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

民俗与民族音乐论文

姓名朱长华

所在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班级土木1101 学号 01129043 日期 20103 年 5 月 30 日

少数民族音乐之蒙古族民俗音乐

[内容摘要]:各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蒙古族风格的民歌以优美、抒情以著称,特别是以长调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发生方法令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例如《鸿雁》、《敖包相会》、《天堂》等著名歌曲流传甚广。蒙古族风格的歌曲在乐坛上独树一帜,风格特点最为鲜明,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如此,蒙古族音乐在具备色彩鲜明的地区特色同时,也是最能够体现蒙古族心灵感受的艺术形式。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蒙古族民俗音乐的历史和分类来论述蒙古族民俗音乐。

[关键字]:蒙古族、地域特色、豪放、艺术

正文:提起蒙古族,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草原、烤全羊、那达慕等等,想必大家也都会哼出一两首蒙古歌曲,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或者是“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等等耳熟能详的蒙族歌曲。每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时,在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景象。每当唱起蒙古族歌曲时那悠扬的声调,都会感到心中格外辽阔,正是蒙古族孕育出了这样辽阔的音乐。蒙古族是东北亚的主要种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题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蒙古族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语。全世界的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在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支部落的名词,13世纪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中国拥有56个民族,蒙古族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蒙古族独特的生活区域和生活方式古老又神秘。而在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中,音乐始终用它独有的特色记录着文化进步的点点滴滴,向世人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我是蒙古族,也十分喜欢音乐。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时常哼着蒙古歌曲,在他跑步时还是不是喊出向蒙古长调似的音乐,没有歌词但悠长辽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

歌”荣列榜中。而长调只是蒙古族音乐众多种类的一种,蒙古族民族音乐与蒙古族游牧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承载了蒙古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一、蒙古族民俗音乐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蒙古族音乐地区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第一个阶段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经过忽必烈建立元朝以来,蒙古高原上的诸多部落经过成吉思汗的统一最后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随着民族共同语言和生活习俗的形成,原先多种多样的方言和音乐风格“有多到少”,逐渐趋于削弱或消亡,统一的蒙古音乐风格由此形成,但在这个统一体重包含着三个主要的地区风格:即中部音乐风格区、东部科尔沁音乐风格区、西部瓦刺音乐风格区。(二)第二个阶段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族音乐的地区风格又经历了一场“由多到少”的演变过程。因为地方割据势力崛起,蒙古草原又重新陷入了诸侯混战、长期分裂的局面。因此音乐上统一的民族风格受到了削弱,而地区风格随之勃兴。如乌梁海等蒙古部落。这些部落因为当时十分强盛,有其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后来因为战败,或同化于其他部落,这些部落的音乐风格逐渐消失了。

(三)第三个阶段

蒙古族民俗音乐大约在清代中期蒙古族音乐地域性风格最终形成。清朝征服蒙古以后,统治者对蒙古实施隔离证词“分而治之”。因此蒙古族音乐的地方风格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强化。然而,自鸦片战争直至清朝灭亡,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动荡,塞北草原亦卷入大变革的浪潮。在新的形势下,蒙古族音乐的地域风格受到猛烈的冲击,再度出现了“由多而少”的发展趋势。直至晚晴,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音乐大体形成了五个基本风格区和三个派生风格区。这八个区域性的音乐风格相对稳定,一直保持至今。

二、蒙古族民俗歌曲的分类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一)猎歌

猎歌来源于原始狩猎歌舞,内容大多直接模拟古代猎人们的劳动生活或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动作神态,有时是寓言性的动物叙事歌。代表作有呼伦贝尔盟牧歌: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既善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的民歌《小白兔》、《三百六十只黄羊》等。

(二)牧歌

牧歌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牧歌的歌词既善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个领域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蒙古族音乐的草原风格就是指牧歌风格。牧歌的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三)赞歌

赞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赞美家乡的山川湖泊等。多在那达慕大会或其它集会、庆典等特定场合演唱。如《成吉思汗颂歌》、

《辽阔清秀的故乡》、《西辽河颂》等。赞歌的曲调简洁有力,节奏规整鲜明,较少华彩性装饰音。旋律的起伏不如草原牧歌大。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重唱与合唱。有些古老的赞歌,还有简单的和声。这样的民间合唱蒙古人称之为“潮尔”,由两名男歌手演唱,男低音唱出粗犷的固定低音,男高音则演唱悠长的曲调。

(四)思乡曲

思乡曲是蒙古族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蒙古族享有盛誉的《母子歌》、《阿莱钦伯之歌》等,便是宽阔台汗时期的思乡曲。思乡曲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武士思乡曲,即指从军出征,在外作战的蒙古武士们所唱的怀念故乡的歌曲。如锡林郭勒盟民歌《旷野中的莲松树》。另一种是妇女思乡曲,即远嫁他乡的青年女子所唱的思念故乡亲人之歌。如科尔沁民歌《诺恩吉亚》等。思乡曲的艺术性较高,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很多。

(五)礼俗歌

礼俗歌是在特定场合演唱,带有生活风俗性、实用性的民歌,如宴歌、婚礼歌、安魂曲等。宴歌主要演唱于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饮宴场合。婚礼歌在婚庆上演唱,曲调热烈、欢快。这类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主人们愿意聘请那些有名望的歌手在结婚仪式上演唱。安魂曲是在举行葬礼时演唱。曲调悲切哀婉,庄重肃穆。多为齐唱或合唱。摔跤歌是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摔跤比赛时演唱。每当双方摔跤手跳跃出场时,由男高音歌手领唱,其余人以固定低音式的和声予以伴唱。

(六)短歌

短歌也称短调民歌,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主要在东部蒙古族中盛行。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七)叙事歌

叙事歌的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带有浓厚的说唱性。其演唱形式均为自拉自唱,用四胡或马头琴等乐器伴奏。演唱者也可以根据情节、刻划人物的需要,随时插入评述性的对白。产生和发展于内蒙古东部农业地区。反映的题材主要有歌颂人民起义斗争和英雄人物的,如《嘎达梅林》、《英雄陶克图之歌》等。表现爱情悲剧故事的,如《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拉》等。反对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生活的,如《东克尔大喇嘛》、《宝音贺西格大喇嘛》等。

蒙古族的民俗音乐源远流长,本文只能简略列出以上几种形式。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族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音乐宝库。

结语: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蒙古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音乐歌曲的内在品质也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听到蒙古人演唱民族歌曲,便立刻能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乌兰杰,《99首蒙古族民歌精选》,北京:内蒙古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袁炳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杜亚雄主编,《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