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球的历史(学生读本))

地球的历史(学生读本))

地球的历史(学生读本))
地球的历史(学生读本))

2018级地理新教材地理必修1学生读本

目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第四节地球的限层结构

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路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问磨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植被

第二节土壤

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三节防灾威灾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教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作为最客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1.21)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图1.21 1908年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安装中的梁龙化石骨架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图1.22)。沉积岩(概念)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图1.2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图1.22大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思考:

图1.23中A. 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

差异的原因。

■图1.23 A. B两地地层对比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图1.24)。

■图1.24 地质年代表示意

思考

读图1.24,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天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案例: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科学家在研究古老地层时发现,距今5.41亿年以前,地层中理藏的化石以藻类化石和软体动物留下

的遗迹化石为主,生命形态都很简单。而此后动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爆发式的增长,并出现了大量有硬壳或骨骼的动物化石,生物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因此科学家将硬体生物大量出现,作为划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的标志,并将这一地质年代命名为寒武纪。寒武纪也代表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显生宙由此开始;之前漫长的时期,由于地球上生物稀少,被统称为前寒武纪。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一)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亿年前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古地球历史的90%。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

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到了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图1.25)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图1.25蓝藻形成的叠层石

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机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图a为安徽宿县元古宙的叠层石。图b为澳大利亚西北部鲨鱼湾现存的叠层石。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二)古生代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一2.52亿年)意为“逃吉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图1.26)

■图1.26联合古陆示意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图1.27)。早别,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惟动物的世界,

■图1.27寒武纪海洋景观复原

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行。随着海洋面积进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

告终。

(三)中生代

中生代(2.52亿年)~6600万年)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因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而得名,分为三

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图1.28侏罗纪景观复原

■图1.29中华龙鸟复原

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研完表明,中华龙鸟和鸟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期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图1.28)。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图1.29);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听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四)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是“最近的生物时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格局,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今地球上一些高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图1.30),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图1.30第四纪早期北美大平原景观复原

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设了若干低注的地方。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活动

通过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将以下选项分别填人图1.31中的文字空白中,以完成关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像的描述。①蓝藻②无脊椎动物③蕨类④氧气⑤联合古陆⑥爬行动物⑦两栖动物⑧哺乳动物

■图1.31主要地质年代持征示意

自学窗

古生物学研究

你或许看过有关恐龙的电影,或者在博物馆参观过恐龙化石或模型,而恐龙早已灭绝,我们如何了解这些虎然大物呢?多亏古生物学家,他们发现并研究化石(图1.32),复原了这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开展研究的呢?

古生物学家如同侦探,他们研究藏在地层里的生物遗体或遗迹,从蛛丝马迹中推断结论。例如,通过研究骨骼化石、脚印化石、粪便化石、植物化石等,最终确定生物的体型特征、行走速度、外貌举止以及饮食特性等;再结合对应的沉积岩的特征,可以推断生物生存时代的地理环境。

借助古生物学研究,利用测年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多科生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地球生命发展的规律,并为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提供很重要的信息。

图1.32古生物学家在对化石进行保护性发掘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4

《地球的演化历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解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质年代表,能够形成一种观念:地球有自身的演化规律,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生物进化特点。 【教学目标】:能运用地质年代表,描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计算能力,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历史的方法——地层和化石,然后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按照宙、代、纪进行了编年,就形成了地质年代表。然后逐一介绍的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生物(动物和植物)演化、矿产和气候。地球的演化历史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后出现的,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具有普通性也具有特殊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用《流浪地球》的片段引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法】实物展示法、图片演示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没有?大家有没有想过地球的未来地理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流浪地球》的片段。 播放视频 教师:通过这段视频,我们了解到在未来,人类的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生态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实地球的地理环境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从地球诞生那一刻起。那么地球是从哪儿来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地理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历史》。 提问:首先,我们来思考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只有200-300万年,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龄? 学生:略 总结:地层和化石。展示地层和化石的图片。 问题探究: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播放视频:《化石的形成过程》 提问:请同学总结化石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学生:略 学生活动: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是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学生计算古生代始于距今5.41亿年、中生代始于距今2.52亿年、新生代始于距今6600万年,分别对应24小时中的什么时刻? 教师点评: 古生代始于5.41亿年 46亿÷24小时(即1天)=5.41亿÷(24—X)

地球的历史(学生读本))

2018级地理新教材地理必修1学生读本 目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第四节地球的限层结构 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路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问磨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植被 第二节土壤 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三节防灾威灾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教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作为最客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1.21)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图1.21 1908年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安装中的梁龙化石骨架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图1.22)。沉积岩(概念)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图1.2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图1.22大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思考: 图1.23中A. 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 差异的原因。 ■图1.23 A. B两地地层对比

地球发展史

第一节混沌初开--宇宙始于大爆炸?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 -中国古代的贤哲 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宇宙是一个有限的客观存在。这样一个宇宙,应该有它的开端。 宇宙是怎样开端的呢? 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弗尔(V.M. Slipher, 1875-1969) 在观测银河系外的仙女座大星云时,取得15个星系的光谱资料,经过研究,发现其中13个正在以每秒数十万米的高速退行,即离开我们愈来愈远。 1929年,哈勃 (E.P. Hubble,1889-1953) 根据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正在退行的资料,提出:一个星系退行的速度和它与我们(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即离得愈远退行愈快。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我们周围的星系正在四散离开,也可以说我们已知的宇宙正在膨胀。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ien, 1879-1955) 在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2 演绎出宇宙在膨胀的理论。 2 哈勃的发现被认为是对这些理论的验证。以后的天文观测继续有新的发现,证明宇宙在膨胀,曾测到有的河外星系之间,正以每小时2,500,000km的速度在拉开距离。 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G.E.Lematre,1894-1966) 1927年就提出: 2 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呢? 2 膨胀的宇宙会不会是爆炸的产物呢? 《BIG BANG》-大爆炸 2 宇宙的全部物质,当初都集中在一个“原始原子”(或称宇宙蛋)里,异常紧密 2 温度约1032°K,绝对温度1亿亿亿亿度 2 显然这只能维持极其暂短的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就发生大爆炸,原始原子迅速膨胀, 逐渐扩展成为我们的宇宙 现在认识: 2 大爆炸后1秒钟,温度降到1010°K,粒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引力开始分开。 2 在高温下处于基本粒子状态的物质,随着温度的降低,聚合成各类原子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要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区域,确定作为太阳和地球的工具,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来判断哪种假说正确。 (1)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我们的猜测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系。 实验材料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 实验示意图 1 2 3 4 试验方法 1、用水彩笔 在小球表面点上 一个小红点。 2、地球(小 球)不动,太阳 (蜡烛)绕着小 球转动 3、观察小球 上小红点的明暗 变化。 1、用水彩笔 在小球表面点上 一个小红点。 2、太阳(蜡 烛)不动,地球 (小球)绕着蜡 烛转动。 3、观察小球 上小红点的明暗 变化。 1、用水彩笔在 小球表面点上一个 小红点。 2、太阳(蜡烛) 不动,地球(小球) 转动。 3、观察小球上 小红点的明暗变 化。 1、用水彩笔在小 球表面点上一个小红 点。 2、太阳(蜡烛) 不动,地球(小球) 绕着蜡烛转动。同时 转动小球。 3、观察小球上小 红点的明暗变化。 我们的发现 蜡烛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 红点明暗交替一 次。 小球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 红点明暗交替一 次。 小球每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红 点明暗交替一次。 小球每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红点 明暗交替一次。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系。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单是昼夜交替不能确定哪种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得寻找新的更多的证据。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提出“地心说”: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着地球每天做一次圆周远动。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是球形,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24小时。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提出“地心说”,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的第一种解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的第四种解释。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仍得寻找新的证据。 第三课证明地球在自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地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地?() . 自转轴倾斜了° . 有岩石质外壳 . 身躯不大不小 . 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地年龄比地球() . 相差无几 . 小亿年 . 小得多 . 大亿年 3.现今海洋地水主要是(). . 慧星撞击带来地 .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地 . 火山喷发出地水蒸汽 .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地 .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地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百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地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地证据.() . 对 . 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 . 对 . 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地奥秘()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地最主要特点是() .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地生物 .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地海洋生物 . 一个相当混乱地时期 .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地祖先 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地无脊椎动物.() . 腕足动物 . 三叶虫 . 珊瑚虫 . 软体动物 . 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地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地面纱?() . 化石记录不多 . 地层发生严重地变质变形 . 多数是菌藻类

.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地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地是(). .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地面貌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万年 . 生动地再现了亿年前海洋生命地壮丽景观 .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 5.常见地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 . 对 . 错 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地生物.() . 对 . 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地规律和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地原因是() . 运动方式不同 . 营养方式不同 .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 细胞结构不同 2.人体具有恒定地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地基本特征,这说明() .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地亲缘关系 .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得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就是地球出现得?(B) A、自转轴倾斜了23、4° B、有岩石质外壳 C、身躯不大不小 D、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得年龄比地球(A) A、相差无几 B、小5亿年 C、小得多 D、大5亿年 3.现今xx得水主要就是(CE)。 A、xx撞击带来得 B、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得 C、火山喷发出得水蒸汽 D、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得 E、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得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BC) A、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得石化过程 B、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C、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得石化过程

D、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得热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得证据。(A) A、对 B、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与地核。(B) A、对 B、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得xx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得最主要特点就是(D) A、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得生物 B、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得海洋生物 C、一个相当混乱得时期 D、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得xx 2.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得无脊椎动物。(E) A、腕足动物 B、三叶虫 C、珊瑚虫 D、软体动物 E、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得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得面纱?(ABC) A、化石记录不多

B、地层发生严重得变质变形 C、多数就是菌藻类 D、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得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得就是(ABCD)。 A、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得面貌形成了鲜明得对比 B、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 C、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得壮丽景观 D、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E、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与海绵动物 5.常见得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与床板珊瑚。(A) A、对 B、错 6.蓝细菌就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得生物。(A) A、对 B、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得规律与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与原始单细胞得原因就是(B) A、运动方式不同 B、营养方式不同 C、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D、细胞结构不同

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历了46亿多年地球上有生命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

生命进化对称性的数理模型 李四维 (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 2004级 210093 南京) 摘要:首先通过物理系统分析了结构对称与能量最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动物体形结构的对称性,并认为动物体形结构的对称性是在进化过程由“最小能量原理”决定的。通过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并根据对称变换分析4 种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与对称性之间密切关系。根据氨基酸遗传密码子的简并程度并以分子量(Mw)及等电点(pI)作为氨基酸的化学特性坐标,作出其二维集合MP分类图,根据氨基酸的分类分析,可以认为:高简并度(对称性高)氨基酸多数是脂烃类和羟脂烃类的氨基酸,分子量比较小,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为疏水性, 主要组成跨膜结构或蛋白质的结构域, 可能是出现较早的氨基酸; 而低简并度(对称性低)的氨基酸,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分子量比较大,多数是和蛋白质功能有密切联系的基团,可能是进化出现较晚的结构。最后对数字生物学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对称性; 最小能量原理; 对称变换; 遗传密码简并度; 分子对称;数字生物学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Model on Symmetry of The Creature Evolution Li Siwei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wo actually physical systems are first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symmetry and the minimum energy is then shown. On the basis, we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symmetry of body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think that the symmetry of body structure of animals is determ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The 4 nucleotides of DNA sequences can be further encoded with two - bit digits in which t he first bit is the base bit to encode purines and pyrimidines and the second bit is the functional group bit to encode the keto group and amino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egeneracy of genetic codes and the two dimension distribution of molecular weights (Mw) and isoelectricpoints ( pI) of amino acids , a set of classification grap h(Venn’ s diagram) of amino acids can be obtai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mino acids of high degenerate group are mostly small and simple, and constitute the transmembranic structure or the structural domains of protein molecules. So amino acids of high degenerate group might appear in the early evolution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 the amino acids of low de generate group are rather large and complex , and ultimately correlate to the functional domains of protein molecules , then , the amino acids of low degenerate group might appear more lately during evolution. Key words : Symmetry ;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Symmetry transform; Degeneracy of genetic codes;Symmetry of molecules;Digital biology

4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 1 2.日心说发表300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 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会与摆的方向发生偏移,由于 3 4 5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 早西边晚。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 为标准,将地球分成 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每隔15 度为一个时 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 阳。 6 产生的现象。 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8、(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9、(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地轴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不会超过南极圈北极圈。 10 。

★★ 1 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 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变 化,形成四季。 (当阳光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被太阳斜射,处于冬季; 当阳光直射赤道的时候,赤道都处于夏季,南半球, 北半球分别处于春季和秋季。) 2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地轴是倾斜的。 3 另一端一直照 不到太阳。因此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 两极正好相反。 4 围着太阳转,每24小时自转一周。著作《天体运行论》。 5.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 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 ★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太阳不动,地 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 的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处于运动的地球上,看到原本不动的太阳自东向西(顺时 针运动),则我们原本转动的地球的运动方向正好是太阳运动的相反方向,自西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人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观察化石标本,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类。 ①一般先沉积的岩层在下,后沉积的岩层在上。 ②层内可能含有化石。 ③同一时代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 (1)划分依据: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 (2)时间单位:宙、代、纪。

(3)地质年代 知识清单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生命演化 ①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③元古宙: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3)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如铁、金、镍、铬等矿藏。 2.古生代 (1)时间: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2)海陆演化:早期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形成联合古陆。 (3)生命演化 ①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②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③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3.中生代 (1)时间: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大陆漂移。 (3)生命演化

(完整版)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甲乙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物理演化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D.④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7.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8.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漫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作为绿色能源的青青草原不断遭到破坏,“虎威太岁”居然是只假老虎,壁虎军师重返“一统天下”时期的计划也最终落空,最后“秘密武器”也只是生物进化的图谱。 (1)青青草原提供的绿色能源是________,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壁虎军师想要重返“一统天下”的时期是指 A.太古代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D.新生代第四纪时期 (3)曾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0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案例材料简单分析外力地貌及其原因。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同时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因地制宜,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创设案例分析各种常见外力地貌的成因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并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力之一——内力作用,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内力作用总体上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内力作用就好比是雕塑家手中的“粗毛坯”,而要完成这件雕塑,让它更富有生命力,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鬼斧神工的刻刀——外力作用。 【知识铺垫】外力作用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相比,无论是在能量来源,还是作用方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那么接下来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完成有关外力作用的知识铺垫。 (讲解)同学们,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都可以通过外力作用来改变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会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物质条件,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便会发生堆积作用,日积月累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这样便造成了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 【创设情境-长江概况和长江源】今天我们跟随着王教授和他儿子小明一起,通过他们两人的长江科考之旅,来了解一些常见的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并简单分析形成这种地表形态的原因。 王教授是一位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着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和科学考察活动。在出发前,王小明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长江的基本概况,并作了如下摘录: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关于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古代时,海水中已有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出现 B.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盛行时代,又是裸子植物繁盛时代 C.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到后期鱼类有一支演化为两栖类 D.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并且出现了灵长类 2.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氮气和氧气B.水汽和固体杂质 C.二氧化碳和氮D.氢和氦 3. 有关地球的早期演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形成之初有一定量的气体,主要是氢和氦,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发出的 B.地球的原始大气是早期火山活动排出的气体 C.水圈的形成为地球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D.叶绿体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气 4. 新生的地球( ) A.先增温,后冷却 B.先冷却,后增温 C.较重的岩石物质固结成地壳 D.较轻的岩石物质熔融被吸进地球内部 5. 原始生命出现的标志是( ) A.蛋白质与核酸的出现 B.细胞膜的出现 C.核苷酸的出现 D.多肽的出现 6. 现在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来源于( ) A.植物光合作用 B.动物呼吸作用 C.非生物(例如火山)等途径 D.岩石分解 7. 不同的岩石反映出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玄武岩反映该地曾有火山活动 B.沉积岩能反映古地理环境 C.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

D.沉积岩中岩层的一般顺序是从上往下,年龄从老到新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在南极大陆由于气温低,地层中不可能形成煤层 B.南极大陆地层中可能有煤层,因为南极在地质历史时期可能气候较温暖,形成了煤层,并保存到了现在 C.含有煤层的大陆是从别的地方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 D.煤层是地球形成早期温度较低时形成的 9. 有关地球早期大气圈和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水圈出现的时间 B.水圈出现的时间比大气圈早 C.水圈与大气圈在同一时间形成,一起不断演变 D.大气圈中的氢和氧结合形成了液态水 10. 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 11. 原始大气演变为现在大气的关键是( ) A.蛋白质和核酸的出现 B.叶绿体的出现

湘教版选修1第四章《地球的演化》word教案

地球的演化 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 发生的。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显著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从而将地球内部分为几个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理性质的同心圈层,并且综合地球科学、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结合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陨石及宇宙化学的研究成果,推断出地球各圈层的密度、压力、温度及化学成分等特征。 ·地壳:由风化的土层和岩石组成。上部为硅铝层(花岗质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大洋底部经常缺失硅铝层,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物质为高温熔融状态,柔软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铁、镍元素组成。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内唯一的液态圈层,内核是固态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余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二)-含答案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练习(二)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 1.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早期 B.中生代 C.古生代晚期 D.新生代 2.最早的动物化石埋藏于() A.太古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古生代地层 D.中生代地层 3.某地区发现大量的含煤地层,可推断其古地理环境是() A.辽阔的温带草原 B.干燥的热带沙漠 C.珊瑚繁盛的浅海 D.温热茂密的森林 4.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于()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后期 C.中生代 D.新生代 5.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 6.距现在最近的动植物是() A.恐龙、蕨类植物 B.哺乳动物、裸子植物 C.始祖鸟、蕨类植物 D.灵长类、被子植物 7.有关地球演化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古生代和中生代,植物繁盛,都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第四纪产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C.古生代中后期、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D.元古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8.在下列地质时代中,形成铁矿的重要年代是()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太古代 9.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是()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10.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它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A.高纬度浅海 B.温暖深海 C.温暖浅海 D.陆地湖泊 11.下列关联正确的一组是() A.元生代——出现了鱼类 B.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C.中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D.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12.某地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层应为() ①元古代地层②古生代地层③大陆沉积地层④海洋沉积地层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3.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是()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③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关于中生代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激烈,形成高大山系 B.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 C.蕨类植物繁盛,被子植物大发展 D.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15.下列不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甲烷 D.氢 在山西某煤矿区,某同学被邀请下矿井参观,在矿灯照耀下,看见夹在岩石地层中的巨厚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回答16~19题。 16.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大约是()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第三纪 D.新生代第四纪

简述地球的历史

简述地球的历史 地球,人类的家园,一个神奇的星球。相信大家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距今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过,这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地球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呢?大概有许多人并不了解。 严格来说,地球的起源至今都是一个谜,人类的科技手段还不能确定地球真正形成的原因,关于地球的起源至今仍只是一些是形形色色的假说,比如神创说,这当然是违背科学的,所以不在讨论之列。还有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行星云形成说、前苏联的天文学家费森柯夫和英国天文学家金斯的“太阳抛出假说”、肖梅克提出的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等等。 以上假说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天文时期,也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成期,而地球的地质时期是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岩层的绝对年龄得来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测得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相同,只是相近,所以在叙述地球的各个时期时数据会有所不同。科学家们又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划分了大致通用的地质年代,就如同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一样,把地球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下面,就简单来了解一下各个阶段的情况: 前寒武纪:这其中又包括太古代和远古代 太古代是地壳的最古老历史,又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约为30多亿年,科学家一般把46亿年作为地球从天文演化阶段过渡到地质发展阶段的时期,一般来说,从46亿年前开始,地球的原始地壳开始形成,大气圈也已经存在,各种地质作用如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岩浆的强烈活动等等开始进行,此时的生物面貌至今还不清楚,但已经有细菌的出现,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大约25亿年前。远古代,这一阶段大约从25亿年至6亿年前,此时的地球生物应该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但早期的远古代(早远古亚代)的生物面貌其实也不太清楚,现今只是发现了一些藻类化石,从远古代后期(晚远古亚代)开始,大约18亿年至5亿七千万年,此时的地壳运动以不想前期那样频繁强烈,大量的低等生物开始繁殖,这可由陆续发现的大量迭层石、微古植物化石加以证明,特别是后期已经出现了后生动物如水母类、软舌螺等等。此时的地壳岩石以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沉积岩为主,夹杂少量的火山岩。(前寒武纪原称隐生宙,后来由于科学家陆续在世界各地原列入晚远古亚代顶部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以腔肠动物为主的埃迪卡拉动物群,这样,显生宙和古生代的下界就应该下移,隐生宙这个称呼也逐渐不用了) 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是后生动物开始出现和大量繁殖的时代。由于过去所知的寒武纪是含后生动物化石最早的一个纪,所以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古生代的开始。古生代又可再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前者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后者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是鱼类和两栖类大量繁殖的时代。 寒武纪:期限5.7-5.1亿年,是根据英国威尔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在这个时期,生命发生了爆炸性的发展,俗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寒武纪是一个广泛海侵的时期,此时的岩层主要是以碳酸盐岩和和碎屑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岩系,其地层中矿产丰富,我们广知的三叶虫化石最早就发现于寒武纪地层中。寒武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但在植物方面,除低等的藻类、苔藓外,没有发现其它陆生或半陆生的高等级植物。 奥陶纪: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期限大约为5.1-4.38亿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形成世界广布的海相奥陶系,其沉积的特点是岩相分异,一个是壳相,一个是笔石相。其广布的浅海环境和温和的气候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存,是海生无脊椎动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