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平台设计

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

1.1 平台功能结构

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管理、控制、配置、传输

管理、安全接口

数据需方

数据库应用数据层接口

应用层接口数据转换

传输管理接口适配

共享交换

数据供方数据库应用

数据层接口应用层接口数据转换传输管理接口适配传输传输数据压缩加解密故障检测

协议管理传输控制连接共享数据解析数据转换数据模板服务管理运行管理部署管理数据路由会话控制

会话策略会话模式系统日志共享交换共享交换共享交换

功能流程说明:

数据供需方的接口数据系统:为了满足应用层交换和数据层交换,交换代理必须有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连接和接口适配功能,数据代理必须有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

数据传输: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和传输性能,必须有传输管理功能,包括了传输协议管理和控制,传输过程控、数据传输加密、压缩、网络故障检测和连接共享等功能。

数据整合协同平台:

会话管理:为了能提供数据的交换方式如主动(推)、被动(拉);支持定时和实时策略,支持超时控制管理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必须有会话策略、会话控制和管理功能。

数据管理:为了数据能按标准进行交换,能按照部署的路由规则进行交换,必须有数据路由、数据模板管理、数据解析、数据转换等功能。

系统管理功能:同时数据交换平台还应该提供服务管理功能,包括运行管理,部署管理,服务管理,系统日志等功能

为了和安全平台结合,还必须有与安全平台的接口设计功能。

1.2 设计原则

1.2.1 安全高效的数据交换

XMA整合协同平台底层采用消息中间件技术,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在应用层基于服务,实现数据交换,必须支持数据采集、数据汇总、数据分发、数据更新通知、数据转发、数据转换。支持实时、定时、按需的数据交换方式。支持多种数据源,提供身份验证、用户授权、传输加密、数据完整性、数据可信性、数据有效性的支持。支持数据分段传输、数据压缩/解压缩、数据缓存等。

1.2.1.1 规范的数据共享访问

共享数据是一个公共的资源,可以供多个业务系统同时使用。对公共数据的访问必须经过用户的验证授权访问。此外,还需要从数据中心运作的流程、规程制度等方面确保共享数据不被用于非法途径。

1.2.1.1.1 安全可靠性

由于各个业务部门间交换的数据文件含许多敏感信息,所以对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就十分严格。XMA整合协同平台必须提供安全机制保证数据交换信息的完整性、数据交换信息的机密性。XMA整合协同平台必须能有效的与安全认证平台结合。通过安全认证平台和XMA整合协同平台,能够保护交换信息内容免遭拦截或非法修改。

1.2.1.1.2 高可用性

随着项目工程的推进,需要数据交换的部门会越来越多,XMA整合协同平台需要对负载平衡的支持,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上可以添加主机的方式提高整体计算能力,进行面向服务的适应性负载平衡。

1.2.1.1.3 可维护性

XMA整合协同平台具有日志监控功能,通过数据服务日志可以记录、跟踪数据交换的细节。日志可以用于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亦可以用于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故障处理、系统开发调试、交易跟踪。对数据服务进行监控管理,用户权限管理,运行日志查看,性能统计。

1.3 信息共享功能

1.3.1.1.1 数据汇总

支持各个分支数据源汇总数据到数据中心。采集公共数据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汇总的过程,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将各业务部门的公共数据采集回来,汇集到数据中心的缓存数据库。经过数据管理系统的比对、校验、转换得到一致的数据。

1.3.1.1.2 数据分发

数据分发是从数据中心的角度,主动向各数据使用方提供数据的过程。通过公开数据服务,依照数据使用权限的规则,从数据中心把数据分发到各个数据使用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信息联动。

1.3.1.1.3 数据存取访问

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实时按需的数据存取访问服务,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以XML作为标准数据格式,通过标准的Web服务对各种技术平台提供访问支持。

1.3.1.1.4 数据转换

数据交换服务可以把某个数据库的数据转换成标准XML数据集。通过数据转换模块,实现对各种异构数据转换到统一标准规范、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公共数据。

1.3.1.1.5 任务定制

数据接口系统应该允许用户自己配置和管理相关的服务,如:数据提取服务、数据发送服务、数据接收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等。

1.3.1.1.6 支持用户自定义接口

数据接口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提供一些可扩充的接口以及二次开发接口,支持用户基于这些接口来定义自己的特色服务。

1.3.1.1.7 支持监控管理

对数据服务进行监控管理,用户权限管理,运行日志查看,性能统计。通过数据服务日志可以记录、跟踪数据交换的细节。对数据交换节点进行管理,提供安全策略指南、服务器安全管理配置。

1.3.1.2信息交换方式

XMA整合协同平台可以支持不同方式的机构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协同,主要包括:

基于Web Services服务的方式用于外部机构与中心平台间的实时交换;

基于数据库接口的方式用于内部系统间实时或非实时交换;

基于文件交换的方式用于外部或内部系统间非实时批量交换。

1.4 基于Web Services服务的方式

基于WebServices服务的数据交换方式主要用于外部机构部门与数据中心

间实时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应用。

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应用集成通过主流的WebServices协议如SOAP、XMLRPC等协议的无缝集成,支持这些应用系统的接口,提供基于WebServices

的应用系统整合适配器,并提供快速整合WebServices应用的工具和接口API。

数据提供方定义公开数据服务,以服务的形式封装数据交换的内容和协议。数据使用方调用数据提供方的公开数据服务以获取所需的数据,并且按照一定的数据转换和数据更新规则,把数据更新到本地数据源。通过本地数据服务和公开数据服务的交互实现数据提供方和数据使用方之间的数据交换。

1.4.1.1.1 基于数据库接口的方式

基于数据库接口交换的方式主要用于内部系统间的实时或非实时数据交换

方式。

交换的双方通过定义发送和接收任务来进行数据库接口的交换。根据交换的数据格式的不同,这种数据交换方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落地的数据共享,一种是数据不落地的数据交换。

基于标准XML元数据和数据字典的数据交换由XMA整合协同平台自动从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按照定义好的模板打包生成标准的XML数据包,由定制好的发送路由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接收到XML数据包后自动进行解包处理,并将数据存储到接收方的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

1.4.1.1.2 基于文件交换的方式

基于文件交换的方式主要用于外部或内部的非实时批量数据交换方式。

交换的双方通过定义发送和接收任务来进行数据文件的交换。根据交换的数据文件的不同,这种数据交换方式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标准XML 文件的数据交换,一种是基于其他文件格式的数据交换。

基于标准XML文件的数据交换由XMA整合协同平台自动从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按照定义好的模板打包生成标准的XML文件,由定制好的发送任务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接收到XML文件后自动进行解包处理,并将数据存储到接收方的前置机交换数据库中。基于其他文件格式的数据交换由业务系统将需要交换的数据文件放置到前置机上的规定路径下,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发送到目的地交由接收部门自行处理。

第二章平台接口设计

制定的接口规范内容为整合协同平台和各接入部门之间,系统互联所涉及的数据交换接口。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换通过计算机系统互联网络来完成。

数据接口

“信息平台”与接入部门信息系统之间通信的通用接口模型如图所示。运输层以下层次的通信协议选用合适的标准协议,运输层和网络层建议选用统一的TCP/IP协议,便于各节点之间组网传输,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可根据实际通信

条件情况灵活选用,如ADSL、E1。

“中心平台”与接入部门之间通信的通用接口模型

在整合协同平台,按照对信息的各种需求,维护一个用于数据共享的标准数据注册中心,采用标准化数据的方式向各接入系统及各应用系统提供共享的信息;各接入系统在整合协同平台处对应维护一张数据字典,用于完成非标数据和标准数据的翻译,从而向共享的标准数据库提供标准化的数据信息;对于单一功能领

域的特殊数据信息,系统提供在各子系统之间直接进行交换的途径,满足特定功能的应用需求;系统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维护和管理机构,分别对系统的数据字典、标准共享数据库进行增添、更新等维护管理,以满足新的接入系统接入和系统发展的需求。

2.1.1.1.1 数据传输

在数据传输中,由于系统数据的异构特性,在数据发送接口和接收接口需要对数据格式按照数据字典的要求进行转换,统一于标准的数据格式满足应用的要求。

2.1.1.1.2 接口扩展

数据接口的分层次、模块化、规范化设计,将有利于系统的扩展性,对扩展性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用层协议的分层设计,各层功能明确,层之间可通过规范化的接口进行调用和传递信息。各层功能可独立实现,灵活性好,比如可通过购置商品化软件来实现通信子层;某一层协议的功能扩展或变化时,将不影响另一层协议的功能。

采用数据登记标准的、基于XML格式的数据接口方案设计,灵活性比较好,系统扩展方便,适合接入系统的增加或接入信息内容的扩展,有利于满足新的系统接入和系统发展的需求。

数据传输协议基于一些主流的、成熟的数据传输协议,能很好适应系统扩展的需求。

2.1.1.2资源目录管理

数据中心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以数据服务的方式从各业务部门采集数据,保存到公共数据缓存库,然后使用公共数据管理维护系统进行数据比对、冲突检查、数据审核、数据转换。当数据达到一致性、完整性要求时,数据被发布到公共数据发布库,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以数据服务的形式提供数据使用方访问。

该系统不仅要能够满足基于现状条件下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规范管理,还要适应未来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库扩展的要求。

2.1.1.2.1 资源目录管理的结构

数据管理系统以主题的方式组织数据资源,提供元数据管理、数据供需关系管理、数据标准规范管理,与XMA整合协同平台结合,提供数据转换、整理、发布等功能。

2.1.1.2.2 资源目录管理的功能

2.1.1.2.2.1 元数据管理功能介绍

元数据目录集中管理数据元数据的发布与维护,系统授权给分系统管理员完成对本部门元数据的维护工作。

2.1.1.2.2.2 服务注册与接口发布

前置机注册

数据源注册

适配器注册

服务注册

服务删除

服务订阅

服务审核

服务启动

2.1.1.2.2.3 数据转换

建立业务部门数据于标准规范数据的转换映射关系和转换规则,将业务部门的数据转换为符合标准规范的数据。数据转换重用数据整合协同平台的功能。2.1.1.2.2.4 数据整理

数据中心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从区级数据中心及各业务部门采集数据并放入数据中心的缓存数据库中,然后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比对、清洗,检查数据冲突,对数据进行审核校验。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

2.1.1.2.2.5 主题管理

数据中心以主题为单位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比对以及数据发布。因此必须提供主题管理功能。主题管理重用数据整合协同平台的功能。

2.1.1.3运行监控管理

为方便对数据中心的管理和维护,需要一套功能完整的运行管理与监控维护系统,保障整个数据中心系统和信息资源的高可靠、高可控和高效。运行管理系统主要提供给数据中心的系统管理人员使用,用于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面向安全性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密码管理;面向可用性的节点管理和状态监控;面向可靠性的数据备份和恢复;面向性能优化的性

能监控;面向运行管理机制的信息管理等。提供满足监测统计要求的功能,提供对检测日志内容的简单统计分析表等。

运行管理与监控系统的管理对象包括:XMA整合协同平台、数据库服务器、主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备份和存储设备、数据交换节点设备和系统等。

2.1.1.

3.1 运行监控管理模型

运行监控管理要涉及不同领域的多种协议和接口 - 比如 SNMP 用于网络管理,桌面管理接口 (DMI) 用于桌面系统管理。基于 Web 的企业管理 (WBEM) 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倡议,能够收集、管理并合并多种来源的管理数据,从而更全面、更精确地了解系统环境。WBEM 有两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但有可能会使用更多的标准,比如使用 XML 平台来中立地共享 CIM 对象):

公共信息模型 (CIM) 规范,它定义了 WBEM 实施的要求

CIM 架构,它描述了数据存储库的内容

运行监控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可参考如下所示:

2.1.1.

3.2 运行监控管理结构

运行管理与监控系统通过数据整合协同平台的资源管理体系和智能代理共同来完成。

运行管理与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如图:

管理监控系统

智能代理JMX MBean 服务TMN 提供者SNMP 提供者WBEM

提供者JMX 管理器CIM 信息模型

CIM 对象管理

监控服务

资源管理体系和智能代理的实现符合WBEM 标准和JMX 规范,JMX 定义了开发可管理应用或网络管理系统的一个体系结构、若干设计模式、API 和服务。

JMX 规范包含若干现有标准管理协议的Java API ,JMX 通过广泛应用的两个管理协议:SNMP 管理者API 和CIM/WBEM 管理者与提供者API 与WBEM 达成无缝的集成。

JMX 规范向业界各领域的用户提供了装配代码、创建智能代理、实现分布式管理中间件和管理者的方式,并且可使这些解决方案平滑的集成到现有管理系统中。另外JMX 规范也提供了若干现有标准管理技术的Java API 。JMX 侧重管理软件架构和数据接口系统(部署到各个部门的前置机)

而WBEM 则侧重管理网络设备,他们各有分工又互相合作。

第三章安全认证管理

数据中心系统结合安全认证平台的应用主要包括:

数据中心应用单点登陆认证

数据共享交换安全认证

在项目中,根据需求把安全认证平台应用到每个功能和模块。

3.1.1.1.1 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

安全认证在技术上采用了大量先进成熟的安全技术,支持的功能和相应的技术特性如下:

访问权限控制:对业务流程中的操作、对数据和资源的访问,都能进行权限控制;

用户身份验证:提供对用户的身份验证,支持单点注册;

数字认证体系:提供基于PKI标准的数字认证体系,通过CA认证中心的证书进行数字认证、数字签名等保障措施,来认证用户、实体的身份,保证消息的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确保交易合法有效;

安全通信通道:通过SSL等标准的安全通道协议,提供通信层的安全,保障通信双方的身份正确性,通道和会话的私密性,消息的完整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

3.1.1.1.2 数据交换加密认证

下图表示数据在应用层交换的请求/响应流程图

过程描述如下:

通过接口API之间的数据流通道接收请求方发送的XML请求数据;

对请求方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

写请求日志,存储请求XML数据文件;

解析请求XML数据;

验证数字签名;

对XML数据中的加密数据进行解密;

根据解析后的明文请求数据进行对应的业务处理;

对处理后的响应数据按需要进行加密;

进行数字签名;

将数据封装成XML 数据文件;

通过数据流通道发送XML 数据;

写响应日志,存储响应XML 数据文件。

涉及到安全体系的步骤包括:第2、第5、第6、第8、第9步。除了和登陆认证的登陆认证之外,还包括了数据的加解密过程。

3.1.1.2 系统技术实现的优势特性

3.1.1.2.1 高效可靠的可扩展平台

平台提供数据层、应用层等多层次的数据交换,提供基于文件、数据库、应用层的多种交换方式。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已经在多个政府、银行、电信中得到应用。 应用层数据层服务组件

消息交换服务组件SQL 数据库

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浏览器

页面HTTP 服务组件SQL 数据库服务组件HTTP Web 服务

方数据供方

智能

代理

数据中心平台服务组件FILE 服务组件FILE 文件文件

3.1.1.2.2 即插即用的柔性架构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了统一的管理总线和安全总线接口、采用了“即插即用”的管理模型,具备了即插即用的特性,对于新拓展的适配器能够快速、动态的部署和集成。

3.1.1.2.3 高扩展低维护的特性

使系统有足够好的可扩展能力,各部分之间必须是松散耦合的,每个部分的实现方法的变化不应该对系统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

系统中的新增的模块只需要在一处配置,可以被多个子系统共享的能力。

3.1.1.2.4 安全可靠的特性

保证系统必须保证在广域网环境下的具有足够的安全性,符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要求,能与认证中心CA/PKI系统无缝结合。

3.1.1.2.5 灵活可靠的数据传输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docx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1. 概述 在我国,政府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信息盲区、加强廉政建设 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五”计划纲要要求“政府行政管理 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都面临着利用 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科学化、高效率的新局面。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如何建立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类政府部门和各级政府机关 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更高级的阶段和核心任务。 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而只有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 和“孤岛”,也才能创造价值。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政务资源数据的“整合”,但“整合”什么? 如何“整合”?“整合”后做什么?将是摆在政府各级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 北京华迪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凭借自身丰富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优势,为各级政府机构的实际需求提供了政务资源整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华迪宏图数据共享 交换平台。 2.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华迪宏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总体框架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华迪宏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交换体系共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安全和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层和展示层。 (1)展示层 通过建立综合信息集成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信息和应用通过门户层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和集中展现。 (2)应用层

共享平台与视频安全接入方案

毕节市公安局 公安网边界接入平台(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视频接入链路) 建 设 方 案 上海辰锐信息科技公司 2013年10月

目录 1建设背景 (4) 2业务需求 (6) 2.1项目现状 (6) 2.2共享平台需求 (6) 2.2.1功能需求分析 (6) 2.2.2性能需求分析 (7) 2.2.3安全需求分析 (8) 2.2.4管理需求分析 (9) 2.2.5扩展需求分析 (9) 2.3视频接入需求 (9) 2.3.1功能需求分析 (9) 2.3.2性能需求分析 (10) 2.3.3安全需求分析 (10) 2.3.4管理需求分析 (11) 2.3.5扩展需求分析 (11) 3总体设计 (12) 3.1设计目标 (12) 3.2设计思想 (12) 3.3设计依据 (12) 3.4总体架构设计 (13) 3.4.1安全体系 (13) 3.4.2体系结构 (14) 3.5监测与管理区设计 (18) 3.5.1探针及监管功能设计 (18) 3.5.2级联监控管理设计 (19) 4总体方案 (20) 5功能设计 (22) 5.1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22) 5.1.1查询比对类 (22) 5.1.2数据交换类 (22) 5.1.3Web访问类 (24) 5.2视频接入功能设计 (24) 6安全设计 (26) 6.1共享平台安全设计 (26) 6.1.1查询比对类 (26) 6.1.2数据交换类 (27) 6.1.3Web访问类 (27) 6.2视频接入安全设计 (28) 6.2.1数据接收 (28) 6.2.2数据检查 (29) 6.2.3数据传输 (29)

6.2.5授权访问 (30) 7管理设计 (31) 7.1监管功能 (31) 7.2级联功能 (33) 8设备介绍 (34) 8.1可信边界安全网关 (34) 8.2网络数据交换 (35) 8.3视频安全接入系统 (35) 8.4集中监控与审计系统 (37) 9共享平台功能 (38) 9.1共享平台架构 (38) 9.2内、外网门户网站 (40) 9.2.1单点登陆 (40) 9.2.2统一用户管理 (40) 9.2.3页面定制 (40) 9.2.4信息公告 (41) 9.2.5应用导航 (41) 9.2.6应用统计 (41) 9.3内、外网应用服务系统 (42) 9.3.1可视化业务配置器 (42) 9.3.2标准的Web 服务接口 (42) 9.3.3信息查询 (42) 9.3.4数据核查 (43) 9.3.5数据比对 (43) 9.3.6数据上传下载 (43) 9.3.7共享痕迹留存 (43) 9.3.8数据权限控制 (44) 9.3.9服务门户定制 (44) 9.3.10监控与管理 (44) 9.4数据采集系统 (45) 9.5数据集成系统 (46) 9.6平台管理监控系统 (48) 9.6.1注册管理 (48) 9.6.2用户管理 (48) 9.6.3监控与审计 (48) 9.6.4查询统计 (50) 9.7扩展功能设计 (50) 10共享平台数据处理设计 (52) 10.1数据库设计 (52) 10.2数据标准管理 (52) 10.3数据处理过程 (53) 10.4数据采集 (54) 10.4.1数据采集方式 (54)

数据集成整体解决处理办法

数据集成整体解决方案 继系统集成、应用集成、业务集成之后,最头痛的数据集成(Data Integration)已渐被各大企业纷纷触及。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仅停留在服务于单个系统的多对一架构数据集成应用,这种架构常见于数据仓库系统领域,服务于企业的商务智能。早期那些数据集成大家大都是从ETL启蒙开始的,当时ETL自然也就成了数据集成的代名词,只是忽然一夜春风来,各厂商相继推出DI新概念后,我们不得不再次接受新一轮的DI洗脑,首推的有SAS DI、Business Objects DI、Informatica DI、Oracle DI(ODI)等厂商。 数据集成,主要是指基于企业分散的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再集中、再统一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有新的、不同的数据产生,就不断有数据集成的步聚执行。企业有了五年、八年的信息化发展,凌乱、重复、歧义的数据接踵而至,数据集成的空间与需求日渐迫切,企业需要一个主数据管理(Master Data Manager)系统来统一企业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企业需要一个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系统来提高领导层的决策意识,加快市场战略调整行动;企业需要一个数据中心(Data Center)系统来集中交换、分发、调度、管理企业基础数据。 数据集成的必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不断被推至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首要位置。要实现企业数据集成的应用,不光要考虑企业急需集成的数据范围,还要从长远发展考虑数据集成的架构、能力和技术等方面内容。从数据集成应用的系统部署、业务范围、实施成熟性看主要可分三种架构。一种是单个系统数据集成架构、一种是企业统一数据集成架构、一种是机构之间数据集成架构。 单个系统数据集成架构,是国内目前大兴土木所采用的架构,主要是以数据仓库系统为代表提供服务而兴建的数据集成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如ERP、财务、OA等多各业务操作系统,集成企业所有基础明细数据,转换成统一标准,按星型结构存储,面向市场经营分析、客户行为分析等多个特有主题进行商务智能体现。这种单个系统数据集成应用架构的主要特点是多对一的架构、复杂的转换条件、TB级的数据量处理与加载,数据存储结构特殊,星型结构、多维立方体并存,数据加载层级清晰。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梳理市局各气象业务系统的硬件架构、数据流程、存储方式等,根据梳理结果制定现有服务器、存储资源整合方案,将满足虚拟化整合技术要求的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整合到资源池。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关键数据的多业务复用,最终形成统一的全局数据视图,促进气象信息数据的优化管理。二、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利用今年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对市局数据存储业务进行初步整合。充分发挥Isilon设备可扩展容量大、扩容速度快、数据处理性能高的优势,利用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空间利用率高的集中式NAS存储逐步替代市局原有松散的存储设备,并接管其上的数据存储业务,达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 目前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为裸空间99TB的 3节点集群,每个节点配置24GB内存,33TB数据盘,800GB SSD缓存盘。按照其实际可用空间80T估算,预计可对市局以下存储业务进行整合。 1、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性能存储需求。 购置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预报一体化平台数据访问I/O瓶颈,满足数据产品共享存储高效访问的需求。因此, Isilon首要目的是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效运行。按照项目开发组提供的需求,Isilon将分别为数据库提供12TB数据存储,为虚拟化服务器提供10TB本地存储,为数据加工产品提供一年38T的共享存储空间,合计 60TB。未来根据存储实际使用情况,可考虑对Isilon空间进行扩容。

2、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由于气象台7TB的模式数据二级存储已经应用多年,设备老化,性能较低,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拟在Isilon设备中分配10TB空间,用以替代气象台现有7TB二级存储,逐步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3、其他数据存储业务整合 预报一体化平台的主要存储迁移到Isilon设备上之后,将为服务器虚拟化平台释放掉大约20T存储空间。山洪项目采购设备到位之后,预报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库和产品加工等密集计算节点将迁移至物理资源池,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计算资源将得到有效释放,为更多低开销型应用、业务迁移至虚拟化平台提供足够资源。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考虑在NAS设备上分配2TB空间用于存放CMACast短期广播数据,对局域网用户提供全开放访问,同时将MICAPS3数据处理服务由物理服务器迁移至虚拟化平台,MICAPS3实时历史数据逐步迁移至虚拟化平台,其它探测资料的历史归档数据也逐步迁移到存储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原存储设备释放出空间后,将根据设备可用性实际情况,加入到虚拟化平台进行异构管理。 三、整合步骤与安排 1、需求调研(2016年12月) 分别对预报一体化平台项目开发组、气象台、科研所等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存储资源实际需求,理清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存储资源分配、迁移、整合、回收方案。 2、数据迁移(2016年12月-2017年3月)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资源交换平台解决方案v1

方案概要 本方案主要描述湖南省政务资源交换平台的建设要求而制作的。方案充分结合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标准制订,针对政务资源交换平台的具体需求,利用Java EE应用开发技术、Webservice技术等,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 方案共分为8章,其中: 第2章,项目背景,主要描述本项目的整体应用背景 第3章,需求分析,项目总体实施需求以及各个部分的需求进行了描述 第4章,总体设计,针对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详细说明了整个应用系统的架构以及各个应用子模块的功能,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应用流程。 第5、6、7章,分别对目录体系管理平台、交换体系管理平台、共享数据库建设等应用系统进行了设计。 第8章,对部门应用系统对接方式进行了设计。 项目背景 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

之一,以政务信息资源为基础,依托技术总体架构,通过提供目录服务,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作为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相对独立,其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的定位如图2-1所示。 图0-1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定位 依托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通过构建覆盖中央、省、市、县的多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总体架构,形成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共享模式,提供全国范围内跨部门、跨地区的普遍信息共享,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共享多种形态的政务信息资源,支持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中心之间通过互访接口实现互联互通。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以支持跨部门业务协同为目的,实现部门间横向按需信息交换与共享,满足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围绕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确定部门

数据交换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市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概述 (3) 1.1建设背景 (3) 1.2应用场景 (3) 1.3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 (4) 第二章必要性、可行性及效益分析 (5) 2.1必要性分析 (5) 2.2可行性分析 (5) 2.3效益分析 (5) 第三章建设目标、思路及原则 (6) 3.1建设目标 (6) 3.2建设思路 (6) 3.3建设原则 (6) 第四章总体设计 (7) 4.1系统总体结构 (7) 4.2系统逻辑结构 (7) 4.3系统物理结构 (8) 第五章数据交换平台功能设计 (9) 5.1交换中心管理系统 (9) 5.2接入管理系统 (10) 5.3交换前置子系统 (12) 5.4交换桥接子系统 (13) 5.5运行监控平台 (14) 5.6系统管理 (15) 第六章交换平台安全设计 (17) 6.1威胁与风险分析 (17) 6.2安全需求分析 (17) 6.3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设计 (18)

6.4数字证书认证 (19) 6.5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保障 (19) 第七章数据交换中间件选型 (20) 7.1数据交换中间件技术要求 (20)

第一章概述 1.1建设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可见,电子政务建设仍然是今后几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市电子政务建设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初完成了全市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和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建设,系统采用集中建设的模式,实现了×个市直单位的网上行政办公和区县的公文传输。 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碰到很多问题,比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条块分割、架构不统一。比如,以前所建的系统,大多数都是属于局部单位的、分散建设的和只有部分功能的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采用不同的系统平台,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发挥整体的作用。但这些已存在的业务系统通过多年的积累已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去挖掘和利用这些系统中的数据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服务。 为了改变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分散状态,充分利用和挖掘已存在系统中的数据,使电子政务建设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从现在开始做好有关规划工作,也要利用先进成熟的技术解决已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内数据交换平台已经日趋成熟,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为解决电子政务领域的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提供的很好的解决方案。 1.2应用场景 ?场景一: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与其它单位的信息交换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进程不同,特别是一些垂直管理单位已经建立起了自己专门的网上办公系统,这些单位如果要接收市公文,都必须通过手工录入,无法进行信息的自动交换,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结合简单的接口开发,能使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与已有业务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自动对接和交换,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人为错误。 ?场景三:基础信息库 基础信息库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企业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基础信息库、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建设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平台设计

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 1.1 平台功能结构 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信息数据整合方案

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梳理市局各气象业务系统的硬件架构、数据流程、存储方式等,根据梳理结果制定现有服务器、存储资源整合方案,将满足虚拟化整合技术要求的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整合到资源池。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关键数据的多业务复用,最终形成统一的全局数据视图,促进气象信息数据的优化管理。 二、信息资源整合方案 利用今年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对市局数据存储业务进行初步整合。充分发挥Isilon设备可扩展容量大、扩容速度快、数据处理性能高的优势,利用可靠性高、可维护性高、空间利用率高的集中式NAS存储逐步替代市局原有松散的存储设备,并接管其上的数据存储业务,达到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 目前新购置的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为裸空间99TB的3节点集群,每个节点配置24GB内存,33TB数据盘,800GB SSD缓存盘。按照其实际可用空间80T估算,预计可对市局以下存储业务进行整合。 1、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性能存储需求。 购置Isilon高性能存储设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预报一体化平台数据访问I/O瓶颈,满足数据产品共享存储高效访问的需求。因此,Isilon首要目的是支撑预报一体化平台高效运行。按照项目开发组提供的需求,Isilon将分别为数据库提供12TB数据存储,为虚拟化服务器提供10TB本地存储,为数据加工产品提

供一年38T的共享存储空间,合计60TB。未来根据存储实际使用情况,可考虑对Isilon空间进行扩容。 2、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由于气象台7TB的模式数据二级存储已经应用多年,设备老化,性能较低,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拟在Isilon设备中分配10TB空间,用以替代气象台现有7TB二级存储,逐步接管气象台WRF模式存储管理业务。 3、其他数据存储业务整合 预报一体化平台的主要存储迁移到Isilon设备上之后,将为服务器虚拟化平台释放掉大约20T存储空间。山洪项目采购设备到位之后,预报一体化平台的数据库和产品加工等密集计算节点将迁移至物理资源池,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计算资源将得到有效释放,为更多低开销型应用、业务迁移至虚拟化平台提供足够资源。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考虑在NAS设备上分配2TB空间用于存放CMACast短期广播数据,对局域网用户提供全开放访问,同时将MICAPS3数据处理服务由物理服务器迁移至虚拟化平台,MICAPS3实时历史数据逐步迁移至虚拟化平台,其它探测资料的历史归档数据也逐步迁移到存储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原存储设备释放出空间后,将根据设备可用性实际情况,加入到虚拟化平台进行异构管理。 三、整合步骤与安排 1、需求调研(2016年12月)

政府数据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政府数据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和机构或多或少均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包括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办事审批系统、其它业务系统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地区的政府机构间也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可以说是一座座的“信息孤岛”。电子政务实施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孤岛”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充分发挥其效能,同时也保护了各部门在该方面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此外,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即使是统一规划,但具体的实施单位和解决方案会有很多,建设完成后的系统常常是自治的,异构的,数据可能存放于数据库、文本文件、XML文件,甚至普通文件中。因此也需要一种机制使不同时期建设的应用系统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上述两种情况,均要求解决应用系统间数据和信息的互通、互用问题。 如上图所示,原来的典型处理方法是需要一个个直接的“点对点”的数据链接,并且需要定制开发以实现系统之间的“会话”。随着新系统的不断增加,直接的定向连接和定制开发的情况会急剧增加,这最终将成为信息流动和系统维护的瓶颈。 在数据交换领域中,没有标准的部落式交换的代价是高昂的,相同的数据分析处理模块在很多应用中被重复地撰写,可能只是为了将某一数据源的数据转换到各个不同的目标数据源中去。由于没有中间标准,各个系统的实现人员也几乎没有可能将代码重用,昂贵的数据交换代价使得数据源只能散乱孤立地存在。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通用的、分布式的数据集成平台,用以解决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对于基于异构数据平台上的数据无法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问题。“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就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能够为需要数据集成的应用提供数据服务,解决数据从何而来,哪个应用对其感兴趣,以及如何被每个系统使用的问题。“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把信息提供者和消费者隔离,来构建灵活的系统,使得这些系统不会受到数据的物理位置的影响,也不会受到需要存取数据信息的应用个数的影响,对于每一个系统就不需要进行特别的定制处理,就可以在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集成了。 “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通过一个集成框架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为开发人员提供一组标准接口(适配器)来实现这个方案。 “大汉网络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功能为:各应用系统数据的抽取或加载;交换数据通过交换平台完成数据的交换传输;各应用系统交换数据的比对、整理。各应用系统仅需负责确定本系统参与交换的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库之间数据的传送。 二、系统设计 1.设计原则 数据交换平台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设计原则: 不影响现有或其它相关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信息安全。 采用先进成熟、稳定的技术和软硬件平台。 坚持开放性,易于技术更新。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便于和国际接轨,易于系统扩展及升级。 建立一个坚实的系统应用平台,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技术易于更新,网络及业务规模可以逐步扩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大数据整合集成解决方案

数据集成,主要是指基于企业分散的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再集中、再统一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有新的、不同的数据产生,就不断有数据集成的步聚执行。企业有了五年、八年的信息化发展,凌乱、重复、歧义的数据接踵而至,数据集成的空间与需求日渐迫切,企业需要一个主数据管理(Master Data Manager)系统来统一企业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企业需要一个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系统来提高领导层的决策意识,加快市场战略调整行动;企业需要一个数据中心(Data Center)系统来集中交换、分发、调度、管理企业基础数据。 数据集成的必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不断被推至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首要位置。要实现企业数据集成的应用,不光要考虑企业急需集成的数据范围,还要从长远发展考虑数据集成的架构、能力和技术等方面内容。从数据集成应用的系统部署、业务范围、实施成熟性看主要可分三种架构。一种是单个系统数据集成架构、一种是企业统一数据集成架构、一种是机构之间数据集成架构。 企业统一数据集成架构,组织结构较复杂的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尤为偏爱这种数据集成的架构,因此类单位具有业务结构相对独立、数据权力尤为敏感、数据接口复杂繁多等特征,更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协商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平台,来解决部门之间频繁的数据交换的需求。如金融机构、电信企业,公安、税务等政府机构,业务独立、层级管理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内部数据交互的复杂性。概括来说此类应用属于多对多的架构、数据交换频繁、要有独立的数据交换存储池、数据接口与数据类型繁多等特点。

对于企业管理性、决策性较强的信息系统如主数据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等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数据中心,摆脱了没有企业数据中心前的一对多交叉的困扰,避免了业务系统对应多种管理系统时需要数据重复传送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精选.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解决方案 1、概述 目前,政府职能正从管理型转向管理服务型,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的职能,如何更加有效地向公众提供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打破信息盲区、加强廉政建设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五”计划纲要要求“政府行政管理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都面临着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科学化、高效率的新局面。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拥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数据,如何建立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类政府部门和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更高级的阶段和核心任务。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而只有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和“孤岛”,也才能创造价值。目前各级政府都在进行政务资源数据的“整合”,但“整合”什么?如何“整合”?“整合”后做什么?将是摆在政府各级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 2、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由上图可以看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交换体系共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安全和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中心、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层和展示层。 (1)展示层 通过建立综合信息集成门户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信息和应用通过门户层实现统一的访问入口和集中展现。 (2)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满足面向各类用户依据实际需求开展业务的需要。如支撑城市应急联动应用、辅助领导决策应用、城市管理应用、社会救助应用等。 (3)共享交换平台层 共享交换平台层为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所在位置,连接各类应用和应用所需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整合各类数据、组件和服务。

共享交换平台:实施方案

XXX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平台 实施方案

修改记录:当前版本:1.0

1总体描述 本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平台,强化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换和共享,形成规范有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实现全市信息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综合利用。以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基本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目录体系实现信息共享的统一管理,通过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可靠交换并且建设相应的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全市信息资源提供、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使用的有效实时监督监察,确保为全市业务系统提供基础信息查询、比对、共享等各类服务的有效性。通过XXX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撑网上政务大厅、电子监察、企业信用、人口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 因本项目建设周期短、时间紧、总的原则是尽量并行安排各项工作。 1.1 项目实施内容 按:XXX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本次项目是通过信息化解决,建设涵盖XXX20个部门的系统。 本期项目主要建设以下内容: 1.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通过清洗、比对相关部门业务提供的数据,初步建成包含人口、法人、证照批文基本信息的公共基础数据库,为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保障。后期将结合XXX近几年信息化重点应用方向,建设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 2.支撑平台建设 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包括云数据交换与服务调用平台(将XXX现有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升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平台、政务信息资源主题分析平台、内外网数据传导平台等,为XXX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和管理工具。后期将提供多维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数据的相互关系找出规律,建立模型,并用此模型预测未来数据趋势,最后为领导决策

内外网数据交互解决方案

内外网数据交互解决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政府机构内外网数据交换安全解决方案(内外网物理隔离光盘交换系统) 福州新华时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7-3

一、研发背景 国家保密局2000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对国家机要部门使用互联网规定如下:“涉及 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的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 公共信息网络链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所谓“物理隔离”是指 企业内部局域网如果在任何时间都不存在与互联网直接的物理连接, 则企业的网络安全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但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个机构都需要在内网和互联网之间 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以提升效率。从而在网络安全和效率之间产生 了巨大的矛盾,而且矛盾日渐扩大化。 网络隔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而网络互连的目的是方便高效的进行数据交换。在此背景下,我们采用十五年技术积累的核心技术开发成功了完全自动化的双网隔离数据光盘交换系统,面向高安 全数据传输场合,实现网络完全隔离情况下的数据自动交换, 二、系统简介

(一)现行数据交换的模式及问题 “内网”与互联网实现严格的物理隔离后,内外网数据交换成为突出问题,影响了应用系统的有效部署, 1 、完全物理隔离。采用人工刻盘,将外部(或内部)网络的数据刻录到光盘,再由人工经过安全处理后将数据加载到内部(或外部)网络上。这种方式虽实现了外部与内部网络的物理隔离,但存在资源消耗大、效率低下和不易管理的弊端。 2 、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即互联网与内部网络之间采用单向导入设备连接,如网闸或光闸,虽然效率高,但不属于完全的物理隔离,不符合现行国家有关内外网数据安全交换的要求。 鉴于上述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存在的弊端,因此提出以“物理隔离”为准则,建立以智能、可控、安全为基础的“内外网数据安全摆渡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开发思路和架构

政务数据集成解决方案

1数据集成平台 (2) 1.1 总体要求 (2) 1.2 基础架构和业务模型 (2) 1.3 业务模型分析 (6) 1.3.1 交换数据信息构造 (6) 1.3.2 前置数据采集 (8) 1.3.3 数据清洗/影射/比对/加工 (10) 1.3.4 数据路由 (11) 1.3.5 数据推送持久 (12) 1.3.6 流程化特征 (13) 1.3.7 统一部署、监控和管理 (13)

1数据集成平台 1.1总体要求 作为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共享集成平台以电子政务网络为基础,通过构建覆盖多个部门、多个政务应用系统、多等次的政务级别等多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技术总体平台,围绕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确定部门间交换信息指标及信息交换流程,实现不同部门间异构应用系统间松耦合的信息交换,形成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信息交换模式,提供部门间横向按需信息交换服务,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入,政务应用不断的进行改进和优化,对于政务数据互联互通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政务应用用体系,更好的创造工作价值。政务数据集成平台需要能够实现不同的、分级次的多个部分之间的数据集成的松散耦合,以灵活敏捷的方式,实现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务应用系统业务流程发生变化,而需要不断的重新建设的难题。而目前,SOA框架的提出,给这样的松耦合带来了技术基础。政务信息集成平台,需要能够体现SOA的思想,真正做到灵活、敏捷,快速适应业务变更需要。 同时,随着应用信息系统的不断建立,基于数据层面的共享慢慢将难以应对对共享信息实时、多样、可变的需求,信息的互联互通进入应用系统减的集成和整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SOA框架的指导,以服务化的方式,完成政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是政务信息集成平台的发展目标。 1.2基础架构和业务模型 政务数据集成平台由信息库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组成。信息库系统由若干交换信息库以及政务应用系统的各种公开业务接口组成;信息交换系统由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等子系统组成。

数据交换中心设计方案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题目数据交换中心设计方案系(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 班级127专硕 学生姓名陶晓慧 学号1049721201269 导师吴业福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和机构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包括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办事审批系统、其它业务系统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一地区的政府机构间也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电子政务实施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这些“孤岛”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充分发挥其效能,同时也保护了各部门在该方面的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此外,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即使是统一规划,但具体的实施单位和解决方案会有很多,建设完成后的系统常常是自治的,异构的,数据可能存放于数据库、文本文件、XML文件,甚至普通文件中。因此也需要一种机制使不同时期建设的应用系统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上述两种情况,均要求解决应用系统间数据和信息的互通、互用问题。 二、数据交换平台设计 2.1 设计原则 数据交换平台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该平台设计应采用先进成熟、稳定的技术和软硬件平台。 (2)数据交换时不影响相关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信息安全。 (3)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便于和国际接轨,易于系统扩展及升级。 (4)建立一个坚实的系统应用平台,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技术易于更新,网络及业务规模可以逐步扩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2.2交换中心管理系统 2.2.1数据交换标准 所有的数据交换标准定义均以XML结构记录。可以通过数据交换标准定义管理工具完成如下功能: (1)新建标准、修改或删除标准; (2)维护属性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宿主”位置、缺省过滤条件等; (3)实现对用户身份识别与管理权限控制。 2.2.2数据交换流程 该模块的作用是提供图形化界面,以便数据交换平台的管理人员实现数据流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中心设计方案

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 1.1 平台功能结构 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 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信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作业)

信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 1.前言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国内主要的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业务系统投入运行,这些信息系统加强了信息管理手段,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电力行业完成组织机构重组和区域重新划分之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经营模式将逐渐变为现实。电力公司为了赢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迫切需要一个既能集成、优化原有各应用系统,又能满足当前和未来挑战性需求的综合实时的信息整合平台。为了实现整个电力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就必须及时真实地了解、应用、分析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判断与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度。信息资源整合将为实现以上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保障,并进一步加强已有应用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2.信息整合的意义 * 消除信息孤岛,使电力业务系统形成互通互联的整体 * 形成了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访问入口 * 提供满足信息安全的统一数据发布平台 * 提供了已有业务系统升级的新手段 * 为建立企业决策系统提供了数据准备 * 解决了数据不规范、编码不一致等问题 * 规范了信息模型,遵循国际标准 * 形成了“按需定制”的企业信息架构 3.基本原则 建设信息整合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 全方位集成原则,信息整合系统既是“数据中心”也是“业务中心”,信息整合要具有界面集成、数据集成、应用迁移、业务集成等能力。 * 全面集成原则,既要支持逻辑集成,也要支持物理集成。

* 开放性原则,信息整合平台不能成为第N+1个系统。 * 标准化原则,基于IEC61970国际标准。 * 规范化原则,规范各个应用系统数据。 * 统一原则,实现代码统一,信息模型统一。 * 平台化原则,采用标准的平台,保证可靠性和标准性和开放性。 * 流程化原则,业务基于流程引擎实现流程重组和可定制。 清华同方提供的信息整合解决方案,完全满足上面的原则。 4.核心功能 从功能模块上来划分,整个信息整合平台可以分解成六大中心,如下图所示: 4.1存储中心 采用SAN/NAS技术,为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营销系统、95598、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等)提供统一、集中的存储服务。统一考虑,避免各个专业系统重复建设存储系统。 4.2信息交换中心 建设统一的信息交换中心,解决如下信息交换需求: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部署方案与技术服务

目录 第一章保证项目的质量的实施方案 (4) 1.1.实施内容与进度安排 (4) 1.1.1.实施内容 (4) 1.1.2.工程工期 (4) 1.1.3.工程计划进度图 (5) 1.1.4.软件开发各阶段任务说明 (5) 1.2.实施说明 (6) 1.2.1.指导思想 (6) 1.2.2.实施策略 (6) 1.2.3.实施原则 (7) 1.3.项目实施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 (8) 1.3.1.项目实施组织机构 (8) 1.3.2.项目组职能划分 (9) 1.4.项目重要里程碑 (12) 1.4.1.指导思想 (12) 1.4.2.项目责任矩阵 (13) 1.5.项目实施管理 (15) 1.5.1.项目实施管理内容 (15) 1.5.2.项目实施管理的主要方式 (17) 1.5.3.项目沟通体系概述 (18) 1.5.4.沟通需求概要分析 (18) 1.5.5.信息收集和文件归档 (19)

1.5.6.信息发送和传递结构 (19) 1.5.7.信息访问和获得结构 (20) 1.5.8.项目执行和绩效报告 (21) 1.5.9.项目收尾和验收 (21) 1.6.软件质量控制及技术保障 (22) 1.6.1.制定开发规范 (22) 1.6.2.合理的人员构成与管理 (22) 1.6.3.严格控制开发进度 (23) 1.6.4.软件设计要依据业务规范 (23) 1.6.5.重视应用(产品)设计 (24) 1.7.项目安装、测试 (25) 1.7.1.安装调试、测试环境 (25) 1.7.2.系统安装 (25) 1.7.3.系统测试 (25) 第二章投标人建议的部署、调试、验收方法和方案 (26) 2.1.系统部署 (26) 2.1.1.数据交换平台部署方案 (26) 2.2.系统安装措施 (27) 2.2.1.应用开发定制与升级模块 (27) 2.2.2.应用软件系统的安装 (27) 2.2.3.系统软件的安装 (28) 2.3.调试验收方法 (28) 2.3.1.验收依据 (29) 2.3.2.验收前期准备工作 (30)

数据整合方案样本

1.信息资源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主要实现了数据格式、内容和语义的映射、转换, 实现编码一致化、面向主题集成、数据聚合等功能。 经过数据交换、采集, 形成的基础业务数据, 经过数据整合进一步的数据ETL( 数据抽取、转换、加载) , 按照定制的标准信息规范进行匹配映射( Match) 、数据格式转换( Transform) , 并对重复数据进行数据清洗( Cleanse) 、过滤( Filtrate) 、聚合( Aggregate) , 最后多维加载( Load) 后形成标准化数据。 采用数据同步工具和ETL工具完成数据抽取、同步等整合工作, 并经过任务调度管理实现对整合工具的集中管理和执行。 数据采集时能够按信息资源平台的要求将数据标准化。在采集抽取数据时没有按信息资源平台转换为标准数据的数据, 需要按 信息资源平台的要求转换成标准的数据如字典的统一。 2.数据加工管理 2.1.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是利用抽取工具, 建立抽取模型, 将多个数据源数 据汇总到一个数据库的过程。

2.2.数据清洗 由于数据来自多个业务系统, 而且包含历史数据, 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划把数据进行清洗, 整个数据清洗的对象应包括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等三大类。 2.3.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主要实现数据标准化的过程, 信息资源平台的数据, 来自多个业务系统, 有些数据源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设计, 因此会造成数据难以与其它数据共享。数据转换应实现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既定的格式转换规则, 对数据的整理和格式统一。2.4.数据装载 数据装载操作效率是数据资源平台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投标人应详细描述针对本项目的不同数据资源所应采用的数据装载策略。 2.5.数据标识 数据标识主要为了突出数据的关键性信息, 便于实时的统计和更有效的比对, 进而获取符合用户业务办理相关的结果。 3.数据整合处理系统 3.1.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中心的构建, 基础和核心的工作是需要对来自各方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处理, 对获取的各类源数据, 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梳理、分析, 并作相关的数据整理工作, 经过数据梳理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