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高考材料作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导写

2016年高考材料作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导写

2016年高考材料作文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写作指导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孟子?滕文公上》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说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因为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你觉得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这体现了自然界中物品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哲学道理。

构思立意上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明确对“物之不齐”的态度(如肯定物品千差万别是客观情形),二是对“物”的理解,这里的“物”既包括自然属性的物、人等,也包括意识形态中的“物”,如集体、国家、民族、思想、文化等;三是“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效果和影响以及我们对待的方式(怎么办)。

【批改总结】

主要问题:

(1)立意:立意偏差的有“创新、追求、包容(只谈包容)、做好自己、独特”,没有突出“物之不齐”。本次立意较好的有:《世界因差异而精彩》《包容不齐造就精彩》《尊重差异》《差异,点亮世界的精彩》《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包容,一泓心间的清泉》等。

(2)构思:许多作文对“物”的理解只限于“人”,很少有联系开去的,拓展不足。有些文章扣题不紧,如从差异中又去谈“努力奋斗”或只谈“特色”等。

(3)内容:还缺乏典型论据,联系生活不足,有些议论文的举例语言啰嗦,不精炼;文章的中心不够鲜明;部分文章分层论证不足,条理依然不鲜明。

(4)语言:42分以下的文章语言表达缺乏形象性、深刻性,有亮点处不多或没有。

【改进指导】

(1)加强审题立意的准确性,做到“符合题意”并紧紧围绕中心立意展开。

(2)构思行文,力争以小见大,联系生活,使文章更有真实性和亲切感

(3)语言表达,加强修辞和处理事例论据的表达方式,做到语言表达形象深刻。

【范文参阅】

差异,点亮世界的精彩

差异,是峭壁上一颗偶然的种子,不甘于没落而绽放的盎然新绿;差异,是墨梅舍弃草长莺飞的春,在凛烈寒风中散发的浅浅暗香;差异,是沈从文透过城市高立的围墙,描绘的简朴恬静的边城风景画。差异,是点点星星之光,点燃人类文明的火种,发出的绚烂之光。

差异使人脱离拥挤人潮的桎梏,释放其光彩。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无色世里却又满怀美好的女子,在突如苦命为的疾病面前,她亦曾颓废,成日抱怨上天的不公。但当她坦然接受她与他人的与众不同,她的心便如挣脱铁笼的金丝雀那般自在。她能听到窗外飞鸟掠过时的缕缕风声,她听到流水在指间穿过发出的低吟浅唱,她将对世界深沉的爱播向人间,收获了自我的价值。试想一下,若她只是日复一日地绝望中徘徊,她便会像那湖面被惊起的涟漪,风过却无痕。

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被现实世界的欲望和喧嚣所裹挟,一路跌跌撞撞,在世俗的潮流中,失去不羁的棱角而沦为平凡的蓬蒿人。熟沫若凭借一首《天上的街市》在中国现代诗坛有了一席之地,当革命的烈火蔓延神州大地时,他的诗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

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曾经创作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最后却如火星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反观陶潜,当周围的阿谀奉承之风、污浊之风遮望眼,他毅然突围彭泽,莳菊东篱,种豆南山,活出了一派悠游。他循其本心,不囿于世俗的枷锁,如一抹明火,点亮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他,是历史厚重的石碑,鲜亮的一笔。

人的内心如起伏波荡的流水,唯有拒绝雷同,坚守自我的独特,方能安抚我们怀揣的不安,获得心灵的宁静。如梭罗,他不屑于世俗的纷争虚伪,痛恨工业文明对诗意的解构。他提倡回归自然,于是他身体力行,独自一人到瓦尔登湖畔结庐而居,自给自足。“越平静,越强大”。他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杰作《瓦尔登湖》,点燃身处工业时代的人们干涩的内心,带来丝丝温暖。

索尼仁尼琴说:“宇宙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个中心。”尊重并欣赏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将自己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才能如太阳般给万物带来光采。要知道,是万物的差异组成了多姿的世界。不必再去拘泥于他人的眼光,张扬自己的不同吧,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个转角繁花似锦。

【简评】

47分,标题鲜明突出,中心明确,能紧扣原材料立意展开,论据丰富,语言表达较之前有进步。不足是分论点还不够鲜明,联系现实不足。结尾“人生路上,总会有一个转角繁花似锦”可以改为“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是多彩的个体,因而世界才能繁花似锦”这样会更准确地突出主题。

互补的精彩

孟子曾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正是因为物的千差万别,才使世界不会因到处雷同而精彩,而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

自然当如此。之所以世上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大概是怕自然会寂寞吧。当春日暖阳升起残冰消融,百花齐放到秋季的寒风萧瑟,大雁南飞,落红化泥,这中间的跨度不小,显得有些空旷。于是自然便加入了夏季,让波光鳞鳞的湖水,蕴育出“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高洁荷花。在燥热的夏夜里起身,便能体会到“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那股欣喜。所以才有人感叹:“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吧。为了与夏天互补,自然引进了凛冽的寒冬,让白皙无瑕的雪花,点缀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于是,在满天满地的雪白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也可以看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古树又增添了一圈年轮,又在这美好的世界上走过一个轮回。

人亦当如此。古往今来无数英雄,都是成双成对携手出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正是有孔明作对手,才能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名言。剑仙李白,那个似乎永远都在持剑衔觞的奇才,正是因为与芸芸众生无丝毫雷同,才能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感叹。同为诗坛圣杰的杜甫,体验过难以想象的艰辛,心胸也比他人开阔,才能在平凡的人中脱颖而出,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

生活更是如此。互补的生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送别友人时,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千万里的距离消失,放大了对亲友的不舍,却有人在相同的时间里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窃窕之章”。这般意均的冲撞更可以激发我们对那时洒脱的向往。陶渊明正是不想成为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的官员,露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于是归隐田园,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这样与他人不同的生活,不也快?当烽烟上起,战火连天,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夜晚,又有多少人驾一叶扁舟,在静谧的湖水上享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安逸呢。

万事万物,本就千差万别,做不雷同的人,才能成为互补凡俗的主角,才能欣赏他人看不到的精彩。

【简评】

本文构思由“自然——人——生活”条例清晰,引经据典,语言雅致,文采斐然,凸显文化气息。前后照应使中心更加突出。如果在“生活”部分多联系现实谈更真切。

包容,一泓心间的清泉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人生,每一条泛着清丽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多彩的光辉。于是包容化作一泓心间的清泉,抚平生命的痛苦,包裹新生的希望。

个人的包容是清泉晨起的露珠,反映光彩。

李斯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译细流,故能就其深。”三国时期的曹操便是历史上一座宏伟的泰山,官渡之战时他以弱胜强的原因,大抵是他战后将他清点出的一些部下与敌军勾结的书信尽烧之,并说出“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吧。这种胸襟气度与包容,才使得他周围有如荀攸、郭嘉之类的人才为他卖命。不仅如此,他用人不计较出身,包容“前嫌”,甚至有仇但有才能的敌人,如果愿意投降,他都欣然用之,正是因为包容了这些,魏才如同闪烁的露珠,在三国时期绽放了华美的光彩!

种族的包容是清泉轻快的低吟,带来和谐。

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与摩擦之际,黑人的地位更显得尴尬,各种侮辱与不平等在那时被压在那个种族之上,而这种不包容,令世界颜色黯淡。好在转角处有一抹亮色。一名白人母亲站了出来,她解释不同肤色时温和的说:“不同,是为了相爱”。一名伟大的黑人领袖站了出来,曼德拉用他一生的抗争为黑人赢得尊严。大地上有了呐喊,有了歌唱,玛丁·路德金站起来的呐喊道:“我有一个梦想!”,黄家驹站起来高声歌唱:“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为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正是这种对国家,对肤色,对种族的包容,成就了现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缤纷,宛如清泉轻快的低吟,带来美好与和谐。

生命的包容是清泉闪烁的光辉,照耀古今。

生命中的包容是人与人相处所必须具备的容器,里面包裹住了差异所带来的不适应。世界之大,却没有两片完全相似的树叶,但差异的存在不是为了这分高低优劣,而只是如同那白人母亲所说,为了更好的相爱。不一样,才能绽放出光彩,一幅图画若只有一种颜色未免太过单薄,唯有混和杂糅在一起,才显出色彩的缤纷。

没有包容的角落,残疾人只能窝在家中。

没有包容的职业,女性工程师只能高呼“我看起来像个工程师”,却依旧竞争不过笔试成绩大不如她们的男性,在嘲笑中艰难前行。

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了寒风的凛冽,才能拥有夏风的清爽;包容了灼热的蜡油,才能拥有一室的温暖。只有彼此包容,才能共同组成一个绚丽多彩而又矛盾重重的世界。

【简评】

50分。本文面对“物之不齐”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包容”的观点,内容充实,语言表达鲜明有力,中心突出。但要注意不可只谈“包容”,一定要强调“差异”中的“包容”。

日月不同辉,昼夜各有宜

任何种子都有自己的季节,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这个绚丽的世界正是有千差万别,才无与伦比的精彩。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单调统一的枯燥又岂能书写出这世界的华丽?

春秋的百家争鸣万花齐放,正是因为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主张,迎来了思想的巅峰。所谓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孔子的儒学倡导着“仁爱”,老子的道家告诫着“无为而治”,韩

非子大举“法制”的旗帜,还有荀子、孟子等学派的学者们进行着辩论与争鸣。在那个时代奔波于各国之间宣扬自己的主张,构成一张绚丽多彩的画卷,这世界正是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

世界需要差异,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美,才会有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之美,才会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才会有怪石林立,奇峰高低相见,才会有这个精彩的世界。才会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蛙,会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江南美景,才会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情怀,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正是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江山才会如此多娇!

齐白石对他的弟子许麟庐仿齐白石画虾达到了炉炎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辩出来。齐白石却教育他:向我学习作画可以成功,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完全和我的风格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没有出路物。

别忘了马云如何问鼎光明顶,别忘了李兴平怎样实现由土豆逆袭成土豪,别忘了雷军怎样才使“小米”受人追捧。

当初马云的理论被人唾弃,李兴平的土气令人潮讽,雷军的“饥饿营销”令人费解,而他们看似非主流,搞特殊的举动实则光芒万丈。

鲁迅先生有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是如果皆走一条路,世间便只有一条路。于是,定有特立独行之人,走自己的路,走一条不同的只属于自己的路,才会有不同的精彩。走不同的路,最终得到同样精彩绚丽的世界,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简评】

46分,俗话说“好题文一半”,本文的标题精炼醒目,即表现了原材料中主旨内涵,又彰显了文采。在结构上开篇引题论述紧凑鲜明,观点突出,但后半部分论证有些松散,蜻蜓点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没有突出“物之不齐”,所以这句名言似乎与主题不符。

【他山之石】

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

在这个多元而多极的世界中,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产生。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对错之分。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古代史后的必答题:你最喜欢哪个朝代?往往是答案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何必要统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三国的鼎足之势,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及明清的肃穆庄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常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

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丝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还有晴雯的俏丽,紫娟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溢彩?不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么?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参考阅读】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张立文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今年9月访美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等场合,多次引用语出《孟子·滕文公上》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透彻而深刻地阐明了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这一道理。一棵树上的千万片叶子各不相同,何况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同的肤色头发、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发达程度、价值观念等差异。孟子反对许行不认同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讲了这句具有普遍意义的箴言。朱熹注释说:“孟子言物之不齐,乃自然之理。”

物之所以不齐,是物的性情不同。赵岐注:“其不齐同,乃物之情性也。”高诱注:“情,性也。”世界东西南北中,各民族、各文明都有其本身的性情、独具的特点。其性情、特点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妙合而凝,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钩深致远,也是这个文明思想精髓的光彩绽放。

事物与事物,文明与文明之间,虽不齐同,但应是平等的。“夫和实生物”,物物应“以他平他谓之和”。宇宙万物在多元、多样事物中融突和合而成,构成了“他”与“他者”的关系。他文明与他者文明之间是平等的,公平的,没有尊卑、强弱、高下、优劣、美丑的差分。“老树著花无丑枝”,每一民族的传统文明,每一个国家的古老文化,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其地位、价值、作用都是平等的,要反对一切以自己的强势将他与他者文明置于不平等的框架内,而应建立一种互学互鉴、互尊互信的关系。做到不以势压人,而以理服人;不以力强人,而以情感人;不以强凌人,而以仁惠人;不以虚言哄人,而以笃行动人。以互相尊重化解对抗,以互相诚信化解冲突,以互相和爱化解仇恨。“仇必和而解”,这是中华民族“和为贵”精神的体现。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普及化、危机多发化、文化多样化,各国、各文明之间的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犹如“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青树碧蔓,交罗蒙络。”藤蔓青树,交错缠绕,不可分离。多发的危机,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需要各国、各文明协商合作来化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的主流。各国、各文明之间唯有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才能根除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而争夺利益的不平等、不正义的方式。当前尽管物有分、道有别,文明有差异,价值观有不同,然世界之大、海洋之宽,世界各国、各文明都有施展的空间,万物和道并育并行,而不会相害相悖。

所以尽管物之不齐,但都要像尊重、关心、爱护自己一样,尊重、关心、爱护他者。要排除一切他对他者文明先在的成见,或先在的破见,或先入为主之见,以及善恶美丑之见,要以一种客观心、清净心、不迷心、觉悟心来看待不同事物、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各国、各民族、各文明之间,唯有平等地互相尊重,诚意地互相信任,才能通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某种文明不能高居在上蔑视其他文明,也不能以自己的强势来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到处搅局,挑起、制造动乱、战争,破坏和平、安定,以致发生难民潮和人道主义灾难。

从无难民潮到出现难民潮,其根源在哪里,世界人民已看清楚了。

事物和文明各有其性情及特点,就需要开放包容。开放胸怀,才能有容乃大;包容差异,才能海纳百川。如此就要照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来实行。孔子的学生子贡又从正面发挥孔子的话:“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述了己与人,换言之,他文明和他者文明之间的人道主义原则,体现了爱人的人道精神。这就是说,每个人、每个国家民族、每个文明都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对待,这是其应有的尊严。我不希望动乱、战争、人道主义灾难,我也不把动乱、战争、人道主义灾难强加给别人。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说,我希望幸福,我也希望他人幸福。那些“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霸道、霸权主义,违背世界发展潮流,必然为世界人民所谴责,所抛弃。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各国、各民族、各种族、各宗教间的一些矛盾、冲突、对抗,这就需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和合学的冲突、融合而和合来化解。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表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认为各种矛盾、冲突、对抗可以和生、共同生存。“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和处,“和而不同”地和平共处;和立,“己欲立而立人”;和达,“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发达了,帮助他者共同发达,这便是亚投行和“一带一路”之所以实施的宗旨;和爱,“泛爱众”,“兼相爱”,才不会发生杀人、恐怖、战争,而建设天和、地和、人和的天地人和爱、和美、和乐的和合世界。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一)

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孟子的话,阐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他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方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亚洲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让地区发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出自儒家经典《孟子》的话,习近平主席一年前在201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也引用过。经典的语录一再提及,中国的精神一直不变。

(二)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对此,朱熹解释为:“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世界上的事物各有差异,这就是造物者的自然情况。

引申来看,这样求同存异的态度、这种包容并蓄的精神,正是从传统的经典角度、以哲学的理论高度,释读了当前我们所强调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

(三)

比如,从文学上看:

唐诗殿堂,正因为有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大气磅礴、瑰丽奔放,又同时有着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沉郁顿挫、悲怆忧思,才更立体咏叹出大唐气象。既有张扬恣意、风流高歌,又有生民疾苦、缓歌低回。

“诗仙”的豪迈出尘与“诗圣”的深沉入世,是一个健康文坛同时需要的两面不同旗帜。

再比如,从政治上看:

唐太宗朝堂里的“房谋杜断”,是李世民堪称“左膀右臂”的两位宰相。房玄龄善于谋策,杜如晦善于决断,所以说“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房、杜二人不同的性格特色与智慧特长,如“笙磬同音”,协调互补,完善着初唐政坛。

又比如,从音乐上看:

中国最古老的弹弦类乐器琴与瑟。琴的音色清丽,有“泠泠七弦上”之幽古;瑟的音色华美,有“一弦一柱思华年”之丰富。

当琴与瑟齐鸣,琴便如冷月一弯,飘逸出尘,瑟便如彩云满天,华丽铺张。二者协奏,相得益彰,如彩云追月,如阴阳和鸣。所以才从此有了“琴瑟和谐”这个成语。

我们的耳朵能接纳不同的乐器性格,我们的世界能安放不同的人事脾性。

更比如,从思想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两家学术思想,就是儒家与道家,而这两家学说,在很多地方又刚好是形成反差的。

儒家强调入世,道家主张出世;

儒家要在积极有为里体现担当意识,道家是在清静无为中实现超脱精神;

儒家如大地上的行旅者,脚踏实地而忧国忧民,道家如天空中的翱翔者,放眼宇宙而顺其自然。

中国易道哲学的黑白两色,正如儒道二者,阴阳互动、平衡既济;

中国人的心灵构建,也需要社会秩序和个体自由的同时兼顾、协调共济。

那么,从文明上看:

世界上的文明形态,既各具特色之法,也各有共通之处,多元并存、协调发展,才是中和天下的发展大道。何况,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之间,无论是中华文明、西方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甚或其他文明类型,必然是共同点大于差异性,所以理应相安比相斥更容易。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告诉我们,不必再把差别看成是异类,应该把差异看作是补充。

就像中国文坛以笔墨告诉我们的,可以魏紫姚黄、各有千秋;

就像中国政坛告诉我们的,可以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就像中国音坛告诉我们的,可以八音克谐、琴瑟和谐;

就像中国学术告诉我们的,可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那么,文明国家之间的共存之道也早就通过争战的两败俱伤与和平的相安久存告诉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协同发展。

而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百家争鸣,多元并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