。”请您稍等。” 评估环境:“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光线明亮,已关闭门窗,必要时进行屏风遮挡。” 四、操作 1.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 2.查对患者床号、姓名、年龄、诊断、部位、药名、时间、用法。“王阿姨,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王红”。1床,王红,中医诊断:痹症(风寒湿痹型),双足部红花中药泡洗法治疗日一次,每次20分钟。 3.放桶,一次性足浴袋置于足浴桶上,将裤管卷至外踝上45cm,避免药液溅湿衣裤,用水温计测量中药液温度39~41℃(视线与水温计平行),“药液温度为40℃”,将煮好的药液倒入足浴桶中。 4.用手先试下水温,协助患者将双足浸泡于药液中治疗,口述:双足已全部浸泡药液中,水面已达外踝高点上10cm,“王阿姨,您感觉水温可以吗?“可以。”有灼烧感和刺痛感吗?”,“没有”。协助盖好毛毯,注意保暖(毛毯置于双下肢包裹足浴桶)“为您加一下毛毯以助于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看表,王阿姨,您现在感觉怎么样?需要我为您添件衣服吗?”“不需要”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炒成炮姜后则温而不燥,长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且作用持久。莱菔子生用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黄后性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蒲黄生品性滑,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胜,炒炭后性涩,止血力强。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某些药物炒炭后则止血作用比生品强,如鸡冠花、槐花、地榆、白茅根等。有些药物本无止血作用,炒炭后则具有止血的作用,如荆芥生品辛散力较强,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止血的功效。荆芥功效的改变与其炒炭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而且油中所含成分产生了质的变化有关。清炒法中槐花、栀子、山楂有多种炮制规格,宜单独记忆其炮制方法、炒制程度和作用特点。多炮制规格的药物易出B型题。槐花槐花的炮制规格有槐花、炒槐花和槐花炭。炒槐花是取净槐花,用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槐花炭是取净槐花,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槐花生品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炒槐花苦寒之性缓和,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槐花炭而强于生品,用于脾胃虚弱的出血患者。槐花炭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以止血力胜。炮制研究表明:炒槐花芦丁含量与生品无显著差别,槐米炭芦丁含量则明显低于生品。槐花炒炭后槲皮素含量为生品?0倍以上。鞣质含量变化与加热温度密切相关,170℃内受热,鞣质量迅速增高达数倍;190℃以上受热,鞣质含量开始下降;药理研究表明:槐花炭能增强止血作用,与生品比较有显著差异。山楂有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炒山楂是取净山楂,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焦山楂是用中火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山楂炭是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生山楂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积化食。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且增强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山楂炭其性收涩,具有止血、止泻的功效。栀子有栀子、炒栀子和栀子炭。炒栀子是取栀子碎块,用文火炒至深黄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 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 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炒成炮姜后则温而不燥,长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且作用持久。莱菔子生用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黄后性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蒲黄生品性滑,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胜,炒炭后

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熏洗法 一、定义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目的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证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五、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病人体质及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病人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病人心理状况。 查看医嘱,转抄治疗卡。

(与评委)核对:1床张三右手腕扭伤外科消肿洗液熏洗一次。?大姐您好,我是你的管床护士,我叫xxx,您今天的治疗由我来做。为了更有效的核对,请您告诉我您的床号和姓名。 ?大姐,我来看一下您的腕带。 ?由于您右手腕扭伤,红肿疼痛,遵医嘱予消肿止痛治疗,附于外科消肿洗液熏洗一次,以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您受伤超过24小时了吧。您以前做过熏洗治疗吗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在薰洗过程中请您不要随意移动肢体,如果您感觉药液温度过高请及时告诉我,以免引起烫伤。 ?来张姐我看一下您的右手腕部皮肤情况,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无破损。张姐,您以前对药物有过敏的吗请问您怀孕了吗不是在经期吧 ?面向评委口述,患者神清精神可,右手腕部皮肤红肿压痛,无破损。无药物过敏史,既往体健,能配合此项操作。 六、熏洗法操作 1.洗手,准备用物,核对药液名称及有效期。口述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2.张姐,我来给您做熏洗了,您准备好了吗请您不要紧张。张姐,我来帮您把袖子卷上去吧,以免弄湿了。 3.配制药液,消肿洗液与热水按1:1比例配好,测量温度,在50摄氏度到70摄氏度之间。 4.将熏洗盆放于床头桌或床旁椅上,张姐来把手腕部放在熏洗盆上方。感觉烫吗,您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吗,如果有什么不适,请及时告诉我,我会立即停止的。

《中药炮制学》第八章__炒制

第八章 炒 制 一、 含义: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二、基本概念 1. 火力: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 文火——小火, 武火——大火或强火。 文武火——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中火——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 2. 火候:反映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 3.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三、分类 1.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2. 清炒又叫不加辅料炒,或干炒。根据加热程度不同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例如:炒黄(牛蒡子);炒焦(山楂);炒炭(干姜)。 3. 加辅料炒法则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加辅料炒――麸炒(枳壳); ――米炒(党参); ――土炒(山药); ――砂炒(鸡内金); ――蛤粉炒(阿胶); ――滑石粉炒(刺猬皮)。 四、目的 1.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药效; 2.降低毒性,减少刺激性,缓和药性; 3.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 4.矫味矫臭; 5.便于制剂和贮存。 第一节 单 炒 一、含义 单炒——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单炒,又称清炒。 二、分类 根据火候及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目的 1.增强疗效。如王不留行、牛蒡子;焦麦芽、焦山楂; 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牵牛子(峻泄);莱菔子、栝楼仁(恶心呕吐); 3.缓和药性。如葶苈子、牵牛子; 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地榆、茜草、荆芥、丹皮;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如槐米;海螵蛸(杀虫卵)。

中药泡洗技术操作评分标准.doc

中药泡洗技术操作评分标准医院名称科室姓名 项目要求 仪表大方( 1分)举止端庄(1分)态度和蔼( 1 分) 素质要求 1 分. 修剪指甲( 1 服装、鞋、帽整洁。缺一项扣分)。 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1分)、诊断( 1分)、临床症状( 1分)既往史( 1分)泡洗部位及方法( 1 作 医嘱分)。 病室环境( 1 分)核对患者,解释( 1 分)介绍自己(1 分)临床表现(1 分),既往史( 1 前 评估分),过敏史( 1 分),是否妊娠,及月经期体质( 1 分),对温度的耐受程度( 1 分),泡洗准 部位的皮肤情况( 1 分)及进餐情况( 1 分)。 备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3 4 5 9 中药泡洗的作用( 1 分)及简单的操作方法( 1 分)局部感受( 1 分)泡洗时间( 1 分),6 告知 取得患者配合( 1 分)嘱患者排空二便( 1 分)。 物品开污物桶,(1分)洗手( 1分)戴口罩( 1分)。 3 准备治疗盘( 1分)药液( 1分)及泡洗装置( 1分)水温计( 1分)一次性药浴袋(1分),毛巾8 ( 1分)、手消毒液( 1分),病人服( 1分)。 泡 推车至病室 洗 核对患者身份(腕带、床号、姓名、住院号)(1分)部位( 1分)、药名( 1分)、浓度( 1 6 分)时间( 1分)、用法( 1分)。 患者准备:关闭门窗( 1分),调节室温(1分),根据泡洗的部位,取合舒适、合理体位 5 ( 1分),暴露泡洗部位( 1分),注意保暖( 1分)。 准备药液:准备泡洗装置,将一次性泡洗袋套入泡洗装置内(2分)。 2 操查对:患者( 1分),泡洗方法( 1分),药液温度( 1分),浓度( 1分),泡洗时间( 1分), 5 作将药液倒入容器内( 2分),药液温度保持40℃左右( 2分),遵医嘱进行全身或局部泡洗8 流( 2分),浸泡 30分钟( 2分)。 程 观察询问:观察室温( 2分),药液温度是否合适(2分),定时测药温关( 2分),询问患8 者有无不适( 2分)。 告知:泡洗中饮用温开水 300~500ml,以补充体液及增加血容量利于代谢废物的排出(2分)。 2 泡洗完毕:清洁皮肤( 1分),擦干( 1分),协助患者穿好衣裤( 1分),送回病室取舒适 5 卧位( 1分),休息。注意保暖( 1分) 查对:患者身份(床号、姓名、住院号)( 1分)部位( 1分)、方式( 1分)、药名( 1分)、 6 浓度( 1分)时间( 1分)。 整理整理床单位( 1分)、整理理用物(1 分)。 2 盖污物桶( 1分),洗手( 1分)、摘口罩(1 分)。 3 记录 填写中医技术操作单并签名(1分),记录泡洗时间( 1分)、部位(1分)及皮肤情况( 1 4 分)。 评价 泡洗部位准确( 1分)皮肤情况(1分)患者感受(1分)操作准确(1分)目标达到的程度 6 ( 1分) 合计100 注:注: 1、理论回答正确、全面加分。2、烫伤皮肤扣10 分 检查人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

泡药酒方法及禁忌

泡药酒方法 1.酒的选用一般选用50度或以上的饮用酒为佳,因为50度或以上的酒在浸泡的过程中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杀灭中草药材中沾附的病菌以及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使之能在安全的条件下饮用。 2.服用药酒时,不宜加糖或冰糖,以免影响药效,最好加一点蜜糖,因为蜜糖性温和,加入药酒后不仅可以减少药酒对肠胃的刺激,还有利于保持和提高药效。 3.浸酒药材的选用和处理方法动物药宜除去内脏及污物,清水洗净(毒蛇应去头),用火炉或烤箱烘烤,使之散发出微微的香味。烘烤不仅可除去水分,还可以达到灭菌的效果,并保持浸泡酒的酒精浓度。还可使有效成分更易溶于酒中,饮用起来也有香醇的感受。 4.泡药酒不宜用塑料制品,因为塑料制品中的有害物质容易溶解于酒里,对人体造成危害。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同时,泡药酒还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或灼热逼烤,凡已腐败变质或霉变的动物药均应弃之不用。 泡药酒禁忌 1.药材的配伍。酒作为药引,跟有些药材配合能增强药的功效,但是中药有配伍禁忌。一些人把自认为滋补的东西通通放进去,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因为有些药材是相克的,放在一起浸泡,其功效会减弱,更甚者会产生毒素。 2.因为酒会挥发,为了保证酒的浓度,最好用高度高粱酒。在南方一般要用50度左右的米酒。另外,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来泡药酒,而不要用塑料制品,并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或灼热逼烤。 3.最关键的是要看所用药材是否含有毒素。有些人喜欢用毒蛇泡酒,认为所用的蛇越毒越好,但泡这种药酒一定要拔掉蛇的毒牙。 4.药酒不是泡得越久越好。药酒储存有一定有效期限,一般是3~5年。药酒和酿酒不一样,酒酿得越久越醇,但是自泡药酒因密封性不好,若时间过长,药品质量不能保证。容易浸泡的药材,一般泡3个月就可以了。 泡药酒注意事项 植物药应最大程度地除去药材中的杂质、污泥。浸酒的药材应较为干燥,才能保证药酒的效能。另外,一切含有有毒成分的矿物药,如含汞、砷、铬、铅等的矿物药均不应用来浸酒。我国唐代的多位皇帝,如唐太宗等都是为了长寿而服用含铅、汞的丹药、药酒而丧命! 一些古方或民间传言,认为药酒要浸泡数月至1年以上。笔者认为无此必要。一般浸泡1个月即可。有时为了使有效成分更快地逸出,如不考虑美观,可将药材切碎浸泡。另外气温对药酒的浸泡有直接的影响,气温高则浸泡的时间短些,气温低则浸泡的时间长些。 泡酒的容器宜用玻璃瓶、瓦罐,不要用金属容器,以免金属中逸出有毒物质或产生毒性化学反应。酒精是很好的溶媒,对药材可以提取出较高比例的成分,民间习惯用贵重药材浸泡药酒,用于滋阴补肾、养血固精。常见的有参茸酒、三鞭酒、人参酒等。市售的药酒都有固定配方,符合中医方药理论。这一方面,老百姓往往重视不够,经常随意调配中药,浸泡药酒饮用,配方的不合理会使药酒失去原有的功效,饮用无益,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中毒。自己浸泡药酒,应该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调配处方,并按照一定比例添加白酒。 药酒虽有许多优点,但其中的酒精成分对一些疾患,如高血压、中风、肝、肾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湿疹等皮肤病有害无益。一些传染病如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不宜饮用药酒。另外,发

中药泡脚操作规程及流程图

中药泡脚操作规程及 流程图

中药泡脚 一、中药泡脚:就是利用合适的中药配方熬成中药水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治疗目的:在经过了妊娠、分娩的过程之后,产妇们都已经筋疲力尽,每天的中药泡脚,能够恢复体力,同时也能促进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疲劳。一般来说,产妇自产后每天晚上用含有补充血气功效的中药进行15-20分钟的泡脚,不仅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消除产后疲劳,还可通过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止痛止汗,缓解产妇产后身痛、腹痛、自汗盗汗等症状,促进产妇产后尽早康复,并能缓解产妇紧张、焦虑情绪,使其拥有愉悦的心情和良好的睡眠。 三、穴位按摩:通过足部穴位反射区的刺激和皮肤的吸收作用,通过调节脏腑活动、加快周身血液循环,起到补血益气的功效。 1、三阴交: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 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2、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四、操作注意事项: 1.进行中药足浴时注意温度适中(最佳温度在38°C-40°C) 2. 中药足浴的时间在15-20分钟为宜,时间不能太长 3.在执行中药泡脚过程中,如果产妇大汗淋漓,应立即停止,只有保 持一定的温度才能确保规定的足浴时间,才能保证药物效力的最大发挥。 3.宜在饭后30分钟后进行(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进行足浴),以 免引起虚脱。 4.中药足浴所用外治药物,一般不宜入口,同时,足疗完毕后,擦干双 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