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对课程概念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分成几类?(四类)

1)课程即知识;认为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依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等编排的数与学的内容,简言之,课程就是数学科目或教学科目的总和。

2)课程即计划;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一种书面文献,是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3)课程即活动;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还包括学校活动及其进程和安排。

4)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1.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关于课程分类的划分方式有几种?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德语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认知性课程,情意性课程)

4)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2.在多轮课程改革的推力下,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从注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向注重学生主动构建经验。

第二,从强调达成目的转向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第三,从只关注分科课程转向开始关注课程的综合化。

第四,从只强调显性课程转向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3.显性课程是指那些在学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获得的课程计划中

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包括学校物质环境、组织制度和心理文化等

4.幼儿园课程的内涵是什么?

1)幼儿园课程是幼儿通过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

2)经验是指有益的经验。

3)经验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活动或做事。

4)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要根据各地各园的实际情况。

5)幼儿园课程强调整体结构。

5.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教师充分利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

的学习经验和各种活动的总和(概念)

6.幼儿园课程主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指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及评价课程的主要依据。

课程内容是指可以达成课程目标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是帮助幼儿获得经验、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

课程的评价既要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同时也要监控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及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7.课程理念与课程四要素的关系。

1)课程理念不是幼儿园课程的独立要素,但它却弥散地、深刻地影响着幼儿园课程各要素的状况。

2)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起点,幼儿园课程编制应是在正确的课程理念引领下进行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要素开发和构建的过程。

3)

8.课程理念对课程要素的影响。

1)课程理念隐含在课程文本的各方面中。课程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综合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理,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2)

9.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2)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3)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4)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10.怎样理解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1)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2)在幼儿园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11.怎么理解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1)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2)现实生活是多层次、复杂的,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

3)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12.怎样理解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1)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

2)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

3)幼儿园课程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

13.怎么理解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1)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

2)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3)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4)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设计

1.幼儿园课程理念就是在设计幼儿园课程时需要实施者付诸实践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信念。(课程理念的

定义)

2.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1)确立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怎么理解…)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幼儿生理、心理、道德、社会性的发展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生理发展是整体发展的基础。

●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依赖于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会伤害幼

儿整体的发展。

2)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课程内容。(怎么理解构建…)

●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也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而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

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成长的现实的、感性的、能彰显主体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

●要求我们关注幼儿感兴趣的生活

3)凸显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怎么理解凸显以…)

●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课程实施要凸显活动性特征。

●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凸显体验性特征。

4)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怎么理解实施以…)

●课程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课程评价应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

●课程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课程发展。

3.幼儿学习的特点?

1)做中学。 2)玩中学 3)生活中学

4.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概念)

5.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过程。

1)从幼儿、社会、学科三个来源中确定暂时目标。

2)经过教育哲学与学习心理学筛选,最终确定目标。

3)图P40

6.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三个来源。

1)对幼儿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7.筛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个依据。

1)教育哲学 2)学习心理学

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

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保育教育目标,也就相当于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总目标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了课程领域目标。(定义)

2)年龄阶段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是小、中、大三个年龄班一年的目标,即中期目标或中观目标。这三个一年目标之间衔接性强,分阶段实现。(定义)

3)单元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再细化,这个“单元”,既可是主题活动的“单元”,也可是时间“单元”。当它作为时间单元时,这层目标也就相当于“月计划”“周计划”的目标了。(定义)

4)教育活动目标即某一教育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定义)

9.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构建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的两种结构)

1)是以内容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

2)是以身心发展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

10.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幼儿发展的全面性来讲,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发展。

◆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结构性来讲,在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连续性原则

◆小、中、大班的目标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

◆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

3)可行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国、本地、本园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不可树立高不可攀的目标,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遵循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课程目标应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4)时代性原则。

◆应充分考虑社会与时代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目标的表述中充分反映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合作精神

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11.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类型。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达的课程目标,用来表明学习课程之后儿童所发生的诸多行为变化,因而其特点就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定义)

2)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工作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及将要完成的任务,但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定义)

12.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角度

1)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

2)从幼儿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主要表述)。

13.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

1)目标的层次越高,表述越笼统。

2)对于单元目标,一般要求:1.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各领域的目标,也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3.单元目标虽要兼顾全面,但可有重点。4.

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

3)对于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来说,一般要求:1.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不必面面俱到。

14.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础知识、基本情感态度和基本行为方式。(定义)

(一)课程内容的范围

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2)有助于幼儿获得基本情感态度的内容。

3)有助于幼儿获得基本行为方式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的类型。

·按学科结构分类·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按课题或问题领域划分

·按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划分·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划分

1)目的性原则 2)适宜性原则 3)生活化原则 4)兴趣化原则

16.贯彻目的性原则在选择课程内容要注意什么?

1)要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目标或体智德美目标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到每一领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性。

2)要关注内容与目标的关联性。

17.要警惕在贯彻目的性原则时出现以下三种目标流失的问题。

1)偏重达成智育目标的内容,而忽视达成其他方面目标的内容。

2)偏重达成语言和科学目标的内容,而忽视达成健康、社会和艺术目标的内容。

3)偏重达成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目标的内容,而忽视达成情感态度目标的内容。

18.在贯彻适宜性原则时,要注意发现与适宜性原则不相符的现象。

1)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或迎合家长胃口,将外语、电脑、音乐、美术、陶艺、体能等作为独立的学科开设。2)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幼儿园阶段学习,出现“小学化”现象。

3)虽然国家在幼儿园课程管理上给幼儿园充分放权,但一些地方政府完全不顾国家政策和各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强制当地幼儿园使用用一套教材。

19.如何考虑幼儿的兴趣。

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相关内容。

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20.幼儿园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的标准

1)连续性:指主要课程经验的直线式重复。(定义)

2)顺序性:顺序性涉及连续性,但又超越了连续性。(定义)

3)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定义)

4)平衡性: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上述三条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平衡性标准,即考虑各领域课程内容的比重。课程内容的平衡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定义)

2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和方法

1)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原则)

◆逻辑顺序组织指的是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定义)

◆心理顺序组织指的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定义)

◆遵循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都可以兼顾两种顺序。

2)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方法)

◆圆周法是指在不同的年龄班级,课程内容可以重复出现,不过活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幼儿年龄的不同而做出

适当调整。(定义)

◆直进法是指将儿童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依照其性质和内容的深浅分布在各个不同年龄的班级里。(定义)

◆混合法是指在编制课程时,以上二法均采用。(定义)

22.不同组织方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强调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定义)

2)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强调根据儿童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组织课程内容,因而活动课程最关注的就是儿童自身。(定义)

3)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强调围绕社会问题组织活动内容。(定义)

1)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定义)

2)日程生活活动,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活动,包括入园、餐点、盥洗、喝水、睡眠、如厕、离园等环节。(定义)

3)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4)环境创设,环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潜在的,同时又是无处不在的。(定义)

5)家园合作,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家长也是幼儿的教育者,家园教育的一致性程度会影响幼儿发展的结果。

24.游戏活动的价值

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交流的机会、想象的机会、操作的机会和表达的机会,这些机会就是幼儿发展的机会。

2)游戏作为幼儿主动自发的活动,对幼儿的精神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25.日常生活活动的价值

1)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2)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性、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4)了解幼儿现实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26.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相比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强 2)由教师直接引发 3)内容主要由教师确定

27.教学活动的价值

1)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以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可以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

28.集体教学活动的最大优点是目标明确、内容经过精选、计划性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明显等。集体

教学活动的最大缺点是无法顾及每位幼儿的需要,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29.幼儿园课程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由构想变成现实的条件保障,是蕴涵各种教育目标的园内外的有形和无

形的各种因素。(定义)

30.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

1)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资源是指自然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及其构成的生态环境。(定义)课程的自然资源不仅为儿童发展提供

了物质基础,还对其精神成长、人格发展、审美体验等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作用)

◆社会课程资源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及所有社会活动资源。(定义)课程的社会资源是儿童了解

社会生活、习得社会规范、形成个体社会性的物质或精神基础。(作用)

2)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园内课程资源和园外课程资源。

◆园内课程资源是指幼儿园范围内的人、物以及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和精神文化等。(定义)园内课程资源是实现幼儿

园课程目标,促进儿童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中首选的资源。(作用)

◆园外课程资源是指存在于幼儿园之外的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定义)园外丰富的

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园内课程资源的不足,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支持和保障。

3)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幼儿园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者来源的资源。(定义)

◆条件性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的资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践的途径和组

织方式等。(定义)

31.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开发)

1)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开发利用家长资源

32.如何开放利用社会资源

幼儿园应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场所、社会生活等都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幼儿从社区生活中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文价值,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33.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1)幼儿园置身其中的自然环境,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2)环境资源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因素,会随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3)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34.如何开发利用家长资源

1)家长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

2)在幼儿园课程计划与组织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和人力支撑,仅靠幼儿园单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非常重要。

35.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深度开发本园所拥有的优势课程资源。

2)定向开发本园欠缺的课程资源。

3)做好课程资源的整体规划。

36.各类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关系

1)总体计划

◆总体计划是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宏观计划,实施时所用时间较长,所以总体的课程计划又可以称为课程计划。

◆注意事项:

①课程的设计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愿意去做,愿意去学。

②课程实施过程应是幼儿动手做的过程,让幼儿在操作、摆弄、探索、交往、表达、表现等过程中获得经验,

获得发展。

2)年龄阶段计划

◆年龄阶段计划就是从幼儿年龄的角度出发,分别制定小、中、大班级教育活动计划,又可以称之为学年计划。年

度计划一般包括情况分析、教育目标、家长工作及拟进行的活动目标及举措。(定义)

◆注意事项:

①在新学年开始之初制订。

②从方向上和整体上把握主要工作,内容不必过于详细。

③年度计划的制订须基于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

3)学期计划

◆学期计划是教师对一个学期教育工作的总体安排,是指导班级一个学期各项工作全面、有效开展的依据。(定义)◆制订学期工作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学期计划一般在学期开学之初幼儿来园之前制订。

②学期计划从方向上和整体上把握学期的主要工作,内容不必过于详细。

③学期计划的制订须基于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同一年龄段各班级的学期计划可以有所不同,不得

要求同一年级各班级的学期教育计划必须相同。

4)单元计划

◆单元计划是学期计划的再细化。(定义)

◆制订单元计划使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详细的单元计划一般应在活动组织之前一周的周四或周五完成。

②在活动安排上,要遵循均衡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即每一单元活动应尽量考虑各领域的多样性和全面性,避免

内容过于集中;同时要关注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③制订单元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教学活动,也要认真安排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各类活动。

④为了避免幼儿的精神疲劳,相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之间应有适当的时间差。

5)具体活动计划

◆具体活动计划是微观层面的计划,它的操作性很强,是有效组织具体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定义)◆注意事项:

①在撰写具体活动计划时要避免泛谈、空洞。

②具体活动计划主要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等几个环节。

37.制定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统整性原则 3)衔接性原则 4)灵活性原则

38.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全面性原则?

1)幼儿园课程目标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内容领域和认知。

2)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五大领域,每一领域内都应该有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

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包含一日生活各项活动。

39.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计划的统整性原则?

1)四大元素要统整起来

2)五大途径要统整

40.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计划的衔接性原则?

1)小、中、大班年龄阶段的课程计划要注意互相衔接。

2)不同层次的课程计划也要注意项目的衔接。

41.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计划的灵活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本地、本园及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实施

1.幼儿园课程实施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定义)

2.教师处理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常有三种方式,以下用三个隐喻来形容。

1)隐喻一:课程计划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详见P71)

2)隐喻二:课程计划是一场球赛的方案(同上)

3)隐喻三:课程计划是一份乐谱(同上)

3.这三个隐喻形象地表达了课程实施与课程计划之间的三种关系,反映着三种不同的课程实施观。

1)对应隐喻一的是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定义)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本质观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价值)

2)对应隐喻二的是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幼儿园或班级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定义)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既看到了课程编制的专业性,认为课程专家是课程的主要生产者,也看到了课程实践情境的复杂性,认为教师具有对课程的改编权。(价值)

3)对应隐喻三的是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指的是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幼儿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定义)这种课程实施观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幼儿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彻底解放出来。(价值)

4.总结课程实施的本质

1)总之,课程实施不是将预先设计好的课程计划在实践中落实的过程,而是一项包含改变和创生的过程。2)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教师富于创造性的劳动。

5.教学活动的开展分几个过程

1)引发幼儿学习的动机。

2)鼓励并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交往、探究等进行学习。

3)观察幼儿。

4)有针对性地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的类型或任务?)

①知识指导

●教学活动的价值就是通过将知识系统化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习知识技能、构建关键概念、探索发现规律和巩固新发展。

②技能指导

●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动作技能、思维技能、观察技能、交往技能、表达表现技能等。

●教师对幼儿进行技能指导时,与其进行示范教学,不如对幼儿加以引导、暗示、或请幼儿向同伴学习。

③学习品质指导(如何进行学习品质指导?)

·兴趣指导·习惯指导·态度指导

6.幼儿园游戏活动按进程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开展阶段。

7.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室要进行的工作有三项:提供游戏资源、观察游戏和即时指导游戏。

8.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如何提供游戏资源。

1)恰当的游戏资源既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必需条件,又能影响幼儿的游戏品质,间接实现对幼儿的指导。(总说)

2)游戏资源的是提供首先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其次,要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保障各类游戏场地的大小能够满足幼儿开展游戏的需要;第三,要对游戏空间进行规划,科学布局各游戏区域,借助栅栏、矮柜等进行合理分隔;第四,要做好各游戏区域的背景环境创设,用标记、挂图等背景环境提示、支持幼儿开展游戏;第五,要精心投放游戏材料,保证材料数量充足、类型丰富、具有难度层次。(五要素)

9.游戏中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对游戏活动而言,观察价值)

1)观察能帮助教师更透彻地了解班级内幼儿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认识风格、个性差异,获得幼儿活动中最真切、最全面、最生动的信息。(掌握幼儿信息)

3)观察能够帮助教师找准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进行适宜的指导。(掌握最佳时机)

10.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各种相关行为和表现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内容

1)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2)幼儿的玩耍的情况。

3)师幼互动的情况。·幼儿的人际交往。·幼儿的发展情况。

11.记录就是借助某种介质和方法保存观察内容。(定义)记录观察内容的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绘图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方式)记录必须保持客观,如实记述所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语言,不应出现判断,评价,假设等内容。(要求)

12.何为教师的即时指导,有哪几种介入方式。

◆依据观察,借助一定技巧,对游戏活动中有需要的幼儿马上进行引导称为即时引导。(定义)

1)平行介入 2)交叉介入 3)垂直介入

13.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餐点、盥洗、如厕、睡眠、整理、过渡和离园等环节的活动。(填)

14.日常生活活动实施(开展)原则

1)教养并重原则

◆教师在对幼儿的生活给予全面细心照顾的同时,要提高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定义)

2)关注差异原则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提出差异性要求。(定义)

3)轻松温馨原则

◆首先,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之间进行自由交流,不要过分约束幼儿的行为,以免使幼儿处

于压抑状态。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得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或批评指责。(定义)

4)相互渗透原则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定义)

5)以非正式指导为主的原则

◆教师对生活活动的指导要根据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教育契机进行非正式指导。(定义)

15.环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1)参与性 2)互动性 3)适宜性 4)挑战性 5)丰富性

16.如何理解环境创设的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幼儿、教师、家长及相关人员都是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者,都应参与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定义)

1)幼儿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环境创设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如可以发展幼儿的规划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力等。

2)应根据幼儿飞年龄和发展水平,尽可能让幼儿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

3)家长也是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家庭拥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对于丰富幼儿园学习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4)园长、保育员、保健医生、炊事员、司机等都是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17.环境创设的互动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支持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进行互动。

2)环境与教育之间具有互动性。(两方面)

◆环境创设一般在教育活动实施之前,是为教育活动的实施做准备的。

◆其次,环境的创设要根据教育的实际需要调整。

18.何为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适宜性是指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要满足幼儿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要。

(定义)

◆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熟悉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

19.何为环境创设的挑战性

◆挑战性是指幼儿园学习环境应成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支架,使幼儿在充满挑战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经验,完成并

超越其原来的能力和水平。(定义)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支持儿童不断构建自已的认识,以培养解

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充分满足幼儿热爱探险的天性。

20.何为环境创设的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幼儿园学习环境应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认知经验、情感体验、观点态度和活动技能等,

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定义)

21.活动材料丰富性如何体现

◆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体现在材料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综合投放高结构(小汽车,小娃娃等)、低结构

(线、绳、木料等)、无结构(沙、水等)等材料。

22.家园合作中的家长角色

·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学习环境的共同创设者。

·儿童经验的观察者和分享者。·幼儿园教育事务的志愿者。

2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关系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活动性原则 5)针对性原则

24.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关系性原则

1)关系性原则指的是师幼之间、同伴之间、家园之间应构建互相信任、彼此接纳、相互支持的关系。(定义)

2)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幼儿拥有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价值)

25.教师如何与幼儿、家长建立良好关系

◆良好的师幼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应努力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课

程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位幼儿,切忌用统一的行为要求约束所有的幼儿,切忌对幼儿进

行横向比较。

◆其次,教师应帮助幼儿交朋友,尤其应帮助那些总是被同伴拒绝、含羞内向的幼儿交朋友。

◆第三,家长是幼儿基本的教育者,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主动与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

持和主动参与,同时也应搭建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平台,让家长有机会与教师沟通孩子的情况。

26.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教师要切实发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等各类活动

的作用,使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课程目标。

27.依据整体性原则,教师如何实施(不重要,理解)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将幼儿园课程实施视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的错误理解和习惯做法,遵循整体性原则,切

实将一日生活各类活动都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根据不同类型的活动具有的独特价值,教师应切实将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充分整合各类活动的优势,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可以动静交替,保障教师主导的活动与幼儿自主的活动相结合,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效果。

28.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和教师都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应坚持双主体性,即幼儿

园课程实施过程应是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

29.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双主体

1)只有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构建,课程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品质才能逐渐形成。

2)教师也应主动参与课程实施的过程。

30.课程实施中,师幼双主体的关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幼双方主体性的关系是:教师发挥主体性是幼儿的主体性得以体现的前提,幼

儿发挥主体性则是教师主体性得以实现的表现。

31.HighScope课程提出的幼儿主动学习五要素

1)材料 2)操作 3)选择 4)幼儿的语言表达 5)成人的支持

32.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实施要以活动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活动

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构建自我的认知结构。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离开了活动,幼儿园课程实施就变成了记忆的机械训练。(定义)

33.贯彻活动性原则的三个要求

1)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是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

2)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是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操作、摆弄、探索等,积极地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事物的关系,形成较为抽象的认识的过程。

3)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34.如何理解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针对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定义)

◆指导不是直接告知或包办代替,而是以幼儿为主体,辅助其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35.贯彻针对性原则的三个要求

1)教师应允许并重视幼儿的表达和表现。

2)教师应有观察和评估幼儿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根据对幼儿观察评估的结果,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

第四章幼儿园课程评价

1.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收集和分析系统、全面的相关资料,科学

地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和效益的过程。(定义)

2.幼儿园课程评价既是课程实施的终点,又是深化课程实施的起点,伴随着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

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课程诊断: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方案,课程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该课程方案的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定

义)

2)课程比较: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它们在目标设计、内容安排、课程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

优劣,从整体上判断这些课程方案的价值,对课程做出选择。(定义)

3)成效的判断:一项课程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做出判断。(定义)

4.如何进行课程评价的分类

(一)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来划分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改进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定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对其效果的评价。(定义)

(二)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式来划分。

1)内在评价:内在评价指的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它关注的问题是“这个课程

计划好在哪里”。(定义)

2)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指的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它关心的是“课程达到目标的实际情况如何”。(定义)

(三)从评价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处理技术来划分

1)量化评价:量化评价是一种运用数学与统计学工具,收集、处理评价对象资料,通过数量化的分析和

计算,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定义)

2)质化评价:质化评价一般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调查,或对各种口头的、书面的材料加以细致的分析,全

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揭示其中的意义。(定义)

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或步骤

·明确课程评价目的。·设计评价方案。

·实施评价方案,搜集评价信息。

·分析评价资料。·解释资料,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6.如何理解评价目的发展性

1)幼儿园课程评价应以幼儿园课程的改进为主要目的,而不应着重于区分幼儿园课程的优劣或分等鉴定。(总说)

2)发展性评价目的即评价是为了推动评价对象的成长和进步,包括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反思性成长和教

育质量的提高。(解释)

7.评价目的的发展性体现在哪两方面

1)发展性一方面直接体现为对课程的反馈、调节和改善。

2)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进步。

8.如何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二个含义

◆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

◆另一方面,教师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这十

分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已的教育工作,自觉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二)评价主体总的来说

◆幼儿园课程评价主体应由教育行政机构工作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及幼儿共同构成,而不应只由教

育行政人员进行评价。

(三)评价主体具体地说

·地方行政机构担负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责任。·家长对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

·园长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起着领导作用。·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评价力量。

·幼儿也是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

9.如何理解评价方法的情境性

◆幼儿园课程评价离不开真实、自然的具体情境。离开了具体情境,评价就难以得到真实的信息。(价

值)

10.班级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

◆幼儿园课程评价中的幼儿发展评价主要应由班级教师进行,教师可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有针对性地

不断积累幼儿个体各方面的发展信息,进行记录和评价,并梳理信息,形成幼儿个体成长记录。

11.如何理解评价时间的过程性

◆课程评价的过程的含义

1)课程评价应该成为与课程运行融为一体的过程。

2)这种渗透在课程过程中的评价,把评价作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在教师活动的始终,把课程运行每一

环节的关键因素、表现形态以及内外条件,放在反复的、动态的评价监控之中,可形成对课程目标、计划、方式等的不断反思和反馈,以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改善课程实践,高质量地完成教育任务。

12.瑞吉欧评价如何贯穿课程三阶段

·最初的构想和设计阶段·方案的发展阶段·结束阶段

总之,评价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下,在活动的过程中开展的,是动态的、形成性的,它关注的是幼儿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以及在外界帮助下、在不同情境下能够达到的水平。

1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

◆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最核心的三要素:谁评价?评价什么?根据什么进行评价?

14.什么是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客观的定义与内容

◆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课程评价的对象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课程效果。(定义)

◆内容:

1)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全部或部分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课程方案大可指课程整体规划,小可指具体

的教育活动设计。(定义)

2)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指的是幼儿园教师将课程计划转化为具体教育行为的过程。(定义)

3)幼儿园课程效果:幼儿园课程效果是指课程实施后所导致的变化,一般包括课程对幼儿发展、教师工作、家长教养等方面

所产生的影响。(定义)

1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体的定义与内容

◆评价的主体即评价者。(定义)行政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幼儿以及家长均是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内容)

16.与教师相比,幼儿对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

1)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情绪性的,成人的教育活动评价则更理智。

2)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成人则是用清楚的语言或数字来表现。

3)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个人化的,他们凭借自已的个人需要和感受做出判断,成人的评价则会从社会的需要出发。

4)幼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是即时性的,是融合在教育活动过程之中的,成人的评价多为延时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结束之后

才进行的。

5)幼儿的评价针对当下的活动情境,而成人的评价还会兼顾活动长远的效果。

17.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准则定义和类型

◆评价准则是对评价活动的内容或某些方面的质的规定(即对被评属性的规定)。(定义)

◆评价准则通常有两种类型:其一为指标体系;其二为概括性问题。

18.评价指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的,是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确定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按

一定的层次而组成的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即为指标体系。(定义)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决定评价方案的水平,决定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19.评价指标与评价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目标是指标的基础

2)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

◆区别:

1)目标反映评价的总体要求,每项指标只反映评价的局部特征。

2)目标内涵比较宽泛、抽象,指标内涵比较狭窄、具体。

3)目标相对于指标来说比较稳定,一经确定便较少变动,指标相对于目标来说比较灵活,在反映目标的前提下,在不同阶段

可以有不同侧重。

4)目标一般不能直接进行操作或测量,指标则是可以操作、可以测量的。

20.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与目标一致。

2)完备性原则,对目标没有遗漏。

3)可测性原则,抓住关键性行为要素。

21.总的来说,指标体系具有便于测量、信度高、误差小、容易获得综合结论的优点;缺点是设计较困难、

效度低、难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

22.概括性问题是将被评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抽象问题,类似于调查提纲。(定义)

23.设计概括性问题的原则

1)针对实际的原则

2)简洁明了的原则

3)突出重点的原则

24.指标体系和概括性问题的关系

◆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总的一句话)

1)指标可以看作是概括性问题的分解和具体化、行为化。

2)概括性问题则是指标体系的概括和抽象。

3)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换。

25.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将评论目标进行分解,获得初拟指标;二是对初拟指标归纳、筛

选、确定正式评价指标;三是论证修订,随后可进行下一步的设计。

26.从初拟指标所关涉的内容来看,可以有三个方法选择初拟指标。

1)描述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2)描述事物变化后的效应。

3)列出事物的全部属性或相关属性。

27.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文件夹评价”,是指收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典型的表现记录,

以儿童的现实表现作为判断儿童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定义)

28.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课程、教学、评价改变了过去的单向线性范式,而代之以一种新的动态、循环的范式

2)评价是一种“嵌入课程”的评价,即评价是正常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件只发生在特定时空、与日常教学

隔绝的事情。

3)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而获得的成就为目的,不同于传统评价主要关注儿童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

4)儿童是档案袋内容选择的重要决策人,因而档案袋评价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让他们学着自已判断自已的

进步。

29.档案袋制作的基本要素

1)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档案袋并非是儿童作品的简单积累,而是与某一特定教育目标相关的儿童作品与表现资料的

汇集。(定义)

2)档案袋评价的内容:内容包括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泥塑、折纸、数学作业等;幼儿在活动中的

照片或录像;语言和音乐表现的录音;教师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幼儿通过语言录音、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表达的自我反思、探究设想和活动过程;轶事记录等。

3)档案袋评价的标准

4)档案袋评价结果的呈现:档案袋评价除了以等级或数字来标示幼儿的发展水平外,还要运用描述性的文字评价儿

童的发展特点、倾向以及速度。

30.档案袋评价的优越性

◆真实、全面、动态,能反映儿童千姿百态的个性。

1)首先,与传统测验的人为环境和测验题目不同,档案袋评价的依据是教育者对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的直接观

察,以及幼儿在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

2)其次,档案袋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反映幼儿在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倾向的发展水平,可全面

地评价幼儿的成长状况。

3)再次,档案袋评价对儿童的优缺点提供纵向的描述,使我们了解幼儿学习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清楚地看到每

个幼儿发展的过程,所以是一种动态的评价。

4)最后,档案袋可以收集幼儿不同的直观表现材料,展现幼儿的发展特点,反映幼儿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

31.多彩光谱评价方案的理论基础

◆多彩光谱评价方案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费尔德曼的认知发展非普遍性理论为基础。

一、多元智力理论

1)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文化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什么是智力)

2)他认为,人类所有个体都至少拥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随后增加了第八种智能,即自然认识的智能),每一种智能都有自已的符号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七种智能)

3)传统的智能观将智能看作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则采用了多元认识、理解和研究智能的方法。(传统

智力与多元智能的区别)

二、非普遍性发展理论

1)所谓“普遍性”即皮亚杰所说的——所有个体,不管来自什么背景,只要是在正常的环境下,就必然依次经过几

个发展阶段。(什么是普遍性)

2)“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则认为,人的发展范围可以由普遍领域到独特领域,在普遍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

的,而在独特领域,并非人人都能达到完全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比如教育。(什么是非普遍性)

32.多彩光谱的评价特点

1)在评价的目标上,多彩光谱方案不像其他的——许多以发现儿童的缺陷为导向的评估方法,它的目标首先是发现儿童的强

项,并主张为促成儿童积极的变化而提供基础,强调在儿童的强项和弱项上建立联系,最终促成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2)在评估的重点上,多彩光谱方案强调发现并赞扬孩子的强项,并以此为切入点,给儿童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

这与评估的目的是一致的。

3)在评估的环境上,光谱方案看重的是创设具体的情境,在具体活动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它不像传统的智力测试——一般是

在一个小屋子里进行,在一个陌生人的指导下做一些脱离生活情境的测试。

4)光谱方案以多元智力理论和非普遍性理论为基础,在评估的范围和程度上要比传统的评估更广更深。

5)在评估的结果上,多彩光谱评估除了对课程有补充和发展的作用以外,还能够对儿童个体和班级整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6)光谱评估是一种评估与课程密切结合的动态评估。

33.作品取样系统的基础

◆作品取样系统的基础和实质——表现评价

表现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作品取样系统的基础和实质。表现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什么是表现评价)

?表现评价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真实的评价情境·反映儿童的综合智能·评价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作品取样系统的基本内容(作品取样系统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对儿童的观察: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儿童作品的收集:作品集·儿童发展的总整理:综合报告表

◆对作品取样系统的评论

A.如何评论作品取样性

1)作品取样系统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其次,作品取样系统的评价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评价框架,使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既全面又深入。

3)此外,作品取样系统还是一个弹性的评价结构,不仅可以协助教师系统地组织评价,还鼓励教师设计

一套能适合自已风格的评价系统。

B.与现有的幼儿评价体系相比作品的取样系统的优越性

1)它注重评价儿童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2)注重评价与教学的有机联系,而不是脱离或中断教学过程。

3)能注意到儿童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而不只是评价幼儿的知识技能。

4)促使教师了解与认识儿童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并加以鼓励,而不以单一的评价方式来区分成就高低。

5)促使儿童与家庭积极地参与评价的过程。

第五章常见幼儿园课程类型的设计

1. 在幼儿园课程中,“主题”一词意指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涵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探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验。(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的主题)(定义)

2. 主题的内涵

1)主题是其自身及相关内容的集合。

2)主题是一种围绕某个中心形成的教育内容的组织结构,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3)主题在多个层面实现了幼儿园课程的综合。

3. 主题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综合

其一是幼儿发展层面的综合。其二是学科领域层面的综合。其三是各类教育资源的综合。

4. 主题活动可被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定义)(如何理解主题活动)

5.主题活动的内涵

1)主题活动的知识观是事物本位的。

2)主题活动的持续阶段是灵活的、弹性的。

3)主题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6. 主题活动的特点

1)打破学科界限,使课程具有整合性。

2)营造问题情境,使课程更具探究性。

3)主题灵活开放,使课程具一定生成性。

4)活动形式多样,使幼儿学习具有建构性。

7. 主题活动的优势与局限

1)主题活动的优势

第一,主题活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第二,主题活动尊重幼儿的兴趣需呀。

2)主题活动的局限

第一,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不足,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学科经验。

第二,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

8. 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主题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手段,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定义)

2)适宜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是指在进行选择和活动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要选择那些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促进其适宜发展的内容。(定义)

3)均衡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计划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的活动形式。(定义)

4)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灵活性,为即时调整主题预留出可能。(定义)

9. 适宜性原则包括哪些

一般来说,适宜首先是教育内容适合幼儿年龄特点,通过对幼儿发展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师可以了解幼儿成长的一般规律,了解其大致的年龄特征。其次是环境与文化上的适宜,即教育内容要和幼儿所处的环境、文化背景相适切。最后,适宜是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观照到他们的个体差异。这要求教师应在现实中仔细观察幼儿,认真了解所带班级幼儿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和个性特点等,并针对每个幼儿的热点定制教育内容,尽量因材施教。

10. 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a)选择主题(的程序和方法)

◆主题的选择(主题的四个基本原则)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和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选择主题应考虑的因素

1)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心理水平等。这是决定主题选择的首要因素。

2)教师的能力、特长、专业知识等。这决定了主题开展的可行性和主题发展的方向,

3)主题自身的教育价值。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才能进入幼儿园教育,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多个主题进行筛选时,对主题潜在教育价值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4)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

◆主题的命名

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便于幼儿记忆和理解,能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个好的名字的主题的特点)

b)确定主题目标(确定主题目标,有哪些注意事项)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c)制定主题网络

◆何谓主题网(主题网定义)

主题网就是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起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如何制作主题网(制作主题网一般有5个规律)

1)脑力激荡:教师要尽可能地放飞自已的理想,任其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联盟,并写下自已所能想到的任何与主题相关的字词,这些字词要尽可能地具体。

2)归类:将不同字词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

3)命名:为每组词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概括性词语或短语,即为每一组字词命名。

4)连网:将一组组的字词,使用网状形式联系起来,誊写在一张纸上。

5)修改或完善主题网:如果其他教师也一起准备了同一主题的项目活动,此时可以看看别人设计的主题网。要注意每个主题网的共同特色;注意每一个主题网中都出现的类别和内容;要注意因个人兴趣和经验的不同而出现在主题网中的一些特别内容;想想别人所设计的主题网中的哪部分可以合并在自已的主题网中。

d)拟定活动纲要(主题活动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主要考虑的问题)

1)主题需要增加哪些区域配合?

2)有哪些区域要撤销?

3)需要投放哪些操作或游戏材料?

4)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可能进行哪些操作或游戏?

e)设计具体活动方案

f)进行检核评估

11. 主题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构建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12. 心理逻辑:就是学习者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哪些概念先获得,哪些概念后获得,按照怎样的顺序或规律获得。(定义)

13. 学科活动的定义:被定义为一种以知识的自身体系为基础,同时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形式。

14. 学科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的学科活动是一种广域课程。幼儿园课程中的学科划分不是精细、严格的,它往往是将逻辑上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广的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比如幼儿园的“艺术”囊括了美术、音乐、戏剧等多个科目的内容。2)幼儿园的学科活动是一种“前学科”。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科知识,一个是依据学科知识的科学概念,严格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理论体系;另一是依据经验,以表象、粗浅概念组织起来的“前学科”体系。适宜幼儿学习的学科内容一般组织松散,多以表象和初级概念为核心,属于“前学科”层次。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是掌握学科知识。

15. 学科活动的设计原则

1)以幼儿心理逻辑为引领。

2)兼顾不同学科自身的逻辑。

3)注重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设计。

16. 学科活动的设计程序

1)确定学科目标体系。

2)制定活动计划。

3)设计教育活动。

17.学科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目标的合理性 2)内容的适宜性 3)方法的有效性

18. 幼儿园区域活动也称为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教育活动之一,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在其中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多样化的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定义)

19. 区域的特点

1)区域具有观念性 2)区域具有动态性 3)区域具有开放性 4)区域具有对话性

5)局域具有参与性

20. 区域活动的特点

1)活动自主性高 2)个性化活动为主 3)指导具有间接性

21. 区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对行动的控制能力及幼儿的独立性。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地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2. 区域的类型

◆探索性区域:探索性区域主要进行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

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定义)

常见探索性区域1)生活区 2)语言区 3)益智区 4)发现区 5)种养区

◆表现性区域:表现性区域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指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

类型。(定义)

常见的表现性区域:1)角色区 2)建构区 3)表演区 4)美工区

◆运动性区域:运动型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定义)

常见的运动性区域1)固定器械区 2)可移动器材区 3)自然游戏区

23. 区域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幼儿发展的全面性。

第二,活动领域的全面性。

2)行动性原则

3)生活化原则

4)生态化原则(贯彻动态化原则要注意几点)

1.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

2. 根据幼儿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3. 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

4. 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5. 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5)效益性原则(提高区域效益性的具体做法)

1. 轮流开区

2. 联合开区

3. 开设公共区域

24. 常见区域的价值(P143)

25. 区域环境创设的内容及要求

1)区域材料的投放(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事项)

1. 材料的安全性

2. 材料的丰富性

3. 材料的层次性

4. 材料的可探索性

5. 材料的易得性

2)区域背景环境的创设(区域背景环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1.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自我教育。

4.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3)区域规定的制定

◆常见的区域活动规则有三类

1. 保障活动顺利进行、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 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 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可由当事幼儿讨论制定。

◆制定区域规则需注意以下问题

1. 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2. 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3. 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并提醒幼儿。

第六章几种典型幼儿园课程方案

第一节蒙台梭利课程

1. 蒙台梭利对儿童发展的独特看法

1)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

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3)儿童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4)教育要以“自由”为基础,但这种自由是有限的自由

2. 6岁以前的儿童具有一种同化或接纳其环境的独特能力,正是通过这种吸收过程,智力得以形成。她说“感觉印象不仅仅是进入到头脑里,它形成了智慧,并使它们在个体身上具体化。儿童运用在世界中对自已的发明来创造自已的‘心理肌肉’。我们将这种类型的智力称为‘吸收性心智’”。(吸收性心智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较详尽)

Xxx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文件精神,努力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农村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构建“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的课程管理模式与探索幼儿园个性化、园本化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模式,为幼儿园保教工作注入新思想、开创新局面、明确新方向,特制定《xxx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作为幼儿园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监管、课程保障以及评价的依据与指导。 二、课程核心理念 “健康、本土、童趣”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核心理念。 “健康”是指:身心健康。幼儿园课程贯穿于学习、运动、生活、游戏等幼儿园各类保教活动中,确保幼儿在活动中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游戏、快乐运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本土”是指:本土自然。XXXXXXX “童趣”是指:趣味游戏。教师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解读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睿智响应幼儿的生成活动,加强预设活动的有效性与趣味性,并在过程中大力开展家园共育,让幼儿在自主、快乐的环境中获得主动发展。 三、课程总目标: 结合课程理念确定幼儿园总目标为:健康快乐、敢于探索、乐于创想、珍视独特。 (一)健康快乐 在幼儿园生活中,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有良好的状态,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敢于探索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游戏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 (三)乐于创想 喜欢将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与表达,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珍视独特 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成为最好的自己,接纳、尊重、关爱同伴及他人。 四、课程具体目标(附件2) 五、课程框架 (一)课程体系 建立共同性课程、特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性课程面向全体幼儿,体现促进幼儿基本发展的课程。特色课程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特点,既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环境资源、硬件设施、师资条件等),又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园本课程。二者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使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特色化、个性化。 (二)课程结构 1、共同性课程。共同性课程为面向全园儿童。保障幼儿基本发展的课程,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内容,主要实现的途径是幼儿一日活动。 2、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主要分为混龄户外游戏课程、体能课程、环境课程、生活课程。 (1)混龄户外游戏课程。大中小班幼儿一周两次,一次60分钟开展混龄户外游戏,幼儿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区域和材料开展游戏。设置的区域有:水迷宫、泥塑屋、跳房子、种植园、万石坝(包括大石区、小石区)、勇敢者之路、投掷区、攀爬区(包括单杠、爬网、攀岩墙)、巷道cs野战区、碰碰车游乐场、民间小游戏区、锅锅宴、沙沙乐、建构区、体能区。 (2)体能课程。这里的体能主要是每个班级每周一次的体能课,主要由幼儿园的体能教师开展具体的实施工作,班级教师配合。 (3)环境课程。分为园所环境、班级环境,主要通过主题墙、楼道墙饰、各功能区等途径得以实现。 (4)生活课程。幼儿园的生活教育主要有生活活动、安全教育和节日教育等,帮助幼儿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智慧生活。 幼儿园课程结构

与爱同行----幼儿园传统文化节日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与爱同行” ———幼儿园传统文化节日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提到幼儿园课程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当代的幼儿园课程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园现在开设的现有课程就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蒙氏课程、礼仪课程、亲子课程、托班课程、准妈妈胎教课程、特色班选修课程(舞蹈、爵士鼓、戏曲、美术、跆拳道、轮滑、奥尔夫、逻辑狗思维训练、口语训练、茶道表演、幼儿模特表演等)。这么多异彩纷呈的课程都是我们引入的成熟的课程,在此不再赘述。今天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们的园本特色课程—传统节日教育特色课程,该课程研究从2008年至今历时三年,通过我们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已初具雏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谈一谈: 一、选择传统节日教育特色教育课程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正是形成各种观念、习惯的良好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来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幼儿园及家庭重智轻德的教育愈演愈烈,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理”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许多教师经常发出无奈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育了”。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目前青少年罪犯在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岁以下罪犯已达到罪犯总数的三分

之一强。因琐事跳楼轻生的事件有之,简单的自我服务意识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的有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教育,智力的开发,缺乏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存在严重的德育教育的缺失。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是儿童接受情感刺激的敏感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期。幼儿正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逐渐掌握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该时期的幼儿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传统文化节日以其独有的特点存在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是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以每年一循环的方式反复出现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之中。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选择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做为我们的园本特色课程,并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有机地将传统文化节日的内容与新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和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既丰富了幼儿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也对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二、传统节日教育特色课程的核心理念 课程理念是我们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包括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

00394幼儿园课程(新版本)

幼儿园课程各章考试要点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 (一)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概念有五种: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4.课程即教学计划。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二) “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经验”中心课程则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三) “学问”中心课程理论(观点及优缺点)认为,知识是课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将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价值的容按其自身的逻辑顺序和结构组织起来教给学生,就能逐渐地培养他们成为训练有素的学术人才。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以知识的在逻辑和知识的性质为中心组织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促进学生逻辑性的发展,老师也容易组织教学。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导致重认知轻情意、重记忆轻理解、重共性轻个性和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倾向,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容应随学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课程容随学生变化而改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这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多方面潜能。它的局限性在于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学生易变的、因人而异的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 (四)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活动课程本质上是属于经验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它集中体现着经验中心课程的思想和特点。它以学生、问题和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与个性发展为教育过程的重心,注重养成教育,注重教育过程,注重问题解决,课程评价以主观综合评定为主,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注重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迁移。 (五)隐性课程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隐性课程有如下常规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1)物质一空间。(2)组织一制度。(3)文化一心理。 (六)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定义的涵义: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2.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3.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七)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 (八)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1.启蒙性。2.生活化。3.游戏性。4.活动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 第二章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对教育目标体系中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筛选协调,筛选工作应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可能性筛选”。第二步,“价值性筛选”。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2.年龄阶段目标;3.单元目标;4.教育活动目标。 (三)、建立幼儿因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是:(1)学习主体的心理结构;(2)教育容的畴和结构; (3)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容的深浅不同和发展要求的高低不一而间接反映出来,因此,这一因素隐藏在另外两个因素之中;任何容领域的学习都应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容;同样这三方面发展,都要借助于学习容才得以发展。这三个因素紧密结合,才可能形成合理的课程目标结构。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及其涵义: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尽量涵盖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等容。 2.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一,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和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 3.可行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所定目标应该是幼儿能达到的。 4.时代性原则。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 5.缺失优先原则。幼儿园总目标是一种理想目标,儿童现实的发展与这种理想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在制定地方课程纲要或本园课程时,特别要在课程目标中把儿童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 《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 《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 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 《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 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 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 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 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 正确理解“启蒙”二字。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 (三)《课程指南》中五条课程理念的内涵: 1、确立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目标是灵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期课改着眼于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要从生活习惯、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奠定最初的基础。(见P1)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框架下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和改革

《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框架下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和改革 摘要:幼儿园时期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人生发展,具体而言,课程的设置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只有对现有幼儿园课程不断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并探索出一条正确的课程设置的体系,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依据《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结合相关实践教学经验,对于当前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的道路,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设置;幼儿教师;教学质量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教育,这一作为人生教育起点的教学阶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于当前幼儿教学指明了道路,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需要各地幼儿园在实践中准确的把握,并有效的实施。 一、《指南》对于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具体要求 《指南》是现代先进的幼儿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对于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实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对于幼儿学习品质和有效的掌握幼儿学习特点和方式等内容进行规定[1]。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紧紧地围绕《指南》的相关要求和目的,将其作为有效的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要求。《指南》的相关要求见表1。 表1 《指南》对于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

课程要素和目的《指南》的具体要求 课程指导思想以保障和促进幼儿全面、高素质发展为最终目的 对于幼儿参与的认识幼儿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对教师作用的认识教师应当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绝非主导者设置课程遵循的依据在相关要求下,按照本园实际情况设立 课程进展的方式将幼儿作为主体,师生共同努力课程的内容具有生活性,并且对于幼儿的素质有着提升课程的实施方法要坚持研究和体验为主的实施方法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要重视幼儿个体的差别,科学的进行评价 要坚持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课程进行的形式 支持课程进行的资源 要注入多远、生活化的内容,支持课程进行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指南》中对于幼儿的主体作用进行了高度的强调,并且指出了传统幼儿园教学模式、思维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因此,根据《指南》的要求,幼儿园的领导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于自身课程的设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客观的审视,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 二、当前幼儿园课程设置和进行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如今,我国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和课程设置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客观而言,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需要正视这些缺陷和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以期最终促进我国幼儿园教学的进行和发展。 (一)课程理念和实践存在着偏离 就本质而言,课程的实施,应当是在课程理念的具体指导下方才能得以进展,但是,在实践中,这一情况并未得到实现。许多幼儿教师在教育中随意性较大,且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过多的重视幼儿的成绩和对知识点的掌握,而绝非对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启发。 (二)课程的研发和设计要立足实践 优秀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方式,必须以实践作为基础,没有真正的教学实践,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讲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 考与实践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与实践作者:黄凡 来源:《求知导刊》2017 年第23 期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福建省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 点,尝试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观察探究、游戏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节气特征的认识,让幼儿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品读节气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 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 2016 年11月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尊重。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承、护、扬,学会挖掘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已有的,保护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使命。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开始思考:尝试让二十四节气走进幼儿园课程,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天地之歌……

思考一: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 第一,我们要厘清概念: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对生活有何意义?一般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 个特定节令,每一个分别相 应于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始于立春,终 于大寒,周而复始。作为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既是指导农业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又是官方颁布的时令(节)准绳。 第二,二十四节气传递给儿童什么?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而且每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因此,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要基于儿童的视角、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让儿童感受和认知大自然的节奏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体会节气的民俗内涵,从中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活气息和中国传统智慧;感受节气所呈现出相应的自然和人文景象,唤起至真至美的感受,学会诗意地生活。 思考二:二十四节气如何成为儿童的课程? IS 乩能用□己喜圧的为式衣挽 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自然对人类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他所推崇的自然教育”,就是任由幼儿身心自由发展,服从自然的法则。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了解自然的一道桥梁,是打开大自然之门的钥匙。一年当中的自然现象,都与节气息息相关。贯穿二十四节气这条线索,能够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特色”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幼儿园逐渐形成了园所的特色课程。而无论何种特色,归根到底,是注重研究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和分享合作的习惯及主动探索的意识,将教育特色落实于教学之中。 与“四自”园本课程同行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园已在进行情感教育研究的延伸与拓展,在教育科研和不断学习新课程观中进行思考的积淀。 我们认为,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更应关注幼儿主动学习意识和态度的培养,一个拥有自主、自信、自律、自理品质的人才是个性与社会性真正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和教育价值观,我们确定了以培养幼儿“四自”意识、品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四自”即自主、自信、自律、自理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使孩子“形成自主,增强自信,懂得自律,学会自理”,让孩子在主动探求的状态下快乐成长,为其一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早期素质基础。 1. 一日活动环节优化设置,提高幼儿自主、自律意识和能力。 我们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一日活动环节进行调整和划分,将过去线状的环节结构重组为块状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等待环节。如:晨锻与早点组合;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组合;下午户外活动与点心组合等。对环节过渡的组织方法我们也进行了摸索:音乐暗示法即在孩子吃点心、换组、进教室、准备材料等之前的过渡环节利用特定音乐作为提示,让处于自由活动状态的孩子听到音乐信号能立即投入下一活动,既减少了无谓的等待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制作图示法即教师将一日活动环节用图表形式(只有时间,内容空缺)展现给幼儿,并请幼儿将每一时间段中固定的环节用图画画出,再贴在空缺处。以此使每位幼儿了解每一时间段的环节内容和要求,培养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 2. 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形成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 集体教育活动是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开展同一内容的学习活动。在“四自”园本课程实施中,多数领域学习活动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但根据主题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选择整合教学形式(一般时间为40分钟,根据主题需要将两至三个领域内容融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完成),或普通教学形式来完成。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创建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环境是落实“四自”园本课程的关键,建立一个温暖、有应答的,尽可能满足儿童需求,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四自”培养。它包含以下8个方面的要素: a) 师幼情感互动流畅 b) 学习活动有乐趣 c) 学习内容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d) 安全感和信任感 e) 既宽松又紧张活泼,既有纪律又有自主、自由的空间 f) 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有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g) 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够得到认可 h) 对学习活动的走向和结果的可控制感 3. 区域化学习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提高。 区域化学习形式是一种低结构、高开放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四自”园本课程中既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又可做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区域化学习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四自”发展目标和兴趣,根据活动的目标,设置多个学习区域,提供具有层次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需要,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多种适合自己的材料、合作伙伴、学习进程等,幼儿在与材料、同伴的互动中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师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 究” 项目启动暨培训大会 会议资料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 沪教委基〔2010〕33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改,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我委制定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指导所辖教育机构按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委基础教育处联系(联系人:李如海,联系电话:)。 附件: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一○年四月八日 主题词:教育课程计划印发通知 抄送: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4月8日印发 (共印60份) 附件: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2007〕46号)的落实,深化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特制定本计划。 一、意义 课程领导力是以校(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以及本市中小学(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1.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本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把握好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及其实施成效等。因

浅论幼儿园课程价值多元和文化适宜

浅论幼儿园课程价值多元和文化适宜 浅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多元和文化适宜从文化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最优秀的人类文化(包括本民族的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的是人类或者是特定群体(如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然而,在全球化呼声铺天盖地的今天,多元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协调发展的挑战,既要发展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幼儿园课程在接纳多元文化的同时,应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适宜性问题重新审视。本文试图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反思当前幼儿园课程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进行初步的课程构建探讨,以期对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提供帮助。 一、幼儿园课程面临的问题: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文化断裂应该说,“一部世界课程发展的历史,正是一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旧文化的衰亡、新文化不断被创造的历史”。〔1〕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价值观念的冲突、交流,使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问题。进入幼儿园,墙上贴的英语单词、走廊里挂的英语卡片随处可见,?孩子用的图书上,西方的卡通和儿童形象比比皆是。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幼儿园英语教学竟占到了近50%的比例;课程中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常常被忽视,孩子们过的却是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最

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美术、歌谣、故事和传统民间游戏在课程内容中似乎不多见。另外,我国幼教改革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同时,大量引入国外的幼教课程和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舒伯特的后现代课程论,还有瑞吉欧课程、美国生成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前瞻课程等。这些课程和理论一方面为我国幼教课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风格的参照模式,对我国幼教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具体到实践层面中,这些幼教课程理论有的不过是昙花一现,有的则是几起几落而难以推行,有的虽被保持下来,但走了样,变了味。难怪有专家发出了“近来,断章取义,不明其源地讲别人东西的现象比较多”的叹息。〔2〕以我国引进的蒙台梭利课程为例,在有关论文格式文章中谈得最多的是其规则意识或教具操作,而其强调关注儿童的一面却被淡化了,很多幼儿园用满屋子的蒙台梭利教具代替了蒙台梭利课程。我们并没有吸取其中的精髓,有时甚至还没有搞清楚某些西方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就忙于引进并用其来指导幼教课程改革。面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的幼儿园课程如同浮萍,找不到落脚的根,始终漂浮于幼教本土课程的实践之外。幼儿教育就像四季之春,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但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孩子,该播什么样的“种子”,确实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才能作出决定。因为对幼儿而言,正如洛克所说“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面对这些“水性极柔”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在“领略多元文化

幼儿园课程及其特点

幼儿园课程及其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界定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系,是构成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教育是多层次的,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针对特定年龄的教育对象而实施的,这些教育对象的发展和学习都有相应的特点和规律,面临相应的发展任务,因此,特定教育阶段的教育都有特定的规律和任务,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有一起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定义和相应的研究能说明各类课程共性的方面,但不能说明相异的方面。因此,课程研究还必需关注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和其特质,关注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方面的特定问题。 学前课程是专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开发和设计的。学前课程的学习者是0~6、7岁的儿童。其中,0岁课程也称胎教课程;由于l~3岁的儿童主要在托儿所生活和学习,与之相应的课程经常被称为托儿所课程或婴儿课程;3~6、7岁的儿童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被称为幼儿园课程。此外,在经济较落后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为学前阶段儿童开设的学前班课程或混合班课程也是学前课程的重要组成局部。 幼儿园、学前班和混合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局部,与之相应的课程也是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局部,它们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小学教育课程紧密相关。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课程。我们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身,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初始形式可以是主题、单元、学科、领域等,但它们最终都将转化为经验的形式,即以感性的、具体的、活动的形式对幼儿的身心发生作用。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需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实际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实际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需对生活进行过滤,才干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

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南

xx区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南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呈现多元、开放、自主化的特点。国家给予幼儿园在课程开发实施上很大的自主权。各地先后出现了“多元整合”、“综合主题”、“渗透式”、“建构式”等多门类幼儿教育课程。但总的趋势是走生活化、经验化、综合化的道路,关注儿童的兴趣,注重儿童的活动,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儿童主动、和谐、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区经多方考察与研究选择了华师大出版的“建构式课程”作为各幼儿园主要参考教材。但由于课程研究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我区许多幼儿园尚不具备灵活、有效运用该课程的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了目标不明确、实施活动有困难、评价不合理等问题。为此,我们按照《纲要》中提出的“城乡各类幼儿园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从本地区的条件出发,结合各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课程实施指南,便于各幼儿园准确把握课程理念,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建构式课程。 《课程指南》突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包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四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为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目标体系,分别对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目标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进行层级分解,在此我们借鉴相关版本,拓展课程资源,梳理出小、中、大班上下学期各领域幼儿发展目标,供广大教师选用参考。 健康领域幼儿发展水平目标 小班上学期 ◆身心保健 (一)情绪情感喜欢上幼儿园,并能初步适应集体生活,在一日活动中情绪稳定、愉快。 (二)生活 愿意在幼儿园睡觉,午睡时不影响别人,能安静地午睡。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讲解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 究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绍兴民间文化为例 绍兴县教育局沈国香 一、课题的来源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 乡”称号,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绍 兴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除了 旅游产业开发外,目前,对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应用整体意识不强,使 民间文化遗产逐渐趋于消亡。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幼儿园教育是传播 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了解和体验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重 要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 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 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 社会的认同感,加深人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统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了一些改变, 但不少幼儿教师仍停留于执行现成的“教材”,对由专家开发的“教材”疏于 分析,习惯拿来就用,至使课程设计者与执行者之间思想距离无法弥合,给课 程理解和落实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地方民间文化开展幼儿园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 域,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 证。 绍兴城市临水而居,有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绍兴的许多地理、建筑、人物、传说、名胜、古 迹、河道、湖泊、路桥、风土、人情等等都闪耀着水文化的灿烂光辉。历代名

幼儿园课程

中班课程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又将迎来那群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小天使们,她们结束了一年的小班生活,现在升为中班的孩子们,我们将尽心尽职,一切以幼儿的利益优先为原则,让入园幼儿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个学期孩子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了。这个时候我们鼓励他们自己去想,孩子们进入中班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和小班的时候相比较他们会更自主,好奇心极强,喜欢参与探索性的活动,不喜欢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去尝试其实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这个时期也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时期,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道理又听不懂,什么都想知道可又缺乏耐心,所以还要请家长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幼儿40人,男孩20名,女孩20名。经过小班一学年的教育,幼儿的体力及耐力也得到提高,全班身高、体重双达标,比入园初有明显的增长,与此同时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及协调性也有进一步的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等水平有所增强。特别是在区角活动及创造性游戏中,幼儿的责任感、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均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本学期刚开始我班也不断的有新生入学,他们也有很大的情绪波动,在各方面都有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两位老师就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安抚他们,让他们诼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平时我们以大局为重,积极工作,不分彼此,处处以幼儿园的工作为主。针对中班的情况分析和本学期的目标,我准备在各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让孩子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发展,让每个孩子不同的潜能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教育教学活动 认真学习《纲要》,结合园务计划,努力提高保教水平,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做好保育工作,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并有选择地授予幼儿一些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保证幼儿的安全。在教育方面,我们保证每节课质量,从各方面综合的促进幼儿发展,并把"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模式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把孩子最优秀最好的成绩展示出来。 三,幼儿发展目标 语言 1、培养孩子对图片的理解和讲述能力,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观察到的内容。 2、开展组词和扩句活动,丰富孩子的形容词。 3、在识字活动中请家长配合,每晚发下所学字卡让家长给孩子复习所学的字 4、会说普通话,能较准确的发音,能安静倾听同伴的发言,注意发现同伴使用的新词语,听懂别人说话的内容。 5、培养幼儿爱护图书的习惯,不与同伴争抢图书,愿意与同伴协商合作阅读。 6、喜欢倾听他人朗诵图书中的内容,愿意和他人一起阅读图书。 数学 1、感知数字1-10与相应物品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正确熟练地点数10以内数量的物品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明白物体数量不会因为物体排列空间的大形式的改变。 3,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知道一些常见事物的关系和联系。 4,掌握10以内的点数,并能书写10以内的正数、倒数的数。

上海市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学内容-中班(2012.9-2013.1),主题:我爱我家(3):爬在树上的爸爸

上海市幼儿园园本课程教学内容-中班(2012.9-2013.1) 主题:我爱我家(3) 爬在树上的爸爸 荣荣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秋天,枣子熟了,爸爸拿竹竿一打,枣子就噼噼啪啪地掉下来,像下雨一样,荣荣乐得趴在地上一把一把抓着枣子。 “咚!”一颗枣子掉在荣荣头上。荣荣抬头一看:嗨,最上面的树梢上,结着一颗苹果那么大的枣。 “爸爸,我要那颗大枣!”荣荣叫着。 爸爸拿着竹竿去打,可是够不着,垫上一个凳子,还是够不着。 “荣荣,这枣长得太高了。打不着,算了吧!” “不嘛,我要嘛!”荣荣往地上一躺,叫喊着。 爸爸从屋子里拿来一把梯子,爬上去,还够不着。 “我要大枣嘛,我要大枣嘛!”荣荣使劲地哭闹着。 爸爸只好自己爬到树上去摘大枣。荣荣看见爸爸爬到树上去,就一骨碌地从地上爬了起来,大声叫:“爸爸加油!爸爸加油!” 爸爸小心地在树上爬着,爬着,眼看离那颗大枣不远了,可是爸爸一伸手,那长着大枣的树枝,使劲地往上一长。 “爸爸加油!爸爸加油!” 爸爸只得再往上爬,可是他一伸手,树枝又往上长。这样长呀,爬呀,长呀,爬呀,不知爬了多少时候,爸爸听不见荣荣叫“加油”的声音了。他往下一看,吓了一大跳,下面哪有荣荣的影子,只见白茫茫一片。啊呀,爸爸爬到云上来了,这时候,天越来越黑了,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爸爸浑身都被雨淋湿了,又冷又饿,脚在树枝上瑟瑟发抖。这树枝被抖得一颠一颠的,好像马上就要断了。爸爸的心里害怕极了,“呜呀呜呀”地哭了起来。 一只老鹰从这里飞过,听到哭声,就停在树梢上:“这么晚了,谁在这里哭呀?” “是我,呜呜。。。。。。” 老鹰看了爸爸一眼说:“嘿,这么大的人爬到树上干什么?”

幼儿园计划总结之幼儿园“节日文化课程”方案

幼儿园计划总结之幼儿园“节日文化课程”方案 一、课程理念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导向的、引导幼儿获得有意经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主动的活动过程,是影响幼儿生活的各种感性的事件,是幼儿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我园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园本特色,在“把最宝贵的给予幼儿,让每个幼儿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发了“节日文化教育”这一园本特色课程,设置了“主题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三大课程内容,尝试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以主题课程的形式一步步深入拓展,不仅让幼儿积累和提升主题经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还充分体现了我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使园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真正达到开发园本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幼儿园综合实力的整体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观园本课程需要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考虑目标、已有经验等多种因素,追求一种适宜性.幼儿、社区、教师和课程文化是园本课程的四个出发点,其中从幼儿出发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园本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课程人本化.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抓住节日与教育的融合点,通过节日教育来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幼儿精神观、文化观.我们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使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交叉与融合,充分挖掘家庭、幼儿

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构建课程,以此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了解幼儿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我园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人本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给幼儿真实的机会,激发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空洞的练习;允许幼儿有独特的表现、表达方式和自己的见解.以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建构、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形式的多样化选择、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师在课程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创设有利于潜能挖掘、能力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节日教育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大而深厚的平台,让幼儿能实践中收获,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促进自主性发展的课程文化观幼儿个体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从外部依赖到自主的过程,自主性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可以自主地探索自己想知道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自主的交往,协商实现自己的意愿.为了这一美好愿景的深入实现,我们把节日教育的课堂变成幼儿活动的乐园,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他们需要的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我们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亲自参与,获得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在操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建构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