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多种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采取稳定财政的措施是()

A.整顿税务B.控制金融C.改革币制D.增加收入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

A.他们控制了全国的金融

B.他们通过币制改革攫取暴利

C.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

D.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农业

(3)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主义势力阻挠

③受官僚资本控制④农业生产时有起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国民党政府建立后,是怎样在政治上加强xxx统治的()

A.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B.垄断全国农业和工商业

C.成立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D.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受到排挤

四个选择题,分别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第(1)题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第(2)题是四大家族的形成;第(3)题是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第(4)题是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解题思路

第(1)题学生易错的原因是不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不属于”,但是,选项中易出现“属于”的内容。这一题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审题形成逆向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第(2)题是问“标志”,不是问四大家族形成的过程。第(4)题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同第(1)题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

它不仅要求认真审题,还要注意限制词是在“政治上”,才能避免出现错误。所以在回答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所问概念,再分析判断,才能避免出现错误。

答案:

(1)D(2)A(3)B(4)C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多种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采取稳定财政的措施是() A.整顿税务B.控制金融C.改革币制D.增加收入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 A.他们控制了全国的金融 B.他们通过币制改革攫取暴利 C.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 D.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农业 (3)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主义势力阻挠 ③受官僚资本控制④农业生产时有起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国民党政府建立后,是怎样在政治上加强xxx统治的() A.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B.垄断全国农业和工商业 C.成立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D.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受到排挤 四个选择题,分别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第(1)题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第(2)题是四大家族的形成;第(3)题是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第(4)题是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解题思路 第(1)题学生易错的原因是不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不属于”,但是,选项中易出现“属于”的内容。这一题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审题形成逆向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第(2)题是问“标志”,不是问四大家族形成的过程。第(4)题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同第(1)题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

它不仅要求认真审题,还要注意限制词是在“政治上”,才能避免出现错误。所以在回答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所问概念,再分析判断,才能避免出现错误。 答案: (1)D(2)A(3)B(4)C

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1949年迁台始末

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1949年迁台始末 中研院是国民政府“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首任院长蔡元培。总办事处设在南京,研究所在南京有气象所、天文所、自然历史博物馆、社科所、地质所、史语所,在上海有物理所、化学所、工程所,心理所在北平。 有人曾这样评价当时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研院评议会于1935年6月成立,至1948年9月的1 3年间,成立了三届评议会,遴选了第二任院长人选,设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奖,改选了各届评议会聘任评议员。 尤其是在1948年,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经过评议员几轮投票,选出了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完成了国家科学院以院士为构成主体的学术体制建设。 盛宴惊雷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位首届院士名单。最长者为83岁的吴稚晖,最年轻的是37岁的陈省身,皆为国中望重之士。

如数理学组微分几何的开拓者苏步青,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国际公认的数论权威华罗庚,在临床生化、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的吴宪,有机化学的微分析奠基人庄长恭,对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贡献卓越的李四光、翁文灏、杨锺健、章鸿钊等,中国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中国最有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研究制碱堪称世界一流的化学工程师侯德榜等;生物学组有我国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以研究麻黄素闻名的陈克恢,体质人类学家吴定良,生物学家童第周等;人文组有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政治学家萧公权、钱瑞生,其中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当选的有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语言学家李方桂、赵元任,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等人。 1948年9月23日上午10时,“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在南京鸡鸣寺中研院礼堂举行。蒋介石在阴雨朦朦中前来主持典礼,政府要员何应钦以及教育界名流张伯苓、吴贻芳等也参加了开幕礼。8l位院士中只有51位出席。会场布置简朴,未摆设鲜花,天气很阴,亦未开灯。此次民国史上最重要的科学盛会,颇有些“美人迟暮”的意味。 院士代表发言,推举年长的张元济和望重的胡适。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爱国人物

江姐: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曾用名江志炜,江竹筠1920年 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董存瑞: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 师96团2营6连6班班长,小时候读过几天书,后因家贫而辍学。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危急时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此时,未满19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家乡成了抗日游击区,他13岁就当上了儿童团的团长,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 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 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 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 邱少云:邱少云(1926~1952),革命烈士,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抗 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燃烧,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署,始终趴在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光荣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国民党元老张群简介

国民党元老张群简介 张群,国民党元老之一,与蒋介石是同学,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张群吧。 张群人物简介张群,国民党元老之一,与蒋介石是同学,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曾作为国民党方面三个代表之一参与国共谈判。张群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上海市长、行政院副院长、“国防会议”秘书长等职务。1949年,卢汉起义时放了张群,事后周恩来感叹,曾想用张群交换张学良的。1990年,张群病逝台北,享年101岁。 张群人物生平1889年5月9日(清光绪十五年四月初十)生於四川省华阳县。早年就读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 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同年加入同盟会,其后曾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1911年返国参加光复上海之战。沪军都督府成立,任军务处军械科长。后任蒋介石组织的第二十三师参谋。 1913年参加反袁战斗,失败,走日本。 1915年回国,任浙江省督署参谋。 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 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任河南省警务处处长兼开封市

警察厅厅长。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兼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同济大学校长(1929),上海特别市市长(1929-1930),上海市市长(1930-1932),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5年12月-1937年3月);险被酆悌阴谋刺杀。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1938年1月-1939年12月),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位。 1940年至1945年任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 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方面三个代表之一参与国共谈判。 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曾任行政院长。 1948年5月转任总统府资政,同年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 1949年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后任西南军政长官。同年底从香港去台湾,任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 1949年1月28日,与陈立夫、郑彦棻同来溪口与蒋介石“度岁”4月5日,张群再到溪口。4月7日,蒋介石同张群商谈,“准备对李宗仁坦直以利害”。后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行政院政务委员。12月8日晚,张群“自昆明飞返成都”。12月9日上午,复与余程万、李弥、龙泽汇等飞往昆明。“飞机在昆明被扣”12月12日,张群由昆明脱险抵达香港。12月16日到台湾,蒋于正午约谈,“聆取其在昆明被扣之详情”。 1950年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 1951年兼任台湾当局“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试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专用通关题库第01关 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说明我国_____。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C: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平等权 D: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强调了“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发展权。A项说法不正确,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B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片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周边国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2012年我国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_____。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B: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看似繁杂,本质都属于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能。故本题选D。 3\某县委2011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逐渐地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群众关注什么,组织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 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x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

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及评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及评述 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陷入空前危机。国民政府及时调整教育政策,采取内迁高校、整理课程设置、创设贷金制、教师资格审查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并得以发展。战时教育政策更是体现出国民政府的远见卓识,为战时与战后教育发展、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促进抗战胜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了极大破坏。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使高等教育适应了当时抗战与建设的需要,客观上保存了当时的高等教育,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效保证,也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最中心、最紧迫的任务是抵御外辱。国民党政府适应抗战需要,适时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促进战时高等教育的发展。 1.及时调整教育政策 为了适应战时体制的需求,国民党政府于1938年4月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突出了关于战时教育的四项纲领;“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予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纲领成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教育政策的总纲,确定了国民党抗战时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同时,这次大会还颁布了由陈立夫主持拟定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提出战时教育的九大方针与十七项要点,全面表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教育政策。纲要中的九大方N-具体的表述内容是:“三育并进;文武合一;农业需要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对于吾国固有文化精粹所寄之文史哲艺,以科学方法加以整理发扬,以立民族之自信;对于自然科学,依据需要,迎头赶上,以应国防与生产之急需}对于社会科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其原则应加以整理,对于制度应谋创造,以求一切适合国情;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之明显,并谋各地平均之发展;对于义务教育,依照原定期限,以达普及;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力求有计划之实施。”十七项要点则对学制、学校迁移与设置等作了详细规定。此后,蒋介石在1939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观点,认为“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中改造我们的民族,复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边疆教科书问题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I 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选题意义 (2) (三)相关概念界定 (2) (四)研究综述 (5)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9)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0)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视解决边疆教科书问题的背景分析 (12) (一)政治背景 (12) (二)文化背景 (13) (三)教育政策背景 (14) (四)发展边疆基础教育过程中教科书的重要性 (16) (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民对解决边疆教课书问题的认识 (16)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关于边疆教科书出台的相关政策 (18)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出台边疆教科书的相关办法 (18) (二)政府制定编译及出版教科书的相关经费问题 (21) (三)政府出台编译与出版教科书的奖励政策 (23) (四)政府规定边疆教科书编写原则及其类型 (23)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编写与实施情况分析 (31) (一)政府设立边疆教科书的编译机构 (31) (二)政府规定边疆教科书的编写方法 (33) (三)边疆地区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教科书编译的影响 (35) (四)边疆地区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情况 (36)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实施效果及评价 (39) (一)南京过国民政府时期边疆教科书在实施过程中对双语教育的影响. 39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实施效果 (43) (三)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地区教科书的编译及使用情况的认识 (46) 结语 (48) 参考文献 (49) (一)档案资料类 (49) (二)著作类 (50) (三)硕博论文 (51) (四)期刊论文 (5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6) 致谢 (57)

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

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提起林森这个人,估计没几个人可以记得,尤其是年轻一辈的人,对于林森这个名字可能一边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国民党林森曾经可是做过国民政府主席的,中共中央对于林森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虽然林森是国民党,但是他同样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很多力量,是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 国民党林森在当年也算得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大革命时期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等人在北京香山召开会议,宣布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在上海成立了,这一组织的成立就是为了和广州的国民党中央进行对抗。这一次的会议被称为西山会议,而林森也成为了西山会议的核心人物。 林森早年之时就在自己的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台湾的中西学堂。1905年时就加入了同盟会,1907年又赶赴美国深造留学。在辛亥革命之后,他还担任过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议长。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就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知道1943年车祸去世他还是国民政府的主席。

说到林森就不得不说他的一段感情,他终身未娶,没有留下一个子嗣。据说这跟他年轻时候的一段感情事情有关。林森在迹象读书时,景长辈介绍,和邻村的一个女子结婚了,虽然并不是流行的自由恋爱,但林森和这个女子的感情非常的深厚,冥冥中似乎就找到了真爱。但是好景不长,这个女子在他们婚后三年就病逝了,林森非常的悲痛当即就决定终身不娶 林森之死林森担任了1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多努力,虽然现一辈的年轻人都忘记了他的名字,但是他一直会被历史铭记。他一直都是中国民主革命中了不起的人物,但是林森的结局却是很让人遗憾。 1943年5月12日上午,林森前往重庆出席加拿大新任驻华公使欧德伦的递交国书仪式。早上他入往常一样梳妆穿衣,一切准备就绪,林森坐上车出发,这辆车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赠送给林森的,无论车的玻璃和钢板都具有较强的防弹功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谁也不知道意外还是会发生。林森的司机是一个南京人,为林森开了很多年的车,车技非常的精湛。但是因为当时时间有点赶,司机就把车子开得有点快。 当车开到小龙坑的三岔路口准备转弯时,前方突然来了一辆大卡车而且车速极快,林森的司机立刻紧急避让,索性车子只是轻度碰撞了一下,但不幸的是司机在避让大卡车之时,方向盘转的过猛一下子重重的撞到了一颗大树上。林森被从后座撞得跌下座位,只见林森连忙爬起来说没事没事,这时候车子也抛锚了。当修好车子到达国民政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doc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③美国在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7年底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新税制,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但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27年秋,英美帝国主义促成宁汉合流,是要国民政府( ) A.进攻日本,支持奉系军阀 B.加紧镇压人民 C.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挑起新军阀混战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人教版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

超星——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答案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期末考试(20) 成绩: 71.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中国政府的两大营养系统是()。0.0 分
A、立法系统和监督系统 B、 信息传输系统和监督系统 C、 党内执行系统和立法系统 D、 信息传输系统和党内执行系统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A 2 单通道信息传输机制的特点不包括()。1.0 分
A、 决策的上行和下达不分离 B、 国家垄断信息网络,信息机构国营化 C、 新闻媒体和学术团体都无法对国家的高层决策直接起到 作用 D、 政府过程公开化、透明化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下列不属于中共中央高层议事协调机构的是()。1.0 分 A、 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 B、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 C、 中央巡视工作协调小组 D、 中央地质勘察基金领导小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下列不属于新兴阶层的是()。 0.0 分
A、 企业经营者 B、 知识分子 C、 个体劳动者 D、 自由职业者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5 预算过程的阶段不包括()。0.0 分
A、 行政系统编制预算草案 B、 执政党的内部审查过程 C、 人大的审查和批准进入正式的决策阶段

D、 签署主席令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A 6 中纪委的第一位职责是()。1.0 分
A、 维护党群关系 B、 维护党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领导地位 C、 维护党章和党的其他重要规章制度,保障中央路线方针 政策的执行。 D、 维护党的尊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对于中国“政治”的含义,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0.0 分
A、 政治是借助国家政权力量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B、 政治在中国也指整个社会意识形态

二战时期,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历史

二战时期,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历史 抗战八年,中国教育事业不但没有因为战争停止前进,反而于战火纷飞中得大发展。仅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几乎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第一媒体主流观点: 抗战爆发后,最主流的舆论观点是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自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战前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计108所,战争爆发后,77所被迫内迁后方,另有17所被迫停办;原有公立中学,多数设在沿海地区,战争爆发后大多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其所受日军奴化教育也最深。 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最主流的意见,是认为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不但学科要调整,变为以军事课为主,如“化学师生可从事军用品制造”;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这种意见,在师生内部也相当普遍。南京失守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准备再度南迁至昆明,决定甫一颁布,即在校内师生间引起激烈辩论,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国家急需调动三湘民众起来抗日的时刻,学校内迁至昆明,有损道义。学生自治会甚至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前往武汉,向国民政府请愿,反对内迁,要求参加抗战。但也有部分教育界人士对上述意见持反对态度。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最具代表性的,则莫过于胡适向蒋介石的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但这类意见,在当日并不占主流。 最能体现当日教育方针意见分歧的,可推张治中和陈诚在“长沙临时大学”的两场演讲。张治中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其演讲劈头就骂:“际兹国难当头,你们这批青年,不上前线作战服务,躲在这里干么?”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演讲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

近现代历史时期的中国政府 任民 【政权顺序版】 近代时期【清政府】 (古代-1840年-1912年2月12日)(合法政府) 国家名称:大清帝国 中央政府:清政府 国家元首: 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1820年-1850年 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1850年-1861年 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1861年-1875年 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1875年-1908年 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1908年-1912年2月12日 首都:北京 国歌:《普天乐》(1880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 《李中堂乐》(1896年出现,非官方,代国歌) 《颂龙旗》(1906年出现,大清陆军军歌,非官方,代国歌) 《巩金瓯》(1911年出现,正式国歌) 国旗:三角黄龙旗(1862年出现) 黄龙旗(1888年改“黄底蓝龙戏红珠图” 即黄龙旗为国旗) 近代时期【太平天国】 (1851年1月11日-1864年7月) 国号:太平天国

中央政府:太平天国政府 国家元首:洪秀全(天王) 首都:天京(南京)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 (1911年10月11日-1912年1月1日) 国号:中华民国 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驻地:武昌 地方元首:黎元洪(都督) 军旗:铁血十八星旗 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1913年10月6日)(合法政府) 国家名称:中华民国 中央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国家元首: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袁世凯(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6日首都:南京(临时首都),1912年3月迁至北京 国歌:《五旗共和歌》(临时国歌) 《卿云歌》(1913年出现,临时国歌) 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北洋政府】 (1913年10月6日-1928年6月3日)(合法政府) 国家名称:中华民国 中央政府:中华民国政府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专题四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专题四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一、历史沿革与演变: ?1894年兴中会 ?1905年成立同盟会 ?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重建中国国民党 ?1923年改组国民党 ?1927年后的中国国民党 ?1949年退居台湾后的国民党 资产阶级(1905-1924) 四个联合阶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1924-1927)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1927-1949)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对英美炮轰南京事件的处理(1927年3月24日)

?对“济南惨案”的处理(1928年5月3日) ?蒋介石训令部下:“对于日本人,绝对不开枪,为救一日人,虽杀十人亦可” ?“南京政权继承了几千年传统的封建官僚制度,以买办阶级为核心,以江浙财团 为其财政基础,以官僚、地主豪绅、军阀为其社会基础”。蒋政权对帝国主义“只有投降与妥协”,仰求帝国主义的鼻息而生活,只有加紧推翻南京政权,“帝国主义才不能加害于中国”。因此,“反蒋已成民意” ——邓演达:《中国到哪里去》 3. 1928-192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成为统治阶级。 4.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军事独裁统治 蒋介石对发动这场大规模内战充满信心 ?“我们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特种兵、空军、海军,而共产党没有 这些兵种”。 ?“因为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而是他们匪军绝对 没有的”, ?“我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歼灭”。 ?——《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58页。

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2018年考研中教史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 育知识点整理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 (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 3.学校教育发展 (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