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六章第2课时 平均数(2)

第六章第2课时 平均数(2)

第六章第2课时 平均数(2)
第六章第2课时 平均数(2)

第2课时 平均数(2)

预学目标

1.阅读教材中“权”的概念,初步理解“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2.尝试在预习例题中探索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根据公式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3.思考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关系: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能正确判断题目中所求的是哪一种平均数. 知识梳理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若一组数据x 1,x 2,…,x n ,f 1,f 2,…,f n 依次为这n 个数据的权,则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为112212n n n

x f x f x f x f f f +++=+++ . 例如:

(1)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英语成绩时,将口语、听力、笔试成绩按照2:3:5的比例确定学生的英语成绩,小路的上述成绩依次为95分、85分、82分,则小路这学期的英语成绩是多少?

(2)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分析:(1)中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对应的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公式,小路这学期的英语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

(2)中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对应的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公式,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

例题精讲

例1 小凯家上月用于伙食的费用为720元,用于教育的费用为240元,其他费用为1 100元.本月小凯家这三项的费用分别增长了9%、30%和6%.小凯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月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小明的算法是:13

(9%+30%+6%)=15%,小丽的算法是:9%72030%2406%11007202401100

?+?+?++≈9.8%,小明和小丽的算法哪一个正确?为什么? 提示:正确识别题中的数据和对应的权.

解答:小丽的算法正确,由于小凯家上月的伙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伙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720、240、1 1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求出总支出的增长率.

点评:这一题求的是增长的百分数,三项支出费用的增长率是数据,对应的三项支出金额是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确定了题中的数据和对应的权后,将它们代入公式即可.

例2 小青在八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

(1)计算该学期平时的平均成绩.

(2)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请计算

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

提示:首先要求出平时测验的平均成绩,10%、30%、60%

分别是平时、期中、期末的权.

解答:(1)

887098864

+++=85.5; (2) 85.5×10 %+90×30%+87×60%=87.75.

点评:本题突出了“权”的作用.

热身练习

1.小明在八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测验一得85分,测验二得84分,测验三得86分,期中考试得92分,期末考试得88分,如果平时、期中、期末的权分别为10%、30%、60%,那么小明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_______分.

2.某商场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由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10千克、单价为12元/千克的乙种糖果20千克和单价为10元/千克的丙种糖果30千克混合成的什锦糖果的单价应定为 ( )

A .11元/千克

B .11.5元/千克

C .12元/千克

D .12.5元/千克

3.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各项测试成绩的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用.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并说明理由.

(2)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教学、科研和组织三项能力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

每人的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88.9 2.B 3.(1)丙将被录用 (2)候选人甲将被录用

第六章_时间数列练习题及解答

《时间序列》练习题及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从下列各题所给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编号(A、B、C、D)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构成时间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A、主词和宾词 B、变量和次数 C、时间和指标数值 D、时间和次数 2、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时点数列 B、绝对数数列 C、相对数数列 D、平均数数列 3、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数列 D、时点数列 4、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A、只能是总量指标 B、只能是相对指标 C、只能是平均指标 D、上述三种指标均可以 5、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指标是()。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6、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其假定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为()。 A、连续的 B、间断的 C、稳定的 D、均匀的 7、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两者均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 B、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C、两者均可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 D、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8、时间序列最基本的速度指标是()。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增长速度 9、根据采用的对比基期不同,发展速度有()。 A、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与累积发展速度 C、逐期发展速度与累积发展速度 D、累积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10、如果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则宜配合()。 A、直线模型 B、抛物线模型 C、曲线模型 D、指数曲线模型 该商场第二季度平均完成计划为()。 A、100%124%104% 108.6% 3 ++ = B、 506278 108.6% 506278 100%124%104% ++ = ++ C、 506278 100%124%104%92.1% 506278 ++ = ++ D、50100%62124%78104% 109.5% 506278 ?+?+? = ++ 12、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A、=增长量 增长速度 基期水平B、= 增长量增长速度 期初水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 第2课时 “边角边”

第2课时 “边角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重点) 2.能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 3.“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想一想: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伟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类型一】 利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 如图,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 =BF ,AE =BC ,且AE ∥BC .求证:△AEF ≌△BCD . 解析:由AE ∥B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 =∠B ,由AD =BF 可得AF =BD ,又AE =BC ,根据SAS ,即可证得△AEF ≌△BCD . 证明:∵AE ∥BC ,∴∠A =∠B .∵AD =BF ,∴AF =BD .在△AEF 和△BCD 中,∵???? ?AE =BC ,∠A =∠B ,AF =BD , ∴△AEF ≌△BCD (SAS).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类型二】 “边边角”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 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 ≌△DEF 的是( ) A .A B =DE ,∠B =∠E ,B C =EF B .AB =DE ,∠A =∠ D ,AC =DF C .BC =EF ,∠B =∠ E ,AC =D F D .BC =EF ,∠C =∠F ,AC =DF 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 ≌△DEF ,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 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1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1一﹨选择题 1. 如图,AB=AC,AD=AE,欲证△ABD≌△ACE,可补充条件( ) A.∠1=∠2 B.∠B=∠C C.∠D=∠E D.∠BAE=∠CAD 2. 能判定△ABC≌△A′B′C′的条件是() A.AB=A′B′,AC=A′C′,∠C=∠C′ B. AB=A′B′,∠A=∠A′,BC=B′C′ C. AC=A′C′,∠A=∠A′,BC=B′C D. AC=A′C′,∠C=∠C′,BC=B′C 3. 如图,AD=BC,要得到△ABD和△CDB全等,可以添加的条件是( ) A. AB∥CD B. AD∥BC C. ∠A=∠C D. ∠ABC=∠CDA 4.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A.BC=EC,∠B=∠E B.BC=EC,AC=DC C.BC=DC,∠A=∠D D.AC=DC,∠A=∠D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CB=CD,若连接AC﹨BD相交于点O,则图中 全等三角形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6.在△ABC和C B A' ' ' ?中,∠C=C' ∠,b-a=a b' -',b+a=a b' +',则这两个三角形() A. 不一定全等 B.不全等 C. 全等,根据“ASA” D. 全等,根据“SAS” 第1题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 ≌△ACD 的条件是 ( ) A .AB=AC B .∠BAC=90° C .BD=AC D .∠B=45° 8.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MC ,若AD=4,AB=6, BC=8,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 A .22 B .24 C .26 D .28 二﹨填空题 9. 如图,已知BD=CD ,要根据“SAS ”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 是 . 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AO=BO ,AC =BD ,∠DBA=30°,∠DAB=50°, 则∠CBO= 度. 11.西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的两侧,AB ∥ DE ,BF =C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 使得AC =DF . 第9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含答案

12 一、选择题 1. 如图,AB=AC ,AD=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 A.∠1=∠2 B.∠B=∠C C.∠D=∠E D.∠BAE=∠CAD 2. 能判定△ABC ≌△A ′B ′C ′的条件是( ) A .AB=A ′ B ′,AC=A ′ C ′,∠C=∠C ′ B. AB=A ′B ′, ∠A=∠A ′,BC=B ′C ′ C. AC=A ′C ′, ∠A=∠A ′,BC=B ′C D. AC=A ′C ′, ∠C=∠C ′,BC=B ′C 3. 如图,AD=BC ,要得到△ABD 和△CDB 全等,能够添加的条件是( ) A. AB ∥CD B. AD ∥BC C. ∠A=∠C D. ∠ABC=∠CDA 4.如图,ABC 和△DEC 中,已知AB=DE ,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 使△ABC ≌△DEC ,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 A .BC=EC ,∠B=∠E B .BC=EC ,AC=DC C .BC=DC ,∠A=∠ D D .AC=DC ,∠A=∠D 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CB=CD ,若连接AC 、BD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 .1对 B .2对 C .3对 D .4对 6.在△ABC 和C B A '''?中,∠C =C '∠,b-a=a b '-',b+a=a b '+',则这两个三角形( ) A. 不一定全等 B.不全等 C. 全等,按照“ASA ” D. 全等,按照“SAS ” 第1题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 ≌△AC D 的条件是( ) A .AB=AC B .∠BAC=90° C .BD=AC D .∠B=45° 8.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MC ,若AD=4,AB=6,BC=8,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 A .22 B .24 C .26 D .28 二、填空题 9. 如图,已知BD=CD ,要按照“SAS ”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 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AO=BO ,AC =BD ,∠DBA=30°,∠DAB=50°, 则∠CBO= 度. 第9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

第六章时间序列作业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动态数列 一、判断题1.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 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 2.定基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环比发 展速度反映了现象比前一期的增长程度。< ) 3.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得的,而是根 据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 ) 4.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水平和最末发 展水平,与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无关。< ) 5.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 数。< ) 1、× 2、× 3、√ 4、√ 5、√。 单项选择题 1.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 A.几何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 法 D.首末折半法 2.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 )。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 组形成的数列 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 D.出口额按时间 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 3.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

人、195人、193人和201人。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 )。 4.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 )。 A、环比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 度 D.环比增长速度 5.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 A.<102%×105%×108%×107%)-100% B.102%×105%×108%×107% C.2%×5%×8%×7% D.<2%×5%×8%×7%)-100% 6.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 A、定基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B、定基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之和 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减1 D、各环比增长速度减1后的连乘积减1 7.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的公式是<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D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 (共4题;共19分) 1. (4分)看图填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10分) (2020一下·滕州期末) 写数、画珠子、比大小。 (1) 读作:五十四 写作:()

(2) 3. (1分)由图写数 ________ 4. (4分)用35、30、5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口算。 (共1题;共3分) 5. (3分)由6个一和3个十组成的数是________。70里面有________个十,再加上________个十就是100。 三、填空 (共3题;共8分) 6. (2分) (2020二上·南通期末) ________比34多7,比34少7的数是________。 7. (4分) (2019二下·历城期末)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18________3=15 81________9=9 17________5=22 2__ ______3=6 8. (2分)计算. 62-34=________8+88=________ 四、计算。 (共1题;共2分)

9. (2分)计算. 8+76=________95-75=________ 五、把算式和得数用线连起来。 (共1题;共5分) 10. (5分)连线。 36+41 九十多 98-4 7+25 七十多72-37 11+88 三十多85-12 六、填表。 (共1题;共2分) 11. (2分)算一算. 30+26=________ 8+75=________ 七、判断题。 (共6题;共12分) 12. (2分)比99大1的数是最小的三位数。() 13. (2分) 3个十加上5个十是8个十。 14. (2分) (2020一下·曹县期末) 8个十减去3个十是5个十,这个数是5。() 15. (2分) (2020一下·老河口期末) 90再添1个十就是100。() 16. (2分) 20+80=100。 17. (2分) (2020一下·郸城期中) 被减数是20,减数是10,差是30。() 八、应用题。 (共6题;共27分)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doc

百度文库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 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 2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 4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 5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35 到 37 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2-8、 2-9、2-10、2-11、 2-12 和 36 页的知识卡片等去认识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 分子的空间构型。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 完成下表 化学式结构式键角分子的立体构型备注CO 2 H2O CH2O NH 3 CH 4 P4 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 2、请你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参照课本35、36 页内容制作CO2、H2O、NH 3、CH2 O、CH4

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4、写出 CO 2、 H 2O 、NH 3、 CH 2O 、CH 4 的电子式; 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 H 、 C 、N 、 O 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 原因吗? 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 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 37 到 39 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的 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 2-15、表 2-4、 2-5, 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问题。 【阅读思考 2】 1、中心原子: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 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O 2 2 2、价层电子对: (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 2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2O (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如果计算? (二)认识 VSEPR 模型 1、VSEPR 模型(用于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结合 CH 4 、 CH 2O 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 VSEPR 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 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思考】 VSEPR 模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一样吗?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如: CH 4 CO 2 等。 价层电子对的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σ键电子对数 立体结构 范例 ABn 2 直线型 CO 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2

a a c 丙?72? 50 乙 ? 50甲a ? 507250???58c b a C B A 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 一、选择题 1.若按给定的三个条件画一个三角形,图形惟一,则所给条件不可能是( ) A.两边一夹角 B.两角一夹边 C.三边 D.三角 2. 在△ABC 和△DEF 中,已知C D ∠=∠,B E ∠=∠,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件( ) A .A B ED = B .AB FD = C .AC F D = D .A F ∠=∠ 3.如图,已知△ABC 的六个元素,则下列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 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 4.对于下列各组条件,不能判定ABC A B C '''△≌△的一组是( ) A.A A '∠=∠,B B '∠=∠,AB A B ''= B.A A '∠=∠,AB A B ''=,AC A C ''= C.A A '∠=∠,AB A B ''=,BC B C ''=

D.AB A B ''=,AC A C ''=,BC B C ''= 5.在ABC △和A B C 111△中,已知1A A ∠=∠,11AB A B =,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如果增加条件11AC A C =,那么111ABC A B C △≌△(SAS ) B.如果增加条件11BC B C =,那么111ABC A B C △≌△(SAS ) C.如果增加条件1B B ∠=∠,那么111ABC A B C △≌△(ASA ) D.如果增加条件1C C ∠=∠,那么111ABC A B C △≌△(AAS ) 二、填空题 6.如图,点B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 已知∠A =∠D,∠B =∠C,要使△ABF≌△DC E ,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 7.如图,直线 L 过正方形 ABCD 的顶点 B , 点A 、C 到直线 L 的距离分别是AE=1 ,CF=2 , 则EF 长 三、解答题 8.如图,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AD AE =,BDC CEB ∠=∠. 求证:BD CE =. A D E B A B E F C D

2.2第2课时“边角边”-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2课时“边角边”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重点) 2.能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 3.“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 一、情境导入 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想一想: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伟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类型一】利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如图,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

AE∥BC.求证:△AEF≌△BCD. 解析:由A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由AD=BF可得AF=BD,又AE=BC,根据SAS,即可证得△AEF≌△BCD. 证明:∵AE∥BC,∴∠A=∠B.∵AD=BF,∴AF=BD.在△AEF 和△BCD中,∵ ∴△AEF≌△BCD(SAS).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类型二】“边边角”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 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 ) A.AB=DE,∠B=∠E,BC=EF B.AB=DE,∠A=∠D,AC=DF C.BC=EF,∠B=∠E,AC=DF D.BC=EF,∠C=∠F,AC=DF 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第二节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特点。 2.掌握归纳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读图法和讨论法学习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归纳总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特点。 2.掌握归纳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课堂检测题。 【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你了解亚洲吗?(亚洲自然风光集锦) 学生:观看,了解亚洲主要的地理事物及位置和特征,感受亚洲雄伟的高原山地,源远流长的大河,广阔的草原…… 教师: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歌曲是《亚洲雄风》,这首歌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在歌词中提到的山、莽原、田野、河、树、风、云等,这些和我们地理学习中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有关,这些是自然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今天我们将从地形、河流两个方面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入,通过播放微视频及音乐背景,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了解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河流、湖泊等的位置和重要特征。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 探究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 1. 阅读课文,读亚洲地形图,完成学案内容一,认识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和山脉。 山脉: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 地形区:F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

第六章时间序列作业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动态数列 一、判断题 1.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 2.定基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反映了现象 比前一期的增长程度。() 3.平均增长速度不是根据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得的,而是根据平均发展速度计 算的。() 4.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水平和最末发展水平,与中间各 期发展水平无关。() 5.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1、× 2、× 3、√ 4、√ 5、√。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A.几何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首末 折半法 2.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形成的数 列 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 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 的数列 3.已知某企业1月、2月、3月、4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195人、193 人和201人。则该企业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方法为()。 4.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速度的指标是()。 A、环比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 D.环比增 长速度 5.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2%、5%、8%和7%,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 A.(102%×105%×108%×107%)-100% B.102%×105%×108%×107% C.2%×5%×8%×7% D.(2%×5%×8%×7%)-100% 6.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A、定基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B、定基增长速度是环比增长速度之和 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减1 D、各环比增长速度减1后的连乘积减1 7.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求序时平均数的公式是()。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边角边 (2)

作品编号:578912354698310.2567 学校:否法结市环节镇应对小学* 教师:避微略* 班级:蜻蜓壹班* 第2课时边角边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感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教材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学说明】要求学生规范地用作图工具画图,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法,并让学生剪出画好的△ABC,△A′B′C′,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出现的结果,引导学生间交流结论.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问题2 请各学习小组间交流,并总结出规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作出如下归纳总结.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其中的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条对应边. 例1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教学说明】让学生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分析. 要想证AB=DE,只需要证△ABC≌△DEC.而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已有条件 ,还需条件 . 证明:在△ABC和△DEC中, ∴△ABC≌△DEC(SAS).∴AB=DE. 【归纳结论】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答案. 例2 如图,已知AB=AC,AD=AE,∠BAC=∠DAE.求证:△ABD≌△ACE. 【教学说明】由学生依题意寻找条件,涉及三角形边的条件有AB=AC,AD=AE,但∠BAC=∠DAE只是对应边夹角的一部分,怎么办?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理清解题思路. 证明:∵∠BAC=∠DAE(已知), ∴∠BAC+CAD=∠DAE+CAD,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AC(已知), ∠BAD=∠CAE(已证),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第二节《密度》第二课时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2 节密度(第2课时) 1、冰雕是一种以冰为材料来雕刻的艺术形式,属于造型艺术。如图所示,在艺术家用特制的刀具将一块实心冰块雕刻成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中( ) A. 冰的质量变大 B. 冰的质量不变 C. 冰的密度变大 D. 冰的密度不变 2、关于物质的密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公式ρ= 可知,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B. 平时我们所说的“铁比木头重”,是说铁的密度比木头的密度小 C. 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密度也不同 D.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相等的水、硫酸、酒精(密度见表)分别装在规格相同的A、B、C 三个试管中,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 A. A 中装的是酒精 B. B 中装的是硫酸 C. C 中装的是水 D. 无法确定 4、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 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相同 B. 固体的密度都大于液体的密度 C. 最多能装1 kg 水的瓶子,也能装下1 kg 的酒精 D. 体积之比为3∶4 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铝块,质量之比为89∶36 5、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分析图像可知( ) A. 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 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 乙物质的密度为1 kg/m3 D. 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8∶1 6、某钢瓶中装有氧气,瓶内气体密度为8千克/米3,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34,则剩下气体的密度为( ) A. 2千克/米3 B. 4千克/米3 C. 6千克/米3 D. 8千克/米3 7、我们可以把初中物理的密度概念扩大,从一维线密度、二维面密度、三维体密度到四维密度进行深刻理解: 描述电线上鸟的疏密程度用一维线密度(个数/长度),描述田野中昆虫的疏密程度用二维面密度(个数/面积),那么我们学习的密度(质量/体积)则可以称为() A. 一维线密度 B. 二维面密度 C. 三维体密度 D. 四维密度 8、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m 和液体的体积V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离子共存的问题。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思考】:在下列物质中: 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 ⑤AgCl ⑥Na2CO3⑦C2H5OH ⑧H2O ⑨SO2⑩Fe 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④⑤⑥⑧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⑦⑨ 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②③⑥ 导入新课 因为电解质溶于水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推进新课 一、离子反应 定义:离子之间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探究活动】:实验步骤1.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NaCl 溶液。 2. 向盛有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BaCl2 溶液。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第二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CuSO4溶液与NaCl 溶液不反应,CuSO4溶液BaCl2 溶液发生了反应。【分析】:CuSO4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观察不到现象,是因为CuSO4溶液电离出Cu2+、SO42-和NaCl溶液电离出来的Na+、Cl-没有反应。而CuSO4溶液BaCl2 溶液发生了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如下: CuSO4+ BaCl2 ===BaSO4 + CuCl2 。 CuSO4和BaCl2 都是盐,在水溶液中都发生了电离。CuSO4电离出了Cu2+、SO42-,BaCl2 电离出了Ba2+、Cl-。当两溶液混合时,Cu2+、Cl-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SO4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因此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 === BaSO4 。 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思考】: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呢? 以上述反应为例分析: 【分析】:第一步,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SO4+ BaCl2 ===BaSO4 + CuCl2 。 第二步: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出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 + Ba2++2Cl-===BaSO4 + Cu2++2Cl-。 第三步:删去方程式等号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边角边

第2课时边角边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情感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教材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 【教学说明】要求学生规范地用作图工具画图,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法,并让学生剪出画好的△ABC,△A′B′C′,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出现的结果,引导学生间交流结论.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问题2 请各学习小组间交流,并总结出规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作出如下归纳总结.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其中的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条对应边.

例1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教学说明】让学生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分析. 要想证AB=DE,只需要证△ABC≌△DEC.而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已有条件 ,还需条件 . 证明:在△ABC和△DEC中, ∴△ABC≌△DEC(SAS).∴AB=DE. 【归纳结论】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得到答案. 例2 如图,已知AB=AC,AD=AE,∠BAC=∠DAE.求证:△ABD≌△ACE. 【教学说明】由学生依题意寻找条件,涉及三角形边的条件有AB=AC,AD=AE,但∠BAC=∠DAE只是对应边夹角的一部分,怎么办?以此引导学生思考,理清解题思路. 证明:∵∠BAC=∠DAE(已知), ∴∠BAC+CAD=∠DAE+CAD,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AC(已知), ∠BAD=∠CAE(已证), AD=AE(已知),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A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 (共4题;共13分) 1. (1分) (2019一下·麻城期末) 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3,这个数是________。 2. (4分) (2020一下·马鞍山期末)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________位,第三位是________位。这个数写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 3. (2分) 六十五里面有________个十和________个一. 4. (6分)拨一拨,填一填。 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口算。 (共1题;共5分)

5. (5分)逆向题(从上到下填) 三、填空 (共3题;共12分) 6. (3分) (2020一下·丰润期末) 在横线上填上“>”“<”或“=”。 25+54________80 73-5________36+30 86+7________86-7 7. (5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填空 8. (4分) (2019一下·东莞期末) 在横线上填上“>”、“<”或“=”。 8元________7元8角54-40________50 6个十________60 49+8________57 四、计算。 (共1题;共6分) 9. (6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6________3=18 25________5=30 40________8=32 1________1=1 2________3=6 4________4=16 五、把算式和得数用线连起来。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一下·商丘月考) 我会连。

第二章第二节芳香烃第二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芳香烃(第二课时) 高二姓名日期:2014-1-8编号: NO.05 编制人:王志省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掌握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尤其为取代和加成反应。 二、【学法指导】1、内容:课本P38-P39 2、学法:参考课本及相关资料。 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 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互动策展示方 案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一、苯的同系物 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后的产物 2、结构特点:分子中只有个苯环,侧链都是(即碳碳键全部是单键) 3.通式:;物理性质与苯相似 4、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书写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时,苯环不变,变换取代基的位置及取代基碳链的长短。 例如C8H10对应的苯的同系物有4个同分异构体,分别为、、、 二、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苯不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甲苯、二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填 “能”或“不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可利用此性质区分苯和苯的 | H

同系物。故含有结构的物质,可使酸性溶液褪色,被氧化成。 ②苯的同系物均能燃烧,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取代反应 甲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硝基甲苯的系统命名为,又叫(TNT), 色,溶于水,是一种烈性炸药 通过这个反应可以说明_______(基团)受_______(基团)的影响,使其某些位置变得更加活泼。 (拓展)苯的同系物发生取代反应的位置与反应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两个反应的发生各需要什么条件: ─CH 3 + Br 2 ①─CH 2 Br + HBr ①:________ ─CH 3 + Br 2 ②─CH 3 + HBr ②:________ 3、加成反应 甲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与氢气发生苯环的加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受甲基的影响,苯环是不是可以像烯、炔烃一样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呢?观察甲苯和溴水混合时的现象。 三、芳香烃的来源及应用 1、芳香烃 房子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的烃,由2个或2个以上的苯环而成的芳香烃称为稠环芳香烃,如萘:蒽: 2、来源:1845年至20世纪40年代是芳香烃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通过获得芳香烃。【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得分 批阅日期 1.下列物质中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2.下列有关甲苯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对苯环性质有影响的是( ) A.甲苯与硝酸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 B.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甲苯燃烧产生带浓烟的火焰 D.1 mol甲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3.在苯的同系物中加入少量的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褪色,正确的解释为( ) A.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比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多 B.苯环受侧链影响易被氧化 C.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 D.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均易被氧化

七下第二节《非洲》第二课时导学案.docx

第六章第二节《非洲》导学案——湘教版地理七 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气候分布图和气候资料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归纳出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征,并学会看各种气候图,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 一.自主学习 1.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及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绝大部分地区都在______ 摄氏度以上 (2)看分布:等温线分布____________ (稀疏或密集),但7月比1月密集 (3)看走向:1月,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7月,也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_____________ 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2.气候:赤道穿过本区______ 部,北回归线穿过本区________ 部,南回归线穿过本区_________ 部,所以本区大部分位于 ______________ (温度带),有“________________ ”之称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气候,非洲气候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o 3.(1)非洲著名的矿产资源有: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等。 (2)非洲主要的经济作物有: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 二.合作学习 1.读图6-21、6?22分析归纳非洲的气温分布特点。非洲为什么能被称为“热带大陆”,结合其纬度位置作答 2.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 mm,到大于2000俪的地区都有分布,非洲赤道附近、几内亚湾沿岸降 水________ ,北回归线附近的____________ 地区,降水_________ 。南回归线附近大陆___________ 岸,降水少。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分布__________ ,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____________ 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 ________ 平行。 小结:在非洲,因气温高,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少于500毫米便十分干旱,故非洲气候的第二个特 点是____________ O (4)气候类型呈_________ 分布,以________ 为中心________ 对称,这是非洲气候的第三个特征 三.学习提升 小组选代表发表见解,各组之间相互合作,最后达到共识。 四.学习检测 一.选择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