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加快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的调研报告

湖南省武陵山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全省集中连片的经济欠发达区域。按我省规划,该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及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共39个县市区,面积8.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1.18万)的38.7%;户籍总人口1906.5万人,占全省(7078万)的26.9%;少数民族人口625.4万人,占全省(660万)的94.8%;共有革命老区县35个,占全省(98个)的35.7%;国家和省级贫困县29个,占全省(44个)的65.9%;贫困人口178.5万人(按1274元标准),占全省(350万)的51%。

一、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现状

为促进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和推动区域合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一是大力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2004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的湘西地区大开发战略,因地制宜制定了财税、信贷、土地、投资等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经济、干部、人才、科技等全面对口支援湘西地区的机制。截止2010年底,系统制订了40条扶贫政策,累计投入10.8亿元支持产业发展,

二是认真编制《湖南省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草案)》。2010年编制的这个《规划》明确了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领域的协作共建,有重点、分阶段、跨越式地推进武陵山区的建设,努力把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成为跨省合作扶贫开发示范区。

三是积极参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筹建工作。主动配合国家发改委就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调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武陵山区规划研讨会在湖南召开,加强与其他三省市的沟通与协调,就搞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促进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四是努力探索武陵山区地域经济协作新形式。我省龙山县与湖北省来凤县、凤凰县与贵州省铜仁县、花垣县与重庆秀山县行政区域相连,经济合作基础较好。经过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提出了建设龙山·来凤、铜仁·凤凰、秀山·花垣等经济协作试验区的思路,并积极会同相关省份向国家发改委汇报请示,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的初步认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武陵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湖南省武陵山区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7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共102.97亿元。立足资源条件,形成了旅游、水电、矿产、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张家界市不仅做好自然生态旅游文章,还将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相继打造“国际乡村音乐节”、“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等文化旅游优势品牌,获得了“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文化强省先进集体”等殊荣,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1%。邵阳市有1 5家全国5 0 0强企业落户,三一湖汽、湘窖酒业、南方水泥、邵阳纺织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金银花、烤烟、油茶等一批

有特色、上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已经建成,邵东廉桥生物医药市场十分活跃。花垣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由2005年的29.48亿元、8.7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1亿元、30.66亿元,该县已成为重要的电解锰、电解锌生产基地。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湖南省武陵山区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目前,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9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已建成通乡通村公路2万多公里。张家界新火车站建设、怀化火车站改造、芷江机场、荷花机场改扩建、湘西州碗米坡电站、怀化大泔潭、铜湾电站、邵阳500KV变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工程相继完成。防洪设施、饮水工程、农业灌溉和病险水库的维修与加固等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通讯、广播、电视设施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三)社会事业较快发展。以人为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社会发展理念在湖南省武陵山区得以较好落实。加大了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下大力气抓好乡镇寄宿制学校、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免费技能培训、乡镇卫生院、文化站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二、湖省武陵山区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资源、区位等原因,武陵山区进一步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2010年,湖南省武陵山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13%,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的53%,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全省的63.97%、73.8%,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全省的61.2 8%、64.5%。湖南省共有国贫县20个,武陵山区占14个;共有省贫县24个,武陵山区占15个。按照初定2100元新的贫困标准,贫困人口331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产靠天吃饭,运输靠肩挑手提,居住靠篱笆茅草,部分特困群众,食不果腹,家徒四壁,个别群众整个家当不值500元。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看病难、上学难、择偶难等问题在一些高寒山区还比较突出,个别村40岁以上未婚人员有几十人之多。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瓶颈制约严重。湖省武陵山区各市县财力紧张,基础设施配套资金跟不上,且山高路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资金缺口更大。如目前民族地区通村公路通达工程每公里需10—15万元、通畅工程每公里需25—30万,通乡公路每公里需40一55万元,大大超出现行统一的每公里通达5—6万元、通畅10—12万元、通乡30一33万元的补助标准。此外,相应的交通后续建设不配套,公路养护机制不完善,路面质量差,晴通雨阻,行车困难。目前,武陵山区公路密度仅为64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29%,通乡硬化率不足80%,40%的村级公路只通达不通畅。水利设施严重老化,有效灌溉率不足40%,人均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不足0.5亩,低于国家0.8亩的最低标准,2 0 O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困难。农网改造普遍存在改造面小、电量供应不足、农用电费偏高等问题,还有1000多个村没有实施电网改造。城市防洪堤半拉子工程多,

病险水库多。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武陵山区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交通落后现状造成武陵山区与外部大中城市时空距离长,难以接受其辐射。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是主导产业不突出。武陵山区的椪柑、茶叶等农产品有一定特色,但规模不大,且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不到10%;其次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科技水平低,普遍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能源消耗高等突出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此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

(四)、政策落实不够,生态补偿不到位。湘西自治州8县市和张家界市1县2区被国家纳入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但由于未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该项优惠政策并未很好落实。政策落实存在冲减现象,专项转移支付增加缓慢,而且在上级转移支付中所占比例偏小。如怀化市少数民族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0%,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占上级转移支付比例还不到5%。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困难,对于明确规定下放或委托经济建设管理权限事项,至今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武陵山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有不少地方为军事禁地,从整体上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但与之相配套的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和运行。凤滩、五强溪、碗米坡3个电站,绝大部分淹没区在怀化、湘西自治州,但除碗米坡外,另两个项目的绝大部分税收淹没区没有参与分享。城步苗族自治县实施全面封禁的公益林,除国家已界定的77.16万亩公益林实施补偿外,省、县级生态补偿资金一直未启动,且各级补偿标准每亩每年仅10元或5元,被老百姓笑称为“一根竹子的价钱”。武陵山区面临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

(五)、社会事业滞后。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武陵山区农村教育附属设施设备配齐率低于50%,农村大专以上教师比重低于30%,综合素质培训率低于20%,学校编制配齐率仅为35%。湘西自治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仅1914人,比全省平均少1012人;小学文化程度44148人,比全省平均多5878人;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仅570人,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仅10人,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流向发达地区,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低。大部分贫困村没有正规的卫生室,缺医少药,医务人员少且医术低,只能看常见小病;村民看病路途遥远,有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救治;参加新农合的贫困人口不到20%,由于诊疗费用负担过重,农民很容易因病致贫。三是文化建设步伐不快。武陵山区作为集中连片少数民族居住区,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但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影响,部分民间文化已经逐步退出当地节日赛事活动,濒临失传。

三、加快湖南省武陵山区发展的建议

就全国而言,湖南省武陵山区是革命老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革命时期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设时期以牺牲发展机会为代价为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改变这一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既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对这一地区的补偿和回报。

(一)、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更名为“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开发扶贫试验区”。实现武陵山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仅仅依靠区域间的协作和联动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通过国家支持、政策配套和优先发展来推动。因此,建议国家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定位为“武陵山经

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试验区”,出台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民族文化、扶贫开发等专项规划,在规划的统一引领下有序推进试验区建设。建议成立由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牵头,国家有关部门和湘鄂渝黔四省市主管领导参加的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信息交互、利益补偿、效益分享、评价激励、行为约束和督查考核机制,坚持试点示范、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积累经验、全面铺开,实现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加快公路、铁路、航空等大空间、多层次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着力构建联通区域内各市州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贵阳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和对接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的高铁、高速通道,打造环区域内两小时、环区域外中心城市五小时大交通经济圈。航空方面,重点支持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扩建和航空口岸建设,尽快实现“落地签证”,开通国际定期航班。铁路方面,加快建设渝长(重庆至长沙)客运专线。这是贯通国家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武陵山区中心区域的重要通道,更是武陵山区旅游精品线路的主要通道,请求国家尽早批准立项建设。高速公路方面,请求国家支持怀化至铜仁180公里、张家界至黔江220公里、张家界至龙山120公里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畅通完善的域内高速循环。其他具体项目分别为:高速公路:①重庆经黔江、成丰、来凤、龙山、桑植、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②安康经恩施至张家界高速公路,③吉首经秀山、沿河、德江至遵义,④凯里经三穗、天柱、靖州、绥宁、新宁至永州高速公路,⑤张家界经慈利、澧县、荆州至武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①长沙经张家界、黔江至重庆高铁,②张家界经常德、澧县、荆州至武汉高铁。铁路:①怀化经安化、常德、岳阳至武汉,②凯里经台江、剑河、锦屏、靖州、绥宁、武冈、永州至厦门,③张家界经石门、长阳至宜昌。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整治与水体环境保育工程,进一步强化水源地保护与水污染治理,严格限制水能资源的不适当开发,推进农村中小型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的整修扩容,加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面提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与防洪避灾功能。重点实施涔天河水库、吉首大兴寨、古阳河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六都寨、大圳、张家界、溆水、酉水等5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3、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科学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新能源,加快新兴能源的源点基地工程建设。全面推广大型服务设施装备中地热与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提高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普及率,探索适宜性景区风能资源开发的建设试点。重点加强自治州500千伏变电站和自治州至牌楼、宝庆电厂至长阳铺等5 00千伏线路建设工程,加强城步、吉首、永定、溆浦等220千伏输配电工程建设。争取管道天然气覆盖整个湘西地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一体化规划、网络化敷设、数字化管理、最优化服务原则,扩大现代通信覆盖地域,引导并促进公共服务模式与本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和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力争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进一步完善县区级电子政务。

(三)、围绕扶贫开发,制定重点支持政策。武陵山区基础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必须围绕扶贫开发加强政策支持。

1、在重大建设项目上对武陵地区重点倾斜并免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近年来,国家和省支持民族地区包括武陵山区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求地方配套一定比例资金,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巨大包袱和压力,由于资金缺口大需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七条规定:由国家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担配套资金的,适当降低配套资金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和财政困难县确实无力负担的,免除配套资金。但在现实中,这项优惠政策难以执行到位。请求国家在扶持武陵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零配套政策。

2、强化财政税收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武陵山区均衡性转移付,逐年提高武陵山区发展专项资金数额,保证对武陵山区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每年保持一定比例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应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逐年提高社会事业支出比重。增设新的扶贫专项资金,补助区域内贫困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培训劳动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国税的地方留成,对湖南武陵山地区的企业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可由地方参与分享,加大矿产、水电、油气等资源的地方分享比例。

3、加强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对湖南武陵山地区进行专项建设和发展贷款,对贷款额度和利息均实行最优惠政策,保证区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支持在湖南武陵山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大力发展农村村镇银行,加大农村小额贷款力度,扩大区域内投融资平台;支持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参股,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鼓励大型金融保险机构在武陵山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大项目投资力度,逐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性投资,提高国家和省各类专项资金投入湖南武陵山地区的比重,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

4、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实施积极土地政策,土地年度计划指标向湘西地区适度倾斜。进一步简化用地审批程序,保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适当降低园区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武陵山区上缴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通过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全额返还。加大对湘西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立足区域资源,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武陵山区资源丰富,但发展一直较慢,原因之一是没有大产业项目的牵引和带动。请求国家在重大建设项目上对这一区域进行重点倾斜,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资源开发、新型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国家重点示范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导向,在武陵山民族地区每个地市州各布局1.2个年产值百亿元左右的大项目,逐步形成武陵山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使区域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1、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湖南武陵山地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作为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统筹规划建设,联合开

发市场,统一运行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成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重点突出张家界、崀山两大世界遗产品牌,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产品,将湘西地区建设成为国内外驰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张家界旅游龙头,突出两大世界遗产品牌。强化市州之间、景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整合发展。推进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和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2、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型农业。利用湖南武陵山地区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木、农产品、中医药等产业,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大力扶持林副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快建设优势农林产业带,重点建设一批万亩以上连片良种繁育基地,实施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粮食产能工程、油茶示范基地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二是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湘酒鬼、老爹农科、鹤盛原烟、辣妹子食品、亚华乳业、汇源果汁、富桥牛肉等骨干企业;三是休闲农业、生态园艺和乡村旅游。

3、支持发展加工制造产业。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建设中药材市场、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中心、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促进矿产品加工产业由“资源型”向创新型发展,打造矿产资源的精深产业链。鼓励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湘西地区建设成为重要的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4、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药材加工及配套中药材市场、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中心、中药材种植基地)、特色工艺品产业基地(少数民族牛羊皮手工制品、首饰挂饰、布艺、木雕等工艺品)、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杂交稻制种基地,优质烟草、茶叶、油茶基地,反季节蔬菜、山野菜等蔬菜基地,山地肉制品生产基地、林果品生产基地、大鲵等特色养殖加工开发基地)、锰、锌等矿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湘西是中国及世界最大的有机富硒猕猴桃主产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是由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湘投控股集团湘江产业投资公司、湘西武陵投资公司等战略合作者共同组建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猕猴桃、杜仲等湘西特色植物资源综合开发,注册资本8200万元。公司已将一个小小的猕猴桃开发出果王素、猕猴桃祛斑油、果粒果汁、果脯、果籽饼干等4大类3 0多个精深加工产品,成为中国及世界猕猴桃精深加工的领军企业。近年来,杜仲综合利用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将杜仲综合利用示范列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20]1年中央投资支持项目。2011年,科技部将杜仲等“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为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2005年,卫生部将杜仲叶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9年,卫生部将杜仲籽油列为新资源食品,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高端食用油。我国橡胶年需求量约为6007万吨,国产橡胶仅60万吨,橡胶已为我国急需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2011年3月,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与22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杜仲胶产业创新联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等专家建议国家建设120万吨杜仲胶原料林基地,建议国家将大力发展猕猴桃、杜仲产业作为实现武陵山区跨跃式发展重大特色优势产业给予重点支持,在湘西等武陵山区实施年产1 0万吨杜仲胶综合开发示范项目。

5、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改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加大对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发掘、研究与保护的力度;发掘和保护武陵山地区特色民族文化、老区红色文化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扶持各市州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博物馆建设,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加大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研究与保护力度,着力打造里耶秦简、桑植民歌等民族文化名片。

(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成低碳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把武陵山区整体作为国家适度开发区和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专项转移支付,对武陵山区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出的贡献给予合理补偿;对国防重地区域给予重点补偿;提高中央财政对长防林、天然林、石漠化治理抚育林等生态林的补助标准;将武陵山区规划为国际低碳生态文明示范区,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模式,确保其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的最大化与长远化。

(六)、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

1、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家支持我省基础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向湘西地区倾斜。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积极争取湘西地区高校纳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争取对吉首大学实行部省共建,重点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支持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建设。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政府主导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农村和城镇社区为重点,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实现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改革卫生体制,增强公共安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支持每个县改扩建一所县级综合医院,优先支持湘西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公有周转房。继续实施城市三级医院与湘西地区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逐步提高医保筹资水平及政府补助标准。改善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条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3、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社会救助体制,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区域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充分就业。积极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步伐,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加大对湘西地区减灾救灾、社区建设、优抚、军休安置、老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各项民生保障资金向湘西地区重点倾斜。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七)、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武陵山区干部特别是武陵山区县级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与任用,加大武陵山区县级领导干部与省直部门、省内发达地区干部交流任职力度。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武陵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生力军。

(八)、将邵阳市整体纳入协作区范畴。湖南省邵阳市一共12个县市区已经大部分纳入规划,但国家初步规划中,尚有邵阳、新邵、邵东3县未全部纳入。邵阳市整体是一个贫困落后地区。人均主要指标在全省、全国严重滞后。2010年,全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为8857元和679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3.8%、25.2%;城乡居民收入为10672元和3551元,分别为全省的70.8%、72.3%,排全省14个市州之末,与湖北恩施、重庆黔江等贫困山区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目前,邵阳是我省湘西地区开发范围,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从地理位置看,邵阳市整体属于武陵山核心区和边缘区。地形地貌多属大山区、深山区,有8个革命老区县、6个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3个国贫县、5个省贫县。境内有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等39个少数民族,多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国家早在1990年成立的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就包括湖南湘西州、张家界、怀化、贵州铜仁、重庆酉阳以及邵阳全境。将邵阳市整体纳入、实施同步开发,有利于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各种要素的配置,有利于开发步调的一致、开发合力的形成。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 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 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因素,即人 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 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中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 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开始形成,宋代茶文化达于兴盛。明、清茶文化已经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 “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 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 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 从“嚼”到“饮”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从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开始吃茶叶了。《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东汉壹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唐代储光羲曾专门写过《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尝名茶龙井虾仁。慈禧

太后则喜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云南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吃凉拌茶的 习俗。 从生煮羮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 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决定 因素。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羮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 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国已出现了茶叶的 简单加工,把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 萌芽。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做饼已经逐渐完善,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 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受到 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 青散茶大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 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 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

6.南安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津贴暂行办法

南安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津贴暂行办法 为深入推进人才“港湾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南安创新创业,根据《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泉委发〔2017〕6号)、《中共南安市委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南安市人才“港湾计划”的实施意见》(南委发〔2017〕3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适用对象 本办法适用于根据《南安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评审规定(试行)》认定的高层次人才。 二、生活津贴 高层次人才根据其个人积分享受生活津贴,一个积分对应一元。高层次人才的人才积分总分=基础分+贡献分+企业评价分+服务年限分-扣分,其中,第一至第六层次人才的基础分分别为8000分、4000分、2000分、1000分、750分、300分。 (一)高层次人才经认定后次月起,享受政府发放的生活津贴,在第一个年度内,每月津贴标准为基础分相应金额。每年度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同,在经认定后的前两个年度内,每月津贴标准为基础分相应金额。 (二)自认定后的第二年度起(或每年度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并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同,从经过认定后的第三个年度起),生活津贴按以下标准发放: 1. 前一个年度积分总分-基础分≤0分的,该年度不享受生活

津贴。 2. 0分<前一个年度积分总分-基础分<30分的,该年度每月享受的生活津贴为其获得的积分的一半的相应金额。 3. 前一个年度积分总分-基础分≥30分的,该年度每月可享受的生活津贴为其获得的积分的相应金额。 三、申请及发放程序 (一)南安市就业和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南安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开通“南安智酷”信息化平台,用人单位每年1月10日前统一为高层次人才提出网上积分申请。 (二)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每年1月15日前,对用人单位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南安市就业和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南安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于1月25日前复核完毕。经市人社局审核、市委人才办核准后,在南安相应人才网站和“南安人才视觉”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三)经公示无异议的,按规定程序发放生活津贴。(南安市高层次人才积分申请和生活津贴发放流程图见附件) 四、其他 (一)以“柔性引才”方式来南安市企业服务的,且每年来南安市在用人单位工作3个月以上,可申报相应层次及积分,当年度每月享受的生活津贴数额等于其获得的积分数额的一半所对应的金额。 (二)已享受南安市其他人才生活津贴的,根据“就高从优不重复”原则,给予享受相应待遇。 (三)南安市在站博士后享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现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 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 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 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 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岀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 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 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 “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 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岀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3、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 的关系。 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岀之。茶以物质形式岀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 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概括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茶经》。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一个空前的高度,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 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 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 如“武阳”一类的 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 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 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 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 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 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 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 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 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 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 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 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 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 发展。 茶道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茶联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艺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 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 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 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 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看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还看了:

中国茶文化历史

课程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正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

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舍着《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二、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受到当时兴起的“文化热”大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研究也得到迅 速发展,并很快建立起茶文化研究机构、学会、团体等。 中国茶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大陆已有湖北、四川、浙江、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等省级茶文化学会或协会成立,还有湖州、广州、昆明、思茅、桂林、宁波、绍兴、抚顺、汕头等市级茶文化 学会和协会的成立。这些研究机构和学会、协会、团体的建立,对 开展茶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动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起到了积 极作用。 (二)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著 综观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发表了数千篇茶文化论文。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代表,该刊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茶文化杂志,每期约300页,刊发 各类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辑,现已出31辑,计约发表文章4000篇。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 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 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三)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茶史研究、茶 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四个方面。

1、茶史研究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茶学宗师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朱 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也为茶史学科建设 作出重要贡献。 郭孟良的《中国茶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是一部简明的 中国茶史读本。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辑的《中国茶叶五千年》(人民出 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编年体的中国茶史著作,对近现代茶界大事 记载尤详。 断代茶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廖宝秀的《宋代吃茶法与茶器之研究》(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96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北京:学海出版社1999年),丁 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孙洪升 《唐宋茶业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还有少量 地方茶史著作如《浙江省茶叶志》、《四川茶业史》等。另外,一 些综合性茶著如《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 化大辞典》中也涉及到中国茶史的内容。 各种杂志上还发表了一批关于中国茶史的研究论文。 当前中国茶史研究的趋势,一是专门史研究,二是断代史的研究,三是综合研究,朝茶学通史方向发展。茶史研究的时间跨度基本集 中于古代(清代及其以前),对20世纪中国茶史的研究则非常不够。 然而20世纪是中国茶学、茶叶科技发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个世纪,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 诚如凯亚所说,中国茶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关先秦的茶史,扑朔迷离;汉魏两晋南北朝茶史,语焉 不详;中华民国茶史,新中国50年茶史,亦待补阙如之憾;至今尚无 一部涵盖中华民国、新中国50年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茶史著作。 除陆羽、吴觉农外,古今众多杰出茶人尚无传记。中国茶史研究中 还存在着许多缺憾和空白,亟待从学术上去填补、开拓。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 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陆

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 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

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 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 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 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 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 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 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 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 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 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 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 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 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 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

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论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 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 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 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 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 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 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 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 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 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 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 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 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 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

余杭区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申请表

余杭区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申请表

《余杭区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申请表》提交材料及填表须知 一、本表须附报下列材料 1、申请人及配偶身份证件复印件。 2、申请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户口簿(包括首页)复印件或有效户籍证明原件(外籍人士提供永久居留证或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 3、申请人及家庭成员婚姻状况证明:已婚的,提供结婚证复印件;离异的,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或民事调解书(判决书);未婚的,由个人出具婚姻状况具结书;丧偶的,提供配偶死亡证明。 4、申请人需提供由公积金分中心出具的区内连续缴纳6个月(含)以上公积金证明或人力社保局出具的区内连续缴纳6个月(含)以上社会保险费证明。其中申请E、F类社会保险费证明可由区人力社保局统一出具。 5、在余杭区用人单位工作满3年(含)以上合同复印件或与余杭区用人单位签订5年(含)以上全职正式聘用服务合同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复印件;如属创业人员的,提供余杭区营业执照和6个月(含)以上完税证明。 6、申请人配偶属现役或转业军人的,需提供军队住房情况证明原件。 7、我区原属农业户口需提供批地建房证明及农民多高层公寓证明。 8、单位或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必须上交原件;所提供的复印件均需所在单位核对原件并盖章确认 二、填表说明 1、“申请人证件类别”栏:一般是指身份证、户口本、军官证、士官证、浙江省红卡、外籍人才永久居留证等。 2、“申请人婚姻状况”栏:按“已婚”、“未婚”、“离异”、“再婚”、“丧偶”填写。 3、“申请人户籍类型”栏:请在对应的“□”打“√” 4、“申请人人才类别”栏:根据本人申请人才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填写。 5、“申请人单位性质”:是指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财政适当补助事业单位、经费自理事业单位、其他,申请人按企业情况自行填写。 6、“申请人工作情况”栏:请在对应的“□”打“√” 7、“申请人单位初审意见”栏:由单位签意见并加盖公章。 8、“镇、街道(开发区)审核意见或主管部门审查意见”等栏:个人及申报单位不要填写,由镇、街(开发区)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后填写意见并签章。 9、本表一式两份,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按填表说明要求完整填报并不得涂改。 三、其他 1.属区内无房户的,机关和财政补助事业单位人才的购房补贴所需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其他单位由区财政承担70%,用人单位承担30%。 2.属区内有房户的,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购房款25%,金额由区财政全额承担。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 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 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 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 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 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 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 范畴。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 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 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 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 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 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 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品种 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 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 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 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 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 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 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 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 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 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 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 大的原因。 形成与发展 综述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 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 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 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 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 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 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 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 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 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功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