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消息的一般写法

消息的一般写法

消息的一般写法

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因其在新闻诸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数量最多,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文体,故人们常把消息称为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的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 hen(何时)、 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臵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

消息写作——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性质和作用。导语,就是消息中具有可听性和可读性的特殊开头。它担负着三项使命。①反映新闻的要点;②确立新闻的基调;③唤起受众的注意。人们迫切希望立刻知道最关心或最重要的事实,所以消息的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截了断地把新闻的要点突出来,一下子就把人抓住,高潮往往在前,不能搞?悬念?。

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新闻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的魅力:导语一唱歌,听众就跟着哼哼。也就是说,导语里说的东西,应当能立即引起受众的兴趣并产生共鸣。可以说导语是展示记者水平的窗口。解放前,有家报纸报道蒋介石在清明节回浙江溪口老家给母亲扫墓,导语写道:?清明时节,蒋委员长自宁启程,回溪口老家扫他*的墓。?标题是:?蒋委员长回老家扫他*的墓?。真是妙绝了。

二、导语写作的要求。

①要有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

②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③要简明扼要,生动具体;

④要通俗易懂。

例1:

[本报讯](记者:×××报道)不要因为连年丰收,就以为农业已经过关了;不要因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就对农业不那么重视了;不要因为农业所占产值比重减少,就以为农业不是大局问题了;不要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让农民走向市场,就可以对农民和农业不管了。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学习***总书记在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讲话后的统一认识。最近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制订了在1993年1月12日之前全部兑现收购农副产品的欠帐、彻底解决打?白条?问题等9项措施,作为送给农民的?新年礼物?。

9条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措施是:……

这则消息导语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不能开门见山,将实质性的内容给遮住了,埋没了导语。其次,消息原文的句子和句法,都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习惯。一是倒装句,二是长句子,读起来费劲。另外不简洁,导语用了200多字,其实只用30多字就可以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春节(或1993年1月12日以前)前10天,完全兑现在收购农副产品时给农民所打的?白条?。

三、导语写作的一般思维过程。

首先要考虑什么东西是你要报道的这条新闻的最重要和做新鲜的。

其次,要考虑你确认的这个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跟什么人有关。

第三,要考虑怎样表达才能最吸引人。

例2:[本报讯]在今天召开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是保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性一着。

用?米袋子?、?菜篮子?来比喻农村工作通俗形象生动。

四、几种导语的写作特点。

1、概括式导语。

特点: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好处:能使受众一开始就知道整篇消息的梗概或要点。这样的导语最适合用于内容较为复杂、过程较为曲折的消息。注意:虽然是概括式,导语中也要有实质性内容,不能把概括式变成概念式。

例3:1995年3月1日,《羊城晚报》曾以?广州严格整治近郊采石场?为题刊出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白云山风景区周围和广汕、广深、广从公路两侧的山林,被近300个采石场疯狂地爆石不止!毁容不止!

这条导语不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且使用了?疯狂地爆石不止!毁容不止!?这样贴切而形象的动词和短语,从而更增添了色彩,显得生动而有力。

例4:1995年2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中间位臵,刊登了报道湖北农业抓得早抓得实的消息。导语:一个大大的?农?字,深深地印在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的心中。新年伊始,他抓了五件事,件件不离农。

这条导语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堪称短小精悍之作,完全符合导语的写作要求。

例5:1994年12月24日,中央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结束。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这次座谈会的精神是强调今后党委办公厅的工作一定要在务实、求实、落实上狠下功夫,并明确指出:?要讲真话,报实情。?但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为期四天的全国单位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今天在京结束。×××、×××、×××、×××、×××以及×××、×××、×××等领导同志昨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

该导语未能反映这次会议的重要精神,也没有实质性内容,形同虚设。

2、对比式导语。

特点:将新闻事实跟别的事实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对比。好处:能使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充分地显露出来,并给受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注意:相互对比的事实之间,反差要强烈。反差越大,效果就越好。

例6:1995年1月19日,路透社记者报道日本兵库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消息时,写了如下导语:经济学家们今天说,17日发生在日本中部的大地震已造成近500亿美元的损失,而一年前洛杉矶地震造成的损失为200亿美元。

美国1994年1月洛杉矶大地震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迄今记忆犹新。用200亿美元与50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一比,人们对日本这次地震损失的惨重,印象不但深刻了,而且具体了。

例7:1994年5月19日,《工人日报》报道了一位工人勇斗歹徒受表彰和一位工人见义不为受处分的消息。导语写道:5月7日,河南辉县召开大会,表彰该市公交公司修理工王国伟勇斗歹徒的先进事迹,授予他?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同时,对见义不为丧失党性原则的党员,该市塑料厂工人胡建忠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处罚。

用两个不同表现、不同结果的人放在同一条导语中,这也不失为一种强烈的对比。通过这一对比,使人具体地感受到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得到惩处的欣慰。同时也引导人们,应当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3、描写式导语。

特点:简要地展示人物、事物的形象或场景。好处:能给人以适当的现场感和生动感,增添消息的吸引力。注意:描写要相当适度,只能是漫画式的几笔就把形象勾勒出来,不能作更多更细腻的描绘,否则,就是特写或通讯了。

例9:1993年3月31日,《中华工商时报》就当时国库券卖不出去的情况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如下:整整300亿元的1993年国库券,发行期迄今已经走完了一半,有关部门却目瞪口呆地发现,90%以上的票券尚在库房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有关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今年国债发行极不理想,完不成任务已成定局。

这是一条较好的描写式导语。它仅用?目瞪口呆?、?整整齐齐?这样几个字,就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有关场景和神情,非常符合消息导语写作简明扼要的要求。

例10:1995年2月5日,《文汇报》报道了上海下雪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昨天下午3点左右,正是立春时分,一场鹅毛大雪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由此结束了上海市去年入冬以来没有降雪的记录。

这也是一条较好的描写式导语。它用?鹅毛大雪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一笔,就把下雪的实际情景写活了。特别是?匆匆?二字用得好,可说是惜墨如金。

例11:1995年1月15日,全国第八届冬季运动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开幕,某报对此发了消息。导语写道:红脸蛋红肚兜红抓髻,以东北之宝人参作拟人形象设计的吉祥物人参娃展现了吉林人敦厚、诚挚的热情。大型文体表演《冰雪颂歌》中,身披白、粉、宝石蓝各色轻纱,头带晶莹冰花头饰的60名?雾凇少女?,

尽展人间仙境体现了吉林人的智慧和洒脱。吉林市又一次争得了在这个非省会城市举办全国性冬运会的机会。

这条描写式导语的最大毛病首先在于,大量的描写淹没了冬运会开幕这一主要新闻事实,给人以为描写而描写的感觉。其次,描写用了大量抽象的形容词,没有注重白描。另外,缺乏吸引力,不朴素诚恳。

4、评论式导语。

特点: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事实做画龙点睛式的评价。好处:有助于揭示新闻事实所蕴涵的因果关系或现实意义,并引导人们按记者的立场观点去理解被报道的事实。

例12:1993年3月3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一条新华社记者写的关于我国大豆生产出现转机的消息,导语写道:曾一度被冷落的?低产作物?大豆,去年成了我国农产品中最受欢迎的抢手货之一,收购价格一公斤在1.4元以上,而且一律现金兑现。这表明大豆产销不景气的时期已成为过去。这条导语的最后一句是评论。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评说和引导。

例13:1994年2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无偿资助中央乐团每年25万元的消息,导语如下:被视为阳春白雪的交响乐团幸遇知音。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李祥瑞宣布,从今年起每年无偿资助中央乐团250万元人民币。

导语的第一句是评论,评得巧妙而贴切。特别是?知音?二字用得好。一语双关。

消息的结构形式:

1、倒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是一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式的结构,它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篇首,最不重要的材料放在篇末,从导语至结尾按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新闻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在材料的时间特征上,往往呈现以下公式:首先是?总体性倒叙?。即将最后结果或后发生的却富有吸引力的材料,臵于篇首。

其次是?局部性倒叙?(即?倒叙中的顺叙?)。即在局部性倒叙中又用顺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开始如何,后来又如何?。

最后是?总体性顺叙?。即?现在正在如何,进一步又如何?。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常呈现为?重要?、?次重要?、?次要?、?更次要?、?补充?、?进一步交待性材料?的顺序。

(3)它的导语常是直叙型的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倒金字塔式结构便于受众迅速掌握全篇之精华,满足受众尽快获取最新消息之需求;便于记者迅速报道新闻,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发出去;便于编辑选稿、分稿、组版、删节,如在版面不够时,可从后往前删,无须重新调整段落。但它也易于造成程式化、单一化的毛病,而且,它比较适宜写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突发性新闻,而用它来写非事件性新闻、富有人情味、故事情强的新闻,就不太适合。

例如:

中新社北京九月五日电中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从今年开始进行评奖,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

记者从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凡在评选年度不超过55岁的中青年专业新闻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评选范围包括正式批准登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时事类刊物和新闻电影等单位的新闻编辑、记者、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以及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专业人员。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最多评选采编人员10名,是否设提名奖待定。评选结果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公布。

据悉,海外新闻工作者参加评选的办法另行拟定。

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主席、新华社社长穆青任评选委员会主任。评选委员会由新闻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

2、时间顺序式结构

此结构形式又叫编年体结构。也有的称其为金字塔式结构,其实并不准确。时间顺序式结构通常不一定有单独的导语,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叙事条理清晰,现场感强,且很适合写那些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的新闻,尤适合写现场目击记。其缺点是开头平淡,难以一下子吸引受众;消息的精华也可能淹没在长篇的叙述之中。

例如:冻死的孩子重新复活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名叫麦肯罗的孩子,今年只有二岁半。一月十九日,在家里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穿着一身睡衣,只身来到零下二十九度严寒的室外。家里人发觉后把他抱回屋里时,麦肯罗的一部分血液已经‘冻结’,手脚也都僵硬了。当他被送往医院时,体温已下降到十五点五度。但是,在经过了包括使用心肺泵等先进设备抢救以后,麦肯罗竟然奇迹般地复活了。像这样处于低温状态下的人能够死而复生,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就是参加抢救麦肯罗的医生也对此感到惊叹不已。

现在,除了他的左手可能会留下由于冻伤后遗症引起的轻度肌肉障碍以外,其它恢复都很正常,估计三、四周内,即可恢复健康。

3、对比式结构

此种结构重在通过对比,揭示差异,从而突出新闻主题。如《人民日报》19 82年7月18日关于顺义啤酒厂和青岛啤酒厂的报道就用的这种结构。此则消息首先用的是对比性的标题。

两个厂为什么建设一快一慢?

权力下放争主动――顺义啤酒厂一年建成投产

婆婆太多难办事――青岛啤酒厂扩建扯皮两年

然后是对比性的导语,在对比性的导语下,又用了两个对比性的小标题:?顺义厂:地方有主动权,领导重视,各方配合?。

?青岛厂:婆婆太多,公文旅行,相互掣肘?。

最后,又有一个对比性的结尾:

?两个厂情况如此悬殊,发人深省。?

4、提要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把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概括到导语中,然后将多项需并列出示的内容以提要形式,用数字程序一一分列出来。有时也可不用数字标示,而用?――?引出各个要点。

5、问答式结构

此结构多用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记者应善于组织问题,报道内容应忠于原意,行文时,也应注意内容的连贯和层次的明晰。

6、积累兴趣式结构

此结构通常在开始设臵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因其材料的趣味性从导语至结尾递增,故名积累兴趣式。又因其要求设臵悬念,故又有人称之为悬念式结构。它尤其强调将最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材料臵于消息结尾。如:

婚礼唁电新娘寻死觅活

春节前夕,解放军某部三连战士肖建军,收到?父病故速归?加急电报,匆匆赶回山西省临汾老家。

跨进门,却见室内张灯结彩,墙上贴着大红?喜?字,小肖一下愣住了。母亲将他拉在一边说:为能使你参加大哥的婚礼,我瞒着家里人发了封假电报,你可要保密。母亲的一片?苦心?,使小肖只好撒谎骗父亲和家里人说自己出差顺路回家。

2月8日哥哥结婚。婚礼程序完毕。亲朋好友正在推杯换盏,频频敬酒时,邮递员送来一封电报,小肖父亲接过连忙展开,只见上写:?闻建军父不幸病故,三连全体官兵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其父气得浑身颤抖,遂质问儿子。在坐的新娘弄清原委,?哇?的一声大哭冲出门去,头撞墙寻死,多亏众人相劝事态才未扩大。其母悔恨地说:?都怪我荒唐行事,闯下大祸?。

附录:

1、消息写作时常见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是没有导语或标题。形式上?一二三四?八股文。要把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形成导语,再往下交待背景,原由,层层展开。

二是新闻的公文化倾向严重。要把消息做活,让事实说话,不要用议论来说话。忌大量引用?政策?和?领导讲话?

三是找不准由头和切入点。要注意对方需要什么样的消息。如:会议召开之前需要典型推出,会议后需要落实,?七一?之前的党员入党、宣誓。春天的植树绿化报道,年末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年初的计划安排等。

四是体裁上浪费,出不来精华,废话多。消息不要写成通讯,要尽量精减文字。

五是软硬把握不好,与上级精神及政策不符。要注意学习,避免犯政策错误。

六是口子开得太大。新闻是?挖井?不是?掘渠?。要往深处挖。强调的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笔。?以小见大?。

2、写消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使用?在……形成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之类的套话,直接把事实讲出来。如实报道了事实,想说的这些思想应该包含其中。如果读者感觉不到,那就是硬在给事实穿靴戴帽。

2、除了导语可以概括一下所报道的事实外,消息主体不应该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要报道具体的事实,禁绝空话。如果感到这样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这个报道便不该动笔,应该去采访。

3、不要在消息中用第一人称。这说明还没有跳出本部门的圈子,这样的稿子大多囿于狭小的环境,采用率很低。

4、不要在报道基层干部的活动时使用?亲自?、?亲临?、?英明?的词汇,也不要?以赤心赢得上级的赞誉?之类的话,不要将?副*长?省略为?*长?。这种上司的奴化心态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5、不要出现?大家说?、?他们说?,这在自然状态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一定要具体,谁、对谁、说了什么、怎么样,每一点都要交代清楚。

6、不要以为自己清楚,读者自然就会明白。也许是对本部门的工作非常熟悉的缘故,许多作者自己很了解的东西,误以为读者也很清楚的,便在稿件中出现

了相当多的外人看不懂的生造名词,例如?三不放过?、?省检?、?三条线?等等,甚至报道写到结尾,也没交代事情的缘由。谨记:要站在读者角度,讲清楚,说明白。

7、不要混淆不同的新闻体裁。常见的情况有:一是通讯标题,但报道的基本结构是消息。二是消息开头,主体像通讯,最后又演变为评论,三合一。三是消息标题,基本结构是通讯。这几种新闻体裁的语言特点很不同,消息语言要求客观性、通讯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评论语言很严肃的。

3、关于会议类消息写作的两点建议

1、会议类报道的改进。以前此类报道往往以?××局召开××会议?为标题,但近年来普遍有这种趋势:即通过抓要点,抓会议传出来的最主要的讯息,再透出会议的召开。?黄河网站?中?经济动态?栏目内就有一些这样的例子:如:山东黄河:两水分离两水分计

-----全局首次供水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梁山河务局多渠道发展经济

4月27日,梁山河务局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经济要向土地、向市场、向服务、向政策、向管理要效益的?五要效益?和有关具体措施。

再如:中国银行将取消领导官职

从今年下半年起,行长、处长、科长、主任等行政官衔将不再出现在中国银行的人事制度序列中,代替这些官职的将是总裁、经理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理人头衔。

中国银行行长肖钢在16日举行的?国际金融协会2004年春季成员会议?上透露了上述消息…………

2、对会议的报道不宜面面俱到,点出重点即可。并尽量减少某某领导讲,可以用?会议认为?、?会议决定?、?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明确?等引出内容。

4、改出来的好导语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这是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的导语。这条导语虽然十分简短,却包含了四个信息:1、拳王击败了挑战者;2、比赛仅用85秒;3、这是历史上的拳王战中用时最短的比赛;4、此次胜利为拳王赢得13 00万美金的巨款。信息量是很大的。而且,它把这次比赛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色全部概括了出来。

然而,这条导语是编辑改写的。它的原稿却不是这样:

?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泰森今晚以85秒钟的时间,击垮挑战者卡尔〃威廉斯,创造了历时最短的一场拳王卫冕战。?

这条原导语循规蹈矩,无可指责,因而也平平常常。从字数上看,它比新导语多9个字,共50个字;从信息量上看,它少交待了1300万美元这层意思;从抓特点上看,她抓住了85秒这个创纪录的数字,但是给人的印象不深;从效果上看,它很难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原导语中,用了7个字来交代85秒这个事实。而新导语中重复三次85秒,也仅有6个字。当然,原导语还可以减少,但最多也只能减到?以 85秒?,只比新的导语少3个字。可两者所产生的效果却有很大差别。更何况,由于用了三个?85秒?作重复,使导语中其他的句子有如诗一般的凝练,比用简单的叙述句更减少了交待、过渡性字句,整个导语的字数减少了,动感、节奏感反而加强了。

可见好导语要提炼,要推敲,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

5、毛泽东写的短导语

毛泽东不愧是语言大师。他撰写的几条新闻导语,最短的只有7个字,最长的才20多个字,但新闻内容反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气魄是那么宏大,在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引起过强烈的反响。单从导语写作上看,也是范例。附在下面的是五则繁简不同的导语:

[新华社延安1945年7月25日电]关中消息:爷台山战事扩大。

[新华社27日17时急电]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军包围和击溃。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4月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新华社北平 24日6时电]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下,千余华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

6、斯诺的两条精彩导语

先看第一条:

[1935年3月26日上海电]长江流域有1200万人口,目前正受到饥荒的煎熬,面临死亡。中国国际饥荒救济委员会的特派员约翰〃尼尔〃贝克刚从灾区作了长期观察归来,于今天披露此事。在首都(南京)附近,已有大批人死亡,饥民使用一种漂布土做汤充饥。

这是一条以政治问题为主的揭露性消息,但导语里没有半句政治术语,而是巧妙地用叙述事实发表意见,让读者从事实中得出政治性结论。

导语与主体重复,是导语协作的通病。报道上海?一〃二八?事变,如果让我们去报道,导语就离不开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和十九路军的奋起抵抗等字样。1 932年1月28日晚上,斯诺发自上海的消息导语,用另外一种手法加以表现:?今天晚上,上海的街道给鲜血染红了。?这里只用了15个字,就把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报道出来了,导语与主题一点不重复,又非常简明扼要,给人一种独特的形象感染力。

7、郭玲春的导语艺术

郭玲春是近年来颇有成就的新华社记者,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特别是她写的新闻导语,构思奇巧,不同凡响。万联众研究了她的新闻导语写作后,称赞她?开阔了新闻工作者的眼界?。

郭玲春善于筛选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到导语中去,使导语生辉。

1983年2月10日,首都电影界250余人举行茶会,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按照传统的、一般化的写法,这条新闻的导语可能会写成这样:?首都电影界人士250余人今天举行茶会,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茶会是在京西宾馆大厅里举行的。?或者是:?《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首都电影界人士今天在京西宾馆举行茶会祝贺。?

这样写,没有什么不对,但平淡,感染力不强。而到了郭玲春的笔下,导语顷刻间就变得有声有色了:

新华社北京2月10电电影艺术家谢晋坐在京西宾馆大厅的主座上笑了。这是今天首都电影节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举行的茶会上,著名演员郑振瑶正向与会者介绍谢晋在国歌声中走上领奖台时,难以抑制的激动状。

有关追悼会的消息写作,几乎行程一个固定模式。但郭玲春报道金山逝世的消息却突破了老框框:

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鲜花、翠柏从中,安放着中国***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这里,作者仅用52个字就把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作者一反陈规,用描写式导语报道名人逝世。这是比较少见的。

有些新闻事实本身有些抽象枯燥,但郭玲春却能从普通事实中提炼出新的意境。

1983年7月27日,《王大观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王大观的美术作品重现了30年代北京古城的风貌。

如果把这样几句话写成导语,其实未始不可。新闻要素也是齐全的。但就事论事,读者未必会留下什么印象。而同一事实,到了郭玲春笔下,就立即被升华到一个新的意境: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当首都已向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时候,人们是否还记得旧日北的风情?今天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王大观画展》重现了30年代古城的形象。

这条导语巧妙地把新闻事实融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既使人们联想过去,又加深了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认识,从而激发读者去参观这个展览。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开幕,议程无非是领导做报告,宣读贺电,老实说,实在写不出什么新意;而郭玲春笔下却出现了新颖奇异的构思: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这条消息的导语写作,确实出手不凡,构思奇巧,发人沉思。尤其是?今天?这个确切的时间词语构思得极妙。它既是与?过去?相呼应的对比,又是发电稿的时效表述,可谓一语双关,寓意深长。

郭玲春还十分注意导语与结尾的互相呼应。

这一点,外国名记者就很重视。美国名记者威尔〃格里姆斯利的体会是:?一篇好的报道是具有对称美的。它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然后,它应该平稳流畅地过渡到文章高潮;如果可能的话,要用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使之达到高潮。?请看郭玲春所写的《仿唐乐舞》重现首都舞台消息的开头和结尾的互相呼应:导语:

新华社北京1983年2月4日电一千多年前辉耀东方的唐代宫廷乐舞今日重现于首都舞台。由古城西安来京的陕西省歌舞团今晚演出的这场独具风格的《仿唐乐舞》,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项创举。

结尾:

***副部长贺敬之年前在西安观看了《仿唐乐舞》后,称赞这台有浓郁地区特色的节目,在文化艺术上发挥了地方优势。他还勉励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保持民族的、地方的和自己的风格特色。他说:?失掉了特色,那就使得你自己也消失了。?

8、奇妙的悬念性导语

利用人皆有之的好奇心,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最容易使人?一见而惊,不肯弃去。?

请看这样一则消息的导语:

半夜,桥上……一阵尖叫……枪声……溅水声……又是枪声……又是溅水声。

今晨,警署从蛇河中捞获了已经分居的默非夫妇的尸体。尸体的太阳穴上都有枪伤。警官断定是?谋杀与自杀?。

这是美国一位学者在其《全能的记者》一书中引用的一个例子。这则消息用断续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凄厉而恐怖的境地之中,这种特殊的音响确有抓人的力量,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谁能舍得掩卷不读下去呢?

再看1985年7月20日北京晚报的一则消息:

本报讯只要他愿意,他每月可以赚几千元,但他摇摇头——不干;她要是愿意,有可能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但她却选择做一名售票员。上午,戴洪祥、杨本莉在北展剧场向2700多人讲述自己的想法时,他们的口气充满了自豪。

这是一则先进人物报告会消息的导语。记者落笔不俗,先把戴洪祥、样本莉的反常之举告诉人们,这就设下了悬念,既产生了吸引力,又突出了消息主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赢得社会尊重。?

按照人们的习惯理解,美国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比较高的,难道美国总统的儿子还会发生工作和生活的困难吗?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表一则消息,导语写道:?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取救济金。?总统的儿子竟然加入美国1130万失业者的行列去领取救济金,这种?情态反常?的事实本身就具有悬念感,恐怕所有读到这一导语的读者都会?一见而惊,不忍弃去?吧。

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因?{在前而?果?在后。在一般情况下,反映事物,常常运用顺叙的办法,先讲?因?后谈?果?。这样条理容易清楚。但是,有时为了增强文章的波澜,可以在消息导语中没头没脑地先把某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再倒叙新闻,这种?倒戟而入?的手法用的好,也容易产生悬念感。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一则消息,导语写道:?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换回了一大笔外汇。?两只鸳鸯是怎样被?救活?的?救活了

鸳鸯又怎么会换回大笔外汇?这些?果?构成了悬念,读者受好奇心驱使,也是非读不可的。

?倒戟而入?,不一定非把结果写在前面。有时候,倒叙某个情节或场面,也可能紧扣读者心弦,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悬念。例如:本报讯 5月26日下午,河南濮阳和山东东明之间的黄河河面上,突然升起一条一公里长,五十多米高,由烈火浓烟组成的?拦河坝?。大坝上空滚过一串惊雷。瞬息之间,滔滔黄河为之断流。

又例如:

本报讯九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启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一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先声夺人,情态异常,倒戟而入,是在导语中制造悬念的几种主要手段,而非仅有的手段。

追求?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是为了把消息写得更有吸引力,更具可读性。如果背离新闻的主要事实而故弄玄虚,那就是一种误解了。

9、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臵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臵?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