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
小说阅读

贺向花《诱惑》高一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1)早上,同学们都去学校餐厅吃饭了。我蹲下身,从床铺下拉出纸箱子,掀开粗棉布,露出香喷喷的发面火烧。一口气吃两个,吃完了,余香还在喉咙里缭绕,我舔了舔嘴唇,从嘴角舔进去一粒火烧渣儿,嘎吱磨碎了,最后的小小香气,让我分外满足。我又喝碗热茶。早饭就算正式结束。

(2)我想知道同学们吃的都是什么?我去教室时故意拐个弯从餐厅经过。透过白玻璃,只见餐厅里熙熙攘攘。我经过敞开的门口,一股股香气荡漾。我边慢慢走边扭着头看,只见李州走到餐厅门口,扬起碗,里面流出红的粥,粥里有红米粒,红花生,红豇豆,盛开出一朵红的花,落进下面的大木桶。我立马就心跳加速了。

(3)等到第三节下课,我实在忍不住,附在坐我左边的李州耳边小声问,你早上倒掉的是什么?他说八宝粥。见他一脸疑惑,我担心他再问什么,急忙假装看起了手中的课本。

(4)每天吃饭,我都是在宿舍里吃,我床下纸箱的粗棉布里包着二十个火烧,这是我一周的粮食。后来我才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我猜带干粮上学的大约只有我一个。我的早餐午餐晚餐全是火烧。渐渐地,火烧也变得没有了滋味。

(5)三个星期后,我和李州一起第一次走进学校餐厅。李州问我吃什么,我说,八宝粥。李州就把我带到八宝粥的队伍前。李州在前,我在后。我看见师傅的汤勺在大盆里一搅一舀,李州的饭盒就满了。轮到我了,我一闪,闪出了队伍。

(6)我的口袋里装着两块钱,这是爷爷给我一周的零花钱。我说我用不着。爷爷说拿着,说不定能用上。我每周都把钱带回去,爷爷给我包好发面火烧,给我取两块钱时,我就会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亮出我的拳头,展开了,上面躺着卷成卷的两块钱。只要我不动这两块钱,爷爷就不再给我新的两块钱。

(7)可是我差一点就动摇了,李州说八宝粥八毛钱,如果我让师傅将八宝粥盛入我的碗里,那么,回到家,我将怎么面对我爷爷。从我记事起,我就只有爷爷,村人都说我和爷爷是村里最穷的人。最穷的爷爷却最爱说村长念过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家顾林以后可是要上大学的。我想这已成爷爷的信仰。爷爷每周给我做二十个火烧,我可不能再给爷爷雪上加霜,让爷爷每周为我筹措两块钱。我为我竟然产生想喝一碗八宝粥的念头感到无比羞耻。

(8)后来,李州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李州说学校的八宝粥太难喝,每天他总喝不完,总要倒掉半碗。他说,这你亲眼看到过,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天天和我一起去餐厅,看看是不是真的。倒掉时总能被人看见,有时老师见了还要批评李州一顿。李州对我说,不如这样,我每天分你半碗,我就不用再浪费了。我回绝了李州。

(9)李州仍再三邀请。一天,我终于受不了诱惑,和他一起走进餐厅。那天,我看着他用勺子从他饭盒里向我碗里舀粥,那粥是红色的,表面却闪着一层金粉似的光。我喝了一口,除了香,竟然还有甜。那碗粥让我久久回味。我发誓,将来,一定要让我和爷爷天天喝上八宝粥。

(10)后来,李州又多次喊我一起去餐厅。我说,我只是尝尝八宝粥的味道。无论李州用什么样的话都没能说服我走进餐厅。

(11)我和大学同学三年的女孩说这些时,女孩的眼睛有些湿润。后来,女孩就成了我的女朋友。大学毕业时,女孩第一次去我家,那天,女孩从包里取出超市买的米和豆,为我和爷爷熬了一锅又香又甜的八宝粥。

(12)喝着女友熬的八宝粥,爷爷幸福无比。爷爷打开话匣子,没完没了地说着我们的过去。后来爷爷坐直身子,擦净嘴角,想一会儿,说,爷爷有个秘密。我和女友吃惊地望向爷爷。爷爷郑重地说,你大了,爷爷不能瞒你一辈子。你是爷爷抱来的,在镇上大路口桐树根边的土地上。

(13)我笑了,我说这算什么秘密,八岁那年,我就从村人那里知道了。

10.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诱惑”为标题,这既给小说设置了悬念,也点出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这个标题很有意味,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B.“我”开始觉得吃发面火烧很香,但当“我”看到李州把吃剩的八宝粥倒进餐厅门口的大木桶里后,“我”就发誓一定要吃到八宝粥。

C.当“我”发现同学们都到餐厅吃饭,就“我”一人天天啃吃发面火烧时,“我”忽然很恼火,顿时觉得原来感到很香的发面火烧没有了滋味。

D.“我”打算到食堂吃一顿八宝粥,可当轮到给“我”打饭时,是理智让“我”退出了队伍,“我”觉得自己想吃八宝粥的想法很可耻。

E.这篇小说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来很是感人。这主要归功于作者把“我”的生活困窘状况描写得很细致。

11.小说在第(2)、(9)、(11)段中三次对八宝粥作了正面描写,请谈谈这三次描写的作用.(6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形象特点。(6分)

1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有人却认为这一段不多余,不能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0.AD

11.第一、第(2)段的描写是“我”第一次远距离见到的八宝粥的样子,意在突出“我”的新奇感。第二、第(9)段的描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八宝粥的样子,意在突出“我”的兴奋。第三、第(11)段的描写是介绍“我”女朋友煮的八宝粥,意在突出“我”的感激和自豪。

12.第一、坚忍。生活困窘,但我能吃苦,安心地过着天天吃发面火烧的日子。第二、懂事。尽管生活艰苦,但我没有怨言,两元钱放在身上一直舍不得花,更没有向爷爷提出非分的要求。第三、自强。“我”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圆了爷爷的梦,也兑现了我的誓言。

13.观点一、不应该删去。从结构上看,结尾一段内容是对爷爷告诉“我”的身世的补充,也很好的照应了上文“从我记事起,我就只有爷爷,村人都说我和爷爷是村里最穷的人”的内容。加上这一段,使上文中“我”的懂事、孝顺显得更真实可信。

观点二、应该删去。题目是《诱惑》,写完爷爷说出“我”的身世就行了,加上结尾一段就显得累赘。“我”的形象塑造至此已全部完成,再加上最后一段使小说缺少了余味,没有给读者留下空白。(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赫哥黎《法官》高一小说阅读题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

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找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小说借此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8.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0.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7.答C给3分,答A 给2分,答D 给1分;答BE不给分。

8.手法:心理描写。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

9.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脱家庭困境。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④是因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10.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一: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命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牟喜文《泥人刘》高一小说阅读题

都说泥人的手艺难登大雅之堂,可在滨州,泥人刘捏的泥人不但登堂入室,而且常常被摆在厅堂显眼的位置。

为啥?因为泥人刘捏的泥人太绝了。

泥人刘四十几岁,个不高不矮,身材消瘦,骨节粗大,十个手指长而有力,一双小眼睛总是笑眯眯的。

据说泥人刘曾是大户人家的公子,画得一手好画,祖上曾三代榜眼,后厌倦官场黑暗,辞官还乡。到了泥人刘这代,家道中落,这才靠捏泥人讨生活。当然,这都是坊间闲话,有好事之人问他,泥人刘都是“嘿嘿”一笑,不置可否。

但有一样,泥人刘捏的泥人确实不同凡响。

泥人刘有三绝:一是捏的泥人惟妙惟肖自不必说,绝的是面部有各种表情,恰似凝固的一瞬间,就像人被突然冻住了似的,比画像传神百倍;二是泥里掺进了头发丝还有不知名的中药材,绝的是泥人既不裂,还有一股淡淡的药香,摆在屋里神清气爽;三是特制的泥人能预报天气,晴天眉眼带笑,逢雨雪天,泥人身上氤氲出淡淡雾气,经久不散,不用看天,就能知道阴晴冷暖,端的是十分罕见。

相传,在滨州东南二百七十里的芬山有一伙土匪,百十号人,依靠险要的地势,专干打家劫舍、绑票勒索的勾当。为首的头目叫郑三彪,五短身材,满脸大胡子,凶神恶煞似的。

别看此人长相凶恶,可他极其孝顺。那天,他差人给泥人刘带话,说他母亲病入膏盲,就想留下一尊塑像,早晚膜拜,愿花重金请泥人刘上山给捏一个。

有人劝泥人刘,说“土匪心,海底针”,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了。

泥人刘笑笑,说:“土匪也是人,土匪的母亲也是母亲,儿子想留个念想,人之常情啊,我哪有不去的道理。”说着,收拾东西,随来人上了山。

泥人刘从山上回来不久,听说这伙土匪竟然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了,再也没有骚扰附近百姓。

“土匪不抢劫,还自己开荒种粮,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新鲜事哩!难不成泥人刘给郑三彪施了啥魔法?”人们议论纷纷。

可少了一个祸害毕竟是好事,大好事啊!

泥人刘像没事人似的,依然低头一丝不苟地摆弄着他的泥人。

泥人刘真是个奇怪的人呢!

泥人刘靠着泥人手艺吃遍滨州,每到一处不说是夹道欢迎,也是畅通无阻。连鬼子联队长鬼冢大佐也对泥人刘高看三分,撂下话来,不论战事有多紧张,只要看到泥人刘,一律放行。

当然,泥人刘也给鬼冢和他的日本妻子用心地捏了几个泥人,一尺多高,鬼冢拿在手上,忘形地“啧啧”怪叫着,宝贝似的摆在博古架上最显眼的位置。

民国二十七年,战事吃紧,泥人刘出入滨州更勤了。有一天,泥人刘刚捏好一尊半米高的菩萨,鬼冢就带人把他的住宅团团包围了。

“你的,我的朋友的干活,咋会是共产党?”鬼冢指着被日本兵控制的泥人刘说,有叛徒出卖了泥人刘。

泥人刘看了鬼冢一眼,没吭声。

“你的,艺术家的干活。”鬼冢挑起了大指,“你一定是被蒙蔽了,只要你说出你的上线和下线,我们还是好朋友,我可以让你去日本,为我们天皇服务。”

“呸,小小倭寇竟然欺我中华,还敢大言不惭,妄图建立东亚共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你?”鬼冢眼角抽搐,“嚓”的一声拔出日本军刀,“给我带走!”

日本兵推推搡搡地把泥人刘拉走了。

鬼冢抬脚向那尊菩萨泥人踢去,可踢了一半,他又收回了脚,摸了摸泥人,摇摇头,“唉”地叹了口气。一挥手,泥人顿时葬身在了熊熊烈火里。

泥人刘终究没熬过鬼子的刑具,光荣牺牲了。

这晚,两个人来到泥人刘家的废墟堆,扒拉了好一会儿,才在一个墙角发现了那尊被烧得坚硬的泥人菩萨,小心翼翼地装到袋子里,趁着夜色赶到了芬山。

“老刘同志!”独立纵队队长郑三彪伏在菩萨脚下痛哭流涕。

许久,他一抬头,猛然发现菩萨的莲花座下有两行小字,细看,依稀可以辨清是一副对联:一双巧手捏破东南西北烦心事,两只福耳听辨五湖四海忠奸音。

他赶紧找来几个有学问的战士,大家也是面面相觑,不知道泥人刘留的这副绝联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中一个突然灵机一动,拿着木棍轻轻往泥人的耳朵里捅,“哗棱,哗棱”耳朵里果然有东西。

菩萨耳朵里的东西一出来,大家又是一惊,藏在泥人耳朵里的竟然是个小泥人!鼻子、眼睛,甚至连眉毛都一清二楚!”

难道……难道叛徒竟然是他!”

随着大家剑一样的目光,纵队政委“轰”的一声,烂泥一样瘫软到了地上。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8期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在介绍泥人刘的家世时,真切地写出了他的家庭状况和他的生活状况,让读者明白他从事捏泥人这一行当的原因。

B.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泥人刘所捏泥人的奇特之处:泥人面部表情丰富,有淡淡的药香,还能预报天气。

C.土匪头目叫郑三彪虽然长相凶恶,但为人很有孝心,正因为这一点,泥人刘才不听别人的劝告上山给他病入膏盲的母亲捏塑像。

D.泥人刘靠着泥人手艺受到鬼子联队长鬼冢大佐的称赞,并与鬼冢成为好朋友,从而能够随便出入滨州城,为他抗日的工作带来便利。

E.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利用捏泥人的手艺抗日的故事。故事结尾,泥人刘用菩萨像上的对联及菩萨耳朵中的小泥人暗示出队伍中的叛徒,可谓机智聪明。

8.小说中说泥人刘捏的泥人“不同凡响”,请结合文本说说其不同凡响之处。

9.作品是怎样写泥人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0.小说中为什么说“泥人刘真是个奇怪的人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7.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8.①泥人刘捏的泥人有三绝,充分体现了他的技艺高超;②他捏的泥人帮助他接近日本鬼子,从而为抗日工作提供了便利;③最后他通过泥人,指出了队伍中的叛徒。(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为土匪母亲捏塑像、为鬼子捏泥人、被捕时用泥人指出队伍中的叛徒等几件事来写泥人刘;这样写使故事充实具体,有可读性。②采用肖像描写、语言神态描写等手法,充分地表现了泥人刘的形象特点。③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的烘托):比如给土匪母亲捏塑像时人们的看法和议论,揭露叛徒时队长和政委的反映,从侧面突显人物形象,丰富文章内容。

10.①手艺奇特:泥人刘的手艺精湛,所捏泥人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②孤胆英雄:对土匪头目的邀请,毫无畏惧地前去,并能劝其向善;③心性淡然:居功不自傲,劝土匪走上

正途这么大的事在他看来很平常;④浩然正气:巧妙利用日本鬼子联队长的信任,开展抗日工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骆驼《年猪肥了》高一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咐我一定要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需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号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受到乡人的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得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

劲地夸母亲的手艺好,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⑨我们围坐在火塘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可口的腊肉了。

⑩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的目的是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做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6.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8.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5.BD,答B给2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6.特点:壮观、热闹。作用:

①渲染欢乐祥和的气氛;

②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每点2分)

7.①勤劳朴实。多年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

②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菜,做的腊肉很可口。

③要强能干。养出重量倒数第一的猪,笑容不自然,一夜没合眼。

④疼爱孩子。为孩子养出瘦肉猪。(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8.①我”是整篇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串联人物与事件。

②作为亲历者,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③作为儿子,为表现母爱提供空间。

④作为家庭的一员,可以使故事亲切温馨。(每点2分,任选3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5.A.目的是表达杀年猪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C.“急切而又无可奈何”错,应为“尴尬而又羞愧”。 E.“复杂”不妥,应改成“真实”。

萨琴科《森林之路》高一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从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教师的学校到扎姆霍维耶,只有7公里路。但这要穿森林或者像人们所说的走泥沼地。柞树和槭树的顶尖直指苍穹,麻麻瘢瘢的树干有两、三抱粗。站在树下:几乎连一二十步以外的不常走的路都看不清楚,细嫩的白桦树和榛树稀疏地点缀在柞树和槭树中。

在森林里,在路两旁,到处是一块块泥沼地在发霉腐烂着,蛤蟆在腥臭的死水中蹦来跳去。过了泥沼地又是森林。大树一棵挨一棵,粗的、老的、树干上的苔藓蓄着银色的胡须。正是它们始终保持着森林永恒的阴暗。

这片森林还不晓得锯和斧子是什么玩意儿。它们生长着,成熟着,树根渐渐衰老,待到末日临头,就栽倒下去,于是在这块地上又不知不觉长出了小树,自古以来就是这个规律。

这条路最大的泥沼地前面,森林仿佛让开了一条道,形成一块林中旷地。战前,旷地上有个护林室。现在只剩下被火烧尽的废墟,周围长满了艾草和黑莓丛。这里是路的尽头。

这条路很少有人行走。一个同村人在路上碰见了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便问道:“这是为什么?阿基莫维奇,干吗走泥沼地呢?草地上不是有路吗?……那里多好走啊!……”

教师莞尔一笑,没容对方再问就若有所思地说:“我爱森林……已经习惯走这条路了……”

有一次,有人想把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调回扎姆维耶学校工作。但使大家惊讶的是:他拒绝了。

“我这样很好……走7公里路也是课后休息,不然还没有这个时间呢!……”

人们对教师这种散步已不觉得奇怪了。有时也在猜想:小伙子整个战争期间一直在这里战斗,当游击队员,幽僻的森林之路一定会使他浮想联翩!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漫步在林中,没有回忆过去在这儿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也没想起学校、老师、朋友那些亲切愉快的往事……他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恋人,就是在这儿失去的。那清澈幽蓝的五月夜晚仍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中。空气里溢着苹果花的芳香,他独自徘徊在护林室旁,等待着尼娜的出现。“到时候我什么也不怕,把一切都告诉她……”列昂尼德想着。可是尼娜却坐在打开的窗户前看书,没有出来。

“尼娜……你那时丝毫没有觉察到:在学校的晚会上,我一次也没敢靠近你的身旁,也没有决心把想说的话写信告诉你。你也不曾知道,是谁有一次从皮包里偷走了你的照片。”

难道不正是这张照片毁灭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幻想和爱情吗?……而他列昂尼德却珍藏着它。无论是在退却的艰难战斗中,还是在负伤后所到的学校里,他总把照片当作未来的幸福的象征带在身上。

大家都已知道,要用飞机把列昂尼德运过前线送到游击队去。那里恰好也是他的家乡。

夜里飞机把他空降下来。从小就熟悉的森林悄悄地絮语,迎接他的到来。隐藏好无线电台,太阳快出来时,他潜到了游击队活动区域,执行着任务,想念着母亲和村庄,也思念着她——尼娜。

那是个异常严峻的早晨。雾躲闪在灌木丛中,柳莺单调无味地唧唧着,鸽子胆怯地拍打着翅膀,溅起阴凉的露珠。

“站住!”

柞树下传来的发音不清的说话声使列昂尼德从沉思中惊醒,他一头钻进密菁里寻找退路。

冲锋枪子弹射击过来,几截小树枝落到了肩上……

列昂尼德熟悉自己的森林,泥沼,维季河……头脑中闪出个念头:“只要跑到河边,只要跑到……”两脚从土墩上滑下去,陷进了泥淖。稀泥汤在靴子里噗哧噗哧地响。他清楚听到身后树枝的喀嚓声和泥水的吧哒声。

“为什么不开枪啦?”

他又跑了几步揣测到:他们想抓活的。

应该脱掉衣服。他跑到河边想着。把衣服放在靴子前面,让他们包围个“伞兵!”那时我就会渡过河,到达对岸的游击队防区。

两小时以后,列昂尼德来到了游击队营部。这时他才想起,尼娜的照片和衣服一起落到了敌人手中。

一星期后,在七月一个漆黑的夜里,列昂尼德探望了母亲。老人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往桌上又端牛奶,又拿晚饭剩的凉土豆,还从前室取来了脂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村里和游击队的新鲜事。

列昂尼德一直没好意思打听尼娜的事。

天快亮了,走的时候再也忍不住了:“妈妈,尼娜现在在哪儿?尼娜?卢昌卡?”

听到噩耗,列昂尼德久久不想相信:“她不在了,儿子……昨天……被德寇绞死了……说她与莫斯科有联系。在一个伞兵的衣兜里发现了她的照片,看来是派人来和她接关系……审讯时她一声不吭,没有出卖任何人……”

……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漫步在森林之路。

夏天渐渐逝去,接踵而来的是仙鹤忧愁哀鸣的秋天,随后又雪花飞舞,寒风呼啸……而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仍在这条路上——德寇把尼娜送到死亡的路上,走着,走着……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就设置了悬念,列昂尼德为什么放着草地上平坦的路不走,而选择艰难的森林之路,作者没有急于揭开谜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同村人对列昂尼德选择走森林之路提出疑问,列昂尼德回答是因为热爱森林,并且觉得是个散步的好机会。看来他是一个喜欢自我挑战的人。

C.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写得情节波澜,扣人心弦。文中硝烟弥漫的激战图和风光霁月的思念图反差强烈,对比鲜明,烘托了小说的主旨。

D.“照片”在小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偷照片、遗失照片、因照片而送命,“照片”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文,所有情节围绕“照片”而展开。

E.小说用倒叙的手法将列昂尼德走森林之路的原因层层铺开,使全文在结构上紧凑严谨,又突显了森林之路对于列昂尼德的重要性。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的二、三两段对森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故事的女主角尼娜一直没有正面出场,但是她留给读者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尼娜这个人物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道,“列昂尼德?阿基莫维奇仍在这条路上——德寇把尼娜送到死亡的路上,走着,走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看来他是一个喜欢自我挑战的人”分析欠妥当,列的回答应该只是托词;选D无分,“所有情节围绕‘照片’而展开”不准确;选E无分,应该是运用插叙的手法。

(2)第二段是对森林与沼泽的环境的具体描绘,(1分)第三段写森林历史的悠久,(1分)都是为了写森林之路的艰险,(1分),以此来衬托主人公坚持走森林之路的决心(1分)。也为当初主人公面临德寇搜捕时匆忙逃脱的举动作了铺垫(1分),同时阴森的森林暗示着主人公痛失爱人的悲剧命运(1分)。

(3 )①从列昂尼德对她的迷恋,可以判断她应该是个美丽迷人的姑娘。(2分)②尼娜爱读书,是个上进的年轻人。(2分)③审讯时她一声不吭,没有出卖任何人。尼娜坚强、无畏、敢于牺牲。(2分)

(4)①列昂尼德思念爱人,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条森林之路带给他回忆,让他觉得如同陪伴在爱人身边。②列昂尼德痛恨德寇的恶行,更因自己的过失而感到悔恨,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那条森林之路是爱与痛的纠缠,让他永远无法摆脱。③作者让我们看到,战争带给人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有心灵的创伤,并且这种创伤是永远无法弥补愈合的。

④小说让读者在一声叹息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同情主人公的同时,更明白和平时代的可贵。(每点2分,共8分)

田洪波《残缺》高一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我的职业是医生,爱好很广泛。我特别喜欢购买甚至收藏民间饰物,因此,我的业余生活并不像人们惯常思维中那样刻板。

这样就有了一些故事。当然,发生在那个名叫喜鹊的女子身上的故事最独特。,

那几天,阴雨连绵。我们趁一个学术会议的空隙到清河泉旅游,看过一些景点后,就呈散花状开始购物。在一个很大的空地上,有一溜一字排开的简易商铺。商家主要经营与清河泉景点相关的饰物,自然,也有带当地风俗的钩针饰物,那是清河泉景点的独特品牌,我的眼睛就在那一刻被吸引了。

那是一双童鞋,却彰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别的商家的钩针童鞋,多是与一般商场出售的无异。但那双鞋却是五彩斑斓的,要多有意思就多有意思。形状是一只小猪,前面一张突出的小嘴是红色的;两边嵌着的眼睛,却是黄色的,而鞋面则或黑或白。它就像一个小精灵,把我紧紧地抓住了。

一问价格,却不过十几元钱。

我认真挑选起来。钩编玩偶、碎花笨小猪、动物手机座等等,很快面前就垒起一堆。卖货的是一位淳朴的大嫂,她仔细地盯了我半天,末了,告诉我家里的饰物还有很多。说这些饰物都是她女儿钩编的,如果想要什么心仪的饰物,她女儿甚至可以现场钩编。

这不能不说稀奇了。对余下的景点,我一时失去了参观的兴趣。于是,在那位大嫂乐颠颠地引领下,我走进离景点不远的一个村落。在一处平淡无奇的房屋中,见到了那个叫喜鹊的女子。我惊讶的是她居然是个盲人,而且很漂亮。我难以想象,一个盲人如何钩编得出那么色彩斑斓的饰物。

喜鹊很敏感地从炕沿上下地了,她做出倾听的模样,而我则一直上下打量着她。很快,就有笑容在她的脸上绽开了。

“是来选钩编的吧?”她居然毫不意外。

我纳闷了:“你家常来顾客?”

她母亲自豪地笑了:“几乎每天都有,连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都有呢。”

我不得不正色地看她了,并打量起屋里悬挂的各种饰物。

应该说,我的震惊程度进一步加大。你想啊,有把蝴蝶钩成蓝色的吗?有把小狗钩成大鼻子的吗?有把小猫钩得脑袋奇大的吗?比卡通还卡通。她根本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我很快挑选了一大堆,但出于职业习惯,我还是问喜鹊:“你是先天看不见,还是后天失明?你怎么就想到要把小猫的脑袋钩大呢?你不觉得自己钩的和别人不一样吗?”

喜鹊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管它呢!我想要钩什么颜色就钩什么颜色,想要它什么样就什么样!”

她的解释让我无话可说。听她母亲介绍,她是四岁时因一场病失明的。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钩编,说要给自己攒够嫁妆。

我不能不为这样的女子动容了。我告诉她,她的眼睛可以治,我就是一位眼科专家。我希望她们去医院找我。

她母亲听我这么说,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扑咚”一声给我跪下了。

我吓了一跳:“大嫂,千万别这样。”

喜鹊也激动得浑身颤抖:“你说的是真的?”

我连连点头:“当然。”

她们娘儿俩一下子拥抱在了一起。

不久,她们果真去医院找了我,而我那会儿也早为她做好了手术准备。那时,医院正在加大农村医疗保障力度,她的手术费用被减免了大半。

她术后的效果非常好,很快就睁开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她喜极而泣,她的母亲也哭出了声,一个劲儿地说:“这下好了,我们喜鹊可以开钩编工厂了。”

我这才知道,那一直是她们娘儿俩的理想。

我们从此各忙各的。我不知道她的工厂是否如期开工,她的钩编饰物是否更受人欢迎。好在多年后,我有了再到清河泉旅游的机会。

在那一溜排开的商铺前,我又见到了那位大嫂。她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原因是她面前的饰物无人问津。而我看那些饰物,与普通饰物则没什么两样。这难道是喜鹊钩的吗?

见到我,大嫂眼光十分复杂,想说点什么,嘴唇嚅动了一下却没出声。我隐隐感到了什么……

(有删改)

7.下面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详细描写那双吸引“我”的童鞋各部位的色彩,突出了它的五彩斑斓、与众不同,侧面表现了钩编者色彩运用独特,为下文写盲人姑娘做了铺垫。

B.见到喜鹊后,“我”惊讶于她是盲人,震惊于她作品的独特,感动于她的乐观执着,“我”的心理变化烘托出喜鹊身残志坚的形象。

C.小说对喜鹊的描写不多,却很传神,如她“很敏感地从炕沿上下地了”“做出倾听的模样”,体现了她听力敏锐,敏感谦卑、自尊要强的特点。

D.“大嫂”再见到“我”时的反应,与当初听说“我”能治好喜鹊眼睛时的感激、与喜鹊眼睛治好后的喜悦形成反差,表明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E.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但由于视角有限,对于“我”所看不到的事情,如喜鹊的工厂是否建成开工等,则略去不写。

8.小说的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安排两条线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0.小说以“残缺”为题目,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7.选B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选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8.①明线是“我”结识喜鹊、为她治疗眼疾及再见她母亲的经历。②暗线是喜鹊母女的生活变化。,明暗线各1分)作用:①明暗线交织,用“我”的见闻带出喜鹊的遭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②线索人物“我”与主人公“喜鹊”相互映衬,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题。

9.①爱好广泛,尤其喜欢民间饰物,听卖货大嫂说家里还有很多钩编就放弃别的景点,跟到她家里去选购。②具有职业敏感,看到盲姑娘喜鹊后,出于职业习惯,询问她是先天失明还是后天失明。③善良热情,听说喜鹊的遭遇后,主动提出为喜鹊治眼睛。④信守承诺,在喜鹊去医院找他时,早就为她做好了治疗准备。(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10.①从表层看,“残缺”首先指小说主人公“喜鹊”身体上的残缺,她因病失明,成了盲人;其次指喜鹊重见光明之后,钩编的饰物个性尽失。②从深层看,“残缺”首先指喜鹊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丧失,看到外面的世界后,她不能再随心所欲,突破常规;其次指人精神上的残缺,人很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丧失自己的独特性。(答出一点给4分,如有其他理解,符合文意,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乞丐与小女孩

吴志彬

他是一个年轻的乞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邋遢的外表无法掩饰他健壮的身体,裸露的双肩在阳光下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就凭这健硕的体魄,他才有了自己的地盘。没有一个乞丐敢在这条街上乞讨。

每天,在两家商店结合部的一个角落里,年轻的乞丐懒散地坐靠在墙脚,不远处是他唯一的家当:一个半新不旧的小铁瓷盆。不时有硬币落盆发出悦耳的金属撞击声。但他似乎并不关心那只盆与里面的硬币,朦眬的目光穿过那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落在对面的花店门前。花店里有一个梳马尾辫的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每天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门前飞来飞去。每当这时,年轻的乞丐眼中便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终于有一天,小女孩也发现了他。她问妈妈:“他是谁?”“是乞丐。”妈妈说。“什么是乞丐?”小女孩又问。年轻美丽的妈妈摸着她的头,想了想回答:“乞丐就是肚子很饿,但没有钱吃饭,很可怜的人。”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阅读答案__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阅读答案__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

乞丐的生活没有未来,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中等待日出日落。但这一天对年轻的乞丐来说却不同寻常,因为那只美丽的蝴蝶突然飞到了他的面前。

乞丐坐直了身子。小女孩站在他的铁瓷盆前,伸出一只胖乎乎的小手,一枚硬币清脆地落入盆中。小女孩有些羞涩地对他一笑,转身要走。

“等等。”他叫住了她。他蹲在她面前,有种想抱抱她的冲动,但他知道不能。他从盆中轻轻拿起一枚硬币,放在小女孩的手心阅读答案__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文章阅读答案__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出自https://www.sodocs.net/doc/109544945.html,/article/wk-48083487255389.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叔叔不能要你的钱。”“为什么?”“因为你太小,大人不能要小弦子的钱。”小女孩紧握那枚硬币,紧蹙着双眉,十分难过的样子。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柳月,”他想起了家乡河边的柳和池塘里的月。“真好听。”“那你叫什么?”小女孩反问。“我?我叫石头。”

小女孩咯咯地笑着:“骗人,石共不是人名。”他也笑了:“可叔叔真的就叫石头。”

“那好吧,石头叔叔,你不要我的钱,那我就把这个送给你。”小女孩变戏法似的伸出另一只手,手里是一朵鲜红的玫瑰。

年轻的乞丐有些不知所措:“像叔叔这样的人不配拥有这么美丽的东西,再说我要它也没什么用呀。”

“你可以送给你最喜爱的女人啦,妈妈说每天来买花的男人都是送给他们最喜欢的女人的。”小女孩很认真地说阅读答案__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阅读答案。

他收下了那朵玫瑰,从怀中掏出一个贴身的小布包来,打开来里面是一块穿着红线的翠绿玉佩。他把玉佩放在小女孩的手里说这是一块漂亮的石头,叔叔就用它交换你的花好吗?

柳月!柳月!女孩的妈妈如箭般冲过马路,一把抱起了她:“你这不听话的孩子,谁让你来的,要是碰到坏人怎么办?”女人厌恶地看了一眼乞丐,抱着孩子离去。

年轻的乞丐又回到冰冷的墙角,痛苦地闭上双眼。如果不是因为嗜赌如命,自己就不会输掉了一切,翠花也不会带着几个月的妞妞离他而去。妞妞如今也该有4岁了吧,像柳月一样,那样清纯,那样美丽。两行清澈的眼泪流过肮脏的脸。

第二天一早,花店老板娘拿着那块玉佩来到街角。年轻的乞丐已不知去向,只有地上那只铁瓷盆。里面是一枝鲜红的玫瑰。

从此,再也没人见过那个年轻的乞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乞丐的人生遭际和内心世界,反映了人情淡薄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深沉的忧思。

B.乞丐身体健壮,能够自食其力,但是嗜赌的恶习最终让他人财两空,更让他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所以他“懒散地”以乞讨为生阅读答案__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阅读答案__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

C.小女孩长得很像乞丐的女儿的妞妞,所以他在行乞时并不关心盆与硬币,而在关注着小女孩,而且眼中还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D.小女孩平等而友善地对待乞丐,不仅给他硬币,还送他鲜花,这让他想起来了自己的女儿,他觉得自己亏欠女儿太多,所以退还了硬币,并用珍贵的玉佩交换了玫瑰。

E.小说结尾没有交代乞丐最终的人生走向,如此安排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构思效果,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2)作品中的乞丐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叙述乞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叙写乞丐用玉佩交换小女孩玫瑰一事的意图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