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黔西南州“十二五”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规划

黔西南州“十二五”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规划

州农业和扶贫开发委员会

前言

“十一五”期间我州精品水果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市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精品水果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黔西南州精品水果产业的历史性跨越,更大地促进农民增收,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精品果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十二五”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十二五”规划纲要》及我州水果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规划。

一、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州水果种植总面积现有20.2万亩,较2005年增长14%;产量6.4万吨,较2005年增长16%;产值

2.5亿元,较2005年增长60%。各县市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为:兴义市7.01万亩,兴仁县2.5万亩,贞丰县1.44万亩,安龙县1.5万亩,晴隆县1.72万亩,普安县1.73万亩,册亨县1.4万亩,望谟县1.09万亩,顶效开发区1.70万亩。主要品种有:柑桔4.44万亩(脐橙1.26万亩,夏橙0.5万

亩,椪柑2.45万亩,红桔0.15万亩),桃5.25万亩,李4.4万亩,梨4.64万亩,葡萄、枇杷0.5万亩。

2.产业带建设初具雏形。通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已

形成了以柑桔、桃、李、梨四大水果为主,其它品种为补充的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睛隆、兴义、安龙优质柑桔产区;兴义、顶效开发区和贞丰无公害桃李产区;贞丰、望谟、册亨低海拔富热量区精品火龙果基地;各县市城郊葡萄、枇杷、杨梅等时令水果生产布局。

3.产业化经营有一定基础。目前,我州在果树生产上发展了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水果生产公司,以顶效绿化桃、贞丰三月李、晴隆脐橙等为代表的精品果业规模上有了一定突破,产业化经营有一定基础。

4.无害化生产初具规模。我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

件为发展无公害绿色优质果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

生态优势。近年通过大力推广、实施绿色无公害技术,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等,加强了无公害、绿色意识,增加技术含量,确保了果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州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4个,无公害果园面积2万多亩,无公害水果产量近1万吨,有6个果品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

(二)加工现状。

我州目前还没有水果加工企业,生产的水果主要是鲜销。

(三)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我州果业总体规模虽然逐步扩大,但种植还比较分散,连片栽培不多,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果品系列化服务不够健全,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投入少、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还没有对全州或某区域的水果产业拉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

2.产销环节链缺乏。一是技术推广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技术人才匮乏,科技推广能力与水果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果农对果树整形、修剪、果实套袋、肥料的合理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栽培技术知识还不够了解,以至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而不稳。二是果品质量不高,优质果比率低,缺少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以散货和统货为主,水果的分级、保鲜、包装才起步,商品化处理率低,效益难以体现和提高。三是果品以鲜销为主,对市场依赖程度高,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大。四是季节性过剩和结构性卖难问题。果农盲目生产的情况普遍存在,尚未摆脱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矛盾的困扰,特别是部份水果大量集中上市时,造成果农卖果难,增产不增收,进而影响果农生产的积极性。

3.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果园排灌、道路等基础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我州果树大多以旱坡地栽培,远离水源、灌溉难度较大,土壤瘠薄,缺乏基本的肥力条件、应急的灌溉设施和基本的运送农用物资及果品通道,生产成

本高,示范带动力度较小。二是保鲜库容量小,远远满足不了商品水果生产的需要。根据调查,我州现有水果保鲜库9个,库容量不足1000吨。

4.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各级政府尚未形成有效的水果生产激励机制,以致鼓励政策少,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二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水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果树种苗经营、管理不规范,盲目求“新”、求“奇”引种,导致新品种未经区试就急于推广,地域差异因素欠考虑,品种“杂”、“乱”,良莠不齐,不利于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开发利用。四是果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少,我州果品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家庭为单元进行,果农组织化生产程度较低。五是县、乡、村三级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技术储备不够,新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多数县缺乏基本的信息服务设备和技术人员,不能有效指导果业生产及果品销售。六是品种研究及保护机制不建全,我州部分特色水果品种严重退化。如兴义大红袍、海子梨等。

二、面临的形势

(一)目标市场分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果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对优质水果量的需求,将会大幅度的增长。我州水果市场目标立足

于本地市场,大力拓展外地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果品品质为核心,大力推进我州水果产业发展。一是本地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按照全州总人口333万人,每人每年30公斤水果计算,全州水果总需求量近10万吨,目前我州水果总产仅6万吨左右,且有30%以上销往州外,因此本地市场缺口在4万吨以上,发展空间大;二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我州精品水果不仅在成熟期上能填补南北方的生产空档,在时鲜水果的发展中具有其它地区不可相比的优势,因此,以贵阳、昆明、重庆、广东、广西等城市为重点的外地目标市场前景广阔。

(二)产销条件分析。

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优质精品水果提供了

绿色、无公害、有机生产基础保障。二是丰富的水土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水果规模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三是广大果农不断提高的标准化种植管理意识、无公害绿色意识为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四是以兴义、顶效的桃和柑桔,贞丰的桃和李,晴隆的脐橙等为主的无公害水果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逐渐形成品牌,市场前景较好。五是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我州大量优质果品外销提供了运输保障。六是我州早中晚熟水果合理布局框架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潜力。

(三)水果产业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水果产业能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就业。水果是密集型的产业,其劳动用工量较大,按照种植管理6亩精品水果一个劳力测算,“十二五”期末全州从事水果生产的劳力约7万人,加上流通、服务等环节,全州从事水果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人数超过10万人,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2.水果产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州农业生产在确保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水果等经济作物,不断扩大经济作物比重。据调查,每亩精品水果一年纯收入可在3000元以上,是其他农作物经济效益的2-3倍,是目前农业效益比较高、收入相对稳定的产业。因此,水果产业将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成为农业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3.水果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水果是人们健康生活重要食品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对水果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将迅速增长,水果产业是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发展前景

(一)发展优势。

1.生态优势。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山岭纵横,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类型,年均温13.6-19.2℃,1月均温4.4-9.7℃,海拔375—2207.2米,年降雨量1253.1-1577.2mm,年平均日照时数1436-1648小时,≥10℃积温多年平均为4000~6250℃;无霜期281~348天, 5-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形成较为明显夏秋雨季和冬春旱季,冬季干燥对形成花芽有利,夏秋雨热充足易获得高产,非常适合亚热带果树和温带果树的栽培,并且在熟期上能填补南北方的生产空档,也能生产两广等南方地区不能生产的时鲜水果,对抢占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有利;同时我州工业设施少,城市化进程缓慢,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土壤中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少,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南北盘江流域水质优良,良好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果品产业的大力发展。

2.交通优势。我州位于滇、黔、桂三省的结合部,可以西上云南到昆明350公里,南下广西百色400公里,北进贵阳350公里,南昆铁路、324和320国道、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关(岭)兴(义)公路、及在建汕昆高速公路、惠(水)兴(仁)高速公路横贯我州,南昆铁路从东到西横跨兴义,在本州建有全线最大的编组站——威舍站和地级站——兴义市等5个车站,我州还是贵州省出海出境最近的县份之一,地理区位优势突出。

3.基础优势。从“八五”以来,我州相继引种成功一批水果优新品种,建立了五星枇杷、冰脆李、脐橙、夏橙、桃

等8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已认定无公害产地果园2万多亩,我州各县市农业部门有水果生产技术推广机构,成立果业专业合作社8个,水果生产公司2个,为优质水果生产奠定了较好基础。

4.特色旅游果业发展优势。我州有“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双乳峰”、“二十四道拐”等众多风景名胜,在这些风景名胜区种植特色水果,将其多姿的花、果与我州景观的奇、特、秀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及文化融为一体,发展特色旅游果业,其潜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5.政策扶持优势。黔西南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是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对开发山地资源、实施产业扶贫,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极其重要,是“希望在山,致富在山,潜力在山”的具体体现。州委、州政府对水果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将“十二五”精品水果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培育,精品水果将纳入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内容统一规划安排,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政策、贷款贴息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领办水果基地政策、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精品水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温总理2010年4月视察贵州时指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把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结合

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尽快实施,精品水果产业有了更好发展机遇。

(二)发展潜力。

1.产量、品质提升潜力。我州水果产区主要集中在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果园建在坡度较大的荒山荒坡上,土壤瘠薄,果园肥力条件差,缺少必要的灌溉设施和基本的运输通道,水果单产低,效益普遍不高。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良种良法的普及,水果产量和品质将得到全面提升。仅以投产果园达到全省水果平均单产水平计,我州水果总量将为20万吨,增加10多万吨,产量增加,品质提升潜力大。

2.产业拓展潜力。果树枝叶繁茂,春季繁花似锦,秋季硕果满枝,季相变化丰富,和喀斯特地貌、景观交相辉映,是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黔西南”的理想植物。把果树的枝、花、果观赏性和我州旅游景点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举办各种果树花果节,发展特色旅游观光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的前景广阔。同时,果树的花、果外观美丽、营养丰富,富含钙、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较好的观赏和营养保健功能,可开发饮品、护肤品、保健品、礼品,延伸水果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旅游对产业的拉动潜力。2009年黔西南州接待旅游观光游客4

4.2万人次,外来游客进入我州,不但消费了大量

特色水果等农产品,而且还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宣传到了四面八方,增强其它消费者购买本地农产品的信心。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黔西南州山青水秀的环境,冬暖夏凉的气候,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来休闲、度假、旅游、创业,黔西南州特色精品水果的消费潜力巨大。

(三)发展前景。

1.国内外市场分析。从有关资料分析,国际果品市场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鲜果价格高,但对果品的质量、卫生指标及检疫要求十分严格。二是周边国家果品市场门槛较低,我国水果价格优势明显,出口贸易活跃且持续增长。三是国际果品市场互补性很强,热带、温带、寒带地区的水果种类截然不同,南、北半球利用季节差,发展特色水果出口创汇。

从国内生产和市场看,中国已经成为水果等园艺产品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人均占有量仅有发达国家的25%。大中城市水果市场货源充足,种类更加丰富,地区性、季节性过剩和短缺并存,水果生产因气候条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柑桔、苹果、梨等大宗水果在基本满足国内消费后,出口逐年增长,各主产区在维持特大城市销售量的同时,加大了精品果、礼品果在超市的高价营销和南果北上、北果南运,向国内三线城市和乡镇等农村市场推进的力度。水果消

费逐渐从大众生活奢侈品走向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开始逐渐向乡镇、农村市场延伸。

我州果树种类丰富,独特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发展多种类有机水果,具备发展精品水果竞争国内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条件。

2.竞争力分析。黔西南州水果与国内产区比,熟期早、品质优、无污染,有进入省内外高端市场的潜力。我州非常适合亚热带果树和温带果树的栽培,并且在熟期上能填补南北方的生产空档,也能生产两广等南方地区不能生产的时鲜水果,对抢占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有利。如:桃、李,每年比周边地区提前20左右天上市,远销云南、广东、重庆等地,供不应求。

黔西南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花青素的形成、糖份的积累、酯类物质的转化,我州火龙果、柑桔果实比广东、广西的转色快,着色好,内含物丰富。我州火龙果的氨基酸、钾、钙、镁、锌、铁、磷、硒、蛋白质、脂肪均比省外生产的高,口感更好。果实大小适中,风味浓郁,果实更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火龙果主要来自越南、泰国和广西、海南。从杭州首届全国果品博览会、成都国际农产品展销会果品展销情况看,黔西南州火龙果有进军全国高端市场的潜力。

黔西南州传统特色水果桃、李、梨、柑桔、枇等,在石漠化山区种植面积大,优良地方品种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在广州、重庆、深圳等已有相当固定消费群体。随着我州基础设施改善,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大量投入,作为潜在的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将迎来更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3.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黔西南州气候多样、生态绿色、土地破碎,耕地少、质量差,精品水果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气候、生态优势,规避土地资源约束,一要突出“精”,二要突出“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火龙果、桃、柑桔、李、梨为主导产品,围绕精品鲜果,建设基地、培养绿色、有机等品牌,抢占、拓展省内外中高端消费市场。

四、规划思路、目标和建设重点

(一)规划思路。

按照州委、州政府“五个培育”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条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精品水果标准化生产工艺为抓手,推动柑桔、桃、李、梨、火龙果等优势水果在生态适宜区、交通优势区、旅游景区、城市郊区形成规模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推进水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水果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引导我州水果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1.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水果种植结构、提高产量质量,政府加大精品水果导向性、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推动精品水果产业发展。

2.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在新建和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精品水果长期稳定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原则。科学技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要切实强化科技支撑,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格局,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大量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科技的本领,帮助果农增产增收。

4.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势产品原则。在果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抓住时机,树立品牌、形成规模,扩大宣传,培养市场竞争主体,打造一批贵州精品水果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发展名牌和保护名牌,拓展、占领市场。

5.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水果产业前期投入高且周期较长,因此规划区域及果品的选择等必须兼顾当前,立足长远,注重可持续发展,确保果农收益。

到2015年,全州水果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量达20

万吨,产值达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68元。其中精品水果面积5万亩,投产面积3万亩,产量3万吨。新建火龙果基地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火龙果基地和全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典范,桃李基地2万亩,枇杷、葡萄、杨梅、草莓等时令水果基地1万亩;改造和新建特色柑桔、早熟梨基地3万亩,在规模较大的集中产区配套建设一批贮藏保鲜、采后处理设施,使水果年贮藏保鲜能力达到8万吨,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新建果品产地批发市场40个,面积20万平方米,质量安全检测点1个,产业信息网点2个。

(四)建设重点。

以生态优势、交通优势区域和旅游景区、城市郊区为重点,以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突破口,以标准园建设为抓手,发展火龙果、桃、柑桔、梨、枇杷、李等为代表的精品水果。“十二五”前三年重点是精品水果标准化基地及支撑体系建设,后期是贮藏保鲜设施建设和品牌推荐。

1.标准化基地建设。

(1)强力、快速推进火龙果、桃、柑桔、梨等特色优势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有贞丰、望谟、册亨县的火龙果;兴义、贞丰、安龙、兴仁等县的桃、李、梨、枇杷;

晴隆、兴义、册亨的柑桔。通过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无公害标准化建园技术,迅速扩大种植面积,为果品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2)巩固、扩大和提升现有柑桔、桃、梨基地规模和

标准。主要有兴义、晴隆等县柑桔基地,兴义、贞丰、兴仁、安龙等县桃、李、梨、枇杷基地。通过集成应用高接换种、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和改善果园灌溉交通等基地设施、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产量、品质、效益。

(3)深入挖掘地方传统名优果,改建、扩建一批地方

特产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是兴义海子梨和大红袍、晴隆脐橙、顶效绿化桃、贞丰三月李等,发挥我州产名特优果品的市场优势。

(4)大力发展为城市圈和旅游圈服务的时令精品水果

基地。主要在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城市郊区,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万峰湖、二十四道拐、双乳峰等旅游景区建设杨梅、桃、葡萄、枇杷、草莓等水果标准化基地,发展观光、休闲果业。

2.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水利、生态、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建设项目,集中建设重点产区精品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道路、水利设施,提升果园生产能力。

3.贮藏保鲜设施建设及品牌宣传。在精品水果集中产区,配套建设产地预冷库、保鲜库,延长鲜果供应期。利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推介我州精品水果产业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扩展水果消费市场。支持水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强保护黔西南州水果品牌意识。扶持一批水果经销的企业、专业组织和运销大户,经营黔西南州水果。

五、主要目标市场、重点区域和产业带构建

(一)主要目标市场。

大力发展我州水果产业,努力提高水果产量,提升果品质量,产品在保证本州市场需求的同时,主销贵阳、云南、广东、广西、重庆等大中城市中高端消费市场。

(二)重点区域规划布局。

1.规划时间及区域。规划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规划区域为全州八县市及顶效开发区共109个乡镇,总规划面积40万亩,其中:兴义8万亩,兴仁5万亩,安龙6万亩,贞丰6万亩,睛隆3万亩,普安3万亩,册亨3万亩,望谟

3万亩,顶效开发区3万亩。

2.规划布局。“十二”期间,将按照《贵州省主要水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精品果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着重建设精品水果标准化基地,配套建设贮藏保鲜等采后处理设施和支撑体系,以此引导、推进水果生产从单一的扩大面

积,向扩大规模与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和增加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促进我州精品水果产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优质火龙果产业带。在海拔600米以下区域建立优质火龙果产业带,主要布局在贞丰县的白层、鲁容、鲁贡3个乡镇,册亨县的者楼、岩架、巧马3个乡镇,望谟县的蔗香、桑郎、乐元、大观、油迈、打尖、复兴7个乡镇;面积5万亩,主栽品种以紫红龙为主,授粉品种以晶红龙为主。

——优质橙类产业带。在海拔600-900米的区域建立优质橙类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晴隆县的沙子、鸡场、光照、安谷、大田、紫马等乡镇,普安县的江西坡、龙吟等乡镇,册亨县的岩架、者楼、庆坪、冗渡等乡镇,望谟县的复兴、油迈、石屯、新屯等乡镇;面积5万亩,品种以脐橙、血橙、夏橙为主。

——优质宽皮桔产业带。在海拔1000-1200米区域建立宽皮桔产业带,主要布局在兴义市的桔山、马岭、坪东、下五屯等乡镇(办事处),安龙县的木咱、普坪、新安、坡脚、万峰湖、德卧等乡镇,贞丰县的沙坪、小屯、珉谷等乡镇;面积4万亩,品种以椪柑、大红袍、早熟温州蜜柑为主。

——优质桃、李产业带。在海拔1300-1500米区域建立优质桃、李产业带,主要布局在兴义市的巴结、则戎、乌沙、郑屯等乡镇,兴仁县的城北、东湖、潘家庄、新农场等乡镇村,贞丰县的龙场、者相、北盘江、连环等乡镇,安龙县的新安、

新桥、钱相、德卧等乡镇,顶效开发区的绿化、查白村等,面积14万亩(桃8万亩,李6万亩),桃类品种以燕红、北京1号、晚白、冬桃等为主,李类以麦熟李、三月李、布朗李等为主。

——优质梨产业带。在海拔1600-1800米区域建立优质梨产业带,主要布局在兴义市的白碗窑、万屯、坪东、鲁屯等乡镇,兴仁县的东湖、屯脚、雨樟等乡镇,贞丰县的龙场、小屯、者相、北盘江等乡镇,安龙县的新安、新桥等乡镇,顶效开发区的绿荫、楼纳等村;面积9万亩,品种以金秋梨、金冬梨、翠冠梨、晚丰梨等为主。

——城市周边及旅游区时鲜水果产业带。在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城郊及主要旅游区建立时鲜水果区,面积3万亩,品种以麦熟李、樱桃、枇杷、草梅、葡萄等为主。

六、主要建设项目

(一)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18个1000亩以上“道路硬化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化示范基地,总面积5万亩,全部达到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

1.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贞丰、册亨、望谟火龙果生态适宜区,择优建设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面积2万亩,其中贞丰县12000亩,望谟县5000亩,册亨县

3000亩。鲜果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其中一级果达到50%,二级果20%,其它级别果30%;干花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2.柑桔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兴义、晴隆、普安、安龙等县(市),择优改建、新建柑桔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面积0.5万亩。鲜果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其中一级果达到60%,二级果30%,其它级别果10%。

3.桃、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兴义、贞丰、兴仁、安龙等县(市)及顶效开发区,择优改建、新建桃、李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面积1万亩。鲜果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其中一级果达到60%,二级果30%,其它级别果10%。

4.早熟梨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兴义、兴仁、贞丰、安龙等县市,择优改建、新建早熟梨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面积0.5万亩。鲜果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其中一级果达到60%,二级果40%。

5.时令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兴义、兴仁、贞丰、安龙等县市及马岭河大峡谷、万峰林、万峰湖、双乳峰旅游景区等,择优建设时令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面积1万亩。

(二)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体系建设。

——保鲜贮藏库建设。在兴义市建3个,总库容量2000吨;在贞丰、册亨、望谟县各建1个,每个库容量100吨;

在睛隆、普安、兴仁、安龙县各建1个,每个库库容量200吨。

——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按每10000亩规模,配建1个产地批发市场,每个面积5000平方米,共建40个。

——果品商品化处理项目。在兴义建桃、梨采后清洗、分级、包装生产线各1条,日处理能力10吨;在晴隆建橙采后清洗、分级、包装生产线各1条,日处理能力10吨。

(三)支撑体系建设。

1.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加强州级果树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能力建设,建立优势区域优势水果试验示范中心1个,以优良品种、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为全州精品水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逐步增加县级农技推广中心果树专业技术力量,保证每个水果主产区所在乡镇农技推广站都有果树专业技术人员1~3人;重点示范户100户和专业合作社5个;培训技术、管理人员100人次、农户1万人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技术管理人员及果农的培训,促进先进配套的水果生产技术有组织的、大面积、大规模的标准化应用推广。

2.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依据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形成配套产业化发展及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指导果农实施优质无公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录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 (一)取得的成效 (1) (二)存在的问题 (5)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6) (一)市场前景分析 (6) (二)竞争力分析 (7)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发展思路 (8) (二)发展目标 (9) 四、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10) (一)优势区域布局 (10) (二)发展重点 (11) 五、重点推广品种和技术 (20) (一)主推品种 (20) (二)主推技术 (22) 六、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概算 (23) (二)效益分析 (28) 七、支撑和保障措施 (30) (一)加强组织领导 (30)

(二)加大资金投入 (30) (三)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31) (四)强化科技支撑 (31) (五)完善市场体系 (32) (六)建立健全产业风险防范体系 (32) 附表1: (33) 附表2 (34) 附表3 (36) 附表4 (38) 附表5: (39) 附表5续: (40)

河南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蔬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蔬菜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由蔬菜大省向蔬菜强省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省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数量供应充裕,花色品种丰富,鲜细菜比重增加,品质显著改善。但同时还存在着设施面积小、单位面积产量低、采后处理少、加工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1、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08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2571万亩,总产量6394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7.4%和8.7%。设施蔬菜生产也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588万亩(折合设施面积39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6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小拱棚187万亩),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3%,设施蔬菜总产量2000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31%,冬春蔬菜供应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周年均衡供应能力大大提高。

水果店创业计划书_1

水果店创业计划书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果品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水果行业是发展最大的行业。并且该行业没有什么大的销售巨头。市场空间非常大。并且连锁经营也是最大的热点。 项目简介 社区水果店的建立:在社区的居民达到x个家庭的小区建立水果店。 市场分析 中国的水果市场巨大,与国外人均年消费水果x公斤相比,国内人均消费才刚到其一半。通过对大多家庭的调查,x%的3口之家每月消费水果的金额在x元以上。10%的家庭消费水果在50-80元之间。只有x%的家庭消费水果在50元以下。 我国目前人年均果品占有量约为xkg,与健康标准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与发达国家人年均消费水果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若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因素,按照健康标准计算,全国果品消费量将达到x万t。 选择理由 ☑行业的需要:中国缺少水果的销售大户; ☑创业者的需要:进入门坎低,很小的投入就可以经营; ☑全新的销售机会:只有水果连锁店还是空白。

而其它行业连锁店都处在微利竞争状态下 ☑新颖的销售方式:开放式的自选 ☑多样的服务项目:提供自动榨汁服务。提供组合包装箱,及在店内介绍各种水果的特征和适合食用的人群,引导健康消费 ☑水果的购买状况和消费者的心理:时间忙,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购买水果。超市和批发市场因为是购买别的产品为主,所以不会购买很多的水果 ☑庞大的市场:国家计划在2020年使人均消费水果达到x公斤,2030年x公斤。也就是说要2030年,水果要有x万公斤的消费增长。市场巨大。是现在市场的40% 特色服务 1。水果行业是发展最大的行业。并且该行业没有什么大的销售巨头。市场空间非常大。并且连锁经营也是最大的热点。 也是最多的投资者首选的创业方式。在南方,水果连锁店以小有规模,但都是地区性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但其年销售量已经很大了。单店的年销售额以达到100万,并以开始赢利。在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南方水果连锁店的基础上,再增加些服务项目,使水果连锁店更加人性化,并且使水果连锁店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果零售、批发、连锁企业。 水果连锁店的存在首先方便了消费者消费水果。因为水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有望提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均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宜兴市蔬菜办公室陆志新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49%,均居世界第一。 2007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6亿亩,总产量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0多公斤。(中国经济网消息). 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3%,总产值6300多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比例高达25.5%.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57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3.8%.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优势产区的逐步形成,产销布局的日趋合理,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目标。 2、蔬菜市场供应显著改善 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8个蔬菜重点区

域。 据介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同时,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 不稳定等问题。 针对蔬菜生产季节性强,蔬菜产品新鲜易腐,贮运困难的特点,根据气候、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农业部规划将全国蔬菜产区划分为4大功能区8大重点区域, 包括:华南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点区域、黄土高原夏秋蔬菜 重点区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东南 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区域、东北沿边出口蔬菜重点区域。 按照规划,到2015年,重点区域基地县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蔬菜产量占全国的48%,出口量和出口额占全国的90%以上,蔬菜生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贡献额超过1200元,产品安全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 加工率达到65%以上。 为此,农业部将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水平;推行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品采后产值;完善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产销衔接;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品牌,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增收作用更加明显,蔬菜总产值约5000亿元。 对全国9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约430元, 全国958个蔬菜播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达725多元。 3.蔬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农业部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参照国际标准判定, 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3%, 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5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 合格率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 4.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定西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定西市安定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局 定西市安定区园艺站

目录 前言 (2)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4) (一)自然条件 (4) (二)社会经济条件 (6) (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7) (四)发展潜力与有利条件 (10) (五)存在问题 (12) 二、发展前景分析 (12) (一)市场供求分析 (13) (二)竞争力分析 (15) 三、总体要求 (17) (一)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7) 四、区域布局及重点乡镇 (20) (一)优势区域生产布局 (20) (二)重点乡镇 (21) 五、建设重点与重点项目 (22) (一)扩大基地规模,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22) (二)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24) (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24) (四)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27) (五)市场及信息体系建设 (29) (六)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30) (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32) (八)品牌建设 (33) 六、规划投资与预期效益 (34) (一)规划投资 (34) (二)预期效益 (34) 七、保障措施 (36)

前言 蔬菜是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蔬菜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蔬菜的需求呈品种多样化、品质高档化和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针对新时期蔬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和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问题,国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全区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人力资源丰富。目前城市人均蔬菜占有量284.7公斤,农村人均蔬菜占有量192.8公斤,均低于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水平(目前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70公斤)。耕地总面积17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4.6亩,耕地资源丰富。全区主要地貌特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大多在1700-2580米之间,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和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380毫米,年平均温度6.3℃,无霜期100-140天,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高原夏菜。安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马铃薯负誉盛名,具有中国薯都之称,已形成马铃薯、畜牧业等农业支柱产业。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结合《定西市

水果产业发展项目

2015年度苹果示范园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按照省农业委《关于印发2015年省级水果、蔬菜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黔农办发[2015]65号),结合我县官仓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特编制本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概要 (一)产业现状 2013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果产业的发展,官仓已发展水果1万余亩,其中升级打造精品苹果2000亩,新建梨、桃、李、樱桃、枇杷等精品园8000亩。规划区域为“桐官线”两侧,具体在三合、楠木、红旗、公平、朱天等村的海拔1100米区域。规划建设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40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5000万元。财政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水、电、路、土壤整治、围栏、农业机械、产品包装场及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和农资补助。 (二)项目实施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水果生产技术水平,引领全县水果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等,项目实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一)产销条件 1、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位于官仓镇北部楠木村一、二、三、四组,是官仓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精品水果产业建设的核心部位,是园区“门头”。该区域距桐梓县城19公里,在桐官公路两旁,交通便捷,地理座标在北纬27°57′-28°54′,东经106°26′-107°17′之间,最高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1000米。辖有7个村民组,713户,2014年末人口2674人,总耕总面积2258亩,2014年人均纯收入8430元。 2、气候、土壤、排灌条件 项目区(官仓镇)气候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立体气候与小区气候明显。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海拔537米。年平均气温14.7℃,活动积温为5391℃,有效积温为4507℃,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无霜期26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05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14.3小时,年总辐射量33777×105焦耳/平方米。项目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排灌较为方便,正在完善蓄水池及各类沟渠的修建。土壤类型为黄壤、石灰土,土壤肥力中等。 3、交通运输条件 该项目区距离桐梓县城23公里,北离重庆210公里,南至遵义80公里,到贵阳200余公里,有兰海高速公路和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 设年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现在起到2011年底,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以下简称“三个建设年”)活动。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种的紧迫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黔党发[2010]11号)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个建设年”,有利于营造奋力拼搏、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要求我们在起步之年必须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开展“三个建设年”,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首先干起来、主动干起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畏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把“十二五”建设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解决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机关作风、发展环境和项目建设总体止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部门作风不实、工作粗糙,推拖扯转、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有的领域表现得还很突出;一些干部安于现状、松垮懒散、不思进取、不在状态;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商务环境不优,部门、干部创造力、执行力不强,落实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谋划项目、运作项目、推进项目的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等等。要通过开展“三个建设年”,集中解决这些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风气要正、干部要干、环境要好、工作要实”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的部署,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把开展“三个建设年”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

郑州市旅游资源介绍PPT

郑州市旅游资源介绍PPT 前言:郑州多媒体专业公司,专业制作的郑州旅游资源介绍PPT 内容,涵盖郑州市主要旅游资源以及郊县旅游资源,内容全面详实,体现最新最权威的时代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介绍: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河南省省会,她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自然地貌复杂多样,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郑州市旅游局日前整合了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市旅游资源,推出了黄河风光休闲游、古都文化游、新区观光游等8条“城市游”线路,以适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及游客需求变化的新情况。这8条“城市游”线路包括了近郊沿黄生态休闲、新东新区现代都市风光、历史文化载体及工业旅游等欣赏城市、体验城市和品味城市的景点。此外,还有

欢乐亲子、科普修学、都市赏春、温泉度假等以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景点。从传统的景区观光旅游走向以欣赏、体验和品味为主的城市旅游,是近年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会郑州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精品加以打造并向海内外游客推介,以推动全省旅游业大发展。 郑州市旅游景点: 黄河游览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郑州著名旅游景区。 河南博物院:坐落于农业路, 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中原古代灿烂文明的窗口。 二七纪念塔:郑州标志性建筑,矗立于市中心,原址为长椿桥,该为纪念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所建造,原塔为木质结构,后因为木质腐朽,改为砖石双塔结构。 二七纪念堂:原为普乐园会场旧址,二七大罢工纪念会所,位于钱塘街 郑州商城遗址:大部位于管城和二七两区,距今3600年,为商代亳都遗址,国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早商时期城墙,宫殿遗址,烧窑遗址等。 城隍庙:城隍庙街路北,是郑州市现存最大的明清建筑群。 文庙:郑州孔庙,位于东大街,建于东汉, 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兴建时期最早的儒教庙宇。 郑州博物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路,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紧邻市政府及绿城广场。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11-20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 文 https://www.sodocs.net/doc/0d4788277.html, 2012年02月22日 11:59 农业部网站 发改农经[2012]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厅(局):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附件: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前言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11.73,0.15,1.30%),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三个文件,对加强蔬菜生产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同时要求制定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商务部、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统计局等部门及部分省(市、区)组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成就和经验,梳理和探寻了蔬菜产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了未来十年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提出了对策措施,并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目的是引导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生产流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引导生产和流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抑制市场和价格波动。为此,《规划》在分析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对大中城市提高蔬菜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要求;划定了产业优势区域,选定了产业发展重点县580个;提出了生产、流通及质量安全体系发展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水果产业的市场及营销策略

水果产业发展形势与市场营销策略 贞丰县顶罈椒业总经理 闵芳卿

215年6月 一、水果产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水果产业是种植业中继粮食和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也是我国农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果业的发展,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近年来,我国果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趋势: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品种多样化、供应均衡化、市场国际化,生产过程省力化和机械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水果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布局更趋合理。苹果、柑橘、梨、葡萄等优势产业带已基本形成,优势集中度明显提升。 ●苹果、梨、柑橘三大水果面积比重下降,桃、香蕉、葡萄、冬枣、梅、枇杷等名优特新水果发展迅速。 ●苹果:形成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个产业带。 ●柑橘:形成长江中游和东南沿海两个优势产业带

(二)、现代农产品的发展趋势 ●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逐步扩大,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企”,形成商品基地和产业规模。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论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论证的水果比重增加较快,生产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品牌意识增强。 ●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注册的水果在增加。有果品无商标的状况有所改变。 (三)、经营模式多元化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兴起,国有商业已基本退出水果经营领域,供销合作社果品公司、批发市场在水果经营中仍占有相对优势,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农民经纪人在水果经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在水果经营中的作用及对水果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显现。 连锁、配送、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成为水果经营中新的亮点,水果进入超市销售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大中城市达到30%以上。如“百果园”、“上果”、“京果”、“金土一站式果品超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黔建城通[2012]249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5.18 【实施日期】2012.05.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 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建城通〔2012〕249号)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发展改革委: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现将《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根据《全国城市绿色照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现就推进我省“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我省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逐步淘汰低效能照明产品,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的照明产品和技术,城市照明建设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1年底,全省九个市(州)共有城市照明设施38.4万盏,总功率达8.5万千瓦。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各城市的夜晚环境质量,美化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我省城市照明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陈旧,低效高能耗的照明设施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汞灯、白炽灯、低压钠灯等光源,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投光灯以及多光源无控光器的低效照明灯具在城市照明中仍然存在。二是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尚未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或绿色照明规划,城市照明项目建设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对照明节能不能形成统一认识,执行标准不一。三是城市照明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地方的城市照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未进行专业论证,施工队伍选择把关不严。有些项目在施工阶段随意变更设计,影响了节能标准的执行。四是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不一,各地城市照明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节能示范工程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照明设施监控系统建设滞后,照明节能工作未能切实有效开展。 二、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城市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规划和设计,采用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实施高效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升城市的品质,创造

河南省郑州市高考地理易错题集(十二)旅游地理

河南省郑州市高考地理易错题集(十二)旅游地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问答题 (共21题;共156分) 1. (12分) (2018高二上·武威期末) 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迪士尼乐园是世界知名的现代主题公园。世博结束后,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悄然启动,将于十二五期间建成。建成后将带动总计上万亿的GDP总值预料,可为当地创造5万个新职位。消费市场方面,中国内地80%以上客流将被吸引至上海,甚至包括大量的亚洲游客。 (1)迪士尼乐园属于________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出________方面的意义。 (2)简述迪士尼乐园选择落户上海的原因。 (3)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建成对上海有哪些影响? 2. (5分) (2018高二下·应县期末) 格陵兰岛(下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湾,珍稀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鲸等动物,并能了解岛上因纽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3. (10分) (2018高二上·武威期末) 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

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黄山市外省市游客构成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 4. (5分) (2019高三上·广东期末)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西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说西湖之于杭州来讲是一座“金矿”。但在 2002 年 10 月,杭州却悄悄拆除了环湖围墙,西湖免费为世人开放,真正做到了“还湖于民”。虽然少了门票的收入,可西湖并没有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湖北蔬菜网 ?发布人:俞艳丽 ?字体:大中小 ?发布时间: -12-17 鄂农发〔〕149号 ( - )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中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全国蔬菜年播种面积达2.73亿亩,总产量6.02亿吨,总产值约8800亿元,出口67.7亿美元,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8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800元,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业,创汇”四大功能,成了保障城乡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可是,近年来一些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措施不落实,蔬菜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流通设施能力不足,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决定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3月9日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18号), 8月18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并于 8月27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6号)。湖北省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于 9月1日召开了全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并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5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安全有效供给的通知》(鄂政发〔〕6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全省菜地最低保有量的通知》(鄂政办函〔〕137号)。 这是推动我省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也为我省蔬菜产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湖北作为全国蔬菜大省,其主要蔬菜产业已被纳入农业部“十二五”《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为此,在认真做好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全面规划我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蓝图,对促进我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湖北是中国蔬菜生产大省,经过上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蔬菜产业稳步推进,正在实现“六个转变”:一是蔬菜布局由分散插花向相对集中规模化转变,二是蔬菜生产由简单低效种植向现代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精选资料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村**自然村地处县城南郊,距县城0.5公里,全村152户,人口602人,耕地326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36元,农民收入以蔬菜种植、外出务工为主。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大做强一个新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结合本村实际,经村民大会讨论,依托我村区位、资源及人才优势,做大做强我村蔬菜产业,制定本村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一、蔬菜生产现状 1、我村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气候优势明显,是生产蔬菜的理想之地;第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蔬菜能当天采摘,当天上市,保持蔬菜固有品味和新鲜度;第三,水利基础设施好,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沃,为此产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充分保证;第四,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此产业经几年发展,农民种植水平和市场意识有很大提高。 2、全村现有蔬菜种植面积82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8亩,创产值106.5万元,以大蒜、西红柿、冬瓜、藕、辣椒、白菜种植为主,户均在蔬菜生产中的纯收入达1.2万元。但我村蔬菜销售仅仅面对县城,市场不广,品种不多,蔬菜产业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产业效益不显。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为保障,抓投入、扩基地、拓市场、树品牌、促生产,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 2、发展目标: 基地建设:2010年计划发展80亩露天地菜、30亩大棚反季节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亩;2011年计划发展100亩露天地菜、40亩大棚蔬菜,计划种植面积达到216亩。 效益分析:2009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84亩,大棚68亩,创产值208万元,户均从中创收1.78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4600元;2010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164亩,大棚88亩,创产值306万元,户均从中创收2.1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6000多元。 技术体系建设:以县农业局蔬菜站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镇农技站为技术指导体系,严格按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稳定和加强推广队伍建设,确保完善的推广体系。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村两级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出规模,抓出成效。 2、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倾斜农业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及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等。 3、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每年至少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4-6个,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品质。 4、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镇、村两级组织经常开展有关技术培训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上田间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5、积极推广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扶植大户,实施“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方式,健全和完善龙头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扶持重点种植大户,引导他们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郑州都市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是中原儿女的共同梦想,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央对河南的殷切期望。十六大以来的8年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5次、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累计有200余次到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随之,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论坛、座谈会、研讨会,中原经济区迅速引进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认可。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是国家第一次将中原经济区写入国家文件,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和中部地区核心增长区域,国家已经给予中原经济区一个明确的肯定和功能定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将由此步入大规划、大战略、大效率、大成就的时代。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用四个―载体和平台‖概括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纲要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

果蔬汁行业发展规划

果蔬汁行业发展规划

果蔬汁是蔬菜瓜果榨的汁,富含抗氧化物,通常,企业对果蔬汁 可以理解为以水果、蔬菜为基料,通过加糖、酸、香精、色素等调制 的产品,称为果蔬汁饮料。 现阶段,相关产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 本实现了上一阶段产业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为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据国家和xx省产业发展 规划,结合区域产业xx年发展情况,制定该规划,请结合实际情况认 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路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出、分类实施、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市场 推动”基本原则,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方式,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标准规范、技术推广等方面全面推进产业发展。 二、坚持原则 1、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培 育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成链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

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 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2、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 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3、坚持总量控制。严格控制产能过快增长,把调整结构放在更加 突出位置,加快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4、坚持创新发展。开发高效适用新技术,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创 新行业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5、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充分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 源条件,分地区、分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路线,指导推动产业现 代化发展。 三、背景分析 果蔬汁是蔬菜瓜果榨的汁,富含抗氧化物,通常,企业对果蔬汁 可以理解为以水果、蔬菜为基料,通过加糖、酸、香精、色素等调制 的产品,称为果蔬汁饮料。 我国果蔬汁的起步晚,随着果蔬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 果蔬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为果蔬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我国果蔬汁行业才开始起步。2019年中国果蔬汁产量为1643.8万吨,

龙场镇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龙场镇蔬菜产业发展规 划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龙场镇2010年蔬菜生产计划 一、龙场镇基本概况及蔬菜产业现状 1、龙场镇基本概况。龙场镇辖36个行政村,4个社区,219个村民组,总人口8万余人,是修文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龙场镇地处黔中腹地,东靠扎佐镇,南连白云区,西隔猫跳河同清镇市相望,北与久长、小箐、谷堡三乡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距省城贵阳40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万亩,境内修文河、猫跳河、穿山堰、马关河等河流网布全境;阁老寨、金龙、王官、营盘山、黑山等水库星罗棋布。全镇森林覆盖率达%。贵毕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130多公里的乡村硬化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通讯发达。 2、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县城周边新春、新水等6个村种植常规蔬菜,面积达1200余亩;107省道沿线的王官片区,修文到三元公路沿线的水塘片区为主要优质晚番茄生产基地,面积达3800余亩;修久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沿线新生,白莲等村种植大葱,面积2300亩。中哨、马口、王官、新寨种植冬春季蔬菜,面积1000亩;修六公路沿线阳早、放马坪等村种植折耳根,面积在300亩左右。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蔬菜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促进全镇经济繁荣、村民富裕、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蔬菜产业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和照搬照套。

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蔬菜全国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报告

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2011-11-30 我国蔬菜(含西甜瓜,下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生产布局不合理,市场供应不稳定。制定并实施《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下同)将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生产布局,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地位突出,对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成效 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瓜菜播种面积在上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近10%,90年代年均增长14.5%,本世纪前7年平均增长1.9%,到2007年达到 2.94亿亩,总产量6.41亿吨。其中,蔬菜2.6亿亩,5.65亿吨,人均占有量427公斤。设施蔬菜发展更快,1980年设施蔬菜不足10万亩,到2007年达到5050多万亩,增长504倍。另据FAO统计,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世界的49.6%,居世界第一。 2.供应状况明显改善。随着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依托气候、区位优势,沿路、沿海、沿边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华南、长江上中游冬春蔬菜基地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基地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特别是节能日光温室快速增长,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使我国冬春和夏秋淡季蔬菜消费,由过去的有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有什么,缓解了供需矛盾,基本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列前10位的省区(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广西、湖北、安徽)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共计1.68亿亩,占全国的64.6%;产量共计 3.86亿吨,占全国的68.4%。 3.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业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蔬菜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部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判定,37个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5.3%,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7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 4.国际贸易快速攀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蔬菜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817.59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1.55倍;出口额62.14 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2倍;贸易顺差61.06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与2000年相比增长2.04倍。我国蔬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4%。 (二)产业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