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理论系统化

科学理论系统化

科学理论系统化
科学理论系统化

科学理论系统化

一、科学理论系统化的概述

科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任何一门科学理论当其累积了一定数量的概念、范畴、原理和定律之后,那么,依据理论陈述的内在联系加以整理,系统地确定各个陈述所处的地位,就成为无可避免的事情了。这就必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对某一科学理论进行系统化的问题。

所谓科学理论系统化就是运用一定的逻辑手段,对某个特定研究领域中的某种研究传统所累积的庞大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重建。

任何一门科学总是要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把已经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概念、定律和原理构成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系统。这是一门科学发展成熟的标志。爱因斯坦说,“由经验材料作为引导,研究者宁愿提出一种思想体系,它一般地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公理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来的。我们把这样的思想体系叫做理论。”(《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第1卷,第115页)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应当作为一些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的某种系统而存在,这些命题反映(描述)的是某个对象领域的本质的即规律的、普遍的和必然的内在联系。

理论系统化的特点在于,构成理论体系的那些术语和陈述并不是按照任意的或外在的次序排列的,它不像辞书那样按照词汇条目排列顺序,而是依照理论陈述之间的逻辑性而构成一个严谨的、完整的、连贯的系统。换句话说,理论系统中的术语、陈述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它借助于

逻辑的手段从某些陈述过渡到另外一些陈述,各个陈述之间串联的总和就组成了严密的理论系统。所以,系统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合理的重建。

那么这种逻辑性或者合理性,究竟是指什么呢?也就是说,理论系统化的逻辑手段(系统化的方法)是什么呢?

一种是演绎的理论系统。这里所运用的系统化方法(逻辑手段)是公理化的方法,即选择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命题作为最原始的前提,叫做公理,然后应用演绎法,从公理推导出其他的一切理论命题,叫做定理。用这种方法进行系统化就可以建立公理化的演绎系统。最早的演绎系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现代的自然科学理论,普遍采用演绎系统的形式。

另一种是阐明对象发展的历史规律性的演化理论系统。这里所运用的系统化方法(逻辑手段)是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即按照对象发展的历史

规律性来确定理论系统的逻辑顺序。这种逻辑顺序不过是对象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理论上纯态的、概括的再现。凡是阐明对象发展历史规律性的理论,比如天体演化理论,生命起源理论,物种进化理论,胚胎发育理论,科学程序理论等等,普遍地采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理论的系统化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

第一,严密的逻辑性。

科学理论体系都应有严密的逻辑性,它们都应当是采用一定的逻辑方法,按照逻辑的必然联系组成的严密系统。

演绎系统的严密逻辑性表现在从前提推导出结论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真理性必然从前提传递到结论。逻辑演绎的实质就在于从真前提推出

假结论是不可能的。“我们推崇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在那里,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个逻辑体系的奇迹,这个逻辑体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进,以致它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我这里说的就是欧几里得几何。推理的这种可赞叹的胜利,使人类理智获得了为取得以后的成就所必需的信心。”(《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第一卷,第313页)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演绎法是使科学理论系统具有严密逻辑性的重要手段。

但是,公理化方法却不是系统化的唯一方法。由于各门科学的性质和发展状况不同,因而它们进行系统化的逻辑手段也不完全相同。遵照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根据认识对象历史演变的必然性。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同样是严密逻辑性的表现。关键在于命题之间的过渡不是任意的,而是合乎规律的过程。

第二,全面性。

科学理论系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外界作出的近似的描述。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复杂的,是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完整统一体。因而反映客观自然界的理论系统也应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尽可能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情况。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科学家个人认识上的限制,许多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开始总是不完善的。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的遂步深入,才能一步一步地积累起对客观事物的较多方面的认识。而理论的系统化就是综合以往的认识成果,以理论体系的形式,提供出到目前为止关于研究对象的最全面最完整的认识。

第三,统—性。

爱因斯坦曾论述过科学理论的统一性问题,他说:“在发展的第一阶

段,科学并不包含别的任何东西。我们的日常思维大致是适合这个水平的。但这种情况不能满足真正有科学头脑的人,因为这样得到的全部概念和关系完全没有逻辑的统一性。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人们创造出一个包括数目较少的概念和关系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第一层’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作为逻辑上的导出概念和导出关系而保留下来。这个新的‘第二级体系’,由于具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第二层的概念),而有了较高的逻辑统一性,但这是以那些基本概念不再同感觉经验的复合有直接联系为代价的。对逻辑统—性的进一步的追求,使我们达到了第三级体系,为了要推演出第二层的(因此也是间接地推出第一层的概念和关系,这个体系的概念和关系数目还要少,这种过程如此继续下去,一直到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体系:它具有可想象的最大的统一性和最少的逻辑基础概念,而这个体系同那些由我们的感官所作的观察仍然是相容的。”(《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第l卷,第344-345页)

古代力学知识的发展曾导致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和托勒密的“宇宙体系理论”,前者是描述物体在地球上的运动,后者是描述天体的运动。这两种理论是彼此分离、各自独立的。伽利略和牛顿将精密的数学方法引进到力学中,并使力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随着开普勒行星运行定律被归并进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定律精确地预言未知行星和彗星周期,地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惊人地统—起来,从苹果到月亮,从沙粒到太阳乃至一般星体无不满足牛顿运动定律和引力定律,牛顿被誉为“宇宙的唯一解释者”。

但是到十九世纪末,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现象,对于这些现象,经典力学的一些概念和定律就不再适用。经典力学的所谓绝对真理性,终于被表明为近似的、有限的。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只限于运动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的宏观物体。

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相对论则是在更普遍意义上描述了物理客

体的运动规律,不仅能够描述低速运动物体,而且更适于描述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物体。由此可见,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愈来愈走向统一,因而,统一性是科学理论系统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简单性。

所谓简单性是指一个科学理论系统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和公理最少。爱因斯坦是这样表达这个原则的:“我们所谓的简单性,,并不是指学生在精通这种体系时产生的困难最小,而是指这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第1卷,第299页)。“我的意思是指这样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第1卷。

“逻辑简单性”原则既不是理论内容上的简单性,也不是数学形式上的简单性,而是要求理论体系基础在逻辑上的简单性(独立的逻辑要素,即不下定义的概念和推导不出的命题尽可能少)和理论体系在结构上的“和谐性”。一般地说,在两个相互等价的科学体系之中,逻辑上具有简单性的那一个可认为是更优越些。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虽然与薛定谔的波动方学等价,但是矩阵力学比波动力学更具逻辑简单性。在更高层次的量子场论中正是由于矩阵力学中量子泊松括弧具有逻辑简单牲,因而它被采用为表达理论的有力工具。

根据“简单性原则”进行理论的选择,可以提高科学理论体系的可靠性。回顾科学发展史,物理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企图,即寻求统一的理论基础,它是由最少数概念和基本关系所构成的,本学科领域的其他—切概念和—切关系,都可以用逻辑方法推导出来。实际上进也是所有科学理论系统所追求的目标。

科学理论系统所具有的以上特征,充分显示了科学理论系统化的必要性。它是科学理论发展一定阶段的总结,是科学理论体系成熟的具体标志。

二、公理化的方法

公理化的方法是科学理论系统化的有效方法。我们研究和掌握公理化的方法,对于形成严谨的科学理论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门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当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数量的范畴、原理和规律以后,就要求给予整理,构成系统的理论。公理化方法就是依照某门科学所提供的理论知识,从中抽取出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作为定义、公理,然后应用逻辑规则演绎出其它一系列命题,构成理论系统。因此经过公理化处理的理论,已经不是零散知识的堆积和罗列,而是按照演绎逻辑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系统。

在科学史上,公理化方法出现是比较早的。公元前七世纪以来,由于丈量土地和建筑的需要,几何学不断发展起采,积累了大量关于各种几何图形的计算技术与计算规则,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把它整理为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呢?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欧几里得选取了少数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不需证明的几何命题作为公理、公设,使它们成为全部几何学的出发点和原始前提;然后应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推演出一系列的几何定理。这样就把古代关于几何的知识系统化成为一个演绎的体系,撰写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共十三卷).其中五卷是关于平面几何,五卷是关于立体几何,还有三卷是关于数和比例的。第一卷开始时给出了23个定义,五条公设,继之为五条公理,其中的定义比如:“点是没有部分的”,“线是无宽的长度”,其中的公设比如:“直线与另两直线相交,如某侧两内角之和小于二直角,则此二直角如不限制地引伸出去,必相交于其内角之和小于二直角之一侧”,其中的公理比如:“相互重合的两事物是相等

的”,“全体大于部分”。

欧几里得正是从这些定义、公理和公设出发,运用演绎法推出一系列的几何定理,以严谨的方式建立起几何学的理论系统。可以说,它是科学史上理论系统化的最早尝试。该书是两千多年来传播几何学知识的重要典籍,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本教科书象《几何原本》那样巩固而长期地流传成为广大学生的读物。自1482年到十九世纪末,《几何原本》的印刷本竟用各种文字出版了一千版以上。《几何原本》的深刻意义远远超出几何学本身,而更重要的是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它是应用公理化方法研究数学的典范。所以,欧几里得不仅是几何学理论的奠基人,而且是公理化方法的创始人。

随着人们科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步发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些缺点。例如:“分”、“长”、“宽”、“界”等概念不加定义就使用了。有些定义用语含糊不清。在论证命题时,常常若明若暗地借助于几

何直观。欧几里得通过诉诸图形叠置来证明它们的全等,推演出某些定理。但在公理中并没有提到这种叠置的使用。因此,欧几里得不得不越出公理系统之外去“证明”他们的一些定理。正如任何科学的发展都经历着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一样,公理化方法也经历着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逐步发展过程。后来许多数学家、逻辑学家对公理化系统进行了研究,不断克服欧几里得几何学公理体系所存在的直观性、不严密性等缺点,使公理化方法不断地成熟起来。

公理化的方法产生于数学,是形成数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但它不仅属于数学。《几何原本》出现以后,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等仿效它,也把各自的理论公理化成具有严密逻辑性的体系。

例如,阿基米得表述“静力学”的理论体系时,先是提出以下的“公设”:

“1.相同的重物放在相同的距离上就处于平衡状态,而相同的重物放

在不同的距离上则不平衡,杠杆要朝着放在较远距离上的那个重物倾斜。

2.当放在一定距离上的重物处于平衡时。如果在其中一个重物上加一点份量,它们就不平衡了,杠杆要向加了份量的那个重物一端倾斜。

3.同理,如果从其中一个重物取出一点份量,它们也不平衡,杠杆向没有取出份量的那个重物一边倾斜。”等等,共七条,再从公设出发演绎出以下诸定理:

“1.在相同距离上处于平衡的重物是相等的……

2.在相等距离上不等的重物不平衡,杠杆向较重的重物倾斜…

3.不等的重物也会(或者说可以)在不同的距离上达到平衡,较重的物体应在较近的距离上……”等等共十五条。(参看【美】乔治.伽莫夫著:《物理学发展史》,商务印书馆,第8-9

页)

从哥白尼时代开始,经过伽利略、开普勒已发现了许多力学定律。然后,牛顿在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第一次有系统地运用公理化方法表述了经典力学的体系。在该书里,他对“质量”、“动量”、“惯性”等作了定义后,提出了著名的牛顿三定律:

I.每个物体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Ⅱ.运动的改变和施加的致动力成正比例,并且发生在施加力的直线方向上。

Ⅲ.作用与反作用总是等量而反向。或者说,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三条基本定律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定律。由它们出发,并结合万有引力定律,运用严谨的数学手段,可以演绎出整个经典力学体

系。

牛顿第二定律作为一组运动微分方程,在给定初始条件及力场分布后,可以推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状态(速度、加速度、位置、轨迹)。

定义力对时间的积累为冲量,可导出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物体动量的改变等于所受冲量,如物体在某方向受力为零,则该方向动量守恒。

若定义力对空间的积累为功,则可推出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合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只受保守力作用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把上述定理与定律应用于转动系统,便有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律:系统角动量的增量等于外力矩的冲量矩;当合外力矩为零时,系统角动量守恒……。

以上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整套体系,它在处理速度不太大、体积不太小的宏观系统机械运动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曾被认为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著作,在科学历史上堪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相媲美。

十八世纪法国数学家、力学家拉格朗日引入了虚位移和虚功原理,同样运用了公理化方法研究了任意力系的力学规律,推导出任意力系中质点运动轨道的微分方程和其它力学定律,开创了分析力学这一研究领域,拉格朗日公理化体系所得结果与牛顿力学公理化体系是完全等价的。

后来,1843年,哈密顿应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变分法,提出了又一个与牛顿定律等价的原理——哈密顿原理。

哈密顿原理有许多等价形式,由它可推出拉格朗日方程,进而反推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方程。正因为如此,用哈密顿原理做起始定律,亦可

推出牛顿力学推得的一切定理与结论。

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经过拉格朗日、哈密额等人的工作把经典力学改造成了更为精致和严谨的公理化体系。

公理化方法在热力学中也得到了应用。从热力学的两个最基本定律出发,可以给出各种热现象及热运动体系的严谨的数学描述。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系统在任一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增量与对外做功之和。

第一定律宣告不能制成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能量而对外做功的机器)。它实际上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在热学方面的体现。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热运动的方向性,它指出:热量自发地由低温物体转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环境变化是不可能的。它宣告把吸收的热量全部对外做功的第二类永动机也不可能成功。

从以上两条定律出发,可以讨论各种热力学问题,导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和公式。例如:

(1)讨论理想气体的性质,定量给出系统的热容量、内能、状态方程等。

(2)讨论理想卡诺循环,指出一切真实热机效率不高于卡诺热机效率。

(3)导出热力学系统的各种热力学函数(熵、焓、内能、自由能、吉布斯函数等)以及各种函数间的一切热力学关系。

(4)讨论热力学系统的各种平衡问题:如热平衡、力学平衡、化学平衡、相平衡等等。

这一切构成了整个热力学体系。

再来看电动力学。

整个电动力学体系正是以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四个方程和洛仑兹力公式为基础依照公理化方法建立起来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论科学现代的技术 学号:姓名:专业:水利水电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的确让人难以置信。全球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从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高端化,品质化。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的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的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1世纪是一个新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翻天覆地的世纪,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 一科学技术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弊端,引起了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尤其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经江泽民主席对当前的国际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曾做过这样的估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诚然,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依然千里,在这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采取积极的和有效措施发展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革新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 虽然科学技术不是针对市场的,但是发展科学技术已经离不开市场了。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糅合的市场。既要快速又要注重质量的推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必须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经济整体水平,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现代的科学技术就想拥有巨大动力的引擎,可以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新产业的兴起,新兴国家的强盛,都依赖于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后习题大全

思考题汇编 1. 什么是科学?结合自己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了解,想一想中国有没有科学。一般地讲,在传统中,对于究竟何为科学有以下几种看法: (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生产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文化。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创造性、逻辑性 2谈一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起源于哲学家,而技术起源于劳作的工匠。二者基本上是分离的。 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商业发展,科学和技术才密切结合。 到了19世纪,技术才渐渐以科学作为自己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制度化。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见表格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手段;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技术对科学提出课题;科学提供了可能性,技术变可能为现实。 3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方法论角度体现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中,被实验检验。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分析和归纳分类。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 力学成为主导学科2. 科学方法的确立。科学中的具体应用:(1)伽利略的数学+实验方法:直观分解-数学演绎-实验证明。 ⑵牛顿的“归纳-演绎方法”:通过实验获得经验,通过数学演绎获得的结论必须回到实验 3. 科学社团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 4比较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并谈谈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影响是: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为争夺地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推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无产阶级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C.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D.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一方面导致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为了商品市场和原料而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是:A.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石油开发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以及新兴的通讯产业; B.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随着生产发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而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资

高三历史创新复习(通用版)课时检测:(四十三)_近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课时检测(四十三)近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5世纪时,关注天体的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关注海洋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主要是因为() A.文艺复兴运动对人们的启导 B.哥白尼的科学爱好、哥伦布的探索精神 C.新兴资产阶级登上欧洲的政治舞台 D.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代之需要 解析:选A根据题干时间“15世纪”可知此时西方正在发生文艺复兴运动,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肯定人性,注重人的价值,要求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以本题选A项;B项是个人因素,不是时代背景;C项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世纪),不符合时间要求;D 项太过宽泛,不及A项更贴合15世纪的时代背景。 2.“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反映的科学成就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B.瓦特改良蒸汽机 C.达尔文的进化论D.牛顿经典力学理论 解析:选D“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说明这一科学成就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且成就巨大,D项符合要求。A项起不到题干所述作用,排除;B项发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才出现的,C项错误。 3.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C.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的直接作用。依据所学,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改变了人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之后,出现了机器发明和应用的高潮,故B项正确。A、C、D三项是间接的作用,都是机器使用的结果。 4.“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A.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38900020 【英文译名】:Generalit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理、工、文、管、农类各专业。 【学分数】:2 【总学时】:3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课程之一。本课程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内容、翔实的材料、典型的事例介绍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学会科学思维,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从内容上,应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现代高新技术的主要内容、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从能力方面,应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从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适当加以课堂讨论,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建立网络教学、交流、辅导系统。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后续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科学技术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内容 1.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1.1科学与技术概论 1.2古代科学技术 1.3近代科学技术 1.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2.现代科学技术 2.1生物技术 2.2现代信息技术 2.3激光技术 2.4新材料技术 2.5新能源技术 2.6 空间与海洋技术 1

工程技术中心 2 2.7 环境科学技术 3工程技术基础 3.1工程图学基础 3.2 工程力学 3.3 工程材料 3.4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 3.5先进制造技术 4.科学技术与社会 4.1科技的社会功能 4.2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4.3科教兴国 4.4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4.5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 五、教学方法建议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取得较好实践效果。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好本课程教学目标的特性,关注科学技术前沿的动态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具体教学中,坚持教学双向互动,设计了许多专题,供师生讨论、辩论,提倡质疑,培养探索精神,将科学探索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教学中,注重将多种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到教学中,采用现代声像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让教学信息多途径传播,强化现代科学技术的直观性和课堂元素的丰富性。通过研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化静为动,变难为易,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考核方式 考核成绩= 平时成绩(40%)+ 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以考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情况作为考查依据,考查合格者可以参加期末考试;考试实行笔试,百分制记分。 七、其它说明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2、参考书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文案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科技革命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2)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1﹑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 (1)17、18世纪近代经典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推动了机器制造产业的兴起,由此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地位。 (2)恩格斯:“蒸气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変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1.2、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 (1)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等的突破,引发了以电气化和内燃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重工业成为新兴产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资本的垄断程度都大大提高,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2)恩格斯:“电工技术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1.3、20世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1)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是又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此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了突破性发展。二战结束后,以上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原子能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以及综合性的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发明运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 (2)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带动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格局重新调整,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变。 (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其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劳动生产率。(2)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加快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运营和交易的效率,从而在总体上导致生产力的高速发展。(3)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并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得到更新,科技不断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变革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汇总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 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 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 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 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 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 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 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 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

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 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C、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D、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 科学研究的目标有较大不确定性,往往难以预见在未来会作出什么发现,也难以计算出作出某种新发现需要多少时间,付出多大代价;技术开发虽然也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新产品的研制、新工艺的开发还是有既定的目标的,有较明确的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开发工作的计划性比较强。 E、科学与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 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要大些,个体性较强;技术开发活动虽然必须发挥个人的独创性,但是,其活动的集体性较强。 F、科学与技术的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深化人类认识,增加人类知识宝库;技术开发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设计方案、技术装置,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实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 考点二、科学研究及其类型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刘德明 (辽宁科技大学电信2010.2班,102081101198) 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社会化和数学化的特点,以及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一体化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 引言 19世纪末开始的物理学革命拉开了人类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帷幕,以蒸汽机等机械技术为代表构成这次科技革命的先导。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为前提,以电、磁技术为代表和主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

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 2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大量的统计发现,科学文献每隔10--15年增加一倍,科学期刊种类每60年增长10倍,文摘期刊每50年增长10倍。美国近50年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大约以12.5年为倍增周期,全世界科技人员数量几乎每50年增长10倍,而且层次越高,科学人才的增长速度越快。科学理论物化和创新的连度尤其在加快。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实验室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投入生产用了100年,电视机只用了12年,晶体管只用了5年,原子能利用从发现原子核裂变到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建成只用了3年,而激光器从实验室发明到在工业上应用则仅仅只有1年。 2.2数学化的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数学的大量运用。现代数学及其庞大的分支学科的充分和高度的发晨为现代科学技术走向精密化提供了 现实可能性,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更加推进了这一进程。如今,不仅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学科、领域日益与数学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的各个分支与应用领域也都愈来愈普遍地进入到计量化、模型化、

现代科学技术 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大爆炸宇宙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物理学家( A ) A.伽莫夫 B.弗里德曼 C.哈勃 D.威尔逊 2、最早发明60进制计算系统的国家是( D )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3、集希腊古典数学之大成的《几何原本》作者是(B) A、阿喀琉斯 B、欧几里得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4、《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中国医圣( A )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华陀 D. 孙思邈 5、《人体的构造》一书的作者( A ) A.维萨里 B.哈维 C.塞尔维特 D.达芬奇 6、使地心说成为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的科学家是( B ) A.亚里士多德 B.托勒密 C.哥白尼 D.泰勒斯 7、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是( B ) A.伏打 B.法拉第 C.奥斯特 D.伽伐尼 8、英国医生( B )首先发现了植物细胞的细胞核。 A.施莱登 B. 布朗 C. 艾弗里 D.施旺 9、生物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A ) A.林耐 B.拉马克 C.施莱登 D.达尔文 10、最先把机体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还是能够保持恒定的学者是( B ) A.马让迪B.贝尔纳C.桑克托留斯D.格列森 11、《海陆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 A ) A.魏格纳B.达尔文C.丹纳D.博蒙 12、发现了遗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的科学家是( B )A.艾弗里B.摩尔根C.孟德尔D.德佛里斯 13、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B ) A.用进废退学说B.自然选择学说C.过度繁殖学说D.生存斗争学说 14、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时间是( B )A.1950 B.1953 C.1956 D.1948 15、生物技术的核心是(D ) A.细胞工程; B.酶工程; C.发酵工程; D.基因工程 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后面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10分,多选、错选、漏选都不给分 1、现代科学的五大基本模型包括( ABCDE ) A.宇宙演化的热大爆炸模型 B.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C.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模型 E.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 2、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 ABC ) A.中介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解释性 E.探索性 3、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说道:“只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两朵乌云的指是什么?( A B ) A.黑体辐射问题 B.以太问题 C.万有引力问题 D.太阳黑洞问题 E.物质波问题 4、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 ABC ) A.德佛里斯 B.柯灵斯 C.丘敬马克 D. 魏斯曼 E.摩尔根 5、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有( ACD ) A.能量守恒原理 B. 元素周期律 C.细胞学说 D.达尔文的进化论 E. 孟德尔定律 三、判断题 1、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2、科学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纳米材料是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0纳米以下的材料(×) 4、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了养蚕和丝织。(√) 5、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 6、波义耳为元素概念提出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为化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7、细胞学说最终是由胡克完成的(×) 8、太阳是一颗恒星,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表面温度约6000℃(√) 9、居里夫人是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唯一同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选择题训练模式:认真、独立思考第1题,选出答案------ 继续做第2题-------- 核对第1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最重要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技巧的提高)------- 继续做第3题--------核对第2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以此类推)。------ 全部做完以后,把第一次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检测自己进步的幅度(最重要的是有进步,要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材料题训练模式相同。加油! 一、选择题 1.(盐城市大冈中学2015届高三测试,20)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2.(福建省厦门市2015届高三质检,16)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发现与三枚烟标相联系的史实是:1970年4月24日北京时间21时35分,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一曲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答案:B 3.(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联考,12)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C.“银河一Ⅱ号”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 2、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成就。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①②④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在原子弹等成就出现时并没有提出。 答案:B 4.(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学情调研,10)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解析:“三钱”之一的钱学森被誉为我国的“导弹之父”,A项成功实验于1954年,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成就——南优二号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成功的,C、D两项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选择题练习

1.(C)发现了星系红移。 A.伽莫夫 B.弗里德曼 C.哈勃 D.威尔逊 2.现代科学四大基本理论是(ABCD) A.相对论 B.量子力学 C.基因理论 D.系统理论 3.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是(D) A、原子论和分子论 B、热力学和相对论 C、天体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 D、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4.近代科学技术泛指(B) A、15-19世纪的科技 B、16-19世纪的科技 C、17-19世纪的科技 D、18-19世纪的科技 5.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把l年确定为365天的国家是(B) A.中国B.埃及C.印度D.古巴比伦 6.浮力原理的创立者是(C)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得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7.(D)誉为药王,著《千金方》,主张医生要博学、要有高尚的品德。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华陀 D. 孙思邈 8.使地心说成为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是(C) A.《论杠杆》 B.《几何原本》 C. 《天文学大成》 D. 《希波克拉底文集》 9.《论浮体》的作者是(A) A.阿基米德 B.欧几里德 C.泰勒斯 D.亚里士多德 10.古希腊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与科学的诞生条件有(ABC) A.惊异 B .闲暇 C .自由D .平等 11.《天体运行论》的作者是( C ) A.开普勒 B.牛顿 C. 哥白尼 D. 亚里士多德 12.《心血循环运动论》一书的作者( B ) A.维萨里B.哈维C.塞尔维特D.达芬奇 13.被尊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A ) A.伽利略B.牛顿C.哥白尼 D. 开普勒 14.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者是( A ) A.开普勒B.伽利略C.牛顿 D. 哥白尼

现代科学技术常识

现代科学技术常识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一)科学技术革命的内涵与实质 1、科学-理论认识;技术-理论认识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 2、科学革命――认识的变革,带来了观念、理论、方法的变革。如,牛顿第一定律 技术革命――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术的根本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革命):电气化,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二战以后,标志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意味着人类社会宇航时代的开始! 3、科学知识体系――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居于首要)组成。 科学革命的实质――科学知识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二)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科学革命往往是在某个领域发生的 1、物理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创立与发展,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革命。 相对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如,你看和一个美女在一起觉得时间特别短,与

一个不怎么样的女人在一起,觉得时间特别长。 带来了能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核技术的突破。 2、现代宇宙学――宇宙的时空特征,有爱因斯坦作为代表。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渴望了解大千世界的来龙去脉。在终于了解我们定居的这颗星球不过是茫茫宇宙无数星体中的一个以后,天文学家开始致力探索宇宙的起源。几十年来,粒子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联手勾画出一种可能的宇宙早期图像:宇宙发端于距今150多亿年前的大爆炸。 大爆炸宇宙学的建立经历过三度辉煌:第一次是在本世纪20 - 40年代,哈勃发现了宇宙中遥远天体的整体退行,也就是正在离我们而去,伽莫夫由此建立了热大爆炸宇宙学的基本框架;第二次是1964年,两位美国工程师意外地发现了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原始火球即微波背景辐射,它的冷却温度(3K)符合伽莫夫的理论预言:这一划时代的发现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三次便是1998年,人们第一次确定了宇宙的组成——40%的物质和60%的“黑色”能量。而在这40%的物质中,仅有5%是人们熟知的“普通”物质,其余35%则为不可视的“暗物质”。 关于宇宙的问题虽然没有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伟大的事实:一、人是宇宙物质演化的结果。而人的思维又反过来认识宇宙间的万物,充分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伟大;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观测事实和理论分析中都有巨大的飞跃,它预示着未来会有突破性的伟大成就,这是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3、生命科学――20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 应用在医药领域,突破了DNA技术,克隆羊的出现说明的什么。 应用在工农业上,人工培植了很多植物,如农村的许多农作物。 近一年半以来,破译生命密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日渐进入尾声,随之而来的以蛋白质和药物基因学为研究重点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人类进一步迈向对自身的深入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涵盖了人类基因组97%以上的信息,标志着科学家基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2001年2月12日,上述六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2)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3)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3)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3)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3)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3)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4)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4)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5) 3.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

必修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试说明】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中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学校停课;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启动“希望工程”。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 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 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必修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相关考点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4.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三次科技革命) 6.李四光(选修4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了解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基本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重点梳理 [复习要点]科技战略科技成就作用 【突破】材料一: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试卷 07-08 A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 A )卷答案 2007 —2008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后面的括号中,每题1分,共15分) 1、大爆炸宇宙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物理学家( A ) A.伽莫夫 B.弗里德曼 C.哈勃 D.威尔逊 2、最早发明60进制计算系统的国家是( D ) 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3、集希腊古典数学之大成的《几何原本》作者是(B) A、阿喀琉斯 B、欧几里得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4、《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中国医圣( A ) A.张仲景 B.李时珍 C.华陀 D. 孙思邈 5、《人体的构造》一书的作者( A ) A.维萨里 B.哈维 C.塞尔维特 D.达芬奇 6、使地心说成为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的科学家是( B ) A.亚里士多德 B.托勒密 C.哥白尼 D.泰勒斯 7、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是( B ) A.伏打 B.法拉第 C.奥斯特 D.伽伐尼 8、英国医生( B )首先发现了植物细胞的细胞核。 A.施莱登 B. 布朗 C. 艾弗里 D.施旺 9、生物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 A ) A.林耐 B.拉马克 C.施莱登 D.达尔文 10、最先把机体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还是能够保持恒定的学者是( B ) A.马让迪 B.贝尔纳 C.桑克托留斯 D.格列森 11、《海陆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 A ) A.魏格纳 B.达尔文 C.丹纳 D.博蒙 12、发现了遗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的科学家是( B ) A.艾弗里B.摩尔根C.孟德尔D.德佛里斯 13、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B ) A.用进废退学说 B.自然选择学说 C.过度繁殖学说 D.生存斗争学说 14、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时间是( B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4)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导力量 (4)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 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4)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 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5)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 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5)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5)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5)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因素 (6)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6)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7) 3.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从此一个全新的篇章。但相比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