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准放疗新实践

精准放疗新实践

精准放疗新实践
精准放疗新实践

精准放疗新实践

于金明

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肿瘤治疗模式的转变经过不断的探索而演变。从最初的经验放疗模式开始,发展至循证医学模式,再到个体化医学,而现在,精准医学的出现使影像学组学、基因学组学以及信息学组学都成为可变因素,参与到肿瘤治疗过程中。结合我们团队的研究来阐述精准放疗的三方面内容。

一、图像引导精准放疗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正向"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医学发展,

但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相同肿瘤分期的不同患者对相同的治疗模式存在疗效的个体间差异,同一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间存在疗效差异,甚至同一肿瘤内部不同区域间也存在治疗反应的不同,这些差异均是由肿瘤细胞的生物异质性导致的。提高恶性肿瘤治疗疗效的重点主要在于对患者分子生物特征个体化的研究,在肿瘤解剖影像基础上综合考虑肿瘤代谢、增殖、乏氧、受体状态等与治疗密切相关的个体基因组信息,从而为患者量身设计最佳治疗方案。

我们团队应用肿瘤代谢显像、肿瘤增殖显像,血管生成显像、乏氧显像、EGFR受体显像等功能影像指导个体化靶区勾画及剂量雕刻、监测及预测治疗疗效。如FDG PET标准摄取值(SUV)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已证明有助于个体化靶区的勾画;而相较

于18F-FDG PET显像,18F-FLT PE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能鉴

别肿瘤与炎症,且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放化疗疗效和指导放疗中缩野。我们通过研究发现18F-FLT PET能监测食管鳞癌放疗过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生物学变化,其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影像学技术,能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后一周预测治疗疗效,为肿瘤医师提供一项早期评价治疗反应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手段。另外我们通过细胞-动物-临床系列研究,创建了PD153035PET-C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显像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指导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疗效预测。该研究同时获得美国2011年核医学三大临床贡献奖之一。与传统的18F-FDG显像相比,18F-Alfatide血管显像对肺癌MTV的无创性评估要更加精确。

二、放疗联合靶向治疗

其次,精准放疗的实现离不开靶向药物的加入。一系列分子通路中的受体、酶或生长因子,它们可能与肿瘤细胞的放疗抵抗或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性有关,因而可作为治疗的靶点以增加放疗的效果。这些分子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等。我们团队RECEL研究的早期结果表明,对于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厄洛替尼联合放疗获得的PFS远高于同步放化组.一项针对不可手术的局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II期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同步放化联合西妥昔单抗提高了客观缓解率及生存,2年总生存率可达80%,2年无进展生存率可达74.87%

三、放疗联合免疫治疗

2016年肿瘤学界最热门的话题当属免疫治疗。2016年NCCN指南推荐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作为NSCLC的二线治疗用药,且推荐级别由2A上升至1级。单一免疫检查点阻断剂(CBP)治疗NSCLC,2016年有keynote024和checkmate026两项研究结果公布,均比较了CBP和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NSCLC的疗效。checkmate026在肿瘤细胞PD-L1表达方面的门槛较低,结果nivolumab与化疗相比结果为阴性,而keynote024研究门槛较高,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组患者的PFS及OS均见获益。目前对于NSCLC单药CBP治疗的获益人群选择仍有争议。

单一CBP治疗目前获益人群相对较少,联合其他治疗手段(IT、放疗、化疗)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疗效。但研究(checkmate012)结果证实双CBP治疗及IT联合化疗并不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2012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免疫治疗联合放疗产生免疫远隔效应

的个案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所谓远隔效应即局部放疗所引起的放射靶区外的肿瘤病灶退缩。其机制包括促进肿瘤抗原释放、促进肿瘤抗原递呈、与免疫抑制剂协同作用诱导TIL的产生、增加肿瘤细胞对免疫介导细胞死亡的易感性等。这些机制的明确,进一步证实了IT与放疗联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为了探索证实IT联合放疗的合理性以及解决临床实践过程所遇到的挑战,我们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有效激活局部及全身免疫反应的最佳分割模式的动物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大分割放疗较

常规分割放疗更能有效激发小鼠的免疫反应,但单一放疗不能产生远隔效应。而大分割放疗联合PD-1单抗动物实验中,可观察到明显的远隔效应。我们还发起了一项II期临床试验,对多程治疗后进展的寡转移实体瘤患者,行大分割放疗联合GM-CSF治疗,观察远隔效应发生率,并期望通过理想的标记物筛选优势人群。在目前入组的患者中,我们已观察到典型的远隔效应。此外,我们计划进一步开展探索SBRT联合PD-1免疫单抗在寡转移NSCLC患者中的治疗有效性的II 期临床研究。另外针对Ⅰ期NSCLC,我们也期待全身免疫治疗联合SBRT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愈率。

IT联合放疗仍存在诸多挑战。包括放疗的时机,分割剂量,部位以及的免疫治疗制剂的适宜人群等等。期待我们正在进行的和即将开展的临床试验可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免疫治疗的花费是巨大的,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我们需要额外花费29万美元购买Nivolumab以延长3个月的生存。

精准医学的思考

回顾过去二十年里,癌症治疗的关键是一系列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记以及基于这些分子产生的新的治疗策略。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许多患者通过应用肿瘤驱动因子特异性的药物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收益,但是对于个体化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评价的前瞻性研究中(如BATTLE试验、BATTLE-2试验、SHIVA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值得我们思考。这一系列的试验应值得我们警醒,在未来几年,在癌

症治疗方面能否实现精准医学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能否明确一个又明确意义的终点,然后证明我们可以实现它。

我们期待能找到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能够指导肿瘤的精准治疗。我们希望它具备以下特性:具有100%肿瘤敏感性;具有100%肿瘤特异性;和肿瘤的负荷呈正相关;能反映肿瘤的临床分期;具有器官特异性的特点;能实现理想预后和预测。临床实践过程中,找到相应治疗方式的理想标志物的过程充满挑战;如免疫治疗,2017年在《Nature》发表了一篇综述,提出了一个新的免疫肿瘤分类(包括免疫炎症型、免疫豁免型和免疫沙漠型)。免疫沙漠型是肿瘤免疫逃逸、免疫耐受的结果,缺乏免疫原性。免疫豁免是由于特殊的血管或间质因子、屏障的存在,免疫细胞无法浸润肿瘤内部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免疫炎症型的肿瘤在表达某些免疫抑制分子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释放抗原,表达众多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必要分子。因此,理论上,只有免疫炎症型的肿瘤对免疫治疗是有效的,而免疫沙漠型和免疫豁免型的肿瘤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需要额外的刺激或干预,例如放疗。从抗原释放、抗原递呈,T细胞的活化到效应阶段,影响肿瘤免疫的位点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在免疫反应中不同的阶段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多重因素的动态影响下,单纯监测PD-L1的表达并不能很好的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更多的预测因子以及动态监测时间亟待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精准治疗目前可谓雷声大雨点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不能随着精准医学的潮流被精准或伪精准。在精准医学的热潮中,需要冷静的思考,理性的

声音。2016年ASCO与ASTRO中均提到价值(即疗效与治疗费用的比值),我们期望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是也需要思考究竟多精准才算精准,就如奥运射击比赛一样,取得10环的成绩是优秀的,进一步细化靶心,取得10.9环更佳,在此基础上,是否要再投入无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追求更为精准的10.999环。

肿瘤放射治疗知识点及试题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 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 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 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 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 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一 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 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 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的一个静态 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CTV+0.5cm 16.“B”症状临床上将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盗汗;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减 轻大于10%)称为“B”症状。 17.咽淋巴环(韦氏环,Waldege’s ring)是由鼻咽腔、扁桃体、舌根、口咽以及软腭背面淋巴组织 所围绕的环形区域。 1、肿瘤放射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放射物质或放射能来治疗肿瘤的原理和方法一门临床学科。它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 2、放射物理学——研究各种放射源的性能和特点,治疗剂量学和防护。 3、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 4、放射生物学——研究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射线反应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反应的质和量。 5、临床肿瘤学——肿瘤病因学,病理组织学,诊断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各种疗法的配合。 6、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damage,SLD) 细胞受到照射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全修复的损伤。 7、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 lethal damage,PLD)细胞受到照射后在适宜的环境或条件能够修复,否则将转化为不可逆损伤,从而最终丧失分裂能力。 8、致死性损伤(lethal damage,LD)细胞所受损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修复。 9、氧效应:放射线和物质作用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存在差异的现象 无氧状态产生一定生物效应的剂 10、氧增强比=————————————————————

放射治疗规章制度

放射治疗规章制度 一、放射防护三级责任制度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落实放射防护的安全责任,制定放射防护三级责任制度如下:(一)医院成立放射防护管理组织,对放射防护实行医院(医务科)、科室、使用及维护人员三级管理,定期对放射诊疗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人员进行教育和指导。 (二)分管领导及医务科、防保科对影像科、肿瘤科直线加速器室的放射防护工作,放射机房现场等定期或经常进行督查,检查防护装置,配合有关部门检测防护效果。 (三)科室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放射设备、配套防护设施进 行检查,对不按防护制度操作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罚。 (四)放射诊疗设备使用及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放射诊疗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次操作前认真检查、评估防护设施,做好患者指导及告知,落实放射防护措施,保证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安全,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 (五)防保科负责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送省职防所检测放射剂量),组织放射诊疗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针对体检结果提出休假意见。 (六)放射设备使用及维护人员对设备仪器应进行日常的使用和维护,定期维修及保养,各项记录完整,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及时处理。 (七)对因管理不善出现的放射防护问题,除对操作、维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外,对各级防护负责人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 二、放射物理室工作制度

1.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准无故缺旷、迟到、早退 物理师应持证上岗并佩带工作牌。 2.积极参加院内及科内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工作中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3.计划设计,由医生填好《治疗计划单》并经上级主管医生确认靶区签字后方可执行。计划设计按《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实施规范》来执行。治疗计划实行三签字制度:《治疗计划单》上有计划设计人(剂量师)、计划组负责的物理师和主管医师的签字。 4.特殊照射,应由医师与放射物理师和技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5.物理室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并保证完成。如应按时完成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以及放射防护监督等工作。 6.保持工作环境及机房整齐、清洁,在机房内禁止吸烟。 7.各机房保持安静,不得在机房内会客,未经院领导批准不得私自带人参观。 8.操作各放疗设备,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做到严肃、认真、负责,爱护设备。 9.每周做一次机器维护,保养。各机器负责人必须认真完成好维护,保养工作,认真填写工作记录。 10.科室财产和设备,专人保管,如需借用,必须写借条并经相关领导同意方可借用。 11.注意防火防盗,下班时应关闭用电设备,关好门窗 三、CT模拟定位室工作制度 定位室工作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根据医生对病人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正确的定位。 1.负责定位室设备器材的保管及常规维护;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附件14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 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 (2017年版) 一、适应证符合率 定义:符合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临床适应证的患者例次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适应证符合率= 符合该机构制定的临床治疗适应证的例次数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总例次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二、病理诊断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病理诊断率= 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前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三、临床TNM分期比例 定义:根据AJCC/UICC临床TNM分期标准,对于接受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期。临床TNM分期比例是指对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临床TNM分期比例= 进行各临床TNM分期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四、MDT执行率 定义:MDT(Multidiciplinary Team)是指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执行率是指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MDT执行率= 治疗前执行MDT的患者数 ×100%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五、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 知情同意书签署率= 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数 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规范性。 六、治疗方案完成率 定义:实施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的患者,完成既定治疗方案的患者数占同期质子或重离子放射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放射治疗技术规范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规范 1.放射治疗技术操作基本规范 (2) 2.放射治疗医嘱规范 (5) 3.乳腺癌放疗摆位规范 (7) 4.胸部肿瘤放疗摆位规范 (10) 5. 头颈部肿瘤放疗摆位规范 (11) 6.腹部肿瘤放疗摆位规范 (12) 7.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疗摆位规范 (13) 8.放射治疗计划制定规范 (14) 9.加速器操作规程 (18) 10. 模拟机操作规程 (19) 11. CT模拟定位机操作规程 (20) 12.洗片机工作规程 (21) 13. 治疗计划室操作规程 (22) 14. 模具室操作规程 (24) 15.放射治疗技术规范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 (26)

放射治疗技术操作基本规范 1、放疗患者治疗单的接受 当拿到治疗单时要做“三查五对”的工作: 1)查机器类型、射线性质。 2)查治疗单内容是否清楚、是否有主管医生的签名。 3)查患者体表照射野是否清楚,特殊患者请主管医生来共同摆位。 4)对姓名、对性别、对诊断及医嘱、对累积剂量、对病人联系电话及地址。 确认上述各项正确情况下实施技术员双签名制度(摆位签名、抄单签名)。2.进入治疗室前与患者的谈话 治疗前与患者的谈话主要是交待注意事项: 1)放疗期间保证照射野的清晰。保持皮肤干燥。 2)不能随意擦洗红色线条和红色十字中心。 3)照射时不要紧张、不能移动。 4)在治疗中如有不适请随时示意。 5)治疗结束不能自己下治疗床。 3、数据的输入:按医嘱正确的输入该次治疗所需的全部数据及指令,核对所有 技术文件是否准确。 4、进入治疗室: 1)同中心摆位,需要两位技术员共同摆位,进机房时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确保患者安全进入治疗室。 2)检查治疗机机架归零,光栏归零,床体归零。 3)放臵同定装臵,按照医嘱使患者处于治疗体位。 4)充分暴露照射野,清除照射野区异物,确定照射野及同中心标记清晰。 5)两位技术员共同确认辅助装臵使用是否正确。 6)若非共面照射时,应做到先转机架再转床。 7)成角照射:ssD照射必须先打机架角度,再升降床面对源皮距。SAD照射则先调整源皮距后再打机架角度。检查机头托盘上是否有铅块或其他附件,防止掉下砸伤病人或砸坏机器。应在机头正方向看视机架度刻盘,防止因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角度误差。机架角大于90°时,必须检查射线是否被床的钢性支架所挡。若有此情况及时调整病人位臵,或翻动钢性支架。

医学影像诊断和放疗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诊断和放疗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医学物理发展 -香山科学会议第221次学术讨论会2004年3月16-1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第221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主题是“医学物理发展”。本次会议的宗旨是如何建立适合医学物理在中国发展的环境,促进学科的发展。会议设定的四个中心议题:医学物理学科、医学物理师制度、研发基地和有关建议。浙江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唐孝威院士、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包尚联教授和医科院肿瘤研究所的胡逸民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来自本领域的中外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 包尚联教授以“医学物理学科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为题做了大会的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医学物理学诞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医学物理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医学物理学目前主要的三个分支学科:医学影像物理、核医学物理和放疗物理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以及我国面对这些问题从学术和国家政策上需要采取的措施: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医学物理学科,形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生态”环境。 包尚联教授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医学影像作为人体最大容量的信息源,纪录人从生到死,从分子到人的整体,从形态、生理到脑认知心理和病理等非常广泛的信息。目前医学影像仍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将伴随整个人类的进步。作为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的放疗之所以受到格外重视,是因为放疗使用的射线具有杀死人体活组织的能力,搞不好会造成对人体正常组织的致命性伤害,或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体现在治疗过程越来越多地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用医学影像实时监督治疗过程以及通过影像重建实现对治疗计划的验证等。所以,对放疗过程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越来越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在重视放疗问题的同时,包尚联教授也提醒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2007-12-17 放射肿瘤学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生物科学,生物等效剂量超分割以及三维调强立体定向放射等技术的进展。 1放射生物学进展 1.1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以线性——平方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来解释放射生物学中的反应,以α/β系数来预测放射治疗剂量时间疗效关系,为放射生物学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天地。近年来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和再分布(Redistribution)和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近年来在研究细胞修复和增殖中又进一步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分裂(Mitosis)的关系后,提出了凋亡指数(AI)与分裂指数(MI) (Apoptosisindex/Mitosisindex)比来予测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导调发自发性凋亡和平衡各种细胞的抗放、耐药(即Resistant RT和Resistant Chemotherapy),并由此估计复发,研究增敏,开发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等新技术,从而取得了科研及临床的许多新结果,加深了理论深度,开拓出新的领域,推动了放射治疗学的进展。 1.2DNA和染色体研究 为了测定肿瘤细胞本身辐射损伤,染色体中DNA链中的断裂(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其断裂的准确位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如何进行修复,也观察到错误修复,以及无修复等对细胞的子代产生的决定作用。目前临床用对DNA调节机制的多种原理表达进行测试,可以分清那些是有意义的表达,那些是灵敏的表达,建立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方法学和化验项目,指导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使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放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已进入到大分子水平,从纯实验室过渡到临床初步应用阶段。 2放射物理技术的进展 2.1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 基于电子计算机精度提高,双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现,因此立体定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过程(Sterol Radiation Surgery,SRS),它通过聚焦,等中心照准,于单次短时间或多次较长时间给予肿瘤超常规致死量治疗,达到摧毁瘤区细胞的目的,γ刀利用约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不同方向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或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病灶,一般约1~2cmΦ)进行一次或多次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因而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mm以下,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安全。应用于脑部的良性小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效果尤佳,应用于脑干等生命禁区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1983年,吴桓兴在肿瘤学中将肿瘤定义为;肿瘤是肌体中成熟的或在发展中的正常细胞,在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认识肿瘤。1肿瘤是由正常细胞在多种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转变而来的。2肿瘤是失去机体控制、过度生长的细胞群体。3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放射治疗是通过射线的电离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产生一系损伤过程。放射肿瘤学是建立在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肿瘤学和放疗技术学基础上的学科。随着肿瘤学的发展,它和外科肿瘤学、内科肿瘤学组成了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 放射治疗临床简称为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被称之为放射肿瘤学。1895年伦琴发现X线,1896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它的生物学效应很快就得到了认识。1899年放射治疗治愈了第一例病人。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放疗已成为当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Tubiana(蒂比亚纳)1999年报告45%的恶性肿瘤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放疗治愈18%,化疗药物治愈5%。 一、放射治疗 1.1 放射物理学术语 放射源:一切能产生电离辐射(光子和粒子)的物质或设备,称为放射源。 体外照射(远距离治疗):用各种放射源在体外进行照射,远距离治疗剂量分布均匀,深度量高,适用于深部肿瘤。 远距离治疗(体外照射)的主要设备:(1)深部X线机:作为外照射源,深部X线已很少使用,以往多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管电压多在180~250kV。(2)钴-60远距离治疗机:该机由一个不断放射源钴-60及附属防护装置和治疗机械装置构成。主要依靠它发射的γ 射线来治疗肿瘤,平均能量1.25MeV,它与深部X射线比较有下列优点:皮肤量低,最大剂量点在皮下0.5cm,深部剂量高,骨吸收量低等特点。缺点:半衰期短,为5.3年,一般3年要更换源1次。(3)直线加速器:使用最多的是电子感应加速器及电子直线加速器,因其既可产生电子束,又可产生高能X射线。高能电子束具有突出内四)的物理学特点:剂量自皮肤到达预定深度后骤然下降,可保护靶区后面的正常组织;可以通过调节能量来调节电子束的深度;皮肤剂量介于深部X射线及钴-60之间,但其剂量骤然下降的特点,随着能量超过25MeV以后逐渐消失,所以适合治疗中、浅层偏心肿瘤;等剂量曲线很扁平,放射野内剂量分布均匀;对不同组织的吸收剂量差别不大。 1.2 高能X射线特点皮肤反应小,其最大剂量点在皮肤下;等剂量曲线均匀、平坦,照射野中心和边缘剂量相差5%左右;深度剂量高,容积剂量小,骨吸收小。能量4~15MeV,最常用6MeV。但加速器设备复杂,对水电要求高,对维修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照射野:表示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体模的范围,以体模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源皮距:照射源到体模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源轴距:照射源到机架旋转轴或机器等中心的距离。 放疗是研究各种放射线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用它来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一门学科。是在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生物学及肿瘤学三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点,应用射线的物理特性及剂量分布的特点、生物学的特点进行治疗它可以破坏肿瘤细胞而很小损伤正常组织。与外科手术比较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是对前列腺癌、鼻咽癌、口腔癌、宫颈癌、膀胱癌、皮肤癌等放射敏感肿瘤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案。取代了外科

医学影像科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张武平,男,现年45岁,1991年6月毕业于陕西省卫生学校放射医士专业,毕业后一直就职于铜川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医学影像副主任医师,陕西省抗癌协会委员、陕西省介入学会委员。 2003年3月至2014年9月任铜川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科长,主要从事和负责普放、CT及外周介入工作,尤其是妇科的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异位妊娠、产后出血及全身肿瘤血管的微创介入综合治疗,食管、胆道等管腔支架的植入,肝、肾及卵巢囊肿穿刺硬化微创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及颈、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并在近年的业务评比中唯一荣获该院2次新技术、新业务及优秀论文一等奖。 多次外出短期培训及长期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诊疗经验,2000-2001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学习放射诊断1年;2004-2005在西安交大二院学习CT及微创介入1年; 2010-2011在江苏苏北医院学习CT及微创介入4月;2011 年-2012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影像科及疼痛科学习1年。学习同时不断积极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及治疗方法,并在医院成功运用,传承药王遗风,解除患者病痛。

赵军主治医师,影像科主任,从事影像诊断工作30余年。擅长介入放射诊断治疗、全身X线影像诊断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工作,在CT诊断方面有其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毛伟华主管技师,从事影像技术工作40余年,擅长全身X线影像技术检查和消化道造影检查工作,在呼吸、泌尿系统影像技术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刘小争主管技师,从事影像技术工作30余年,擅长全身X线影像技术检查和消化道造影检查工作,在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影像技术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实践技能考核 部分

基本操作技能 一、心电图 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 二、超声 1、开机和关机顺序 2、检查浅表器官、心脏、腹部常用探头频率 3、肝、肾囊肿经皮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 4、胸腔积液经皮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治疗 5、常用心脏超声检查切面 6、常用腹部超声检查体位、及常用切面 7、一般灰阶超声仪器操作常用功能键用途 三、其他 检查结果判读 一、心电图 1、正常心电图 2、窦性心动过速 3、窦性心动过缓 4、窦房阻滞 5、窦性停搏 6、房性早搏 7、室性早搏 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结性) 9、室性心动过速

10、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11、心室纤颤、心室扑动 12、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13、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Ⅱ度、Ⅲ度) 14、左、右心室肥厚 15、心肌缺血 16、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前壁、前间壁、高侧壁、正后壁 17、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8、室性逸搏 19、陈旧性心肌梗死 20、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钙、高血钙心电图表现 21、洋地黄中毒 二、超声 1、心包积液声像图表现 2、二尖瓣狭窄时M型超声的特征 3、超声基本断面和图像方位识别 4、识别正常声像图及正常值(心脏、肝、胆、肾、脾、胰) 5、识别常见典型病理声像图(心脏、肝、胆、肾、脾、胰) 6、识别盆腔典型声像图:正常子宫、正常膀胱、腹水、宫内节 育器、早孕及多发性子宫肌瘤 三、X线片 1、胸部:正常胸部(正、侧位)、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栓塞、纵隔原发肿瘤、胸腔积液、气胸与液气胸 2、消化道: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胃癌、结肠癌、上消化道穿孔、单纯性小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 3、各房室增大(左右心室、左右心房)、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

医用放射治疗设备新进展

医用放射治疗设备新进展 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 赵洪斌 王小韵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2号,100011 摘 要: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是利用放射线治疗各种肿瘤的临床方法。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是现代临床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国际卫生组织(WTO)的统计数据表明:(1)70%左右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2)肿瘤治愈率45%中,手术治疗贡献为22%,放射治疗为18%,化疗为5%。因此,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近十几年,临床放射医学提出了避免照射和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的新要求,为适应临床医学的新要求,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为代表的外照射放疗设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快速提升,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态势。概括总结其技术发展历程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常规放疗,90年代初的立体定向治疗,90年代中期的适形放射治疗,90年代末期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以及当今的图象引导放射治疗。 以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为代表的国产放疗设备事业经过30年的磨砺,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际一流水准的产业化基地相继建成标志着国产放疗设备事业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1.放射治疗分类 (1) 按射线源类型分类 放射治疗使用的放射源主要有三类:①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α、β、γ射线;②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X射线和电子束;③重离子加速器产生的质子束、中子束、π- 介子束和其它重粒子束等。 (2) 按照射方式不同分类 临床治疗上,上述放射源以三种基本照射方式进行治疗:①体外远距离照射(简称体外照射)(External Irradiation),放射源位于患者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如图1所示; ②近距离照射(Brachytherapy),包括腔内照射、组织间照射等。将放射源密封后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天然腔内,如舌、鼻、咽、食管、宫颈等部位进行照射,如图2、3、4所示;③内照射(Internal Irradiation),是用液态放射性核素经口服或静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这些核素被病变组织选择性吸收,对特定组织进行照射,如用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磷-32治疗癌性胸水等。内照射又称为内用核素治疗。 能够产生符合临床放射治疗要求的设备统称为放射治疗设备(The Equipment of Radiotherapy)。 图1 体外远距离照射(External Irradiation)

医学成像技术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医学成像技术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3-21T13:02:50.8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6期作者:郭昌汪琪[导读]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实现精确放射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江苏南京 210008)【摘要】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实现精确放射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医学成像技术在放疗中的广泛应用使IGRT从最初的二维X射片发展到四维CT引导,从单模态发展到多种模态影像引导,从在线校位发展到自适应放疗及实时追踪,IGRT在临床应用上的飞速发展,提高了放射治疗的准确性。本文就以综述的形式介绍下基于不同医学成像技术的IGRT实现方式。【关键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肿瘤【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200-03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主流手段之一,6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疗。高疗效和低副作用是放射治疗不懈追求的目标。调强放射治疗通过设计每个照射野的剂量分布使肿瘤得到完整均匀照射剂量,同时对周边器官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1],对以鼻咽癌为代表的头颈部肿瘤,局部控制率达到90%以上,然而,大多数胸腹部肿瘤却未取得较好的进展,除了有各类临床肿瘤的特性差异外,治疗位置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因素。通常该类患者体部固定性差,内部肿瘤易形变,呼吸运动及脏器蠕动也会影响肿瘤的位置,因此治疗时摆位误差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采用图像作为引导来纠正摆位误差从而提高放射治疗准确性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放射治疗中。IGRT的出现使得正常组织损伤大大减少,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被美国及欧洲同道评价为放射肿瘤学史上的一次变革,并被认为是2l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本文就阐述下基于不同医学成像IGRT技术的实现方式。 1.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实现方法 1.1 在线校正 通过在单次治疗中。在患者正常摆位后采集X线或CT图像,通过与计划CT图像或计划CT图像生成的DRR图像对比,确定摆位误差或射野误差后进行修正,然后再采集图像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摆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后实施照射。 1.2 离线校正 即自适应放疗,是使用图像数据、剂量以及其他信号作为反馈进而对治疗计划进行修正,从而提高放疗准确性和精确性。在最初数次治疗过程中观测患者器官或剂量的变化,改进放射治疗计划;根据已接受照射剂量实际累积情况,调整后续照射剂量或根据治疗程中所产生的效果调整靶区大小或处方剂量,实现精确放疗。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在线自适应放疗,即根据当次的影像信息,调整放疗计划,确保每次放射治疗的准确性[2]。 1.3 实时跟踪 通过照射野或治疗床的移动使肿瘤靶区与照射野保持相对位置固定,达到动态追踪的效果,进而减少呼吸运动对胸腹肿瘤放疗的影响,有效保护正常组织。 2.不同医学成像技术的IGRT实现方式 2.1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引导 电子射野影像系统由射线探测和射线信号的计算机处理两部分组成。当直线加速器发出的射线照射到靶区时,在加速器机头对侧的成像装置可获取数字图像。de Neve等在1992年报道采用EPID系统采集正侧位图像的方法检查每次摆位;当误差大于允许值时,通过移动床板予以校正,然后再做治疗。射野影像系统在位置验证方面有三种形式即治疗前校正患者摆位、离线评价患者摆位、治疗前校正射野,可实现在线校正[3]。 2.2 X线摄影和透视 X线摄片和透视设备常与治疗设备结合在一起。通过在体内植入金豆,可用治疗室内的X线透视系统实时追踪该标志,以监测治疗时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的运动情况。这些设备的有机结合满足了:摆位重复性好;不增加摆位次数;设备与治疗计划配合度高;治疗时间短的四个临床要求。KV级X线摄片能较清晰的辨认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结构,但对放疗过程中软组织的相对形态变化难以检测。 2.3 KV级扇形束CT KV级扇形束CT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清晰,较高的空间、密度分辨率等特点。通常将CT和直线加速器都安装在治疗室内,两者之间通过滑轨相连接,患者可在一台治疗床上实现在线校正,其精确度可达1mm,是目前离线自适应放疗较成熟的方式。但该系统不能在治疗时成像,无法对治疗时的肿瘤运动进行实时追踪,造价较昂贵,使用该技术的医院较少。 2.4 KV级锥形束CT CBCT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架构开放优点,可直接整合到医用直线加速器上。CBCT图像是采集患者周围不同角度的投射图像重建而成,可在治疗过程中提供三个旋转和三个平移共六个自由度的摆位误差数据。最近CBCT实现了4D的功能,对于肺癌,肝癌等部位可实现动态成像,通过与4D-CT的配合可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和运动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图像引导的精度。CBCT能实现在线校正和离线自适应,无法实施实时追踪技术,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IGRT方式。 2.5 MV级扇形束CT MV扇形束CT以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为代表。螺旋断层放疗类似多层螺旋CT的扫描模式,360度聚焦断层照射肿瘤。患者治疗前可直接利用螺旋断层放疗加速器进行MVCT扫描,确认治疗体位与计划体位一致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后再用该加速器进行治疗。该系统将治疗和成像集成在一起,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系统误差。但是由于采用MV级CT在成像时主要发生康普顿效应,成像质量差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2.6 超声图像引导 超声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操作简便等优点;超声探头尺寸较小,可在加速器治疗区域内使用,因此在腹部和前列腺肿瘤的动态跟踪研究中表现出优异的应用前景。超声图像引导系统可对软组织、乳腺、前列腺等部位肿瘤进行定位,并且超声无电磁辐射,可降低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辐射伤害。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预习题(十三)

2018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预习题(十三) 单选题-1/知识点:放射治疗物理学基础 照射野是指 A.射线束经准直器后照射到模体表面的范围 B.射线束经准直器后中心轴通过模体的范围 C.散射线经准直器后中心轴通过模体的范围 D.原射线经准直器后中心轴通过模体的范围 E.射线束经准直器后中心轴垂直通过模体的范围 单选题-2/知识点:章节测试 在乳腺癌半野切线等中心定位时,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将X1、X2对称放大分别放于内外切线的两根铅丝上,初步中心基本确定,但治疗床可 左右移动 B.在透视下边转动大机架边升床,使内外切的两根铅丝和射野的中心重叠 C.在透视下看射野是否切肺1.5~2cm,不理想时可调两根铅丝间的距离 D.进机房看上下界是否理想,调节X轴使射野外界开放于皮肤外1cm E.治疗床不动,转动大机架180°到相应外切野 单选题-3/知识点:章节测试 子宫颈癌浸润范围至阴道穹隆,宫旁达中线,临床分期 A.Ⅰb B.Ⅱa

C.Ⅱb D.Ⅲa E.Ⅲb 单选题-4/知识点:章节测试 在分次放疗中,总的治疗时间对疗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 A.细胞再氧合 B.细胞周期再分布 C.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再修复 D.细胞再增殖 E.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5/知识点:章节测试 对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的治疗,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的患者中只有一小部分适合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需作放射治 疗 B.对患者全面检查,无远处转移时应作根治性放射治疗 C.对以往未作过放射治疗的患者,胸壁复发时应照射全胸壁及锁骨上区,然后对病灶区 域小野加量 D.对以往作过辅助性放射治疗者照射范围以局部野为主 E.以上都正确 单选题-6/知识点:章节测试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作者:陈郑达指导教师:王世伟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影像发展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

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 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

放射治疗设备与技术的应用和最新进展_徐胜

放射治疗设备与技术的应用和最新进展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438)徐胜孟岩 现阶段,肿瘤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而手术、肿瘤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是目前对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2008年统计资料表明,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已经达到了45%,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贡献率分别为22%、18%、5%,从这一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除手术治疗外,放射治疗已经发展成为局部治疗肿瘤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1]。现对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几种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分析其应用和进展,希望能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及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和医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已经能够准确勾画出人体内的实体肿瘤空间形状,在此基础上,临床放射治疗将剂量分布应吻合靶区形状的想法提了出来,常规放射治疗设备的圆形和矩形照射野逐渐退出医疗舞台,3D适形放射治疗设备随之被成功研制出来并在短时间内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直线加速器基础上增加双肺平均剂量(MDL)和相应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2]。运用3D-TPS对非共面不规则野进行设计,然后进行分次照射,多叶准直器调节截面形状,符合束流观视方向上得肿瘤靶区轮廓,可以运用直观射线束包裹肿瘤,使重要器官免受损伤,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靶区边缘剂量,使靶区剂量得到总体的提升,从而促进肿瘤局部控制率得到极大程度提升。运用3D TPS能够将精度在2%~3%范围的精确计划得出来,达到精确治疗肿瘤的目的,同时也要求医用直线加速器具有更为良好的运行效率[3]。2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及进展 三维适形放射技术保持了射野方向的剂量分布和靶区截面形状的统一,但是临床更希望在三维方向上保持高剂量去的剂量分布和靶区体积的统一,并且做到靶区内任一点的剂量等于处方剂量,这就要求束流调控方式能够运用到治疗设备中去,从而对X线束的方向和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或在固定野和旋转运动中运用动态多叶准直器实行调强,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靶区以外的组织剂量和受照体积[4-6]。随着CT、磁共振成像(MRI)、容积成像技术(VCAD)、加速器束流控制技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调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设备应运而生,使临床相关需要得到了有效的满足。该设备的主要技术特点是首先在立体定向定位靶区时借助CT定位机等,然后在这些立体定向定位数据的基础上重建靶区三维图像,再依据临床要求的靶区三维剂量分布,将各射野方向上的二维强度调制函数计算出来,最后运用具有笔形束扫描方式的回旋加速器等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该设备显著提升了肿瘤局部控制率,但是需要有较长的治疗时间。 3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及进展 在肿瘤治疗中,临床上为了更加精确病灶靶区,要求运用新技术有效控制呼吸造成的靶区空间位置移动。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在一段治疗时间内也会发生变化,图像引导能够自动检测、验证和调整呼吸、位置及肿瘤大小的变化,也就是所说的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设备的主要技术特点是有机结合直线加速器和MV级或kV级的X射线产生、图像实时获取及处理技术,也就是说将Cone Beam(锥形束)CT增加在常规加速器上,从而有效地实现图像引导放射 nativ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trial.Circulation,2002,106(7):798-803. [3]Sousa JE,Costa MA,Abizaid A,et al.Sirolimuseluting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tent restenosis:a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three-dimension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 Circulation,2003,107(1):24-27. [4]Park SJ,Shim WH,Ho DS,et al.A paclitaxel eluting ste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restenosis.N Engl J Med,2003,348(16):1537-1545. [5]Perlman H,Luo Z,Krasinski K,et al.Adenovirus-mediated delivery of the gax transcription factor to rat carotid arteries in-hibits smooth muscle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Gene Ther,1999,6(5):758-763. [6]Ascher E,Scheinman M,Hingorani A,et al.Effect of p53ge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CTLA4Ig selective immunosuppression on prolonged neointima formation reduction in a rat model.Ann Vasc Surg,2000,14(4):385-392. [7]Lamfers ML,Lardenoye JH,de Vries MR,et al.In vivo sup- pression of restenosis in balloon-injured rat carotid artery by adenovirus-mediated gene transfer of the cell surface-directed plasmin inhibitor ATF BPTI.Gene Ther,2001,8(7):534-541. [8]金波,罗心平,施海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动物模型.心血管 病学进展,2005,26(B08):14-16. [9]Ikeno F,Buchbinder M,Yeung AC.Novel stent and delivery systems for the treatment of bifurcation lesions:porcine coronary artery model.Cardiovasc Revasc Med,2007,8(1):38-42. [10]Schwartz RS,Edelman ER,Carter A,et al.Drug-eluting stents in preclinical studies:recommended evaluation from a consensus group.Circulation,2002,106(14):1867-1873. [11]蔡芙侠,史四季,丰慧艳.心血管介入治疗后出现低血压的原 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医学工程,2010,18(1):163. [12]李萍,马萍.探讨心血管介入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防控措 施.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9-30. (收稿日期:2013-03-12) 通信作者:孟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