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橙红年代评价

橙红年代评价

橙红年代评价
橙红年代评价

橙红年代评价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史称虎门销烟。一百八十年前,中国与毒品的战争就已经打响了,今年由华策克顿旗下宽厚文化、金盾影视文化中心出品,刘新执导,陈伟霆、马思纯领衔主演的都市刑侦剧《橙红年代》在9月17日与毒品“宣战”。

该剧改编自骁骑校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平凡男孩刘子光在一场巧合之下与老乡聂万峰结为拜把兄弟,后来刘子光因为一场意外失忆,聂万峰则成为了M国最大的大毒枭。回到家乡的刘子光在江北公安遇见了女警胡蓉,两人相识相恋,最终在江北公安队伍的整体布局下,二人与江北警察警民携手,将大毒枭以及其他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胡蓉、刘子光等人用热血和汗水共同维护了社会的安宁与和谐,谱写出一曲公安英雄和新时代百姓群像交相辉映的正能量乐章。作品表现出的主题,如一轮正日当空的橙红烈日,折射出一个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繁荣大时代。

电影级质感,匠心创作佳品

《橙红年代》集结了业内一线的制作团队,力求在制作上打造电影级质感。从前几集呈现出的画面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武打戏、情感戏还是日常戏,画质都是是偏向柔和、精

细的。而为了呈现更好的观看效果,剧组在道具的运用上也是非常的“财大气粗”。比如片中的几场城市追车戏,车与车实打实的碰撞在一起,整个场景采用多镜头展现,画面连贯自然,激情刺激、毫不含糊,令人大呼过瘾。

不过随着各种类型电视剧的“层出不穷”,博得观众们喜爱的卖点已经不单单是制作手法了,故事内容与剧情节奏等都成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而《橙红年代》在这一环节上显然又是一场胜仗。前几集每集都蕴含着非常大的信息量,剧情进展的节奏也很快,叙事毫不啰嗦,观看时根本不会想要快进或如何,所以在抓住观众看点和情绪这一方面上,剧组做的非常漂亮。

正所谓大国工匠,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的建设上,在精神食粮的打造上也是丝毫不含糊。《橙红年代》将情感、武打、刑侦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巧妙地切入当下社会关注的缉毒焦点。该剧改编自17K小说网络大神级作家骁骑校的同名都市激战题材小说,原著不仅是首部参评茅盾文学奖的网络小说,更是国内首部点击过亿的网络都市小说,累计点击量超2亿,豆瓣读书评分高达8.3分。

多层光环笼罩之下,该剧拍摄还未结束,便赢得了《新周刊》主办的“2017中国视频榜”年度期待电视剧奖项,并多次登顶德塔文数据待播剧景气指数榜,是以《橙红年代》未播先火,收获了大批量的粉丝。不过拥有大量的原著粉丝

是优点也是挑战,稍微处理不当就会背上一个“毁原著”的黑锅;但如果照葫芦画瓢没有一点改变,又会被扣上一顶“死板”的帽子。所以如何寻找平衡点,怎样在保住原著粉丝的同时吸引大量新粉,不仅是《橙红年代》面临的难题,也是当下IP影视化的难题。

不过这次《橙红年代》邀请到多位实力编辑担任文学统筹,包括曾经担任国际艾美奖评委的华策集团旗下克顿传媒研发中心总经理李训愚、打造过多部优秀热血战争影视剧的王成刚以及擅长热血青春题材的编剧祝明,他们纷纷为该剧献上了自己的“锦囊妙计”,新锐导演十一月及其团队也加

入到编剧策划当中,新老联手,实力不容小觑,用匠心创造佳品。

现实主义题材,歌颂时代精神

《橙红年代》中不仅有令人深恶痛绝、阴狠狡诈的大毒枭,还有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的贩毒杀手,他们吸毒时疯狂,杀人时冷血,数钱时贪婪,这一个个鲜活的反派人物,这一件件天理不容的坏事,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缉毒”这一任务究竟有多重,人民警察身上担当的责任有多重,我们的幸福和平安多么的不易。剧中有公安干警努力践行使命、捍卫正义的热血担当,也有青年警察不畏邪恶势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毒品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他们流淌的血水、坚毅的神情以及永不退缩的态度,仿佛热浪一般翻涌在看客

的胸膛,令人热血沸腾。这些不仅仅是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爆款点,也更加的贴近生活。观众通过剧情深入公安干警的生活,看着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能够更加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

《橙红年代》不仅主推“缉毒”正能量,其中还穿插有温馨治愈的爱情故事。身份的不同,经历的不同,都没有阻拦胡蓉与刘子光走到一起,他们的嬉笑亲昵,他们的误会争吵,他们的恩爱甜蜜都仿佛是丝丝暖流注入到人们心间,使剧中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也使故事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紧张与急迫。而这样的爱情剧情,也是年轻观众们想要看到的。

导演刘新说:“好故事是真正的标准,不在于电影还是电视剧,IP或是原著,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将情怀和感情融入其中。”在现实主义题材剧集与年轻化的审美视角相融渐成主流的当下,多元化的满足观众需求,《橙红年代》可以说是一部将二者漂亮结合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了。

现实主义题材以何种手段出招才能造就出爆款?除了

关照现实,聚焦当下热点,实现深入采风等,更重要的是如何向观众准确地传达。演员作为横跨双方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

这次饰演主角刘子光的陈伟霆,彻底打破之前“高富帅”的公子形象,完全看不出佛爷(《老九门》)、时樾(《南方有乔木》)亦或是幽冥(《爵迹》)的影子,对他来说这是一个

全新的角色,也是一此外全新的挑战。古铜色的皮肤,棱角分明的脸庞,凌厉的目光,刘子光失忆前与失忆后两种形象的巨大反差,都让他毫无保留的呈现了出来。同样,饰演剧中最大反派BOSS的刘奕君,演技也是非常炸裂。他一方面是M国最大的毒枭,所有黑暗事件背后的主导者,另一方面又是江北有名的企业家、富豪、慈善家,凭借高超的演技,刘奕君在完全对立的两种身份,“好人”与“坏人”之间游刃有余的转换。

除此之外,《橙红年代》中的“桥梁”还有精细与发人深省的台词。不管是黄振武一直相信的:警察多了,坏人少了,这个世界就安全了。还是刘子光父亲一直念叨着的:坏人的猖狂是因为好人的沉默。虽然简短,但是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就像现在猖獗的霸座行为,如果人们不站出来,不大声的呵斥和制止这样的行为,以后又有谁还会去买一张票呢?抢占就得了。

上帝视角,毫无悬念成败笔

不过《橙红年代》其实算是成也改编败也改编。剧本虽然打磨了两年,但是大纲却修改了九次。像胡蓉本来只是女三号,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女主,而之前刘子光的正牌女友则被直接“咔嚓”掉了。谈到胡蓉,马思纯在剧中的表现也有些欠佳,有网友评价《橙红年代》就是在看陈伟霆的颜值,以及胡蓉的面瘫。不过这两点都是“无关痛痒”的,最致命

的一点是剧情前两集的安排。

前两集以非常快的叙事节奏将刘子光与聂万峰的兄弟情义以及两人过去的故事叙述完毕,第四集就是刘子光失忆相遇胡蓉,这相当于提前将后面四十多集的故事来了一个大剧透。虽然观众也会代入故事,但是那种悬疑、好奇的气氛没有了,毫无悬念的上帝视角让观众们失去了找寻答案的机会,也失去了刑侦剧应有的感觉。

生活中有得必有失,综合来看,《橙红年代》还是得大于失。匠心制作团队、全年龄段主演阵容、大剧制作、现实主义题材、正义热血,所有的“佳肴”合在一起,构成了《橙红年代》这一桌精品的“满汉全席”。现在该剧已经结局,刘子光不懈追逐梦想,与胡蓉并肩奋斗的故事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然剧集终有结尾,但是《橙红年代》所表达的励志精神与正义感对观众的影响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他们的热血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后真相时代 二、网络舆论为何反转? 1.媒体的报道错位 网络传播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复杂性和主观性等特征,使得各类信息聚集,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根据CNNIC第42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7%和25.1%;受过大专、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0.0%和10.6%。网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在面对冗余的信息环境时,不具备良好的信息辨识能力。 微博@澎湃视频率先发布【疑因妻子被撞,水务局人员泳池内打男童】这一标题的新闻,避重就轻,突出安医生丈夫的公务员身份,使得舆论迅速聚焦于“水务局员工”这一话题,网民开始进行网络舆论大讨论。@澎湃视频作为微博上具有较多粉丝、影响力大的账号,通过议程设置,设置网民的舆论话题。从案例事件中可以发现,事件一经曝光,真相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一些自媒体大V便陆续登场,这些“意见领袖”制造出抓住网民情绪的推文巧妙设置了受众的议程,将焦点放在“公务员”身份上,激起网民情绪。 2.碎片化事实引发的全民脑补 互联网时代,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表达者,网民获得了表达意见的机会和能力,开始参与到网络传播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受众话语权力的提高有利于民意的表达,但另一方面也极易造成网络暴力。 在事件刚刚发生时,由于网络媒体的不实报道,网民纷纷指责安医生及其丈夫。而之后,男孩家长将视频片段发到网上,使得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而视频中,并没有体现男孩“冒犯”安医生,只有安医生丈夫殴打孩子的一幕。但在新京报我们视频曝光当日全部监控录像后,网友开始一边倒地谴责13岁男生及其家长。“13岁的男孩已经不是小孩了”,“现在一条人命被你们活生生逼死了”。网络舆论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无反转不新闻”、“坐等反转”成为一些人对待新闻报道的态度。 在事实不明,结论不清的情况下,很多网民便已经开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言辞激烈地对当事人进行大量舆论审判。当获知真相的成本越来越高,对事件带入自身情感的解读便成为首选,议论的焦点围绕着碎片化的信息展开。在互联网中,情绪化的言论拥有广阔的生存土壤,比起追问事实的真相,人们更迫切地想要宣泄自身的情绪。

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

(二).媒体和"后真相"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呢? 陈龙(2017)解释道,社交媒体乱象是后真相时代的主要推手,其颠覆媒体固有价值观的行为突出地表现为以下: 一是被商业逻辑主宰的社交媒体界面充斥着谎言和假新闻。 二是社交媒体没有社会责任,在虚拟公共空间,人们为换取点击率不断降低底线,发布你想知道的内容来迎合原有观点,加强偏见,导向极化社会,由此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异化。 由于社交媒体天然的传播属性,比严肃的事实报道,以惊惧愤怒或惧怕为情感色彩的消息总能得到更广泛传播,中立客观的报道难得到共鸣。符合既定口味的大量同质化信息将人们包在过滤气泡中,不明事理的人看到的内容越多,自身越偏执,造成群体非理性情绪不断蔓延强化。 (三)“后真相”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危机和新闻价值的改变 南塬飞雪,胡翼青(2017)新闻专业主义在后真相时代存在的危机就是公众不再以真相作为自己观念和行动的起点,代之以体验诚意和狂欢。受众不关心真相,甘愿陷在变动不安的情绪和立场的狂欢中不可自拔,在没有事实依据前提下不负责任地发表意见。今天的受众不适合被继续假定为具有足够信息素养和理性的思想者,而是分散的,懒于自行思考的个体。“新闻游牧者”以自我为中心,在多个平台间切换,找到需要的新闻。 四、论文提纲 一、概述“后真相时代”含义和杭州保姆纵火杀人案的舆情反转 (一)何为“后真相时代” (二)杭州保姆纵火杀人案中网络言论的历经阶段(截止至2017年8月) 1.杭州豪宅失火,4人遇难,舆论震惊 2.保姆被爆曾盗窃、赌博, 二、浅析当下时代“舆情反转”现象的成因 (一)信息技术发展与国民素质落后之间的矛盾 网民造谣男主人林生斌与保姆之间的关系 (二)大数据时代的情感倾向 男主人林生斌与其家人的完美人设赢得舆论导向 (三)对时效性的过度追求与“把关人”的缺失,丢弃了新闻的真实性 (四)自媒体时代下受众的狂欢 1. 喧嚣的负面情绪发泄,对保姆实施“网络暴力”。 2.物业管理、消防隐患等引发的集体不安全感 三、“舆情反转”现象的反思与启示 (一)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把关人”机制的落实 (二)主流媒体的带头作用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现象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1), 1965-197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09556989.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109556989.html,/10.12677/ass.2019.811269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Public Opinion Trial in the Post-Truth Era Zhengyun Shao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7th, 2019; accepted: Nov. 20th, 2019; published: Nov. 27th, 201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riticism of the “keyboard man” group has raised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opi-nion trial” issue. The consequences include rumors, violence and an increasingly frequent reversal of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public opinion trial through social events such as the case of Chongqing bus. It is found that the “keyboard man” phenomenon is the interwoven results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forces. Public opinion will be influenced by personal motivation such as self-presentation, and there might be a confirmatory bias.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 media and fact digging is the hotbed of rum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individualization of social media and group polarization lead to intensified public opin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a clear line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judicial procedure, and publicize the law through social events;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we-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to create di-alogue and provide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guide public opinion care instead of public opinion trial, and relieve public sentiment. Keywords Social Media, Post-Truth, Public Opinion Trial, Group Polarization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现象研究 邵正韵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7日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17-后真相时代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17-后真相时代 从小你我就被教育要诚实,所谓的诚实,一般来说就是对真相要敏感,不要说谎。 长大后,你我进一步明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做到真诚,这样才能维持长久的友好感情。 而现在,作者却告诉你我,人类其实一直都活在后真相时代。尤其是今天这个骇人的后真相时代。 所谓的后真相,简单地理解,就是用谎言来掩盖事实,达到一种利己的目的。听上去很糟糕的行为,事实上遍布你我周围,每时每刻、随处可见。 比如,从小看到大的广告,不管是广告插播电视剧,还是电视剧插播广告,耳濡目染,以至于都不觉得哪里不对劲,看到周围的人那么说、那么做,索性也就那样认为了。因为,追寻真相是相当花时间的。 从石器时代开始,拥有讲故事能力和虚构能力的智人,就已经开始运用某种不断自我强化的神话来进行团队合作。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神话,就是《圣经》,其中记载的大多也都是故事,而且是由我们人类所写,只是经过千年的传颂之后,早已被很多人当做是不容置疑的美谈

了。 宗教就是这样诞生的。 如果只有1000个人,相信某个编造的故事,相信一个月,这是假新闻。但如果是10亿人,相信某个编造的故事,相信1000年,这就成了宗教信仰,而且会警告所有其他人不准说这是“假新闻”。 当然,在宗教的启发下,催生出很多有益社会发展的公共设施,比如医院、学校、桥梁,这是宗教积极正向的一面。反面是,因为宗教的默许,曾经发生过不止一次,灾难般的不必要的战争。 比如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下,催生的对天皇的狂热信仰,造成了很多触目惊心的惨案。而真相,往往都在时过境迁之后才被公之于众,并广为接受。比如1931年,日军借口遭到攻击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的血泪史你我都耳熟能详。 可以看到,这种虚构的故事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团结人心。我们平常玩的游戏、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可以团结人心,帮助建立个人身份认同、巩固大规模的社群。国家和宗教,在作者看来,就像是打了类固醇的足球俱乐部。 我们把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拿来努力控制世界,而非努力理解世界;而且就算我们努力理解世界,通常也是为了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09556989.html,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作者:钱毅君孙愈中 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4期 【内容提要】进入后真相时代后,新闻传播不再被传统主流媒体和专业记者所垄断,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传播行为复杂化,导致新闻传播活动中经常发生事实与真相缺失现象,情感宣泄与观点阐述大行其道。本文认为,传统主流媒体要在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人机协作与人机共生等途径,依托固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与自媒体争夺受众,把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有效地贯穿到新闻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之中,并根据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牢牢把住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杜绝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被忽视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传播主体 ;传播行为 ;新闻真实性 ;挑战与坚守 早在2004年,美国学者拉尔夫·凯伊斯就正式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既有客观事实也有谎言,同时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现实”,那就是信息内容不完全客观但也不完全虚构,而是一种包含个人情绪化在内的事实。①在后真相时代,传者主体的全民化和部分自媒體人及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缺乏,使传播伦理的认知模式被严重歪曲,大量不顾事实真相的信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对此,笔者拟从三个层面对后真相时代怎样看待、应对、处理新闻真实性挑战与坚守关系的变化进行一番探讨。 一、从专业记者到全民记者,如何看待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传播行为复杂化 “后真相”是入选《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②网络语境下,新闻传播的主体已由专业记者扩展到了全民记者。大量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没有专业记者那样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把关、导向等意识不会像专业记者那样强,因此对传播伦理底线的踩踏和传播法规红线的跨越现象就经常有所发生。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情况下,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各种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并能够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传播。由于他们与专业记者不同,媒介素养不高,传播的新闻信息失实情况就非常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掌握新传播技术的普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新闻信息,很多热点事件,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经常早于专业记者在场,专业记者无法与他们比拼时效。”③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许多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权已不再在报纸记者、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手里,而是被众多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所夺走。除首发权外,新闻事件的解读权,也不再为专业记者所掌控。这一方面促使了新闻信息的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2019年高考作文预测“:后真相”时代真相何在

2019年高考作文预测:“后真相”时代真相何在 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想变得越来越次要。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优秀作文】 “后真相”时代真相何在 “后真相”,这个词当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学者的议论,德国语言协会还将这个词评为德国2016年度热词。在近日闭幕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中,这一热词不仅是慕安会年度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之一,也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 过去一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多次提及这个词。她说:“我们生在‘后真相’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所感兴趣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德国语言协会也提到这一点。换而言之,比起基于新闻事实引发个人思考,人们更愿意从主观臆断去“重塑”甚至“扭曲”新闻事实。 正是在大众“后真相”心理的驱使下,主观想法压过了客观事实。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自媒体纷纷涌现。人人都可报道事件、表达观点,借由社交网络的便利,迅速掀起话题。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舆论极易朝着不理性的方向发展。 政治家和学者们对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政治话题讨论感到忧心。以脸谱网上的讨论为例,频繁可见“肆意的放纵言语”,“缺乏理性的沟通基础”。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认为,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甚至还未核实,“很多人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了证据”。 在这一大背景下,网络社交媒体的真实性已经引起大众质疑。去年底,德国期刊出版商协会委托阿伦斯巴赫民意研究所,就了解媒体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对1458人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显示,传统期刊的可信度要远远大于诸如脸谱网和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体。在16岁以上的调查者中,69%选择阅读不同的报纸杂志就同一事件进行的报道,综合理解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另有8%的受访者选择相信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此外,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