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南渡北归:南渡》有感讲课讲稿

《南渡北归:南渡》有感讲课讲稿

《南渡北归:南渡》有感讲课讲稿
《南渡北归:南渡》有感讲课讲稿

《南渡北归:南渡》

有感

精品文档

远去的背影

永恒的精神

——《南渡北归:南渡》有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节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正如这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所记,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南渡,即晋之南渡、宋之南渡、明之南渡。而三次南渡之人最后看到的是国破家亡,再也没有回归中原,徒令后人哀叹。唯抗日战争的第四次南渡,中华民族终于在胜利凯歌声中重返故土,再建家园。这一扭转乾坤的历史转折,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以及所做的努力和重大牺牲有着重要的关联。正是有了这批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中不屈不挠的奋发精神,才在精神上提升了全民抗战的力量,

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光辉而又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用执着和顽强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永恒人文精神的火热赞歌。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蒋梦麟、胡适、陈寅恪、顾颉刚、陶孟和、丁文江、傅斯年、梅贻琦、吴宓、梁思成、李济、金岳霖、林徽因等一个个大师的性格特点、关系纠葛、传闻轶事、流亡历程和学术生涯等等从作者笔端缓缓流出,跃然纸上。人物可敬可佩,令人高山仰止;文章可读可感,使人受益匪浅。

而且,这种对人物的塑造并非简单刻板的经历介绍,而是被融进中国近代多难的历史进程中。自鸦片战争后,紧闭已久的国门被强力打开,并让尚自满于天朝大国的国人见识了欧美的科技与政治进步。国家的积贫积弱则让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自强以救国的深刻问题。知识分子精英便是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对西方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对传统中国文化利弊的思考与反省,不仅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命运,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之后历史的发展。然而,动荡的社会却让他们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难以实现。抗战中“大师”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正是他们在近代史中经历的缩影。“血火总破温柔乡”,在炮火连天,国难当头的年代,知识分子就如同飘萍一般聚散无常,随波逐流。当我们读到北平师生在日军铁蹄之下仓皇出逃时,当我们读到堂堂如梁思成、钱穆等名流学者,竟不得不偏居西南穷乡僻壤度日时,当我们读到李济、林徽因等人因为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连续的精神打击而日益消沉时,我们不仅为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而叹息,更为这些本该在各自领域大展所长的大师们而扼腕。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辈们仍然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学术追求面前,这些知识分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信仰和人格追求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