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9兴义市戈多实验学校张鸿《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1)

09兴义市戈多实验学校张鸿《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1)

09兴义市戈多实验学校张鸿《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1)
09兴义市戈多实验学校张鸿《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1)

18、《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梁衡

张鸿兴义市戈多实验学校

课题名称: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课文的生字词,品位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师生共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居里夫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渗透法制教育、德育目标: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利法》相关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活动。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心灵品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那么,你能说说你所观察到的美丽的事物吗?美丽无处不在,万种风情,你看,含苞欲放的花儿很美,清可见底的河水很美,你们纯真的笑脸也很美。可是,花儿会凋谢,河水会枯竭,美丽的容颜也会衰老,那么,到底怎样的美丽才能面对岁月的洗礼却历久弥新,永恒不变,才能称之为“跨越百年的美丽”呢?相信学了今天的课文你们就能明白了。

(二)新知教学:

1、生字词积累:

探究: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找出容易读错的字,勾画下来并注音;并解释文中重要的生字词。

⑴给生字词注音:

①镭(Léi)②钋(pō) ③溶解(róng)④沉淀(diàn)⑤烟熏(xūn)火燎(liǎo)⑥迄今(qì)

⑵解释文中的生字词:

①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②淡泊:不追逐名利;

③执著:坚持某一信念而不肯改变;

④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⑤侵蚀:破坏或腐蚀;

⑥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⑦盛名:很大的名声。

2、了解作者梁衡、居里夫人及其文章的背景介绍:

探究:⑴梁衡;生于1946年;山西霍县人;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⑵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1867 -1934),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1852-1908)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两次获得若贝尔奖。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

探究:①形象美;

②执著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③淡泊名利。

⑵理解文中语句:“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居里夫人发现了什么?

探究: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的贡献,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⑵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

探究:①居里夫人的美丽是永恒的,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

②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恒;

③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百世流芳;所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

(三)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她为寻找镭进行了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的过程,以及淡泊名利的态度和做法。

(四)作业布置:

居里夫人的美丽让我们折服,你会怎么赞美她呢?

(五)板书设计:

(1)形象美

(2)执著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美丽的形象,可贵的性格,高远的追求跨越百年

(3)淡泊名利

(六)教学反思:

如果我们能随理想而生活,那我们不应该坐以待毙,强者应该制造时机,有恒心、有毅力,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推荐理由:

教学设计过程详细,内容完整丰满,设计严密。环节层层相扣,教学中采用师生共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达到互补和提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作者是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 业贫困的惊人对比.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 一团糟".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 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 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 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 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 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 代表了时光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贝克特剧中 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 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出一场"棺椁里的爱情三重奏".在《啊! 美好的日子》里,看到的是半截入土的维妮在梳妆打扮,追忆她的"第一次舞会""第一次亲吻".在《剧终》里,看到的是被装在垃圾箱中的纳格,奈尔在乞讨食物和拥抱接吻.贝克特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西方普通人的共同命运——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 二.故事梗概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基本内容大致如下: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来,以至于烦闷得想 到自杀,但又不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幸运儿 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惟 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 子来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 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等待戈多.等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

冯延巳《鹊踏枝》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译文]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 [出自] 冯延巳《鹊踏枝》 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注释: 楼上春山:指登楼了望四面春山。 暮景烟深浅:日暮之景色,烟雾因远近有浓淡之不同。 一晌:此处应指“多时”。 人不见:根据叶嘉莹先生释义,不是确指具体人,“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 鲛绡:用以掩泪的绡巾。 译文1: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昨夜里的笙歌筵席,也像落花那样容易分散,酒醒之后顿感心中增添的哀愁无限。 登上高楼了望春山——四面峭壁耸立透袭春寒,一直望着远飞的

鸿雁过尽,日暮景色远近烟雾有浓有淡。久久地独自凭栏眺远,内心怀思之人总也不见,手持绡巾掩泪,把多少往事和哀伤思量遍。 译文2: 千万片落梅多情缱绻,凋落之际,还学白雪随风飘转。昨夜笙歌多么易散,我酒醒之际更把哀愁添。 高楼凝望,春山四面多凄寒,大雁从我的眼帘中过尽,深深浅浅的暮烟给人以冥漠之感。久倚栏杆不见所欢,相思的泪水把珍美的巾帕湿遍。 译文3: 站在高楼上,看那千万片梅花从树枝上落下,梅花啊,你本无情之物,为什么还仍然是那么独自多情,仿佛雪花一样随着轻风在空中飞舞。想起昨天晚上,宴席中歌舞飞扬,美好情景眨眼就烟消云散了,今天人散酒醒,更增加了无穷的愁绪。 向远方望去,群山环绕,早春季节,四面吹来的清凉的寒风,大雁飞过,傍晚时光,远方泛起了或浓或淡的雾霭。从早到晚,我呆呆地站在这儿,依着栏杆,眺望那心中思念的人,然而始终看不见,心中愁肠百结,不禁潸然泪下,只能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 赏析: 词的开端“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三句,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着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间千古共同的悲哀。接着“昨夜笙歌”二句,转写现实之人事,在前三句所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

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嘛不能?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凡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 文/崔虹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就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就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她赢得了久远的声誉。《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与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与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就是这样一部瞧似重复与无聊至极的戏剧,却就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瞧,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与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与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与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就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323课程名称:戏剧经典赏析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 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 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 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 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 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外国文学------等待戈多赏析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浅析《等待戈多》 年级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1年5月25日 成绩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浅析《等待戈多》 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就是通过浅析《等待戈多》来探索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荒诞派艺术《等待戈多》异化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摧毁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使得整整一代人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流于幻灭,给人们的心灵划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了悲观绝望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此后荒诞派作品层出不穷,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贝克特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最有力的代表。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舞台剧,1952年首先以法语出版,1953年在巴黎上演。《等待戈多》全剧共分2幕,讲的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可是戈多是谁?他们何时约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但他们任然苦苦的等待。《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贝克特说过:“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荒诞的含义。戈多总是不来,天天如此可剧中的人仍然等待。剧中人物的表现,背景,道具也

等待戈多 评价

《等待戈多》讲稿 作者简介: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出生于爱尔兰,早年来到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在法国从事文艺创作。开始他主要是写小说,后来主要写剧本。贝克特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作品始终秉承同一主题,即是对苦难的陈述。他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秉承这一观点的《等待戈多》在1953 年上演时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以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剧作,主要有《最后的一局》《哑剧》《最后一盘录音带》《快乐的日子》等,这些都属于荒诞派戏剧。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背景: 《等待戈多》创作于1952年,当时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局势混乱,科学的飞速发展压抑了人性,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分裂。正由于这一点,人与社会的异化使人对世界和人生产生了荒诞的想法和感受,许多人精神空虚,信仰失落,对生活和未来丧失信心。在这个剧本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名流浪汉就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人物的典型特征。同时,剧中的戈多作为一个虚幻的人物出现,也正是当时人们精神空虚的体现。贝克特正是想通过此剧,表达出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并试图将人们从精神空虚和无限地幻想中唤醒。 故事梗概: 本文的主人公为两位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其他人物有奴隶主与奴隶波卓和幸运儿,以及报信的小男孩。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文章注重于描写两位主人公在等待戈多时的心态、心理活动以及行为举止,虽然缺少剧情的连贯,但我们能从中发现主人公的无所事事,体会到当时社会人们心理的扭曲,更好地理解全文。 全文分为两幕。 在第一幕中,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为消磨时间,他们尝试着寻找事做,有时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有时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脱鞋、带帽。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一个小男孩前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他们不得不等待着第二天。 在第二幕中,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小男孩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就这样,他们不得不又开始等待着下一天。 在这个剧本中,作者写的是两位流浪汉等待一位不存在的人的故事,在两天的时间里,主人公的事件和状况几乎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只是陌生人以及环境。“戈多”的人物身份在文中无所涉及,但我们不难推测,流浪汉们等待的对象或许只是一天又一天的到来,甚至是死亡。 主旨&意义: 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也是一场无尽的等待,反映出二战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解析《等待戈多》中的对立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 摘要:《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其文本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中心思想,这种成对人物关系设置并不是偶然现象,本文通过对《等待戈多》中的两对流浪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贝克特;等待戈多;对立 Analysis of Opposing Characters in Waiting for Godot and Its Deeper Meaning Abstract:Waiting for Godot is a masterpiece of Theatre of the Absurd. The text does not have fierce dramatic conflicts, fascinating scenarios and live characters, expressing the central theme by the dialogues between tramps,but it is not a coincidence.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expos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is work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of two pairs of tramps. Key word: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opposition 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没有设置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塑造任何具有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而是通过流浪汉之间的琐碎对话表现全局,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剧中的人物并不是孤单出现,而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相对的角色相伴出现,构成不可分离的一对。贝克特的多部作品中人物形象都不是单独出现而是成对出现,如《终局》中,又瞎又瘫的汉姆和只能站不能坐的克洛夫构成相互憎恶但又缺一不可的一对;《美好的日子》中的温妮和威力虽然在感情上总是得不到共鸣,但是他们的出场也是典型的形影不离。由此可以看出贝克特的作品在上并不仅仅是偶然现象,本文将对《等待戈多》中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这两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解读作者设置对立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一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从表面上来看,这对人物形象没有显著的性格特征,没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模糊不清。其实仔细的阅读文本,总结一下这对人物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有个性而且还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二元理论中灵魂和肉体的对立。 在作品中,弗拉季米尔基本上可以说是代表头脑、精神和灵魂,是与肉体对立的一面,而爱斯特拉冈则是与他相反,代表肉体及与肉身相关的物质层面的事物。这种代表性在剧中多次被作者暗示出来,例如在剧中,弗拉季米尔总是在试图思考,在等待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着比较积极的心态,他克制自己大笑的欲望,负责记忆并且负责反省和维持道德感,就像在救助波卓的问题上他所说的“确实,当咱们交叉着双臂衡量着得失的时候,咱们真不愧是咱们同类的光荣。老虎会一下子跳过去援助它们的同类,决不会动一下脑子;要不然它就会溜进丛林深处。” [1](p101)但是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弗拉季米尔在性格上也是具有矛盾性的,他有时很有责任感但有时又拒绝和爱斯特拉冈彼此支撑,承担责任。如爱斯特拉冈从噩梦中惊醒时想要向他倾诉时,他的选择是捂紧了双耳。 爱斯特拉冈是作为弗拉季米尔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健忘、言语猥亵、态度消极,对任何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他对弗拉季米尔的思考和对等待戈多的希冀总是

戏剧鉴赏 等待戈多

荒诞的世界,精神的救赎 ——浅谈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本文拟从人类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这一命题出发,探索人在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戏剧内容大致为狄狄和戈戈在荒野里百无聊赖却十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的“戈多”。剧中没有离奇的情节发展,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没有鲜明的性格塑造,也没有繁复华美的场景安排,但它却带给观众和读者深深的震撼和无尽的沉思。学界大体认为它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特别是战后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怀有的那种对生活的无望感、荒谬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孤独、尴尬处境以及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后人生意义的虚无和终极目标的失落。但如果认为《等待戈多》仅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在毫无意义地追求与等待一个虚无的希望,人类的整个行为只是荒诞不经,一切都是无望,仅仅表现了贝克特对生存与生命意义以及对他所置身的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的质疑,那或许没有完全真正领悟到他的意图所在。 一.荒诞的剧情和世界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奴隶主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两个流浪汉在枯树墩上等待一直未出现的戈多,而戈多到底是谁,剧本中并没有任何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第一幕开始时, 戈戈和狄狄在一起等待戈多,他们的等待过程是用乱说乱动来消磨时间。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失魂落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经过时给他们的等待带来一点变化,在第一、第二幕的最后都有报信的小男孩说戈多今天不来了,可能明天来,爱斯特拉冈问“:那我们怎么办?”弗拉季米尔说“:等待戈多”,这是可以概括的基本剧情。这部两幕剧的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情景发展,剧情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明显,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清晰,

诗词赏析: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的意思

诗词赏析: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的意思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的意思 梅花从繁枝上纷纷飘落——千片万片,它好像含情脉脉,有意地摹仿雪花随风飘转。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赏析词的开端“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三句,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着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间千古共同的悲哀。接着“昨夜笙歌”二句,转写现实之人事,在前三句所表现的意象衬托下,此二句也于现实人事之外有着更深更广的意蕴。 下片开端“楼上春山寒四面”,以悠闲之笔点缀出极富俊逸高远之景致。“楼上”已是高寒之所,再加以四面春山之寒峭,形象地显出词人孤寂凄寒之感。接着说“过尽征鸿”,写出凝望之久与瞻望之远,词人心中之怅惘哀伤,不言自现。然后承之以“暮景烟深浅”,写出了一片苍然之暮色,也映衬着人的哀愁心境。结尾二句“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说词人独自凭栏许久。“人不见”乃为

内心寂寞之中经常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境界,与前写的春山四面之凄寒和远近暮烟之冥漠相照应,进一步表现了心灵上的怅惘孤寂之感。“思量”且“遍”,可见其怀思之情的始终不解;“鲛绡掩泪”,可见其怀思之情的悲苦哀伤。全词所写乃是一种感情之境界,并未实写感情之事迹,充满了象喻之意味,结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幽微珍美的悲苦之情意。 冯正中写梅花的落就已经表现了他的特色。每个人写花落都不同的。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简洁有力。可是冯正中说“梅落繁枝千万片”,多么曲折盘旋,沉痛悲哀。梅落还不够,“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这正是冯正中用情的那种固执,那种在苦难悲哀走向灭亡之中都要挣扎的用情态度。所以饶宗颐说他是“开济老臣的怀抱”。 前面三句是写眼前的风景,“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是写昨天晚上的情事。而这情景之间彼此是有呼应的。良辰美景的“梅花”不能够常有,赏心乐事的“笙歌”也不能常有。今天面对着梅落繁枝是我昨夜酒醒后的早晨之所见,所以学雪随风转的落花的飞舞,是他笙歌散去之后的惆怅哀伤的盘旋飞舞。“楼上春山寒四面”,如同上一首“独立小桥风满袖”。楼上是这么高,这么孤立,而且四面春山,表现出一种隔绝和寒冷的感觉。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鸿雁是传书的,我有所期待,可是过尽征鸿,没有一封我的书信到来,而这个时候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这是等候之中的一种落空的感觉。在孤独寒冷之中,我所盼望的没有来,而四面一片迷茫。那种失望和西方的荒谬剧《等待戈多》传达的

等待戈多赏析分析 剧中人物

从《等待戈多》中看对生活的思考 《等待戈多》被评论为是“表现对美好的或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而不可得,隐喻的是人类对现状和未来处于茫然无措甚至绝望的境地。”我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等待戈多》带给人的感觉是茫然、荒诞,但是另一方面,对于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补充,那就是它隐隐的透着积极的一面。《等待戈多》留给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思考我们自己又是怎样面对着自己的生活。 《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他们在等待戈多,但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戈多是谁,就只是一味的等待。时间在等待中变得虚无,而生命也在等待中静止。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重复。而虚无的另一面是将死亡也变成了无聊的消遣。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弗拉基米尔:不错,可是咱们等待的时候干什么呢?” “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也许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才会有这种对话。 在剧本的一开始,弗拉基米尔便有一段自己的独白“我开始拿定主意。我这一辈子老是拿不定主意,老是说,弗拉基米尔,要理智些,你还不曾什么都试过哩。于是我又继续奋斗。” 他们两个人都在生活中等待,也曾有反思,但是那些反思仅仅限于思想上而已。或者说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要怎样做,有了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可是在思考过后,依旧按照老样子去生活。这样一段独白,好像是对生活朦胧的质问。“要理智些”“老是拿不定主意”这不就是我们最平常的状态麽。从全剧来看,弗拉基米尔一直处在一个等待的状态。他的“奋斗下去”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可以从“还不曾什么都试过”来理解,奋斗就是指去尝试做别的事情。那么这样的独白可以看做是他希望改变生活的愿望。但是他的等待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新意。我们很多时候也在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反省和思考,但是这样无聊空虚的等待只能带来越来越消极懈怠的生活状态,即便是有了思考依旧是于是无补。当我们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了理性的认识以后,应该是要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和奋斗才会真正摆脱目前的状态。 而在等待的过程中两个人的态度也不一样。弗拉基米尔更加坚定的等待,他连自己等待的是谁都不是很清楚的了解却一直很坚定地等下去。而爱斯特拉冈动摇过,他似乎对这样的等待厌倦,想要逃离,想要改变现状。但是他的消极限制了他的行动。“时间反正会过去的”这样的想法限制了他的行动。这样的一种“等”让人厌倦,生命的脚步因厌倦的情绪而渐渐缓慢下来。爱斯特拉冈让我觉得麻木,他的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好像眯起眼睛看待每一天,没有敏锐的感情。

等待戈多读后感

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 ---《等待戈多》读后感 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等待戈多》这部戏剧,其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凭着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一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剧。 这部戏剧分为两幕。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来到了一条空荡荡的村中小路上,周围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在树的附近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是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何要等待戈多,两个人都无法说明缘由,但是他们又执意要等下去。在等待的过程中,两个流浪汉各自做着无聊的动作,并且进行着杂乱无序、逻辑不通的对话,一会聊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一会说自己做了个梦。这时候来了一对主仆---波卓和幸运儿,主人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幸运儿拿着沉重的行李、唯唯诺诺。两个流浪汉一开始把波卓错认为戈多,随后与波卓发生了一系列无聊的对话,最后他们等来了戈多的使者---一个男孩,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第二幕中,场景几乎相同,只是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依旧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他们一起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波卓和幸运儿再次出现了。仅仅过了一晚,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变成了聋子。最后,昨天出现的那个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两个流浪汉戈多今晚不能来了,明晚准来。至此,两个流浪汉十分的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最后却都站着不动。 整部剧没有明确的主旨和情节,不论从戏剧的结构、人物的语言还是情节的发展来看,都十分地荒诞可笑。戏剧只有两幕,而事实上第二幕几乎是重复第一幕的情节,两者只在细微处有些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的话,那也应该是对第一、第二幕的重复。 在剧中,戈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他却并未出现,作为读者,我们永远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而该剧作者贝克特也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在这部剧中能看到的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麻木地生活着,他们不停地絮絮叨叨,想以此来感受自己的存在,支撑着他们的是戈多,他们希望戈多的到来能拯救自己。戈多最后并没有来,也没有人知道戈多到底会不会来,但是流浪汉 最终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似乎还是想继续等下去。另外,我们在剧中还能看到那几乎不变的场景,包括波卓和幸运儿。虽然在第二幕中,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聋了,但是从某种更高的角度来看,外在场景其实几乎未变,叶子可以再次掉落,这也就是说,两个流浪汉几乎可以看作是在重复前一天所做的事,这件事就是等待戈多,也正是这件事支撑着他们生存下去。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贝克特本人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而他在《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把情节和动作降到了最低。剧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带上了些许喜剧的色彩,尤其是两个流浪汉,他们极尽荒诞的可能,疯疯癫癫,比如一开始脱靴子的爱斯特拉冈、掸帽子的弗拉基米尔,观众看到这些会忍俊不禁;但是随着第二幕的结束,观众们很可能就无法再轻松一笑了,因为他们在这部剧中感受到了“生无趣,死亦无趣”的观念。 这部戏剧旨在反应生活的毫无意义和存在的荒谬思想,它与传统戏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非理性的结构以及毫无逻辑的语言,观众不能从荒诞的语言和对话中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那么是不是观众就很难理解这部作品了呢?不是的,不同层次、阶级的观众看过这部剧后几乎都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论他们理解的戈多是谁,似乎都是有意义的。他们可以把戈多理解为社会、希望、局外人等等,戏剧的作者贝克特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 我不能明确地说明戈多到底代表了什么,但是我在这部剧中看到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满怀希望的开始等待,然后中途有所迷茫---怀疑戈多是否存在、会

等待戈多(节选)

等待戈多(节选) 导读:[导学新概念]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128页、129页] 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的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448页]

《等待戈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需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廖决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妙穴、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教学方法 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 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诞之下,内里却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真正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剧,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为此剧作者贝格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我们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待该剧时,它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难以卒读。难怪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此迷惑不解。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一个谜,又不是一个谜。让我们打开书本。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剧本说明部分,一生扮埃斯特拉冈,一生扮弗拉基米尔。 三、归纳与提要 1、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说了些什么? 明确: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埃斯特拉冈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子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基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子,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形象你有哪些感受? 示例: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却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示例: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积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癫癫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

最新浅谈《等待戈多》中的象征意味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的荒诞观念,即“存在是荒诞的”,人类生存在无法理解的世界中,无依无靠,碌碌无为,时刻感到痛苦和不安,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等待戈多》是贝克特荒诞戏剧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没有情节可言。两个流浪汉在一片荒野中,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他们在树下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戈多是谁,代表什么,谁也不知道,他也始终没有出现。在荒芜的世界里,人们生活了无生气,只有等待,也许这是唯一出路,但是这唯一的等待也变得虚无,因此人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贝克特用荒诞的表现手法揭示了这个主题,也揭示现代人类处境的尴尬人们的生存和精神状态。 一、现代环境的象征: 乡间一条小路。一棵树。黄昏。这就是《等待戈多》中的场景和时间。如此荒凉的舞台时空背景,正是二战时期欧洲遭受炮火轰炸后满目疮痍的废墟状态的缩影与写照。这是一棵什么树呢?“柳树”,“枯树”,“看不见垂枝”。想在这树上上吊都不相信这枯枝。认为它是如此脆弱。第二幕中,“那棵树上有了四五片树叶”。三四片树叶“沙”的声音,像死掉的声音。树叶就像灰烬一样。第二幕中,“昨天晚上那棵树黑沉沉、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可是这会儿上面都有树叶啦”。“这棵树肯定对我们不会有丝毫用处”。这地方“什么样的景色”,“很难描写。什么也不像。什么也没有。只有那棵树。”“一切的一切全都死啦,除了这棵树”,“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树前。沉默”。万物萧条,一切都死了,除了这棵树。一夜之间,似乎春天来了,使这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但作品中人物对其是无视的。这仅有的、飘渺的希望根本在人们心中激荡不出一点点新奇与快乐的涟漪,也不会为这满目疮痍的世界增添一点点亮色。只会更显当时环境的沉寂、虚无和了无生机。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上帝和理性在人们心中不复存在,人的主体性消失殆尽。世界变成地狱。 二、人类与生活的象征: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无事可做,无聊地闲扯,他们反复地做着一些毫无意义的动作:爱斯特拉冈不停地脱靴子,倒靴子,然后穿上;弗拉季米尔不停地脱帽子,抖帽子,然后重新戴上。他们总是重复一些支离破碎的话,语言混乱不堪,不合语法,不存在逻辑关系,并且多次毫无意义地重复。两人看似在对话,实际上却各说各话。这两个流浪汉的语言和行为,反映不出具体的生活现象,也涉及不到任何具体的社会问题。但是,正是他们反复无章的对话和机械的动作,象征着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单调、乏味和毫无意义。 剧中两个流浪汉的身份是不确定的,他们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人类的象征。他们那些机械的反复动作,。他们既软弱又有力,他们无力摆脱空虚的生活,却用一种惊人的毅力等待着永远不会来的戈多。他们也曾经有过正常人的生活和憧憬,有过体面的时候。这两个流浪汉不是我们看到的传统戏剧中典型的人物和形象,他们浑浑噩噩,卑微低贱,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我们甚至无从识别二人的身份。这些人类的社会身份已经完全被忽略。于是,他们不再是“自我”,而是成为一种典型形象,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符号。正如弗拉季米

等待戈多赏析精选文档

等待戈多赏析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间,两

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嘛不能?等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凡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正是这种恶梦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观众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两个流浪汉似乎在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