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气候与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

气候与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

气候与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
气候与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论文

气候与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摘要:植物的健康生长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气候与土壤条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而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这对于提高植物产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温湿度光合作用土壤酸碱性物理条件化学元素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可以人为的调节某些条件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其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这将有利于植物增产增收。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因此本文主要从气候与土壤两个大的方面研究其影响植物生长的具体过程。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度、湿度、光照度等。

1.1、温度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并不是单纯的,而是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过程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等过程综合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气温以及土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物吸收水肥的过程,进而影响有机物的合成、输运等代谢过程。另外,温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参与新陈代谢酶的活性:温度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代谢过程减缓,抑制植物的生长;温度过高时,代谢过程中额外消耗的有机物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案例分析]生物教学: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 教学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活动准备: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该主题的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 教师提出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 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专业人员采集黄浦江水样、测定水样,调查学校周围环境的空气、水质和绿化现状等。 (3) 学生经过对周边环境的各类污染因素与常见生物的关系的调查和分析后,组成若干课题研究小组(每组3-5人),各自选定实验研究项目。 (4) 各小组相互评议实验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然后确定实验研究项目。 (5) 各小组设计具体的实验研究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研究题目;②研究目的;③实验原理;④所需材料(应具有可行性);⑤具体实验步骤;⑥预期结果。 (6) 师生分别作实验准备。 (7) 在课堂内,各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协作,相互切磋,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8) 各组间相互交流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相互进行评议和质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各组在听取评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或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9) 学生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提出自己对实验研究结果的见解。 在“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案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形成概念和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开展探究活动、总结发现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就“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的影响”这一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多种体验,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形成一系列概念和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阶段开始划分学习小组并进行小组讨论,以选定各自的实验研究项目,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第三阶段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开展探究活动,教师给予学生适度的辅导。探究的最后阶段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总结活动,教师明确提出了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要求等,并预先制定了相应的量规用于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和探究过程。 1.研究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研意识;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参加活动对象:高-年级部分学生(由学生自由报名)。 4,活动的准备: 开放生物实验室,并准备学生活动所需的各类仪器装置。实验所需各种生物、各类污染物等主要由学生自己采集、准备。 5.活动过程: (1)教师就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概述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生调查学校周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现象,分析污染原因。如让学生走访区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随同1案例来源:上海故业中学费循蛟老师https://www.sodocs.net/doc/0f16855434.html,/3_anli/3_jijin/jijin_008.htm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植物生产环境知识点资料讲解

一、土壤环境调控 (一)土壤肥力 主壤肥力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执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特征,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肥力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随着人类对土壤利用强度的不断扩展,人为因素对土壤作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定土壤肥力发展方向的基本动力之一。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可以按照人类的需求同时具有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任何一种土壤都不可能只由单一的某一粒级的矿物质土粒组成,同时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的含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将土壤中各粒级土粒质量分数的配合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称土壤颗粒组成,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将土壤质地分成沙土、壤土和黏土三个基本等级。土壤质地这样划分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案的标准不尽相同 1.土壤质地的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 2.客土法 3.翻淤压沙、翻沙压淤 4.耕作管理措施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沙质土,保水保肥性能差,不耐干旱,肥效快效期短,含矿质养分少潜在养分含量低,易于转化为速效养分,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施肥见效快,肥效短保持养分能力差,养分易流失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word (1)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张涛 20135937 摘要:近年来SO2污染比较严重,它对植物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植物既受到SO2污染的影响,又对SO2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复能力。本文总结了关于SO2单一污染物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直接影响以及其适应机制,并提出对这方面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二氧化硫;植物;抗氧化酶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以SO 2 污染为主。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更使煤炭以及石油的消耗量达到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剧了SO 2的排放污染。SO 2 是我国当前最主要 的大气污染物,在个别地区污染相当严重。SO 2 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细 胞后快速溶于细胞中,在细胞内释放出H+、HSO 3-和SO 3 2-等,从而对细 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也可与其它大气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各种硫酸盐,这些成分随雨水共同降落成为“酸雨”,能够导致土壤和水系的酸化,干扰植物的代谢,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从而间接地危害人类健康。关 于SO 2 污染环境对植物生理生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 注,并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近年来,在SO 2 的植物伤害症状、伤害机理、对生理生化指标、植物组织结构影响等方面取的研究得了许多进展。 1.二氧化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李利红,仪慧兰[1]等采用室内培养及密闭箱静态熏气方法,研究了不同浓 度SO 2暴露对拟南芥叶片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SO 2 暴露对拟南芥成熟 叶片的伤害主要是叶面伤害斑的出现和叶片枯死,伤

害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暴露于低浓度SO 2 时叶面无伤害斑,随 时间推移有少数叶片边缘卷曲,但在停止暴露后恢复正常;中浓度时暴露的植株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透明斑,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伤害症状发展为坏死斑, 暴露于高浓度SO 2 的植株,叶片很快出现不规则形的黄色坏死斑,坏 死斑的面积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扩大,之后叶片大量枯死。但在脱离高浓度S O 2 后伤害性斑点不再增加,并能继续生长发育。 SO 2暴露对拟南芥植株的生长发育具有双向作用,较低浓度SO 2 暴露 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SO 2 暴露会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使株高、单株叶片数和单叶面积呈浓度依赖性减少。 2二氧化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1二氧化硫对植物气孔的影响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间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气体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组织,因此气孔在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吉喜 [2]通过试验表明:通常情况下 SO2 促使植物气孔关闭,但也有某些植物经S O 2熏气后气孔关闭。气孔对SO 2 浓度的反应通常是SO 2 浓度越大,气孔 反应越快。 2.2二氧化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细胞膜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调节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流的屏障作用,当植物处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时,刺激首先作用于细胞膜。大量观察研 究表明,细胞膜也是SO 2作用的最初部位,在植物接触高浓度SO 2 后,膜 首先受到损伤,继而膜透性发生改变。植物膜透性对SO 2 的反应差异通常与 植物的抗性有关,抗SO 2强的植物,细胞膜对SO 2 的反应不敏感,反之则很

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第五章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1.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 2.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1.沙土。沙土的特性粒间孔隙大,通气性强,保水性差,不耐旱。有机质分解快,保肥能力弱,但肥效快。土壤温度变幅大,常称“热性土”。作物前期生长快,后期易脱肥,“发小苗不发老苗”,肥水管理应是少量多次。 2.壤土。壤土兼有沙土与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较快,供肥性能好;土温较稳定,耕性良好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发小苗也发老苗——“壮子送老” 3.黏土。黏土的黏粒含量较多,其粒间孔隙小而总孔隙度大,毛细管作用强烈,透水透气性差,但保水保肥性强;黏质土矿质养分丰富,加之通气不良,有机质分解缓慢,肥效稳长后劲足;黏土水多气少,土温升降速度慢,昼夜温差小,称“冷性土”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及病毒等。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糖类(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

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与植物修复的研究与展望 作者:黄盼盼, 周启星, 董璐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天津,300071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11) 参考文献(19条) 1.INGERSIEVH TORANGL;LOCKM L;et a1Primary blodegradation of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aerobic and anaerobic surface water simulation systems 2001 2.Diaz2Cruz M S;Larcelo 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analysis of veterinary and human drugs in soils,sediments and sludge 2003(06) 3.王丽平;章明奎;郑顺安土壤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解吸特性和生物学效应[期刊论文]-土壤通报 2008(02) 4.Angel J.Baguer;John Jensen;Paul Henning Krogh Effects of the antibiotics ox tetracyeline and tyrosine on soil fauna 2000 5.李兆君;姚志鹏;张杰;梁永超兽用抗生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毒理学报 2008(01) 6.Cerd Hamscher;Sake Sczesny;Heinrich Hoper;Heinz Nau Determination of Persistent Tetracycline Residues in Soll Fertilired with Liquid Manur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e prays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2002 7.S.Thiele-Bruhn;M-0,Aust effects of pig slurry on the sorption of Sulfonamide Antibiotics in soil 2004 8.曹卫东;王旭;刘传平;封朝晖,刘红芳,李芳柏当前部分有机肥料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期刊论文]-土壤肥料2006(02) 9.王丽平;章明奎土霉素污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7) 10.刁晓平;孙英健;孙振钧;沈建忠安普霉对对不同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4(04) 11.孔维栋;朱永官抗生素类兽药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态毒理学报2007(01) 12.周启星;宋玉芳植物修复的技术内涵及展望[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03) 13.安凤春;莫汉宏;郑明辉;张兵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3(01) 14.王校常;施卫明;曹志洪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绿色清洁的污染治理技术[期刊论文]-核农学摄 2000(05) 15.牛建平;吴泽辉;石起增磺胺二甲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 16.章明奎;王丽平;郑顺安两种外源抗生素在农业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特性[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8(02) 17.Boxall A B A;Blaekwell P;Cavallo R;et a1The sorption and transport of a sulphonamide antibiotic in soil systems 2002 18.李彦文;莫测辉;赵娜菜地土壤中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2009(06) 19.王丽平典型外源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转归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和机理研究 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f16855434.html,/Periodical_kjxx201011297.aspx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高职院以培养应用性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授课内容要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植物生长与环境》是种植类专业如园艺、园林、生物技术、农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把种植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综合在一起,合成《植物生长与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把理论讲活,增加学生兴趣;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将来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在学习之前应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知识,是种植类专业学生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类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使学生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了解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亲缘关系等植物系统学知识。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植物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种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节作用。研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为种植类专业课-栽培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等专业课打下理论和技能基础。 本课程参考学时总计160学时(理论教学118学时,实验教学4 0学时),实践实训1.5-2.0周,学时分配参考表见下表。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种。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地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据说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地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是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

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翻开书第5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最上面的一段。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中?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我们看到的花生都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相当大的、相当特殊的家族。它的成员众多,绝大多数都会结出可爱的荚果,其中大部分在根部都会长出一个个小瘤,我们称之为“根瘤”。根瘤内有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的氮气,使花生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课时花生的话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子房的胚珠已经受了精,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种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也不易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2、责任单位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3、治理范围 株洲市天元区栗雨片区位于天元区北端栗雨工业园内,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范围周围道路包括黑龙江路、规划二路、湘芸路、沿江北路、西环线、珠江北路,总面积313.2万平方米。该区域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株洲市规划,该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4、治理思路 区域内土壤主要是镉超标和铅超标,其中镉超标5倍以上的土壤面积为100%。 (1)对栗雨片区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采用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施工法。

(2)对于栗雨片区部分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和作为教育用地的含重金属土壤,送至土壤修复中心采用淋洗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以根据栗雨片区规划在重要区域进行回填。 经上述处理后的土壤质量符合或经治理后符合功能转换相关要求,可进行功能转换,按株洲市规划,将转换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5、治理规模 栗雨片区重度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00%。根据现状调查和分析(具体见7.5节),得出栗雨片区土壤污染的概况如表3-1: 表3-1 栗雨片土壤污染现状明细表 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规模用面积乘以平均深度得出土方量,土方量乘以容重的出土壤总质量。经计算得出: 治理以Cd为主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313.2万平方米,平均深度0.25米,约合78.3万立方米,其中75.95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固化处理,对污染严重(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要求的)、土地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范围内的2.24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清洗处理。

二氧化硫污染对绿色植物的影响

二氧化硫污染对绿色植物的影响 上海市园林学校(200051)胡天勤 化学与生活,1996(7)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任意排放,对我们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本文就二氧化硫这一主要大气污染物对绿色植物所产生的影响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二氧化硫的来源 在大氧中有许多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NOx、臭氧、烟尘等,其中以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源,原因是它来源广、危害大。据统计,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多达2.4亿吨左右,单在我国,就有1400万吨之多,其污染量之大令人吃惊。二氧化硫污染大气,它来自以下凡方面: (1)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是大气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煤炭中含硫,一般含量在3%~5%左右,燃烧后即被氧化成二氧化硫,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大多从烟囱排入大气。 (2)钢铁、炼油、有色金属冶炼、化工、水泥等工厂企业,在生产流程及工艺操作过程中,也会排放相当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据统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可达3.4吨左右。而当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出0。2~0。3PPm时,一些绿色植物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二)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方式一般有三种: 1。急性危害:高浓度的SO2气体会大大超出植物的承受能力,使植物在短时问内(1~2天或几小时内)发生叶片枯焦脱落,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直到枯

萎死亡。 2。慢性危害:植物因长期在低浓度SO2污染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不易被人们所觉察的一些症状,使植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长不良。 3。隐性危害:植物长期在低浓度SO2影响下,并未表现出任何症状,但植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已受到侵害,生长发育受阻。 (三)二氧化硫危害植物的化学机理 当二氧化硫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进入叶子后,被叶肉吸收,转变成亚硫酸根离子然后又可转变成硫酸根离子,由于在植物体内SO2转变成SO32-的速度要比SO32-转变成SO42-快得多,所以当高浓度的二氧化硫进入植物体内后,会造成高浓度的SO32-的积累,而SO32-对植物的毒性比SO42-扩大30倍,从这一意义上分析,二氧化硫对植物造成的损害,实际上是由于其还原作用所引起的。 (1)对气孔机能的影响 当二氧化硫气体进入叶片以SO32-形式积累起来后;便会对气孔的开启和关闭机能带来影响,使气孔机能瘫痪,从而使大量二氧化硫气体进入植物体的细胞,加重对植物的危害。此外,由于植物气孔机能受阻,还会引起水份大量蒸腾,导致植物组织迅速枯萎。 (2)对叶片组织结构的破坏 当二氧化硫通过开放的气孔进入叶片组织后,溶解在细胞中,致使细胞内含物遭破坏或变形,引起外渗与原生质分离,使叶片组织结构遭到损害,海绵细胞与栅栏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其主要症状为:细胞失水变形、组织破碎。栅状组织细胞的排列层次紊乱、细胞间隙增大、叶片明显变薄等。 (3)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 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 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土壤与植物

3 土壤与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 2.能准确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保水性的大小。 3.能准确判断三种不同土壤适合生长的植物。 4.能通过动手感受三种是土壤的疏松程度,并能准确判断适合花生生长的土壤。 5.能正确的使用研究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6.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和保水性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三、教学用具 为学生准备:三种不同的土壤、烧杯、量筒、木棒、纱布、塑料过滤器、烧杯、水等实验材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mp4、【知识解析】土壤类型及它们适合种植的植物.pptx。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这片花生长的真好,粒大又饱满。 【展示】展示两幅对比图。 【讲述】这块地里的花生长的又小又瘪。 【过渡】同样的花生为什么长势不一样呢?和这里的土壤有关系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哪种土壤更疏松 【展示】展示花生。 【讲述】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提问】花生的生长和土壤的疏松有关系吗?土壤的疏松程度和土壤颗粒大小有关系吗?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三个塑料杯、三种土壤、1根玻璃棒)。 【组织活动】尝试用木棒戳一戳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比较它们的疏松程度,说说哪种土壤更适合种植花生。 【展示】展示活动步骤。 a.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三个塑料杯中,数量一样多。 b.尝试用木棒分别戳一戳三个杯中的土壤。 c.比较三种土壤的疏松程度,并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与指导和纠正。 【展示】展示表格。

植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的一些重要因素,知道植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培养观察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3、培养关心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PH试纸,酸、碱土壤各一块,玻璃棒一根。 四、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同学们认识它是什么植物吗?君子兰美不美?它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而美丽的君子兰又对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和环境》。(二)植物与土壤 1、你还记得土壤有什么成分吗?根据砂和黏土的多少我们又把它分为几类?

2、那么不同的植物所喜欢的土壤都一样吗?请你举举例子。 3、酸、碱土壤 (1)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看仔细了。 把酸、碱性土壤分别放在蒸馏水中搅拌,用滴管吸取分别滴在PH试纸上。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2)学生动手实验,试试土壤的酸碱性。 汇报哪一包土壤是酸性,哪一包是碱性。 (3)不同酸碱性的土壤能适应不同植物的生长。 (4)请同学们课后用PH试纸测测学校周围的土壤,看看分别长着什么植物。小结: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什么? (三)植物与光的关系。 1、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呢? 2、出示文竹和广玉兰投影,你看看这两种植物分别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阴和阳) 3、你还见过其它什么植物是喜欢阴的,什么植物是喜欢阳的?

4、小结:因此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但不同的植物需要的阳光多少也不同。 (四)植物与水的关系。 1、植物生长有了阳光和土壤还需要什么? 2、投影:荷花、仙人球、水稻,说说这些植物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小组讨论:如果将荷花种在干旱的土地时,给仙人球浇很多的水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4、小结: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 5、出示投影:麦、苔藓、地衣、小麦、菊花。讨论它们分别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五)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1、同学们喜欢吃香蕉、荔枝吗?那么我们这里怎么不种香蕉、荔枝呢? 2、讨论:为什么有此花卉在冬天要放在温室里? 3、投影出示各种植物,看看哪些是喜寒,哪些是喜热,它们分别生长在哪里? 4、看图,讨论桃树在一年四季中随温度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5、你知道其它植物在四季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优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陆地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它本身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这些基本性质都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提高土壤的肥力,就必须使土壤同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化学性质(土壤酸度、有机质、矿质元素)和生物性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称土壤肥力。土壤的这些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水分多了,土壤的通气性就差,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而且容易流失;相反,土壤水分过少,又不能满足药用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同时由于好气菌活动强烈,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过快,也会造成养分不足。各种植物对土壤酸碱度(pH)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数植物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保证,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钼等养分,其中尤以氮、磷、钾的需要最多。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平衡施肥,同时重视农家肥的利用,以利改良土壤。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有重大影响;在强酸性土壤中含铝多,生活在这类土壤上的植物往往耐铝甚至喜铝(帚石兰、茶树);但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如三叶草、紫花苜蓿,铝是有毒性的,土壤中富铝时生长受抑制;研究表明铝中毒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对养分向根表运输的影响也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本身的养分含量有关。在含水量适中、施肥量合适的土壤中,中度土壤紧实有利于养分向根表运输,这是由于中度紧实的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加大,非饱和导水率也加大,所以增加了质流和扩散,这样会有更多的养分离子运输到根系表面。但如果土壤紧实度继续增加,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机械阻力就成了主要限制因素,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 土壤污染破坏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和代谢功能,通常同植物体内酶系统作用有关。铜已被公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在生物中参与铬氨酸酥酶生理.生化作用过程。如果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小于6~13ppm,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显著衰退,氮的代射过程也受到影响,如果过量,铜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形成稳定册络合物,就会破坏植物根系正常代谢功能,引起植物册生育障碍。土壤污染物有:(1)无机物(重金飞行员属、酸、盐、碱等);(2)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莠剂等);(3)注机废弃物(生物可以降解和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废物);(4)化学肥料;(5)污泥、矿渣和粉煤灰;(6)放性物质;(7)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 污染物通过土壤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与污染物通过大气或水作用于植物是大不相同的。这种影响既涉及污染物在不均匀的、多相的土壤系统内部复杂的运动过程,又涉及土壤胶体与植物根胶系统之间查互作用。如土壤受铜、镍、钻、锰、锌、砷、硼等元素污染,能引起植物的生 度发育障碍。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