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经贸地理

国际经贸地理

国际经贸地理
国际经贸地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

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

相对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

1 、纬度位置

中纬度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丝绸之路

现代

2、海陆位置

世界上的内陆国家,除了欧洲的外,其余皆属低收入国家。

比如:蒙古、阿富汗等

原因:海运的重要性

二、地形

地形的种类

三、矿产资源

在当今世界上,约95% 的能源、80% 的工业原材料和70% 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人地关系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自然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

比如:波斯湾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条件好的矿产资源

哪些国家是矿产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

比如:澳大利亚

我国的情况:

储量大品味低:86% 的铁矿、70% 的铜矿、磷矿和铝土矿,以及50% 的锰矿储量为贫矿。第二节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

影响更明显、更直接

多种因素:人口、民族、政治因素等

一、人口

人口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市场= 人口+ 购买力+ 购买意愿

二、民族

世界上大大小小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亚洲:1000多个;欧洲:70多个;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别在200—300个之间。

按民族构成的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单一民族国家;两大民族并立

的国家;多民族国家同一民族分布于多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对商品的影响

——民族认同感

——民族矛盾

三、政治因素

1。政局的稳定性:战争对贸易的影响:伊拉克

2。国家间的联合:区域经济集团

3。外交政策:我国

第二章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

一、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二战前:

二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非殖民化过程、跨国公司发展迅速

50年代初:恢复时期50 ’s——70’s初:快速发展时期70’s初——90’s初:缓慢增长时期90’s初至今:后冷战时期

二、对当前世界格局的基本估计

1,3,5,8

1——一个超级大国

美国:当前全球战略格局仍是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结构。从长期看,国际政治多极化和美国霸权的衰落是必然规律;而在短期内,美国在全球的实力地位却呈现上升趋势。3——三足鼎立

欧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欧盟在世界政治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欧盟在地缘战略利益上,主要关注欧洲及其周边地区,并努力扩大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

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欧美分歧十分明显。但是,欧盟的经济发展势头和科技水平不如美国,欧盟各国之间在实力、利益、观念上的差异制约着其整体实力的发挥。北约中的欧洲盟国军事力量远逊于美国。但是与美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方面的共性大于分歧。因此,美欧联盟相当稳固。

日本: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长远的国际战略设想。因此,未来的日本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日本在国际安全和外交方面,总体上仍然追随美国

8——八国集团:哪八国?

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

俄罗斯:战略核力量仅次于美国,常规武器也很先进;

但目前俄罗斯GDP只及美国的1/14,比澳大利亚和荷兰的水平都低。

由于国内诸多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的困扰,俄罗斯不得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退出世界一流强国地位的角逐,同时努力改善同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以获得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对其国内政策的支持。

同时,俄罗斯也将继续在中亚、中东、东北亚等地区的安全问题上扮演一定的独立角色,维持大国的地位和影响。

美、欧、日、俄之间在经济、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军备控制、地区政策、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等问题上也经常出现意见分歧,其中俄罗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更大,歧见更多。

但是,这些大国在战略利益方面的共同点大于分歧,以8国集团等机制为标志的大国协调与合作格局业已形成,在未来5-- 10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美欧、美日、美俄之间的双边关系比欧、日、俄之间任何一对双边关系都更紧密,不存在一些大国联合对抗美国的可能性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东北亚地区:朝鲜问题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朝鲜半岛缓和局面仍然比较脆弱。

东南亚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地位下降。东盟的经济合作步伐加快,但各国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共存,实现自由贸易需要较长时间。

南亚地区:稳定主要取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能否缓和下来。印巴矛盾时起时伏,军备竞赛激烈,随时都有爆发边境冲突的危险。

中亚和西亚:“9·11事件”后,美国借机在阿富汗驻军,俄罗斯和欧盟也力争在该地区扩大影响,形成大国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除了控制波斯湾地区的油气资源,开采中亚和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诱因。该地区形势复杂,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不断作乱。

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都相当缓慢。

虽然阿拉伯同以色列之间的全面战争不致发生,但“以暴易暴”的行为此起彼伏,中东和解希望渺茫。中东各国的经济困难、高失业率、同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以及对国内统治集团的不满,都将促使各国内部的激进势力的发展。所以这个地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非洲:大部分非洲国家没有形成成熟的政治体制,教育滞后,传染病蔓延,生态环境恶化,贫困现象严重。国际资本在非洲裹足不前,非洲大部分地区会在经济全球化中被进一步“边缘化”,其安全形势与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拉丁美洲:可能在全球政治中被“边缘化”。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没有下降,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多年来不断出现衰退和波动,阿根廷、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暴露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拉美各国在本地区以外的国际事务中,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尚难以发挥重要作用。

归纳起来,当前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美国独霸,中国崛起,大国合作,北强南弱。

三、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特点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2层含义:

1)与战前相比;

2)与世界生产的发展速度相比

2个阶段:

1)战后到1973年为稳定增长阶段

2)1973年以后,波动发展阶段

2个结果:

1)对各国经济的意义都在增强——贸易依存度

2)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 商品结构特点

1)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2)部门内贸易逐步增加

二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渐划分成更多更细的部门。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中,以国内市场为界限的生产已经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部门内部分工的形式主要包括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不同工序的分工

3.地区结构特点

1)发达国家占垄断地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二战前的一两百年间,经济结构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的工业国和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洁净的工业国之间的分工。

但是战后,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

2)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来看,不同层次的工业产品之间的贸易逐步发展,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初级产品的贸易在逐步削弱

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并与货物贸易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

1)服务贸易的内容: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

——过境交付:服务外包

——境外消费:旅游

——商业性存在:外资的会计师事务所

——自然人流动:劳务输出

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1967年,约700亿美元—900亿美元;

1980年,6500亿美元;1979年其增长速度超过货物贸易;

1991年,8900亿美元;

1998年,1.3万亿美元

2004年,4.2万亿美元

我国服务贸易额达1346亿美元,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3%上升到3.2%,位居全球第九。

3)迅速增长的原因

——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服务业日益专业化

——货物贸易的增长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比如国际旅游业的兴起

第三章世界汽车生产和贸易

?一、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汽车,包括轿车、公共汽车和各种载货汽车在内,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商品。

—扩大了交易范围和生产规模;如,美国加州的蔬菜和水果生产。

—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是发达工业国家的面貌;高速道路网络的建设和延伸,郊区化的发展—是吸收就业的重要部门。据统计,2001年全球就业于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的人数大约有两千万人。

—汽车产业的带动效应:产业链—零部件生产占1/5,整车生产占1/5,贸易占3/5。

?二、世界汽车的生产格局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汽车生产布局表现出以下特点:

1.生产布局显著不均衡

?世界各大洲都有汽车生产。但是多年来,世界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西欧、北美和东亚三大板块(图),并且呈现“三大板块平分秋色”的格局(西欧板块指欧盟15国,北美板块由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个成员国组成,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东亚板块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

?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大板块的21个国家生产了世界汽车总量的80%以上。而且三大地区汽车产量十分接近,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相差不过3、4个百分点。

在三大板块内部,汽车生产也相对集中

?北美板块中美国的垄断地位尤为突出,其产量占全区的3/4,加拿大、墨西哥境内的汽车厂多为美国大汽车公司的分支企业,处于从属地位。

?东亚板块以日本为主,其产量占全区的56%。

?西欧板块的生产国较多,没有象美国、日本那样年产量在1000万辆以上的生产大国,但产量居前四位的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占全区总产量的比重接近90%。

? 2 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汽车工业发端于欧美,1980年代之前,汽车产业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但进入70年代以来,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80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量差不多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美两大地区。其中,亚洲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发展中国家)有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等。进入21世纪后,亚洲发展中国家汽车生产的增长尤为迅速。2004年全球汽车产量增长5.07%,其中欧洲增长4%,美洲增长3%,而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地区却增长了1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了14.2%和30.1%。拉美地区的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个国家。其中巴西产量最高。

?自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来,墨西哥的汽车工业发展很快,2004年产量超过了意大利。?但是,除韩国和巴西外,发展中国家的汽车生产企业多为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汽车集团的子公司,或是这些集团与当地企业的合资公司,很少有自主创新。韩国的汽车工业在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拉开了差距,而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其自创品牌大宇、起亚和现代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三、国际汽车贸易

? 1.市场需求动力

?汽车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指向型工业,市场需求的水平、结构和地理分布上的变化对全球汽车工业版图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历史上,汽车工业一直在较大的,需求充足的地区得到发展,因为较高的需求水平使企业能够获得规模经济。世界三大汽车生产区:北美,西欧,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汽车消费市场。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已经有相当长时期,汽车市场已基本饱和。世界每千人的汽车拥有量为116辆,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一水平。美国为769辆,加拿大为625辆,日本526辆,法国为500辆。在这样成熟的市场中,生产者已经采取了类似于服装制造业的战略:定期推出新的车型来吸引现有的用户更换新车。另外,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国家对汽车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深表忧虑,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措施限制汽车的使用。比如在瑞士,苏黎世居民投票取消1万个停车位;在荷兰,为了减少家庭拥有汽车量,政府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业,并提倡以自行车代步;而美国、日本等国则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私人轿车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相反,东亚一些国家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的汽车保有量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1世纪初,巴西每千人拥有汽车122辆,菲律宾为54辆,印尼为25辆,中国为18辆;

轿车的拥有量水平更低,中国每千人拥有轿车5.16辆,印度为4.64辆,因此汽车需求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90年代以来,由于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呈现出需

求旺盛之势,尤其是对小轿车的需求迅速增加。其中亚太、南美、东欧这三大人口密集区正在成长为世界上新兴的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广大。

2.世界汽车贸易格局

汽车生产高度的空间集聚也反映在贸易布局中。2000年前15位的汽车出口国的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2%,其中德国和日本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日本出口盈利额为780亿美元,德国盈利500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和加拿大。

不过,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出口额在1990年代是显著下降的。

在进口方面,北美、西欧与日本三个生产能力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世界上购买力最强的三个地区,从轿车的销量来看,目前这三大地区要占到世界轿车市场的70%以上。

其中,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现每年销售1700万辆左右。2002年销售量为1680万辆,占世界销售量的36%。2000年美国吸纳了接近30%的世界汽车进口,在汽车贸易方面有1050亿美元的逆差。

欧洲是世界汽车第二大市场,轿车的最大市场,轿车年销售量在1400万辆左右。

东亚是世界汽车贸易顺差最大的地区。从1977年开始,多年来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在北美(包括墨西哥)和西欧,汽车贸易的75%是在区域内部进行的。北美和亚洲、西欧、拉美间有很大的贸易逆差;

欧洲和亚洲之间存在贸易逆差,但它与北美间存在极大的贸易顺差,与拉美间也有少量的贸易顺差

四、汽车产业的全球化

?汽车产业可以说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表现最为充分的产业之一。

?早在20世纪初,汽车工业就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但是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热潮出现在19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主要

的汽车生产公司都纷纷采用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建立海外生产据点。

?20世纪末21世纪初,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达到顶峰,跨国投资的方式从以新建企业为主转变为以兼并收购为主,而且涉及企业多是汽车行业“巨无霸”。

?戴姆勒·奔驰兼并克莱斯勒

?雷诺-日产

?为什么?

汽车产业频繁的兼并重组,是世界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目前,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剩余生产能力普遍达到30%左右,而且新的汽车企业还在不断产生。通过战略重组,汽车公司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效应,而且能够实现产品多样化、品牌互补、市场互补,以及开发、设计和销售的一体化效应。

经过一系列全球范围的汽车企业兼并、联合,世界汽车产业逐步形成了当前的“六加三”,即以9家大企业为主的格局。

通用集团(美国)福特集团(美国)大众集团(德国)丰田集团(日本)

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德国)雷诺—日产集团(法国)

等六大集团和三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公司:

宝马公司(德国)本田公司(日本)标致—雪铁龙公司(法国)

新形成的集团公司规模惊人,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简直称得上是“富可敌国”。比如通用汽车公司2004年的资产达到4485亿美元,超过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章欧洲

第一节概述

一、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

面积:1035万平方千米(俄罗斯1707万Km2),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

人口:7.26亿(01年),居第三位

国家:共有43个

种族:主要为欧罗巴人

民族:众多,共有70多个。有30多种主要语言,基本上每种语言代表一个民族。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文化和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直到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中心

一战、二战、

冷战时期:被分为东欧和西欧西欧1949年北约东欧1955年华约

20世纪后:美国、日本

目前:关键性地区——

①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洲,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大洲,其工农业产值占世界2/5以上;

②服务业发达,在金融、运输、贸易等方面长期保持优势,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1/2以上;有伦敦、法兰克福等世界性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二、地区差异

欧洲在地理上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和东欧(见图)。五个地区在自然、历史及诸多人文现象都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特色。总体经济差异表现为经济水平的西北高、东南低。1)北欧

?范围:

包括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

?位置

位于从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通向北海,或由北冰洋通向大西洋的重要航线上,“挪威”一词的意思就是“通往北方之路”。

?自然特点

全部位于北纬54o(漠河)以北的高纬地区,但因国土几乎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又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比同纬度的地区?地区独特性

各国语言基本相通:除芬兰外,均为日耳曼人

历史上五国关系密切:卡尔马联盟(1397年挪威、丹麦、瑞典;上百年)、隶属关系

二战后,北欧在国际事务中是一个独特的地区:北约、中立、亲苏

丹麦等三国为欧盟成员国

?经济发展特点

人口密度小,18人/平方公里

战前远远落后于西欧,战后经济发展迅速

现状:人均GDP最高,冰岛2002年达人均3万美元以上,挪威连续5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国家

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充分利用本国资源:

森林、水电、铁矿、石油、渔产

瑞典、芬兰、挪威三国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及林产品加工,是世界主要的纸浆和纸张输出国;

瑞典、芬兰、挪威以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动力发展电冶金、电化学工业;

瑞典不仅输出大量的高品位铁矿石,还配合廉价水电发展特殊钢、优质钢的生产,在此基础

上发展造船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北海石油的开发使挪威成为欧洲西部最大的石油净出口国

北欧周围海域渔产丰富,挪威、丹麦和冰岛,尤其是冰岛: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渔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70%

农业: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并不理想,

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基本自给,尚有部分出口

丹麦——乳肉

瑞典——谷物

2)南欧

?范围:三大半岛;共17个国家,主要国家: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汇处,自古即为东西方贸易的纽带;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东南临苏伊士运河北口,东方扼守黑海

海峡;西部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

?经济地理特征:

除东欧之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历史上的南欧:经济、文化极为繁荣的地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文艺复兴运动都起源于此;

但是随着世界航运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及荷、英、法等国的崛起,地中海沿岸国家开始走向衰落。

——60年代以来,南欧的经济状况开始改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以高于欧洲其他地区的速度增长,进入到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但巴尔干半岛诸国受经济转轨和内战等原因,经济滑坡显著。

地形多山,山地、高原、丘陵分布广泛,平原较少,矿产资源贫乏。

旅游:历史古迹,3S

3)东欧

?范围: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等7个经济转轨国家,面积约占欧洲的1/2

?自然地理特征:

东欧绝大部分为平原,自然资源丰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经济地理特征:

东欧是前苏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分布有许多著名大城市和工业区,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拉尔工业区和乌克兰的顿巴斯工业区等。

4)中欧

?范围:包括8国

?经济地理特征:是经济发达区,在一战及二战期间政治地图发生过几次较大变化。

合并后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

瑞士和奥地利虽为内陆山国,面积不大,但经济高度发达,永久中立国;

原社会主义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等4国,经互会中的强国、欧盟的新成员。

三、欧洲的一体化

1.一体化进程

是长久以来很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第一阶段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

1950年,欧洲煤钢联营;

1957年: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65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简称欧共体)。1967年:《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1981)、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

欧共体三大支柱

?关税同盟:是欧洲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石——取消成员国间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实现关税同盟内的单一共同市场,对外建立统一的关税壁垒。

关税同盟建立后1972:52%;1958:30%

?共同农业政策:价格制度、补贴制度、协调制度

作用;副作用

?经济和货币联盟

第二阶段:欧洲统一大市场

?1985年在卢森堡召开的12国首脑会议上,通过《欧洲单一文件》,确定到1992年年底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第三阶段:欧盟

?1991年底:欧共体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马约》,决定建立一个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欧盟,并确定了欧洲联合的经济目标——实现欧洲统一货币,建立欧洲中央银行;

?《马约》确立了欧盟的经济、外交安全和内政司法(见后页)三大支柱,为欧盟一体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盟宣告成立

?1995年1月1日,吸收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15国

第四阶段:欧盟东扩

?2002年11月: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匈牙利等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2004年,这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的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

?此次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15个增加到25个,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

2. 内容

?①经济和货币联盟

?1999年1月1日:欧盟正式启动欧元,参加国汇率永久锁定。当时除了四个国家之外,其余11国加入欧元区。

不加入的原因:

不加入的损失:

?2001年,希腊加入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成为世界有形货币之一,各国原有货币退出流通?②外交安全

《马约》明确规定欧盟将逐步发展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欧盟开始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协调立场,并能在不少问题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大大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影响力

?③内政司法方面,欧盟绝大多数成员国取消了内部边界,极大方便了人员、货物、资金和服务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动。同时,欧盟根据《马约》成立的欧洲刑警组织,负责与成员国在打击

跨国有组织犯罪、人口和毒品走私等重大案件上进行协调。此外,欧盟成员国在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了合作

三、欧洲的一体化

?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逆流:

《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荷兰遭否决。

?反对原因:反对欧盟宪法的人认为,这个联盟太大,太官僚,太不民主,费用太高。这种批评主要针对欧盟扩大造成的后果,例如本国生产向东部转移和与此同时廉价劳动力的涌入。

有人说,欧盟不需要新的国家加入,而是需要休整,以便消化过去几年的迅速发展。

他们尤其对吸收土耳其提出了反对意见。保守人士认为,土耳其不属于信奉基督教的欧洲.

第二节英国

一、大西洋上的岛国

?1、位置

?2、有利之处:①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岛国位置使英国不易遭受敌人的侵袭。尽管欧洲连年战乱,英国本土却有9个多世纪没有遭受外国军队的侵犯。②它地处世界重要经济地带的关键部位,面向欧洲经济最发达的西部、北部地区,又可直达大西洋彼岸的北美产业密集带;处于北海、波罗地海沿岸国家及莱茵河沿岸内陆国家与海外联系的要冲,使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③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后…1987年,海底隧道开始动工,全长50多公里,1994年5月完工。从此英国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现在火车通过隧道只需40分钟。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立宪制)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 Ireland,简称UK。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的北部以及附近的5500多个岛屿组成,总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

在行政上划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四个部分,其中以英格兰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常常用英格兰来指代整个国家

二、人口稠密的国家

1、人口5880万人(2001年),属人口稠密的国家。英国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安徽、江苏

两省之和,而只有安徽一个省的人口。

但是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其中英格兰的人口密度最大,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山区人口密度很小。(原因)

2、向外移民:是世界上向外移民历史最久、移出人口最多的国家。从16世纪到19世纪英

国净移民人数达900万人;进入20世纪,又有近500万人移居国外。目前在海外的英国人及其后裔约1亿以上。

3、是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化与产业革命同步。1871年英国的城

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75%。英国的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1.8%。这个比例在所有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低的。1990年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三、优越的环境,充足的能源

?1、气候:英国虽然地处北纬50度以上,但由于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暖夏凉,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和终年野外放牧,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问题:耕地、森林面积小)景观:宜人的气候、四季常绿的景观、优越的自然环境,再

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英国成为世界六大旅游国之一,旅游收入占到GDP的5%。?2、河流:河网密布(有泰晤士河、塞文河等河流),流量平稳,冬不结冰。远离海岸的伦敦和格拉斯哥等港口,海轮均可自由出入。

?3、能源:英国是欧盟中能源最丰富的国家,有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多种能源。能源工业也居欧盟首位,是世界上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主要生产国。英国煤炭储量丰富,大部分煤田煤质好。采煤也曾是英国产业革命的支柱。从1930年代开始,由于燃料动力结构的变化和其他产煤国的竞争,英国采煤业不断衰退。虽然煤炭在英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减小,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较高,达1/3。

石油是英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

1965年首次在北海海域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油气田,1969年发现了第一个油田。从此在北海掀起了开发石油天然气的热潮。北海沿岸国家协商缔约,规定案等分线划分北海海底大陆架,英国获得北海大陆架51%的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权。

北海石油地质条件较好,钻井成功率高,油气井均能自喷;并且油质好,含腊少,含硫低,以轻质油为主,可炼成高级成品油。油田距缺油的欧洲发达国家较近,运输便利。但北海油田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全年2/3以上的时间为阴雨天气,海面平均浪高10米,最高可达30米,风速可达210公里/小时。在这种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环境变幻莫测条件下开采海底油气资源,生产成本较高,每桶原油的开采成本是西亚海湾地区的10倍以上。?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英国开始大力开发北海油田。1978年英国成为西欧第一产油大国,1985年北海油田产量达到顶峰。为了不使北海油田过早枯竭,自1985年后石油产量渐趋下降。

?北海油田的开发与迅速发展,对英国经济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增加了财政收入。

第二,带动了一些工业部门的发展。

第三,第三、推动了英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世界工厂及其衰落

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一度在相当长时间里被称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最早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18世纪中叶开始,到1830年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1820年英国工业产值居世界1/2,煤产量占世界3/4,生铁产量占世界2/5,号称“世界工厂”。

英国1914年的殖民地国土面积比其本土面积大111倍,曾炫耀为“日不落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崛起,工业产值先后超过英国

?一战后,英国开始衰落;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的经济实力更加削弱。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英国经济总量先后被德国、日本和法国超过,经济长期处于“走走停停”的严重停滞不前的状态,被称为“英国病”。

具体表现: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罢工频繁

?70’s末,撒切尔夫人进行改革,结果: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罢工

?90’s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2003年,英国经济总量(GDP)为1775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29451美元

五、高产的农业,发达的工业

?(一)、英国农业发展特点

曾被称为“牺牲农业的纯工业国”:英国的土地面积小,发展农业的条件并不是非常优越。——18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国农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当时英国的农业在欧洲居领先地位。到19世纪初,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食品基本自给的国家。

——19世纪后半期开始,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继而改为实行“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的国际分工。在轻视农业的政策的诱导下,农业逐步衰退,英国在食品供应方面严重依赖于世界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生产的粮食只能养活36%的人口。1913年谷物播种面积比1870年减少25%,产量下降20.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国潜艇击毁英国远洋商船,粮食进口运输受阻,使国内粮食供应发生困难。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食品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采取重视农业的许多措施。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无论以产值还是以就业比重来衡量,农业所占比重都要低得多。农业占GDP的1.4%,占就业的2%。

但是其农业产值并不低。近几十年来,农业产出持续稳定增长,人均产出也不断提高。食品、饲料、饮料等商品对进口的依赖大幅下降。1955年进口率为36%,1985 降为11% ,1994年进一步降为10% 。

英国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2/3,种植业仅占1/5。英国的牧场面积接近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为畜牧业服务的饲料种植面积又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大片耕地用来种植饲草、饲用甜菜和饲用芜青等。英国的畜牧业以饲养牛、猪和家禽为主。在畜牧业结构中,牛、鲜奶、奶制品的产值占牲畜和畜产品全部产值的一半以上。

?疯牛病:1980年代中期,1996年禁止英国出口牛和牛肉,1999年禁令取消。

?口蹄疫:2001年

(对动物饲养方法的关注)

?(二)工业

英国工业可以分为传统部门、新兴部门和高科技部门三大类。

?A)传统工业部门

指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采煤、纺织、钢铁、造船、金属加工等部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都不同程度地走向衰退。

?B)新兴工业

主要指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工业部门,他们在二战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包括化学、汽车、航空与航天等工业部门。

?1、化学工业

是工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自二战后一直持续增长,生产的化学品随化学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英国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产品1/2供出口,是出口业绩最好的工业部门。尤其是制药业。70年代-----在出口方面仅次于北海石油列第二位。据英国制药工业协会(ABPI)统计,英国2003年的药品出口额首次达到100亿英镑,成为世界药品第一出口大国。英国的制药工业贸易顺差达到25.8亿英镑。拥有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ine)和阿斯特拉-捷立康(AstraZeneca)等世界一流的制药公司。

同时,许多世界顶级的制药集团,诸如辉瑞(Pfizer)、诺华(Novartis)、莫克(Merck)等,在英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2、汽车工业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1955年英国汽车产量为124万辆,1968年222万辆。

?(日本,从1963年到1968年的5年间产量从100万辆猛增到400万辆。)

衰落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对自己汽车工业实行关税保护;从1952年到1973年,分期付款法案修改了18次,因而造成国内需求起伏不定;在英国的汽车转向出口的时候,英国政府却在60年代末出台保英镑的政策,这就使得英国汽车出口无利可图

原产于英国的世界名车劳斯莱斯、宾利、罗孚、美洲豹等纷纷被国外汽车大厂所收购,其中表现得最为活跃的收购者就是德国人(不过,在豪车领域,尽管英国的劳斯莱斯和宾利已经分归

宝马、大众,德国的三大品牌却无法取代他们在金字塔尖的地位)。

铂金与钻石

?3、航空与航天工业

这是二战后英国政府大力支持的一个新兴工业部门。其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能独立生产多种民用、军用飞机,发动机,导弹等,是西方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航空航天工业大国英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波音飞机和空中客车都装备有英国的发动机。英国在空中客车公司中占有股份。航空航天工业的产品有3/5供出

C)高科技工业:主要包括电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部门。

电子工业是高科技工业中科研投资多、规模最大的部门。苏格兰硅谷和伦敦以西M4走廊是英国闻名于世的两个最大的高技术集聚区域。

苏格兰硅谷:位于格拉斯哥和爱丁堡之间,有大约40,000 人从事电子工业,也是许多海外计算机公司投资的地方

?(三)服务业

?服务业在英国的GDP中占到将近80%,英国在服务业的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金融业。伦敦是世界保险业最大的中心,占有20%的市场分额;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

?金融和保险业占英国GDP的7%,但从业人员只占到就业总数的3.5%.

旅游业发达

六、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几个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一直在英国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英国在外贸方面的优势与它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是密切相关的。

早在17世纪,英国就形成了一些大型的海外贸易公司,比如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19世纪中叶,英国曾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衰退,对外贸易的地位不断下降,先后被德国、日本和法国超过。

但长期以来英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五贸易大国的地位,直到被中国超过。

2。贸易结构

?有形贸易,占到英国贸易总额的52%;

?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值的47% ,包括海运、金融服务、旅游、民航等。英国是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

?二战后,英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进口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大部分原材料的进口由半制成品所取代;

——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石油由进口变为出口;

——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食品进口大幅度下降;

——化工产品、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持续上升。

从有形贸易来看,英国主要出口商品为

?电机与电气产品——占英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5%,其中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及摄像机

?机械设备、包括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

?矿物燃料、

?汽车及其零件、

?药品、

?珠宝及贵金属、

?光学仪器、

?有机化学品、

?航空航天器及零件和塑料制品等

英国主要进口产品为

?机械设备、

?电机与电气产品、

?汽车及其零件、

?矿物燃料、

?珠宝及贵金属、

?药品、

?光学仪器、

?航空航天器及零件、

?塑料制品和有机化学品等。

其中前4大类商品的进口额合计占英国进口总额的46.4%。

?从贸易差额看,在英国主要的进出口商品中,电机与电气产品、机械设备、药品和有机化学品为顺差,

?逆差额最大的商品为汽车及其零件,其次为珠宝及贵金属、矿物燃料

3、地区结构

过去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其前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其次是欧洲和美国,中东产油国等。1973年加入欧共体,1977年底与其他成员国互免关税;并向外实行统一关税。经过一段时间后,欧共体成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占其对外贸易额的50%以上。目前,欧盟国家仍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其次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而且英国对外贸易中欧盟所占比重有提高趋势,2006年对欧盟(15国)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的59.4%,增长27.4%;对中东欧自由贸易区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的2.6%,增长38.7%。在对盟外主要区域性组织出口方面,除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口增长21.2%外,对亚太经合组织、东盟10国、南方共同市场及安第斯共同体的出口增速均较慢,维持在10%以下。

从具体国别看,美国是英国第一大出口目标国,法国位列第二大出口目标国。进口2006年,英国从欧盟(15国)进口占英国进口总额的49.8%;从中东欧自由贸易区进口占英国进口总额的2.9%。德国为英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英国从德国进口占英国进口总额的12.9%从贸易差额看,2006年英国对欧盟(15国)的贸易逆差为98.1亿美元,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逆差的11.7%,对中东欧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逆差为33.8亿美元,占其全部对外贸易逆差的4.0%。在英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最大,为213.1亿美元,而对法国的顺差额跃居首位,达127.2亿美元。

?头10位贸易伙伴中有8个是欧盟国家。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卢经济联盟、爱尔兰、西班牙、瑞典、日本等。

第三节法国

二、概况

1。欧洲第三大国,面积55.2万平方千米,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土包括欧洲大陆部分和科西嘉岛,大陆轮廓略呈六边形

三面临海:拉芒什海峡比斯开湾地中海

三面靠陆:西南面——西班牙和安道尔;东面——德国、瑞士、意大利和摩纳哥;

东北面——比利时和卢森堡

2.人口增长过程独特

总人口6290万(2006年1月),其中法兰西人约占90%。

历史上法国曾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4世纪初人口已达1600万,占欧洲总人口的1/6以上。1760年前后,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出生率趋于下降的国家,比欧洲其他国家要早至少半个世纪。长期人口增长缓慢,导致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连年战乱;民法典中规定遗产平分等)

二战后,出现高出生率时期,人口下降速度比大多数欧洲国家缓慢

人口净移入国:当欧洲其他国家人口移出时,1800—1975年间法国净移入822万人。主要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和北非。

人口密度不高,但分布极不均衡

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大巴黎地区,在2万人/平方公里以上,而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不到20人/平方;巴黎集中了全国人口的1/6。

除巴黎外,以里昂为中心的大里昂地区126万

以马赛为中心的马赛地区人口110万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1。地形:以平原和低矮丘陵为主,两者占国土面积的80%;

2。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降水适中,非常适宜耕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丘陵、中央高原等一些地区,降水丰富,多汁牧草生长茂盛,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草场面积占全国的1/5,大部分地区可常年放牧;

森林面积占27%,欧盟国家中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三、发达的工农业国

法国是发达的工农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位于美、日、德之后,居世界第四位。近几年法国经济形势良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GDP总量:2003年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2.9万美元

2001年,服务业占GDP的71.5%;

工业占25.6 %;

农业、林业和渔业占 2.9 %

1。农业

法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领土面积占世界的0.36%,人口占1%,但其生产的谷物总量占世界的3%,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1.5亿),居世界第五位;

其他农产品:甜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肉类、葡萄、玉米、牛奶等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谷物、糖、肉类、奶制品均有大量出口。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左右

法国农业的特点:

1)畜牧业与种植业并举

2)农业地区专业化

充分发挥机械化的效益和地区优势,因地制宜

巴黎盆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冬季气候温和,最大的小麦、甜菜集中产区

布列塔尼:气候湿润,最大的乳肉产品生产区,养牛、养猪

地中海沿岸:日照充足,雨热不同期,是葡萄、水果、花卉的集中产区。

3)过剩

两型:外向型和控制型——由过剩引起

外向型控制型

2.工业

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食品加工、核能、通讯、汽车和陆路运输设备、

航空和宇航、军火等工业是其优势部门。

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加工技术,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航空与宇航工业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其他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比较弱工业包括能源、设备产品、中间产品、日用消费品、农业食品加工、和尖端工业等部门。

1)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部门。

法国能源缺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都十分有限,每年需大量进口这些物资,这是法国外贸中最大的逆差项目。1973年------一直坚持以发展核电为主的能源多元化政策。在法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等传统能源方式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电力和新能源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电力工业:以核电为主,占80%以上.其核电站数量、核电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弊端、利益)新能源: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

2)设备制造业:包括汽车、陆路运输设备、造船和机械工业等部门,在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约占制造业产值的40%

——汽车制造业:法国工业支柱之一,是继美、日、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生产的汽车3/5以上出口,是法国工业品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

法国汽车生产以小轿车为主,占90%;两家企业:雷诺和标致

世界汽车产业“6+3”格局——火车:法国制造的高速火车TGV可以30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与日本新干线、德国的磁悬浮,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3种高速轨道技术。1981年TGV首次在巴黎和里昂之间投入运营。

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

京沪高速铁路:投资1000亿

如果采用轮轨技术,时速可达250~300公里,全程约需4~5小时;如果采用磁悬浮技术,时速能达到450~500公里,从上海到北京用不了3个小时。

3)中间产品工业:生产半制成品的工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和化学工业等部门。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发达,其产值和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德、日,居第四位。

石油化学工业是化工的主体,其中合成橡胶的生产,居重要地位

产品齐全,包括------,其中香料大量出口,出口额居世界首位

4)航空和宇航工业

——包括飞机、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等产品,是60年代以来法国发展最为迅速新兴工业部门。法国能独立制造50多种军用、民用飞机,在人造卫星、宇航设备和战略导弹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是世界上除美、俄罗斯之外,发射卫星最多的国家。

其航空、宇航工业产品技术先进,性能优良,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空中客车:35年前,为了打破美国航空业垄断世界的格局,欧洲四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英国)联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2003年空中客车在全球的交付量首次超过竞争对手,跃居为世界头号民航机制造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A380,第一个双层舱客机,可乘坐555人。四、对外贸易发展及其特点

1。发展历程

在二战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发展也相应的加快了步伐。尤其是1958年欧共体框架生效后,法国的外贸发展得更快。1958—1983年间,进、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和7.9%,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0.3%上升到19.2%。

80年代中期,超过英国,世界第四

2003年,第五

二战后大部分时间逆差,从1990年代开始顺差居多,但近年来顺差减少,有时甚至出现逆差,这主要是由于油价波动引起的。

2004年,法国外贸赤字达78亿欧元,而上一年拥有贸易顺差16.9亿欧元。贸易赤字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法国国内消费的增长以及原油、钢材等进口价格的上涨。

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1)出口、进口商品结构;2)顺差部门、逆差部门

?服务贸易

?目前法国是世界上第四大服务项目出口国,仅次于美、英、德。

两大优势:1)技术贸易: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技术出口国2)旅游:法国仍是世界各国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之后是西班牙。美国的旅游业是赚钱最多的,之后也是西班牙3。地区结构

对表格的分析:欧盟和美国合占其对外贸易的70%以上,其中尤以欧盟国家为主,因此容易受到欧盟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中国、东欧、美国等

第四节德国

一、位置、国土和居民

1。面积:35.7万KM2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战后被美、英国、法国和前苏联分区占领,1949年,西、

东德先后成立。

?原西德处于二战前德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又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劳动

力队伍,因此虽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创伤,战后却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的恢复,并

且进一步发展,1951—1966年是原西德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率达到7.1%,仅次于日本;原东德在战后发展也很快,是“经互会”成员国中发展

水平最高的国家。

1990年10月,两德统一

2。重要的战略地位

陆路:位于欧洲中部,地处陆路交通十字路口,与9国接壤,是欧洲除俄罗斯之外邻国最多的国家

海上:基尔运河,可通航2万吨的海轮,使得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通往大西洋的路程大大缩短,是世界上通过船只最多的国际运河之一。

3.人口

德国共有人口8240万(2004年),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人口大国。但是老龄化严重。据估算,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下降到7000多万,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50岁,1/3的人口超过60岁。

德国居民中90%以上为德意志民族。

人口总体密度高,但分布较均匀,8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多分散的中小城市。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四个:柏林、汉堡、慕尼黑和科隆;全国2/3的人口居住在10万人以下的城市中。4.矿产资源

德国矿产资源贫乏,最重要的资源:煤炭

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煤炭工业是产业革命时期德国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的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缺乏,所需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强国

1。欧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统一后长时期以来,经济不景气,增长率持续低迷,而失业率居高不下

增长率:2001年为0.8%,2002年为0.2%,2003年为-0.1%

失业率:2002年为9.5%,2003年为10.3% ;2004年经济开始有所好转

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经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欧洲联盟国家首位,占整个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

2003年GDP为2.38万亿美圆,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2.9万美圆。

2。强大的工业

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决定性部门。其产值占GDP的30%以上,就业人数。德国在世界经济中强有力的地位,主要是由其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决定的。

20世纪初,德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一个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强国。

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德国人为汽车、发电机、电动机等机械的发明和改进作出了杰出贡献。

目前德国的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机械、汽车、电气和化工是四大支柱产业。

原因

?一、劳动力

德国从6岁到18岁实行义务教育,其中2-3年必须上职业学校。这种“双轨教育体制”将企业的实际培训与学校里的理论学习统一起来,为劳动市场提供了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

?二、重视技术研发

其技术研发经费占欧盟总经费的1/3。

?三、大学的作用

德国大学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研究领域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提供各方面的培训项目。总之,企业、优秀大学和研究所之间的密切合作为企业采用新技术及提高生产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1)机械工业

指一般机械工业。不包括汽车制造

是德国发展历史最悠久、最有传统的一个部门,也是目前最大、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工业领域,从业人员超过100万。其产品包括机床、印刷机械、农业机械、成套矿山设备、建筑机械、精密仪器等等,有2000多种产品。其中一半产品用于出口。被称为德国工业的“王牌”

国际上把机械工业划分为43个门类,德国在其中一半以上门类中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其中以机床最为重要,其产值居世界首位。

鲁尔区、柏林、斯图加特

2)汽车工业

德国是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发祥地,1886年德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但其大发展是战后50年代以后的事。2004年,德国生产汽车557万辆,居美国和日本之后。长期以来德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

以小汽车生产为主,其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95%。

德国的汽车以品种多、质量高、工艺精湛在世界市场享有盛名。

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如果按营业额计算,汽车制造业是德国第一大产业。在德国每七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与汽车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1/4的税收来自汽车及相关产业。生产的汽车3/5供出口,其出口额占本国出口总额的近1/6,是仅次于机械的第二大出口产品。三大汽车企业:大众、戴姆勒—奔驰、宝马

但是自1999年以来,不容乐观。

世界汽车市场生产能力过剩,汽车供应趋于饱和。据德国汽车杂志的统计,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约7500万辆左右,而市场需求则在5000多万辆,生产过剩达23%。

斯图加特、沃尔夫斯堡、慕尼黑

3)电子电气工业

是德国工业中最为活跃的部门,主要生产电机、变压器、电线电缆和家用电器等。

德国的电子工业比美、日起步晚,但在政府扶持下,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德国的电脑生产在欧洲居首位。电子电气工业的分布遍及全国,但南部发展比北部快

柏林、慕尼黑(西门子)有德国硅谷之称。

4)化学工业

德国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发源地,以煤化学工业著称于世。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的化学研究成果有2/3来自德国。其化学工业技术、工艺水平也一直居世界最先进地位。赫斯特、巴斯夫、拜耳等公司位列世界最大的十家化学工业企业。

德国的化学工业以有机化学、塑料和药品为三大支柱,产品1/2销往国外。

2。迅速发展的农业

自然条件地形不利于农业生产大多数农产品长期依赖进口。

欧共体农业政策

欧盟中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农产品的生产国,主要农产品:谷物、肉类、牛奶等产量仅次于法

国,居欧盟第二位。

农业结构:以畜牧业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2/3,养牛、猪

?葡萄

在德国葡萄种植已有上千年历史,德国葡萄酒独树一帜,在欧洲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与其他国家的葡萄酒的显著区别是德国葡萄酒保持了天然的果味,酒精含量低。

?蛇麻草

其啤酒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啤酒品类超过5000

三、对外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在德国经济发展中一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经济中直接和间接为出口工作的人员目前大约占总就业人数的24.3%,即每4个工作岗位中大约有一个依附于出口。甚至在经济发展极度低迷的2001至2003年,对外出口依然保持增长,成为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随着5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原联邦德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迅速增长的过程,对外贸易额从1947年的居世界第21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1950—1990年,贸易额增长了近108倍,其出口势头尤为强劲。1986-1989年,出口贸易额曾连续3年超过美国而居世界首位。

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内经济整合出现困难等原因,对外贸易增长缓慢。

德国2004年的商品出口在欧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仍然比上年增长22%,再一次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出口经济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发展。按照OECD和WTO 的数字,德国2004年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对世界市场占有率为9.4%,比最好的2000年还高出一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

世界经济复苏。这对德国工业非常有利,因为经济复苏之初对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的需求量非常大,而这正是德国的强项。因此,德国出口大大得益于世界投资需求的增长,2004年出口额涨幅达到10.3%,连续第二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出口国。

?但是,出口无法带动内需

?原因归结为两点:

一是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欧元的昂贵迫使德国出口商在价格方面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让步。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但利润却不升反降,导致企业投资行为受限;

二是德国出口对国外生产的依赖度正大幅提高。目前,德国出口产品中的进口份额已高达40%。与1991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66%。目前,出口增长8%仅相当于90年代出口增长6.5%给国内经济带来的推动力。

?近期可能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有两大不确定因素:一是石油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二

是欧元汇率的发展趋势。

?2004年德国的贸易顺差为1140亿欧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7%,这是两德合并

以来的最好成绩。对外贸易明显的活跃了德国经济。

?商品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