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吡格列酮上调ERK1_2与Bcl_省略_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_杨磊

吡格列酮上调ERK1_2与Bcl_省略_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_杨磊

吡格列酮上调ERK1_2与Bcl_省略_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_杨磊
吡格列酮上调ERK1_2与Bcl_省略_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_杨磊

解剖科学进展 Progress of Anatomical Sciences 2014 Jul, 20(4): 341~343

吡格列酮上调 ERK1/2与Bcl-2在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

11*21122

杨 磊,隽兆东,管英俊,冷昭廷,张 帅,孙保中,盛旭东(潍坊医学院 1. 附属医院心胸外科; 2.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Pioglitazone up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ERK1/2 and Bcl-2 signal molecul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at

11*21YANG Lei , JUAN Zhao-dong , GUAN Ying-jun , LENG Zhao-ting ,

122

ZHANG Shuai , SUN Bao-zhong , SHENG Xu-dong (1. 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of Affiliated Hospital, and 2.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ioglitazone on the expression of ERK1/2 and Bcl-2 signal molecule to explore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pioglitazone o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Methods The ventricular myocytes from half-day to one-day-old Wistar rat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ventricular myocytes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C), ischemia-reperfusion(I), I+pioglitazone(P) and P+PD98059(P+Pd) groups. The levels of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 by Western-bloting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Results Western-bloting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Bcl-2 were increased in I group than in C group, higher in P group than in I group, but lower in P+Pd group than in P group. Conclusion The protection effect of Pioglitazone on 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may be related to the upregulation of ERK1/2 and Bcl-2 signal molecule.

【Key words】 ERK1/2; Bcl-2; ischemia-reperfusion; pioglitazone

 【摘要】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ERK1/2与Bcl-2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取半日龄到一日龄Wistar大鼠幼鼠心室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体外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缺血再灌注组+吡格列酮处理组(P组)和P组+ERK1/2抑制剂PD98059处理组(P+Pd组)。采用Western-blo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Bcl-2蛋白的含量。结果 

Western-bloting与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I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组( <0.05),P组的Bcl-2蛋白表达高于I 组,P+Pd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P组( <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可能与

下调ERK1/2和Bcl-2转导通路有关。

【关键词】 ERK1/2;Bcl-2;缺血再灌注;吡格列酮

+

【中图分类号】 R322.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2947(2014)04-0341-03

【收稿日期】2014-03-11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基金资助(J07YE01)* 通讯作者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对大鼠幼鼠心肌细胞损伤[1]再灌注有保护的作用。赵永强等研究证明吡格列酮通过P13K与ERK1/2信号通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但是ERK1/2与Bcl-2信号通路在吡格列酮保护心肌细胞再灌注中有何联系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建立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模型来研究ERK1/2与Bcl-2信号转导通路在吡格列酮作用下的联

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

吡格列酮,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DMEM培养基,小鼠抗横纹肌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蛋白抽提试剂盒(北京中杉金桥),ECL发光液(北京中杉金桥),免疫组化试剂盒。

P P

1.2 心肌细胞培养

采用半日龄到一日龄Wistar大鼠幼鼠20只依次浸泡到酒精中消毒,然后剪开胸腔,取出幼鼠心脏3剪下心尖。将心尖部分剪碎到1mm ,然后加入0.1%的胰蛋白酶液(37℃),大约消化10min左右。抽取上清加入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终止消化。用离心机以1000r/m离心10min,把上清液去掉用DMEM重悬,一直到组织完全消化。将悬液收集起来然后去除掉成纤维细胞。将细胞的密度调整6到1x10/ml然后接种到用明胶处理过的培养瓶中。再放到培养箱中,每隔2天换液1次。1.3 实验分组、建立模型

将心肌细胞分四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C 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缺血再灌注组+吡格列酮处理组(P组),P组+ERK1/2抑制剂PD98059处理组(P+Pd组)。

四组细胞培养到第四天,用不含血清的低糖培养基进行过夜培养。三气培养箱(37℃,95%氮气,5%CO )中处理不含血清的低糖培养基30min。2把原来的培养基倒掉并加处理过后的培养基。然后再P组中加入2μl吡格列酮;P+Pd组中加入2l吡格列酮和2l PD98059;I组加入2l DMSO。三气培养箱(37℃,95%氮气,5%)中处理上述三组3h。再换成含有血清的高糖培养基在常氧条件(37℃,5%)中处理3h。正常对照组(C组)加入2l DMSO在正常条件下培养。

1.4 Western-bloting方法检测Bcl-2蛋白

首先提取心肌细胞蛋白,并用D-Hanks液洗涤心肌细胞。每瓶中加入0.5ml裂解液和1ml蛋白抽提试剂使心肌细胞裂解充分,然后离心取上清,弃掉下层液体和沉淀。-70℃冻存备用。再用BCA试剂盒测定蛋白的浓度。配置分离胶并制备5%上层胶3ml。将提取的蛋白样品加入2倍上样缓冲液备用。将电压调到80V跑上层胶30~45min,然后将电压调到120V跑分离胶至底部。在电泳结束前进行转膜,含有丽春红的托盘中转入PVDF膜,摇动。将PVDF 膜置入培养皿加入5%脱脂奶粉和TBST封闭1h。加入稀释的Bcl-2抗体,4℃冰箱中过夜。然后加入二抗室温孵育1h。在暗室内将ECL试剂盒A和B液混合泡膜。暗室中UVP凝胶成像系统感光拍照。ImageJ软件分析,得出OD值。

1.5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

当细胞爬满80%时大约固定20min用冷丙酮(室温)。晾干后用PBS溶液冲洗三次,然后避光用3%双氧水浸泡大约25min,再用PBS溶液冲洗三次。在37℃下用山羊血清孵育30min。然后滴入Bcl-

μμμCO 2CO μ2,2抗体(1:200)放入湿盒4℃冰箱中过夜。注入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IgG 100l。注入DAB进行显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反应的进行,适宜的时候终止反应,封片观察并拍照。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得出光密度值。

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每组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2 结果

2.1 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各组的相对OD值

各组的相对OD值=Bcl-2的OD值/β-actin的OD 值。测得的结果:C组为0.3693±0.0515,I组为0.5836±0.0729,P组为0.7440±0.0899,P+Pd组为0.5680±0.0767。I组的Bcl-2表达高于C组(P组的Bcl-2蛋白表达高于其他组( <0.05);P+Pd

组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P组( <0.05,图1)。

2.2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Bcl-2的表达

测得的结果:C组OD值为0.1408±0.0635,I组为0.2769±0.0915,P组为0.3453±0.1024,P+Pd组为0.2349±0.0832。各组间的Bcl-2蛋白表达有明显不同,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0.05)。P组的Bcl-2蛋白表达高于其他组( <0.05);I组的Bcl-2表达高于C组( <0.05);P+Pd组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P组( <0.05,图2)。3 讨论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心脏方面的疾病也随之增多。所以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也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心脏疾病里,一旦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很容易转化为不可逆性的损伤。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氧自由基增多、生物膜的损伤、白细胞的增加、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等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缺血的时间长短是影响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的因素,短

μ出现则·342·解剖科学进展2014年第20卷第4期

<0.05);

C I P P+Pd

Bcl-2

26KD

β-actin

42KD

Fig1. Bcl-2 expression in myocardial cells by Western-bloting

P P P P

P

P

P

·343·

2014年第20卷第4期时间内快速恢复血供对心肌造成的损伤会降低。但是缺血的时间过长恢复血供心肌细胞则会出现很显著地损伤。

吡格列酮属于胰岛素的一种增敏剂,可以减少胰岛素抵抗的高血糖、高三酰甘油,提高依赖胰岛素组织的应答灵敏度,从而很好的治疗糖尿病。吡格列酮与磺酰脲种类的药物不相同,它不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吡格列酮的药物机制是通过高选择性的激动过氧化物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PPAR-γ”。活化受体PPAR-γ与细胞核内RXR 结合而特异性的与DNA上的DR1结合,从而在DNA转录和解链发挥着作用。吡格列酮能抑制JNK途径,还能抑制AP-1和DNA的活性结合,从而减轻MIRI抑制细胞的凋亡。吡格列酮还能减少NO合酶的活性表达,从而减低了心肌细胞的损伤,显著改善了心肌代谢。

[2]Lazou A等在研究中发现了Bcl-2、Bcl-XL、ERK1/2[1]有可能参与抑制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赵永强等在研究中证明了吡格列酮能通过P13K和ERK1/2信号转导通路在心肌细胞中对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有保护的作用。Bcl-2是B淋巴细胞瘤-2的简写在细胞凋[3]亡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张艳等在研究中也证明Bcl-2能在PAR-2活化以后显著增强,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在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中可能和ERK转[4]导通路存在关联。Bcl-2在DNA损伤以后可以防止[5]激活凋亡信号和靶因子的结合,从而能阻止p53介导的细胞的凋亡。ERK是细胞外蛋白激酶的简称分[6]为ERK1与ERK2.ERK1/2在Ras 信号转导通路下面关[7][8]键分子。ERK1/2磷酸化以后通过调节Jun 、TGF-1、[9][10]ATF2、FOS 等多种转录因子活性影响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

ERK1/2和Bcl-2都是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11][1]前期我们研究过P13K/AKT 、P13K与ERK1/2和

,P13K/AKT/Bcl-2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但是ERK1/2与Bcl-2两信号转导通路在吡格列酮保护中的作用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永强, 隽兆东, 管英俊, 等. PI3K与ERK1/2信号传导通路在吡格列酮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2): 207-210.

[2] Lazou A, Iliodromitis EK, Cieslak D, et al. Ischemic but not mechanical preconditioning attenuates ischemia/reperfusion induced myocardial apoptosis in anaesthetized rabbits: the role of Bcl-2 family proteins and ERK1/2[J]. Apoptosis, 2006, 11(12): 2195-2204.

[3] 张艳, 丁家望, 杨俊, 等. 蛋白酶激活受体-2对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35(4): 411-414.[4] Sachs L, Lotem J. Control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normal and leukemic cells: new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 Blood, 1993, 82(1): 15-21.

[5] Wyllie AH. Apoptosis (the 1992 Frank Rose Memorial Lecture)[J]. Br J Cancer, 1993, 67(2): 205-208.

[6] Robbins DJ, Cheng M, Zhen E, et al. Evidence for a Ras-dependent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 cascad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2, 89(15): 6924-6928.

[7] Kyriakis JM, Banerjee P, Nikolakaki E, et al. The 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ubfamily of c-Jun kinases[J]. Nature, 1994, 369(6476): 156-160.

[8] Ebisui O, Dilley RJ, Li H, et al. Growth factors an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of normotensive an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 J Hypertens, 1999, 17(11): 1535-1541.

[9] Ouwens DM, de Ruiter ND, van der Zon GC, et al. Growth factors can activate ATF2 via a two-step mechanism: phosphorylation of Thr71 through the Ras-MEK-ERK pathway and of Thr69 through RalGDS-Src-p38[J]. EMBO J, 2002, 21(14): 3782-3793.

[10] Okazaki K, Sagata N. The Mos/MAP kinase pathway stabilizes c-Fos by phosphorylation and augments its transforming activity in NIH 3T3 cells[J]. EMBO J, 1995, 14(20): 5048-5059.

[11] 刘宝堂, 隽兆东, 陈锋, 等. P13K/AKT通路在刺五加保护大鼠缺

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J]. 解剖科学进展,2010, 16(3): 249-252.

Fig2. Bcl-2 positive myocardial cells by immunocytochemistry(x200) A. C group, B. I group, C. P group, D. P+Pd group

杨 磊等 吡格列酮上调 ERK1/2与Bcl-2在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表达A B C D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它是指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流灌注时,导致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及局部血管网显著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可促使进一步的组织损伤。那这里的关键词就是缺血心肌组织。那为什么会产生缺血的心肌组织呢?这就与临床上的疾病有关了。一些心脏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他们会使心脏发生缺血的症状,其基本的生理过程就是心肌缺血。 Ⅱ.心肌缺血的危害: 心肌缺血:指单位时间内的冠脉血流量减少,供给组织的氧量也减少,缺血必定存在缺氧表明缺血缺氧。心肌缺血比单纯性心肌缺氧无血流障碍要严重,因为前者除了缺氧的影响之外,缺血组织也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又不能及时清除各种代谢产物带来的有害影响。 一、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是冠脉血流量的绝对不足。这种情况是由自身疾病产生的,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痉挛。2是冠脉血流量的相对不足:包括供氧降低或耗氧增加,比如高原高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吸入氧减少;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可致血氧含量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等。 二、缺血对心肌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心肌收缩能力降低。2是导致心肌舒张功能降低。3是心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比如说血流的阻力增加等。4是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比如说静息点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室颤阈降低等。5是导致心肌形态学的改变。当然还有其他的危害,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于心肌缺血存在这么多的危害,临床上针对这一疾病采取了再灌注治疗方法,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临床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英文缩写为MIRI,最早由詹宁斯等于1960年提出,发现其临床表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等现象。随后又有学者在临床手术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发现在冠脉搭桥术完成后,心肌坏死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接着布朗沃尔德教

盐酸吡格列酮片使用说明书

盐酸吡格列酮片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盐酸吡格列酮片 商品名:艾汀(ActIns) 英文名: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 Tablets 汉语拼音:Yansuan Bigelietong Pian 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吡格列酮,其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乙氧基]苯甲基] -2, 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 其结构式为: C19H20N2O3S·HCl 392.89 [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作用]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γ核受体,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 [药代动力学]据国外文献报道 1次/日口服给药24小时后,总吡格列酮(吡格列酮和其活性代谢产物)血清浓度仍比较高。7天内,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达到稳态血清浓度。稳态时,吡格列酮的两个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代谢产物Ⅲ(M-Ⅲ)和Ⅳ(M-Ⅳ),血清浓度达到或超过吡格列酮的水平。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人中,吡格列酮占总吡格列酮峰浓度的30%~50%,占血清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的20%~25%。 分别给药15mg/日(相当于1片/日)及30mg/日(相当于2片/日),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血清峰浓度(C max)、AUC和谷血清浓度(C min)均成比例增加。而以60mg/日(相当于4片/日)给药时,吡格列酮和总吡格列酮的增长略低于此比例。 吸收:口服给药后,空腹情况下,30分钟后可在血清中测到吡格列酮,2小时后达到峰浓度。食物会将峰浓度时间推迟到3~4小时,但不改变吸收率。 分布:单剂给药后吡格列酮的平均表观分布容积(Vd/F)是0.63+0.41(平均值+标准差)升/千克体重。在人血清中,吡格列酮蛋白结合率很高(>99%),主要结合于血清白蛋白,也与其它血清蛋白结合,但亲和力低。代谢物M-Ⅲ和M-Ⅳ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也很高(>98%)。代谢:吡格列酮通过羟基化和氧化作用代谢,代谢产物也部分转化为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在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中,代谢产物M-Ⅱ、M-Ⅳ(吡格列酮的羟基化衍生物)和M-Ⅲ(吡格列酮的酮代谢产物)均有药理活性。在多次给药后,人血清中主要的药物形式除吡格列酮外,还有M-Ⅲ和M-Ⅳ。稳态时,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人中,吡格列酮均占血清总峰浓度的30%~50%和总AUC的20%~25%。 当与表达人的P450或人肝微粒体一起孵育时,吡格列酮主要形成M-Ⅳ,也生成少量的M-Ⅱ。在吡格列酮肝代谢中,细胞色素P450的主要同功酶为CYP2C8和CYP3A4,其他很多同功酶,包括主要分布在肝外的CYP1A1也参与代谢。在体外等摩尔浓度时,酮康唑可抑制达85%的吡格列酮经肝代谢。与人P450肝微粒体孵育时,吡格列酮并不抑制P450活性。尚未进行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图解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图解 庄瑜制作 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心胸外科 https://www.sodocs.net/doc/0f4383632.html,/

制作前准备 1.器械:动物呼吸机,开胸制作心梗模型,维持呼吸至关重要。虽然据说某些牛人可以不用呼吸机,但是我想这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开始时必然要用;况且需要看此说明的人应该没有牛到这个程度。当然,如果你经费异常充足,不在乎死亡成千上万的大鼠也可以。 显微器械,最主要的是针持,大鼠胸腔、心脏均很小,常规器械无法进入胸腔缝扎。其他手术器械以眼科器械为主。 2.动物:应选择成年健康大鼠,耐受性较好。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每一只动物,包括死亡的大鼠。许多人都知道制作大鼠模型需要多练习,但是练习不是买一大批大鼠,不停地缝扎,然后不停地扔掉死的大鼠;当然,制作心梗模型死亡一些大鼠是很正常的事情。练习的前提是对大鼠解剖及操作过程的熟悉,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先找一份大鼠的解剖图谱,熟悉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同时研究实验流程,熟悉每一个实验步骤。大鼠死亡后,不要急着扔掉,利用它练习每一个你不熟悉的操作步骤,直到熟练为止。 3.实验者:实验者必须具有一种平和的、耐得住寂寞的心态,制作模型需要时间,尤其是早期,需要耐心、仔细的摸索;必须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认真地研究。最熟练的制作者做一只大鼠模型也需要30到40分钟的时间,加上准备及扫尾的时间,制作十只模型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如果你废寝忘食多用用功也可能做到15只左右,这样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是必然的,你能坚持多久?不熟练的话,一只就要两、三个小时;同时还要看着大鼠在你的手中死亡,这是很揪心的事情。因此,实验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急于求成、难耐寂寞者不适合做此实验。 本人系气管切开插管,缝扎LAD制作模型。亦有人经口插管,液氮冷冻制作模型;不在本人讨论范围之内,哪位有经验的话可以传上来,一起讨论。最后祝各位早日成功!!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1. 概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导致骨脆性 增加,易发生骨折(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2. 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体长缩短,驼背及发生骨折。 3. 按严重程度分:骨质疏松的发生程度包括低骨量、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依 次程度增加。 4. 现代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大类。原发性骨 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 ,POP),因年龄所致的体内性激素突然减少及生理性退行性改变所致。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OMP )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疾病或药物因素诱发,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药物诱发如长期大剂量的肝素、免疫抑制剂、抗癫痫病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一般伴有遗传疾病史,女性多见,妇女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骨质疏松症往往也列为此类 现代医学的研究 1. 发病机制:主要机制是因为衰老、体内性激素减少、药物和某些疾病等因素导致骨 吸收和骨形成平衡失调,骨矿物质和有机质等比例丢失,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进而引发骨折,为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总的来说,是由遗传、激素、营养、失用、年龄、生活习惯及免疫学等方面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2. 诊断与治疗:① 诊断:依靠临床表现、骨量的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及骨转化生化指标等,其中以骨量测定最为重要。临床上采用采用BMD 测量作为诊断、与测量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临床上测量BMD 的方法有双能X 线吸收测定法 (DXA )、外周双能X 线吸收测定法(pDXA )、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及定量骨超声(QUS)等,其中DXA 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临床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②治疗:除了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还是要依靠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防止骨丢失,增加骨量。1.骨吸收抑制剂,常见的有二膦酸盐、雌激素类药物和降钙素等。此类药物对已经丢失骨量的恢复的作用不明显,雌激素类药物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2.骨形成促进剂,常见的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3 等。这些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骨基质分泌和矿化,增加骨量。目前公认的骨形成促进剂是甲状旁腺激素。3.骨矿化促进剂,钙剂和维生素D 等,这类药物科促进骨基质矿化,减少矿物质流失单独使用钙剂是没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必须配合骨形成促进剂或骨吸抑制剂。

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例60例临床.

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 [提要]为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将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对照A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对照B组给予二甲双胍。结果治疗组30例[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盐酸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用于临床已有多年。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为观察其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及二者联用为期一年的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04~2006年门诊和住院部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1999WHO标准)60例,入选者FPG≥7.0mmol/L,HbAc≥7.0%,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65岁,平均(46±9)岁, BMI29±7kg/㎡。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二甲双胍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治疗前三组的BMI、FPG均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1.1进行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整个观察期不用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 1.1.2给药方法:盐酸吡格列酮组:服用盐酸吡格列酮15mg,一日一次。二甲双胍组:服用二甲双胍(北京中惠医药公司)0.5g,一日三次,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反应。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用组:盐酸吡格列酮15mg,一日一次,二甲双胍0.5g,一日一次。 1.1.3患者在试验前后晨起空腹测量身高(cm)和体重(kg),计算BMI;取静脉血测FPG(GOD法)、胰岛素(放免法)、HbAC(Bio-kedvariant仪器)。胰岛素抵抗指数(IR)采用HOMA-IR公式计算。 1.3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处理均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有关变量以±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校验,组间差异采用成组t校验。 2.结果 2.1三组治疗前后的各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三组的FPG、HbAc均明显降低,以治疗组最显著;对照A组体重明显升高,对照B组体重明显下降,HOMA-IR在三组均下降,对照A组显著下降。 3.讨论: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随病程的进展而下降。胰岛B 细胞异常,存在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过程中。故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以减轻IR,保护B细胞功能为主。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观结构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死亡率和医疗保健消耗较大的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起病隐袭,一旦发现,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随年龄增加,骨丢失和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椎骨、腕部和髋部多见。髋部骨折最为严重,多需手术处理,且患者常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慢性呼吸道阻塞疾病及糖尿病等,导致医疗费用和死亡率增加,一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独立,年平均生活质量下降。女性由于峰骨量较低及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率较男性为高。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寿命的延长,女性绝经后生存年限约占一生的1/3,据估计,从1990-2025,欧洲50岁以上妇女将增加30%-40%。男性预计增加更快,可达50%。在同一时期内,北美预期将增加83%。亚非绝对增加数将为更为明显。在1990年全世界仅髋部骨折达130-170万,预期到2025年为200万,甚至更多[1]。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当前研究最活跃的课题之一。建立理想的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是对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新药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和影响药物作用因素的基础。随着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遗传、营养、生活习惯、激素、运动、机械负荷和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对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Rodgers等指出理想的动物模型应有三个特点:(1)方便性(Convenience):动物购来容易,价格低廉,实验操作易行。(2)关联性(Relevance):与人体条件比较相似,得到的信息能转化为人体的规律。(3)适宜性(Appropriateness):为研究某一特定问题,最好用特定的动物模型模拟人体[2]。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涉及动物的选择和复制的方法等方面,本文就此将国内外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 复制骨质疏松模型的动物选择 用于骨质疏松症模型动物模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模型应与人类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及组织行为相似,但某些动物模型在各个方面完全与人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一致是很困难的,因此动物模型侧重与表现其某一阶段、某些症状或一些病理生理变化,作为观察特定阶段和指征的病理模型。美国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指南(美国-FDA)认为目前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模拟人类骨质疏松的所有特征。已有报道用小鼠,大鼠、兔、羊、猴等复制骨质疏松模型[3]。灵

临床上心肌缺血的诊断

临床上心肌缺血的诊断 主要通过病人临床表现及心电图fECG)检查来确定,而心电 图检查的敏感性非常低.临床上心肌缺血的表现常常是不明 确的,多样性的.致使这些症状难以察觉 反映心肌缺血的理想标志物应具备以下特性:(1)最重要 的是灵敏度和特异性高;(2】心肌缺血后迅速增高;(3)循环中 稳定性好;f4】24h内血中浓度恢复基础水平;(5)容易检测,可 很快获得结果;(6)具有较好的分析特性(cv值低);(7)经济 .因为12小时后IMA即可回复基线.故 可以用来检测缺血的反复发作[61Quilesr~和Garrido嘲等以PTCA术中球囊扩张压迫引起的短暂心肌缺血为模型.研究了IMA水平与心肌缺血严重程度 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PTCA术后IMA升高的水平与术中球 囊扩张的压力、扩张持续时间和扩张的次数有关。PTCA术后 血清IMA水平在无侧支循环的病例中升高的程度高于有侧 支循环的病例故上述两项研究均认为IMA不仅是缺血存在 的标志.而且其升高水平还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 性 非心肌缺血IMA水平的升高 IMA诊断心肌缺血的特异性不如ECG.一些文献报道 IMA浓度升高町见于癌症、感染、肝病和脑缺血。只是这部分 报道仍偏少,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考虑其主要原因可能为:f11 白蛋白随血循环.町出现在全身各组织器官。故除心肌外奠 他脏器的缺血亦有可能引起IMA升高;f2)IMA的假阳性还见 于遗传性白蛋白N端氨基酸缺失症。但人群中该缺失发生的 频率尚不清楚。另外当血清白蛋白浓度<20g/L,或>55~L或 者存在高浓度的乳酸时.ACB试验的结果解释应慎重.因为 高浓度的乳酸会干扰ACB试验。使IMA呈现假低值191 IMA作为?个敏感的缺血指标.正在欧美国家进行的大 规模临床研究已证实:IMA能够辅助临床对ACS的早期诊 断.以便在疾病的町逆阶段进行十预治疗.以抑制疾病的进 一步发展。IMA检测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在排除ACS的 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ACB试验简便易行.可以在一般 的实验室进行,仅需20—30分钟即可获结果.故非常适合急 诊检验的要求。目前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国产的ACB 试验试剂盒已获SFDA的批准:但是临床使用的情况、试剂 盒的性能等一系列问题均急待研究 检测 的心肌标志物(CK.MB,cTnI和Myoglobin)结果表明 它们是评估ANI和心肌坏死有用标志物,而不适于 判断尚未出现不可逆心肌细胞坏死的心肌缺血,而 INA即Alb—Co2 结合实验进一步被证实是心肌缺血 的早期标志物。

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

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8-13T10:32:24.9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7期作者:徐莉莉 [导读] 目的:分析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 徐莉莉 启东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启东 226200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方法: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6例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数的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2018年10月,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普通组,研究组采用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普通组采用安慰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4.85%(28例),较普通组的48.48%(16例)更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为(7.46±1.33)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为(12.43±2.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5.2±0.6)mmol/L,各项数据与普通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单药;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糖尿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也显著升高,老年人患2型糖尿病在临床中已经十分常见,该疾病可导致患者胰岛素代谢紊乱,并影响其躯体免疫力,进而并发许多严重的疾病[1]。本文将对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进行分析,并选取了2018年3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6例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数的选取时间为2018年3月~2018年10月,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普通组,研究组采用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普通组采用安慰剂(淀粉片)治疗,每组33例患者。普通组患者年龄在58~82岁之间,平均年龄(65.8±1.2)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病程1.2~5个月,平均病程(3.2±0.1)个月;研究组患者年龄在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65.3±1.7)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病程1.1~5个月,平均病程(3.1±0.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且在本院确诊;患者家属同意进行本次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排除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确诊为后给与饮食控制,嘱咐患者适当的进行躯体锻炼。其中研究组患者使用盐酸吡格列酮(生产厂商: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500)治疗,每次30mg口服,每天一次,在早晨服用,连续治疗三个月。对照组患者使用安慰剂治疗,每次两片口服,每天一次,在早晨服用,连续治疗三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为显效;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糖降低20%为有效;与上述描述不符合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33*100%。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表示计数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使用X2和t值进行统计学检验,P<0.05代表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机体内机体内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降低会延迟第二时相分泌延。因此,对于,老年初期2型糖尿病患者而

常见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建立方法对比

常见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建立方法对比 心肌梗塞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某支冠状动脉持续缺血,其所支配的心肌发生不可逆转坏死而形成的病理过程。90%以上的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少数由栓塞、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塞。而在中国,近年来心肌梗塞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名患者,现存至少200万名患者。 为了更好地筛选有效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物并研究心肌梗塞的发病机理,实验人员常以大鼠、兔和实验用小型猪来建立标准化的心肌梗塞模型。相对于其他动物,大鼠有许多优势: 1.大鼠的品系纯正,组内差异较少; 2.大鼠饲养成本低,造模前后管理较容易; 3.大鼠的冠脉系统侧支循环比较少,结扎后易出现一个比较固定的缺血区,能很大程度上提高造模的成功率; 4.大鼠心肌梗塞模型手术较小,单人就能操作。 下面我们将就较常见的几种大鼠心梗造模方法来进行一一详细介绍。 a.传统冠状动脉结扎法 冠状动脉结扎是最常选用的大鼠心肌梗塞造模方法,其具体操作步骤为:将大鼠用氯氨酮麻醉后接上小动物呼吸机,经左侧第4肋间剪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组织,打开胸腔并剪开心包膜,挤压出心脏,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之间穿线,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分支的起点处约1~2mm),用Ⅱ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心电

图,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示心肌梗塞造模成功。然后迅速将心脏放回胸腔,随即缝合胸腔及皮肤。假手术组(阴性对照组)除不结扎冠状动脉外,其余操作与手术动物相同,术后给予庆大霉素局部处理。 b.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法 除冠状动脉结扎法之外,药物注射法也常用于大鼠的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将大鼠用1%的戊巴比妥钠20~25mg/kg体重给予大鼠腹腔注射麻醉,直接按5mg/kg 体重,皮下注射4%异丙基肾上腺素(ISO),或直接将药物注入腹腔均可造模,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2-8天,可造成心梗、心衰、冠状动脉痉挛。一般在注射后4-8周发病。 c.反复冷冻法 沿大鼠胸骨左缘前外侧第4肋间进入胸腔打开,充分暴露心脏,用浸过液氮的直径6mm铜棒充分接触左室游离壁,持续时间5s/次,随即闭合胸腔,待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后,按分组情况再次原位反复共3、5次或8次进行心肌冷冻损伤。 这三种大鼠的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方法各有优缺点,通过对这三种方法所建立疾病类型、手术实验技术要求、实验室仪器要求、术后死亡率及造模稳定性等方面的对比,我们对比总结了这三种造模方法(如表1所示)。 表1.三种心肌梗塞造模方法对比 模型类型造模类型实验技能要求仪器要求死亡率造模稳定性 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急性心梗高需要小动物 呼吸机 较高高 冷冻法急性心梗较高需要小动物 呼吸机 较高低 药物注射法慢性心梗低无要求低较高从上表可见,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与冷冻法类似,均会造成大鼠的急性心肌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1)

骨质疏松常见模型 1.概念: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导致 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2.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体长缩短,驼背及发生骨折。 3.按严重程度分:骨质疏松的发生程度包括低骨量、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 骨折。依次程度增加。 4.现代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大类。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因年龄所致的体内性激素突然减少及生理性退行性改变所致。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MP)和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疾病或药物因素诱发,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药物诱发如长期大剂量的肝素、免疫抑制剂、抗癫痫病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一般伴有遗传疾病史,女性多见,妇女哺乳期和妊娠期的骨质疏松症往往也列为此类 现代医学的研究 1.发病机制:主要机制是因为衰老、体内性激素减少、药物和某些疾病等因素 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失调,骨矿物质和有机质等比例丢失,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进而引发骨折,为全身性代谢性骨病。总的来说,是由遗传、激素、营养、失用、年龄、生活习惯及免疫学等方面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2.诊断与治疗:①诊断:依靠临床表现、骨量的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及骨转化生化指标等,其中以骨量测定最为重要。临床上采用采用BMD测量作为诊断、与测量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临床上测量BMD的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pD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及定量骨超声(QUS)等,其中DXA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临床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②治疗:除了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主要还是要依靠药物治疗。药物干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防止骨丢失,增加骨量。1.骨吸收抑制剂,常见的有二膦酸盐、雌激素类药物和降钙素等。 此类药物对已经丢失骨量的恢复的作用不明显,雌激素类药物有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2.骨形成促进剂,常见的有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3等。这些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骨基质分泌和矿化,增加骨量。目前公认的骨形成促进剂是甲状旁腺激素。3.骨矿化促进剂,钙剂和维生素D等,这类药物科促进骨基质矿化,减少矿物质流失。单独使用钙剂是没

心肌缺血再灌注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目的】 1.复制大鼠在体与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 【实验动物】成年Wistar 大鼠(体重200-300g) 【仪器药品】 电子天平,肾形盘,动物呼吸机,BL-420F记录装置,眼科开睑器,微血管钳,组织镊,眼科镊,组织剪,眼科剪,眼科止血钳,止血钳,动脉夹,眼科缝合针,1号及00缝合线。Langedroff灌流装置。 20%乌拉坦,1ml注射器,5ml 注射器,纱布块 实验1 在体模型 【实验步骤】 1.实验采用体重20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 (0.5ml/100g); 2.颈胸部备皮及手术,分离气管及右侧颈总动脉 3.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呼吸肌参数:潮气量9ml,呼吸比=3:2,呼吸频率55~60) 4.经右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至左心室, 再经BL-420F软件输入计算机,(一通道描记心 电,(右上黄、右下黑、左下红)二通道描记心室内压,三通道描记微分)持续监测心脏左心室内压力及心电的变化情况 5. 沿胸骨左侧剪开2,3肋骨,开睑器开胸暴露心脏;寻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备 用; 6.采用结扎5min后再放开5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采用结扎30mim再放开30min 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 思考题: 1.如何判定缺血模型复制成功 2.如何判定有再灌注损伤发生

实验2 离体模型 【实验步骤】 (1) 大鼠称重,腹腔注射20%乌拉坦(0.5ml/100g)麻醉,仰卧固定于鼠板,上腹部及前胸部剪毛。 (2) 舌下/阴茎背静脉注入1%肝素(0.05ml/100g)后,切开胸腹部皮肤,用剪刀横行剪开腹腔,向上剪断隔膜,沿两侧肋骨向上平行剪开,翻起前胸壁,把心脏及胸膈周围的结缔组织拨到一侧,充分暴露心脏。 (3) 用镊子提起心脏根部,暴露出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距主动脉起始部0.5cm处用手术剪切断血管,迅速取出心脏至于4℃生理盐水平皿中使之停搏。 (4) 经主动脉将心脏悬挂在灌流装置上,用丝线结扎固定,打开灌流液行逆向灌流,待心脏恢复自主跳动,小心减去心脏周围附着组织。 (5)用眼科剪剪去左心耳,通过左心耳经房室瓣插入左心室一乳胶球囊,球囊连接一个内充生理盐水的导管,导管经三通管和换能器与BL-420F连接。 (6) 在BL-420F仪的监测下,通过向球囊内注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是左心室的舒张末压调整在0~10mmHg之间。 (7)连接心电导线,心尖、右心耳和地线,一通道设置记录, (8) 预灌流10~20分钟,观察心率,二通道记录心室内压、三通道取微分记录±dp/dtmax 等心动指标,同时描记ECG,待上述各指标平衡后开始以下实验。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 心脏用正常灌流液预灌流15分钟后完全停灌40分钟,然后恢复灌流20分钟,观察心脏在正常,停灌初期和再灌期的心功能变化。 (2) 分别收集正常灌流时,再灌流后3分钟时的心脏冠脉流出液1ml,测定其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思考题: 1.如何判定缺血模型复制成功 2.如何判定有再灌注损伤发生

盐酸吡格列酮对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盐酸吡格列酮对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T14:24:35.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李海倩[导读]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1],是由于胰岛细胞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疾病 李海倩(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江苏徐州221003)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106-02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服用盐酸吡格列酮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疗效分析,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FBG、2HPG、HbAlc、FInS、hsC-Rp等变化。经过统计学分析处理,对比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4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该药物3个月后,FBG、2HPG、HbAlc、FInS、hsC-Rp、TG、TC、LDL-C、GPT和患者体重,有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有所上升,其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不良反应率为7.5%。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很好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糖尿病有效性安全性 盐酸吡格列酮英文: 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ACTOS 药理作用本品为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为高度选择性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 )的激动剂,能激活PPARγ,调节许多控制葡萄糖及脂质代谢的胰岛素相关基因转录。受体后水平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1],是由于胰岛细胞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疾病,临床治疗中控制难度较大,患者较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且还会扰乱患者的其他代谢功能[2]。盐酸吡格列酮,是一种改善糖脂代谢较好的药物,我院在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为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WHO标准)。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41~65岁之间,平均54.14岁。患者糖尿病病程在3个月~11年,平均4.1年,均在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即开始服用口服药进行降糖。患者中,无心肌疾病、肝肾疾病、贫血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未使用胰岛素治疗。所有患者在此试验前均未服用盐酸吡格列酮。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患者服药前与服药后的自身对照比较方法。测量患者在服用此药前的基本生命体征。患者在保持原有服用的降糖药物不变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用盐酸吡格列酮,观察患者在治疗后1、2、3个月的FBG、2HPG、HbAlc、FInS、hsC-Rp、Hb等变化。随访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同时监测患者TG、TC、HDL-C、LDL-C、GPT和患者体重变化,对比治疗前有无明显差别。 1.3数据处理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即(x-±s)。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使用盐酸吡格列酮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 、餐后两小时血糖 2H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值均较快且平稳地下降,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与患者服用此药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盐酸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患者FBG、2HPG、HbAlc、FInS、hsC-Rp、Hb的影响 注:各值与治疗前相比,* p<0.05,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经过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TG、TC、LDL-C、GPT和患者体重,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有所上升,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盐酸吡格列酮对糖尿病患者T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GPT(谷丙转氨酶)和体重的影响。 注:各值与治疗前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40例患者在服药治疗3个月中,有1例出现下肢水肿,利尿治疗后好转,2例出现空腹低血糖,不良反应率为7.5%。此3例患者均未退出本次试验。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就有可能引起一系列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而盐酸吡格列酮,作为一种新型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3],它对糖尿病患者身体各部分的PPAR受体(如脂肪、肝脏、大肌肉等),都有很好的激活作用,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促成胰岛素转录,进而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分对血糖的利用。尤其是对于服用磺脲类和双胍类的药物的患者[4],如果能联合使用,可以增强药性,有效且平稳地控制血糖。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科研实践论文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系(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102班 学生姓名:王晓乐 学号:1112034033 指导老师:郑红星 完成时间:2013年5月21日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乐 所在单位:(陕理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102班,陕西汉中723000)指导老师:郑红星 [摘要] 近年常用于骨质疏松的模型动物有大鼠、小鼠、兔、犬、羊、猪等。以大鼠最为常用。用于制模的方法有年龄相关的骨丢失,去势模型,药物类模型,废用性骨质疏松模型,营养类模型等。其中以去势模型,特别是去卵巢动物模型最常用。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有手术切除卵巢、药物诱导、饮食限制和制动术等几种方法。也有将卵巢切除与其他方法结合应用以加快失骨的报道。 [关键字]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引言骨质疏松症是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用于骨质疏松症模型动物模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模型应与人类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及组织行为相似,但某些动物模型在各个方面完全与人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一致是很困难的,因此动物模型侧重与表现其某一阶段、某些症状或一些病理生理变化,作为观察特定阶段和指征的病理模型。美国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指南(美国-FDA)认为目前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模拟人类骨质疏松的所有特征。已有报道用小鼠,大鼠、兔、羊、猴等复制骨质疏松模型。 1实验动物 1.1 大鼠 啮齿类动物如大鼠是迄今为止在OP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动物,并且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也要求治疗OP的药物实验研究采用去卵巢大鼠和另一种非啮齿类动物模型(如狗、猪、羊、灵长目)进行实验。大鼠用于OP研究的优点是:(1)分布广,繁殖快,花费低,体积小,易于饲养和管理。(2)有明显的生长期和成年期,容易观察年龄对骨组织的影响。(3)骨骼系统解剖与人类有众多相似之处。(4)成年大鼠多个部位的松质骨骨量可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是研究松质骨重建的合适条件。(5)与人类相似的松质骨分

Removed_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制备详细图解

模型的背景,心肌缺血模型分全心缺血和左心室缺血两种,全心缺血主要靠注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等),左心室缺血主要靠手术对动物的冠状动脉左降支进行紧扎实现。由于左心室缺血对临床的意义更大,所以研究心肌缺血药物时这个模型是必须的。 (1)术前12小时给动物禁食 (2)将动物注射10%水合氯醛(0.4mL/100g)麻醉后固定在手术台上 (3)用笔型静脉置留针进行气管插管,插好后可用手术刀柄靠近气管,如果见气雾,就证明成功,连接动物呼吸机,参数为:呼吸频率85;呼吸比1:1;潮气量为18ml (4)胸部被毛、酒精棉消毒,在胸部左侧3~4肋间剪开皮肤,如图1 (5)分离肌肉露出肋骨,切口位置有两块肌肉,胸浅肌和胸深肌,注意按照肌肉的纹路分离可以避免将肌肉扯烂,如图2

(6)在第三根肋骨下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开,然后左手用止血钳挑住肋骨,右手持剪刀剪开第三根肋骨,如图3

(7)用止血钳将剪断的肋骨夹住掰开,放入开睑器,用止血钳剥离心包膜,如图4

(8)用止血钳将胸腺(心脏上面白的像脂肪一样的东西)夹住拉出,如图5 (9)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穿6~0号线,拉紧丝线,形成心肌缺血,观察线扎紧的部位上下大约2mm范围的心肌是发白色的,如图6

(10)闭合胸腔,注意将胸腔内的空气挤出(这点非常关键,这个模型最容易失败导致大鼠死亡的就是这个地方),对肌肉和皮进行缝合,挤空气的手法如图7

(11)结扎术后6小时可进行TTC染色:将大鼠脱颈处死,打开胸腔,将心脏剪下,用生理盐水将心脏清洗干净并排出心脏内的淤血,沿冠状沟将心房切除留下心室,用刀片将心脏切成1mm厚的切片,放入0.1%的TTC磷酸盐缓冲液(pH 7.4)37℃水浴7~10分钟,取出切片用生理盐水冲洗数次,观察结果。非梗死区因脱氢酶还原TTC而呈红色,梗死区因脱氢酶流失而呈白色,将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分离并分别称重,梗死范围以梗死心肌占缺血心肌重量的百分比表示。下图是染色的结果,图8 结扎位置,梗死的地方其实肉眼大致能看出,和其他地方相比发白,图9:

盐酸吡格列酮说明书

吡格列酮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吡格列酮 英文通用名称:Pioglitazone 其他名称:艾可拓、艾汀、安可妥、安克唐、安龙平、贝唐宁、吡福、顿灵、佳普喜、绛爽、卡司平、凯宝维元、可成、列洛、倩尔、瑞格临、瑞彤、泰洛平、唐敏、万成、万苏敏、维元、盐酸吡格列酮、夷友、亿奈佳、ActIns、Actos、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 【临床应用】 用于接受下列疗法而未得到充分疗效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推断为有胰岛素抵抗性的患者:(1)仅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2)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磺酰脲类药物。(3)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药理】 1.药效学本药为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剂的γ型受体(PPARγ)激动剂,具有高选择性。本药可通过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作用组织中的PPARγ,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葡萄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 )约为2小时,表观分布容2.药动学本药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 max 延迟3-4小时。本药积为(0.63±0.41)L/kg。进食不改变本药的吸收率,但t max 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9%。通过羟基化和氧化作用而代谢,部分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半衰期为3-7小时,总吡格列酮(吡格列酮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半衰期为16-24小时。大部分药物以原形及代谢产物形式随粪便排出。 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中,本药的消除半衰期与正常人无差异;老年人与年轻人比较,总吡格列酮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在肝功能不全者中,总吡格列酮的血药峰浓度(C )平均降低约45%,而平均曲线下面积(AUC)无差异。 max 3.遗传与生殖毒性 (1)遗传毒性:Ames试验、CHL细胞体外细胞遗传学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基因突变试验(CHO/HPRT和AS52/XPRT)、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和体内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2)生殖毒性:交配前和整个妊娠期,按 40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9倍)剂量每日经口给予本药,对雌、雄大鼠的生育力无影响。在器官形成期经口给药,大鼠剂量每日按80mg/kg、家兔每日按160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7和40倍),均未见致畸性。大鼠经口给药剂量每日大于等于40mg/kg,可见分娩延迟和胚胎毒性,表现为着床后流产率增加、发育延迟和低出生体重。对仔鼠的功能和行为未见毒性反应。家兔经口给药剂量为160mg/kg时,可见胚胎毒性。大鼠妊娠后期和授乳期经口给药剂量为160mg/kg时,可见胚胎毒性。大鼠妊娠后期和授乳期经口给药剂量大于等于10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2倍),仔鼠出生后发育延迟(体重下降)。(3)致癌性:雌、雄大鼠连续2年每日经口给药剂量63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最大剂量的14倍),除膀胱外,其他器官未出现肿瘤。给药剂量每日大于等于

心肌缺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新生双靶点小鼠模型的建立

2019年2月第29卷一第2期中国比较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February,2019Vol.29一No.2蔡宏文,陈晨,李家英,等.心肌缺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新生双靶点小鼠模型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9,29(2):32-36.Cai HW,Chen C,Li JY,et al.Establishment of a dual-target mouse model of angiogenesis in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J].Chin J Comp Med,2019,29(2):32-36.doi:10.3969/j.issn.1671-7856.2019.02.006 [基金项目]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实验动物)项目(2017C37182);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16ZA073,2019ZB037)三 [作者简介]蔡宏文(1978 ),男,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冠心病基础与临床,E-mail:chwzju2002@https://www.sodocs.net/doc/0f4383632.html, 心肌缺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新生双靶点 小鼠模型的建立 蔡宏文1,陈一晨1,李家英1,李心遥1,陈民利2,毛一威1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杭州一310006;2.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研究中心,杭州一310053) 一一?摘要?一目的一探讨建立心肌缺血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内血管新生双靶点小鼠模型的有效方法三方法一C57BL /6J 小鼠10只作为对照组,ApoE -/-小鼠10只作为模型组三对照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 喂高脂饲料三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0mg /kg,连续2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 盐水三4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HE 染色观察主动脉和心肌不同区域的病理形态学变化;CD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主动脉和心肌组织不同部位的新生 血管密度三结果一模型组血TC二LDL-C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HDL-C 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HE 染色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形成了典型的AS 病理学改变;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4周后,模型组心肌组织HE 染色可 见典型的心肌梗死病理改变;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主动脉新生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心肌缺血区的新生血管表达最丰富,显著高于心肌梗死区和正常心肌组织区(P <0.05)三结论一ApoE -/-小鼠在高脂饮食下,通过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心肌梗死,能够成功建立心肌缺血和AS 斑块血管新 生的双靶点小鼠模型三 ?关键词?一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新生;异丙肾上腺素;小鼠模型 ?中图分类号?R -33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671-7856(2019)02-0032-05Establishment of a dual-target mouse model of angiogenesis in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AI Hongwen 1,CHEN Chen 1,LI Jiaying 1,LI Xinyao 1,CHEN Minli 2,MAO Wei 1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06,https://www.sodocs.net/doc/0f4383632.html,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Center,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一一?Abstract ?一Objective 一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dual-target mouse model of angiogenesis in myocardial ischemic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Methods 一Ten C57BL /6J mice were fed basic forage as a control group,while ten ApoE -/-mice were fed high-fat forage as a model group.After 8weeks,the model group was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with isoproterenol at 100mg /kg once a day for 2days,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with the same amount of physiological saline.Another 4weeks later,the serum levels of TC,TG,LDL-C,an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