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意、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意、使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因为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连词前后一般为动词。﹙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秦伐韩,军于阏与。(《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

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7)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例如: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王”用在连词“而”后活用为动词,“称王”。

遵海而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向南走”。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西”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柳宗元《捕蛇者说》)

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以……为子。即整句意为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1)表示比喻意。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汉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意为像人一样站立着。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公孙无知之乱)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影)从。(贾谊《过秦论》)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雁鹜行以进,平立。(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史记?项羽本纪)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表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表示动作行为“运”所凭借的工具。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名词“躬”表示动作行为“耕”所使用的方法。,作“耕”

的状语。

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童子隅坐而持烛。(礼记?檀弓上)

(4)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追日》)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史记?商君列传)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

1.与郑人盟。(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侯者。(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

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7.五十者可以衣帛。(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河水——游泳)(《劝学》)

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南面——南飞)(《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

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南面——南行)(《逍遥游》)

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16.会盟而谋弱秦。(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列——排列)(《过秦论》)

18.籍吏民,封府库。(册——造册登记)(《鸿门宴》)

19.道芷阳间行。(路——取道)(《鸿门宴》)

20.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鸿门宴》)

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

22.沛公奉卮酒为寿。(寿辰——祝寿)(《鸿门宴》)

23.沛公军霸上。(军队——驻扎)(《鸿门宴》)

24.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鸿门宴》)

25.范增数目项王。(眼晴——使眼色)(《鸿门宴》)

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寿辰——祝寿)(《鸿门宴》)

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失——责备)(《鸿门宴》)

28.策扶老以流憩。(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

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船桨——划)(《归去来兮辞》)

30.兰亭已矣,梓泽邱墟。(邱墟——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序》)

31.目吴会于云间。(眼晴——遥看)(《滕王阁序》)

3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老师——从师学习)(《师说》)

33.吾师道也……(老师——学习)(《师说》)

3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老师——学习)(《师说》)

35.君子不齿。(牙齿——提起)(《师说》)

36.其下圣人也远矣。(下面——低于)(《师说》)

3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车——乘车)(《阿房宫赋》)

3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阿房宫赋》)

39.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彩虹——出现彩虹)(《阿房宫赋》)

40.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丝弦——奏乐)(《阿房宫赋》)

4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合族之人——灭族)(《阿房宫赋》)

4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节——以礼相待)(《六国论》)

4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4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称——命名)(《游褒禅山记》)

45.函梁君臣之首。(匣子——用匣子装)(《伶官传序》)

46.本其成败之迹。(根源——推究……根源)(《伶官传序》)

47.而此独以钟名。(名称——命名)(《石钟山记》)

48.垣墙周庭。(墙——砌墙)(《项脊轩志》)

49.乳二世。(乳汁——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50.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旗帜——表彰)(《五人墓碑记》)51.去今之墓而葬焉。(坟墓——修墓)(《五人墓碑记》)

52.其疾病而死。(疾病——患病)(《五人墓碑记》)

53.缇骑按剑而前。(前面——走上前)(《五人墓碑记》)

5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巡抚——担任巡抚)(《五人墓碑记》)5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匣子——用匣子装)(《五人墓碑记》)

56.明烛天南。(蜡烛——照亮)(《登泰山记》)

57.江浙之梅皆病。(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58.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绳子——约束)(《病梅馆记》)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1.既东封郑。(疆界——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称王)(《鸿门宴》)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2.吾从而师之。(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3.耻学于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

4.孔子师郯子、苌弘……(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镜子——以……为镜子)(《阿房宫赋》)

四、名词作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面——向上)(下面——向下)(《劝学》)2.南取汉中。(南——向南)(《过秦论》)

3.西举巴蜀。(西——向西)(《过秦论》)

4.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六国论》)

5.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过秦论》)

6.仓皇东出。(东面——向东)(《伶官传序》)

7.汶水西流。(西面——向西)(《登泰山记》)

8.济水东流。(东面——向东)(《登泰山记》)

9.东犬西吠。(西面——朝西)(《项脊轩志》)

10.骊山北构而西折(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阿房宫赋》)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席卷天下。(席子——像席子)(《过秦论》)

2.包举宇内。(包裹——像包裹)(《过秦论》)

3.囊括四海。(口袋——像口袋)(《过秦论》)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回声——像回声)(影子——像影子)(《过秦论》)5.常以身翼蔽沛公。(翅膀——像翅膀一样)(《鸿门宴》)

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孔鲤——像孔鲤一样)(《滕王阁序》)

7.人皆得以隶使之。(奴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8.廊腰缦回。(腰——像腰一样)(《阿房宫赋》)

9.蜂房水涡。(蜂窝——像蜂窝)(水涡——像水涡)(《阿房宫赋》)

C.表示动用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眼睛——亲眼)(耳朵——亲耳)(《石钟山记》)

3.吾得兄事之。(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鸿门宴》)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脸——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5.道芷阳间行(小路——抄小路)(《鸿门宴》)

6.群聚而笑之。(人群——成群地)(《师说》)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1.内立法度。(国内——在国内)(《过秦论》)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石钟山记》)

3.有大石侧立千尺。(旁边——在旁边)(《石钟山记》)

4.使不上漏。(上面——从上面)(《项脊轩志》)

5.前辟四室。(前面——从前面)(《项脊轩志》)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旁边——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以瓮)(绳子——以绳子)(《过秦论》)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天——每天)(《劝学》)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天——一天天地)(《阿房宫赋》)

补充:介动用法

汉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的“处动”、“为动”、“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统名之曰“介动用法”。“处动”用法是指对宾语的处置,“把……怎样”,基本上可以归入意动用法中,此处从略。“介动”用法也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荀子?大略)

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史记?魏其安侯列传)

群卿不揖客。(杨雄《解嘲》)(揖于客;向客人作揖行礼)

今无故而反臣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之;向他称臣。)

以上,“骄”为“对------骄横”;“卑下”为“对------卑下。”“揖”“臣”同。

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为动)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传)(履行:为动)

以上“御、履”指“为…驾车”“为…穿鞋”。动词、名词活用为“为动”。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2)在“所”字后

公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故俗之所贵(以……为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3)在能愿动词后

火尚足以明也

大王必欲急(逼迫)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形容词用为名词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4、形容词活用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三、动词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A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B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C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高中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遥远→远地)(《烛之武退秦师》)

供其乏困(缺少→缺少的东西)(困窘困乏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缺少→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烛之武退秦师》)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有利→有利的时机)(《勾践灭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合之辩。(不偏→本所应有)(《逍遥游》)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之人)(年轻的→年龄小的人)

(年长的→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曾不知老之将至。(年老→年老之境)(《兰亭集序》)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小→幼儿)(《归去来兮辞》)

人君当神器之重。(与“轻”相对→重权)(《谏太宗十思疏》)

策扶老以流憩。(衰老→老人)(《兰亭集序》)

终苟免而不怀仁。(对人亲善→皇上的仁慈)(《谏太宗十思疏》)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邪恶的人)(《谏太宗十思疏》)

择善而从之。(好→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信者效其忠。(尽心竭力→忠心)(《谏太宗十思疏》)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好→美好的人才;俊杰)(《滕王阁序》)

雁阵惊寒。(凉、冷→寒气)(《滕王阁序》)

登高而招。(与“低”相对高处)(《劝学》)

积善成德。(好善事)(《劝学》)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圣明的人)(愚蠢愚蠢的人)(《师说》)

小学而大遗。(细小小的问题)(与“小”相对大的问题)(《师说》)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细小小的收获)(与“小”相对大的方面)(《六国论》)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看见看见的景物)(《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艰险偏远艰险偏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乱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

智勇多困于所溺。(聪明勇敢智勇之士)(《伶官传序》)

多可喜,亦多可悲。(与“少”相对许多事)(《项脊轩志》)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前表率)(《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混乱作乱之事)(《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与“小”相对重大意义)(《五人墓碑记》)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重要重要意义)(《五人墓碑记》)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笔直笔直的枝条)(繁密繁密的枝条)(端正端正的枝条)(《病梅馆记》)

二、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坏、破旧→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不多→缺少)(《勾践灭吴》)

且饮食得无衰乎。(衰弱→减少)(《触龙说赵太后》)

念悲其远,亦哀之矣。(遥远→远嫁)(《触龙说赵太后》)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不合理→非难、责怪)(《逍遥游》)

善万物之得时。(好的→喜欢)(《兰亭集序》)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骄傲→轻视)(《谏太宗十思疏》)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永久的→常存)(《滕王阁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人的→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全部取尽)(《阿房宫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完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也。(明亮照明)(《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亮说明)(《五人墓碑记》)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以为……美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益→使……得到好处)(《烛之武退秦师》)

洁其居。(整洁→使……整洁)(《勾践灭吴》)

美其服。(美丽→使……美丽)(《勾践灭吴》)

饱其食。(饱→使……饱)(《勾践灭吴》)

念悲其远,亦哀之矣。(悲伤→为……悲伤)(悲伤→为……哀伤)(《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贵→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既来之,则安之。(到来→使……到来)(安定→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眄庭柯以怡颜。(愉快→使……现出愉快的神色)(《兰亭集序》)

悦亲戚之情话。(愉悦→以……为愉悦)(《兰亭集序》)

乐琴书以消忧。(快乐→以……为快乐)(《兰亭集序》)

感吾生之行休。(感慨→为……而感慨)(《兰亭集序》)

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坚固→使……坚固)(《谏太宗十思疏》)

思知止以安人。(安宁→使……安宁)(《谏太宗十思疏》)

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快乐→以……为快乐)(《谏太宗十思疏》)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端正→使……端正)(《谏太宗十思疏》)

宏兹九德。(宏大→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川泽纡其骇瞩。(吃惊、害怕→对……感到惊奇)(《滕王阁序》)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温暖使……充满暖意)(《阿房宫赋》)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凄冷使……寒冷)(《阿房宫赋》)

以夭梅病梅为业。(奇形怪状使……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夭其稚枝。(奇形怪状使……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捉) (2)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动词的活用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4.数词的活用 数次活用为动词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词类活用6大类型

词类活用6 大类型 (一)名词作状语 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刘邦。 2.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 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依据秦的法律) 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误了期限,依据秦的法律都要杀头(斩 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从小路) 译文:刘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日:一天比一天) 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上、下:向上、向下) 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 规律小结]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如上 面第1 句中的“翼”。 (2)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 面第2 句中的“兄”。 (3)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用”。如上面第3 句中的“箕畚”。。 (4)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 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上面第4 句中的“法”。(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如上面第5 句中的“间”。 (6)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 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如上面第6 句中的“日” (7)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意、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意、使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因为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连词前后一般为动词。﹙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秦伐韩,军于阏与。(《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 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 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 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积善成德(善行)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

词类活用-6大类型

词类活用6大类型 (一)名词作状语 解释下列各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译文:(项伯)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遮掩住邦。 2.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译文: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 3.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 译文:用竹筐把土石运送到渤海的尽头去。 4.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涉世家》) (法:依据的法律) 译文:估计已经误了约定的期限。误了期限,依据的法律都要杀头(斩首)。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从小路) 译文:邦已经走了,(估计)从小路已经回到军中。 6.臣欲奉诏奔驰,则病日.笃。(《情表》)(日:一天比一天) 译文:臣想奉诏离家赴任,但是祖母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上、下:向上、向下) 译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规律小结] (1)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如上面第1句中的“翼”。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对待……一样”。如上面第2句中的“兄”。 (3)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如上面第3句中的“箕畚”。。 (4)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情理。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按照”“依据”这一类介词就可以了。如上面第4句中的“法”。(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均为处所名词,翻译时加上介词“在”或者“从”。如上面第5句中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 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 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 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 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 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 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 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 “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 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 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的”。)(不是“取消句子 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 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 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 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 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 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词类活用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 称代词,他们)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 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 词,他们的) ⑧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 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 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 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 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 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 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 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 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 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 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 动,受,被)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之一

词类活用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的常性,词有定类:某一个词属于摸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如: 人、树、山、火、水,这些是名词通常作主、宾、定。 视、走、听是动词,通常作谓语。各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这种情况古代与今天基本一致,但古代汉语在词类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便是实词的活用。 什么叫实词的活用呢? 就是某个词原属甲类,但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却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结构特点,临时当作乙类词来使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这里“水”本是名词,根据名词作谓语名词的语法特点。它不能受能愿动词修饰,不能做位于,但在这里它受了能愿动词的修饰,作了谓语。这是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是把名词临时当作动词 ◎二.活用主要包括: (一).名词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用为一般动词 (三).使动用法(形、动、名) (四).意动用法(形、名) (五).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 (六).名称用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称在意动的语言结果中临时应为一般动词。这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在什么情况下,名词或用为动词呢? 1.两各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必定有一个是名词活用。 例如: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指用眼睛示意。 ②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留侯世家》 ③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④许子冠.乎?《孟子》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便活用为动词 (名词一般不修饰代词,因此,名词跟后面的代词一般不构成修饰关系,另外,一般也不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只要名词后面出现了代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后用作动词)代词就是它的宾语。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词类活用常见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3)(能源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4)(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5)(所+名词)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 (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1)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 (1)(表示比喻),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祀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表示处所)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聂廷生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要克服这一难点,教师除了讲清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之外,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材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中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诗文名句,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类活用。今将成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作一归纳整理,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按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介词“在”或“从”,例如: 草行露宿(在野草里走路,在露天下睡觉。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风餐露宿 穴居野处(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状况。) 旭日东升(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景象。) 管窥蠡测(guǎn kuī lí cè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2、表示工具或依据,翻译时需要在该名词前加上“用”或“按”。例如: 口诛笔伐管窥蠡测不可言宣(指不能用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只能意会。) 颐指气使(指不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形容有权势者指挥别人的神气。) 车载斗量头会箕赋(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指赋税苛刻繁重。) 3、表示状态或方式,可译为“像……一样”。例如: 蝇营狗苟蚕食鲸吞凫起雀跃狼奔豕突狼吞虎咽虎踞龙盘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兔起鹘落鼠窃狗盗抱头鼠窜不甘雌伏鬼哭狼嚎风流云散风驰电掣雷厉风行波诡云谲土崩瓦解鳞次栉比声誉鹊起川流不息烟消云散星罗棋布冰清玉洁珠圆玉润 4、时间名词“日、月、年、岁”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仍,含有“每”或“渐渐地”等意义。例如: 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日消月朘岁朘月耗江河日下蒸蒸日上 日深月久日理万机 二、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和功能,如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加能愿动词,或者受副词的修饰。翻译时要注意,

第五章 词类活用

第五章古代汉语常识——语法之一:词法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第二节虚词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副词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2、代词 3、形容词、名词的用作一般动词3、介词、连词 4、名词用作状语4、语气词、词头和词尾 汉语词类的划分 现代汉语中,根据词的意义和造句功能可以把汉语词分为两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古代汉语也如此。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四类 (现代汉语代词、副词都是实词)。 虚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语气词等类。本教材没有助词。 第一节实词的活用 1、词类活用: 定义: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所谓词类活用,通常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 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 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临时性,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为另一类词。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它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原来是什么词类还是什么词类。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几类词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个词,可以用作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等,这是词本身所固有的,不随具体环境而改变。如: (1)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2)相如每朝时。《史记》 两个“朝”字,一个用作名词,一个用作动词,这是词的兼类问题,不是活用。因为即使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人们也知道“朝”字有两个词类,可以作动词,(朝见),也可以作名词(朝廷)。这是“朝”本身所固定的。、 可见,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它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类别。这是 词自身所固有的,也是人们都知道的。它的各种用法是稳定的、经常的。其特点就是稳定性。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标准:是临时性的,还是稳定性的。 一、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①孟子将朝王②武丁朝诸侯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1)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士将攻之。《左传》使……饮 (2)阳货欲见孔子。《论语·阳货》使……见(xian),出现 (3)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使……来朝见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战国策》使……食

高中文言知识06文言词类活用4大类型

集录六文言文词类活用4大类型 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区别:词类活用是依靠语法功能而临时活用,离开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所以,它属于语法学范畴;一词多义是词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分属几个不同的词类,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不同的含义,但却并不改变它的词性,因此,它属于词汇学的范畴。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带有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译成兼语式。 例如: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让……住宿)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活;使……长肉)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带有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译为“把……看作……”“把……当做……”。例如: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做老师)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看作第一位;把……看作第二位) ③稍稍宾客 ..其父(把……当做宾客) ④粪土 ..当年万户候(把……看作粪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忧虑的地方) ④惧有伏.焉(伏兵)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称之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作谓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体现。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或使……归顺) ③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钟鸣) 3.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①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②即泣.之三日(为……哭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③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老交情)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若带了宾语,本身又处于谓语的位置,这时形容词往往就活用作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裏王(揭短、诋毁) ②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③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全)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独家】 高考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 2、越国以鄙远《烛》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 5、朝济而夕设版焉《烛》 6、共其乏困《烛》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8、闻寡人之耳者《邹》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10、则修文德以来之《季》 11、既来之,则安之《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 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 16、谨庠序之教《寡》 17、树之以桑《寡》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 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 20、内立法度,务耕织《过》 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 2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 23、却匈奴七百余里《过》 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 2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 27、会盟而谋弱秦《过》 28、沛公欲王关中《鸿》 29、吾得兄事之《鸿》 30、常以身翼蔽沛公《鸿》 3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 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 33、此其志不在小《鸿》 34、籍吏民,封府库《鸿》 第二册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 2、则思知止以安人《谏》 3、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 4、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 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谏》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 8、襟三江而带五湖《腾》 9、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腾》 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 11、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腾》 1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 1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腾》 1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腾》 15、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腾》 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 1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 18、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 1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 2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 22、李牧连却之《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 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 2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 2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 2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 28、火尚足以明也《游》 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30、则其至又加少矣《游》 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项》 33、多可喜,亦多可悲《项》 34、雨泽下注《项》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 36、去今之墓而葬焉《五》 37、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 38、缇骑按剑而前《五》 3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 40、不能容于远近《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五》 42、抶而仆之《五》 43、安能屈豪杰之流《五》 44、人皆得以隶使之《五》 第三册 1、屈心而抑志兮《离》 2、步余马于兰皋兮《离》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 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 5、足以荣汝身《孔》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 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词类活用

以下为参考答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 4、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以(郑)为疆界。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第二个“封”,名词,边界。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变得相对削弱了。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函陵,秦军氾(fàn)南。//晋军屯驻在函陵。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若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郑而有益于君。 ○『夜』在夜里/连夜,名词用作状语缒(zhuì)而出,见秦伯。 5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chéng』樊於(wū)期之首,『函』匣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封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以……为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之。//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 ○士皆『瞋(chēn)目』,发尽『上』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指冠。 ○谨斩樊於期头,……,『函』用盒子,名词活用作状语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大王。 6鸿门宴/鸿门宴 A、名词用作动词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项王。 ○刑用刀割、刺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芷阳间行。 ○沛公欲王称王关中。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连夜去。 ○吾得兄像对待兄长那样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像翅膀那样蔽沛公。 ○头发上向上指。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高中语文必修(二) 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数词活用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副词活用作动词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使动用法;//使……泣,使动用法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名词活用作动词;东,向东进发,名词活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名词活用作动词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以……为侣、为友,名词用作动词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和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常见词类活用

一常见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做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外,其他名词做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却很普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等。例如: ①朝(在早上)济而夕(到黄昏)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既东(向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向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④上(在地上)食埃土,下(在地下)饮黄泉。(《劝学》) 2.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例如: ①徐孺下(使……放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使……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3.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强调主语对宾语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

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例如: ①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鉴)之。(《阿房宫赋》)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把……作为宾客)其父。(《伤仲永》) 4.做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被用作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作动词后,原有的名词意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③道(取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二)动词的活用 1.做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恩惠)矣。(《烛之武退秦师》) ②追亡(逃跑的军队)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 2.使动用法 这时,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 ①烛之武退(使……退却)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②外连衡而斗(使……相斗)诸侯。(《过秦论》) ③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过秦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