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批评:一个理论述评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批评:一个理论述评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批评:一个理论述评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批评:一个理论述评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批评:一个理论述评

摘要: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即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在方法论基础、前提假设、基本观点等各方面一直受到来自主流经济学内部、非主流经济学和激进经济学的批评。各种批评理论之间存在诸多冲突,批评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考虑到西方国家的现状,西方经济学可能会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实现新的综合。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批评;新综合

中图分类号:F091.3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4-0012-05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即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不断的批评。本文借助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介绍和评述这些当代主流经济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现状,以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同时也希望能激发人们对于现代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保护带的修正:来自主流经济学框架内的批评

围绕其理论硬核,新古典经济学阐述并发明了一整套辅助性假说,从而构建了保护硬核的保护带。这些辅助性假说很多,可以分为三类(Knuds-en,1986);(1)主体面临的特定环境约束――如关于既定的制度、文化与技术条件的假定等;

(2)主体拥有的关于环境的信息――如信息完全、市场完备、没有不确定性等;(3)特定的相互作用的方式――通常要求经济主体间只通过价格信号发生联系等。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这些假说大多受到了置疑、修正乃至否定。

(一)对主体拥有完全信息假设的修正:信息经济学的兴起

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在主流经济学框架内对完全信息假设所进行的挑战,主要来自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信息经济学抛弃了完全信息假设,引入了不完全信息,花费成本的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等更为丰富的概念。斯蒂格利茨(1998)等人将不完全信息的引入看作是对新古典标准模型的严厉挑战,认为在不完全信息下,竞争性经济几乎都是缺乏效率的,新古典模型的基本观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将不再成立。首先,在竞争性市场均衡状态下可以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也可以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其次。利用价格机制进行分权化形成均衡要求消费集和生产

集满足凸性条件,但在不完全信息下非凸性是普遍的。另外,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经济行为会产生普遍的外部效应。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德(1986,1988)提出一个一般方法,研究了不完全信息的市场影响,称为格林沃德和斯蒂格利茨定理,结论是价格机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政府干预可以带来明显的福利改进。

信息经济学另一个方向上的发展是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的经济分析。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主要存在两种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Ak-erlof,1970)。为了减少逆向选择带来的负效用,人们要大量施放市场信息;对于道德风险,则采取设计最优契约,以有效地显示信息。无论是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还是道德风险模型都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设计最优的机制和对委托人最好的分配制度,也只可能达到次优结果(盖瑞?J?米勒,2002)。

信息经济学的成就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看不见的手”的假说。

(二)对经济主体相互作用方式的修正:不完全竞争与博弈论

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个体行为时,总是假定其他个体的行为都被“抽象”到价格里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间接完成的,不存在或不考虑个体间各种直接的相

互作用、影响和制约关系。完全竞争模型是这一假设的典型体现。然而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早在19世纪,古诺和贝特朗就开始了寡占市场的研究,关注市场主体行为的相互影响。1930年代,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但此时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者仍然不关心个体利益相互牵制的经济问题。这一点直到由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开创,并由纳什奠基的博弈论引入经济学分析才得以改变。

引入博弈论后,经济学便可以对理性个体之间的相互牵制的经济关系进行直接的研究,通过研究个体之间的静态或动态、短期或长期的交互作用来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解释或预测。在纳什的静态非合作博弈研究之后,博弈论取得了飞速发展,动态、合作、不完全信息等分析被引入博弈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运用也成为主流方法,经济学越来越转向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直接研究,并在各个经济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理论突破。

博弈论获得广泛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改变了传统主流经济学对市场主体间相互作用模式的基本假设,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的相互冲突和合作,针对处于各种信息结构中的相关个体间的互动关系,或者说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

尽管博弈论的运用强化了新古典的理性传统,但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所表达的“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冲突”却又大大削弱了人们对新古典经济学基本观点的信心。同时,博弈论发现,由于市场个体的行为存在外部性。在博弈时,理性个体在趋利动机下必然会采用串谋、欺诈等手段,市场因此内生出对市场有效运行的干扰。这些干扰并非像以往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个体特别的道德水准或外部因素决定的。这样一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然受到怀疑,从而为引入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留下了余地。

(三)制度变量的引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扩展与修正

起源于科斯(1937,1960)对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不完全信息和交易成本以及产权制度的约束,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既定制度环境的约束假定。交易成本与不完全信息紧密联系,是在不完全信息下履行契约的费用。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交易成本是决定各种契约安排的决定性因素,换言之,契约安排的选择就是交易成本高低的比较。从这一思想出发,新制度经济学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企业组织、产权、政治制度等各种契约安排(埃格特森,1996)。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加入正的交易成本,使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并改变了研究

方向:提出了经济如何组织的问题,并使制度成为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诺斯,1995)。

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扩展了主流经济分析框架的研究领域,强调了私有产权的效率,它的成功被普遍看作新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是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但进一步考察该学说的内部逻辑,可以发现它的很多基本观点都改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结论:科斯定理从一个侧面否定了主流经济学关于自由竞争的效率论断,因为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自由交易无法达成标准模型的效率;交易成本的存在表明分权化市场中价格机制的运行存在失灵的情况,需要引入科层这样的权威力量来组织资源以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作为这一理论冲突的表现,在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处于资源配置核心地位的价格机制,被促进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所取代。简单说,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价格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安排的作用。

二、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部分硬核的修正或否定:来自非主流经济学的批评

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结构是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三个硬核(埃格特森,1996),对这些硬核的修正就意味着新研究纲领(范式)的产生。从广义上讲,新古典经济学

范式之外的经济学都可以被称为非主流经济学,本文在狭义上使用这个概念,指的是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或几个硬核,但仍然采用个人主义方法论,与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立场相同或者比较接近的一些经济学范式。

非主流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硬核的修正与批评较多地集中于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结构。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截然的,有很多研究力图在两者间做调和折中。非主流学派的多个代表人物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主流经济学对他们的认可。

(一)对完全理性原则的批评:“有限理性”假说与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完全理性假设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在新古典经济学视野内,微观经济主体都是完全理性的,其经济行为是以追求目标效用或利润最大化为准则。人的理性表现在确立其所追求的目标过程中,而且理性是一致的。

法国经济学家阿莱(1953)通过实验得出的“阿莱悖论”强烈冲击了完全理性假定。作为对理性原则的批评,西蒙(1972)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经济行为人在决策时不仅面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面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充其量是一个有限理性人。因而指导行动的并非最大化原则,

而是适度满意原则。西蒙的思想对管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9)创造的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对其决策模式、行为特征的影响,提出了“前景理论”,彻底改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有限理性”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理论硬核(周业安,2004)。

与行为经济学同时兴起的实验经济学也对理性原则提

出了挑战。实验经济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实验揭示了理性假定的缺陷:行为人无法达致完全理性;非理性因素会扭曲理性计算;在理性计算外,当事人还存在对传统、习惯的依赖(Smith,1989;Grether and Plott,1979)。

(二)对均衡分析的否定:非均衡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

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与稳定性,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明确将均衡与效率等同起来。

非均衡经济学认为,瓦尔拉斯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科尔内,1971):第一,其价格变动使所有市场都出清的假设实际上并不具有普遍的真实性;第二,行为人只能接受和利用由市场决定的价格信号,对购买和销售的数量做出决策,而不能接受和利用由市场决定的数量信号,做出理性的价格决

策。为克服这两个缺陷,非均衡经济学在批判瓦尔拉斯均衡的基础上,以市场不能出清为假设,引入数量调节,强调价格刚性(或粘性),建立了一系列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微观经济模型,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宏观经济学模型。

与主流经济学相比,非均衡经济学一开始就放弃了市场出清假定,认为经济运行中非均衡是一种常态,依靠市场调节,不能保证市场出清;在市场不能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条件下,就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必要干预。

经济演化理论是在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学派。演化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被他们当作经济运行的常态的均衡的研究上,而将技术变迁视作一个完全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决定的、与经济学家无关的黑箱,使得对技术变迁的源泉、性质和过程等关键性问题的讨论完全被忽略掉了”(弗里曼,1994)。在这一背景下,以纳尔逊、弗里曼、多西等人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家试图对整个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进行重构,其基本的思路是将技术变迁视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坚持从演化的、动态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

尽管演化经济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已经提供了一个与新古典经济学传统大相径庭的全新的经济分析框架。

三、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完全抛弃:来自激进经济学的批评

激进经济学①从立场、观点、方法到政策后果,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批评,这种批评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与主流经济学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对立

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理性――均衡的分析框架和数学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突出特征,而与其相对立的激进经济学各流派则坚持制度一历史一社会结构的分析框架和多元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区别也被通常看作激进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分界线②(John Davis,2003)。

主流经济学把经济学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把它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联以及对抗分离开来。激进经济学家则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作泛化处理,认为如果离开人的关系就无法了解经济,而人的关系是与政府、家庭等相联系的。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激进经济学家反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化体系,认为这一研究造成了历史与逻辑的割裂,他们比较多的采用历史学和社会学方法。

因此,总体来说,激进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

论基础上分别代表着经济理论研究的两种不同传统和方法。前者基于社会历史的方法,在经济研究中强调历史、制度和社会阶级间交互作用的核心作用;后者则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试图提出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非历史的理论(贾根良,2005)。

(二)对市场机制的批判

激进经济学家从总体对主流经济学的市场效率和“自由放任主义”持深刻的怀疑和批判态度。Bowles和Gintis(1988;1990)提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性交换模型,指出一个市场均衡可以是非市场出清的,企业拥有对劳动者的不对称权力。巴基等人用多层次劳动力市场推倒了主流学派劳动力的单一工作市场的假设,看到了劳动力市场层次和结构与劳动者贫困的关系,从而在贫困的根源中引入了制度和结构因素。霍华德?瓦赫特尔明确地将贫困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性因素正常作用的结果,指出造成贫困问题的三个制度性因素:社会阶级结构,劳动市场和政府(何玉长,2004)。这些研究都带有深刻的马克思传统的烙印,否定了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市场均衡下劳资双赢的和谐画面。

主流经济学将市场理解为理性经济人为物质利益而建

立的联系,将资本主义看作纯经济制度。博兰尼从对历史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博兰尼(1957,中译本

1989)的“嵌入理论”将经济看作嵌入社群的动态系统,或根植于制度中的过程,各类“经济”活动实质包括了种种“非经济”的社群文化实践,主流经济学描述的“自由市场”实际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出现并非如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有意识的人为设计的结果――市场经济实际是政府干预的产物。强调市场自我调节的意识形态与直接促进市场经济的形成的国家权力间存在着矛盾,最终要导致市场乌托邦的崩溃。

(三)对静态均衡的批判与资本主义的长期趋势

主流经济学侧重于均衡、平稳以及局限于某一结构之内渐进变化的数量分析。激进经济学则从动态角度强调对抗、演变和质变,对资本主义的长期趋势与周期研究一直是激进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法国调节学派和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长期资本积累的理论框架,试图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资本积累的长期模式。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一个特定的积累过程为特征,这些特定形式的积累过程嵌入一套特定的制度中。积累与制度间经历着产生一发展一衰退一转型的循

环,经济危机是这一循环标志,是积累与制度间矛盾的产物,而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特征(大卫?科兹,2002)。这一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新古典经济学中静态均衡、和谐稳定的经济完全不同的景象。

历史资本主义分析更是从长期的历史中来考察自由经

济的,从布罗代尔(1982)的历史研究中可以明确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在长期里总是趋向垄断。市场交换是以平等为特征的,而资本主义则制造和利用其垄断地位造成交换的不平等,因而“资本主义是反市场的”(沃勒斯坦,2001),这瓦解了自我调节的市场神话。

(四)对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的批判

分工与自由贸易既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其理

论结果的政策表现,在这方面激进经济学家同样作了深刻批判。

通过回顾历史,贝罗奇(2001)发现国际间的“自由贸易”从来只是自由经济信奉者一厢情愿的想象,贸易保护主义才是常态。他以“自由贸易”理论教条的发源地欧洲为例,指出在19到20世纪200年的时间里,只有1/4不到的时间是贸易相对自由的,其他时间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占优。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中心一外围论”,之后,巴西的多斯桑托斯等人,又进一步形成了“依

附论”,强调了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教条对落后国家的不利影响。面对最新的经济全球化,以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激进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跨国金融资本在全球迅速而自由的流动为其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是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与控制加强;全球的两极分化与不公迅速发展;发展主义与大众消费文化严重损害了生态与人性;跨国资本对发展中国家要求良好投资环境的压力,严重阻碍了其劳工福利、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玛丽亚?米斯,2001)。

此外,激进经济学还对垄断、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进行了研究(何玉长,2004;张宇等,2002)。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是和谐经济。上述现象是偶然的偏离,或者是政府干预的后果;而激进经济学的研究则指出这些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内生的。

四、简要的评论与展望

我们看到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受到了来自不同角度的各种批评。尽管它努力把对它的种种批评纳入自身的框架内,比如曾经被认为是对新古典范式的巨大挑战的信息经

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现在都被看作是主流经济学的新发展。同时,处于非主流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也出现了一种与新古典传统接轨的倾向。但这些批评还是从总体上暴露了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基础、前提假设、基本观点上的缺陷。

应该指出,尽管存在着种种批评,但是,到目前为止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没有被动摇。另一方面,从任何一种批评理论内部来看,都存在分歧,缺乏统一完整的理论基础与观点;从批评理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些理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冲突,如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都证明了人的有限理性,然而博弈论的引入却要求经济学回归理性主义传统;演化经济学强调动态的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则继续捍卫静态传统;激进经济学的主流强调历史和社会分析方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却主张从个人理性出发利用公理化体系推导批判理论,等等。因此,批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尽管新古典经济学仍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但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出现了零碎化、多元化的状态,即便在主流经济学内部各种学派的观点也存在着差异,必将需要新的综合,如同其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样。考虑到西方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制约,可以预料这种综合仍可能会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但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退化将使它与其他范式

之间的调和折中比以往更加困难,需要新古典经济学在当前研究纲领上做出巨大让步。

注释:

①西方激进经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激进经济学则专指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流派。广义激进经济学思想资源比较复杂,一般泛指一切批判正统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或权势经济学的具有激进色彩的经济思潮。我们在广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②以罗默和鲍尔斯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Ana-lytical Marxism)是个例外,他们坚持从个人主义的理性出发来阐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参考文献:

[1]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11、16-17.

[2]贝罗奇.经济学与世界史――迷思与悖论[M].栽许宝强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博兰尼.大转变――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9.

[4]布劳格等著.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4.

[7]大卫?科兹.法国调节学派与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之比较.载张宇等.高级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德布鲁.价值理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0]豪斯曼.库恩、拉卡托斯和经济学的性质,载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1]贾根良,崔学锋.当前西方经济学界主流与异端的分裂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5,(6).

[12]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3]李永刚.后现代主义思潮与非主流经济学的最新发展[J].学术月刊,2005,(1).

[14]玛丽亚?米斯.自下而上的全球化[J].国外理论动态,200l,(9).

[15]纳尔逊和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7.

[16]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7]彭松建.当代西方经济学前沿问题的审视[J].经济学动态,2004,(5).

[18]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9]沃勒斯坦.反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M].载许宝强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0]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21]肖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J].当代经济研究,2006,(7).

[22]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经济学的革命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庄志晖,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责任编辑:郭殿生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2.合作论 3.地缘经济学 4.两枝世界政治论 5.国际安全新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与传统主义学派之间的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2.国际冲突分为哪几类? 3.简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并评价。 4.简述均势理论的类型和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 2.试论建构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答:女性主义原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其核心是要求妇女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色之处在于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其代表人物有安·蒂克纳、丽贝卡·格兰特等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基本假设包括:①“个人的即是国际的”,社会性别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妇女与男子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妇女却一直被“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②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建构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对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影响;③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是为国际关系带来变革的认识论范畴。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三大主要流派。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分享一个共同的核心分析范畴,即社会性别,即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2.合作论 答:合作论是霸权国衰退和消失后国际合作仍将继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合作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属政治自由主义的范畴,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该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合作,反驳了霸权稳定论的下述基本假说:霸权国以其强大的权力建立起来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答案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第一批次 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指向和相似的建立基础。正确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是我国实践派美学代表性观点。错误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是::“诗言志” 五四时期以写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的现代诗人是:汪静之 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 文学非文学各种应用文体议论文 “诗言志”中的“志”在古代主要是指:政治抱负 文学作为审美乌托邦,它所代表的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基本关系是:冲突与对立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徐干“时有齐气”,这意味着影响文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评论》 充分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有直接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的理论家是:泰纳 我国传统文论史上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一部文论著作是::《文心雕龙》 明确提出诗歌应“乐意戴着脚链跳舞”的现代诗人是:闻一多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主要是: 斥责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称为“革命好莱坞”的是:当代革命文学 第二批次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文心雕龙》。错误 白居易曾激烈主张“文章合为时而做,诗歌合为事而做”。正确 文革时期,被奉为“革命文艺”最高典范的艺术样式是:报告文学 中国当代战争文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 作为人类整个心灵活动的产物,艺术作品通常表现为:感觉梦幻欲望情感 我国古典诗歌尽管主题的种类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农业诗政治抒情诗 中国古代诗歌中著名的叙事长诗包括:《孔雀东南飞》:《长恨歌》 30年代郑振锋、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百题》一书把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散文诗小说戏剧 近代以来,在域外小说及文艺的译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性 艺术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立发展道路不同于科学 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创作规范包括:“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三陪衬” 过去长久以来,我们心目中作为文学艺术传统的典范的是士大夫文艺宫廷文艺民间文艺山歌 受古代农耕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传统文论在阐释诗的起源及情感表达方式时多采用:物感说 第三批次 1、现代新诗即摆脱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的束缚而来的。正确 2、中国历史上的圣贤英雄特别是在红色经典中与西方常常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往往都与女色女色无染日正确 3、当代中国革命战争文学所严厉批评和鞭笞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信奉活命哲学的叛徒 4、在《什么是散文》中主张把散文视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把论文、宣言等斥于散文之外的人物是:朱自清 5、李泽厚认为美感的矛盾二重性主要体现在:主观直觉性客观功利性 6、在肯定自然环境对文学的直接影响等方面有着相似的理论主张的人物是:刘勰、泰纳泰纳、孟德斯鸠 7、文学批评的核心应当是:文学性

西方经济学概论阅读材料1:谈谈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迷

K htt 谈谈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迷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难题,那就是:水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研究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时,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根据常识,一个物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给消费者的效用。但是,水为消费者所必需,水的有无,生死攸关,效用极大,但水的价格很低。而钻石是非必需品,效用有限,价格却非常高。这是为什么? 参考阅读 虽然在200年以前,这个难题困扰着亚当·斯密,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解释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几个答案。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水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很高的价格水平。如图 1 在图1中,水的需求曲线和钻石的需求曲线形状基本相同,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至于供给曲线:由于水的成本很低,而且供给非常丰裕,供给者愿意按OP W 价格供给任何数量,所以水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钻石的产量有限,不管价格如何,供给量总是固定的,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水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OP W ,而钻石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OP D 。前者价格低,后者价格高。 除了供求决定价格这个答案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解答这个难题。为此,先要区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指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全部满足或效用。边际效用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消费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总效用等于各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家们在分析效用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指出,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越来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加的边际效用量越来越少。 水是我们的生活所必需。我们从消费水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消费如此大量的水,以至于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到极小。 至于钻石,相对于水来说,总效用很小,但由于我们购买和使用的钻石,数量非常少,钻石的边际效用很高。 价格与总效用无关,但与边际效用有关。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们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他的支出在各种商品之间的分配,必须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相等。 p:/ /ww .oec d.rg" h tp: // w oecd.o rg 联 合 国 贸发会议:ttp://w w unctad.or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政党政治,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改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各国政党的危机意识已然觉醒,努力寻找适合本党发展的新模式,导致政党政治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诸如政党意识界限模糊化、政策主张趋中化、运作方式媒体化、政党格局多元化、组织形式区域化、国际化等。 【关键词】西方政党变化发展 西方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这些政党通过执掌国家政权或参与政治实施政策纲领,扩大政治影响,实现利益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的变迁,西方各国政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潮流,及时调整政策倾向,政党才能得以维持生存、扩大发展空间,政党政治也才能实现创新和完善。 一、当代西方政党执政环境面临的新变化 1.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政党执政基础发生改变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业已从制造业占主导的物质型生产转变为服务业占主导的服务与知识型生产,而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则逐渐取替第一、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种改变势必引起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的变化。如今,传统产业阶级的规模不断缩小,以服务业和知识型生产为社会主体的新中间阶层正在快速成长,社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新中间阶层人数众多,价值取向迥异,政治态度温和,他们的出现必将改变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缓和阶级冲突。这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无疑会对西方传统政党,尤其是以工人阶级为执政基础的左翼政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对政党选民基础的影响:政党是由拥有共同利益、追求共同政治目标的人群组成,可以说,这些人群是政党的“生命线”。当今,西方国家传统产业阶级人数减少,新兴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使得那些以产业阶级为选民基础的传统政党的执政基础面临衰弱危机,其中受影响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以传统制造业工人为选民基础的左翼政党,例如,“1966年英国大选中,左翼政党工党得票中的81%来自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阶级。”可是,传统产业工人不仅人数逐渐减少,内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答试题(1)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试卷(A卷) 课号:017A01Y00 经济学081 一、简答题(10*8,其中任选8道) 1.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有什么特点? 2.略述帕廷金的非均衡失业理论和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 3.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什么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4.略述哈耶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5.简要评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根本分歧。 6.什么是“凡勃伦传统”?新制度学派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7.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与大推进理论有什么区别? 8.举例说明积极的外部性和消极的外部性;如何克服消极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9.举例说明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新认识。 二、论述题(20*1,其中任选1道) 1.在政府对经济进行规制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2.你认为你在本门课程中学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思想,请阐述你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试卷(B卷) 课号:017A01Y0 经济学081 一、简答题(10*8,其中任选8道) 1.在对“滞胀”的解释上,新古典综合和新剑桥学派有什么区别? 2.托宾如何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症。 3.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的两大特征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论述税率和税收总额之间的关系 的? 4.哈耶克提出的“中性货币”和传统的“中性货币”概念有什么异同?他是怎样用“中性 货币”的概念来阐述经济周期理论的? 5.试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6.什么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它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7.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意义何在? 8.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9.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征? 二论述题(20*1,其中任选1道)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政策含义有哪些?为什么它比货币主义更坚决地反对国家干 预经济 2.怎样理解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政治学理论研究综述 高建、佟德志 2009年,我市政治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政治学理论的重大立项取得进展,并逐渐形成系列成果,这包括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也包括专著、教材、译著等多种成果。限于篇幅,仅选其中部分相对集中的主题做以研究综述。 一、政府管理研究 政府管理研究是我国政治学界研究中极为重要,具有很强应用性的主题,一直是我市政治学、行政学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在政府改革、政府过程、公务员比例、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我市学者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回顾与建议:政府机构改革三十年》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回顾了政府30年来的机构改革,提出应努力通过适当拉大改革周期、重新确定机构改革目标、加强政府职能分类分层次指导等途径,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发展。 在《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一文中,张彬、朱光磊从比较的视角和技术的层面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利益综合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渠道输入、多层级过滤、综合平衡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有序化统合过程,这一过程对中国政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在《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一文中,朱光磊、李利平认为,中国目前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维持在接近1%的水平上,基本符合公务员规模配置的一般规律,中国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公务员的总量,而是其内部存在着的某些结构性和功能性难题。② 在《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一文中,杨龙、彭彦强从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间让渡的行政管辖权主要涉及关于经济要素在辖区间流动的行政管辖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的行政管辖权、跨界公共问题治理和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权。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对于合作收益的讨价还价,最终都要通过地方政府间行政管辖权让渡达成共识,并通过形成文本的方式将利益分配方案固定下来。③ 在《论管理性政府形态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演化》一文中,仲崇盛将管理性政府形态可以区分为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治理型政府三种基本类型,与此相应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分别为统治行政模式与专制统治理论、公共行政模式与公共行政理论、治理行政模式与治理理论。这三种管理性政府形态、政府管理模式和政府管理理论类型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各自的内涵和时代特 ①张彬、朱光磊:《从“利益综合”环节入手深化中国政府过程研究——对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技术性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②朱光磊、李利平:《公务员占人口的适当比例问题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9期。 ③杨龙、彭彦强:《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合作——行政管辖权让渡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家利益论★★★ 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见表6-1) 表6-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见表6-2) 表6-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见表6-3) 表6-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

考点二:权力论★★★ 1.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见表6-4) 表6-4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2.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见表6-5) 表6-5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 3.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见表6-6) 表6-6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4.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权力的运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只有明确国家利益、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权力的运用才会而不会对国家利益有益。 (2)外交因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声誉和道德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誉。 (4)权力的运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条件所限制的。当一个国家在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时候,国际和国内的舆论压力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权力。

考点三:冲突论★★ 1.冲突的概念 关于冲突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其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冲突的表现最初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的关系。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论国际体系如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都是存在的。人们不能指望消灭冲突,同时也不能没有冲突。 2.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6-7) 表6-7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考点归纳总结

第11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11.1 考点难点归纳 11.1.1 提纲挈领 收入分配是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工资价格刚性与市场不能自发出清 货币主义学派自然率与新货币数量单一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 过高的税率效果适得其反和强调减税 用经济人假设进行政治学分析 借鉴新古典的方法进行对制度的分析 11.1.2 内容提要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述 1.流派的划分 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 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两支力量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和新剑桥学派。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称为非均衡分析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修正。由于理论和政策的缺陷,新古典综合派受到来自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非主流经济学派的责难。按时间顺序排列,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一批经济学家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式中,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并进一步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出现了供给学派,并且盛极一时。此外,在自由主义阵营中具有影响的还有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主义学派。 二、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4.1 复习笔记 一、新现实主义的出现 1.新现实主义 (1)产生背景 ①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之间的论战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接近尾声。 ②在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苏联核优势的丧失、越南战争的后遗症以及阿富汗事件和伊朗人质事件的余震,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对外政策,以“重整国威”。 ③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已显然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科学行为主义的一些概念过于抽象,多种方法玄而又玄,也解决不了现实政策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 ④不少学者敏锐地看到形势的这一转折,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科学的修正和补救”。这一经过“科学的修正和补救”的现实主义就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表现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由于新现实主义还主张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的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学术界有时也将新现实主义称为后行为主义或后传统主义或“科学现实主义”。 (2)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

①新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如下: a.在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仍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的同时,强调国际关系的秩序和限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给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以更多的注意。 b.在研究方法上,该学派强调综合性分析,认为权力政治与体系模式、结构分析与反馈博弈、宏观与微观分析应兼收并蓄,互为补充。 ②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法尔兹格拉夫具体提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a.该学派不仅勾勒了国际关系的性质和范畴,而且努力在更坚实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多样化的综合性国际关系理论; b.该学派主张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间,即在国际关系理论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之间实现“研究分工”; c.该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的定性分析和科学行为主义的定量分析对国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两者应该互补,而不应该对立; d.该学派强调微观国际关系和宏观国际关系的综合分析和交叉研究,使国际关系学成为一门以政治和经济为两大杠杆,融合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理论。 (3)新现实主义的著作和理论 ①著作 这一新的理论思潮始于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该书提出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先河。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

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

2016一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2016年广东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七体 2.建安七子 3.诗格 4.势 5.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6.宋诗派 二、分析题 1.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请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这段文字出自哪篇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3)试通过这段文字分析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2.宋张鎡云:“古文分三等,周为上,七国次之,汉为下。周文气雄,七国文壮伟,失于骋,西汉之文华缓,失于滞。东汉以下文无可取。” 根据其中提到的文章写一篇文学批评史。 3.分析下列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论述题 1.论述唐朝诗歌批评对唐诗的影响。 2.《牡丹亭》中《惊梦》一节六支曲子如何刻画杜丽娘的心理? 3.分析《聊斋志异》小说中的诗性特征。 2017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 1.诗《四始》 2.香草美人 3.有为而作 4.沈汤之争 5.境界说 二、材料分析题(每个20分) 1.给的材料是文心雕龙宗经篇,问作者和文章出处,然后分析理论内涵。 2.材料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问作者和时代,以及分析文论史上的意义。 3.给的是桃花扇最后一支曲子问出处及其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论述司马迁和班固对《离骚》的评论,并略作点评。 2.论宋人“以文为诗” 3.论《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2019年广东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郊寒岛瘦

西方经济学流派题库与答案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三、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是如何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的现象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现象时主要包含哪些理论?)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五、新剑桥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六、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七、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八、信贷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怎么评价? 九、现代货币主义者的经济政策主张有哪些? 十、拉弗曲线。 十一、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十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十三、科斯定理。 十四、什么是逆向选择?怎样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十五、委托代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李嘉图等价?你如何看待该定理? 2、新古典综合派的含义、代表人物。 3、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特点。 4、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都有哪几种预期?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代表人物。 6、弗莱堡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8、供给学派是怎么说明边际税率调整原则? 三、论述 1、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哪些争论? 2、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区别和联系? 3、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理论和政策上的争论。 4、两剑桥之争是指?主要争论点在哪?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批判传统的重商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的边际革命。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提出质疑,主张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 3、第三次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强调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 4、第四次革命: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的产生。 5、第五次革命: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提出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提出批判。 6、第六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1、就业领域:反对萨伊定律。 2、利息理论:认为利息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 3、工资理论:认为只要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不是由单个的劳动市场供求决定。 4、货币理论:有效需求对物价变动起根本作用。 5、分析方法上:侧重总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侧重于总量分析。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 郎友兴 “民主变成了一个广受赞誉的词”。(注: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4页。)当代世界更是几乎将民主等同于善了,但在西方各种民主理论中,精英主义的民主理论又常常为人所诟。笔者以为人们对精英主义理论的抵触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它不甚了了,乃至误解。本文旨在描述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其主要思想,从中发掘出对中国民主化有所启迪的思想资源。 一、导言 从精英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治的理论,有些学者如Peter Bachrach 称之为“民主的精英主义理论”(Democratic Elitist Theory),(注:peter Bachrach,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a Critique,Boston:Little,Brown,1967.)另一些名之为精英主义民主理论(Elitist Democratic Theory),还有如以色列社会学家Etzioni-Halevy称之为“Demo-elite perspective"。(注:Eva Etzioni-Halevy,The Elite Connection:Problems and Potential of Western Democracy,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3.)尽管名称不一,但所指的对象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这些概念其实可以互用。 1.精英主义与其民主理论的演进 精英理论与阶级理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它们都勾画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过,精英理论主要关注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信条是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与无权的大多数,前者为统治者而后者为被统治者;统治集团即精英垄断着权力,而大众即非精英除接受前者的安排外另无选择。(注:Thomas Dye和Harmon Zeigler将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了很好的归纳。请参见Thomas Dye,Harmon Zeigler,The Irony of Democracy: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Tenth Edition.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6,pp.4-5.)精英理论认为精英掌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民主社会也不例外。古典与现代精英理论的中心议题是在稳定的民主社会中,精英需要通过定期的选举而竞争权力。 John Higley和Jan Pakulski描述了精英主义理论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几起几落的现象作了解释。(注:John Higley and Jan Pakulski,"Elite Theory after Marxism"(unpulished).)他们认为,古典精英理论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而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但是随着欧洲纳粹的兴起,这个理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1980年代再次兴起。究其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据说其中一个是古典精英理论家如帕累托(V Pareto)的理论与纳粹的兴起有关联,也就是说精英理论为纳粹提供理论根据。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民主在二十世纪尤其四十年代以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最高目标”,因此,没有一个政体声称自己是反民主的,这样一来,有关精英研究就有反民主之嫌疑了。1980年代以后,精英理论再度兴起,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970年代兴起的“民主化第三波”,即从权威或专制政体转民主政治,二是现代社会日益分化而制度的复杂性也日趋增加,这样权力的集中就不可避免了。 Etzioni-Halevy将精英民主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注:Eva Etzioni-Halevy,Classes and Elites i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a COllection of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