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患者的病程发生、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87例冠心病(CHD)患者,其中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42例及对照组50例健康人。比较不同CHD类型患者及正常人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CHD组血浆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SC组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结论Hcy,hs-CRP对冠心病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高敏C-反应蛋白; 冠心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逐渐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其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对CHD的诊断和治疗已有长足的进步,但病因学研究却发展缓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受到重视,本文旨在观察Hcy,hs-CRP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冠心病组选择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于邵武市人民医院及邵武市第二医院住院的CHD患者87例,男62例,女25例,其中SAP组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65.52±7.03)岁,ACS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64.07±9.24)岁。

1.1.2 健康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60.25±10.05)岁,上述所有人均无肝、肾肿瘤,风湿病,营养不良及其他原因的疾病。

1.2 受检者空腹12 h以上,于清晨采肘静脉血4 ml,自然分离血清,2 h内检测血清Hcy和hs-CRP,试剂盒由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检查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两组见相互关系用相关分析进行检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运用SPSS 10.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Hcy和hs-CRP水平检测结果CHD组Hcy和hs-CRP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

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试剂盒ELISA

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试剂盒(ELISA) 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检测血清、血浆、组织、细胞上清及相关液体样 本中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含量。 ●有效期:6个月 ●保存条件:2-8℃ ●本试剂盒仅供体外研究使用,不用于临床诊断 实验原理 试剂盒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往预先包被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捕获抗体的包被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标准品、HRP标记的检测抗体,经过温育并彻底洗涤。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计算样品浓度。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全血标本请于室温放置2小时或4℃过夜后于1000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 血浆:可用EDTA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于2 - 8°C 1000g离心20分钟,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3. 组织匀浆:用预冷的PBS (0.01M, pH=7.4)冲洗组织,去除残留血液(匀浆中裂解的红细胞会影响测量结果),称重后将组织剪碎。将剪碎的组织与对应体积的PBS(一般按1:9的重量体积比,比如1g的组织样品对应9mL的PBS,具体体积可根据实验需要适当调整,并做好记录。推荐在PBS中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加入玻璃匀浆器中,于冰上充分研磨。为了进一步裂解组织细胞,可以对匀浆液进行超声破碎,或反复冻融。最后将匀浆液于5000×g离心5~10分钟,取上清检测。 4. 细胞培养物上清或其它生物标本:1000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注:标本溶血会影响最后检测结果,因此溶血标本不宜进行此项检测。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1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人体内含硫氨基酸的一个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Hcy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独立的渐进性致病因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遗传因素、营养因素、雌激素水平、年龄因素等有关, 同型半胱氨酸又称为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Hcy的正常参考值随测定方法和种族人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正常空腹血浆总Hcy水平为5~15μmol/L。研究表明:Hcy每升高5umol/L脑卒中风险升高59%,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32%;Hcy每降低5umol/L脑卒中风险降低24%,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16%.Hcy水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呈正相关。引起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和环境营养两种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是一种命名为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及胱硫醚-β-合成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现在已经证明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的缺陷,在体内叶酸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明显升高。由遗传缺陷引起的胱硫醚-β-

合成酶的活性降低,可导致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超过正常值的十倍左右。 环境营养因素指代谢辅助因子如叶酸、维生素B6、B12缺乏,这些因子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反应中为必需因子,均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吃煮熟的食物(叶酸主要存在于蔬菜、肉类、动物肝脏等),食物在煮熟的过程中90%以上的叶酸被破坏,导致中国人普遍的叶酸缺乏,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以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6、B12水平下降. 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们建议40岁以上人群都应该定期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对于高Hcy人群还要注意一定的饮食结构。

血栓调节蛋白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

血栓调节蛋白在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 雷 董志恒 1 (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目的 探讨STZ 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血栓调节蛋白(TM )的表达及意义,为糖尿病心肌病(DCM )的防治提供新的靶向。 方法 从50只SD 大鼠中随机选取32只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剩余18只作为正常对照。每日观察大鼠进 食、饮水等一般状况,每周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血糖及尿糖。分别在2、8、12w 末分批处死一定数量两组大鼠。分别检测各批大鼠的心脏指数(HW /BW )、血糖、血脂;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TM 的蛋白表达;通过RT-PCR 检测TM 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w 末模型组心脏指数无明显差异;8、12w 末心脏指数均显著增加,且12w 高于8w (P <0.01)。模型组各时间段 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各项指标变化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2、8、12w 末。2w 末模型组大鼠未见明显病理变化;8、12w 末模型组大鼠出现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细胞外间质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等病理变化;12w 末模型组大鼠上述病理变化较8w 末模型组更加明显。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TM 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组间比较阳性表达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是2、8、12w 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M mRNA 的表达明显增高(P <0.01),其中,12w 末表达最强,其次是8, 2w 末表达最弱。结论TM 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组 织中呈时间依赖性高表达,并与病程呈正相关,显示其可能在DCM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向。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血栓调节蛋白〔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5-3229-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5.044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资助(吉科合字〔2007〕第自52号);北华大学 校管课题资助 1 病理教研室 通讯作者:董志恒(1968-),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 第一作者:张 雷(1971-),女,实验师,主要从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 糖尿病(DM )的慢性并发症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其中糖尿病性心肌病(DCM )危害最大。研究显示,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各种组织蛋白非糖氧化,脂质堆积产生的大量中间产物和自由基诱发各级血管内皮损伤 〔1〕 。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促使多 种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的释放与表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单核细胞趋化性,加重了管壁炎症反应和血管增生,引发了微循环障碍和心肌纤维细胞的增殖 〔2〕 。因此对于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及内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的研究将为DCM 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其意义重大。血栓调节蛋白(TM )是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类糖蛋白,对血管内凝血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在各种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病理情况下,由 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M ,因此TM 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一个分子标志物 〔3〕 。国外有研究〔4〕 提出血糖水平的 波动与血管内皮损伤显著相关,同时研究表明2型DM 患者 TM 水平显著升高,TM 的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5〕 。国内学者研 究发现 〔6〕 ,TM 在DM 出现并发症时显著升高,随病情进展,血 管内皮损伤的加重,TM 大量释放入血,而凝血功能严重障碍加重了DM 并发症。虽然目前TM 在DCM 时的作用尚不清楚。基于以上所述,本实验以TM 为研究指标,通过观察TM 在DM 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DCM 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为进一步阐明DCM 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防治的新靶标。1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选用普通级、健康SD 雄性大鼠50只, 6周龄,体重(220?20)g ,由吉林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大鼠精神状态良好, 反应灵敏,皮毛光泽,饮食正常。大鼠在通风及光线良好、环境卫生、温湿度适宜的饲养环境下适应性喂养1w 后,进入实验。实验期间动物饲料为鼠用常规饲料 。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6-08-24T16:40:46.4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作者:王继伟 [导读] 冠心病属于炎性病症,其主要的患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1],患病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 王继伟,大理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存在的关系。方法选择已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体检健康者59例分为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对比两组人员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清Hcy结果。结果健康组人员的血清HCY为(8.50±0.63),冠心病组中一般狭窄患者的血清HCY为(15.47±3.04),非常狭窄患者的血清HCY为(20.45±2.55)。健康组患者的HCY与冠心病组相比明显较低(P< 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中一般狭窄患者的HCY与非常狭窄患者的HCY相比明显较低(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与同型半胱氨酸有着亲密的关系,在冠心病的确诊、治疗中检查同型半胱氨酸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应给予推广支持。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关系 冠心病属于炎性病症,其主要的患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1],患病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相关医学人士为更好的治疗、诊断、预防冠心病提出用检查Hcy的方式来帮助冠心病患者。本文针对这一提出,对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已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体检健康者59例分为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冠心病组男39例,年龄最小患者为45岁,年龄最大患者为76岁,平均年龄为(56.7±5.4)岁;女21例,年龄最小患者为在41岁,年龄最大患者为70岁,平均年龄为(47.6±4.9)岁。冠心病组中冠状动脉非常狭窄的患者共37例,冠状动脉一般狭窄的患者共23例。健康组人员中,男32例,年龄最小人员为42岁,年龄最大人员为68岁,平均年龄(54.7±3.8)岁;女27例,年龄最小人员为43岁,年龄最大人员为71岁,平均年龄为(55.2±3.7)岁。 1.2方法 两组人员均进行HCY水平检查,所有人员在研究开始第二天的上午7点进行肘静脉血的采集,每人采集3ml,采集过程中所有人员为空腹状态,采集后将血液放置到EDTA(保定凯越化工有限公司)抗凝管中,保证在20分钟内,放置到3000r/分,分离血浆时保证在3.5℃左右距离心10min,分离后将其放置在零下90℃的冷库进行存储。所有样本采集工作完毕之后,检查方式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手段。 1.3观察指标 将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清Hcy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 )表示,组间数据用t检验,当(P<0.05)时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人员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清Hcy结果具体数据显示,健康组人员与冠心病组一般狭窄患者的血清HCY结果相比,健康组明显偏低(t=18.0954,P<0.0001),具备统计学意义;健康组人员与冠心病组非常狭窄患者的血清HCY结果相比,优势显著(t=36.6646,P <0.0001),具备统计学意义;同时非常狭窄患者与一般狭窄患者的HCY相比,明显较高(t=10.0725,P<0.0001),具备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细表1 表1两组人员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清HCY结果对比 3.讨论 冠心病(CHD)的主要患病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家族遗传、饮食不良等等[2]。冠心病的发生、恶化都可通过抑制这些患病原因来进行,但临床研究表明,部分冠心病患者的患病原因与这些因素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相关研究人士提出冠心病的主要发生机制还包括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甲硫基酸去甲基后就会形成HCY,HCY形成会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病变由于HCY形成受到的干扰大概可分为3个方面。其一:身体自身的抗血凝能力减退,HCY有着控制蛋白的能力,它会对蛋白的活性造成一定的干扰。HCY形成后会产生过氧化氢(H2O2)影响内皮细胞表层的硫酸乙酰肝素的合成,导致抗血凝酶无法接触到内皮细胞表层的硫酸乙酰肝素,进而抗血凝因子无法正常的发挥其功能,导致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二:HCY的形成给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控制能力产生一定的束缚,对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控制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帮助血小板更好的凝聚,从而形成了血栓。其三:HCY的形成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使得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下降。HCY有会降低P21活性,使得内皮细胞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导致血管内皮严重受损,形成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狭窄是冠心病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组人员的血清HCY为(8.50±0.63),冠心病组中一般狭窄患者的血清HCY为(15.47±3.04),非常狭窄患者的血清HCY为(20.45±2.55)。健康组患者的HCY与冠心病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中一般狭窄患者的HCY与非常狭窄患者的HCY相比明显较低(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表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而血清HCY水平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随之增加,说明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检测HCY可帮助更好的诊断冠心病患者。本文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人士,姜锋, 吕仲兰[3-4]等人研究一致。 总而言之,冠心病与同型半胱氨酸有着亲密的关系,在冠心病的确诊、治疗中检查同型半胱氨酸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支持。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栓调节蛋白与心脑血管并发症关系的探讨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栓调节蛋白与心脑血管并发症关系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3-06-07T11:39:16.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韩法珍[导读] 亦有研究表明:尽管有肾功能的影响,血浆Tm水平仍可作为判断慢性肾脏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 韩法珍(沂南县中医医院 2763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肾内科2010~2011年期间住院的8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按照CKD分期标准划分为肾功能正常组(GFR≥90 ml/min)42例和肾功能不全组(GFR<89 ml/min)44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均根据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和冠脉造影或CT、MRI等影像学改变。清晨空腹采静脉血分别测定血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栓调节蛋白。结果慢性肾脏病肾功能不全组Tm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和对照组(P<005),伴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Tm水平较不伴并发症患者明显升高(P<005)。将86例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栓调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和血肌酐分别与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结论慢性肾脏病功能不全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升高,血栓调节蛋白与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中图分类号】R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72-01 心脑血管疾病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和生存,也是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10~2011年肾病科住院患者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20~72岁,平均(50.73±1 2.56)岁。其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9例,梗阻性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12例,成人型多囊肾6例,尿酸性肾病2例,高血压肾损害12例,狼疮性肾炎4例,多发性骨髓瘤肾病2例,髓质海绵肾病1例。按照慢性肾脏疾病(CKD)分期标准划分为肾功能正常组(GFR≥90 ml/min)42例和肾功能不全组(GFR<89 ml/min)44例。 1.2 研究方法 1.2.1 TM的测定所有患者均在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 ml后置于38%的枸橼酸钠溶液抗凝试管中混匀,立即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尽量去除血小板,于-20°C保存备用。TM的测定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2.2 生化指标的测定取血检测TM的同时测定尿素氮、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尿酸。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偏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应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Tm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肾脏病患者Tm的变化 2.2 有无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TM的变化经心脏多普勒超声、头颅CT、X线胸片、ECG及体检发现,42例肾功能正常组中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仅有4例,而44例肾功能不全组中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者30例,发病率68.1%,且伴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Tm较不伴并发症患者明显升高,P<0.05。 2.3 Tm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单变量相关分析表明,Tm与血肌酐、收缩压、舒张压、TC、LDL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0.23、0.32、0.19、0.21,P均<0.05),而Tm与年龄、TG、HDL无相关性。将86例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以年龄、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HDL、Scr、Tm作为自变量,以合并心血管并发症作为因变量(有-0,无-1)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m、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血肌酐分别与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3 讨论 血栓调节蛋白(Tm)是内皮细胞表面一种具有抗凝活性的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的内皮内,尤以肺、肾及胎盘组织中为多。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皮细胞不分泌和释放Tm,Tm由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与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相关。Blann 等认为血栓调节蛋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金标准。 在我们的研究中,肾功能不全组的Tm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且Tm值与血Scr成正相关。在肾功能受损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下降,Tm从肾脏滤过减少,从而引起血浆Tm升高,因此血浆Tm水平与肾功能有一定关系。Rustom等研究认为,GFR下降至50ml/min 时,Tm水平可升高17 mg/ml,当GFR下降至25 mg/min时,Tm水平可升高至25 mg/min。因此,随着肾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肾脏清除功能的下降,也可影响血浆Tm水平。亦有研究表明:尽管有肾功能的影响,血浆Tm水平仍可作为判断慢性肾脏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有效指标。 综上所述,慢性肾脏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升高,血栓调节蛋白与慢性肾脏病伴心脑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尽早采取降低血管内皮损伤或功能紊乱的有效治疗方法对预防或减轻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对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070413123)作者简介:董 炤,男,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彭代银,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 E 2mail:pengdy@ahtc https://www.sodocs.net/doc/118165749.html, .cn 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董 炤,刘秀珍,刘从彬,彭代银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8) 摘要:血栓调节蛋白(thr ombomodulin,T M )是1981年首次由 Es mon 等确认并提出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近年研究表明,T M 普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和激活蛋白C 系统发挥抗凝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T M 分布于细胞质膜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后,常常引起T M 的分泌异常和释放入血。目前在医学研究中已把T M 当成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用于临床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本文就近年来T M 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T M 作为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肿瘤;儿科疾病;心血管疾病 T M 是1982年首次由Es mon 从兔肺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具 有重要抗凝作用的细胞膜蛋白。T M 含有575个氨基酸和5个主要基目的完整的膜糖蛋白,大多出现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和淋巴血管的内皮细胞表面,主要是作为凝血酶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1]。其凝血功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①促进蛋白C 的活化,形成活化后的蛋白APC [2]。②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促凝性质改变。T M 也是细胞间黏附分子的一种,参与肿瘤细胞的产生,增殖和转移。T M 在体内通在细胞膜表面和血浆中稳定表达,当人体内正常内皮细胞病变和损伤时,常发生T M 在膜表面和血浆中表达水平的变化[3]。近些年的临床研究表明,许多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儿科疾病的发病与治疗前后常发生T M 表达水平的显著变化。本文就近年来对临床上疾病患者细胞与血浆中T M 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阐明T M 作为疾病诊断,衡量治疗状况的重要指标的理论意义。1 T M 与儿科疾病1.1 T M 与小儿过敏性紫癜 周欣[4]等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HSP )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其血浆中T M 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对照组。其中急性发作期血浆中T M 含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经治疗后,血浆中T M 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结果表明T M 可能参与了血管炎症病理生理过程。1.2 T M 与小儿急性白血病 王菊香[5]等对40例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T M 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血浆中的T M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水平。在经治疗病情缓解后,T M 在血浆中水平逐渐恢复正常。复发时,血浆中T M 水平再次提高,表现与病情一致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T M 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可作为患儿病情检测的重要指标。1.3 T M 与川崎病 川崎病(K D )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常引起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李爱国[6]等 根据心脏彩超结果将K D 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和无冠状 动脉损伤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患儿静脉血液中T M 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血浆中T M 水平明显升高,其中K D 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结果表明T M 可能在K D 血管炎性损伤特别是冠状动脉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王凤鸣[7]等采用K D 患儿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PCR 技术和E L I S A 法分别检测细胞表面T M mRNA 的表达和细胞上清液中T M 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用川崎病患儿血清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其表面T M 的mRNA 表达显著下降,细胞上清液中的T M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清培养组。上述结果显示,细胞表达T M 减少而细胞上清液中T M 的含量显著提高,可能由血管受损病变后导致内皮细胞损伤,T M 释放入血引起。K D 患儿的血浆中可溶性T M 的水平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2 T M 与肿瘤疾病 2.1 T M 与子宫内膜癌 王月玲[8]等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T M 含量进行测定,经染色后观察发现。子宫内膜癌组中T M 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和子宫内膜复杂型增长过长组,其可能机制是与凝血酶活性有关。凝血酶通过影响纤溶蛋白系统,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促进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T M 通过与凝血酶结合为1ζ1的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从而间接的阻止内皮细胞同肿瘤细胞间的黏附作用,起到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作用。T M 的含量可能成为衡量子宫内膜癌治疗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2.2 T M 与肝癌 周俭[9]等对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的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均进行了测定,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明T M 主要在肝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而在癌细胞周围正常肝组合和肝良性病灶组织中表达不明显。B iguzzi [10]等发现T M 在肝脏炎症状态下,表达没有明显的变化,在肝脏细胞癌变后,T M 表达显著增加。以上实验说明T M 的表达与肝脏细胞癌变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肝癌病变的一个标准。周俭[11]等进一步实验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血浆中T M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中水平,但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血浆中T M 的水平低于普通肝癌患者水平,T M 还可能成为判断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推测标准之一。 2.3 T M 与乳腺癌 Ki m [12] 等对60例侵袭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按照T M 在癌症细胞膜表面和细胞胞浆中的表达水平不同进行分组,将其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实验结果表明,乳癌细胞中T M 高表达组病人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低表达组病人,且病情复发率远远低于低表达组。实验结果可能表明T M 在乳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中起抑制作用,可以作为侵袭性乳癌的一个判断预后指标。2.4 T M 与结肠直肠癌 朱耀明[13]等对结肠直肠癌病人的血浆和癌组织中的T M 的含量分别进行测量。实验结果发现癌症病患手术前血浆中的T M 明显高于正常组,手术后T M ? 383?安徽医药 A nhuiM edical and Phar m aceutical Journal 2010Ap l;14(4)

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意义

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意义 发布时间02年09月11日09时20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肖飞郭健 由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判断心务管疾病危险性的独立指标,并认为与传统的指标相比,同型半胱氨酸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 1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程 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本身并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蛋氨酸分子含有S甲基;在与ATP作用生成S腺苷蛋氨酸后,可通过各种转甲基作用为体内已知的约50多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提供甲基。S 腺苷蛋氨酸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甲基转移至另一物质后,生成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后者进一步脱去腺苷,生成同型半胱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则可通过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EC1.1.1.68)及其辅酶维生素B12的催化作用,接受N5甲基四氢叶酸提供的甲基,重新生成蛋氨酸。而此过程又是已知的体内能利用N5甲基四氢叶酸的唯一反应。故同型半胱氨酸与体内一碳单位代谢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同型半胱氨酸在胱硫醚-β-合成酶(EC4.2.1.22)催化下也可与丝氨酸缩合生成胱硫醚,后者近一步生成半胱氨酸和α酮丁酸。 2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因素 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约70%与白蛋白结合,为结合型。其余的游离型则主要以二硫同型半胱氨酸和以二硫键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化合物形式存在,只有少量以还原型同型半胱氨酸存在于血浆中。我们通常所指的是总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遗传与食物营养缺乏。遗传因素主要包括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及胱硫醚-β-合成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现在已经证明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的缺陷,在体内叶酸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明显升高。而根据Mudd等的研究,由遗传缺陷引起的胱硫醚-β-合成酶的活性降低,可导致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超过正常值的十倍左右。

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队列研究

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队列研究 发表时间:2016-03-28T14:41:54.4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作者:甘庆雷 [导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关系密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高血压科 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6例选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合并冠心病,均接受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探讨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5.4±5.4)μmol/L,维生素B12为(305.7±25.8)ng/L,叶酸为(4.0±1.1)μg/L,与高血压组对比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关系密切。 关键词: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 同型半胱氨酸为含硫氨基酸,机体生成途径主要为蛋氨酸转化,为机体必需氨基酸。经流行学调查表明[1],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上升密切关联于冠心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降低3μmol/L冠心病发生风险可降低18%。本文为探讨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现选取86例高血压患者,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6例选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41例合并冠心病,可划分为高血压组(n=45)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n=41)。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与冠心病诊断标准,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确诊。排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异常者。高血压组男女比例为29:16,年龄为42~78岁,平均(58.4±8.6)岁;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男女比例为27:14,年龄为41~79岁,平均(59.3±9.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叮嘱患者采血前晚8点后不可进食,次日清晨8点~9点应用抗凝管对5ml静脉血予以采集,3h内送至实验室开展离心处理与检测。应用循环酶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检测叶酸与维生素B1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用标准差()以及均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用t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检测指标对比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组为(18.6±4.2)μmol/L,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为(25.4±5.4)μmol/L,对比P<0.05,t=4.16;②叶酸:高血压组为(4.4±1.2)μg/L,合并冠心病组为(4.0±1.1)μg/L,对比P<0.05,t=3.15;③维生素B12:高血压组为(389.5±27.3)ng/L,合并冠心病组为(305.7±25.8)ng/L,对比P<0.05,t=6.48。 3 讨论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后而导致的血管腔阻塞或狭窄现象,或冠状动脉功能性变化致使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致使的心脏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疾病,经研究后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其关系密切。 同型半胱氨酸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甲硫氨酸,经水解反应后形成,且亦为CBS(胱硫醚-β-合成酶)向胱硫醚合成的产物,在代谢过程中若缺少营养物质或酶出现遗传代谢障碍则会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在血中聚集[2]。本文经研究后发现,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5.4±5.4)μmol/L,高于高血压组(18.6±4.2)μmol/L,与文献报道相近[3]。由此可知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而言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独立标志物。而合并冠心病组维生素B12与叶酸均比高血压组低,说明维生素B12与叶酸降低可能会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其水平表现为负相关。因此,高血压伴冠心病重要且独立为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对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予以定期检测,可有效预防冠心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同型半胱氨酸产生自由基量较大,使得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速度加快,增生血管平滑肌后使得动脉粥样斑块快速形成并集聚,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一致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有学者[4]经动物实验后发现,大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较低时血管平滑肌被刺激12~48h后会加快其细胞增殖,其原因可能为对纤维斑块中胶原类型进行改变后导致斑块易损伤且不稳定,进而促进斑块形成。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而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独立危险因素,且可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为此一定要定时监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并尽早诊治冠心病,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孙飞,马向红,李广平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69-1471 [2]张琛涛,莫新玲.冠心病、高血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035-1037 [3]黄少芬,陈丽芳,胡峥等.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6):416-420 [4]李艳军,冯天保,徐丽晓等.高血压及其合并冠心病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的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14,20(2):82-83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甲状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甲状旁腺激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清除作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14T11:20:24.2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作者:余美春成建钊刘妍 [导读] 湘潭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慢性肾衰竭也叫做尿毒症,是慢性肾小球疾病、慢性间质性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高血压疾病等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 余美春成建钊刘妍 湘潭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甲状旁腺激素(PTH)、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清除作用。方法: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随机性抽取30例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血液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甲状旁腺激素(PTH)、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方式比单独血液透析治疗更有效,在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甲状旁腺激素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中的清除作用更好。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慢性肾衰竭;清除作用 慢性肾衰竭也叫做尿毒症,是慢性肾小球疾病、慢性间质性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高血压疾病等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1]。慢性肾衰竭在对患者机体造成损害的同时,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甲状旁腺激素(PTH)、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等也会发生变化[2]。随着血糖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寿命得以延长。为探讨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接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随机性抽取30例进行分析,30例患者入院时检查均确诊,均符合临床中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诊断标准[2]。按照随机数字分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2)研究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57.5±2.6)岁。(3)对照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为43—82岁,平均年龄(56.5±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仪器采用金宝AK96血液透析机,每分钟的血流量设置为200ml,每分钟透析液的流量设置为500mL,每次透析时间为4h,一周透析3次。研究组患者采用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血液灌注器为健帆HA130型,将灌注器连接到透析器前,首先对患者实施2h的血液灌注治疗和透析治疗,停止血液灌注治疗后,再行2h的血液透析治疗,一周治疗3次。患者疗效观察时间为12周。 1.3观察治疗 检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Hcy)、甲状旁腺激素(PTH)、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l6.O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记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甲状旁腺激素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n,%] 组别 Hcy(umol/L) PTH(pmol/L) AGEs(Au/mg) 研究组 20.33±2.57 22.34±4.02 1.42±0.28 对照组 16.58±2.64 33.21±4.32 1.01±0.12 t 3.9419 7.1341 5.2126 P 0.0005 0 0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是以肾脏功能持续性下降为临床特征的肾脏疾病。该病在晚期,患者体内会酸碱会失去平衡,水电解质絮乱,导致肾脏内分泌失调,患者体内也会相应的产生大量的代谢物质和毒性物质,从而引发患者出现全身中毒的现象[3]。因此,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肾脏功能全部丧失,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4]。 慢性肾功能呢衰竭患者不仅存在炎性反应,对患者Hcy、PTH和AGEs均有明显影响。其中Hcy不仅与患者肾脏清除功能有关,还与机体整体抗氧化能力存在较大关系,PTH主要反映的是机体毒素清除状况,直接反应机体肾脏毒素清除程度;AGEs是过量糖和蛋白质的结合产物,AGEs会加速人体的衰老和导致很多慢性退化型疾病的发生[3]。在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采用了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方式,治疗后观察患者血清中的Hcy、PTH和AGEs均得到了有效的清除,且清除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清除效果。研究得出,在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血液灌注治疗,可以更好的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液净化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与参考文献[5]中报道的结果一致,证实了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灌注联合血液透析治疗较单独使用血液透析治疗更有效,可以更好的清除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甲状旁腺激素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邓新.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21(12):1686-1688. [2]杜艺,钱白英,柯剑婷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前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变化[J].山东医药,2014,12(43):

第二章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与相关物质

第一节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的物质 一、含硫氨基酸 1. 氛基酸的分类人体有20种氨基酸可分为营养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有8种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包括甲硫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这些必须由食物供应,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氨基酸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其余12种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体内可以合成,在营养上称为非必需氨基酸。组氨酸和精氨酸虽能在人体内合成,但合成量不多.若长期缺乏也可造成负氮平衡,因此有人将这两种氨基酸也归为营养必需氨基酸。 体内的含硫氨基酸有三种,即甲硫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这三种氨基酸的代谢是相互联系的,甲硫氨酸可以转变为半胱氨酸和胱氨酸,胱氨酸是由两个半胱氨酸脱氢后结合而成的,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有不少是以胱氨酸的形式存在的。可见,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也可互变,但它们不能变为甲硫氨酸,所以,甲硫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2.甲硫氨酸代谢 (1)甲硫氨酸代谢与转甲基作用:甲硫氨酸含有S-甲基,体内多种含甲基的重要物质,如肾上腺索、5-羟色胺、肌酸、多巴氨、胆碱等依赖于甲硫氨酸的代谢,由转甲基作用生成。在甲硫氨酸酰苷转移酶催

化下甲硫氨酸与ATP反应,生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 S一腺苷甲硫氨酸中的甲基是高度活化的,称为活性甲基。S一腺苷甲硫氨酸基.又称为活性甲硫氨酸。活性甲硫氨酸性质活泼.在不同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可将甲基转移给各种甲基接受体,使其甲基化.而形成许多甲基化合物。转出甲基后,活性甲硫氨酸即变成S一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后者水解释出腺苷,生成同型半胱氨酸。 (2)甲硫氨酸循环:如上所述,在体内甲硫氨酸最主要的代谢途径是通过各种转甲基作用提供甲基,并形成s一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进一步转变成为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在甲硫氨酸合成酶(MS)催化下,接受N'一甲基四氢叶酸(N5-CH3-FH4)提件的甲基,再重新生成甲硫氨酸,结果形成一个循环过程,称为甲硫氨酸循环(图2-1)。 图2-1 甲硫氨酸循环 可见,甲硫氮酸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甲硫氨酸循环,提供活性甲基,参与各种甲基化反应。活性甲硫氨酸是体内最主要的甲基直接供给体,而N5-甲基四氢叶酸则是体内甲基的间接供体。据统计,体内约有5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需要活性甲硫氨酸提供甲基,生成甲基化合物,其中包括DNA、RNA的甲基化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等。可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TMA的主要发病机制涉及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遗传易感因素,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病毒、药物等,且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其临床表现与TMA 的病变范围和累及不同器官造成的功能障碍有关。 TMA主要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的肾脏损害、移植相关的肾脏损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肾脏损害、肿瘤/化疗相关肾脏损害等,涉及的临床科室非常广泛,且目前临床误漏诊严重,亟需国内外广大临床医师关注。 下面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于峰副教授为大家全面介绍TMA 的病因、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内容。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 腹泻相关HUS(D+HUS)由产志贺毒素(STx)的细菌引起(主要是大肠杆菌O157:H7,占60%)。细菌通过粪-口途径引起肠道感染,临床表现为腹泻。 细菌黏附在肠道黏膜表面,分泌志贺毒素,后者一旦通过损伤黏膜进入血循环,可迅速与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结合,到达损伤的靶器官。由于肾小球内皮细胞上志贺毒素受体表达较高,故此类患者肾脏受累较突出,同时,患者具显著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因此临床将其命名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由于这类患者常伴腹泻,又被称为腹泻相关性HUS或典型HUS,其约占全部HUS的90%。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相关的HUS发病机制主要为TF 抗原的暴露。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TF抗原存在于人体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细胞的表面,并被N-乙酰神经氨酸覆盖。如患者感染了产神经氨酸酶的肺炎链球菌,其分泌的神经氨酸酶可以分解细胞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TF抗原暴露。TF抗原暴露后,机体会产生针对TF 抗原的自身抗体,引发免疫反应,造成红细胞、血小板及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HUS的发生。 补体调节分子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