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软实力”谈学校文化建设

从“软实力”谈学校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研| 综合管理实践| 校园安全| 领导科学与艺术| 文化艺术
公文写作| 教育法规与政策|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公共管理









从“软实力”谈学校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08-05-14 02:20:47 作 者:翁乾明

来 源:福建教育学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指支撑性实力,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的普遍认同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导向力。民族的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可视为“软实力”。


其实,“硬实力”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就是指蕴含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精神力量。“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传导性和穿透力,能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问题,一个企业,一所学校,照样存在着由“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的综合实力问题。

当我们借助“软实力”与“硬实力”之分来探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时,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学校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方面严重失衡,“硬实力”被高度重视,而“软实力”被严重忽略,从而陷入举步维艰的状态。进一步思考也不难发现,具体化到一所学校,“软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文化力”!或者说,要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要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下大力气加强学

校的文化建设。

我曾走访过不少中学,我看到,有的学校高考研究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教学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有的学校硬件建设红红火火,有的学校一门心思赶进度、设题海……但有一个问题却让我思考了很久:重点中学如果抽掉“中考”与“高考”后还剩下什么?所剩无几!

当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学校时,我吃惊地发现,许多学校“没有文化”!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怎么会没文化呢?但千真万确,“学校没有文化”的尴尬早就出现!当然,“没有文化”是通俗的说法,其真实的含义是:缺乏高品质的文化,或是缺乏超越世俗功利的文化追求!

企业界早就广泛、深入地探讨企业文化,并达成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是你家的海尔空调坏了,挂个电话到海尔公司去,公司小姐的回答首先使你有春风拂面的感觉;接着很快就来了维修人员;接着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维修人员到位了吗?他进门脱鞋了吗?他接受你的礼物了吗?……过几天,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您家修过的空调运转正常吗?还需要我们提供哪些服务?海尔公司的员工们胸牌上都写意地画着一张微笑的脸。在海尔园区内,“我是海尔,我微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在海尔人的亲切、友善、温暖、自豪的表情上,清晰地读到了“真诚到永远”这五个大字!这一切都渗透着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体现着“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

可是,我们的学校呢,真有如此强烈的文化意识吗?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之外,我们的学校还有多少超越了世俗功利,脱离了低级趣味?对于生命的智慧、人文的关怀、艺术的品位、审美的感动、创新的激情、儒雅的风范、诗性的世界、责任的担当、庄严的承诺、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还有多少的关注?作为学校灵魂的学校文化,是否已经在有意无意中被丢弃了?
再从管理层面来考察文化。企业管理正悄悄地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并过渡到文化管理。确实,最高层次的管理不是制度的管理、不是行为的管理,而是心理的管理、思想的管理、精神的管理、价值观的管理,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管理。面对着忽视文化的刚性管理所带来的人性的压抑与异化,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管理。我们现在搞课程改革,就是旨在彰显人的主体性,使被压抑和异

化的人性得以恢复和成长,其本质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一旦确立起了纯正的、超凡脱俗的高品质文化,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管理制度就将不再成为师生的精神束缚而变成激励的力量。现在,办学水平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成绩的竞争、规模的竞争、设施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有了好的学校文化,没有人才也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进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失去了文化支撑,师生的精神家园将逐渐荒芜,学校的办学层次将流于平庸,学校将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任何建构精巧的课程改革方案都将在学校层次上变味甚至流产!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人类的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尽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但我更愿意把文化简缩为:特定群体的公共人生。这“公共人生”意味着存在默认性,大家都按照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的规则体系行事;还意味着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还意味着在价值追求上,大家都奉行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尽管个体间千差万别,但既然归属于特定群体,就必定要打上这个群体的烙印。“公共人生”规定着这个特定群体的基本品格。

国家的实力基于国民的性格,国民的性格基于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的大国,才能成为政治的强国!同理,只有文化的大校,才能成为示范性强校。我很欣赏冯骥才先生说的一句话: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其实,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所学校也将成为“植物人”。杨叔子院士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

一所学校何尝不是如此?我也更愿意把“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的师生员工的公共人生。既然是公共人生,就必然存在着共享的行为准则、行为模式、基本假定和核心价值观,它往往以不成文的规则体系,强有力地规范着学校成员在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既然是公共人生,就存在着被多数人奉行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人们的大脑中已经建立起了相应规矩图式、概

念图式以备随时应对;既然是公共人生,就必然有相近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既然是公共人生,就必然留下各类人工创造物。

文化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人化的过程,非兽化的过程。文化的教化作用是在文化与行为互动的关系中得到体现的。学校文化就好比是一条河道,师生的行为如同河水。河道规范着河水,使河水在河道中奔流,但河水又加深了河道,使河道具有更强的规范力。现在就涉及到河道的取向问题,它究竟是引导着师生、教职员工的“行为之水”流向何方?这就看学校文化的品质高低了。可是,开凿通往大海的“河道”既是系统工程,又是细工慢活,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或许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长期效应,使得学校忽视了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的纵向结构可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可以用四个由大到小的同心圆来表达,精神文化处于正中央。精神文化处于学校文化的核心位置,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支配力量。涉及思想、境界、目标、道德、风气、信念、哲学、传统、情感、态度、价值观、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基本假定等内容。校风和传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良好的校风和传统对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及健康的心理环境有着巨大影响,因为它是被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巨大的默认系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学校文化纵向结构的四个层次应该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应该是精神文化的外化,是精神文化的自然表达,因此,可以把这三者合并为表征文化,于是学校文化又可以简化为精神文化与表征文化两部分。学校文化建设,要考虑是否有清晰的精神文化和准确的表征文化。我们要经常追问:我校办学理念是什么?如何体现办学理念?我校教育理想是什么?我如何去实践教育理想?

没有理念的表征是炫耀。有的学校领导很热衷于建大楼、修道路、立标志、买设备,对学校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进行自我炫耀,但如果要他回答:“你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却答不上来。没有核心价值观如何凝聚人心?如何明确方向?如何提升境界?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没有先进的精神文化的支持,学校文化最终

只是物质、行为与制度的简单堆砌,难以促进师生的精神成长。

没有表征的理念是标榜。有的学校提出:“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是多么工整、多么响亮的口号!但如果深入考察,就发现往往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少,或根本没有做,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没有进入执行,只是挂在墙上、留在嘴上的理念再好有什么用?这就自然引出了一对文化概念——理念文化与执行文化!

中国的学校并不缺少先进的理念,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信仰、承诺、追求和实践。为何执行?执行什么?谁来执行?如何执行?如何保证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执行文化要回答的。而在执行文化层面,又会引发出一对新的文化概念,这就是传承文化(或常规文化)与创新文化。多数学校是常规文化强,创新文化弱。可是如果被执行的只是常规文化,一所学校过三五年都还是老样子;如果能把创新文化融入到常规文化中加以执行,那么,三五年后这所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都必定会有显著变化。

学校文化从横向可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和行政文化。由于这四种文化都对应着特定的组织,必定会形成相应的组织文化。那么,我们需要有怎样品质的组织文化才能保证组织的健康呢?我认为,至少要有以下五条:一、干部表率。二、团队精神。团队要有“三个信”:信念、信心、信任,“三要素”:目标、纪律、协作。三、追求卓越。力争一流,不甘平庸。四、积极思维。积极思维就是倡导即使面临挫折打击,也要努力挖掘其背后潜藏的积极因素,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五、建设性沟通。也就是出于良好愿望进行的善意沟通。在组织内必定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建设性沟通是化解矛盾、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最有效方法。

多数学校的文化几乎都是在不自觉、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积累而成的。在这样的学校,文化品质好坏参半,其中,高品质的文化成为教育的力量,而低品质文化则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文化建设首先应通过对已有的学校文化进行反思与扬弃,凸显本校富有生命力的、为师生员工引以自豪的核心价值观,进而获得强大的“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谈得上“文化自觉”,也就是自觉地践履本校的核心价值观,高举理想的旗帜,有意识地培植先进的学校文化,同时也有意识地剔除落后的学校文

化。文化变革的本质就是破旧立新,否定旧的价值观,淘汰落后的行为规范,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

老托马斯·沃森在1914年创办IBM公司时就把核心理念作为企业的基石写了出来:一是必须尊重个人;二是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三是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这些准则为遍布全球的40多万员工身体力行。IBM的产品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员工的工作能力是一流的,企业的战略也是一流的,企业的执行力也是一流的。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IBM把40多万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核心理念高度统一了起来。

由此可见,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要多,只要三五条,它一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广泛认同,就能阐发出一系列和谐一致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并形成强大的文化力。

学校文化建设,必定要涉及到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也就是上述的精神文化与表征文化的问题,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共识化。首先,学校要旗帜鲜明地打出超越功利目的的价值观。你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于1975年创建微软公司时,打出的旗号就是:“让计算机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一造福人类的旗号,结果他成功了。其次,要使员工的价值观与学校的核心理念达成高度一致。如果不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根本谈不上合作与默契,员工每天做着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事情,根本谈不上效率。

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学校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学校的质量标准是什么?现在教育界很怕提“灌输”两个字。我认为,要达到“共识化”,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强有力的“灌输”!教师大会、全校集会、内部刊物、学校网站甚至私人谈话,都要坚定地贯彻核心价值观,使之深入人心,从而生根、开花、结果。比如,在福建师大附中网站上,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

2.规范化。要把核心理念细化成员工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学校制度必须特别强调程序性,因为再完美的规章,一旦没有可操作的、严密的程序设计,都有可能变成权力的工具而被滥用。要让教职员工至少做到两条:一、坚持质量标准,每个员工都有勇气这样说:我很好地坚持了学校制定的质量要求;二、明确职责范围,不

能模糊或缩小职责范围。作为规范化的体现,福建师大附中全体教职员工严格地做到了许多学校很难做到两样小事:一是上班佩带校徽;二是开会准时安静。

3.情境化。人类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定向功能、感染功能、调节功能、迁移功能、保健功能与动力功能,忽视情感因素的文化建设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要让文化理念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巧妙地渗透在传统仪式中。要精心设计开学仪式、迎新会、运动会、科技节、毕业典礼、入团仪式、入党仪式、成人仪式等活动,让仪式使人感到庄严肃穆,或是激动人心,或是亲切温暖,或是感人至深,从而整体、形象地感知学校文化。教学也是一种仪式。教师务必面带微笑、心存欣赏、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美育,必须从教师仪容开始;德育,必须从教师的言行开始。亚文化的推介也可以情境化。前不久,师大附中物理组组长张安老师,在全体教工大会上做了“关于物理组文化——师大附中亚文化建设的报告”,引起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强烈反响。

4.人格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身边重要人物的观察学习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行为规则,通过这些特征、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每个学校,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男性英雄”与“女性英雄”,他们身上携带着学校的光荣传统,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他们具有五类示范作用: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示范、抽象示范、参照示范,这有助于使学校的理念,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个性、作风和性格,当师生的人格高高地树立起来时,便从“平面人”转变为“立体人”。

5.理想化。教育是充满理想的事业。学校要注意利用通过反复加工的本校的经典故事,不断地展示学校超越于金钱的办学理想,让理想的旗帜高高飘扬,让每位师生的充分发展和人生幸福成为学校的共同愿景,让学校教育体现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权利、基本人性、人生幸福和生命质量的优质服务,让学校的组织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组织。目前的课改,有一个不证自明的假定,这就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学生的事情,似乎校长、教师都已经不存在“三维目标”的问题了。事实上,校长和教师,无论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理想的校长和教师,应该是在“三维目标”方面都高度成长的人,都能确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渊博的智能形象、高雅的美感形象的

人。

6.可视化。学校文化可以通过物质载体获得清晰的视觉表达。学校文化的识别系统有: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事实上,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也可以可视化!可视化的重点在于“视觉识别”,主要体现为:学校的名称、标志、口号、标语、标准字、标准色、自然环境、碑亭塑像、建筑物装修和布置等等。这一切都要协调一致,鲜明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要让人们一走进学校,就会立即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可视化”要特别注意细节。无论是办公室布置,印刷品设计,言谈举止,服饰仪表,电话应接,待人接物,都要讲究细节。人的高贵气质往往就体现在细节中,其本身就是高品质学校文化的体现。

学校文化建设,往往会因为习惯势力过于强大而中止,宜采取渐进的过程。我们的策略可归纳为两条:一是推动力——改进,也就是先推出一项时机成熟的改进措施,阻力再大也要力行,直到被师生员工所接受;二是止动力——坚守,也就是要牢牢守住改革的成果,谨防成果被卷土重来的习惯势力所吞噬。如此:推动力——改进力——推动力——改进力……的交替运作,就能有效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就是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全体师生建立起积极的思维模式、健康的行为模式、高效的工作方式、友善的交往模式,也就是期待着学校文化本身成为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先进文化一旦形成,则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这巨大力量具体体现为: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勇往直前的竞争意识;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
学校文化建设,将有效地提升学校“软实力”,进而反作用于“硬实力”,最终达到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转自 福建教育学院



附件:
* 说明:请点击以上附件标题或图标进行下载。








网站介绍 | 嘉宾到访 | 网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站点地图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地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办公楼601 联系电话:010--69248888转3624 3622
网络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050120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