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以及答案

2011级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

实践”复习提纲

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

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学,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的总和。所谓学说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运动是指各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行为,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包括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两大部分。

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

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

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

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

①论联系实际②世界联系中国③成就联系挫折④现实联系历史⑤现在联系未来

3、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

定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主要贡献:

一、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二、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根本缺陷:

一、他们基本上坚持唯心史观,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他们同情无产阶级,却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三、他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向统治阶级呼吁,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的形式建立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

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

意义:

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形态在历史上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螺旋式的逐步上升的进程。这符合人们思想认识的辩证法,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自有社会主义以来,确实存在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深刻认识这三个飞跃,有助于我们如实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助于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同时又避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修正主义,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素养和加快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有益的。

5、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者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理性论和天才史观的思想束缚,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看做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阶级都能接受的;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6、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1、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2、欧洲主要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尖锐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3、以德国西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代表的优秀的人类思想文化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或者:

(1)科学社会主义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和要求,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和工人运动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

争得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指导。空想社会主义未能给无产阶级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且日益走向反面,游离于工人运动之外,甚至指责工人运动越轨。因此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已经成为时代提出的迫切任务。(3)当时德、英、法三国形成的理论环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德国的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地租、利润和利息作了详细的探讨,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素材,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

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物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1)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的古典哲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2)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3)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那些天才的、充满创见的猜想,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思想资源。

8、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发展成科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

首先,马恩通过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学派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一是明确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了交往实践观的主导地位,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奠定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三是正确说明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其次,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成为科学社会的第二块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由此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马恩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完成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伟大历史任务。

9、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及其评价。

理想模式:

马恩认为,社会主义的胜利,一定要在资本主义所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充分发展,无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当时的英、法、德正是这样的典型国家,因此,他们认为,社

会主义将首先在上述三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胜利。同时节,他们还认为,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之下,才有可能。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一度成为列宁之前的革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理论模型。

现实模式:

列宁在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认真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模式理论。这就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评价:

(1)马恩之所以得到社会主义必须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共同胜利的观点,是由他们所以的时代决定的。马恩所的时候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还没有完全显现,各资本主义通过联合来掘取平均利润,因此,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联合起来,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方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2)到了列宁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体系内部冲突加深,世界性的战略成为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表现。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原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弱国陷入冲突之中,社会矛盾激化,但民族资产阶段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民族民主革命不可以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成功。在这种形势下,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的链条上存在薄弱环节,如果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军,有经过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条件汇合起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就会成为可能。列宁进而认为,俄国就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点。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可能的。

10、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困难何在。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巨大飞跃,同时也使得坚持社会主义面临许多巨大的历史矛盾。

(1)在国内,普遍面临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在经济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在政治上,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在文化思想上,文化专制主义流毒深远。由此,形成了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发展状况的矛盾、代表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人阶级和个休小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本性与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高度民主的要求同经济文化落后、缺乏民主传统之间的矛盾。同时,不发达国家还面临国内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或者:

(1)就国内方面而言,有两种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①社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不发达国家,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很大,这种影响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封建主义的经济以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为特征,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影响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封建政治所具有的专制、特权、终身制、等级制等,都与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相矛盾。从文化角度看,反映封建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的文化也与社会主义的文化相矛盾。这些矛盾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有着不发达资本主义的存在,资本主义的各种影响依然存在,从经济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这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要求要矛盾,从政治角度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私有制服务的,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有着原则的区别,从文化角度看,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资本主义文化,也和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相矛盾,这些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

设的顺利进行。

(2)在国际上,面临特殊环境和特殊矛盾。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对其的全面包围,与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共存,既要防止其武力侵略,也要防止其和平演变或文化侵略,还要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方法,处理交流联系和和平竞赛的课题;二是面临如何支持民族独立国家反抗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问题,面临着那些正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国家独立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既在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又在尊重他国的经验;三是面临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问题,既要防止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大国沙文主义,又要防止自身出现民族主义倾向。

(3)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全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经直接验可以借鉴,要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于本国的实际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过程中,必然经验不同程度的失误、曲折、甚至倒退。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暂的挫折并不能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

11、苏联模式的特征、影响及其评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的体制,理论界称为苏联社会主义主义模式。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基本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高度集权。在经济方面,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重要的经济特征;在政治上,实行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共独掌政权;在文化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类文化机构由国家开办,文化学术是非由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裁决。

主要影响:(1)在国内,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保证了在一定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个人崇拜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2)在国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少独立的经验,出现了一个学习苏联模式的热潮,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乎都搬用了苏联的一套理论和模式,而忽视了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这就给以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埋下了阴影。

评价:(1)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苏共和苏联人民结合自己国情,勇于探索的结果,它一方面受封建历史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对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缺乏经验;(2)苏联模式与斯大林本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也有教条主义的因素,还有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地方,因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其是非功过、利弊得失,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是人类对未来社会一次伟大探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实践运用和理论飞跃。

12、苏东事变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特定国际大气候下的大爆发。

原因:

(1)外因: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东欧的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政领导层和、广大群众施加压力和影响,利用其经济发展的成果、自由与民主的号召、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抗拒等,诱惑并迫使他们改变

苏联、东欧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改变其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东欧等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是苏联解体,随之受制于前者的东欧各国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内因:一方面,苏联、东欧在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在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缓慢,在政治上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封建主义和实用主义,对外实行大党大国主义,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东欧各国。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促使各种矛盾激化的路线和政策,比如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新思维”,给东欧各国“松绑”等,从而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并速了东欧剧变的进程。

或者:

(1)历史原因:东欧处于苏联和西欧之间,均属于中小国家,在二战后,属于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对其的控制,客观上阻碍了东欧各国的自身发展,当苏联势力衰弱后,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内部原因:①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社会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进而诱发民族矛盾,这是东欧剧变中的普遍现象。②从政治角度看,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各国党和政府严重脱离群众。③从民族角度看,民族矛盾的激化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民族问题导致国家政局的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反对也利用人民的民族情绪,进行推翻苏联庇护的政府的活动。(3)苏联因素:①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于东欧国家,使他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苏联出于自己的利益,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并力图通过党的系统、国家关系、军事联盟和经济集团牢牢控制住东欧国家。③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为东欧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4)西方国家因素:①西方经济发展的吸引力。②西方的自由与民主有一定的吸引力。③西方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教训:

(1)社会主义的优势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

(2)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在改革中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要警惕右的,主要纠正“左”的错误。

(4)要解决和处理好民族问题,在对外关系相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正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

或者:

教训: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⑵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广泛、更充分的民主上⑶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解决好民族问题⑷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⑸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①改革要在执政的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②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③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国国情,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④要警惕右的,主要纠正“左”的错误⑤改革的首要关键是执政的共产党自身的改革

13、邓小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发展动力——改革;

5、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和平外交,对外开放;

6、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发展战略——“三步走”;

8、领导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工农、知识分子、劳动者、爱国者,都是依靠力量;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意义:

1.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理论界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2)邓小平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也做出了重大发展

(3)对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4)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5)“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理论界一致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5、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

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以下两段可省略: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阶段的新任务、新环境和新条件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

(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应对“非典”危机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五)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观察世界大势、吸取国际经验提出来的

(六)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17、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5)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或者(下面这个版本比较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话是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系统阐释。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党的根本宗旨。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的关键是全局谋划,“兼顾”的重点是利益均衡。统筹兼顾,就是要使与发展相关的一些基本关系在发展中保持均衡。

18、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9、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2)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研究生课程-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答案

一.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内涵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同时,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应当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方式。恩格斯曾举例说,一个法国工人到了加利福尼亚,发现那里是换手艺比换衬衫还要容易的冒险世界,他被迫适应环境,先后换了许多职业,学会了许多手艺,终于体会到,“因为有了适合做任何工作的经验,我觉得自己不再像一个软体动物,而更像一个人了”。这一事例说明了人的发展其实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是有其必要性的,如若不然,人会显得像软体动物一样脆弱,在变化的条件下不能适应和生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都曾经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界定就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的发展等方面。马克思一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相容的,他谈到,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这决不排斥每一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 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人的发展目的,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包含有三层意义:一是,人的真正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和特征能够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自由是指这种发挥和发展,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人以人自己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二是,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强调人的自由个性,这正是对人的个性差异性的肯定,它使人性丰富多彩地展现出来。强调人的自由个性,也是对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选择的自主性的肯定,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互为前提的,直接针对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多数人的牺牲作为少数人享乐的条件,同时旨在表明这种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的。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追求。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也是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但是,个人的自由发展又必须依赖于集体的行动和社会的发展与解放,只有通过集体行动,只有社会的发展与解放,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是可能的。同样地,个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只有通过集体、阶级的行动才能实现。社会不解放,个人就不能自由。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马克思把目光重点投向变革社会制度,解放全人类上面,也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把其学说最后落实到社会解放即人类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上面,正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2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80年征程、80年风云变幻就是这样一部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奋斗史。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理论上作出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就是典型代表,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上面对挑战,敢为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答案

参考答案来自于教材以及课件。部分问题答案不确定,为了不影响大家,仅将明确的答案上传。欢迎大家完善答案,感激不尽。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答:“社会主义”是一个多义词,人们对它有多种理解。社会主义既指一种思想、理论、学说,也指一种社会实践运动,还指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⑴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学说的社会主义。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最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及其问题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并且同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其二是广义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主要包括所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比较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及派别。也包括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其三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即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它是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社会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客观标准。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的结果。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是一种对古代理想社会观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回归。马恩认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直观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研究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它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试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主要内容: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批判,反对资本主义主义的思潮。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演变而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乌托邦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以文字游记的形式,对理想的社会制度予以空想的描写。代表作如《乌托邦》《太阳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是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以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为代表。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是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叶立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他们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最高阶段,继承了前辈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了罪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许多合理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他们以极高的评价,称他们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创始人”。 历史功绩:(见教材48页) 局限性:(见教材49页) 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⑴以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⑵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⑶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作了精辟的概括⑷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⑸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以取代原来正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缺少阶级观点的旧口号。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其现实基础及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3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是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始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建立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夺去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时期。世界上欧美亚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仅次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件。 (5)社会主义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深刻的改革。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1、方法(1)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模式放在当时大环境下分析(2)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3)发展 2、认识(1)总结社会主义过去(2)观察社会主义的现在(3)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伪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第二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59)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第四,唯物史观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研究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全部 考试重点问答题

一、简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1)“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 (2)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4)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我国实现现代战略的步骤。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都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6、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

(完整版)必修1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必修1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广大工人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直接影响D.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2.右图是两位伟人工作的场景,他们为一个无产阶级革 命组织起草的纲领于1848年发表。这部著作的主要意义 在于() A.它的发表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B.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革命纲领 D.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 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美国 中学生可以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无产阶级革命首先 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 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4.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5.《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以下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巴黎公社运动D.中国的改革开放 6.《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7.关于下列图片的描述错误的是()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考试时间:7.9下午 一、简答:10’×3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 位? 马克思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从关系角度看,哲学是热点,政治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整个马克思体系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它是关系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指南。 (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为无产阶级指出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这是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旗帜。无产阶级的事业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2、社会主义国家多次出现空想理论或出现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 (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3、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答题思路:理论性+现实性+现实启 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2)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基本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这一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 (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本身却是深刻的 (3)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4、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材料题) 马恩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 (3)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科学社会主义考点整理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以及你准备怎样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科? (1)为什么要学习: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2)怎样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就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 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1)积极贡献有: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六项: (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5)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6)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4、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基本特征和重大弊病。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①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1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管理员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苏联 B. 南斯拉夫c.越南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邱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 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 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 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 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实现共产主义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 D. 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 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 国家政权问顾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D.议会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1、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下面分析一下苏东剧变的原因: 1.完全照搬苏联模式,造成经济困难,这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在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许多冤假锗案。20世纪70年代,有的国家领导人独断专行,大搞个人迷信和家族统治,加上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分子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败坏了党的声誉和形象,降低了社会主义在东欧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在经济上,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形成了一件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群众逐渐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在遇到困难时,东欧国家不是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而是盲目依靠西方外债、专利、成套设备、原材料和生活消费品来“繁荣”经济。结果:经济依赖西方,失去了独立自主原则;债台高筑,大大超过了偿还能力,致使出现了债务危机,沉重的外债包袱加重了东欧各国的经济危机。经济恶化,必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政府失去了信任,也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在经济建设中,一方面是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发展战略的失误,另一方面没有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集约化经营的客观需要而及时采取对策。前者既表现为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过早消灭其他经济成分,还表现为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的失调,更表现为长时期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积累政策,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扩大,陷于危机,难于自拔。后者则表现为长期固守着粗放经营,使经济失去后劲,停滞不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有的没有触动经济体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还有的则根本走偏了方向,因而没有收到顶期的效果。 3.执政党长期不重视自身建设,丧失了战斗力。东欧国家的一些共产党是从社会民主党分裂出来的,或与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有较深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党章中被规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党内扎下根来;共产党虽然成为执政党,但是缺乏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也使党不具备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新思维”之风袭来时,东欧各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

1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其不同的显著特点。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社会实践的阶段。从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又在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任务,并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毛泽东的未竟事业,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实践,贡献了新的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经过“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曲折探索”,达到“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人类历史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又经历了多么艰难曲折的历程,而后才达到了我们国家今天的社会主义进展,其可贵的成就和丰富深刻的历史经验,很值得人们珍重和记取。 2简述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体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 3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 积极贡献【历史功绩】: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根本缺陷】: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学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提出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找到了其灭亡的经济根源及其埋葬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把争取无产阶级自身和整个人类的解放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世纪、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是从启蒙哲学中得出他们的社会主义结论的,社会主义是他们从启蒙哲学推导出来的政治理想。马克思积几十年之心血,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资本论》,就是要在该时代的经济中寻找资本主义为何灭亡!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