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类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关系

人类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关系

人类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关系
人类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关系

人类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关系

王凡

人类历史的诞生伴随着信息的诞生,可是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却姗姗来迟,直到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后,才逐渐展露出信息时代的真正面目。

我们的社会经历了语言、文字、电磁波、电脑等四次重要的信息革命。信息的传播、融合和持续发展是人们发明、创造、开拓、进取的基础条件,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力。信息载体的一次次演变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一次次飞跃,信息的普遍性、流通性和共享性以及信息革命的不断升级,必将引导全人类走向和平大同,人类文明正以一种超乎我们想象的加速度在前进……

一、人类社会和四次信息革命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诞生了46亿年的星球,身披蓝色,显得那么美丽,宁静而又生机勃勃,她就是太阳系的唯一骄子——地球。人类便是这颗蓝色星球通过长期演化所创造出来的奇迹。

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先生在印度西瓦立克山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地层中发现了带有牙齿的猿类上颌骨化石,两年后这种化石被命名为“拉玛古猿”。在自然界的变迁过程中,拉玛古猿中的一部分进化为南猿,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大约300万年前,南猿中的一支开始直立行走,并逐步进化为“能人”,这就是人类最早的代表。早期直立能人和南猿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要比南猿进步。如头盖骨变薄,脑容量增大。能人的脑量平均可达到656亳升。

距今约150万年至2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经过无数代的演化,进入到晚期直立人阶段。以“北京人”为例,脑量已经达到1043毫升,除头盖骨还较厚、眉骨粗大、吻部前突、髓腔较小外,与现代人已非常相似。

距今约20万年至5万年前,人类的发展进入到早期智人阶段。早期智人的脑量继续增大,并能完全直立行走,那时很可能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语言,制作石器的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步,甚至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埋葬死者的习俗开始出现。我国的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桐梓人和许家窑人,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法国的圣沙拜尔人以及巴勒斯坦的斯虎尔洞人等都属于早期智人的范畴。

距今约5万年至1万年前,人类进入到晚期智人阶段,其体质行态与现代人完全相同或接近,脑量达到1400毫升,和现代人基本一致。他们能够制造多种石器,并发明了骨针、渔叉、弓箭,出现了雕刻、绘画等原始艺术,埋葬死者的习俗十分普遍,同时出现了原始宗教。我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资阳人和鸽子洞人,法国的克罗马农人、非洲的费洛里斯巴人、大洋洲的科体纳人、印尼的瓦贾克人等都属于晚期智人的范畴。

回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从古猿、直立能人和智人的三个进化阶段,从原始人群演化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人类的文明进步走过了极为艰难的漫长历程。

(1)在最初的原始人群中,人们只能通过手势、眼神、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阻碍了经验和知识的传播,因此那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为了维系生命的延续,必须团结起来同野兽作殊死搏杀,同自然界一切灾难性因素作顽强的斗争。在这种长期艰苦劳动的过程中,人们的肌体得到了锻炼,发出的声音出现了高、低、粗、细的频率变化,通过不断的磨练和积累,促使了器官的进化和完善,人们终于创造出了语言,并以此提高了在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信息革命,“语言”成为人类活动中最初的信息载体和相互联系的手段。

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特别在原始人剿捕野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从此可以前呼后拥,从四面八方包围猎物,并聚而歼之,人们的作战效率提高了,食物开始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使用能够扩大人们的记忆领域,刺激大脑的进化,并进一步促使了人类最初思维能力的升华。自此,人类原始的本能行为转变成有意识的活动,大大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和自然界抗衡的能力。人们因而告别了蒙昧,进入到低级有序的状态,“语言”成为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第一个信息平台。

但是,原始人积累知识的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社会发展的速度还是相当缓慢。当时,人们只能使用粗劣的石器工具,通过采集和渔猎来维持日常生计,用结绳来记录某些重要的事件和灾难性天气,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本领唯有通过氏族部落的长者向晚辈的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承袭下去。这种传播交流的空间极为狭窄,甚至某些好的经验和技术常常因自然界的因素或其他意外原因而夭折。人

们想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就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的进程非常艰难,以至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占据了人类全部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通过世世代代的长期耕耘,语言系统得到空前的巩固,对自然界的各种基本信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由于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们由生食、野食转变为熟食,从此改变了原始人的饮食品种,扩大了食物来源,改善了营养结构。这不仅有利于人们的生长发育、体质体能的提高,同时也使人类变得聪明起来了,并逐步地出现了农业生产、家禽饲养、手工编织、陶器烧制等多种活计。人们开始懂得了晴雨风雪和寒暑交替的气象变化,知道了什么时候日短夜长,什么时候日长夜短,掌握了节气变化和春种秋收的规律,学会了预防自然灾难的某些经验与方法,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提高。除此以外,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人们除了干活、吃饭、繁衍哺育后代以外,有了装饰、审美的要求,由于对“神”的崇拜而由此派生出了宗教礼仪活动……人类渐渐地摆脱了原始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产生、使用和发展起到了最为根本的作用。

(2)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全面过渡。由于生产活动的不断进步,物质财富有了积累,因而导致了贫富的分化;又由于贵族权杖的出现和宗教礼仪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便产生了要把某些事物记录下来的要求。于是,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了,文字形态开始萌芽了。在我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江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中都出现了刻划在陶器上的(也包括玉器和其它载体上的)指事性文字和象形性文字,时间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左右。

“文字”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记录事物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伟大的信息革命。它较之第一次信息革命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夏、商、周是中华民族第一轮文明高潮的辉煌展现,她和世界上著名的埃及文明、西亚文明、玛雅文明一样都是以成熟的文字体系作为其文明的基础。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产生了两次重大变革,即从原始氏族公有制转变为奴隶制,又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这时期诞生了具有完整系统的甲骨文,创立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周礼”,建立了朴素的古代哲学体系——易经八卦,这一切不

仅是当时社会坚如磐石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以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文字形态的出现,到殷商甲骨文的形成和金文的不断演变;从陶器、玉器、竹木器、漆器、丝织品的制作到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从大规模农业生产劳动到手工作坊的兴起、城池的修筑和宫殿的营建;从阶级分化、礼制盛行到国家机器的确立……这一切足以证明:文字作为信息传播手段所折射出来的巨大能量。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作为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由于文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因此也导致了记录文字工具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这对文字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普遍采用尖状器在各种载体上进行操作、刻划,考古学界把这种新石器时代不成熟的文字称作“刻划符号”。在江苏、浙江、陕西、河南、湖北以及山东等地都出土过玉、石、贝、陶器上的刻划文字。这种制作文字的方法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此外,在西亚古代巴比伦文明中,也出现过一种契形文字,它是在泥板上进行雕刻而完成的。

殷商时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系统文字的正式诞生,而它的制作方法同样是用尖状器在龟甲和牛肩甲骨上进行刻制。之后出现的文字便是青铜礼器上的铭文,这是通过模范浇铸而成的。在陕西周原一带就出土了大批具有这种青铜铭文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记录大多用竹简、木简和刀削来完成。自从秦发明毛笔以后,简策便开始用毛笔书写,替代了刀削低效率的劳动。西汉时期,帛书开始广为流行。到了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作原料,制成了植物纤维纸。遂使文字的书写和传播更为方便。公元七世纪,造纸术开始传入其它国家,从此掀开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笔、墨、纸、砚因此成为中国历代的文房四宝。

唐朝初期,雕版印刷问世,使得文字信息的传递一下子上升到批量阶段。这对记录文字、传播信息又起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在唐、宋、元、明、清约1300年时间内,基本上以雕版印刷为主。

北宋庆历年间,毕升首先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之后有人仿效,出现了泥活字,又出现了瓷活字。元代开始用木活字,此外还铸造出了锡活字。至明、清

两代,流行铜活字和铅活字。中国明代陆深著《金台纪闻》以及清代魏崧著《壹是纪世》中就有用铅活字印书的记载。由于活字排版技术的逐渐完善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最终代替了雕版印刷,从而使信息的流通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文字信息的广泛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营造了士大夫文化的昌盛,并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建设的全面繁荣。

(3)十八世纪末,继瓦特发明蒸气机以来,引发了各国对科学技术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当时正处于一个农业社会的背景下面,地域间、国家间的相对封闭影响了信息的广泛交流,从根本上阻碍了世界的整体进步。

十九世纪初,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电磁波可以运载信息。1837年,美国莫尔斯通过试验,发明并建成了电报线路,7年后正式开通了有线电报通信业务。1876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又发明了电话。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进行了一项实验,他用火花隙激励一个环状天线,用另一个带缝隙的天线接收。这一重要的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存在的预言,并由此架起了电磁波从有线通向无线的桥梁。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25公里无线电报的传送。1899年,无线电报跨越英吉利海峡的试验获得成功。1901年,跨越大西洋3200公里距离的试验又获得成功。无线电报的发明是人类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一个巨大成就,它把世界各国的距离拉近了。

1906年,美国费森登进行了一项实验,他首次使大西洋航船上的服务员听到了从美国波士顿播放的音乐。1919年,第一个播发语言和音乐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在英国建成。此后,无线电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并从中波扩展到短波、超短波,从调幅扩展到调频、脉冲调制等,直至可以进行远距离的现场直播。

1929年,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英国科学家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象搬上屏幕。之后,英、美先后开始了试验性的电视广播,二十世纪中叶,电视广播陆续在世界各地得到发展。从此以后,不仅是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同时也包括音响信息和图像信息都可以通过电视进行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1957年,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它迎来了全球通信时代的到来。1963

年,美国把“辛康”2号射入距离地球35800公里的同步轨道,成为第一颗定点通信卫星。与此同时,六十年代初,美国梅曼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脉冲激光器。不到一年时间,第一个连续激光器——氦氖激光器又研制成功。从此,用于信息技术的电磁波谱从无线电频段扩展到了光频段。此时,美国华人物理学家高锟博士首先提出了可用高纯度的玻璃纤维代替导线,用光代替电流,从而来实现长距离低损耗的激光通信理论。七十年代,光纤通信技术研制成功并进入实用阶段,这一成果猛使全球通信容量扩大了10亿倍。

电磁波理论的具体应用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包括无线电技术、微波技术和光波导技术的成就,遂使电磁波上升为人类传递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形式和手段。它使通信、广播、电视、遥控、遥测、遥感、雷达、无线电导航等得以实现,并进一步使电磁波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宏观世界和物质微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电磁波的发现和利用,使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达到了无穷无尽,同时也催化了科学技术更加迅猛的发展,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伟大的信息革命。这次信息革命的成果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全面革新,使世界生产力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生产——技术——科学”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超越了以前几个世纪。同时也为下一次信息革命的到来作好了先导准备。

(4)二十世纪下半叶,新知识的迅速传递、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融合、文化氛围的不断创新、学科与学科间的碰撞交叉、区域经济的全球联系、世界格局的多极演变、科学家们在新领域的重大突破……各种意想不到的新事物、新概念、新形势层出不穷,使人目不暇接,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变迁,生产力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人们普遍地感到人脑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之间的矛盾;人的精力的有限和科学天地广阔无垠之间的矛盾;人生命的有限和宇宙时空无始无终之间的矛盾。社会企盼着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的出现,以缩小这些矛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类文明的层次。我们终于惊喜地发现,一轮崭新的文明已经降临了,这便是轰轰烈烈的人类社会第四次信息革命——计算机革命爆发了。

半个世纪前,西方国家的有志者首先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研制、探索。1946年,在美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宣告诞生。该机占地面积140平方米,使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重量为30多吨,每小时耗电140千瓦,

运算速度为5000次/秒,它能按照人所编好的程序自动地进行计算。1949年5月,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电子计算机在英国剑桥大学投入运行。从五十年代开始,电子计算机逐步进入到工业生产阶段。随后便利迎来了一个不断升级换代的全新局面,真是一发而不可收。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二进制与程序存储等基本技术,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其体积大、能耗高、运算速度慢、存储量小、可靠性差,并且制造成本昂贵。即使如此,人类还是依靠它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

第二代计算机从50年代末开始设计,以晶体管构成基本电路,内存改用磁芯,外存大量应用磁盘,运用了算法语言和编译系统,运算速度每秒可达数百万次。和第一代计算机相比,体积、重量、耗电、造价等大为减少。

第三代计算机于1962年试制成功,1965年进行批量生产,它采用集成电路,已有操作系统,小型机广泛使用,有了终端与网络,运算速度每秒可达千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于七十年代以后研制成功,它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即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几千到几十万个元件,这就使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耗电进一步降低,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从而出现了每秒达数亿次运算的高速度大容量计算机。

八十年代以后,第五代计算机开始研制、生产。和前四代相比,第五代计算机无论在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应用领域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五代计算机是一个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信息智能系统,她突破了诺意曼机以往所采用的顺序控制方式和数据流控制方式,而是实行并行处理,因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推理速度。它的功能由数据信息处理上升到知识信息处理,由计算速度的量变上升到智能运作的突变,人们因此称其为电脑。其特点之一是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它的电路线宽只有0.5微米,仅是人的头发直径的5%左右,计算速度每秒可达10亿次,最快的达到每秒几百亿次。特点之二就是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能够识别声音、图像并具有学习和进一步推理的功能,真正起到了人脑延伸的作用。同时,第五代计算机仍继续在向巨型化、微型化、多媒体和超媒体化方向发展。

刚刚起步的计算机革命正在推动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等许多领域的自动化革命。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进行信息生产、知识生产和智

能生产的全新时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已不单纯是一种科学技术现象,它更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整体现象。可以预料,在新的二十一世纪里,计算机革命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其规模将向全球网络化、纵深化推进,其技术将向超导化、生物化和量子化迈进。这些目标一旦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又会出现一次重大的飞跃。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必定会进入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二、信息的意义、作用、功能及特征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随着全球通信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这种较为具体而普遍的特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信息因此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新概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可是,信息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从对它的度量、传输(即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研究而开始确立的。1924年,奈奎斯特首先证明了信息传输的速率与信道带宽成正比。1928年,哈特莱证明,信息量与信息长度的对数成正比。这是关于信息度量的先驱性工作。

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从此创立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论。他在文中把“信息”这个普通的词汇上升到严密科学的高度。他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概念,而且提出了度量信息的数学方法,从而形成了一门研究信息的传递和变换规律的专门学科。

信息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它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反过来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信息学最初只是从通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它的许多规律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已远远地超出了通信科学技术的范围,并在其它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信息学逐渐递变为一门全社会的公共学科。

总起来说,信息论的研究范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狭义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度量、通信的容量以及信源编码等问题。②一般信息论——主要研究通信的一般理论,其中包括信号与躁声理论、信号的过滤与检测、调制制度、抗干扰编码以及关于信息处理方面的问题。③广义信息论——不仅包括上面所讲的两个方面,同时还包括了其它一切和信息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语言文字学、人文社会学等。

这里,我们将探讨的是信息和人类文明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从中认识信息的意义、作用、功能及基本特征。因此,也可以把它称作“人文社会信息学”。

(1)在我们周围弥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日月星辰是宇宙信息,计算机程序是技术信息,遗传密码是生物信息,报纸、广播的内容则是社会信息。不过,作为信息的特定意义它还必须展现新的内容和新的知识,而不仅是已知的东西。而且,信息必须以某种物质和手段作为媒介来进行存储、传输或显示。

信息本身不是一种知识,而只是一种源于物质、现象和事态的客观反映,它表现为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就其本身而言,它并不具备能量。信息必须通过人为的加工(归纳、提炼、分析、组合、嫁接等)才能形成新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能量和生产力。而知识的综合则能上升为智慧,这是对某一范围知识的升华,同时必须超越该知识范围的基本理论。因此信息是平列的,知识是组合的,而智慧是有生命力的。然而,信息与能量、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成为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必然形式。事实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纳为三个过程的循环:①从外界获取信息;②经过人脑处理信息;③发出信息去适应、控制外界的各种变化。

1983年7月,广西南宁召开了中国创造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被邀请的日本专家村上幸雄为与会的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发明家、厂长、经理、教育专家们讲课。村上幸雄手捧一把曲别针,向与会者提出了一个十分新奇的问题:“请诸位动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说得出这些曲别针的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挂杂志、钮扣掉了可用曲别针临时勾起……”一下子,大家说了二十几种。这时,与会者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村上伸出三个手指头。与会者议论:“三十种?”村上摇头。“三百种!”人们惊呼。这时,坐在台下的许国泰先生向村上递了一张条子,上面写道:“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三千种、三万种。”第二天,许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了《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

许国泰先生把曲别针分解成铁质、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银白色、直线、韧性、硬度等十个要素来分解,连成信息标(X轴),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进行要素分解,连成信息标(Y轴),两轴相接并垂直延伸形成信息反应场,使两轴上的信息依此“相乘”,即可进行“信息交合”。于是,

曲别针马上变成了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变作数字符号可进行四则运算;做成外文字母可进行拼读;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作燃料;根据磁场原理可制成指南针;曲别针是铁元素,与其它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可生成的化合物是成千上万种——曲别针的用途接近于无穷。

作为“信息交合论”的创始人许国泰先生作了如下归纳:“生物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我想,信息也可以繁殖,不同性质的信息交合,可以生成新的信息。信息交合的反应场是一个魔球,信息的引入和层次的变换,会引出一系列新信息的组合。魔球旋转,新的构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其实,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对事物表面信息的收集,并通过这种收集形成感性认识。根据感性认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处理,便可形成概念。将概念进行归纳、比较、综合,就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系统化和优化即成为知识。知识又形成系统信息。系统信息与系统信息的交叉、嫁接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这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便形成了信息魔球。这就是信息的卓越意义。

(2)信息的意义一旦被社会认同,信息的发展就如虎添翼。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不仅辅佐了信息论的建立和日渐完善,同时也导致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等一批相关学科的全面发展。

与信息论建立的同时,一套能够定量地处理系统内部关系的数学理论逐步演化为一门崭新的组织和管理的新学科——系统论出现了。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任何一个需要研究的对象都处在某个特定的系统中,并且任何一个系统都由好多元素组成。系统论要求我们系统地提出问题,弄清系统中各“元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而后选定最优方案并付诸实施。系统论最基本的思想就是要把所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看到其中“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联,并且从整体角度来协调好这种关联,使系统在我们所要求的某种性能指标上达到最优状态。

控制论则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分支基础上的综合性边缘学科。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所著《控制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形成。控制论以各类系统所共同具有的通讯和控制方面的特征为研究对象。不论

是机器、动物或社会,尽管属性各异,但它们都要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运作。物质基质不同的系统都有信息交换、反馈调节、自组织、自适应等方面的共性,把这些共性抽象出来加以形式化的研究,便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各门学科的共同语言、概念、模型和方法。控制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包括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社会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等四大分支在内的庞大学科体系。

计算机革命以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新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科学研究领域、生产技术领域、规划决策领域以及经济商贸等领域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新的飞跃。与此同时,它也促使了其它新理论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如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的形成。(即所谓的“新三论”)这些新理论的诞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内涵,标志着现代科学水平已进入到高度综合化、一体化的历史新阶段。这就是信息革命转化为能量、生产力和财富的过程。

短短半个世纪的历程,计算机革命孕育了整个世界的重大进步。五十年代,为了解决一项飞机机翼二度空间动力学的问题,利用当时一架最好的计算机,要化30年时间和1000万美元的代价。八十年代,用“克雷1号”计算机,需要15-30分钟时间和1000美元的代价。到今天再来解决这项计算,便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简单工作。八十年代以后,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迅速介入到工业生产领域。日本汽车制造业大量采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操作,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从原来的31小时缩短为9小时。中国宝山钢铁厂的热轧钢板机采用计算机技术控制以后,一台轧钢板机每天的产量达到10万吨,比原来提高了200倍。九十年代初,国际人体基因组计划测定一个碱基对要花1美元的价值,30亿个碱基对全部测完,则需要30亿美元。后来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测序,只需17美分便完成一个碱基对的测定。原先估计需要5000名科学家进行15年的工作,后来只用8年时间就完成了,整个经费从30亿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左右。在天文探测领域,科学家用计算机将相距几千米的射电望远镜连结成一种超大的望远镜系统,它的威力超过了任何单台望远镜,计算机能够分析和研究接收到的各种宇宙射线,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人的眼睛和照相机……人们终于看到了信息革命所显示出来的巨大作

用,人类文明的进程正在加速向“金字塔”的顶端冲击。

(3)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化的互联时代,这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的时代,信息载体的演变一次次推动了社会整体功能的发展,世界展露出了新的曙光。

日本全国“信息社会”发展纲要的领导人松田米津提出了信息社会按时序排列的具体坐标。他认为,第一阶段(1945-1970年)计算机大多用于解决科学课题;第二阶段(1955-1980年)基本上解决管理问题;第三阶段(1980-2000年)计算机用于个人。今后,人们利用信息就象利用电和水一样。信息革命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和整个世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后工业社会的预测在西方最具代表性,他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1973年)引起了世界的巨大反响,他的思想已体现在美国文理科学院“2000年委员会”的基本路线中。贝尔按照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将前工业社会依靠原始劳动力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进行采矿、捕鱼、林业、农业等采掘性劳动看作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将工业社会以制造商品为目的的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轴心组织起来的劳动看作是人与环境的斗争;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它改变了经验居首位的传统模式,而是用知识进行社会管理、指导决策、开发研究、创造变革等,并把这种趋势看作是人与人的斗争。同时贝尔指出了未来社会的五大特征:①服务性经济的崛起。②专业技术阶级占主导地位。③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④规划和控制技术的发展。⑤智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美国《第三次浪潮》(1980年)的作者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第三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浪潮文明为“农业革命”历时几千年,第二次浪潮文明是“工业革命”只用了三百年,第三次浪潮文明可能只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第三次浪潮期间会出现四种关键产业,即电子电脑产业、空间产业、海洋工程和生物遗传工程。新的生产方式能把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从工厂和办公室转移到家中去,这就解决了交通危机和工业社会中的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布赖顿斯坦的观点是:“当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的意义超出了工业生产的作用时,工业社会就成为了信息社会。”他认为发达工业国家里的“信息社会”业已形成,因为人们花费在个人交往和信息交流上的时间大大超出了消

耗在工业产品生产上的时间。

事实上,从1956年起,美国白领阶层的人数就超出了蓝领阶层的人数,并呈现出逐年递增之势,九十年代以后,白领阶层的比例已达70%左右。并且这种趋势同样体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中。

信息社会的诞生,顾名思义是依靠信息量的巨大增加来实现的,信息量的增加是依靠信息革命和信息传播工具及手段的一次次变革来推进的。从古代的结绳记事、烽火驿亭、笔墨纸砚、算盘算筹、书籍报刊、人口迁徙、车船运输……到现代社会的显微镜、望远镜、火车飞机、电报电话、广播电视、摄像扫描、雷达导航、通信卫星、计算机、传真机、遥感器……全球性通信网络的形成以及满载信息的光盘、磁盘所建立起来的巨大信息库最终使世界缩小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这就是信息的功能在人类实践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也是信息社会的真缔所在。

(4)通过以上对“信息”的介绍,这里,我们便可对信息的基本特征作进一步理性的阐述。

《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控制论》的作者维纳则认为:“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也有人把信息理解为集合的变异度、事物的差异和关系,或者是系统的有序性等。这些概念只是在某些地方触及了信息的本质,而远没有展现出信息的全部面目。

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追根溯源,那么信息的产生和开始,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大爆炸的理论认为,宇宙起始于一个能量极聚、质量极大、密度极高的奇点(或称宇宙蛋)。大约在110亿年以前的某个时刻,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其爆炸碎片向各个方向猛烈抛出,形成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天体,它们互相碰撞互相吸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宇宙。而信息正是伴随着宇宙中的一切过程而发生的。

对我们地球人类而言,人是第一位最重要的,只有当人发现了信息、掌握了信息和运用了信息的时候,信息才成为其“信息”。当然,由于我们自身和环境的局限,目前还不可能对信息的全部内涵作出完整的解释。这里,只能在地球惯性系的范围内,从较为普遍的角度对信息的特征,作一个简单的归纳:

首先,信息是到处存在的。它来自家庭、民族、社会等一切人文世界;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一切生物世界;来自陆地、天空、海洋以及太阳系、宇宙等一切物理世界。

其二,信息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感知的。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神经、大脑等器官正是感知信息、接受信息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探测手段和探测仪器对信息进行识别。信息的作用只有在为人所感知和理解、使用的情况下才会体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类的知识层次和文明层次的差异,因此人们认识信息的过程和利用信息的效率是有差别的,甚至有相当大的差别。

其三,信息是一种资源。它和物质、能源同等重要,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所不同的是,物质、能源在地球上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信息资源不仅没有限度,而且其发展只会越来越快。人们从发现物质到发现能源到发现信息,其作用是不断递增的。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讲,信息应该是人类一切知识、学问、智慧、思想以及从客观世界所反应出来的各种数据、现象和情况的总和。

其四,信息永远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大到宇宙时空、日月星辰的变幻,小到企业产品的优劣,经贸市场的行情、股票的升跌,甚至包括人的肉眼所看不见的粒子、波、射线等微观现象。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所有事物的属性,也是信息的基本属性。

最后,应当是信息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它通过运载、存储、传播、再生,可以为全人类共享。并且,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综合能力和系统能力也就越强,人类活动的有序度就越高。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综合、交融、嫁接,可以产生出无穷新的信息,形成无穷新的知识,创造出无穷新的智慧。人类通过一代一代的生存繁衍,正是在这种无限循环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分工逐渐细化,大脑逐渐发达,脑容量逐渐增大,智商逐渐提高,从最初的古猿变成了人,从原始人变成了现代人,特别是通过人类历史上一次次的信息革命(语言、文字、电磁波、电脑等),使世界进入到如今文明化的程度。

三、信息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

地球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生产技术的落后,物质能源的匮乏,各种战争的蹂躏以及自然灾害的种种侵扰。人类文明的过程从最初本能地对生存的渴求延伸到对衣、食、住、行的需求,而后进入到对健康快乐的追求,最后必然拓

展到对地外世界的探求。人类社会前进的这个总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因为这不仅符合人类自身进步的规律,同时也符合客观世界前进的规律。

我们通过对信息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便进一步发现,历史的进程、人类层次的提升总是和信息的发展相联系在一起,信息载体的变革应该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本质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信息发展史。

(1)1936年,一位阅历并不丰厚的知识青年,他的名字叫施昕更,当时只是杭州西湖博物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凭着他勇于实践的执着精神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勇气,终于在环太湖地区的余杭良渚镇率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施昕更先生的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在中国考古领域,并且在探索人类文明起源的领域,都是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

1996年,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之际,她所展示出来的东方文明曙光终于为世人所公认。浙江、江苏及上海等地都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开展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纪念良渚文化的诞生,同时追仰这位考古发掘事业上的先驱者——施昕更先生。我国并将“良渚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向联合国提出申报。

笔者也值此对良渚文化的各种文明因素和人类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综合良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性质的演变、宗教礼制的盛行以及文字形态的萌芽等四个方面,笔者的结论是:良渚文明雄居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之首。

在良渚文化中,足以引起普遍关注的是良渚文化中玉壁、玉琮等玉礼器的发现,这不仅是当时先进经济基础强有力的证明,而且也是当时先进上层建筑的具体反映。这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首屈一指,同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也是罕见的。(除中美洲古代文明有玉器外,其余古代文明没有玉器。)特别是玉礼器上的兽面纹与神人图腾,它更是良渚时代政治宗教、礼仪制度、贵族权杖的物化形态。后来到了夏商周时代,《周礼》中确定“苍璧礼天”、“黄宗礼地”,便是继承了良渚文明所开创的礼仪先河。

在良渚文化中,另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良渚新石器时代的萌芽文字。1936年,施昕更先生率先在良渚地区发现了5个陶器上的这种刻划字符,随后何天行先生也发现了4个良渚陶器上的这种刻划字符以及良渚椭圆黑陶豆盘上的另外8个刻划字符。很可惜,这些情况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基础建设的蓬勃开展,

在各地出土的良渚时代器物上,(同时也包括早年流失到国外的一些良渚器物上)陆续发现了良渚时代文字形态的多种刻划。其中以1976年苏州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件黑陶罐(编号为T129:1,现藏于吴县文管会)最为典型。罐腰部自左至右并列4个刻划字符,从它们的结构分析,已经接近殷墟甲骨文的形态。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研究后认为,这4个字应释读为“巫 五俞”(巫钺五偶)意思是“神巫所用的五对钺”。1987年,浙江余杭南湖出土的另一件良渚黑陶罐上,自肩至上腹部刻划有8个字符,李学勤先生认为,可试释为“朱 戋石,网虎石封”。“朱 ”是红色的旗帜,可理解成族名或人名。“戋”读作“践”,意思是行、往。“石”是地名。“封”训为境。整句意思是:“朱 去到石地,在石的境界网捕老虎。”

我们将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中发现的文字形态和以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发现的指事性文字和大汶口文化中发现的象形性文字相比较,显然良渚时期的文字形态要先进得多。

良渚时代,之所以生产力如此活跃,社会形态急剧变革,宗教礼仪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这和良渚文化中早期文字形态的出现和使用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需要从文字作为信息载体的高度去理解、去认识。以往学术界普遍把文字的出现作为一般文明因素来加以讨论,而没有从文字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进行研究,这是有失偏颇的。

人类文明的进程必然伴随着信息和信息量的增加,离开了信息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什么发明创造都不会出现,而信息的增加、积累、再生,必然要依靠信息载体的进步和革命。蚂蚁和蜜蜂的社会早于人类社会数亿年,而至今仍是那种永无长进的古老形式,这就是因为缺乏信息量的增殖或增殖极微的缘故。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进化、发展除了先天的遗传基因外,主要是依靠后天获取信息进行的。人类不仅有受教育、受训练等被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自学习、自适应等主动掌握信息的能力,并且更有融合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最为广泛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些能力,人类自身才会不断进化,人类文明才有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量才能不断增加,以至到了今天的信息爆炸、知识产生连锁反应的崭新时代。

(2)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信息的发展。信息每发展一步,都推

动着人类文明的变革和文明层次的提高。在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发明都与信息相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如此。纸的发明解决了文字信息的固定问题,使文字的复制和传递更为方便。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包括图像信息)能够大量复制,广为传播。指南针的发明是获取了地球磁场的信息,为航行、探险指示方向。火药的发明,证实了不同信息的融合可以产生信息的转换并导致新的飞跃。

从近代来看,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发明也正好说明了物质能量客体在相互转换中,信息成为其必然的联系形式。随后的轮船、火车、飞机的发明则构成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大流通和大融合。

十九世纪以后的电报、电话、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发明更使得信息到处漫游,无孔不入,终于把整个人类从传统社会带进了现代社会。

当代社会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便进一步将各种信息压缩成0和1两个基本数码,并通过程序控制进行自动计算、随机处理和智能推断。成为信息发展史上一座最为卓越的丰碑。

这一系列的重要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不言而喻,人类社会的进步确实与“信息”息息相关。因此,信息才是真正的万川之源,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科学成就都是受其派生的。同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加快信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正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一样。

但是,在信息社会真正到来之前,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有所认识,其概念也是十分模糊的。由于社会体制的不同,民族和历史的差别,文化背景的相异,宗教信仰和世界观的原因……人们一般都习惯于在自己久已形成的思想范畴和习惯经验中来思考各种问题。

例如,人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历史的前进;也可以从生产力的机制来衡量文明的发展;还可以从文化形态的演变来看待社会的进步;更有一部分人以宗教信仰来替代认识规律等等。这也是当今多极世界的相应产物。

从世界上人口众多的中国来看,我们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国情,从社会形态演变的方向,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在经济发达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贝尔先生则根据西方国家的国情,从社会生产力演变

的角度提出了人类文明将经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思路。

两者相比,前者倾向于从社会体制的内部因素来实行变革,象中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辛亥革命、直至八十年代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等都是如此。而后者则偏重于社会的外部因素,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是从旧制度的外部而不是内部出现的。

当然,世界上其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的民族和国家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社会前进模式。另外,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包括某些教会的力量和特殊的历史人物的造世作用等。这些情况确实曾经对世界的进程产生过区域性的和阶段性的影响力。

然而,不管从社会形态的演变来分析也好,还是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来看问题也罢,文化或宗教,内部或外部,唯心或唯物,一元或多极,出类拔萃的领袖或先知先觉的英雄……世界的终极发展毕竟不可能游离于信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趋势不会因为人们信仰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和学术观点的不同而改变其发展轨迹。九九归一,它们都得服从于人类社会信息发展的历程和方向。信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信息革命的不断升级最终将引导人类社会走向知识大爆炸、智慧大融合的光明时代,信息革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必然为全人类所共享。

(3)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计算机革命爆发以来,人类社会又一次听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召唤。世界经济以自身特有的规律,逐渐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特征。各国经济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正日益加深,人类社会走向大同的趋势首先以“经济一体化”的面目在世界各地进行。

经济学界这样认为,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将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品国际化阶段。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贸易始终保持长盛不衰的增长势头,到1990年为止,世界贸易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已达到15%,之后便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阶段为资本国际化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1993年美国对外投资达1300亿美元,是1980年130亿美元的10倍。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显示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第三阶段为生产国际化阶段。其重要特征是跨国公司取代民族经济和国家经济成为国际经济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全球四万余家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

世界技术贸易的60-70%,国际贸易量的50-60%,国际投资的90%,他们把整个世界看作是自己的生产车间和销售市场,并由此推动了各国间的生产、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和劳动力的广泛交流。

另外,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也在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世界贸易组织(WTO)要求缔约各成员国必须无条件地以“一揽子方式”签署“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协议,保证权利和义务在共同基础上的平衡,使世贸组织体制具有完整统一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一旦实现,世界社会必然会向政治一体化的目标迈进。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导致了联合国的建立,这便是世界政治一体化的一个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联合国的作用正在日益壮大。

与此同时,世界科学的发展也在向“一体化”的机制靠拢。事实证明,许多尖端科学只依靠一国的力量,或是某几个科研所的力量是难以有所作为的,要取得重大突破更是困难重重,或者即是为了完成某一课题的研究而无限止地延长研究时间,大大降低了效率。

我们可喜地看到,国际间在科学领域的合作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一些重要的科学学术课题,都要召开世界性的会议来进行研讨、论证。最近,对人体基因序列30亿对碱基的测定就是依靠了国际间的合作来完成的。

另外,为了接替即将退役的“和平”号太空站的工作,从1994年起,美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开始联合筹建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太空站,计划在2004年最终装配完成。它将为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观察地球及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场所。同时也为载人月球飞行、载人火星飞行以及更遥远的载人宇宙探测做好准备。1998年11月20日,由16国共同合作的国际空间站“阿尔法号”主体货舱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发射成功,其它部件也将在未来的几年中完成发射。

为进一步解开宇宙之谜,一项由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与的“阿尔法磁谱仪”研究计划也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承担了其中最重要的工作——研制永磁体和主体结构。1998年6月3日,“阿尔法磁谱仪”搭乘“发现者号”航天飞机,经过10天的飞行返回地面,带回来了重要的宇宙数据。2003年,“阿尔法磁谱仪”将重返太空,在新的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空间站上定居下来,它要在那里工作3-5年,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以及其它宇宙奥秘。

这一切正在证明,科学是无国界的。为了地球人类的共同利益,这种科学合

作机制将会在新的世纪里发扬光大。

世界正在一步步告别低级文明,同时又在一步步向人类更高级的文明靠拢。世界的一切发展其最根本的源泉都是来自信息的发展。信息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这种发展的结果,最终将引导全人类进入到一个更加高尚的社会,在这个社会机制里,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协作,也相互制约。不仅共同掌握信息,同时也共同享用资源和共同分配利益,最重要的是能够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如许多人所预言的那样:人类最终将进入大同社会和共产社会。

(4)在世界进步的历程里,在信息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人类社会经历了语言、文字、电磁波、电脑等四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语言信息革命发生在距今5万年至20万年前的人类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语言革命是通过人的器官进化,发出有意识有规律的声音来实现的。语言信息的传递方式基本上由长辈传给儿辈,由某甲传给某乙,或是由一人传给多人。因此这是一种点与点的信息传递方式。

第二次文字信息革命发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文字信息的传递是依靠记录文字的刻划载体、书写载体以及印刷载体来完成的,它应该是一种线的信息传递方式。文字信息较之语言信息的传递有了极大的进步。

第三次电磁波信息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电磁波和以后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信息传递超越了线的概念,而形成了一个信息覆盖面,因此它上升到面的信息传递方式。和前两次信息革命相比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第四次电子计算机信息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计算机通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容量的信息光盘以及智能化的电脑软件和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成果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信息传递网络,进入到迄今为止的最高层次,形成了多维的体的信息传递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的传播、信息革命的发展是沿着点、线、面、体的逻辑方向前进的。历史上每一次信息革命的爆发都是以信息传播手段产生革命性变革作为其鲜明的标志,这种信息传播的历程并不是以一种等差级数的关系在前进,而是以一种等比关系、加速度关系和大爆炸的关系在前进。而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恰是如此。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 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对于全球化的发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二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 行政管理1003班 4303100519 黄琳珊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材料学家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并把人类历史的发展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纵观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足见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材料自古以来就和人类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材料和知识三个要素。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工具、房屋、衣服、车船等的原料。人们最初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如石头、树木、骨角等等,以及一些在自然界存在。 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从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发展到制造复杂精致的石器,物质文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在“怎样生产”和“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两方面给社会经济生活内容带来质的变化,还必须等待金属的出现。 金属材料是最重要的机械工程材料,它包括:铁和以铁为基的合金(俗称黑色金属),如钢/铸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是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金属材料发展可追溯到史前,早在4000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如殷商祭器司母戊大方鼎,其充分说明远在商

代,我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冶铁技术,开始使用铸铁作农具。明朝时期我国还有了金属材料方面的较为专业的书籍。像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内有冶铁,炼钢,铸钟,锻铁,淬火等各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世界上有关金属加工工艺最早的科学著作之一,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在金属加工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 上述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方面的科学技术曾在世界上占有遥遥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在解放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机械制造,矿山冶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仪表,航空航天等许多现代化工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是"有色金属材料大国"、"钢铁大国"等金属材料大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人们发现了七种至今仍然广泛应用着的金属,它们是金银铜铁锡铅汞。这七种金属的发现及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成为惟一的智能群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石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过渡。金属时代(包括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这“四大发明”之花更是相继遍布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马克思在其《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文中曾发表过这样精彩的论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翻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最值得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莫过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了,它们在历史上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也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试想,要是没有这些发明,今天的人类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只好仍将字写在竹片、龟壳乃至石头上,我们将没有现在的书和练习本;而作战的兵器可能仍是长矛,大刀和弓弩……。一句话,没有成千上万诸如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那样的发明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以发明马的使用为例,起初马生来并不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的祖先由于当时生存的需要,人们经常从事时间比较长,劳动强度比较大的远程迁移,迫切需要代步工具和交通工具,以减轻劳动强度。马的体能比人强,而且容易驯服,所以人类发明了使用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动力。据说最早把受力点放在马颈上,发现行不通,后改放在马肩上,才发挥马的潜力。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战争,马又被人类发明为作战的工具,为了增强战斗力,人类又发明马蹬、马鞍、马鞭和马刺,当时发明使用了马蹬和马鞍的民族很快征服了没有这个发明的民族。因为有了马蹬和马鞭,能更有效地发挥人类在地面直立行走积累的所有的作战技能,显示了这个发明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给马脚钉铁马掌,一直沿袭至今。被认为马的使用方面的发明已相当完美了,但是不然,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1985年我国有人发明了塑料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作者: ————————————————————————————————日期: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一) 1 生物大爆炸发生的时间大概是(D)。?A、2亿年前? B、3亿年前? C、4亿年前? D、5亿年前2生物进化过程中,蛋白质生命可以从水里爬上陆地的条件是(A)形成以后。? A、臭氧层?B、植物?C、水蒸气? D、肺3根据考古所得的化石,地球上的生命大概产生于(C)。? A、20亿到30亿年前? B、30亿到35亿年前? C、35亿到38亿年前? D、38亿到40亿年前4原核生命大概经过了10到20亿年形成了真核生命。(是) 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二)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发展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D)。? A、它是自然变异和选择的协同? B、它是从低级到高级的?C、它是从水生到陆生的? D、以上都对2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产生于(D),? A、2亿年前? B、5亿年前?C、6000万年前? D、400万年前3人类物种的进化顺序依次是:非洲南猿、直立人、能人、智人。(否)4DNA的化学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是) 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三)1 人体的细胞大概有(D)。?A、50万亿个? B、100万亿个?C、150万亿个? D、200万亿个2生物体是由()等分子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D() ?A、水和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和核酸?C、碳水化合物和核算? D、蛋白质和核酸3在各类元素中,地球上的生命以(A)作为骨架。? A、碳? B、氧? C、氢? D、硅 4 人类的身体中间有(C)是水。?A、.5 ? B、.6?C、.7? D、.8 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四) 1 下列关于克雷格·温特尔说法不正确的是(C)。?A、他测序出了人类基因组?B、他合成了生命? C、他合成的人工支原体没有借用天然的支原体外壳? D、他参加过越战2生物的基本属性是(D)。? A、生长发育? B、新陈代谢遗传繁衍?C、应激性、运动适应性和内稳态? D、以上都对3所谓的新陈代谢就是指生物的一生都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是) 4物种起源的要素是巨大的繁殖能力和生物体本身的遗传变异 。(是) 生命现象与文明发展(五) 1人类的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2 文明的一个基本点是财富积累。(是)生物多样性与 生物系统演化(一)1(D)的变异系数大,种间隔离多,是地球上最多的物种。? A、哺乳动物?B、鱼类? C、植物?D、昆虫2生物多样性是(D)。?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以上都对3 突变的结果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 (B)。?A、物理机制和化学机制的自然选择?B、物理机制和生物机制的自然选择? C、生物机制和化学机制的自然选择?D、生物机制和地理机制的自然选择4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我们用(C)作为总的物种界别方法。?A、形态结构? B、生理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的作用

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的作用 摘要: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产生了技术,但是长期以 来,科学和技术并没有什么联系,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分道扬镳。现 代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与科学的密切结合。在古代,科学知识专属于 贵族哲学家,而技术则由制造工匠掌握,二者有截然分明的高低贵贱 之分。中世纪,商业蓬勃兴旺,社会交换日益活跃,哲学家传统和工 匠传统开始缓慢接近。特别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科学以独立的社 会建制和知识体系出现在社会舞台,加上随后的工业革命风起云涌, 促使科学和技术逐渐接触。 关键字:科学技术关系作用 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一、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其一: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活动,它所解决的主要是认识世界的问题,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技术则是发明和创造操作的办法、技巧以及相应的物质手段,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样做”。 其二:科学是进行发现,探索未知的活动,带有自由研究的性质;技术则是从事发明,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创造和实践的活动。 其三:科学创造的主要是知识;技术则不同,除了以知识形态出现外,还同时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 其四:科学对经济的作用是隐含的,不太确定,有时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出来;技术对经济的作用则比较确定,关系更直接。 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 在技术发展的历史系列中,前后项的关系并不是否定关系而是积累关系,技术发展是积累的。技术发展到今天,各种类型的技术,如经验技术、科学的技术、技术科学和理论技术,在今天的技术领域内都是同时并存的。由于这些技术分别受到科学的渗透在程度上不同,因此我们对有关技术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也应不同,要分层次的进行,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等都不能简单划一。 三、科学技术对人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作用: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论文.docx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论文 摘要:材料科学对于很多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影响。同时,本文对于材料的发展史进行探讨,并对于纳米材料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综述其设计思路、特异性能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材料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影响,材料发展史,纳米材料 一.材料科学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影响与重要作用 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我认为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领域发 展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从我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我们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来看。在我 们专业的学习中,主要课程有这些: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 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 学等,而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 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 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 知识。在这些课程与知识中,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流体力 学、传热学、工程制图、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工程流体力学等均与材料科 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材料力学与金属工艺学与材料的关系最为紧 密,而在工程制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中,如何设计锅炉与零件,以什 么材料制造锅炉,在什么部位需要何种材料,都需要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 之后再从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影响方面谈起。在锅炉的制造上,对于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钢中成份,如碳、硫、磷、硅、锰、铬等对钢材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站锅炉所耗用的金属材料数量大、品种规格多,除少量有色金属和铸铁外,绝大多数为钢材。其中有钢管、钢板、棒材、工字钢、槽钢、角钢以及铸锻件等。一部分钢材为普通钢,用来制作锅炉的普通结构件,性能要求并不高。另一部分则用来制作高温、高压条件下或处于腐蚀性介质中长期工作的元件。这些锅炉钢是综合性能要求很高的材料。 由此可见,材料科学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推进作用。 二.材料的发展与酚醛树脂的发明 材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使用树木、兽皮等纯天然材料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再到现代合成材料的阶段,材料的复合化与智能化阶段。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阶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贝克兰德发明酚醛树脂的事件。 20世纪初,由于电器工业的发展而需要大量的绝缘材料。当时的绝缘材料 是虫胶,但是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仅美国年需虫胶量就需要159亿只紫胶 虫。因此在当时寻找虫胶的替代物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石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技术一般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器物、工具等也属物质文化之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知识成果,才属于精神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存于人类文化的整体之中,构成一个有机体。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能不把它和其他文化区分开来,这便要找出它的特点。 一、科学技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自己的本质力量投射到自然界,并通过自然界实现自我的外化,这便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自然,或现在一般说的“人工自然”、“第二自然”。这是人创造的,属于人的,属于人类的自然,这就是科学技术文化及其成果。 二、科学技术文化的自然性。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不断地作用于自然,也就是人的价值目标外化,通过自然界这个载体,实现人的目的性和人的存在价值。然而,自然界并非俯首听命,任人摆布,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不断地作用于人。在这种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铸造了人类文化,其主体是科学技术文化。自然科学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的质料和运动,科学技术文化既没有内容,也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内容上说,它具有自然性。 三、科学技术文化的客观实在性。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营造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世界,一个可直观的外在世界,成为人面临的客观世界的一个实在的部分,并成为人再次对象化的对象世界。 四、科学技术文化具有理性。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种力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智能,也就是人的理性的批判能力。无论是经验理性,还是近现代的实验理性,都是科学技术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科学理论、科学思辨纯粹是在理性世界中游弋,即使科学技术物质成果,也是人类的心智的结晶。情感的东西,在科学技术文化中已被生产实践所清洗,部分地被分化到宗教中去了,正是在这里,科学和宗教发生分野。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及其成果。 五、科学技术文化的人类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所反映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因此,虽然这种文化从个体上,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创造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它一经产生,便是全球文化、国际文化,是没有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的。从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鉴定标准,到提倡的科学精神乃至所要求遵守的道德规范,全球都是一致的。科学的价值观念,虽然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取向,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从全球利益来思考,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逐步成为科学技术文化的一致追求。 六、科学技术文化的整体性。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然而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地辩证思考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的辩证思考 【摘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被看做“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可是,在我们一味关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用的同时,如果不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枚双刃剑。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等问题。就连计算机使用两位数字表达年份也造成困扰世界的“千年难题”,仅仅为了让计算机避免混淆2001年与1901年,一些专家估计全世界就已经付出几千亿美元的代价。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科技就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在不断前行。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发展。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没有科技,人类社会在现在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不要说我们不能轻松的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不能方便的收看各种电视节目,不能乘坐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学习、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趋利避害,加强防范措施,才能使之造福于人类。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2006 年1 月9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胡锦涛主席的这一论断集中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技术含量高。例如,在汽车工业的初期,装配一部汽车需要10几个技术工人花费一天的时间,如今,一汽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装配1000台汽车。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已能生产出来。现代科技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现代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现代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现代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

材料与人类文明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晓,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 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 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人类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 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 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 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 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 Page 4-----------------------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学习、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趋利避害,加强防范措施,才能使之造福于人类。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2006 年1 月9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胡锦涛主席的这一论断集中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技术含量高。例如,在汽车工业的初期,装配一部汽车需要10几个技术工人花费一天的时间,如今,一汽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装配1000台汽车。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

现代能源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pdf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标题: 现代能源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分校(站、点):闵二分校 年级、专业: 16春行政 教育层次:专科 学生姓名: 学号: 1680200 指导老师:刘国艳 完成日期: 2016-11-30

现代能源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行业。近几年连续的能源短缺现象使能源行业备受关注,电荒、煤荒、油荒现象引起广泛重视。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工信委要就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生产,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等作出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措施。对中国能源企业来讲,这意味着它们与普通百姓的关系将更加直接。能源企业将不再只是塑料原料、化学原料的提供者,而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提供者。从居家的燃气到流动的汽车,能源企业将直接与分散的消费者面对面。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和社会对能源业越来越关注的主要原因。 基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和再利用,我国在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道路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两大措施: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严格控制行业审批。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在能源领域全面实施投资项目能源评估和审查制度,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能源评估和审查制度,做到没有开展能源评估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切实把好行业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能耗和污染。构建能源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环保产业。会同财政、质监部门抓好工业能源产品认定工作。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工作。加强认定管理,及时了解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切实帮助符合规定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推广能源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组织推介会、现场会、对接会等形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支持开发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变频等能源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拓能源循环技术 加大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园区建设,推行行业间废物循环。加快推进共伴生矿产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矸石、工业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引导和支持建材、冶金等行业对废弃物进行消纳,实现废弃物的能源化。重点推动废渣和废料回收利用产业的集聚发展。大力推进能源再生产业发展。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在钢铁、化工、建材等相关行业,促进企业能源共享、废物互为利用,组织实施机电

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直以来我们都学习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所蕴含的深意,但自己还是觉得哲学领域的探索是博大精深的。学习了《自然辩证法》以后,在无限的概念中,也总能找到指导思想的启明灯,告诉我自然是什么,科学是什么,技术是什么,社会是什么……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正是科学技术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概括起来,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生活全面发展,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无须再为复杂的运算而烦恼,电子计算机能快速算出结果;当你想要休闲娱乐时,打开电脑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冲浪、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甚至可以不出门就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可以与亲朋好友快速方便的在网上聊天见面……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正因为人口多,才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里创造他人无法企及的业绩。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我国将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的根本途径。 2.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从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目前有的国家已经超过了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的作用,表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产品科技含

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姓名:刘旭学号:1215030305 关键词:材料生活应用前景 摘要: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开发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本文将阐述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从古至今,材料与我们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生产制造,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更全面的了解了材料对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回顾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材料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即材料,按其组成和化学键性质可将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材料作为主导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到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生产材料的更新换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所谓材料,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成分和性能,并具有一定用途的物质。在实践中,人们按用途把材料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其强度、韧性、力学及热力学等性质,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各个工业部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论文

题目: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学生姓名:李潇 学号: 20100702295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摘要: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在满足人类生存、保证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遇到了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的威胁。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扩大劳动就业、理顺分配关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21 世纪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是从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到转变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并不是说,今天有了科学发现,明天就会有技术发明,后天就可以直接变成生产力。它还取决于发现和发明的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的成熟程度、市场需求、发育和发展的水平,还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其它影响因子的制约作用,所以转化速度不完全一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为现代科技发展设立新的航标 摘要:科学技术带来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问题不是出在剑上,而是出于擎剑之手—人的智慧。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注解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是医治现代科学技术弊病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的航标。 关键词:科学技术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科学在物质层面给人类带来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它也给人类带来深层的价值丧失,而这种丧失却不易觉察。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人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这是自然界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具备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精神的文明没有相伴而来,相反人类的精神文明有倒退的趋势。《圣经》里讲亚当在自己摘取智慧之果后被驱逐出了伊甸园,人类会不会因为摘取科学技术这一个智慧之果而被开除出自然界呢? 一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源于宗教改变和文艺复兴运动在对抗神本主义的斗争中,人们打出人文主义的大旗,用人性去对抗神性肯定和张扬人的理性和欲望。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基督教精神,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唯有人的幸福才能证明上帝的荣耀。人文主义在与神本主义的斗争中催生了科学,并且使科学成了与之一同对付宗教神学统治作战的同盟军,完全可以说人文主义是科学得以生根、萌发、壮大的土壤。科学成了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段时间里,科学和人文被看成整个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两者是兼容互补,相互确证的。科学关注人的物质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带来人的征服,侵略的欲望和对精神,道德的漠视。这一点无疑切合了那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从此科学从神学的婢女一跃成为主人,从历史舞台的幕后走到了前台,并成了历史的主角。科学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很快用数学的语言,实验的方法建立起以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体系。天上的行星与地上的物体竟然都严格地遵循着同样的定律,人类第一次窥见到上帝的秘密。人类的“人定胜天”、“人为自然立法”的豪情油然而生。然后这一切跟它所引发的工业革命相比都不值一提。19世纪之后,科学还成了技术的先导,技术无疑放大了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成了人类生活的核心内容,从此科技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向度,人类文明被简化成科技文明,这与传统的人类文明已大相径庭。因为科技文明只关注人的物质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物质关系科学总是给人这样一个假象,科学对自然和物质的研究是中立的,它只问是非,不管善恶。它拒绝考虑人的道德,终极关怀问题。这已经表明它带有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自然科学的研究限于我们能够看见的空间和眼前的情况,而社会科学涉及另外的空间和人类长远的生存状态。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学的技术化而使科学上升为一种物质力量,使它有能力蚕食人类的精神空间。信息不对称原理告诉我们:技术的种子撒向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技术的森林。科学技术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它迅速扩张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所到之处,一切都理性化了,标准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技术化生存,人性被扭曲了。科学技术无视人依赖自然的基本事实,严重破坏人和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