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孟子梁惠王下的成语

孟子梁惠王下的成语

孟子梁惠王下的成语
孟子梁惠王下的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精编版

出自孟子的成语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sìhú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孟子》【民本篇】乐民之乐者

【原文】 乐民之乐者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做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做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会有的事。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焚书坑儒 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史称“焚书”。 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术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追查,对于证据确凿的460人,处死,无罪者释放。 修建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有功,但是他太耗费民力,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后来他又费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游,这是他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孟子》【民本篇】乐民之乐者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关于孟子的名言和成语

关于xx的名言和成语 [标签:栏目],关于xx的名言和成语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2、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3、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艴然不悦: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6、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xx之间也。 7、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8、嫂溺叔援: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9、披发缨冠: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10、鱼和xx不可得兼。 11、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12、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13、罪人不孥: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14、易如反掌: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15、淫辞邪说: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16、胶鬲之困: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8、由博返约:指做学问人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 19、於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於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於事,终莫能听纳其说。 20、众楚群咻:指众多的楚国人共同来喧扰。后指众多外来的干扰。 21、引领而望: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2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3、xx的成语 24、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众。 25、廉顽立懦: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26、自以为是: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27、神州赤县: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28、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3、【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4、【出尔反尔】(原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后用为犒劳拥护王者之师的典故。《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6、【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 《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贬义词。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8、【事半功倍】事,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意为措施只有古人的一半,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注意与其反义词“事倍功半”的区别)《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必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自倍。? 9、【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宋·朱熹《与陈丞相书》:?然彼贤者,其明既足以烛事理之微,其守既足以遵圣贤之辙,则其自处必高,而不能同流合污以求誉。? 10、【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替深水潭赶来鱼的是水獭;替丛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武赶来人民的是桀纣。后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爵?同?雀?。 11、【闻过则喜】过,过错。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宋·司马光《奏弹王安石表》:?伏遇陛下即位以来,日慎一日,闻过则喜,从谏如流。? 12、【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矣。?13、【心悦诚服】悦,高兴,愉快。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诚心诚意地信服或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4、【一傅众咻】傅,教。咻,吵。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

孟子中的成语

孟子中的成语 [标签:栏目] ,孟子中的成语 1、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2、己饥己溺——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3、广土众民——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4、一介不取——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5、救民水火——救:拯救;水火:水深火热。从水深火热中拯救老百姓 6、上好下甚——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7、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8、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9、深耕易耨——易耨:勤于除草。深耕细做,及时除草。比喻精心耕种。 10、不愧不怍——愧、怍:惭愧。形容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11、来者不拒——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12、舍己芸人——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13、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4、威武不屈——威武:权势,武力;屈:屈服。**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坚贞顽强。 15、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16、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17、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8、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19、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20、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 21、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22、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23、深恶痛疾——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24、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25、言近旨远——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26、俯仰无愧——比喻没有做亏心事,并不感到惭愧。 27、独夫民贼——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 28、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29、创业垂统——创业:创建功业;垂:流传;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 30、却之不恭——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31、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32、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33、敌众我寡——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34、大而化之——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35、率兽食人——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36、充类至尽——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37、舍我其谁——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 (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4分) 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请简析。(6分)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4分) 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 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军队。③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完整版)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 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

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孟子中的成语及注解

2014年11月30日制作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

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相关典故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

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

孟子的智慧_第二章 梁惠王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⑥:‘王赫斯⑦怒,爰⑧整其旅,以遏徂莒⑨,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 ①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④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⑤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⑦赫斯:发怒的样子。 ⑧爰:语首助词,无义。 ⑨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⑩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 厥:用法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评析】 本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外交策略;二为匹夫之勇和大勇的内容。 以前我们见到孟子的言论,大都集中在内政方面,而本章中齐宣王开口就问:“交邻国有道乎?”径直将问题引向了外交方面。孟子于是做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此间的天命不一定要理解为神秘化的东西,还可以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方向。 在这里,孟子所阐述的外交策略也不深奥,但很实用。其中关于大国、小国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然而,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不能领会多少。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他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且高深莫测;而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很难理解孟子的论断。 孟子怎么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只是把话锋轻轻一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的破绽,进而又是一番宏论。 齐宣王承认自己好勇,孟子顺水推舟说好勇也没什么,只是别好小勇就可以。于是便连带阐述了关于大勇与小勇不同的问题。 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就是小勇。这种匹夫之勇首先是一种血气之怒,动不动就会以性命相拼,而不是从理义上进行斗争。 从效果上看,小勇只能敌过一人,而大勇却能安定天下。 比如,小勇就是莽张飞、黑李逵,而大勇只能是刘皇叔、宋公明。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6~8题。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尊敬,敬重。 C.刑于寡妻刑:惩罚,管教。 D.度,然后知长短度:用尺子去量。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为长者折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 D.物皆然,心为甚// 然则王之所大欲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以“独何与”这样的发问,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6.(3分)C 7.(3分)D 8.(3分)D 二、诗文默写。(8分) 9.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题)(8分,每空1分) ①群臣吏民,,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侯生曰:“将在外,,。”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④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 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 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 勿听;诸大夫背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 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 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 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 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 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夭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 而征,北狄怨。目:‘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 时雨降,民大悦。书日:‘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 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 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 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o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孟子*梁惠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

人教部编版中小学关于《孟子》的成语大总结

人教部编版中小学关于《孟子》的成语大总结 1、杯水车薪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 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 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解释】: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 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 【出自】:《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解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 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 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 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5、不虞之誉

【解释】: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出自】:《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 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7、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 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 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此一时,彼一时 【解释】:此:这;彼:那。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 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 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9、箪食壶浆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 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 迎的情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孟子的智慧_第一章 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年),惠是其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载,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遗弃,抛弃。 【评析】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儒学的传统就是君子不言利。 然而,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于言利。或者说,君子也要言利。 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不可能只说仁义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既说利也说义,还是圣人孔子的那句话说得好,叫做——“见得思义”。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经始灵台②,经之营之。庶民攻③之,不日④成之。经史勿亟⑤,庶民子来⑥。王在灵囿⑦,幽鹿攸伏⑧。幽鹿濯濯⑨,白鸟鹤鹤⑩。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②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③攻:建造。 ④不曰:不几天。 ⑤亟:急。 ⑥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⑦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六篇】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六篇】 导读:本文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六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