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教学案中图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教学案中图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教学案中图选修5
高中地理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教学案中图选修5

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

地震灾害的防避

——————情景导入先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一篇感人故事。它表达了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地震中儿子阿曼达和其他13位同学,因躲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都幸免于难。

思考探究:故事告诉我们地震发生时如果在高楼教室里应该怎样做?

提示:如果在高楼教室里上课遇到地震,首先不要慌乱,听从老师指挥,用手抱住头,躲在教室墙角处,或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停止后有组织地从楼梯逃生。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室内避震

(1)不同位置的防避:

①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区。

②其他情况:选择易形成三角空间之地躲避。

(2)注意事项:

①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

②迅速关闭家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

③在公共场所,切忌拥向出口。

④如被埋压在废墟下:保持呼吸畅通,自己设法脱离险境或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⑤如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尽量寻找食品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2.室外避震

(1)迅速向地形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

(2)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

(3)山区的居民应注意山崩、滚石、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3.其他情况

地震多发地区的家庭,应当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不要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

4.基本方针:预防为主。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室内避震

三、正确逃生

[拓展提升]

震后自救与互救

(1)自救:

①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②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的危险,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尽快想办法摆脱困境;③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物品,并想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联系;④鼓足生存的勇气,要有顽强的毅力,在缺水、断粮的环境下保存体力,挑战生命极限。

(2)互救: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此次地震造成台南市117人死亡,559人受伤。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后正确的自救措施至关重要,下列关于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2.关于震后互救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③先救“生”,后救“人”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B 2.C 第1题,被埋在废墟之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尽量减小体力消耗。第2题,灾后互救的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仔细听呼救声、敲击声、呻吟声等。

3.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抱头曲膝在屋梁下;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教材问题提示]

P67思考提示“12秒自救机会”,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有12秒钟,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

线等。

台风灾害的防避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3年11月8日凌晨4时40分,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的东萨马尔省登陆,造成菲中部米沙鄢群岛上多个省份持续狂风暴雨,沿海地区巨浪拍岸,多个地方的电力、通讯完全中断。截止到2014年1月7日,共造成至少6 009人死亡。这是该国有记录以来的现代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台风灾害。我国及时派遣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菲灾区参与了救援。

思考探究:当台风来临时,处在室内的人应注意什么?

提示:①切勿靠近窗户,尤其是向风的窗户;②强风过后不要放松警惕,因为台风还会再度来临。

——————基础知识要记牢———————

1.听到台风警报后

(1)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2)海上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若不能及时靠岸,应采取“停”、“绕”、“穿”三种躲避方法。

(3)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2.台风袭击时

(1)外出的人尽快回家。

(2)室内:

①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②“台风眼”过境,请勿放松警惕.

——————重点难点掌握好———————

台风灾害的防避措施

在台风到来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措施。

[拓展提升]

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的自救与互救

(1)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2)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应用体验不可少——————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通过自然灾害的分布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防范。第(1)题,甲灾害位于板块交界处,由此判断为地震;乙灾害位于美国东部,这里靠近飓风源地并处在飓风移动路径上,因此判断为飓风。第(2)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一般从以下方面组织解答:加强监测预报、制定防灾预案、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范。

答案:(1)甲为地震。依据:(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依据: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一只疯狂的“海燕”飞过西太平洋,在菲律宾、中国、越南掀起了一场腥风细雨的浩劫。它就是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也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登陆的最强台风。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员会统计,截止11月20日,台风“海燕”在菲律宾造成的遇难者人数上升至4 011人。另有1 602人失踪,18 557人受伤。

台风“海燕”移动示意图

分析此次台风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应该如何减少台风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风的危害及预防。“海燕”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台风的强度大及带来的次生灾害种类多等方面分析。防御的措施主要应从非工程性措施方面入手准备。

答案:原因:台风强度大,破坏力强;菲律宾中部各岛屿面积不大,海拔不高,避难困难;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海浪、暴雨等因素叠加,加重灾害。

措施: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对灾害的预报;政府加强组织、管理,采取有效的防范、避险措施。

[教材问题提示]

P70思考提示注意收听、收看媒体报道或通过气象咨询电话、气象网站等了解台风的最新情况。气象台发出台风警报后,不要到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住在大厦里的居民,应关好窗户,收掉阳台上的东西(花盆、晒衣架等);加固室外易被吹动的物体;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船只应及时驶入避风港;将所需的食物、饮用水、药品以及有关的生活必需品准备充分;如果所住的是危房或抗风能力较差的房屋,最好到亲友家中暂避,要听从当地政府部门的安排,要求撤离的话要立即撤离,确保人身安全。

P72思考提示在地震、台风和洪水防避、救治的方法中,运用了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知识和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的相关知识。

一、选择题

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有关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请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地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判断1~2题。

1.关于地震预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B.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

C.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形变等都属于地震前兆,是预报地震的重要依据

D.当动物有异常反应时,地震即将来临,要马上发出地震警报

2.大地震停了下来,你在家里侥幸躲过一关,接着,你将如何做?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关闭水电及煤气开关

B.及时抢救陷在碎物底下的人员

C.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照明,查看损害情况

D.及时离开房屋,到开阔地带

解析:1.D 2.C 第1题,判断地震的发生,不能单靠一种现象,要综合多种现象才能判断。第2题,打开电灯或打火机照明,容易引发火灾、燃气爆炸等次生灾害。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4.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解析:3.C 4.B 第3题,关于图中地理事物位置的描述,属容易题,可直接由图读出结论。第4题,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来临之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等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台风中心刚过,仍需留在安全地带,因为台风中心附近天气状况为狂风暴雨。B选项中大风暴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由于风力较大,可能会使临时建筑物倒塌,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不对。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②预备钢制家具③听汛期天气预报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⑤学会游泳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6.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不正确说法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7.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5.B 6.C 7.D 第5题,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第6题,应对洪水灾害,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洪水来临时,没有转移出去的人,应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第7题,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二、综合题

8.(浙江高考)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解析:第(1)题,由图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第(2)题,暴雨可破坏土体平衡,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第(3)题,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小流经滑坡体的水量。

答案:(1)断层坡度(2)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5月8日8时至9日11时,广东大范围遭受暴雨、大暴雨袭击,强降水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地, 6小时雨量较大的站点是:台山市端芬镇田坑站433 mm,台山市端芬镇爪排潭站409.5 mm,均超百年一遇。据广东省防办报告,此次强降雨过程造成江门台山市、新会区等地共3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1万人,有43个村庄受涝,直接经济损失6 000多万元。

材料二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图。

(1)由材料一、二可知,此次洪水灾害类型为______,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个人和家庭,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洪水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特点及洪水中的应急措施和救助措施。由材料可知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大江河的下游,针对洪水灾害,灾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应急物资等。

答案:(1)暴雨洪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2)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震,这次地震破坏程度之、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惨重以及救援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当看到在这次地震中受伤的或失去生命的人们时,我为之流泪,心痛和惋惜。于是,结合人教版选修5地震知识的内容设计了这节特殊的地理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地震的原因并了解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②运用地图,了解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③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 ④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从图片、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活动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为学习《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2008年我国地震灾害的视频: 5.12四川汶川地震。 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是啊,多么可怕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那么如此可怕的地震灾害是谁“惹的祸”?在全球范围之内分布在哪里啊? 学生: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地震灾害都是板块“惹得祸”)教师:那么最主要的两大的地震带知道在哪里吗? 学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五、防灾减灾与地震安全 一、单选题 1.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 A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2.由于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 B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3.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 C )。 A.原生灾害 B.次生灾害 C.诱发灾害 年唐山发生级地震,使整个城市的建(构)筑物破坏,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这次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唐山地区的建设( A )。 A.没有考虑抗震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摩洛哥艾加迪尔的一个旅馆,在级地震的袭击下成为一堆瓦砾,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它( B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日本新泻地震造成多栋建筑倾倒、下陷,其原因是它(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位于软弱地基上 年在离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约400公里的海域连续发生了级和级强

烈地震,给远离震中的墨西哥城造成了严重的震害和经济损失,其原因是墨西哥城( C )。 A.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B.建在活断层上 C.建于软弱地基上 8.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 C ) A.越大 B.一样大 C.越小 9.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 A )相结合”。 A.救助 B.抗震建设 C.预报 年4月22日,江苏省溧阳县发生级地震,全县倒塌和毁坏房屋万间。在震后恢复重建中,不少房屋重建或修复时,未考虑( B )。5年后的1979年7月9日,在原地又发生一次6级地震,使34多万间房屋倒塌和毁坏,特别是上次地震破坏的房屋,原样修复,这次又遭破坏。 A.设计翻新 B.抗震设防 C.重新装修 11.我国地震专家认为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是:震时( B )。 A.迅速逃离 B.就近躲避 C.就地不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适用范围,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 A )、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A.地震应急 B.地震预报研究 C.防震减灾宣传 13.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C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个月年年 14.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 A )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习题精选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地震 B.森林退化 C.泥石流 D.洪水泛滥 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 A.海啸 B.滑坡 C.火山 D.台风 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 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 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 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 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 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 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 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 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二、综合题 8.下图中a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读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ab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2)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________________。 (3)c点所受的影响和破坏比f点____________,从图上可看出的原因是c点的___________比f点小。 (4)b、c、d、e、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小到大排列应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地面上的三角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有______________。 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会 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同点的集合 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 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 【参考答案】 一、 1.AC 2.AB 3.AD 4.D 5.BC 6.CD 7.B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防灾减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最新) 一、判断题 1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对)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其他危害人类社会的破坏现象。(对) 3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对) 4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是不可预测的。(错) 5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差异性。(对) 6巨灾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对) 7亚洲的巨灾以地震、洪水、风暴、干旱、海啸、山体崩滑为多。(对) 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群发性。(对)

9次生灾害是由一种灾害引发的其他灾害。(对) 10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自然灾害现象也并非惟害而无利。(对) 11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经济。(对) 12面对灾害,预防比救助更为人道。(对) 13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灾害链。(对) 14灾害监测、预测、预警、灾情评估、重建等工作中都可用到卫星遥感技术。(对) 15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 16《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朝廷要求“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这是我国最早对报灾提出的要求。(错) 17秦朝制订的《田律》是关于环境保护、减轻灾害内容的规定。(对)

18“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是由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提出的世界性防灾减灾的战略构想。(对) 19目前,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4个单位组成。(对) 20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年均因灾平均死亡数万人,到目前年均仅死亡2000余人,这是党和政府对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物力用于减灾工程建设和重视非工程建设的结果。(对) 21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安全奥运”理念,也包括了减灾工作。(对) 22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是国家减灾委员会。(对) 23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设定了4个响应等级。(对) 24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由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一发布灾情。(对) 25因灾死亡30人以上,可以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规定的4级响应。(对)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主备人:许占雷张改审核人:毛洪珍张桂英孙晓英时间:2012-3 编号:10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3.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分布、灾情特点和形成原因; 4.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难点】 1.中国旱灾、寒潮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气象灾害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 一、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 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 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B. 促使空气上升及凝结致雨。 2、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和三部分。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外围大风区的风速;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 3、台风发生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 4、台风的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 。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①; ②;③。 6、中国的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防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二、干旱 1、干旱:干旱是因而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2、旱灾的特点:、、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 ,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 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 、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和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不同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 ①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②华北地区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③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④华南地区。 ⑤西南地区。 (3)旱涝关系 ①旱灾和涝灾在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②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旱灾灾情严重:旱灾导致的农牧业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5、预防措施:○a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农业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培育抗旱品种。 三、寒潮 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时,就爆发寒潮。 3、中国的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和,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 偏北路径-------; 东北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 。

防灾减灾教案

防灾减灾教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 三年级三班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的可贵。 2、使学生懂得地震防护知识及其灾害小常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知识介绍: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那些曾发生在居民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不少人心理上蒙上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甚至谈震色变。一次地震,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的时间。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无论是跑出去还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犹豫,以免在犹豫中丧失生存的机会。经验表明,震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中较好的办法。避震时要重点保护好头部、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 二、介绍几种可以简单辨识的地震前兆 1.地下水异常: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三、在震中紧急避险的方法

1、在家中或办公室,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容易形成三角区的地方,要注意保护头部,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震后20秒左右要立即跑出室外,到开阔地避免受余震的伤害。 2、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 4、在百货商场或超市,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高大的货架或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在工作间,要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6、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所。为防止余震伤人,地震后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7、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避免行李掉下来伤人。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8、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自由畅谈对安全的认识。 四、结束语:同学们,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地震、防震的知识,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增强防震减灾技能,是减轻地震灾害和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希望大家学会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学案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自主学习 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烈发展的温带旋涡 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 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2 1.判断正误。 (1)寒潮主要发生在南半球。( ) (2)我国南方地区不会发生寒潮。( ) 2.下列地区最容易发生寒潮的是( ) A.华北平原 B.海南岛 C.南亚地区 D.四川盆地 3.哪个季节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危害最大? 巩固练习 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文昌到广东湛江市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卡努”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多、秋冬少B.内陆重、沿海轻 C.春夏少、秋冬多D.沿海重、南方重 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 A.6~7级B.8~9级 C.10~11级D.12级 4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2018年1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警报,强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一般较小,此次例外 C.寒潮可能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 D.寒潮一般只影响陆地,不影响海洋 6受寒潮影响,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暴雨频发③河运翻船④农作物遭受冻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防灾减灾知识点

填空 地震的相关概念: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暴法”,是一种通过召开专家讨论会、促进新思想产生的方法。 2.防灾减灾的含义: 减灾狭义:减灾一般指灾害发生后采取适当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广义:减灾不仅包含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而且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 防灾,顾名思义就是防止灾害的发生,即主要包含“预防”一层含义,在大部分文献中,防灾主要针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策略、防灾工程、防灾规划等 3.气象灾害的相关内容:气象灾害是大气活动过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自然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4.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部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灾害分为什么:根据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一般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5.灾害系统构成:1.孕灾环境2.致灾因子3.承灾体4.灾情 6.Mitigation的中文解释:灾害减除 选择 1.人为风险的分类:行为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 2风险评估的限制性:1.不完整性2.客观性3.与评估人员的经验相关 3.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1.查阅各种与灾害有关的书籍或典籍,如《20世纪水旱警示录》、《灾害管理文库》2.查阅各种报告3.查阅相关论文 4.查阅建国以来的各种年鉴,如国家和地方统计年鉴,以及专门的统计年鉴如水文年鉴、气象年鉴、经济年鉴 5.通过互联网搜索各大权威网站,查找有关信息。 6.到有关各部门走访,如公安、消防、安监、民政、交通、环保、气象、农业、林业、海洋、供水、供电、城管、保险险公司等部门,查阅各种纪录以及各种形式的书面材料 7. 查阅各种古籍,如地方志,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些灾害。 4.地震处置中的注意事项: 5.毒气事件中个人避险的知识: 6.灾害管理的阶段: 7.如何让编制事故树: 8.人为灾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以人为影响为主产生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9.事故灾难的性质:1.人为性2. 因果性3. 突发性4. 破坏性5. 偶然性、必然性6. 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灾害与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 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 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灾害特点 1.灾害成因背景复杂 我国地形和地质构造都很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我国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绥地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2.灾害种类多 我国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霜冻、雪灾、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火灾等。 3.灾害频率高、强度大 4.灾害群发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众灾丛生的局面,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性。 5.地域分异明显 各类灾害在地区上交织发生,但相对以某一主导灾害为核心,伴生其它自然灾害。旱灾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水灾多出现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沿河两岸;台风多见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高原;沙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三大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集中以西南地区最盛。 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logE=11.8+1.5M 因此,震级每增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约31.6)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3(1000)倍。 一、中国是地震灾害损失最惨重的国家 1.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

区域气象灾害研究-以舟山台风灾害为例

区域气象灾害研究 ——以舟山台风灾害为例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081班李萍 :台风灾害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浙东舟山地区是我国台风登陆摘要 摘要: 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本文粗略地把1960—2009年“载入志书,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影响舟山的台风大致按活动路径分成四类,并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影响特点。 关键词:舟山台风灾害 1前言 舟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群岛构成的城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入海口,是中国除台湾外唯一伸向西太平洋的群岛型港口旅游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台风是对舟山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舟山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表明台风、暴雨、雷电、大雾、大风、雪灾、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和冰雹等十类对舟山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中,其中台风影响最为严重),据1951-1988年统计,年均影响4.3次,最少2次,最多9次(《舟山市志》)。研究分析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规律对于做好台风灾害评估以及科学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影响台风定义和使用的资料 本文将底层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凡台风中心进入115°—130°E,25°-35°N的范围以内,由台风单独或与其它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舟山极大风速≥17.2m/s(8级)或过程降雨量≥25mm,称为影响舟山的台风,列入台风统计。 使用的资料为中国气象局1960—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NCEP/NCAR 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降水和大风资料为舟山市所辖4个县区中定海、普陀和嵊泗3个人工观测站的资料,另外一个测站岱山站因部分观测资料不规范,未列入统计。 3舟山致灾台风概述 对舟山造成较大破坏的台风可以粗略分为登陆浙江型、转向北上型、登陆台闽型和其他型三种(以下简称为A、B、C、D型)[1]。前两种类型较为常见。登陆浙江型(A)型又可分为登陆宁台温型(A1)、正面登陆舟山型(A2)。但登陆舟山型极为罕见,建国以来仅有三个台风正面登陆舟山岛。转向北上型(B)台风则显得很特别——这类台风对容易起风的海岛的影响远远大于内陆。登陆闽台型(C)常由降水、风暴潮等带来灾害。其他型(D)包括登陆上海江苏等地,发生几率很小。 台风的致灾方式一般有风、雨、潮三种方式。舟山地处海岛,受台风影响时风力往往十分猛烈,尤以嵊泗、普陀两地为甚,城区往往出现持续9级以上,甚至是暴风、飓风风力。而较长的海岸线也使得舟山成为风暴潮的重灾区,风暴潮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最为惨重。而由于舟山陆地地域狭小,地形以丘陵为主,间少量平原,因此相对于大陆地区而言降水量不大,但也可能造成较大灾害,而由于定海在四区县中地形起伏最甚,因而台风影响过程中全市的降雨中心往往位于定海区,其他区县降雨量则相对较少。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建荣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遭受到200多次6级以上地震袭击,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数百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的三个基本概念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指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分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按震中距分类,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短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按震级大小分类,一般将8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8级以下、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地震频度 下表列出的是地球上不同里氏震级(M L)的年均发生次数。由表我们知道,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防灾减灾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灾害的定义:指那些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特征:(1)危害性(2)突发性(3)永久性(4)反复性(5)广泛性(6)群发性 分类:(1)灾害形成机制分两大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 人为灾害可分为个体行为灾害、社会灾害(2)灾害发生过程分为:原生灾害(一次性灾害)和次生灾害(衍生灾害) (3)从过程特性来看,自然灾害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突变型(2)发展型(3)持续性(4)环境演变性 2、防灾减灾的概述 防灾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各类灾害的对策,包括灾害预防、预测,管理、防护与监控,灾害报警、应急预案等。 “防灾”就是尽可能地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防止受灾区所发生的灾害对该区造成难以控制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减灾”包括两重含义: (1)采取措施以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及频率; (2)减轻灾害对受灾区所造成的损失。减灾工程主要由下面几个环节构成: 1、灾害监测:监测测量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各种自然因素变化数据的工作。目的是取得自然因素变化的资料,用来认识灾害发生规律和进行预报。 2、灾害预报:根据灾害的周期性、重复性、灾害间的相关性、致灾因素的演变和作用、灾害发展趋势、灾源的形成、灾害载体的运移规律及灾害前兆信息和经验类比,对灾害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做出估计或判断。灾害预报一般分为:近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3、防灾:防灾是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的避难性措施。防灾的措施主要有:规划性防灾、工程性防灾、技术性防灾、转移性防灾和非工程性防灾等。 4、抗灾:抗灾是指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做出的反应,如抗洪、抗震、抗风等的工程措施。 5、救灾:抗灾是灾害已经发生后采取的最紧迫的减灾措施。 6、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之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建设。恢复生产是指在灾害发生后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这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 第二章地震灾害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的现象。 2、震源:指地球深处因岩石破裂产生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指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地震的分类: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3、塌陷地震(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5、人工地震(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4、地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推算地震时的能量划分的,它是表示某处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等条件的强烈影响。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 5、各国防震对策的特点: (1)以防为主,各有侧重 (2)全面防御,重点突出 (3)多学科综合研究 (4)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探索地震灾害 (5)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指挥作用 第三章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编号:SM-ZD-29691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震前准备 在地震来临前做好对策预案,加固建筑物,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在思想和知识上有所准备。在地震发生阶段,人们主要根据平时的防震知识和实际情况,寻找安全地方紧急避震。同时要注意观察附近的情况,是否有人遇难和负伤待救。负伤待救者也应做好自救或尽快寻求救援。在震后自救阶段,短时间内救援力量难以到达灾区,这时是最困难的时期。在此阶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们应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项,并且预防强余震。大震后3个小时,救援力量一般可到达灾区,有组织的救灾活动即可全面展开。但此时也应注意强余震和续发性大震的防御。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要做好以下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白防,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学习目标:1.记住主要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重难点) 一、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我国的干旱灾害 (1)特点: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2)时空分布 ①空间:四个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②时间: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明显。 二、台风 1.概念:指在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危害 3.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三、洪涝灾害 1.概念 (1)洪灾:指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2)涝灾: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2.形成因素:大雨、融雪、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 3.特点:危害范围广、损失重。 4.分布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发生在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3)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4)寒潮多发生于冬季。() (5)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侵袭的季节是() A.春季B.夏秋季 C.冬季D.全年 [提示](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会加剧洪涝灾害。 (2)×旱灾是危害我国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3)×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到易形成春旱;长江流域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4)×寒潮高峰期在春季和秋季。 (5)B[夏秋季节是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季节。] 2018年台风灾害损失偏重,中国气象局总结了2018年台风的三个特点,特点一: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多,2018年西太平洋生成29个台风,其中有11个台风登陆我国,数量惊人;第二个特点是登陆位置偏北:2018年夏季,台风安比、云雀和温比亚3个台风在一个月内相继登陆上海,非常少风;第三个特点是灾情比较重。 问题1(综合思维)台风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强风可以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暴雨可以

(第20讲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2008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20讲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考纲要求]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知识讲解] (1)主要地质灾害 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 地震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要素:震源(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相对应有地面上的点) 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 多倍。 分类: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 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 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 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活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昆仑山。 金星也有火山。 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史前喷发过,后来未喷发过。 、台湾、海 南岛等地,最近年代(1951年)喷发的火山在新疆境内的昆仑 山中。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定义: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含有泥沙、石块及巨大的砾石。 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当夏季暴雨骤 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占2/3,地表起伏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 构遭破坏,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主要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边 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 (2)地质灾害的特点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多发,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4)地质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能力训练] 1.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寒潮在美国经常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分布 D.洋流分布 3.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D.元古代 4.下列地质灾害主要由外力导致的有() A.日本神户地震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新疆地震D.长江巴东段滑坡 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