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文学类阅读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篇)

备考导航

考纲解读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山东省2007年的考试说明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其中现代文阅读的大阅读专门选择了“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术语。

文学文本类阅读即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表现手法。由于诗歌“诗歌鉴赏”部分会有考查,因此,本章只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感受形重审美体验。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它在能力层级上的要求为: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由此可见,对文学文本类的阅读在能力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查内容上则进一步突出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将分“散文”和“小说与喜剧”两个部分,按照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四个能力层级对现代文阅读进行讲解和训练。

考情总览

2004年~2006年现代文阅读试题统计表:

年份省份(直辖

市)题目(作者)文体类型题型(赋分)解释

词语,

理解

句子

归纳

内容,

鉴赏

形式

概括

观点,

评价

思想

2005年全国卷Ⅰ张家界(卞毓方)写景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2分)√√全国卷Ⅱ春天的梦(苏叔阳)写景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2分)√√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文化类散文简答+选择(20分)√√√北京卷合欢树(史铁生)生活感悟类散文选择+简答(18分)√√

山东卷溯源文化感悟类散文简答+选择(18分)√√√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

汉荣)

文化感悟类散文简答+选择(18分)√√√

辽宁卷切梦刀(李健吾)文化感悟类散文简答题(18分)√√√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严文井)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选择(18分)√√√福建卷日历(冯骥才)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0分)√√√广东卷壶口的黄河(肖铁)写景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1分)√√√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0分)√√√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文化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0分)√√湖北卷土地(韩少功)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选择(18分)√√天津卷看树(高林瑜)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选择(18分)√√√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何为)小说简答题(27分)√√√2006年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林清玄)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2分)√√√

全国卷Ⅱ绵绵土(牛汉)写景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2分)√√√

山东卷文赤壁(朱增泉)文化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1分)√√√

安徽卷行吟阁遐想(黄秋耘)文化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2分)√√

北京卷给“书虫”当夫人(肖融)生活感悟类散文选择+简答(18分)√√√

福建卷泪与笑(粱遇春)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0分)√√√

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1分)√√

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法]都

生活记叙类散文简答题(18分)√√√德)

湖南卷在山阴道上(方令孺)写景感悟类散文简答题(17分)√√√

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写景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2分)√√

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周涛)写景抒情类散文简答题(21分)√√

辽宁卷杨柳(丰子恺)生活抒情类散文简答题(18分)√√√

四川卷乡村的瓦(冯杰)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题(22分)√√

天津卷造心(毕淑敏)生活感悟类散文简答+选择(18分)√√√

小说简答+选择(18分)√√√浙江卷平面的生活([法]米·图尼

埃)

考向预测

从以上表格统计可知,高考每年必考的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依然集中在“生活感悟类”和“文化感悟类”两大类型。其中又以“生活感悟类”散文为主题。这里所说的“生活”即是日常的生活细节,“感悟”即为对生活中包含哲理的体会。这种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文章比较接近考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而“文化类散文”又以它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气息见长,也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基于此,我们对2008年高考文学作品的考查可以做出如下预测:

(1)从选材上看,偏重于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散文。字数一般控制在1100字左右。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已加大了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这一类题型的分值在这一两年的高考试卷中有明显增加。例如,06年湖南卷体现鉴赏要求的第21题的分值,竟然达到了15分。

(3)试题将更加主观化。不少省市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向上海题型过渡。即由原来的“简答题+选择题”的形式转向“简答题”的形式。原来文学作品阅读多项选择的位置,现在大多数省市换成了主观题,有的甚至换成了小作文式题目。像06年湖南卷的现代文阅读分值达到27分,这是高考命题的趋势和走向,请同学们注意。

(4) 小说的阅读有加大分量的趋势。依据上表可知,个别省市的试题中有小说出现,这点也不可掉以轻心。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出和显现,我们在复习时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考点精讲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对散文的阅读应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蕴,分析艺术表现力。

(一)考点解读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所谓重要语句和精彩的语句,主要是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句子;②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③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

2.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要善于分析这一类语句在文中的修辞作用,分析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结构是文章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有其路,循路识其真。,,准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关键。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将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形成是受文章主旨制约的。

(2)注意文意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

(3)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4)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这些标志包括:①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②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③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归纳”含义有二,一是归拢并使之有条理,二是概括具体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概括,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内容要点就是文章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它与“中心意思”不是同一概念,其关系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比如一篇作文记叙了三家邻居同一时间互赠黏糕的巧合事件,那么这一事件就是主要内容,而邻里之间有着和睦愉快的关系就是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主旨,它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全部材料及表达的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相关。

4.分析作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5.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指具体的人,有时也指文章中所描写的具体的物。欣赏散文的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所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一组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

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而作品的内涵,则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6.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作出

评价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乃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因此,在鉴赏散文作品时要善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进行客观分析、辩证分析,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存在的不当之处。

(二)复习建议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所以,对散文的考查已成为高考阅读的主打题目。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整体感知、局部突破、分析概括是进行高考散文阅读题应试的快速、高效解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感知文章全貌,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1.阅读任何文章,都要先浏览一下文章,对它做一个大体了解,这是理解分析文章的前提。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记叙文主要从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方面进行概括,了解文章的所讲述的事件的全貌;议论文就要感知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概括出它们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全貌;散文概括各个事件、各个人物不同事情,概括写景抒情的基点等等。阅读感知文章全貌要求学生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比较,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2.不管是叙述故事,还是抒发感情,抑或阐述主张,都表达了作者的旨意。阅读文章要求找到主旨,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阅读时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文章主旨比较明显,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中间,或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或几句话表现出来。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含蓄,不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而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表达手法,运用一些含蓄的语言表现。这时,应多读两遍,统揽全篇,然后诸层概括,归纳贯通,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章主旨比较复杂,归纳时要注意到文章的各个方面,避免简单化片面化。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3.思路是文章发展的脉络,通常表现在文章的选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方面,要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不同文章寻找思路的方法和途径也各不相同:散文无论是叙事、抒情或写景都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或是一件事物,或是一种情感,或是游踪……抓住了散文的线索,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意脉;说明性文章的结构比较整齐,层次顺序比较清晰,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只要理清了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议论性文章主要看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文章、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阅读时要概括出推理过程和逻辑关系,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中心句的,要概括段意,归纳作者写作的思想流程。

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二、局部突破

整体感知文章全貌后才能做到局部突破,这包括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和辨析文中重要的信息。

1.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现代文的基础和分析文章的关键。文章中的词语是为表达文章内容而选用的,其思想内容也通过词语来表现,所以正确理解词语是分析文章的句、段、篇、内容、艺术特色的前提。正确理解词语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的特定含义;②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③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情景义,情景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④联系语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

2.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这需要把握好文章的关键语句,善于阐释文中含蓄的语句。把握关键语句对于提高阅读效率,深入理解全文内容十分有效。一般说来,从内容上看,抓中心句、文眼,即要抓住能表现文章主旨、题意的语句,抓住每一段中那些有概括作用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

那些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发表主张和见解的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开头或句首的首括句、位于结尾或段尾的总结句等。从修辞看,要注意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的语句,需要长期的训练,阅读可以边读边画,对画出的语句加以筛选、确定那些是真正地起关键作用的语句。这样,就能逐步提高把握关键语句和掌握文章的速度和准确性。

3.鉴赏技巧,体会特征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人称使用等。从2006年全国17套试卷看,注重了文学作品阅读表达技巧的考查,题目类型传统的客观题在减少,主观题的份量有很大的增加。

我们对散文的写作技巧作一下细致的分析,以便复习备考时能举一反三:

(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等作的一种述说和交待。主要用于叙述时间中的事物发展和空间中的事物状态。

①叙述的人称。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形式。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第三人称使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广阔。

②叙述的方法。顺叙: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插叙:可以造成叙述时空的一种纵深感。补叙:可以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产生强烈戏剧效果。

(2)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它是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①描写的对象

人物描写的对象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肖像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言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也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

场面描写。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②描写的方法

白描和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3)抒情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即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常用于抒发强烈、直露的情感。

②间接抒情

寓情于事。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这种对往事的回忆、对经历、体验的叙说,

往往会引起感情的波澜,因事而动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蕴含深沉的感情。如2004年全国Ⅲ卷《痛哭和珍》就把对刘和珍的思念和赞美蕴藏在对事件的记述中。

寓情于景。以眼前的景物为媒介,或者通过对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寄予和抒发情感,以情染景,情景交融。如2004年湖南《翡冷翠山居闲话》,把对人生的感悟放大对山居的描写中。

寓情于理。作者把情感寄寓在某种道理之中,或渗透于通过事物叙述、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某种情理之中,既是议论也是抒情,情理交融。如全国Ⅳ卷《快乐的死亡》,运用类比的手法把作者的不出作品与人的死亡对比,写出对作家的忠告。

三、借助想象,体察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2000年高考题中的《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四、精心组织,规范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再如2004年浙江卷的《白鹤翔集的记忆》的第1题: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委羽洞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三段里: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划定区间后,分析信息:千年以上、野性十足、装饰神秘、黑咕隆咚、没有尽头、一阵慌乱、寂静、不知洞深几许等。但这不是题干需要的答案,还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叙述角度整理出来:野性、神秘、幽深、寂静等。

易错指津

历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比较低,是个难点,许多考生望而生畏。但高三学子又必须积极应对,认真备考。针对这种现状,现就广大考生走入的某些阅读误区,以及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作一初步探讨。

一、轻视文段阅读

做阅读题,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文意。但是很多考生对相关文段只是稍作阅读,并没有真正读懂,便草草急着去做题。其实读懂文段,是答好题的前提。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结果的记录,也反映了思维的过程和规律。从内容上看,文章总是要围绕着一个中心,分为几层意思,一层一层表述。一个文段也是这样,它相对独立完整,有许多考题就是针对文段设置的。

特别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段,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表意的结构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每句话因其在文段中的位置而起到不同的作用,首句一般是总领、总起,结句一般是总结、总括等等。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先通读两遍,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画出在文段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

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段的思路、结构层次,摄取文段大意,建立起对文段的整体认识。

下面我们以2005年高考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的第16题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其题目是“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考生首先要读懂这个文段(第三段)。

①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②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③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④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⑤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⑥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⑦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⑧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⑨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⑩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⑾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文段中的序号为笔者所加)

这个文段共11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句总领下文,又是文段的中心句;⑨⑩⑾句总括上文。中间②至⑧句围绕①句阐述,是一个层次,其中②③④是说媒介传播的信息,在过去,书籍以传统为主;在今天,电视却以现时为中心。⑤⑥⑦⑧几句中⑤⑥句与⑦⑧句是因果关系,所以⑦⑧句是表意重心。其中直接表达“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有①句和⑦⑧句,其它几句是作者的阐述。

当我们读懂了文段的意思,再把握文题的限制,就可以获得一个较满意的答案。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我们通过筛选,就可以从①句和⑦⑧句中得出如下答案: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这道6分题的答案有四个得分点。但因考生忽视文段阅读,没有明白文意,因而答案五花八门,我们试举几例:

答案一:电视不像书籍将我们引入历史传统,学会思考,而是迷恋当下,排斥思考,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判得2分,答出了第3、4两点)

答案二:媒介影响认识世界方式,当电视取代文字成主要媒介,人们开始背离文化,走向娱乐。(判得3分,答出了第1、4两点)

答案三: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都通过媒介完成,如文字、图象,媒介变化则认知方式变化,文化也就变化。(判得2分,答出了第1点)

答案四:媒介应使人进入悠久传统,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判得2分,答出了第2点)

答案五:以文字为媒介,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阅读同时置身于人类传统精神之中进行思考。(判得1分,答出了第3点)

答案六:媒介变成越来越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这导致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娱乐化。(判得1分,答出了第4点)

答案七: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应该边接受边思考,有文化,就该置身于媒介中进行思考。(判得0分)

二、忽视题目指向

读题审题本是应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由于语文试题题干平实和直白,所以考生很容易有一种了然的感觉,以为无须认真读题就能做题,这又是一个误区。实际上,这只是感觉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因为无论哪一类问题,题干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一些提示,往往有答什么、不该答什么,怎么答、不该怎么答等等导向性的提示,规定了答题的范围、内容、方向、句式、字数等指向性要求。如果不能从中审读出这些,应答时就难免错位偏移,不得要领,或者是蒙题碰运气。

再看2005年高考江苏卷第18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

审读题目时,首先要看出“既说……,又说……”的内在要求,它既交代了这两句话的关系,又列出了要求考生进行解释的对象,而题中的“对此”是对答题对象的规定,“波兹曼的”是答题范围的指向,“如何理解”是对答题内容的限制。

另一方面,该题干还对答题的范围和内容作了暗示。因为题干要求考生理解的这两句话是作者的两个相关的观点,要“理解”它其实就是要在文中找出理由。

在文中作者认为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的理由是“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这句话。其后,作者以“不过”作了转折,说出了“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的理由:“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

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

找准了这两处的句子后,再筛选、截取、转换和表述,就可以形成如下的答案:

相信人类的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下面是两个考生的答案:

答案一:因为在作者看来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绝不会灭亡。当今社会,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对文化是不利的。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作者认为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这个答案基本上是用原句表述,在三个得分点中答出了前两个,遗漏了一个;另外答案中无效信息多。这个5分题被判得3分。

答案二:波兹曼的结论完全沉于消极的一面,把文化想得太彻底,没有想到文化正在不断流传下去,因此这个结论太过悲观。他的观点在把消极的方面一直继续下去,没有对人类产生自信,反而把进化的人类说成是退化的原始人,因此听起来像诅咒。

这个答案被判为0分,这与考生忽视文题指向,随意答题有很大联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忽略答题要点

“答题要点”有时是指答案中规定的若干内容要点,有时也是指不同题型应有的若干答题角度。我们举出“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一类题型来说说这个问题。

文章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以高考全国卷为例,1998年考查了反复、衬托,1999年考查了比喻,2000年考查了托物言志、拟人,2001年考查了象征,2002年考查了比喻、比拟。地方自主命题以来,全国卷及各地方卷的考查点则更多。但是许多考生以为解答这类试题只要答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再随便说一说就可以了。由于忽略了应有的内容要点的回答,结果是答非所问,或是遗漏要点。

这类题型,考生必须树立答题内容的要点意识。此类题型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使用了什么方法,要说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表达了什么内容,要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三是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结合文章具体地说明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5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参考答案为:(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衬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这个答案就分别从几个角度把“什么方法”“什么内容”“什么效果”三方面内容要点很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典例探究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解析]该题考查理解文意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从“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句可推出作者对苏轼的景仰、爱慕之情。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不注意从内容上说明。回答这类题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因为一篇文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实际答题时考生常漏掉一方面,这反映了其思维的不严密、不全面。其实大可把答案写得多一些,以增加得分的几率(特别是在自己拿不准到底对不对的情况下),这是从目前高考没有字数限制而考虑的。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题干中的“反而”一词暗示了“主观情绪”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无辜获罪被贬的失意、郁闷、愤慨,一是在浩瀚的宇宙时空下豁达开朗的胸襟。概括“客观环境”,从“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容易找到答案,而“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第二问只关注自然环境,而漏掉了社会人文环境,就会出现答题错误。

对于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文意,不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一点要通过平时的阅读训练得到强化。此题的难度在表述上,一定要注意题干的提问,表述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近年来阅读题的设置上,用材料原句回答的问题少了,大都要经过一定的分析理解加以整合。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答案]?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A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C 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六七两段可归纳出ABCD四条,从三九两段可提取EF两点。

?八九两段是提炼答案的答题区间。这显然应抓住相应文段中的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来概括,如第八段中“大起大落……却艰难玉成”“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第九段中“信笔纵情写华章”。考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对“苏东坡取胜原因”的归纳不全面,不条理。

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进行具体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往往是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此题难度在第二要点的概括上,须顺着文段表达的思路来分析综合,将相对抽象的原因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具体的表述。此题找到信息区域不难,难点是将这些内容加以提炼概括整合。近年来的高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了,这样看似很容易,实则整合概述要求高的设题越来越多。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答案]苏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旷达的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力层级为E级。此类题目极具开放性,答案不求一律,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考生易犯的错误是只表明看法,不加以分析。

开放性试题的题型虽然千变万化,但考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考生要能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明确究竟考查哪些知识点,从而找出答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答什么、怎么答、有何限制,可在关键词上标注重点符号,以提醒自己。开放性试题是有字数要求的,在评分标准中语言一般也要占到一分,如何在规定的字数内按要求规范答题呢?A.观点明确,要点齐全。一般来说最好能在开头用一句话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切忌冗长拖沓。在表述中要点都要答到,不要有遗漏。B.结构清晰,语言规范。回答开放性试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作文,清晰的结构往往能更好地表述清自己的观点。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由以下三部分组成: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但碰到不同类型的开放性试题时,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山阴道上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7.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 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山阴道上》全文结构,按照游程路线设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发途中,先写作者从杭州西子湖畔乘车前往绍兴的途中见闻;第二部分参观故里,着重写作者参观拜谒了鲁迅故居和幼年读书的三味书屋;第三部分归程,最后写车经山阴道返回杭州途中的畅想。这种结构布局,近乎追求完整,趋于规矩。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级。理解这段文字、这句话,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本文主旨来进行。本文作者参观故居,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此处,作者对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的回想和评述,实际上是对其精神的升华和延续。作者认为,当年鲁迅所说的“好的故事”、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而今在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这令她感到欣慰。

19、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5分)

答:

[答案] 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章标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回答此题既要联系文中描写“在山阴道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又要结合题干中的提示“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从而准确理解散文以“在山阴道上”为题的含义。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①本文重点写参观,其选材并不限于对鲁迅故居的访问,而是前伸后延,写了“道上”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剪裁别具匠心。

②文章以参观鲁迅故居的游程为外部线索,以追寻精神家园和赞颂鲁迅精神为内部线索,两条线索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如,百草园中欢乐的孩子们与肩住闸门的“勇士雕像”的映衬,归途中田园风光与鲁迅的“好的故事”的映衬),完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③开头与结尾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思想和情感逐层推进,逐层深入,从而巧妙地将文章导向了高潮。(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想望的“好的故事”。

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意绪贯通。

三处联想层层推进,有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情景的交融与渗透生动地衬托出文章的精神内涵。

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虚实相生的运用,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给考生提供了三个可选题目,考生可就其中任一题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本题可供参考的赏析角度均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分别为“谋篇布局”“联想的运用”“景物描写特色”,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考前试跃(一)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吟,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远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梨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不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臶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吭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

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了不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人有为城市的一天天地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1期)

1.下面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分别做出解释。

(1)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答:

(2)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答:

2.乡村人的铁质有哪些特征?请概括。从全文看,作者写铁质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

3.末段的“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为表现主旨,行文上采取了什么写法?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枝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妓乐工写歌词,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的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

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地层的歌妓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歌妓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妓们集资,为他臵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妓们的一片哭声中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有诗为证:“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的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酒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1.柳永之所以能驰名北宋词坛,成为一代旷世奇才,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答:

2.第四段中摘引了柳永的大量词句,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作者为什么说“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4.文中不惜笔墨写了歌妓们对柳永的热爱与伤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写给秋天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然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那北方的金风乍起、白云初临的神韵。

一向,我钦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点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木染赤,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边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慰藉我深藏在内心的悲惊。让我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澄明臹慧的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有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已迁,忘记中倒真的只残留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秋,如加以诗情和臹慧去涂染,那就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说:“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邈远深沉的棕土。到了那一天,你将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黄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的最后胜利,去吟唱生命最后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该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了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刻骨的悲伤与酸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1.“原来一切的悲秋,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那就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一句中,“悲秋”、“诗情”

和“智慧”,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①悲秋:

②诗情:

③智慧:

2.作者借“秋天”之口说:“你应该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请联系全文,说说“清醒的时候清醒”一句话的含义。

答: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一下作者的心里喜欢什么样的秋天。

答:

4.全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写秋天,这种写法并不常见,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父老乡亲

程文胜

(1)那位母亲紧紧抱着被洪水冲散又不期而遇的女儿痛哭失声,小女孩则睁大噙着泪珠的眼睛。小女孩的头发稀少而散乱,那些泛着衰草一样淡金色的头发,在微风中颤动着,如同小女孩的眼神一样惊魂未定。

(2)这是发生在我湖北家乡的真实一幕。这幅题为《劫后重逢》的照片,如同透明的刀片,飞快地划过我的心头,我看见刀刃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也流淌着我的鲜血。

(3)我感受到了疼痛,可我不知道该是痛苦呻吟,还是流泪歌唱。在洪水肆虐的日子,我曾用心歌颂了在大堤上与洪魔抗争的人们,作为一名军旅作家,我一直为能有机会见证这段历史而欣慰不已。

(4)可我忽略了在洪水中受难的父老乡亲了。

(5)我没有写到他们,那时,我一直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弱者,即使提到,他们也是以灾民的形象出现的。那时,我的父老乡亲们滞留在大堤上,他们守护着从洪水里抢出来的一点点家产,期待着洪水一点点退去。苦难和无奈写在他们的脸上,也流落进我的心里。那时,我对他们只有同情,而没有敬意。

(6)可那幅照片让我的心流血了。在隐隐的疼痛中,一个念头蹦出来:洪水退去之后,这对母女的生活会怎样?

(7)一经发问,我便很快发现,这不仅是关于照片上那对母女的问题,而是有关我整个父老乡亲的问题了。

(8)洪水过去了,洪水带来的创伤却还要长久地伴随着他们。

(9)“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没能带出来。”可他们庆幸自己还活着,而活着已经很好了。他们开始盘算今后的日子。尽管浪头还在自家屋顶拍打着漩涡,隔三差五,他们仍想着要驾船回去看看自己的家。

(10)尽管洪魔是借助大江的河床兴风作浪,但他们憎恨的只是洪水,而从不亵渎养育他们的大江。一个本是融为一体的概念,被凝重而质朴的大江之爱划分为二。我知道,我的父老乡亲已经把整个生命融进那条古老的大江里了。面对这种对大江的眷念,面对这种对土地的挚爱,面对这种源自大江的生命伟力,我不能无动于衷。

(11)孩子似乎比大人更懂得怎样忘记灾难,怎样快活地享受生活。他们光着臂膀在编织袋扎成的窝棚间追逐,或者在堤边伸长手臂打捞江面上随波逐流的稻草、树枝,欢快的笑声在充满复杂气味的空气中飘荡,似乎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看着孩子们那泥垢所不能掩藏的笑脸,我同样不能无动于衷。

(12)我为我错误地以为他们是弱者而羞愧不已,因为流泪并不意味着软弱,因为伟大的人民是作为群体的概念而存在的,而我的父老乡亲们正是其中一部分啊。

(13)事实上,即使作为个体,我的父老乡亲们承受灾难的韧性和勇气比我要大得多。当抗洪将士奋战洪魔时,老妈妈在泥泞中为肩扛麻袋的子弟兵掌灯引路,姐妹们为战斗间隙小憩的战士驱赶蚊蝇,小孩子则为向生命极限挑战的亲人端碗粥、送杯茶……当子弟兵凯旋时,我的父老乡亲们箪食壶浆,用一颗颗最真诚的心编织成荣誉的花篮,一路簇拥着一路祝福着;送走了亲人,我的父老乡亲们又默默地收拾起残存的家当,从大堤上回家,然后,默默地用双手缝补被洪水撕裂的伤口,满怀虔诚地希望着来年的收成。

(14)我不由想起了那个逐日的夸父。为了追赶上太阳,夸父跑啊跑啊拼命地跑,太阳离他越来越近了,他的热血乃至整个生命也开始沸腾、燃烧起来,他喝干了渭河的水仍然焦渴难耐,终于訇然一声倒在地上。看着金黄的尘埃被激扬得漫天飞扬,夸父知道自己生命的尘埃将从此落定,他奋力朝着太阳的方向扔出了手杖。那手杖是他不停追逐太阳的意志的继续,它在历史的天空里留下飞行的黄金轨迹后,没入大地,化成了开满桃花的邓林。

(15)我的父老乡亲们也在追赶着太阳,也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创造美好的人生。

(16)夸父不是远古神话里个体的神,夸父是一个群体。我要说,夸父其实就是我的父老乡亲。

(17)“即使把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人民,那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这首歌唱得好。因为人民养育了我们这支军队,因为人民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啊!

(18)我的父老乡亲们,你们过得还好吗?

1.文章描绘《劫后重逢》的照片突出母女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对照片的描绘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赞扬了父老乡亲在灾中和灾后所表现的许多美德。试选出两个例子简析父老乡亲们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充满复杂气味的空气中飘荡”一语中“复杂气味”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心中的芦苇

张驰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的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

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没,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漂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份清高,一份落寞,一份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稳中有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景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有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稿荡舟的少年水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的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在汩罗江边,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方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着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文章第④段说“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请联系全文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2.“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请从第⑤段文字的描写中任选两例加以说明。

答:

3.从第①段和第②段来看,为什么说芦苇“青高”“落寞”“随意与散逸”“单纯和清淡”?

答:

4.“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结合全文看,“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说“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答:(1)

(2)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烟雨古隆中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

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国臹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

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数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

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

十年风华,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诵《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臹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

一位心怀社稷,而又脚踏实地的先贤,在未出茅庐之时,积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他曾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隆中二十亩田地上耕作,他取六角井水洗濯与止渴,他端坐抱膝石仰天长啸,他在棋盘石前与忘年交黄承彦对弈,他在观星台细察日月星辰的细微变化,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风云际会中,运筹帷幄、呼风唤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我同行的卧龙镇曾繁海先生,介绍了他所搜集到的和从史书上获得的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据他介绍,诸葛亮27岁出山的前10年,一直隐居隆中,这10年间,凭藉襄阳这块要冲之地,他躬耕苦读,寻师觅友,鉴古观今,洞察时政,集百家之优长,酿自家之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臹才。

他还说,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并非有些史书上所说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为避官宦子弟重貌轻才上门纠缠而取名“丑女”。黄氏天性聪敏,她自臸的木马、木兔、木人,引来四邻啧啧称奇。诸葛亮日后征战沙场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八卦阵,都是从夫人年幼时摆弄的物件中受到启发的。

在隆中时,诸葛亮还依据黄氏的发明,臸作了独轮车,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将臸作技艺传授给附近村民,大臹慧家并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并且将臹慧毫不吝啬地传授给黎民百姓。

诸葛亮在隆中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来草庐做客或路过之人都可以一饱口福,但西瓜子必须留下来。他曾亲书提示:“瓜管吃好,瓜子留下。”瓜子是以备来年再种和送予乡邻。直至现在,卧龙镇一带的西瓜一直俏销,可能也与先贤遗风有关。还有,乡邻如见诸葛亮出门时,毛驴后面挂着伞,知道今天必定有雨。臹慧既可包容日月,也可惠及民间。

伫立于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臹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臹慧、积累臹慧、施展臹慧的真谛。

车出隆中两三里,便到了卧龙镇,卧龙镇因诸葛先生号称卧龙而得名。漫步卧龙镇街头,思绪无拘无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臹慧与风流。如今的卧龙,两条省道与荆襄高速穿镇而过,毗邻的汉江,舟楫通畅,一派东连西接四通八达的大家气象。在卧龙镇采访,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们,追求臹慧,渴望改变现状的热切与努力。就说普通的山药,农民们采用自己发明的悬耕栽培法,一根就能长到10多斤,比传统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3倍,并且鲜美可口,卧龙人将此注册为“茅庐”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凭着古隆中人特有的臹慧,他们争取到了省种子集团公司万亩油菜与玉米水稻育种基地的种植权,收入比传统的种植翻了3番。如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卧龙镇考察,准备筹建国家级的育种基地。

卧龙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着臹慧,孕育着无限生机。正在招商开发的木牛山风景区,卧龙溶洞群,回龙湖风景区,鹤子川观光农业开发带,无不渗透着现代人的精明与才臹。

离开卧龙时,仍是“腾雨似涌烟,密雨如散丝”,一派迷蒙。烟雨中,蕴含着几多臹慧;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感悟。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臹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

《人民日报》 (2006-06-03 第8版) 1.文章第二段说“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结合全文说说,这里留下了哪些“先贤遗迹”?为什么说这里“再平常不过”?

答:

2.文章说:“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3.文章结尾说:“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智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既然是“猜想”,为何又说“一定”?根据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答:

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炎你对诸葛亮的认识与评价。80字以上。

答: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泰山赋

李木生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又在反复地翻检二十世纪,并将其永远保鲜地存入记忆之中。任谁也无法动摇它,更不能贿赂它,泰山就这样不动声色却又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臸的恐怖,加上人类易于遗忘的天性,有时会使历史面目全非,甚至会让现实也黑白颠倒。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它无言地裸露着真实,千年万年,永不改变。

英雄云涌的世纪,它兴奋的情怀里会悬下百架千架的瀑琴,让风弹奏。

更多的是萎琐的时代。萎琐的时代里,它更加不屈不挠地矗立着,让似乎决定一切的统治者看着,到底还有一个站着的;也让跪着的灵魂领略站着的美丽。

泰山在萎琐的时代里呼唤英雄,并信心十足地等待英雄时代的到来。

新的世纪已风驰电掣般地赶来,我们是让风弹奏泰山挂满瀑琴的情怀,还是听泰山那凝重的呼唤?

泰山上的第一块刻石,是立于公元前二一九年的秦泰山刻石。碑文为李斯所书。泰山曾经眼睁睁地看着“利欲”二字,怎样地把李斯从一个站立的巨人,变成一团跪着的侏儒。

当秦王下令逐斥各国人才的时候,是李斯挺身而出,直面威烈的秦王,上了千言的《谏逐客书》。也许上书的时候是跪着的,但是他的灵魂却是昂着的。秦王听取了他的意见,团结天下人才,统一了天下。这时的李斯,是巨人的李斯。但是一己的利欲把他的心灵薰瘫了。在秦始皇一命归西,一国命运生死存亡的关头,李斯屈服于赵高的利诱和威逼,弃国家利益于不顾,矫诏政变,让凶残的胡亥登基,最终堕落成一个与赵高为伍的小人。

李斯之后才一百多年,在比秦始皇还厉害的汉武帝的强权政治下,司马迁,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傲岸身躯,站进了《史记》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完成了一部比整个王朝值钱百倍的史诗,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一个泰山般站立者的形象。

在过去的岁月里,站立的泰山曾蒙受了无数的羞辱。它曾被历代封禅的帝王涂抹得神鬼莫辨,面目全

非。但是泰山以沉默相抗,并且不屈地屹立着。站着的泰山,数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覆灭。

从喜马拉雅山到泰山,中国有一道道屹立的山脉,从屈原到鲁迅,中国有一尊尊站立的知识分子,从陈胜吴广到抗日军人,中国有一群群站立的民众。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新的世纪,跪着的人与跪着的民族是无法生存的。

时移世易,静观一切又洞悉一切的泰山,从没有四大皆空的幻灭,更没有颓丧。它存在着,与无垠的宇宙一样存在着,与纤如尘埃的百姓一样存在着,热烈的,向上的,像天空一样晴朗,像大地一样深厚。

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中国文化各种流派在这里分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汇集重铸。泰山之西,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鲁文化。泰山之南,是以屈原诗骚和黄老之学为基调的楚文化。泰山之东,是经学、兵家杂以黄老之说的齐文化。非岱岳之雄臷,无以成其中国文化的分界;非岱岳之恢弘,不能融铸中国文化的魂脉。

泰山,曾和人类共同经历着一世世生活的沉重和磨难,但它仍然天天以自己屹立的身躯,豁然撑起无垠的天幕,接生旭日,报告光明与希望,也向世界袒开天幕样无垠辽阔的胸襟和胸襟中无比自由的心。

黎明,站在地球之巅的泰山,为宇宙司晨!

(选自2005年第8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

2.结合文意,理解下面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泰山在萎琐的时代里呼唤英雄”中“萎琐的时代”指的是什么样的时代?

②“泰山在,站立的种子就会春风吹又生”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如果中华民族是一艘劈浪冲涛的伟船,泰山就是这伟船的巨桅了”?

答:

4.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在语言和选材上的特点。

答: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1)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所感动,忍不住下车。

(2)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

(3)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4)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5)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6)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7)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8)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9)“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

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大全

阅读理解练习题大全 飞人——刘翔 小时候的刘翔是个顽皮的男孩,“胆子大”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正是因为看到他比别的孩子更顽皮,家长才把他送到少年体校。体校的道路走得并不很顺利,他几乎决定放弃,但一件事情改变了年少的刘翔的决定。 他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已经70岁了,此前老人家是不会骑自行车的,但70岁那年突然就想学,而且学会了,老人说自己学会了去哪儿都方便。刘翔就想,爷爷70岁都能学会骑自行车,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呢?现在回想起来,刘翔还在感叹,如果没有爷爷这个行动的刺激,也许就没有现在的他了。 开始的时候,刘翔练的是跳高,他很自信地说:“如果我的身高能够达到两米,我在跳高项目上将会很有作为。”他当时已经拿过上海市少年跳高冠军了,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跳高人才。但是就是那一年,他现在的跨栏教练孙海平看上他了。用孙海平的话说,跨栏选手需要胆量,很多人看到1米多高的栏横在眼前就不敢过,而刘翔有这样的胆量,再就是从他练跳高看,他的速度和爆发力很好。 2000年11月,法国里昂的一次室内田径大奖赛,6名选手进入60米栏的决赛,刘翔站在第五道,其中有3个美国选手,他旁边的第六道也是一名美国选手。发令枪响过了,没想到第六道的那个美国选手在跨第二个栏的时候就摔倒了,刘翔则是第三个冲过终点,这样的兴奋仅保存了2秒钟,裁判和大屏幕宣布:第五道中国刘翔没有成绩。怎么会这样呢?刘翔和他的教练感到很气愤,就去找裁判理论。原来裁判误将那个摔倒的美国选手当成刘翔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是不会在这个项目上跑出好成绩的。那是一次没有电视转播的比赛,幸好刘翔的教练用自己的微型摄像机将全部过程拍下来,这是孙海平的习惯,刘翔的每一次比赛他都会用摄像机拍下来,而这成了那次证明刘翔没有摔倒的唯一证据,录像十分清楚地显示,中国刘翔第三。终于还了刘翔一个清白,也给国际田径界的裁判提了个醒:中国人是可以在短距离的项目上有所作为的。 正是这样的一次偶然事故,给了刘翔师徒很大的刺激,也让他们的训练更加有了动力。真正让世界知道刘翔是2002年7月份瑞士洛桑的一次国际田联大奖赛。19岁的他跑出了13秒12的个人最好成绩,并打破了美国人保持了24年之久的世界青年纪录和中国人李彤保持了8年的亚洲纪录。 真正让世界瞩目刘翔的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一举夺得奥运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庄子,会飞翔的人

庄子,会飞翔的人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⑤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⑥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⑦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含答案解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 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麻鞋之歌

麻鞋之歌 叶梓 ①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②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③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④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⑤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

历年高考语文阅读语文阅读理解

。。 . .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精选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7.下列各项对“空气发电”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就是把空气压缩,进行存储,到需要时再使用的一种发电技术。 B.空气在排放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C.空气发电技术虽然已在某些国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但现在仍然少有人问津。 D.空气发电是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没有任何污染。 8.下列不属于设计风力发电站时考虑因素的一项是() A.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需要50台1兆瓦的并联的风力发电机。 B.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需要安装10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 C.建造地下储气站,是为了防止风速过高时出现电力过剩的现象。 D.建造风力发电站要考虑风速的高低,以保证提供充足的电能。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一样,都是利用空气发电。 B.空气发电前景虽然看好,但它目前只能作为应急电站。 C.一旦矿物能源耗尽,空气发电就会成为人们的首选。 D.空气发电技术已经被人们掌握,但由于其发电成本高,现在难以普及。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采用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来调节发电量。 B.在德国和美国已经并网发电的空气电站,从经济角度看非常合算。 C.如果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组合使用,从经济角度看与热力发电不相上下。 D.空气发电技术的普及使用,对环境保护将会起很好的作用。 (一)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①科技说明文阅读理解近年来题型比较稳定,一般为四道选择题,但不排除类似北京05春招题的主观题形式。 ②选材去年为自然科学类的材料,今年有可能选社科论文。 详解: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很详细)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完整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案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 一、社科文 1、解析:答案D。“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无中生有。 2、解析:答案C。 A、是“相通”,而不是影响?。B、不是“时代”,是“才气、学养、心态”。D、强加因果。 3、解析:答案C。 A、原文是:“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不是“创新”。 B、没有弃形式?。 D、时态错误,是“时期”,不是“以后”。 二、文言文 1解析:B、渝,改变、违背。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2、解析:答案C. 表条件,那么。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D、取独;的。 3、解析:A. ①、体现了。②、不是。③、是。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⑥、是。 4、答案C. 以退为进,错误。 5、(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 (3)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命制人: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一课时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总结概括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 (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二、疑难语句类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3)从结构上考虑,是总领句,总结句,还是过渡句,或者文眼句、观点句,说明它在整个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理解(一) 一、夜色中的喃喃呓语 刘海建 夜凉如水。 很久没有在凌晨还依窗而立。 这幽暗微冷的静谧中,沉睡在心底的夜来香,不知何时悄然绽放。我找不到什么言语说出她散发了怎样的香气,只是那美,早已将我的感官击碎。 我突然想起了那段被叫作童年的岁月,它的美丽淳朴常常让我不忍去回忆,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给弄坏了。真的,它是用最简单的游戏法则构筑了“美”的本然世界,以最微不足道的奖励圆满了一个个硕大的梦想——那当真是一段不能复制的奢侈时光。 那个时候,最让伙伴们垂涎三尺的冰棍儿,顶多也就一毛钱一根,却能把我们小小的心窝,塞满大堆大堆的快乐。到了冬天落雪的日子,大家呼朋引伴地雀跃在茫茫的雪地里,比谁堆的雪人最大,比谁滚的雪球最结实,那个年纪的孩子,都还不知道什么叫寒冷。春风吹起时那就更妙了,最先脱去棉衣的那个人,一定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而后跑回家中,央求着母亲帮自己换上春衣,虽然在多数时候都不会得逞。秋天我们就去林子里捡树叶,或者做成书签,或者用胶水在白纸上制作树叶拼图。其实伙伴们的手艺都不高明,但大家仍然会叽叽喳喳地评出一个最棒的第一名。 毫无线索地,我想起了少年时爱听的那首歌:从前有个传说,传说里有你有我,我们在阳光海岸生活。有些梦不做不可,有些话一定要说…… 那时,我好像还不大知道歌里唱了些什么,只是朦胧地感到,那歌声中有一片阳光灿烂的海滩。那个时候的自己,似乎离现在已经过于遥远,连记忆都已变得陌生。我再想想,好好想想,想想那个飞扬跋扈的青春,还有洒脱不羁的成长:懵懂、单纯、执著、狂热、无所顾忌,爱做多多的梦,爱想多多关于未来的事,爱扒着地图用手指在上面游来游去,告诉自己以后要到这里,还要去那里。 忆起了那个裙裾飘摇的年代。我的身边走着一个清瘦的少年,他有一张俊朗的脸,沉默羞涩。那时的我像只闹喳喳的麻雀,而他平日里却言语不多,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他帮数学老师收作业,我帮语文老师收作业。他身上常年只有一块钱,喜欢在校门口的小摊儿买烤山芋,然后就把一个掰成两块儿,我一般都会抢到大的,他就开心地吃着那个小的。我说我高中一定要考到省重点去,他说那他也去。我说我们还要一起上大学,放学,一起吃烤山芋。他说好,永远在一起。其实那时,我们谁都不懂,永远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算作誓言,只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过比这更让人憧憬的约定。后来,我如愿考上了省重点,他却失约,留在了当地的一所普通高中。 前些日子,突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一个沉稳厚重的男中音对我说,是我,我现在是一名军官了。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阅读题出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一、概括题: (一)、归纳中心意思题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 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a.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b.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c.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人为主的文章:a.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b.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c.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d.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a.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b.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