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业胜任力研究综述

创业胜任力研究综述

创业胜任力研究综述
创业胜任力研究综述

创业胜任力研究综述

作者:刘莎莎

来源:《商》2015年第27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创业胜任力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其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状况进行了评述,从模型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国内外创业胜任力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创业;胜任力;创业胜任力

一、创业胜任力已有研究回顾

Chandler和Hanks(1994)首次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并认为其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建立了包括创业素质维度和创业技能维度的创业胜任力维度模型。

阅读并梳理文献不难发现,创业胜任力内涵的界定实际上经历了从特质论向情景观再向过程观的视角转换。特质观视角的创业胜任力只关注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特质和能力,Markman 和Baron(2003)认为,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如自我效能感、机会识别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与成功创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创业者越有可能创业成功。情景观视角下的创业胜任力则更加关注创业主体与创业环境之间的互动,并以创业者和环境契合为切入点来界定创业胜任力,Muzychenko等(2008)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创业的创业者应该具备跨文化胜任力和全球视野。然而创业环境在不断变化,与环境匹配的胜任力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如何才能保持创业胜任力始终与动态变化的环境相匹配?持有过程观视角的研究者们关注了这个问题,Politis和Landstrom(2002)以及Omrane和Fayolle(2011)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创业胜任力细分为创业准备阶段胜任力、创业过程胜任力和创业持续阶段胜任力,从而能为解决创业胜任力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匹配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创业胜任力内涵的界定还有一个从个人层面向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转换的过程。创业胜任力概念刚提出时,主要是指个人的创业胜任力;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创业活动是基于一个创业团队而非单独的创业个体,如刘邦成、唐宁玉等认为,由于创业是一个过程行为,应该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界定创业胜任力,个人层面上的创业胜任力是指创业家在组织中执行创业工作的所有特质和胜任力;而组织层面上的创业胜任力则重点是指组织内部的各种因素,如战略、文化、结构、价值观、市场地位、市场形象以及组织能够提供的其他资源等,有利于组织内部整体创业行为成功实现的程度和水平。

现有研究主要从能力胜任(人力资本胜任)、心理胜任(心理资本胜任)和社会胜任(社会资本胜任)三个维度对创业胜任力进行了讨论。其中,能力胜任是指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人力资本);心理胜任则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应对压力所需的心理资本;社会胜任(即社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doc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个人特质方面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arit)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早在1970年,Hornadya和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钱永红(2007)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创业意愿。Murry&MacMillan(1988)研究归纳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心理特征有成就欲望、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选择等,以上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下面是就每种特质相关研究的归纳:第一、冒险精神。人们通常认为创业者是些喜欢冒险的人。对于冒险性的测量可以分为投射法和自陈法两种方式。对以往采用自陈法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冒险性高于非创业者(J.Miner&Raju,2004;W.Stewart&Roth,2004;张玉利和杨俊,2003)。国内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2)在越有利创业的文化环境和越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冒险性就越高,也越自信;(3)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创业必须的能力经验越高,其冒险性也越强。 第二、内源控制。Brockhaus(1980)研究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们习惯于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风险承担。许多学者想要探讨创业家是否比一般经理人更为偏好风险,其中以Brockhaus在1980年进行的研究最为具有代表性。Brockhaus将创业家与经理人分为两组,透过许多与实际商务行为相同的情境模拟,来观察二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但这项实验的结果却指出,创业家与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并无显著差异(李乾文,2004)。计划行为模型方面 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倾向(Intention),而这一倾向反过来又会决定具体行为。Bird(1988)指出新企业的成立需要投入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他指出创业意愿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第一、创业态度。Brayfield&Crockett(1955)首次解释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学者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进一步做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态度与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Shapero(1982)的研究,独立、财富、挑战等都将影响创

研究论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4267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

国外创业研究文献综述及分析

国外创业研究文献综述及分析 发布人:厦门市思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12月04日发布访问次数:4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管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之一,创业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通过对国外学者关于创业研究中“创业”和“创业者”的概念、研究焦点和成果、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趋势四个方面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国外近三十年来创业研究的成果和动态,旨在为我国起步不久的创业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业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创业活动或创业现象是人类较早的实践活动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后期,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网络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创企业和小企业,创业活动才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之一,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创业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业研究在学术研究中随处可见”①。本文通过从四个方面梳理和分析国外近三十年创业研究成果和动态,旨在为我国刚刚起步的创业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关于“创业”和“创业者”概念的定义之争 创业者及其创业活动是创业研究的对象。因此,创业研究是从对“创业”以及“创业者”概念的定义开始的。英文中表示“创业”概念的有两个单词:“entrepreneurship”和“venture”。但“entrepreneurship”的最初字面意思是“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活动”,“venture”一词通常也是指“风险”。这两个单词的最初字面意义都不是“创业”之义,是人类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它们有了“创业”内涵。由于“entrepreneurship”和“venture”最初的字面意义在新形势下已经扩展和延伸,导致了它们的含义变得十分宽泛,以至于学术界至今对创业概念的解释仍各持己见,没有人给出一个反映创业全貌的完整概念。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在建构创业研究领域的概念框架中,存在的最大障碍也许一直就是定义的问题。”②。 国外研究者对创业概念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基于创建新组织和开展新业务活动;有的定义基于识别和捕捉创业机会;有的定义基于创业家个性与心理特质。Low和Macmillan (1988)建议为了使各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最宽泛的层面上有一个总体目标和对话平台,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创业定义。他们提出的创业定义简单明了,认为创业就是创办新企业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word版本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 究背景与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 姓名汪传坤 学号 2013213990 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 检索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 信息源NoteExpress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 姓名:汪传坤 学号:2013213990 【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往年未就业学生的滚动因素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主题】 1.就业现状分析:前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2.大学生与创业: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3.大学生创业必备条件:首先创业必须先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带有开拓性的社会变革,是在当今改革开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标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开放式 一、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速了我国互联网+理念与各行业的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大部分为青年,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创新灵感旺盛、创业积极性高涨。高等院校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家人、学校、社会的期望下,能够在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在社会事业上得以发展和成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主体,具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鉴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高等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讨论,并对“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工作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二、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学校构建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首先,对校园无线互联网络、有线互联网络进行规划,实现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终端与外界进行畅通联络。其次,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对信息交互“软实力”进行建设,如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开通云服务应用接口;引入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最后,学校应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物联网进行创新创业,提高“互联网+”理念的应用敏感度。第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信息交互校园环境的构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开放式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获取教学、教育、科研、创业的相关信息,实现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行业、专业、社会、国家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思想与理念。第三,思想和理念的实际实践。“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信息支持,但效果的生成还需要用实践来证明。所以,在获取、储备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后,实践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互联网+”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实践检验“互联网+”信息支持的效果,进而再为“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反馈。上述过程实现了信息的闭环链路,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教育不局限于课本等固态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开放式教育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创业及创业环境文献综述

创业及创业环境文献综述 摘要: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是通过对已有资源的利用和新创意元素的整合,创造新市场价值的商业行为。创业活动需要一个由无数普通细节构筑的创业环境----一块培育个人成功、商界传奇和制造社会澎湃的土壤。中国的这片土壤,仍然需要补充畅通的融资机制、广阔的经理人市场、出色的工程师、完善的法制……本文先介绍国外关于创业及创业环境的研究,再简要介绍国内关于创业及创业环境的研究,最后对创业环境的现状作概括的说明。 关键词:创业、创业环境 一、国外对创业及创业环境的研究 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企业家全球监视器)是由美国的巴布森学院和英国的伦敦商学院1998年发起,世界上研究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项目之一。GEM项目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各国的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2)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3)创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创业活动的差异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美国学者夏皮罗和索科尔(Shapero & Sokol)从一系列生活现象中发现,具有相同或相近背景的创业者在不同地方表现出的创业行为不同,而且差异巨大。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并非都是内在成就欲望决定的,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大。

考察国外学者对创业的定义,有些学者简单地把创业定义为新企业的创建(Low和MacMillan,1988)或者定义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组合(熊彼特,1934)。也有学者更进一步阐述了创业的含义,即创业包括新创企业的创业和已创建企业的创业。例如,Weber(1990)早期提出:创业是指接管和组织一个经济体的某部分,并且以自己可以承受的经济风险通过交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目的是为了创造利润。此外,Cole(1965)把创业定义为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有目的性的行为。目前,创业的多数定义侧重于机会追求。经常引用的是Stevenson、Roberts和Grousbeck (1989)给出的定义。他们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 我们可通过界定创业研究领域来探讨创业研究的本质。Stevenson和Jarillo(1990)将创业研究归为三类:(1)研究What happens when entrepreneurs act,即创业活动的后果。这类研究关注于创业活动的后果,而不是创业或创业行为本身。像熊彼特(Schumpeter)、柯兹纳(Kirzner)和卡森(Casson)这样的经济学家都是从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2)研究Why they act,即创业的动因。这类研究采用心理学或社会学的方法,主要从创业家视角透视创业的动因,但也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3)研究How they act,即创业管理。这一研究分支分析在不考虑创业行为的动机和结果时,创业过程的特征,主要着眼于公司从初创到成熟的演进过程。类似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为此,在探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doi:10.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0e17957375.html,ki.1672-3198.2016.11.092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内涵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学院(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的精神,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1.本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 2.本校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各专业教师。 二、会议内容 1.探讨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问题; 2.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创新思维方式; 3.探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 4.了解国际前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内容 5.分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附:分享嘉宾简介 1.Alison Price Enterprise Evolution UK(创展英国)首席顾问,欧盟双创教育高级顾问,Enterprise Educators UK (EEUK)政策部主任,参与编写《欧盟创新能力标准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Alison师从世界著名创业教育大师 Allan Gibb教授,共同著有“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提炼总结了44种教学方法,引领开发了英国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讲师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 IEEP)。Alison 专注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融合。 2.李建兴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管理硕博士班EMBA PMBA 执行长、财金系主任兼所长。高雄市投资与创新管理学会理事长、南台湾财金学术联盟执行长,国务院十二五重点项目- 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届智库委员会委员 (2014.10.30 荣获政协副主席陈元颁证)。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SCI发表十余篇论文,研究项目有包括金融科技发展与台湾银行业的因应策略( 台湾银行公会委托) 、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揭露( 台湾证券交易所委托)、垦丁国家公园收费机制与财务创新等20多件。他的实务专长﹕富有人士的企业与家族传承( 犹太人富过三代的规划策略) 、企业产销人发财辅导、企业跨国投资评估、天使与创投基金。 3.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任职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考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和PIPE教学方法,并开发配套的教材和慕课。该教育模式曾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0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201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等奖,Emerald创业教育2010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最佳实践和政策论文奖等奖项,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度杰出教学奖和2017年专业发展奖,2018年IEOM全球工程教育奖等。孙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

创业导向的产学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创业导向的产学协同创新机理研究 本研究基于我国产学合作的现实情境问题,以文献分析、探索性案例等研究方法,对大量文献材料进行研究梳理以及对4家典型案例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从 跨组织关系管理的视角构建了创业导向的产学协同创新机理理论模型;随后,通过对177家样本企业的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创业导向产学协同创新机理的理论模型作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提升创业导向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若干政策建议。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从“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到“协同创新”的战略导向,逐步将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提高到当前空前重要的水平。纵观世界经济社会环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态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技术追赶和局部技术赶超的战略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通过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社会办学资源的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大学与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产学协同创新的瓶颈和障碍依然存在,产学合作在创新创业联动机制下衍生出更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研究基于现实情境,通过剖析创业导向产学协同创新机理,以期为当前协同创新实践提供理论 支持与实践指导。本研究提出了重点解决的三个科学问题:第一,从企业与大学的协同关系管理的视角,分析提出不同类型产学协同关系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第二,以智力资本为中介变量,剖析产学协同创新机理;第三,在创业导向的战略态势下,如何管理产学协同关系,提升产学协同创新绩效。首先,本文通过对产学协同创新、智力资本、创业导向、创新政策等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了相关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现状,提炼和总结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和理论概念,并对相关理论概念、基本假设、研究变量、变量间的影响关系等进行了全面梳理。 其次,本文选取了北京QHTF股份公司、浙江XHC股份公司、苏州ZDXB医药科技公司、浙江ZHJD股份公司等四家典型案例企业,通过对案例企业产学协同创新历程的客观记录、整理分析、比较研究和归纳总结,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提出了创业导向产学协同创新机理的基本理论假设。在本文的第四章中,基于文献综述、探索性案例研究的基础,进一步结合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深层次理论探讨, 提出了产学协同关系与创新绩效、产学协同创新机制、创业导向对产学协同关系

大学生创业计划书4篇

大学生创业计划书4篇 创业计划竞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以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阐述创立公司、把握这一机会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揭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创业计划聚焦于特定的策略、目标、计划和行动,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有兴趣的人士应清晰易读。创业计划可能的读者包括:希望吸纳进入团队的对象,可能的投资人、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政策机构。 创业计划的组成部分 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

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1 、执行总结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 本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 创业的机会概述 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 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 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 团队概述 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2 、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 竞争对手分析 市场需求 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策略

3 、市场调查和分析 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 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 竞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 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市场发展的走势 4 、公司战略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 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 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 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5 、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 收入来源 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 市场份额 产品开发介绍 主要合作伙伴 融资方案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大学生为解决就业压力过大的严峻社会问题,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个人追求,不断向自主创业领域寻求突破。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受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类,总结相关经验与不足。研究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主要包含创业教育现状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两个方面。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论述。然后总结归纳了大学生创业政策内涵,主要涵盖创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分析框架和实施模式四个方面。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研究综述理论研究 创业是在当前就业困境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积极推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与创业环境。大学生主动探索创业,在推动就业,提高自身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但尽管其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依旧存在不足。本文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1] 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旨在寻求推进大学生创

业的最优对策。[2] 一、大学生创业研究概述 2004年至2013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论文共计约77888篇,各年研究成果数量所占比例大致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是呈现递增趋势的,并且自2008年起有了更热的关注度,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大,稳定在较高水平。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创业情况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研究的重要性。 由数据可得出,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三方面,除此以外,还涉及针对创业环境、创业障碍等方面的研究。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其内容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模式、实现途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涉及高校、政府、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同样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得出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创业意愿。创业政策研究主要讨论了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针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三大视角,综合分析大学生创业研究现状。[3] 二、大学生创业典型做法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地区、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从资金、政策、教育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教育资料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比“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增加了22万。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7倍,大学生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可能遭受毕业便失业的重挫。大学生就业变成了时下民生的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创造了新的途径,其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源头便是1947年2月哈佛商学院MBA课程“新企业的管理”的开设。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创业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及世界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影响,美国百森商学院以蒂蒙斯教授为代表的几位优秀的经济学家预测到“美国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也就是所谓的“创业革命”,自此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欧盟及其成员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日趋成熟,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

大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发展双料推进的过程种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深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01年出版的《创业教育国家标准》不仅规定了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对其课程单元的内涵和每单元的能力标准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德国政府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在澳大利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多年,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二是,政府、高校与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为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且互动默契。如美国在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与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为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创业中心与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此外,还通过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态度的改变”。“在德国,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中介在这个过程中各有分工,其中,政府系统为主渠道,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中介,私人咨询介绍所为竞争补充。”三是,具有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大学生创业计划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6426 (计划范本系列) 大学生创业计划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创业计划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第一部分:市场调查情况与市场分析 1.市场背景 喝咖啡是一种流行,同时喝咖啡也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情调和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咖啡文化的流行,校园也成为了咖啡文化入驻的重要场所。咖啡厅已正在成为人们与人沟通和自我享受的一个重要场所,它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给消费者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氛围文化和生活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映射到校园中来,咖啡文化消费在校园市场大有可为。 2.市场状况 目前高校周边分布有众多咖啡厅,纷纷瞄准了高

校市场。以武大为例,珞狮路一条街咖啡厅密集程度之高,是武汉其他地方不常见的,所以现在咖啡消费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校外咖啡厅都有把高校老师和学生作为自己潜在顾客的考虑和行动,但是并不是有明确的细分和定位――他们不仅仅为高校师生提供咖啡。经营一家定位高校市场的校园咖啡厅,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顾客创造差异化价值,才能在校园市场切下一块自己的蛋糕。 3.校园咖啡厅特点: 高校是人口极为密集的场所,同时整体上知识文化素质比较高,接受了较多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有强烈的追求较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的欲望,有一部分群体消费水平较高,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购买非生活必需品。在校园里面经营一家咖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