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子主题五 谜语 活动建议方案.

子主题五 谜语 活动建议方案.

活动建议方案

一、活动任务

1.收集、整理谜语,弄清楚谜语的内容和谜底;

2.交流、品鉴谜语的文化内涵(内容、形式、情趣、风格等);

3.认识谜语的社会价值(人文、艺术、政治、经济等);

4.学习完成谜语的创作及展示。

二、活动内容

1.到长辈、老师处请教,到文化馆、图书馆、网上查询,收集谜语和相关信息;

2.对本组收集的谜语的谜面进行整理,注明类型、谜目、谜底;

3.思考这些谜语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把品鉴所得形成小组活动书面报告(含活动方案,过程和结果);

4.学生利用探究所得知识,举行小组谜语创作大赛;

5.组织交流探究成果,师生共同品鉴谜语;

6.师生协同完成本次探究学习活动的评价和成果展示。

三、活动组织形式——合作学习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四、活动设计

1.活动准备

(1)猜谜大赛

①教师活动准备:教师课前准备按照谜语的创作方式或不同类型,准备一些谜语,让学生竞猜。每一种创作方式或不同类型的谜语竞猜,让优胜者说出自己

猜到谜底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创作兴趣。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谜语的背景知识,奠定探究基础。

②教师可向学生简要介绍谜语这种民间文学形式的渊源和相关的轶闻趣事,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作感情调动和知识铺垫。

教师启发性指导讲话参考: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在的体系格局。远古时代,人们在语言交流时,偶尔有特殊原因,不直接表达思想,而拐弯抹角,迂回曲折地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

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隐示了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春秋战国时期,谜语雏形十分流行,称“廋辞”、“隐语”。有的君王喜欢隐语,而不愿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文心雕龙》中有“楚庄奇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战国后期出现赋体隐语,以荀况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已具民间赋体谜特征,约产生于距今2300年。

汉代出现射履活动,即把东西放在器物下让人猜,现在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叫射履或射。

谜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文心雕龙》写了“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此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早就有了一批专业谜语作者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中华谜语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并行的新格局。这距今800多年。

元明两朝,谜语继宋之后盛行不衰,蒙族人照样喜爱谜语。明朝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如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

清朝中叶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灯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追求谜语扣合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谜路的扩宽,促进了谜语的提供和普及。

今天,这一古老的传统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全国各地的猜谜活动蓬勃发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群众性的灯谜组织或爱好协会,灯谜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创新。

谜语由三部分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分别是隐语表达供猜的文字,范围限制和答案。明代还出现了谜格(猜法引导)。

谜语分类,有事物谜(猜字、动植物、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等)和文义谜(亦称灯谜,谜底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单字、词语、短句等)。

猜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会意、增损、离合、象形、谐音、综合等。猜谜除应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尽量熟悉各知识领域。有两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第一是弄清谜的本质,充分利用“别解”;第二是记住谜底和谜面不能有相重的字。

谜语来自生活,来自民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各类事物、现象,人的行为和精神活动都有可能涉及,政治、历史、文化、民俗等无所不包。谜语的创作和猜射,本身就是高级的情智活动过程,展现慧思巧构。谜语可怡情、长智,活

跃丰富生活,从而体现这一民间文学式样在审美、教化、娱乐甚至科研方面的价值,以其语言特征和民俗特征又有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旅游地和商业、娱乐方面也常见谜语身影,这也对开发资源、拉动经济有一定作用。

(2)学生在初步了解谜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探究性问题,如:

①谜语产生有何历史背景?难道仅仅图趣味或个人喜好吗?

②什么是谜面、谜目和谜底?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③有一种谜语叫哑谜,可举例说说么?

④不识字的人怎么去猜灯谜呢?

⑤何谓谜格?你能以“燕尾格”、“虾须格”、“卷帘格”为例告诉我们么?

⑥听人说有“诗谜”,是否押韵的四句构成的谜就叫“诗谜”?

⑦谜语的教化、审美、娱乐价值在哪里,能分别引例说明吗?

⑧灯谜与元宵节联系起来自何时起?

老师肯定学生提的问题并鼓励大家积极探究。

(3)制定方案,准备实施

教师活动准备:

为学生分组,组织各组学生制定本组的探究目标和实施方案,指导各组制定本次探究活动的成果呈现方式和评价方式,制定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安全预案。

学生活动准备: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将本组探究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为本组各成员分配具体的探究任务,做好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

2.活动过程

(1)社会调查,收集谜语

利用节假日收集谜语信息(每组不少于10条),可到长辈、教师处收集,也可查阅相关资料。

要求:

①给每则谜语注明谜目、类型、和谜底;

②给生僻字词注音释义,有疑难处画上问号;

③想一想这些谜语的内涵和功用。

④按照谜语的猜法分类(如会意、增损、离合、象形、谐音、综合等)

构思: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调查活动,深入探访长辈、老师,到图书馆、文化馆、网上查阅收集谜语,征询相关人员,记下所集谜语的类型、谜目等。

操作: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完成以下探访活动:

①探访长辈、老师

②探访文化馆(站)

③到图书馆查阅

④到互联网查阅

(2)整理谜语——备交流(课外进行)

各小组对收集的谜语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组活动的书面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①本次活动的目的

②本次活动的策划和准备

③本次活动的过程

④本次活动的成果

⑤本次活动的自我评价

⑥本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3)创作实践,准备鉴赏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收集、整理、分析本小组收集谜语的基础上,运用自学所得,可以自己创造,也可以仿原作品,进行创作实践活动,以便后期的共同鉴赏。

(4)品鉴谜语,加深认识

构思:在探访了解查阅资料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一些学生收集或创造的优秀谜语作品,进行欣赏案例分析,以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所收集的谜语作的品鉴方案,师生共赏。

①教师将事前选取学生收集或创造的优秀谜语作品制成网页(有解说,有点评),提供给学生欣赏

②引导学生认识谜语的特点,感受其形式、创造方法、内涵、价值等,以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

如:

旱船(打宋代文人一)“正猜会意”陆游

秋千人杳月西斜(打一字)“正猜会意”炙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打艺术名) “正猜会意”国画

相(打节气二)“减字”霜降、雨水

一口吃掉多半截(打字一)“正猜会意”名

女娲炼石为何(打成语一)“用典会意”先天不足

清点枪支(打军事名词一)“别解”核武器

说完了(打清皇帝年号)“别解”道光

平等待客(打文学术语一)“别解”主人公

有口难辩(打字一)“增损”亚

(5)各组发表本组探究结论。

各小组针对下列问题,由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表探究结论

①谜语产生有何历史背景?难道仅仅图趣味或个人喜好吗?

②什么是谜面、谜目和谜底?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③有一种谜语叫哑谜,可举例说说么?

④不识字的人怎么去猜灯谜呢?

⑤何谓谜格?你能以“燕尾格”、“虾须格”、“卷帘格”为例告诉我们么?

⑥听人说有“诗谜”,是否押韵的四句构成的谜就叫“诗谜”?

⑦谜语的教化、审美、娱乐价值在哪里,能分别引例说明吗?

⑧灯谜与元宵节联系起来自何时起?

老师适时作点评。

(6)组织学生参与系列活动(课后进行)

①再次实践——创造美

构思:在学会鉴赏谜语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进行创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所得。

②谜语竞猜。以小组赛的方式展示作品竞猜,以加深学生对谜语创作的兴趣。

3.活动评价

课堂交流,活动评价。

用网页、PPT、展板、墙报等形式向全班、全校师生展示探究活动成果,并对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1)由各小组学生介绍本组探究活动成果;

(2)各组学生参照典型案例,结合探究成果,引例介绍自己猜谜的办法;

(3)师生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小组自评,完成自我评价量表一;

学生互评:本组对其他小组的评价量表一;

教师观察:教师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对各小组的评价量表二;

师生共评:对本次活动进行总体评价,完成评价量表三。

(4)交流评价结果

①各小组代表交流本组各类评价的结果;

②学生个人就评价结果自由发言;

③教师对本次活动的过程、成果、作品和感悟进行点评和总结量表四、五、六。

4.展示作品,共同观赏。

用网页、PPT、展板、墙报等形式向全班、全校师生展示探究活动成果。

五、探究活动流程图

(注:表示教师活动表示学生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