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总论

1.什么叫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2.什么叫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传染病特点:1)有传染性;2)病程短;3)症状体征明显;4)病原体明确;5)治疗有方;6)防有措施。

二、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传染又称为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2.构成传染的因素:取决于三个方面,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3.传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

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机体的防御机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

②隐性感染:又叫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改变,也没有任何症状及生化学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已经被感染。③显性感染:又叫临床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者少,隐性感染者多。④病原携带状态: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分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有几种情况:“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携带、长期携带)、潜伏期携带、各种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以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源。⑤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一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体清除掉,与机体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在此期间也不排除病原体。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病。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致病力取决于病原体的:侵袭力、细菌的毒力、数量、

变异性

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机体免疫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另一种是促进病理生理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1)免疫反应:a)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人体内的异物的清除机理,它不涉及到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包括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b)特异性免疫是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变态反应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病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病原体通过变特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产生各种临床表现,其中以第Ⅲ型变态反应和第Ⅳ型变态反应为最常见。

三.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经3.易感人群

四.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也是传染病所特有的。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由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4.有感染后免疫性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具有共同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阶段性

潜伏期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前驱期(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症状明显期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

恢复期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再燃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体温再度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是指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经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是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2.病情的特殊表现:发热、发疹

3.病原体在人体扩散表现: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病毒血症

4.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极重型;典型及非典型。

六.传染病的诊断:有三个方面

1.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的特征、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接触史、既往史、预防接种史等。

2.临床症状和体征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病原学检测可确定诊断,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B超、CT、内镜、核磁等

七.传染病治疗

1.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相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

2.治疗方法:一般治疗;支持或对症治疗;病原或特效治疗1)一般治疗:隔离、消毒、休息、饮食、护理等;2)支持或对症治疗:高热——降温、抽搐——镇静、呼吸困难——吸氧、心衰——强心、利尿、脑水肿——脱水;3)病原或特效治疗:除病毒感染外,都有病原治疗,如青霉素治疗猩红热,氯喹治疗疟疾,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等。治疗包括抗生素、抗毒血清、化学制剂。选择抗生有四个不用:病毒感染不用,发热原因不明的不用,皮肤粘膜不用,不预防用药。需要用抗生素者要求:早期、足量、联合、疗程要够、不要频繁更换。血清疗法白喉、破伤风要用抗毒血清,要做皮肤过敏试验,其次还有胎血、免疫球蛋白、学清等。

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管理好病人和带菌者,管理好水源、食物、粪便。2、切断传播途经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3、保护好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进行预防接种,提高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和坏死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食、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乙型肝炎病毒: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H B V]

HBsAg和抗-HBs:H B s A g:H B V感染指标,一般携带终生,与病毒复制水平不相关.抗H B s:是保护抗体,说明预防接种后,或过去感染产生对H B V的保护免疫。HBcAg和抗-HBc:H B c A g:H B V 复制的指标;抗-H B c:出现于H B s A g后3—5周;抗H B c-I g M:1、急性期感染2、慢性急性发作。抗H B c-I g G:过去感染;低滴度抗-H B c:过去感染;高滴度抗-H B c:活动性复制HBeAg和抗-HBe:HBeAg: HBV复制和传染的重要指标。抗-Hbe:急性自现性肝炎时,抗-Hbe在HBeAg 阴转后,抗-HBs同时出现,表现HBV复制减少。一般持续1—2年。抗-HBe长期存在时,提示HBVDNA已和宿主DNA整合。前C区基因突变时,HBeAg可为阴性而HBV仍在活动性复制,甚至病情加重。HBV的分子生物学标志:1.HBV DNA聚合酶:反映HBV的复制能力,但由于操作复杂,临床上不常规检查。2.HBV DNA:分两型:游离性HBV DNA:出现在血液中,标志HBV复制;整合型HBV DNA:整合到肝细胞基因中。

[易感人群与免疫力]1、甲型肝炎;抗-H A V I g G抗体可通过胎盘从母体传给胎儿,因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感染H A V,感染H A V后可获得终身免疫。2、乙型肝炎;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抗-H B s,因而普遍易感。随着年龄增长,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比例随之增加,至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出抗-H B s。3、丙型肝炎;凡未感染过H C V的人,不分年龄和性别均对H C V易感。由于抗-H C V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到目前为止还不明了丙型肝炎的免疫情况。4、丁性肝炎;抗-H D V I g G抗体并非保护性抗体。5、戊性肝炎;普遍易感。儿童感染H E V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成人则多表现为临床感染。

【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发病机制]: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侵大肠道粘膜繁殖。发病前有一暂短的病毒血症期,然后HAV侵人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复制,肝细胞轻微破坏,随后的细胞免疫起了重要作用,在后期体液免疫亦参与其中。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1、细胞内H B V数量与细胞病变无明显相关性。2、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在自限性乙型肝炎起重要作用。而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细胞病变主要由细胞免疫反应所致,肝细胞坏死和凋亡,同时伴随H B V不完全清除。3、慢性乙型肝炎中,免疫反应攻击的靶抗原主要是H B c A g,特异性的C T L起主要作用。4、不同的病毒株和宿主免疫基因环境不同,

导致临床表现各异。不同临床表现机制:机体免疫机能正常者感染HBV后,多数急性肝炎患者HBV能得以及时清除,并较快痊愈。围生期获得HBV感染,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不发生免疫应答,多为无症状携带者。当机体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病毒发生变异或特异性免疫应答缺陷时,HBV难以及时被清除,则导致慢性肝炎或无症状HBsAg携带状态。当免疫反应亢进,强烈的T细胞反应,产生大量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加之内毒素,而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

[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和乙型肝炎相似,即由免疫应答介导,但HCV可以直接引起细胞病变,这是肝脏损伤的次要机制。在慢性丙型肝炎中,免疫介导肝细胞损伤有两种特异性机制:由HLA结合病毒抗原致感染肝细胞表面,由CTL介导的损伤;另一种由病毒抗原激活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产生毒性作用的非特异性效应。

[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由于HCV变异性很强,在HCV感染过程中,新的变异株不断出现以逃避宿主清除作用。HCV肝外泛噬性及病毒血浓度低、免疫应答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等都可以造成患者持续感染。

[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丁型肝炎的复制率高,感染肝细胞内含有大量HDV。目前观点认为HDV 本身及其表达产物对肝细胞有直接作用,但缺乏确切证据。另外HDAg的抗原性强,有资料显示是特异性CD8+T细胞攻击的靶抗原,因此,宿主免疫反应参与了肝细胞损伤。

[戊型肝炎发病机制]戊型肝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甲型肝炎相似。细胞免疫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重型肝炎发生机制]肝炎基础之上再次攻击,强烈的T细胞毒反应(免疫机制);肝炎毒性物质(L P S),刺激枯否细胞和血窦内皮细胞释放C K(非免疫机制)

[肝癌发生机制]H B V H B V D N A的X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可顺式激活原癌基因,使抑癌基因如P53基因发生突变,促进癌变发生。H C V H C V核心蛋白可以直接激活癌基因;另外,慢性肝炎可能是转变为H C C的重要因素。炎症细胞中的单核-吞噬细胞所分泌的自由基能破坏细胞D N A,成为恶性转化的直接因素。

[病理解剖:急性肝炎]:主要病变在小叶内,表现为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性变,点

状坏死,灶状坏死,肝窦内核细胞浸润,有的可见不同程度的小叶内胆汁淤积。急性肝炎如出现碎屑状坏死,提示即可能转为慢性。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时,在汇管区可见较多的浆细胞,乙型肝炎时汇管区炎症不明显;丙型肝炎有滤泡样淋巴细胞聚集和较明显的脂肪变性。[病理解剖: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大块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周围有中性粒细胞侵润,无纤维组织增生,亦无明显的肝细胞增生。

2、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50%);小叶周边出现团块状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周围被增生胶原纤维包绕,伴小胆管增生,淤胆明显。

3、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亚大块坏死或大块坏死。

[病理生理: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由于①胆小管壁上的肝细胞坏死,导致管壁破裂,胆汁反流入血窦。②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导致肝内胆小管胆汁淤积,胆栓形成。③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引起黄疸。

[病理生理:肝性脑病]: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蓄积;大量肝细胞坏死时,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肝硬化时门-腔静脉短路,均可引起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蓄积,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从而导致肝性脑病。氨基失衡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某些胺类物质(如羟苯乙醇胺)由于肝功能衰竭不能被清除,通过血-脑屏障,取代正常神经递质,从而导致脑病。其他诱发因素;一切导致血氨升高的因素,如利尿剂引起低钾、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以及感染、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都可诱发肝性脑病。

【病理生理:出血】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减少2、门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等。【病理生理: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肝肾综合症或功能性肾衰。主要是内毒素血症引起的,有效血容量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肾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肝肺综合症】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等病理和功能改变,统称为肝肺综合症。根本原因是肺内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动-静脉分流,从而影响气体交换功能所致。

[病理生理:腹水] 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早期腹水产生原因:早期腹水产生的原因:由

于肾皮质缺血,肾素分泌增多,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钠潴留。利钠激素的减少导致钠潴留。后期产生的原因: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和肝硬化时增生的结节压迫血窦,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是促进腹水增多的原因。

【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5~45日(平均30日);乙型肝炎30~180日(一般为70日);丙型肝炎15~180日(一般为50日左右)丁型肝炎未定;戊型肝炎10-70日(一般为40日左右)。[临床经过:急性肝炎] 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1)黄疸前期甲型、戊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无发热。黄疸前期常见症状有显著乏力、食欲减退、厌油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有时腹痛、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以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本期平均持续5-7日。(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于数日至3周内达高峰。尿色深黄,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及皮肤搔痒表现。肝区痛,肝肿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少数患者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3)恢复期食欲好转,体力恢复,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减轻或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持续2周到4个月,平均1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多见,约占急性肝炎的90%以上。临床症状较轻,少数患者有肝肿大,质较软,有轻压痛和叩击痛,脾肿大较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此型肝炎症状较轻,易被忽视诊断,成为重要传染源。病程约2-3个月。

[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症及肝功能异常者,均可诊断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症、化验及B超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的诊断。

[重型肝炎]本型约全部病例0.2%-0.5%,但病死率甚高,达70-80%。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常有身体过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合并感染、饮酒及应用损害肝的药物等诱因。以急性黄疸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出现II 度以上中枢神经系统(肝性脑病)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

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未有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可考虑本病。病程一般不超过3周。

[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24周出现以上,出现极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或恶心、呕吐,黄疸迅速上升,每天上升大于17.1uM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重度腹胀及腹水。可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或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肝功能严重损害。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体征、肝功能损害、影象学和组织学证据等,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淤胆型肝炎]较长期的(2~4个月或更长时间)肝内梗阻性黄疸,如常有肝肿大、皮肤搔痒、粪色变浅。肝功能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血清胆汁酸、γ-GT、ALP 和胆固醇均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60%。

[特殊人群肝炎表现]小儿黄疸型肝炎以甲型肝炎为主:小儿肝炎起病较急,黄疸前期较短,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较明显,肝、脾肿大较显著,多数患儿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婴儿肝炎的病情常较重,发生急性重型肝炎的机会较多。由于小儿免疫反应较低,感染HBV后多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感染,并易成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

[老年病毒性肝炎特点]60岁以上老年人肝炎的发病率较低,但临床上常为黄疸型,并以淤胆型多见,病程较长,合并症也较多,重型肝炎比例较高,预后较差。

[妊娠期肝炎表现]肝脏负担加重,症状加重,以后期较为明显。消化道症状明显,产后大出血多见,重症肝炎比例高,可对胎儿有影响(早产、死胎,畸形),受传染机会大。

【实验室检查】(I) 血清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ALT) 此酶在肝细胞含量最丰富,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急性肝炎患者在黄疸出现前3周即开始升高,直至黄疸消退后2-4周恢复正常;慢性肝炎患者病情活动进展时ALT升高。ALT能反映肝细胞的炎症活动程度,在通常情况下,ALT在正常值3倍以内为轻度,升高3-10倍为中度,高于10倍为重度异常。(II)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原称谷草转氨酶(GOT),在心肌含量最高,在肝细胞炎症时亦升高,其诊断意义稍次于ALT。(III)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酚转移酶(γ-GT)

在肝炎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LP明显升高有利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γ-GT在酒精性肝损

害和肝癌时也可升高。[血清胆红素和尿胆色素检测] :黄疸型肝炎及部分肝硬化患者血清直

接和间接胆红素测定均升高,但前者幅度高于后者。血清胆红素是判定肝损伤程度的重要指

标之一。[血清蛋白的检测]肝损害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慢性肝病时来自门静脉的各种抗原物质通过滤过能力降低的肝脏进入体循环刺激免疫系统,后者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而导致血清球蛋白上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常有血清白蛋白减

少和球蛋白增加,形成白蛋白与球蛋白(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血清蛋白电泳分析有

相似的诊断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1倍以上或凝血酶原

活动度(40%时提示肝损伤严重。[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

程度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还可以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核酸,以确定病毒复制状态。[影

像学检查]B超对肝硬化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反应肝脏表面的变化,门、脾静脉直径,

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和腹水等,还可以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和肝内占位等。彩色

超声还可观察血流变化。CT,MRI意义同B超,但有损伤性和价格昂贵。

【重型肝炎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 [1、肝性脑病]I度,轻型肝性脑病,以精神症状为主,

有性格行为改变,定时、定向、计算力等异常。II度,中型肝性脑病,以神经症状为主,

扑翼样震颤可引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嗜睡,脑电图有异常Q波,性格行为异常,

属昏迷前期。III度,重度肝性脑病,昏睡状态,对刺激尚有反应,脑电图见异常Q波和三

相慢波,属昏迷期。IV度,深昏迷状态,对刺激无反应,腱反射消失。[2、上消化道出血] [3、肝肾综合征] 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阶段表现,约半数病例有出血、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诱因。主要表现在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衡 [4、自发性腹膜炎] 【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污染食物、疫水史,家族史,受血、不洁注射、静脉吸毒史等2、临床特点:乏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部分病人出现黄疸。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1,溶血性黄疸2,肝外梗阻性黄疸(二)其

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1,2 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和感染中毒性肝炎EBV和巨细胞病毒:根据

原发病不同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特异性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则易于鉴别。 3,药物引起的肝炎: 4,酒精性肝炎 5,血吸虫性肝病:疫水接触史,粪便或直肠粘膜查虫卵 6,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铜兰蛋白↓ KF环阳性 7,脂肪肝及妊娠急性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西药1)肝脏代谢:镇静剂,降血糖,抗惊厥,灰黄霉素,利福平,水杨酸,磺胺类,异烟肼等2)药物脂肪变性:胺碘酮,己烯酯酚,激素,硝苯地平,齐多呋定,四环素,阿司匹林等3)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氟烷,替尼酸,双肼酞秦等4)药物介导胆管损伤:氨苄西林,硫唑嘌呤,卡马西平,氯磺丁脲,氯丙秦,西米替丁,非诺贝特,睾丸素,IL-2等中药:美狗色草,西门肺草,金不换,肉桂,桑寄生,黄芩,苍术,黄药子,雷公藤等。[酒精性肝病]有酗酒病史,肝炎标记物阴性。血清学指标:AST〉ALT,ALP增高和r-GT增高或r-GT单独增高更有意义。终止酗酒后,经治疗肝损害可减轻和恢复。[脂肪肝]ALT轻度增高,血脂增高; B超;肝穿:肝脂肪变。

【预后】[(一)急性肝炎多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病理康复稍晚。]急性甲型肝炎: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0.01%;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可完全恢复,约1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急性丙型肝炎:多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急性丁型肝炎重叠HBV感染时约70%转为慢性;妊娠晚期合并戊型肝炎病死率10~40%。[(二)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绝大多数病程可以自限,预后良好。重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易发展成肝硬化,少部分可转为HCC。中度慢性肝炎:预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三)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病死率高。]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多数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最高,可达80%以上,存活者病情可多次反复。

【治疗】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和心理平衡为主,可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防止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避免饮酒和使用有损害肝的药物,应用过多肝炎药物治疗常得相反结果。

[急性肝炎]治疗原则以一般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症状明显改善后再逐渐增加活动。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仍应休息1-3个月,定期复查1-3年。急

性丙肝;旱期使用干扰素α2a ,α2b 500万u ,im, qod, 1个月内 HCV RNA 阴转, ALT 复常, 近期有效率可达90%以上,停药后6个月为50%.加用利巴韦林800--1000mg/d可增强疗效。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治疗原则:应了解不同病毒感染发展的简要时间规律,机体免疫应答状态、病毒复制状况、临床类型、组织学损害等加以综合分析,做出合理治疗方案,尤其在目前尚无特异性根治性治疗病毒药物情况下,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尤为必要,否则会适得其反。一般治疗 :动静结合(活动期患者应静养休息,辅以适当药物;稳定期时可从事轻工作,适当运动,预防感冒和腹泻。)心理调节(要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要有信心和耐心。)定期复查(复查肝功能和B超十分重要,随访1~2年。慢性肝炎活动期的临床表现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3个月以上者才可恢复原工作。)健康饮食(宜进食较多蛋白质,不易偏食,忌烟酒,应避免高糖和过高热量膳食,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肝脂肪变性。)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精简原则,避免对肝有损害的药物 .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①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必需磷脂等②特异性护肝药(抗炎药物):甘草甜素类:甘利欣,强力宁,美能等;联苯双酯类:联苯双酯,双环醇,五味子;苦参碱类:氧化苦参碱.③退黄药物:中药:茵栀黄,苦黄,丹参。化合物:腺苷蛋氨酸,皮质激素,肝泰乐,苯巴比妥等(2)免疫调节:转移因子,胸腺素等。(3)抗肝纤维化:干扰素,丹参、安络化纤丸,鳖甲软肝片等。针对肝炎病毒的治疗药物: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肝炎的关键性治疗。近期疗效为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远期疗效为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抗病毒治疗:{干扰素}:主要通过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因子在多个环节抑制病毒复制。使用指征;①HBV活动性复制(HBeAg阳性或HBV DNA大于104阳性;②肝炎处于活动期ALT异常或者G2以上的炎症活动度。使用干扰素剂量;500-600mU/次,3次 /周,疗程12个月或18个月。下列情况不宜用干扰素;①TBIL>正常值上限2倍;②失代偿性肝硬化;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有重要器官病变;有心,肝,肾代偿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①感冒样综合征;②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

恢复。当白细胞计数<3.0×109 /L或中型粒细胞<1.5×109 /L,或血小板<40×109 /L 时,应停药。③神经精神症状;④失眠、轻度皮疹、脱发。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溶血性贫血、I型糖尿病等应停药。干扰素治疗丙肝 :血清HCV RNA阳性和/或抗-HCV 阳性,ALT升高者,可联合应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小结:持久完全应答率:20~40%1.适应症:ALT升高(>3-10XULN)、HBV DNA(HBV-DNA>10+4E,5E)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2.禁忌症: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3.不宜用于慢性HBVDNA携带者或者HBsAg携带者。4.剂量和疗程:5MU 每周三次疗程:12-18个月5.完全应答者多数可获持久疗效6.干扰素应答者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7.不良反应较多、较大

{核苷(酸)类似物}分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机制:主要通过抑制HBVDNA逆转录酶的活性,可使HBV DNA水平下降或转阴、ALT复常、改善肝组织。适合治疗对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16岁或以上,并符合下列标准:①HBeAg阳性、HBV DNA阳性。②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大于104阳性。③ALT高于正常2倍。存在炎症活动或者肝硬化合并病毒阳性患者。不适合治疗对象: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肝病,骨髓抑制(?),明显心、脑、神经、精神病和不稳定糖尿病患者(?),妊娠妇女(?)。疗程原则1、总疗程至少3年,疗程不定,长期服用。2、治疗前H B e A g阳性者,治疗后达到完全应答的,继续用药6个月,期间每3个月1次复查A L T、H B V D N A、H B e A g和抗-H b e,如仍完全应答可停药观察(20%)3、治疗前H B e A g阴性(伴活跃H B V D N A 大于10+4E)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治疗应答者疗程至少2年以上。核苷类治疗药物总结1、能够快速抑制病毒复制,肝功能恢复正常,快速控制病情,减少肝功能复发。2、可延缓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的发生。3、口服使用方便,副作用较少。4、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生耐药,应序贯或者联合治疗。5、目前疗程不定,可能需要长期治疗,费用较高。6、不能随意停药,生殖毒性未知,长期治疗副作用不明。

[重型肝炎]

1、一般和支持疗法:绝对卧床休息,营养平衡,预防感冒和腹泻。实施重病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防止院内感染。静脉高营养,每日热量2000kcal左右,液体量1500~2000ml,静

脉输入人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抗病毒治疗(1)拉米呋定(?)(2)恩替卡韦(?)3.并发症的治疗 (1)出血的治疗:输新鲜血浆,血液,凝血酶元复合物,可用洛赛克,善宁治疗消化道出血是控制急性静脉曲张

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与急性硬化剂治疗相似。(2)肝性脑病的防治:1)氨中毒的防治:口服乳果糖,或者精氨酸、阿波莫斯(L-鸟氨酸-L天门冬氨酸)滴注(除与血循环氨结合外,还可与其他有毒物质结合,促进尿素合成,加速体内有毒物质的排除,也可促进肝细胞能量的生成)。也可以乳果糖灌肠。2)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左旋多巴口服或者静脉滴注(试用)3)维持氨基酸平衡:肝安静脉滴注,支链氨基酸。4)防止脑水肿:甘露醇,木糖醇等。(3)继发感染的治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4)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维护渗透压,扩张肾血管(白蛋白,特利加压素等)(5)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透析或者吸附(6)肝移植:异体肝移植

[淤胆性肝炎]1、腺苷蛋氨酸(2.0/d)静脉滴注;2、泼尼松 40-60mg/d,口服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3、UDCA 13-15mg/Kg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携带者:肝功能正常,B型超声检测或者活检检测正常,未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照常工作,但应定期复查,随访观察,并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

[保护易感人群]1、甲型肝炎:抗-HAV IgG阴性者可接种甲型肝炎活疫苗,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时间越早越好。2、丁型肝炎预防:?一、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1、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应进行普种。剂量5μg(基因工程疫苗),接种程序是0、1、6月。2、HBV慢性感染的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注射一次,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分别注射一次,每次10μg,采用此方案保护率可达80%。二、目前对丙、戊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预防免疫措施三、HBIG可用于暴露后的易感者免疫保护,应及早注射,保护期3个月

[免疫阻断]新生儿出生6h内肌内注射HBIG 100或200I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时接种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月龄及9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使用这

种方法,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

麻疹m e a s l e s,r u b e o l a

由麻疹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热;粘膜卡他症状;口腔粘膜斑;斑丘疹,疹后脱屑,色素沉着

传染源:病人,传染期—发病前2天~出疹后5天;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持久免疫力;

发病过程:V呼吸道粘膜上皮局部繁殖淋巴组织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病

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T细胞);皮疹—病毒或免疫复合物;色素沉着—R B C、血浆外渗;脱屑—表皮细胞坏死、退行性变机体免疫力降低

病理解剖:V激活T淋巴细胞致敏的T.C细胞因子单核细胞浸润多个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

临床表现:潜伏期:10d(6~18d)典型麻疹分三期:1.前驱期(3~4天):发热;粘膜卡他症状:呼吸道;眼结膜(畏光流泪);肠道;K o p l i k’s s p o t s:早期诊断。白色小点,0.5-1m m,周围有红晕,可融合并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发病2~3d;第一臼齿颊粘膜上;持续2~3d2.出疹期(持续3~5天):发热3~4d;顺序: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手掌足底。形态: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疹间皮肤正常;伴随全身毒血症状加重3.恢复期(1~2周)热度降低;症状减轻;皮疹先出先退;色素沉着,脱屑(追忆性诊断)

临床分型:轻型麻疹:发热低,时间短,皮疹稀疏色淡,无粘膜斑,呼吸道症状轻;重型麻疹:中毒性麻疹;休克型麻疹;疱疹性麻疹;出血性麻疹;异型麻疹(灭活疫苗接种后4-6年)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 B C减低,L C相对升高;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病毒分离;查多核巨细胞:出疹前2d~出疹后1d血清学检查:抗体效价4倍增高

并发症:支气管肺炎:继发细菌感染,患儿主要死因;心肌炎: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心率低顿钝、心率快,皮疹不能诱发或突然隐退;喉炎:声嘶、犬吠样咳嗽、缺氧、呼吸困难;脑炎: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死率15%,多数可恢复,部分留有后遗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风疹:发热第1d出疹;全身中毒症状轻;无柯氏斑;疹躯干多,无色素沉着脱屑;耳后颈部L结肿大;幼儿急疹:2岁以内;高热骤起,热退疹出;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无脱屑及色素沉着;药疹:服药史;皮疹多样性,瘙痒;四肢多,躯干少;无柯氏斑;停药疹退

治疗: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对症治疗:隔离至出疹后5d,有并发症者至出疹后10天,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流通,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重症者可以应用丙种球蛋白

3.并发症治疗:肺炎:同一般肺炎,以抗菌治疗为主。喉炎: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喉部水肿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梗阻严重者气管切开。心肌炎:出现心衰者同一般心衰处理。脑炎:同乙脑。

预防:管理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就诊,早隔离,早治疗。如有合并症及时送医院治疗。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切断传播途径: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保护易感人群:对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应医学观察21天,并在接触后及早进行应急麻疹疫苗接种。

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未患过麻疹的小儿;时间:8m初种,7岁复种;接种反应:少数低热;效果:12d出现抗体,1m达高峰,4~6岁消失。被动免疫:体弱年幼的易感儿童,可采用被动免疫的措施,注射丙种球蛋白,一般认为接触病人5日内应用足量注射,可完全保护避免发病,5日后或用量不足,也可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患儿在接触麻疹2日内应急接种麻疹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的发生,若接触2日后接种,可能减轻症

状,减少并发症。

水痘(varicella, chickenpox)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岀疹性呼吸道传染病。水痘与带状疱疹为同一病原体,有潜伏-活化的特性。临床特点:皮肤粘膜相继或同时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等皮疹,全身症状轻微。

1、传染源:水痘和带状疱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以前者为主。传染期:出疹前1-2天至疱疹全部结痂;隔离期:

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而间接传播的机会很少。孕妇分娩前6天内患水痘、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致先天性水痘。

3、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主要见于儿童,尤其是2~6岁。 20岁以后发病者占2%以下。

4、流行季节:无严格季节性、但冬春季节多见。

临床表现【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一、典型水痘:一)潜伏期:平均14~16天, 10~21天;二)前驱期:短(1天) 、轻或无;三)出疹期:1、典型水痘皮疹特点:皮疹的发展过程:最初为红色斑丘疹,水疱疹(露滴状、云雾状),吸收(脐凹)、结痂、最后痂皮脱落、不留疤痕(1)分批分期出现(2)三种皮疹同时存在(3)向心性分布(4)粘膜同时受累;2、全身症状:发热、精神食欲变差、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等。为自限性疾病,7-10天左右痊愈。皮疹结痂后不留瘢痕。二、其它类型的水痘1.重症水痘:危险因素:免疫功能低下或恶性肿瘤。临床特点: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2、先天性水痘:若母亲发生于分娩前6天内患水痘,可引起新生儿水痘的发生,新生儿水痘易发展成重型水痘、病情危重、病死率可达25%~30%。3.先天性水痘综合症

并发症1、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丹毒、蜂窝织炎、外科型猩红热、甚至导致败血症。2、水痘肺炎:免疫缺陷儿童和新生儿3、神经系统:水痘脑炎、横贯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Reye综合症等4、其他:心肌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肾炎、肝炎、关节炎等

实验室检查1.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2. 疱疹刮片 3. 病

毒分离4.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或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助于诊断。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典型水痘、重症水痘根据其皮疹特点诊断很容易。轻型或不典型水痘:则应结合流行病学资料;2、鉴别诊断:手-足-口病;丘疹性荨麻疹

治疗:禁用皮质激素和慎用水杨酸类药物。一、抗病毒药物:首选阿昔洛韦:口服20mg/Kg.次,qid。重症患儿 10~20mg/Kg.iv,q8h。皮疹出现的48小时内给药。早期使用α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二、对症治疗: 1、止痒; 2、退热对乙酰胺基酚; 3、并发症的处理:如激发皮肤感染三、加强护理:勤换内衣、防皮肤抓伤,减少继发细菌感染;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供给充足水分和易消化食物。

预防:一、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致皮疹全部结痂,已接触的易感儿童,应检疫3周。二、主动免疫:水痘减毒活疫苗可有效预防水痘发生,保护率85%~95%,保护效果持续10年以上。三、被动免疫:适用于高危人群。正在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功能受损、恶性病患者、孕妇以及新生儿,在接触水痘或带状疱疹病人72小时内肌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球蛋白(VZVIG)125~625U/kg。

流行性出血热(E p i d e m i c H e m o r r h a g i c F e v e r.E H F)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 e m o r r h a g i c f e v e r w i t h r e n a l s y n d r o m e.

H F R S);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 H F 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多途径传播;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即: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损害。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其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大林姬鼠。人不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人群易感性和免疫性:人群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率为2.5—4.3%,可见本病的隐性感染率有较稳定的免疫性。

发病机制:E H F V进入人体后随血流侵入血管内皮细胞、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等

组织,进一步增殖后再释放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由于病毒感染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细胞结构和器官功能损害。由于E H F V对人体呈泛嗜性感染,因而能引起多器官损害。1、病毒直接作用:依据:⑴、患者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中毒症状。⑵、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重也不同。⑶、患者几乎所有的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E H F V 抗原。⑷、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排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的情况下,感染E H F V后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损害。说明细胞损害是E H F V直接作用的结果。2、免疫作用⑴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患者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和肾间质血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组化法证明抗原是E H F V抗原,同时存在补体裂解片段,故认为免疫复合物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⑵Ⅰ型变态反应:

3、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如白细胞介素1(I L—1)肿瘤坏死因子(T N F)均能引起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机制

[临床表现]:潜伏期4—46d,一般为7—14d,以2周多见。典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一、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起病多急骤,发热常在39—400C之间,以嵇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d,亦有达10d以上者。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出现眼眶痛,并以眼球转动时为甚。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称为“三痛”。多数有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粘膜充血见于眼结膜、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二、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病程的4—6天,迟者8—9天。多数患者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热退后发生。轻型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本期持续时间短者数

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一般为1—3天,其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性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少数顽固性休克者可出现紫绀,并促进D I 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R D 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三、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与休克期重叠的少尿,应和肾前性少尿相区别。一般以24小时尿量少于500m l为少尿,少于50m l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衰竭,这是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所致。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病程的5—8天,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10余天,一般为2—5天。少尿期的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四、多尿期:此期为新生的肾小管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亦有从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者。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月。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三期:1、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 l增加至2000m l。2、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 l。3、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 l,并逐日增加,每日尿量可达4000—8000m l,少数可达15000m l以上。

五、恢复期:尿量逐步恢复为2000m l以下。一般1—3个月完全恢复。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临床分型1、轻型:T<390C、中毒症状轻、无严重出血、肾损轻、无休克少尿2、中型:T39—400C中毒症状较重、明显出血、尿蛋白+++、收缩压<12K P a或脉压差<3.46K P a、有明显出血及少尿期3、重型:T≥400C、中毒症状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腔道出血、休克,少尿。持续5日以内或无尿2日以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如难治性休克,重要脏器出血,少尿期超过5日或尿闭2日以上和B U N高于42.84m m o l/L,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严重感染。

5、非典型型:发热380C以下,皮肤粘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 B C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发病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多。病程第4

—5天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自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2、尿常规:病程第2病日可出现尿蛋白,第4-6天尿蛋白常为+++至++++。部分患者尿中出现膜状物,尿检可发现管型和红细胞。3、血液生化:B U N和C r(肌酐)多数在低血压休克期开始上升。4、血气分析:发热期呼硷多见,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酸为主。血钠、氯、钙在各期中多数降低。血钾在发热期和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降低。4、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血小板开始减少,其粘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若出现D I C,血小板常在50×109/L以下,高凝期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 D P)升高。5、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检查常用免疫荧光或E L I S A法。早期病人的血清及周围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E H F V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查包括血清I g M和I g G抗体。I g M1:20为阳性。I g G1:40为阳性,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6、其他检查:血清A L T约50%患者升高,少数血清胆红素也升高。心电图多数为窦缓,可有传导阻滞,心肌损害等表现。

[并发症]一、腔道出血:常见大量呕血、便血而引起继发性休克。二、中枢N系统并发症:脑炎和脑膜炎,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三、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 R D S)、心衰性肺水肿。其他:包括继发性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自发性肾破裂、心肌损害和肝损害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二、鉴别诊断1、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2、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3、少尿期应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相鉴别。4、出血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的D I C鉴别。5、以A R D 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6、腹痛为主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预后]预后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是否正确相关。病死率已由10%降为3—5%。

[治疗]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四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授课年级 专业 班级 姓名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脑膜炎球菌病: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潜伏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5、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6、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7.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8.医源性感染:指感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9、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10.钩体病后发症: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 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 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 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 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 氏阴性杆菌相似。 二、选择题 1.关于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然引起发病 C.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生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是不同的表现之一 E.病原体必定引起炎症过程和病理改变 2.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 A.艾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传染病学临床作业

(一)选择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 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 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6.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 特异性免疫,被称为(C)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7.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C)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8.甲类传染病是指(D) A、SARS,狂犬病 B、黑热病,炭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 D、鼠疫,霍乱 E、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9.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0.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 追踪传染来源

传染病护理

1.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2.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目前仍是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 6.任何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7.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属于地方性传染病。() 8.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9.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10.蠕虫病感染后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11.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12.空气、食物、土壤、用具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 13.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领域性多不明显。() 14.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 15.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填空题 1.传染病具有传染的特殊性,所以在传染病的护理中要强调、等。 2.传染科护士不仅要有和,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为、、和。 4.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和。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 6.传染病的皮疹形态可分为、、和。 7.传染病护理评估包括、、。 8 .严密隔离适用的病有、、、、、 。 9.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为、、、、、。 10.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五早,即、、、、。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时间是:() A.1989年9月1日B.1998年9月1日 C.1979年9月1日D.1989年10月1日E. 1989年8月1日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3.某传染病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称为:() A. 流行 B大流行 C散发 D暴发 E以上都是 4.构成传染的最基本因素是:() A. 机体免疫状态 B. 病原体 C. 季节变化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常规

铜梁县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 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体液隔离。有条件时,按病原学分型分室收治。 2.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规定消毒。接触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后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 3.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黄疸消退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需卧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 5.合理营养:进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6.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

量腹围、体重。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患者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尽量安排住单人房间,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适合的体位,加床栏,防止坠床。 2.饮食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而调整,发热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低血压休克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少尿期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低钾、低盐饮食,多尿期的后期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营养饮食。 3.发热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发热末期要注意血压、脉搏、尿量情况,及时送检尿标本,发热时可于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酒精擦浴,协助患者洗漱,保持皮肤、五官的清洁。 4.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左右,可加盖棉被,毛毯等蔓,严密观察并记录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传染病学作业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1.潜伏期 2.感染 3.病原携带 4.隐性感染 5.复发 6.再燃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2.简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窗口期 2.胆酶分离 3.血清转换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简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2.简述HBV感染后主要的复制指标有哪些。 3.典型乙脑患者极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简述乙脑治疗的“抢三关” 5.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如何对高危人群预防措施? 6.试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第3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2.试述恙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4章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休克 2.脑膜炎球菌病 3.第二次菌血症 4.伤寒复发与再燃 5.干性霍乱 6.Pastia线 二、简答题 1.何种征象提示存在感染性休克的可能?2.简述感染性休克扩容治疗的要求。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什么?4.典型伤寒的极期临床表现有哪些?5.简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黑尿热 二、简答题 1.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如何鉴别? 2.疟疾引起黑尿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1章至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染源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受损的病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3章至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伤寒复发与再燃 2.霍乱肠毒素 二、简答题 1.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如何鉴别。 三、论述题 1.试述肠阿米巴病的治疗原则 2.间日疟典型的临床经过包括哪几期?各期表现是什么?

《传染病护理_学》复习试题

《传染病护理_学》复 习试题 https://www.sodocs.net/doc/0f1796341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下列哪项检查结果阳性表明乙型肝炎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A.抗HBc B.抗HBe C.HBeAg D.抗HBs E.HBsAg 答案:C 2.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A.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B.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C.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D.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E.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1种 答案:B 3.关于消毒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消毒的种类包括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B.疫源地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C.终末消毒指预防性消毒 D.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所做的消毒措施 E.病室的日常卫生处理.餐具消毒等属预防性消毒 答案:C

4.被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后,主要宜采取: A.碘酒消毒 B.应用干扰素 C.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D.注射丙种球蛋白 E.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答案:E 5.目前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措施是: A.隔离病人 B.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及献血员检查 C.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 D.搞好粪便管理及水源保护 E.消灭蚊.蝇 答案:B 6.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 A 7.下列哪一种生物制品可作为乙型肝炎的人工被动免疫:

A.抗毒素 B.丙种球蛋白 C.胎盘球蛋白 D.乙型肝炎疫苗 E.特异性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答案: E 8.艾滋病属于哪种隔离: A.肠道隔离 B.虫媒隔离 C.接触隔离 D.血液隔离 E.呼吸道隔离 答案:D 9.目前认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性传播 B.静脉滥用毒品而传播 C.输血及血制品 D.母婴垂直传播 E.昆虫叮咬传播 答案: E 10.艾滋病的传染源是: A.猪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最短潜伏期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0.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输血传播 2.唾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粪-口传播 5.飞沫传播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1.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1.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传染病护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按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了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的病原携带者外,还应对乙类传染病中的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2.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阿米巴病痢疾病变主要在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最明显。 4.水痘皮疹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HF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5种途径进行传播。 6.甲型和戊型肝炎都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传播途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7.狂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损害最为明显。 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钩体病黄疸出血型的主要死亡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狂犬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传播,也可由____________,少数可在____________等过程中被感染。蝙蝠群居的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有报告_______________可传播狂犬病。 11.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处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预防_______________。 1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培养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标本。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中农大2013兽医传染病学作业1及答案

欢迎您:W329901121051 | 退出系统 ?在线作业 ?成绩管理 您的目前成绩为:85.0 查看详情 详细信息 兽医传染病学-在线作业_A 用户名:W329901121051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叫感染。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的现象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动物对某病原微生物无免疫力称为感染 能够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病理反应的叫感染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知识点: 2. 流行过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跨越省界流行的动物传染病 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在动物中的直接传播 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知识点: 3. 病死率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动物群体死亡总数与该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 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 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某病死亡数占动物平均数的百分比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知识点: 4. 检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为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对家畜家禽进行疫病检查 对烈性传染病或危害大或防治困难的疫病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我国没有发生而国外常发生的疫病进行检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知识点: 5. 消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指消灭被消毒对象上的所有微生物 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用化学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 用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用生物热使粪便无害化、通过阳光,紫外线,高温等杀灭环境和物体上的微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知识点: 6. 疑为炭疽动物的诊断方法是___________。 在剖检过程中,可取肝、脾、心血等进行涂片和培养,进而再做鉴定 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或取尸体的耳朵(双结扎,断端消毒),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判断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知识点: 7. 口蹄疫病毒的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欧洲1共7型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就是传染病)或分布(其她疾病、伤害与健康)得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得规律与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假说。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得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得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得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得分布,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得原则;⑤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得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流行病学得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预防疾病;②疾病得监测,疾病得监测就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得一项很好得措施;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这就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得目得而必须进行得工作;④疾病得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与健康得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得最终判断。 7、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与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得特征,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得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得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就是考虑个人得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得问题。 ②对比得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得思想,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 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得强度或死亡得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得特征,疾病得发生不仅仅同人体得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得影响与制约。在研究疾病病因与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得特征,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得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得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得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得特征,针对不同时期得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得定义、任务就是不断发展得。 9、疾病分布:就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与死亡得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11、发病率:就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得频率。 12、计算发病率需考虑得因素:(1)新发病例数;(2)暴露人口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知识是考生们很难掌握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方便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知识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少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 潜伏性感染 3. 传染病学知识点: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IgM:首先出现,持续时间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 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4. 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播 (3)易感人群 5.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 (2)传染性 (3)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 散发: 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

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 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②季节性 ③地方性 ④外来性 (4)传染后免疫 6.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分级管理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2、6小时 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6、12小时 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8.历年真题 1.可经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A丁型肝炎 B血吸虫病 C伤寒 D斑疹伤寒 E钩端螺旋体病 答案:C 2.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查不包括: A分离培养病原体 B检测特异性核酸 C检测特异性抗原 D直接检查病原体 E检测特异性抗体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 分)得分:20 1.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 甲类1 种、乙类23 种、丙类11 种 2. 甲类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 种 3. 甲类3 种、乙类28种、丙类9 种 4. 甲类3 种、乙类24种、丙类9 种 5. 甲类3 种、乙类30 种、丙类10 种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2. 在感染过程的5 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 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3. 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 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 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 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 1 是正确的

4.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 前驱期 2. 潜伏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5. 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5.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 最短潜伏期 2. 平均潜伏期 3. 最长潜伏期 4. 传染期 5. 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 隔离治疗病人 2. 隔离治疗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接种 5. 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7. 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 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