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院校研究_困境_出路与突围

院校研究_困境_出路与突围

院校研究_困境_出路与突围
院校研究_困境_出路与突围

第28卷第2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128,No.2 2007年4月TSIN GHUA J OU RNAL OF EDUCA TION Ap r.2007

院校研究:困境、出路与突围

王洪才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院校研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它既表现出巨大的成长潜力,也面对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来自传统院校决策体制的坚冰。与此相关,如何进行角色定位、确立新的

研究规范和组建合理队伍都是院校研究必须面对的难题。院校研究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院校研究有望取得

实质进展的努力方向是行动研究。

关键词:中国;院校研究;困境;出路;突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7)02-0001-06

一、院校研究机构的身份:行政的,还是学术的

院校研究是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它的目标是要使人们从过分集中于宏大命题关注中走出,更多地关注院校发展的内部具体事物,为大学发展的科学决策服务。①这一研究主旨确实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吁求的回应。但如何将这些美好的愿望付诸实施呢?换言之,院校研究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进行,而在于该如何实行。

从院校研究的定位而言,它是要为院校发展的决策服务。②这一定位必然要求首先对院校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因为没有评价,就难以进行下一步研究,当然也就无法找到进一步发展思路和探讨发展对策,更无法谈及为决策服务了。但要对院校发展进行评价,首先需要获得院校发展资料。如此就存在一个疑问:院校研究者能够获得院校发展的资料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能否获得院校发展资料意味着该项是否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是否成为院校发展规划中的一个不可忽缺的部分。如果院校研究在院校发展中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它就不可能获得必要的资料,或者说它所能够获得的资料都是面上的、公布的资料,而无从获得一些机密的资料。可以设想,当院校研究并不掌握关键的基础性资料时,那么要想对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判断就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事情,建立于这种资料之上的判断当然也是不可信的,自然也不可能发挥多大的影响力。如此院校研究可能只是在从事一些无所谓的工作,自然而然,其发展前景也是堪忧的。

要获得一些基础性资料,必然要涉及到资料获得的途径问题。我们首先要问,院校研究者需要自己

收稿日期:2006-12-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立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05JJD880068)

作者简介:王洪才,河北永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①李晶.全国首届院校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3,(6):98-100.

②周川.院校研究性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3,(7):32-36.

去进行实际调查吗?我们认为,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重要情况,因为没有现成资料,当然需要去调查了解,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进行深入调查可能就不能获得任何信息。但对于许多比较敏感的事件而言,如果没有“尚方宝剑”的话,这些事件就可能对这些研究者是封锁的。那么,要想获得这些不便于公开的信息资料,院校研究者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特许。这种特许使他们便于获得一些比较机密的资料。但涉及到对相关事件的评价问题时,有关部门仍然会对院校研究者实行保密,或者说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是经过处理的,也有可能是失真的。现实中这种经过处理的资料是经常会遇到的,这也是我国许多统计资料严重失实的重要原因。可想而知,不能获得真实资料就无从进行深入研究。

如果院校研究要获得真实资料,是否它就必须成为一个带有行政性质的部门?在中国,带有一定行政性质的机构在资料获得方面有许多便利的途径。或者说,如果院校研究机构能够成为学校行政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并且使所有的第一手资料都要经过这个部门的验审,然后才能向高一级决策部门报告,这样显然大大提高所获得资料的充分性、真实性,由此可节省大量的调研时间。无疑,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于获得资料是一个便利,但同时也有其不便之处。因为在行政管理的体制下,不免会产生层级之间相互制约的问题。纳入行政管理程序便会产生评价问题,同样会使下级部门产生忌讳,仍然会将资料经过处理,可能对一些重大事件隐瞒不报,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做一些文牍主义的描述。而作为一层管理机构就不可能对任何一个事情去追查来龙去脉。那么,这涉及到院校机构究竟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的问题:如果以行政身份出现,就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如果不以行政身份出现,就可能难以获得任何信息。这就是个非常尴尬的事情。

此外,如果真的以行政身份出现的话,还可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形成冲突。从现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几乎每个大学都设置了为学校领导直接服务的校长办公室、学校战略规划室、综合研究室等机构,这些机构一般是横向的或综合的部门机构。此外还有纵向渠道设置的各个行政院系处所及下属的各类科室部门。各个主管部门都有自己的直接管控的信息渠道,这样院校研究要获得信息,就会与各个部门形成一定的权限冲突。从行政机构的本性而言,都不希望别人插手自己的领域,都希望自己服务的主体是比较单一的,否则他们就感觉无所适从。所以这样院校研究机构就与其他部门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阻隔。但如果以纯粹的研究部门出现,由于受到信息渠道来源的限制,就可能使他们的眼光无法充分地关注到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管理权限,一些平行的、特别是行政机构也不愿意将信息提供给它。在这种情况下,它的研究视野比较狭窄,只能从务虚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经常会不切实际,也就很难得到学校领导的欣赏,那么为院校发展决策服务的计划就会落空。而且这种研究思路与传统的高校研究室所的设置又出现了趋同。或者说,这样做就消解了院校研究作为一种新事物存在的意义。这个难题出现,也是院校研究面临的根本性的挑战,也是它能否很好生存的一个挑战。

二、院校研究的主体:谁最合格

与院校研究角色定位问题并存的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即谁来研究。原则上讲,应该是受过专门训练的院校研究者。事实上,进行院校研究训练可能只是一种理论训练或专业训练,而不是一种实务训练,也就是说掌握了一些院校研究的基本原理会有助于从事院校研究,但不等于能够真正从事有效的院校研究工作。否则的话,院校研究也只是一项技术工作,不具有很强的智力挑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不实际参与院校管理工作,就很难深切体会院校管理的难处,也就不可能去找到适切的对策。进行院校研究训练可能就缺乏这种实务体验。因为院校研究是面对院校发展的复杂情况,其目的是要为院校进一步发展提出决策建议,这些决策建议不可能从一些统计数据中获得,也不可能从一些没有院校管理经验的人的眼光中获得,能够真正提出切合院校发展实际的建议的只能是具备院校管理经验、又具备院校研究一些理论和技能的人员。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批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会乐于从事院校研究工作吗?或者说,我们可能会以这批人作为院校研究工作的主体吗?

?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大凡有院校管理工作经验者在此之前都有自己的专业,而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已获得了相当的成功,这种成功是他能够进一步上升到院校管理岗位的前提条件。这种对专业的专注精神甚至还持续到他进入管理岗位以后。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校长们不是专业的校长的原因,他们多数都是“双肩挑”,是

一种兼职的校长,而不是专职校长。①许多校长认为他们的行政职务是有任期的,而学术工作是没有任

期的,所以他们仍然将主要精力用于自己的专业,对学校管理事物投入的精力很小,因而这方面的深刻体验也非常少。甚至当刚刚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时任期已经到了,所以他们在管理岗位做出突出业绩的并不

多。这也是中国大学难以出现真正优秀校长的主要原因之一。②没有管理大学的真正成功经验的体会,

当然就不可能对大学发展的真正需求有深切体会,也就不可能了解大学发展的真正所需,因此他们从事院校研究未必是合格的。而且这些管理者在岗位退下来之后一般仍然会选择自己原来的专业,而不是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人们惯常思维中的保守性一面所致。

对于那些有成功管理大学经验的人士而言,再进一步从事院校研究也非他们心愿。对他们而言,角色意识是非常强的,如果不在政,就会自觉地不干政,避免产生干扰现政的嫌疑。这并非一种明哲保身的哲学,而是一种明智之举。在任何学校,新一任领导人都会有自己的工作设想,都会力求创新和突破,为此经常会对原任领导提出的意见建议感到左右为难。对每一位领导者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都有自己的处世哲学,而且都有自己的行政办法,完全遵照别人的指示来行事几乎是办不到的。所以不在位者主动减少影响是对新当政者的一种支持,如果过多地发表言论就显得举措失当,就会对新当政者的正常施政产生干扰。为此他们一般选择退隐的路线,而不是以政治强人的姿态出现。因此让这些有经验有识见的人士来开展院校研究确实是强人所难。即使是勉为其难,明智者也会采取退让的、婉转的迂回策略来表达自己观点,而不使自己“讨人嫌”。

那么谁最适合从事院校研究工作呢?依照常理,那些正在从事院校管理工作的领导者最有条件开展这项工作了。因为在政者可以借助职位优势,获得各种资料信息,可以组织队伍进行院校研究。但是这种权能效应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职位优势固然可以使下级机构主动提供各方面资料,但他们也有讨好上级领导之嫌,会投领导所好,会走入政绩主义的误区。对于基于一定职权所组织的院校研究队伍而言,他们经常也是按照领导的意图进行研究,所以这样研究的客观性往往受到质疑,甚至会变成领导意图的注释。这样从资料收集开始,到最终研究结论的出现,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主观色彩,以这种方式来指导院校发展决策,就可能出现很大的偏差。看来,由现任领导者来直接主持院校研究的开展尽管有许多便利之处,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既然院校领导者从事院校研究会产生很大的“权势效应”,有什么比较好的办法来防止这种权势效应发生呢?现在只能选择次一级的方案,那就是由原先从事过中层管理的人员转而从事院校研究。当然这些有经验者应该是在中层管理岗位上比较成功者,是那种比较尽心尽责的类型,而不是那种非常强干、非常精明的类型,因为这批人还有进一步上升为学校领导的可能,而且他们也必然是所在专业方面的领袖人物,而让他们转行从事院校研究的损失太大,并且也不可能持久。长久之计是使那些在中层岗位上干得比较好但向上发展余地又不大的人来主持院校工作,因为他们对基层工作熟悉,又有与上层领导沟通的经验,同时与院系各个部门交往的范围又比较广,了解多方面的情况,并且对院校管理具有钻研的兴趣,知道如何为上级谏言献策。并且由于他们具有专业研究方面的经验,所以能够将研究的方法技术迁移到院校研究中,故而他们应该是最佳人选。

这种人事选择,是否意味着开展院校研究首先是从经验出发而非从科学要求本身出发的?我们认为,在这里经验性与科学性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必须进行选择,那么经验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样研究结论

?

3?院校研究:困境、出路与突围①②刘道玉.大学职业化校长三种类型[J ].学习月刊,2005,(5):35-36.

刘昌明.大学校长为何难成为教育家调查[J ].煤炭高等教育,2002,(1):23-26.

是实在的、可行的,因此才具有被接受的可能。而完全从纯科学的角度出发可能会远离它的使用者。当然,科学性本身也具有属人的特性①,因此科学性与经验基础之间没有矛盾。进而言之,如果没有经验做基础,要保持科学的姿态也是不容易的。

三、院校研究:有没有独特的规范

院校研究有什么特殊方法?或者说院校研究的独特性何在?这实际上是质问院校研究有没有一套独特的技术,如果没有一套比较独特技术或方法,它的真正存在的价值何以体现?这也是关系到院校研究能否在中国真正兴盛起来的一个根本问题。

一般认为,院校研究出现是高等教育研究方式转变的一个征候。传统的研究过分宏观,大而不当,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制,因此许多研究成果被人们认为是空疏无用的。不可否认,这些指责中有不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简单的放弃是否是明智之举?就目前情况而言,高等教育研究形势在逐渐得到改善,如院校研究就是其中代表转变的一个迹象,但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好转。过去我们的研究过分务虚,从而使实际工作者感觉我们的研究理论脱离了实际。但反过来说,理论也不可能完全与实际相符合,而完全与实际相符合的就不是理论了。因为理论本身就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它不可能与现实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何况理论也不是某种技术、技能,可以拿来就用。理论的元素是概念,概念需要理解,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受理解者的素质影响,那么对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当然就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这并非理论自身的原因,而是理论本身的概括力的问题,还有理论本身的成熟程度的问题,以及理论向具体转化的能力问题。而我们传统的理论研究往往缺少对具体执行环节的研究,从而理论经常高高在上,只是一种帝王之学,而不是一种实用的平民学问,这自然带来操作的困难。这其中包括我们的理论定向问题,因为我们传统上比较看重宏大理论,对涉及具体操

作的微观理论和具有一定程度概括的“中程理论”②不怎么看重,这样就导致了理论研究的偏失,似乎理

论研究越抽象越好,越是搞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似乎研究者本人水平就高。如果研究者缺乏这种高屋建瓴的能力,就不得不去贩运一些洋货以掩饰自身的内在空虚。这样的理论研究就变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洋垃圾。所以院校研究要超越这些传统研究的误区,就必须确立自己的合适的研究定位,既不能追求那种好高骛远的空头理论,同样也不能指望自己的研究成果马上变成一种操作技术,而必须尽力使它成为一种新的研究风气的代表。将高等教育研究转向对院校内部事务的研究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这种取向应该是院校研究与传统研究的第一个分水岭。

但院校研究与传统研究的关键区别仍然在于它有没有自己的研究规范。如果没有自己的研究规范,

谈研究转向就会架空。③因为在院校研究的招牌打出之前,许多大学的研究室所并非没有注重学校内部

事务的研究,也在努力为学校发展决策服务,后来许多高校的研究室所“易帜”为战略发展研究室或隶属于综合研究室或始终隶属于教务处就是一个证明。但这种研究的价值是不大的,造成这种状况除了研究者本身的素质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研究没有什么规范,似乎谁都可以进行研究,当它没有专业门槛时人们自然就把它看低了。而且它的研究方式属于纯然的经验总结研究,功利性非常强,对问题的揭示分析严重缺失,从而不能使人们从这些研究中获得借鉴,这样当然就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可能其最大的用途是为领导季度或年终进行工作总结提供一些素材或为领导起草一些讲话发言稿。这样的研究当然不能令人满意,于是许多大学把这一机构编制列入可有可无之列,另有一些学校则对它进行明确定位,要求它是对学校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于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从过去的经验总结转变成了围绕学校领

?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①②③科学性的属人特性是指任何科学研究与结论都与研究者所持的立场、角度有关,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无偏颇的情形。林聚仁.悼罗伯特?K ?莫顿[J ].社会学研究,2003,(3):111-113.

秦国柱.院校研究与大学发展[J ].江苏高教,2004,(1):10-12.

导提出的各种思路和想法而负责起草可行性论证报告。这样研究仍然是一种附属品,而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研究。

所以院校研究必须超出传统研究的误区,使研究在独立意义上开展,这就需要摆脱完全的以行政命令为中心的传统工作研究模式,要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独立地开展科研。这样开展科研需要获得的资料是广阔的、真实的,需要处理资料的方法得当,需要提出研究结论具有可操作性,需要研究结论的执行结果具有建设性意义。如此,院校研究必须建立自己的研究规范,不然在惯性和惰性的推力下不可避免地就会回归传统研究的老路上去。这当然是许多人不乐意看到的。那么什么是比较规范的院校研究呢?

四、院校研究的出路:行动研究

我们认为,规范的院校研究首先要从实际搜集资料开始,因为它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别人提供的资料数据。院校研究不可避免地应该注重使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因为实证研究方法的客观性更强,研究结果也容易获得证验,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容易得到规范。如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那么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善于进行调查和统计测量,善于对研究对象进行量化处理,这样从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开始到对结论建

议的提出都能够给人以一种比较确定的印象。所以,在国外院校研究一般都以实证研究为主。

①当然实证研究并不是某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只是一种研究取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研究类型,这种研究的特点是基于研究对象具有可观察、可测量、便于实施干预和便于操作以及方便进行记录的特点,这样就为研究的重复实施、进行研究过程检测和研究结论检验提供了条件。那么从事这种研究的基础是以数字化的资料为主,研究对象都是可以精细描述的,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比较客观的,不容易引起歧义的,从而容易进行交流和传达的,而且研究结果也具有较大的可执行性。这就要求院校管理过程非常规范,管理部门对院校的一切活动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如此就比较方便院校研究工作者的查阅和调取。没有这些日常积累,全部靠院校研究者从零开始建设,相信即使是最有才能、精力最旺盛的研究者也不可能胜任。所以院校研究有效开展依赖于院校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有章可循的,从而研究活动可以不依赖行政权力而独立行使。也只有这样,院校研究才能在保持基本中立的状态中进行,研究结果才是客观的,具有较大的可信度。

现实中,许多大学在管理过程中并无明确的程序规定,管理活动也缺乏严格的监督措施,所以就没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记录,一旦有什么问题就只能依靠当事人进行回忆,一旦当事人出现变更,追忆也变得不可能了。这也是今天一旦进行大学评估就必须进行临时突击去制造大量文件的原因。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办公设备计算机化,并且在管理的规范性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规范化也仅仅涉及实际管理事务中比较小的部分,而且只在比较显著的部分进行了定量化的处理,特别是在投入和产出部分,而对大量的中间管理环节、大量的日常事务很少进行记录或定量化处理。因为这涉及到具体管理者的责任心、细心和研究素质,如果他没有认识到日常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他就可能把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实漏掉了。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许多岗位职责都是依据经验印象制定,并不十分明晰,所使用的许多管理程序设计软件还处于初始化状态,加上许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大量使用临时人员,这样就对管理细节的关注和进行具体的细微的记录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同时对大量的管理工作而言,也不可能事事时时都进行记录,因为实际管理工作也不可能一切都用统计数字说话,那样的话人就与机器无异。对院校研究而言,它的工作也不可能全部都采取量化手段。它有大量的工作是从事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或质的研究,无论是历史的文献还是正在形成中的文献,所遇到的无论是管理过程中的难题还是教师生活中的故事,或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抑或是对校友进行的跟踪研究,这些都应该是院校研究的视野。此外,尽管院校研究试图与传统研究划清界限,不做过分宏观

?

5?院校研究:困境、出路与突围①赵炬明.现代大学与院校研究(上、下)[J ].高等教育研究,2003,(3-4):35-44.59-67.

的思辨研究,但这不等于说院校研究就不进行宏观政策的解读,因为不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就等于不了解院校发展的客观环境,当然对院校未来发展趋势也就不可能产生比较明晰的判断,那么这样的研究也只能落入事务主义的俗套中,也注定不能带动教育研究思潮改变和教育研究方式改进以及教育研究状况的改善。

如果院校研究要在院校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应该将自己的研究定位在“行动研究”范围内,也就是说院校研究不仅是“校本的”,更应该是“行动的”,即是参与到大学的行动过程中的,这样才能避免研究与实际行动脱节,才能较好地发挥研究对大学发展的咨询参谋作用。而要开展行动研究,就要求院校研究者必须能够与院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能够为院校管理者采取合理的有效的行动方案提供咨询服务,没有这个“合作”过程,研究者的角色将始终是一个局外人,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发展的真正状况,也就不可能发挥他对院校的参谋咨询作用。所以能否参与到院校发展过程中去,是对院校研究工作绩效的一个基本考量。这样院校研究者不可能坐等各种信息上门,也不可能采取完全的局外人的姿态,也不可以一个行政机构的面目出现,他应该以一个专业的研究者身份,与更多的兼职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也可以说,所有的学校员工都可能是他的研究伙伴,他也是为所有的员工服务的,而不仅仅为院校领导这一个上层集团服务。如果不是这样,他就疏远了群众,那么他的研究路径就很窄,就不可能获得全方位的、具有丰富的鲜活品质的第一手资料,那么他的研究成果就是不容乐观的。所以进行客观的实证研究是院校研究的基础,而从事行动研究才是它的本质含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院校研究才是以学校为本的研究,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于学校发展的东西。当每一个院校研究者能够以积极的主动精神参与到院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去的时候,院校研究的春天才可能真正到来。不然,院校研究也会回复到传统的无生气的、仅仅是文字拼凑的空疏无用的所谓的研究报告中去,从而在文字的烟海中消失了自己。

Institutional R esearch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

Dilemmas ,Solutions and Breakthroughs

WAN G Hong 2cai

(I nstit ution of Education ,Xia men University ,Xia men ,361005)

Abstract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 )is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China.IR has st rong develop ment potential but is also faced wit h multiple challenges.The biggest challenge is arguably t he t raditional decision 2making mechanism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 utions in China.Ot her challenges are forging identity ,exploiting new research domains and building research force.So what is t he prospect of IR in China ?The article reco mmends action research as a viable solution.

K ey w ords :instit utional research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6?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成长的蜕变(读后感)

成长的蜕变 ——读三毛《雨季不再来》有感 “这已不知是第几日了,我总在落着雨的早晨醒来……”窗外的天空,灰色中似乎夹杂着一抹淡淡的蓝;时而清风阵阵,吹过我的指尖,书页轻翻。耳畔《梅花三弄》的乐声渐渐模糊,视线也渐渐迷离起来;仿佛窗外大雨倾盆,嗅到了初夏的气息,看到了三毛在雨中泰然地漫步……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雨季不再来》是三毛对自己的童年与青春的回忆。三毛,在一生中本该最快乐的时光里,却感到深深的迷茫与孤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伤感的味道。三毛,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的孩子——本名陈懋平的她,三岁时因为写不会名字中的“懋”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三毛还没上幼稚园的时候,就已经在家中的“图书馆”里看了许多带插画的儿童书籍,她还未识字,就已经“玩”了《三毛流浪记》、《木偶奇遇记》、《格林兄弟童话》等等…… 三毛的读书生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到了台湾,上了小学,认识了字,从每月一刊的杂志到二堂哥书堆里的书籍;从建国北路上的建国书店里租的儿童故事书,到国外作家的小说……三毛跌入了书的洪流里去,痴迷忘返。春去秋来,三毛童年的日子就跟着小说里的人打转。五年级时,课业加重了,三毛不得不开始在课堂上偷偷看书。联考结束,小学毕业;三毛却仍然扎在书堆里,乐此不疲。初中的课被老师上得刻板生硬,一次数学考试的“鸭蛋”,残忍的老师用墨汁在三毛的眼睛上画了两个“大鸭蛋”。被侮辱的三毛一咬牙,逃学去了墓地看书。后来,逃学的日子告一段落,三毛休学了,童年消逝…… 经历过狂风暴雨的人,纵然会看到雨后天空的彩虹;但只有那些熬过了人生中黄梅雨季的人,才能意识到雨季结束后阳光明媚的美好。人一生中,定会遇见雨季,对于三毛来说,休学的日子,自闭的青春,无疑是难熬的雨季。“雨下了那么多日,它没有弄湿过我,是我心底在雨季,我自己弄湿了自己。”三毛呢喃。掩卷,我不禁莞尔。身为学生,我心里的那场雨季,或是同学的冷漠,或是师长的不解。一切的一切,都是暂时的,雨季来临时,不坚强怎么行!娇弱的花苞若不坚强,雨后阳光下必定没有她的笑颜;小小的树苗若不坚强,雨后的树林必定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论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衡阳市与日本资贺县栗东市结为友好城市,衡阳市教育局从1999年开始组织人员与日本进行互访,在访问中我们中了解到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基本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二是教师以培养能力为主,使学生自身触动的获取并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日本的教育模式与我国目前的双基教育有很大区别,我国虽然早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己提出了素质教育,但目前仍然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本文仅就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谈一些粗浅认识。 1.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现状是国家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于教育部门,在农村兴办了许多所希望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超越于外国许多国家,并重视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重视学习,爱学习,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组织纪律性强,教师组织教学比较轻松,但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以至于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1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纵观中国当今中小学的教育状况,由于衡量——·所学校,一个班级的优劣,是看其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升入重点学校人数的多少,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实际上都是以应试为教学目的的,有的学校仍然依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去完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强化升学应试学科,即便是有的学校想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可是有的家庭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解,仍然自己请家教,强化应试学科,将学生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中国学生强,例如:在英语的学习上,日本学生的口语,听力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但他们拥有的词汇量大,能够看懂大量的外文资料,学习的主动性强,自己想要了解的,自己会主动进行查阅和翻译,中国学生大多数局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对教材钻研得很深,阅读面却不广。因此,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倡了近20年,却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架。 1.2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 有部分人认为抓素质教育就要废除考试,他们说,只要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并过分强调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对学生的分数实行保密;但是我们都知道考试是培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和高质量的国民的一种手段,素质教育不是不需要知识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可以改变考试制度,不能用考试这一种模式去束缚学生,如果简单的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反而会造成学生对学业的忽视,甚至会造成教师在具体操作时无所适从,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受到排斥和否定。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种镶嵌式的、难于分割离析的关系体特征恰恰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难点。 教学评价在外语教学这个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外语评价的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扭转以分数论成绩,以升学论英雄的现象,必须有一套新的评估标准,即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4],把各种素质要求都提到必要的高度。这样,才能逐步扭转舆论的压力和传统思维定势,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参考文献: [1] 广州市教委.学习资料第二辑.素质教育. [2]胡兴文.英语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2006. [3] 黄宪.积极发挥教研部门在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8. [4]柳斌.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20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辑:黄雷) ○付官火 对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的思考 摘 要: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处境尴尬,效率较低, 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德育走入怪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道德教育流于说教,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高校德育应理性回归,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基本素质,在现实情景下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使道德教育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校德育方能发挥其现实效应。 关键词:德育;道德异化;道德素质;内心冲突 .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并正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模式。 一般认为高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色彩,定位于培养为谁服务的人才基础之 上,但其功能远非如此,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德育更应“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高”[1]。 一、高校德育的尴尬处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和国家教育部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结合新形势、新变化,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德育,实施新的高校德育课程的“05方案”,整合了原“98方案”,但高校的德育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是低效的。学生不买帐,情绪抵触,逃课等现象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与比较多的大学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德育模式及因此而养成的德育学习习惯或对德育所形成的成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阶段的德育“在分数和升学率面前,不过是一种陪衬和摆设”[2]。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又流于“形式化、空泛化、简单化”[2],流于道德说教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实质即忽视德育中的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忽视德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这必然导致恶性循环。升入到高校阶段,学生就更加抵触政治思想道德这类课 ○○○○○○○○○○○○○○○○○○○○○○○○○○○○○○○○○○○○○○○○○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新媒体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 今日头条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代表,从2012年8月上线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的用户数已经高达1.2亿。今日头条的成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的成功,就像今日头条所宣称的那样,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然而,今日头条因为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深陷版权困境。 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 要判断今日头条是否构成版权侵权,就必须先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作品的规定主要有两处: 一处是《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本法不适用于:(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二)时事新闻;(三)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另一处是《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

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从以上两条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一方面规定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另一方面又规定了有关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和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的合理使用。但就这两条而言,先不说规定存在冲突的问题,仅如何界定时事新闻就让人大伤脑筋。 (一)时事新闻如何界定 我国2002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从这一条的规定来看,只有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而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原因则是单纯事实消息不具有独创性,换句话说,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因此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笔者认为,这一款规定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缺乏独创性就不是作品,而不是作品也自然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而实际上,真正不具有独创性仅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恐怕也只有一句话新闻,绝大多数新闻报道

读《雨季不再来》有感

读《雨季不再来》有感 昨夜的雨,淅淅沥沥,打在窗上,躺在床上,睁着眼,让目光四处游离。下雨了,我的雨季是不是该来了?告别了纯真年代,走进了豆蔻年华。 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日子,那些下课不忘锻炼的日光,那些追着老师不断提问的时光,那些捧着书勤奋地背的岁月……变成了沉甸甸的记忆,藏在我的心里,任凭时间流逝,它们都不褪色的。雨季中出现的一事一物,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懵懂的我,遇到雨天,心情会低落的。长大的我,遇到雨天,会美美地欣赏一番雨天,听那片雨给我带来的宁静与清新。 学习生涯中的磕磕碰碰就如三毛所说的雨季,其过程与她不尽相同,但是在平凡中总有那么一点有趣的事,我们的生活却远没有想像的“痛苦”,反而多了几分别有的滋味:每天与太阳赛跑成就了自己从未有过的美丽;为了一道题与同学甚至老师“吵”得不可开交,在学校的活动中的趣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又一个的砝码,却在更多的日子,体味到了解出一道难题的酣畅、取得好成绩的兴奋和欣然入眠的快慰. 我对三毛的了解是浪漫、勇敢、潇洒的真性情女子,再回顾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透露的纯势情怀和异质美感,我就愈加欣赏她的任性、洒脱。

我想,在这个时期,每一颗心都是敏感细腻的,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淡淡的哀伤,让人捉摸不透,却又始终如影随身,既感到迷茫和恐惧,又亲身体验到因未知与深藏不露而凸显的新奇感和兴奋感。每段由心而奏的歌谣,都是值得欣赏和歌颂的。三毛这段青春的奏响曲,虽然青涩,但却带着不可言喻的异质美感,带着不可抗拒的亲和感,让人欲罢不能。正如舒凡给《雨季不再来》的书序中提到,“这不仅是三毛写作历程起步的回顾,也是表征六十年代初期,所谓‘现代文艺少女’心智状态的上乘选样。” 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这是莫言说的。作为用灵魂书写的笔者,三毛记录下来的青春痕迹,将值得永久保存。而事实上,这样“保存”的做法,为填补心灵的空白,为“回顾”和“眺望”桥梁的搭建,为时刻的思考准备——提供了最好的方法。我想,悠长岁月的每一个变流窜着的灵感都应该被记载,每一个漂浮着的幻想被演绎,每一个占据着的梦都应该被成真,只是一切都将与“文字”有关。我相信,被记录的岁月,被回顾的人生,会让一个人终生都活于感动中。我猜想,三毛做到了。 十年前的三毛,反抗,叛逆,又不忘播种下一个又一个美丽却带青涩,莽撞,迷惘的梦想,还携带一份不轻易触碰的伤感,而十年后的三毛——可以从《撒哈拉的故事》看出,其心境如同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两者

素质教育困境与出路

素质教育困境与出路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然而现在的素质教育没有达到我们当初预期的全面发展人的要求,还是学生为分数而学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推行途中面临着种种困难,亟待寻求出路。 1. 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1.1考试依然是指导教学的唯一方向 考试指挥棒依然不停地挥舞。这就是有人所说的, “应试教育这条粗线越描越粗”, 升学竞争压力有争无减。其表现是: 竞争目标不断提高。以高考为例,无论城市或农村, 学习稍好一些的学生, 几乎都不愿考高等职业学校; 考上了普通的高专也不去读, 宁肯进高复班学习, 第二年再考; 有些甚至不愿读一般大学, 而是重点大学志在必得。 竞争重心不断下移。不只是上大学竞争激烈, 中考也是一样, 因为都想进重点中学( 现称为示范性高中) 。如今的普遍现象是, 幼儿园的小孩想进好小学, 小学生想进好初中, 初中生想进好高中; 而其所谓的好, 都是指升学率高而言的。一句话, 在考试指挥棒的挥舞下, 无校( 包括幼儿园)不竞争, 无生( 包括幼儿) 不竞争。 1.2课业负担依然很重 课业负担重照样未能减轻。在这方面存在一种怪现象, 一方面不停地高喊减轻课业负担, 一方面又不停地增加课业负担, 以至到头来课业负担越减越重。如必修课不减, 选修课与各种竞赛活动增加。不少学校只能靠加班加点来提高学习成绩。有些学校还推行研究性学习与双语教育。这必然使课业负担有增无减。 1.3素质发展更加片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严重下降1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 只要业务素质, 忽视其它素质的发展,如身心素质。64%的中学生不做任何家务, 63%课余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 身体素质下降: 据教育部最新的体质监测结果, 在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 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等持续下降; 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 初高中学生近视眼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 心理素质下降:大多中学生步都心情总是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不到50%。不少

出版社发展的困境论文:中小型出版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出版社发展的困境论文:中小型出版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央级中小型出版社,很多情形和我们科学普及出版社类似,目前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是不是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长期按事业单位运作,突然转企改制,直面市场汹涌的大海,如同不会水的旱鸭子,很容易就会被淹死。出版社历史长、包袱重,离退休人员甚至比在职人员还多,历史遗留问题一大堆,短期内无法轻装上阵,搞不好就会被沉重的包袱拖死。干部职工留恋事业单位体制下的级别、编制、铁饭碗等,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意识僵化,改革阻力大,维稳形势重,领导班子为此要分散大量精力,劳神费力常常还不讨好,真能把人累死。 出版社底子薄,积累少,职工收入低,稳定队伍、提高待遇、发展生产乃当务之急,一时间难做大事、难成大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煞是愁死人。打造集团、强强联手、兼并重组,大局已定,大势所趋;中小型出版社自身若不快速发展、迅即强大,迟早会被别人兼并吞并,能不急死人吗?尝闻兄弟出版社转企改制上级主管部门如何大力支持,相比之下总觉得自己不招人待见,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人比人,气死人。 时转企改制之际,他人唯恐避之不急,有门路者纷纷“逃

亡雅典娜”,你一不留神却横趟了进来;前途不明,道路艰辛,心理素质不好,还不得吓你个半死!如今出版业发展格局已定,大社强社垄断市场、控制资源,中小型出版社遭围追堵截之势,陷虎狼合围之阵,如不能奋力突出重围,总有一天必定被困死。如此看来,是不是就死猪不怕开水烫,虱子多了不怕咬,干脆破罐子破摔得了?那也不行,你这不是在等死嘛? 横竖都是一个死,九死终有一次生。壮士断腕,削发明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借转企改制之良机,不如杀开一条生死血路,拼它一个鱼死网破,换来一片发展生机。九九归一,九死一生,生生不息。 那么,出版究竟意味着什么?能从这个问题中找到解答,中小型出版社就能找到生存发展甚至壮大的机会。 出版就是讲使命:你能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担当文化传承使命,你就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就能受到主管部门的青睐,就能可持续发展。 出版就是比眼光:你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谋得更周全,你就能顺应潮流,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下一场战役中打他个漂亮的翻身仗。 出版就是考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

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快递从业人员多由低端脑动力组成,他们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机能水平也较低,同时在传统物流观念下,大多从业人员均认为快递就是简单的搬运和配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快递公司越来越多,而要确保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加强从业人员教育,提升综合服务力非常重要。 一、当前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风险防范教育不足,快递事故率较高。快递人员中,一线快递作业人员面对着不低的作业风险。如快递作业场地的车辆、装卸作业车、大量的货物,都可能会出现货物堆垛过高、翻车、堆垛倒塌、火灾乃至于机具碰撞等。这些作业风险客观存在,都可能对快递人员造成严重伤害。除此之外,一线快递从业人员,都是受到货主以及客户嘱托,负责货物的寄送工作,货物在发货地到目的地过程中,会经历储存、包装、装货、卸货、配送等作业过程,这些过程都可能会出现作业风险,比如货物丢失、快递包裹破损、变质、物品损坏等。无论是任何一种快递事故,快递费用如此低廉,是无法赔偿货物损失的。因此,快递人员要面对的作业风险非常多,而其作业风险防范意识远远不足,是当前快递人员基本素质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但因快递业务繁多,大多快递业招收快递人员后并非进行专业的作业风险防范教育,以至于快递故事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快递从业人员健康和快递业务健康发展。 (二)从业心理素质教育不够,员工归属感不强。在快递工作中,从业人员往往需要非常坚实的从业心理素质。寄送快递物品的货主以及客户等,他们在整个快递价格以及业务相关要素上是具有相对强势的地位,对于是否与特定的快递业务公司合作具有主导权。在这些货主当中,有一部分虽然能够体谅快递从业人员的艰辛,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货主对于快递服务内容不及时进行确定,经常临时增加或者减少服务内容,快递从业人员也面对着非常多无理的刁难,特别是一线快递人员经常面对客户或者货主的指责、投诉。但目前快递业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教育不够,员工在工作时常受顾客白眼,让其感觉自己工作缺乏社会地位,经常感到工作委屈以及窝火,进而影响了员工归属感,这也是很多一线快递从业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快递行业的原因。 二、快递人员素质教育对策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湖北省某县的个案分析 2016-06-20 11:01:21 《当代教育科学》吴亚林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小规模学校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 2001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直在持续进行,经过了几轮布局调整以后,全国各地区改变了“乡办高中、村办初中、自然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格局。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和完全小学规模大幅度缩小,所谓的“必要存在”的教学点运行艰难,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人口减少、城镇化流动及打工外出等原因,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其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新矛盾。小规模学校是指与常模相比,学校人数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大部分是人数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教师人数少且师资结构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也正是从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农村教育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的实施,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农村的学校大多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如何呢?我在河南、湖南、贵州等省调查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崇阳县的小规模学校。崇阳县是鄂南山区县,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47万余人,是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及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本监测县之一。我实地调查走访了60余所小规模学校,察看学校校园校舍、周边环境及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访谈了多名校长和教师,观察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八大困境。 其一,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困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人数少。教学点学生班级人数大多在3-10人之间,学生总人数为20人左右,完小学生人数大约在60人左右。很多小规模学校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现象,学校规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都是空话。那么,这些小规模学校是继续撤并还是必要保留呢?如果继续撤并,不利于山区群众子弟就近入学;如果必要保留,学校又是低效低质运转。当前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确是个问题。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 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 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 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 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学的检 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 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 8、考试安排欠合理。 9、功能室缺少。 1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 二、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 1、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估,不注重过程考核评估。 2、评价方式单一化。 3、考核制度比较陈旧、缺乏科学性,不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前的教学工作快速发 展。 4、原来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师管理与考核 1、因中考指挥棒的缘故,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认识不到位。 2、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无压力、无动力。 四、教研教改 1、校本培训方式单一化。 2、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力度不够。 3、课题研究不能全面开展。 4、教改实践活动欠力度。 五、图书阅览与教辅资料 1、学校图书藏书资料不丰富,资料陈旧,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 2、学校对教师征订教学资料数量少,倾斜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阅览室正常功能。 3、个别教师有征订课外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能正常反馈。 六、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是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客观因素。 一是没有教师专用电脑,学生所用微机老旧,数量严重不足,这给教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及学生正常开设微机课都带来不小的困难。

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16-05-05T10:06:12.483Z 来源:《教育学》2016年3月总第96期作者:薛翠芳 [导读]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杨梅小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纳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程,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鹅塘镇杨梅小学542800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日常教育中对能力的培养不足;二是重考试和分数,不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三是重智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学生作业负担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提出了改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多方互动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落实国家人才战略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纳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日程,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现代教学规律进行科学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结合。素质教育既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素。本人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近二十年,非常了解基层教育现状。现根据笔者自身掌握的材料,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分析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重考试轻育人、重考试成绩忽视个体素质提升的现象,学校教育局限于书本知识传播,严重脱离现实生活,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整体状况堪忧。 1.现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存在明显不足。在现行教育中,学生语言表达、交际、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差距甚远。美国的小学生通过研究来学习,很少有“高分低能”现象。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有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才做部分课题研究,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的培养我们严重缺失,做得远远不够。 2.以考试和分数为重,不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从体制还是从内容上看,仍然处于转型期,人才选拔和培养上的唯分数论、唯考试论思想仍困扰着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内容几十年都是围绕“指挥棒”进行设计和安排。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十分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错误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下一代,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给孩子灌输这样的错误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国,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还是比较缺乏的。值得老师、家长关注。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需要各种人才,培植孩子的兴趣尤显重要,我们要把孩子培育成未来的画家、建筑家、物理学家,兴趣培养、挖掘特长是基础。 3.看重智力,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加压。家长、老师过度关注“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长盛不衰,很多同学都圈入其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扭曲了学生的心灵,导致教育异化,最终偏离全面发展的轨道。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素质上的“完全一致”,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个极端是对特长教育与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误解,将“合格加特长”理解为“全格加特点”,将全员发展片面理解为“先让一部分拔尖学生或特长学生发展起来”,乐于构建个别学生成长的“独木桥”,却忽视了构架让大多数学生成才的“立交桥”,从根本上违背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使素质教育进入一个单纯强调选拔的怪圈之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建构和谐德育,就是要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调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 4.作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老师、学生家长认为作业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工具,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完成作业来巩固、扩充、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创造性,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增强记忆等。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也日益加重,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作业负担已成为学生最迫切的要求。最近几年的减负口号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其中也与教师的攀比心理有关,有的老师心中总在想,要是自己布置作业少了,而别的老师布置得多,那就亏大了! 二、抓好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素质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切,如何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是目前全体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认为,抓好小学素质教育,有待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行动,共同出手。 1.改变教学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提升教育理念,改进现有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课改教研常规化,在创新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改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在组织实施中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2.小学生良好素质要在活动中培养。群体活动、社会活动是影响小学生素质形成的诸多因素之一,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才能有体验有收获。小学生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集体教育活动,还有日常生活、游戏等。这些都是培养小学生优良素质的契机。如节日中,小学生不仅以语言表达情感,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些小礼物互相赠送,表达情意,交流情感,这无形中促进了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小学生经常对自己与别人的行为进行评议,能培养小学生团结、谦虚、合作、自信、明辨是非及自我教育的品质。 3.多方配合,共同提高小学生素质。小学生良好的家教是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社会风气的好坏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

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总书记多次指示,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素质教育直接决定创新型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和国民的共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素质教育自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时至今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讨论、研究和实践仍旧方兴未艾,素质教育依然是各级各类学校研究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客观上讲,形势较好,但喜中深忧,新形势下我国素质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涵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协调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丰富多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生活,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原国家教委曾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甚至是对立的。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 1《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公报》 2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5):1-6.

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引下,全国融媒体发展风起云涌,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融媒体管理的困境与出路探析”的媒体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融媒体管理的瓶颈及突破路径 摘要: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引下,全国融媒体发展风起云涌,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融媒体组织与传统媒体有何不同,经济管理学“产业集群”概念是否适用于融媒体管理,融媒体管理面临的瓶颈和问题有哪些,如何在媒体融合管理中发挥1+1>2的集群效应,以构建融媒体组织管理和发展的新模式,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即是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及调研活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的思考和解析。 关键词:融媒体;融合发展;集群效应;管理创新 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一批新的媒体集团应时而生,正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简单来讲,融媒体是多元媒介融合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和组织

运营模式。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它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机制壁垒,对不同媒体业态、网上网下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使各种媒介功能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融合优势得到最大空间释放,传播秩序更加规范。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要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功能重复、机制僵化等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发挥集群效应,才能解放和发展融媒体生产力。 一、融媒“集群效应”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使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①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新闻产业集群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产业集群,以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主体单元

读三毛传记有感

读三毛传记有感 流年不与你忘 ——读三毛传记有感 白落梅曾说:”如果有一天,你在红尘某个街巷,遇见这样一个女子。她身材高挑,散着长发,带着一种繁华落尽的沧桑,一种意兴阑珊的美丽。那么,请记得,她的名字叫三毛。”是的,她叫三毛,是我内心深处不及的梦,是流年不曾忘记的一粒红尘。 雨季不再来看似忧。 不亦然。 忆含希。 独自成长,心田满书香。 ——记童稚时 她叫陈懋平,因为觉得”懋”字繁琐,改名为陈平,可她的性格注定让她这辈子无法平凡,她的一生经历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的传奇。即使战火纷飞,也没有让她的童年失去色彩。 她是一簇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盛开

在民国时期。她与别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那生来便具有的孤独感,让她的色彩显得如此绚丽。她可以默默的独处,不哭不闹,沉溺于书香无法自拔,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她那可以洞察万物的双眸。 当我上小学之时,才开始于文学海洋中遨游,她早已觉那知识是如此肤浅。当我还不明人生所爱为何物,她已找寻到——文学,文学之美就这样成为了她一生的追求。 只可惜,童年的五彩缤纷下也有黑色的参与。黑来自于同学和老师的误解,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落入无尽的黑暗之中,迫使她离开了学校。 三毛锁上了自己的心门,结识墓园的宁静,浏览自己喜爱的书籍,尘封很久之后心锁已锈迹斑斑,同时也贴上了自闭。幸运的是,这把心锁被顾福生打开了,福生用油画的绚丽,艺术的美丽,让她的内心春暖花开。在福生的帮助下,她走进了文坛。

其实我知道,孤独成全了她的美丽,书香飘进了她的童年。虽然童年伤痕累累的她,记忆中还存留着希望,心田中依然有愈心的暖光照耀。 回忆着她的成长,好似独自寂寥行走,独自追寻着她的希冀。但不是。在我看来,她在幼年便寻得她所爱,知道自己要去往的地方,即便雨季不再来,但在花季之时,花海一定会流入她的心房。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与荷西相遇到离别 三毛与荷西曾用六年的时间错过,又用七年的时间相爱相倚,留三毛用余生的时间去离别。 犹记当初荷西对她承诺:六年,多么漫长,等待,如此煎熬,并且她的心早已支离破碎,失去了承担这诺言的勇气,所以她狠心去拒绝了这个男孩,再

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山东宁阳一中魏伯河 即将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号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种紧迫的时代要求。要实现这一转变,涉及到教育内部和外部许多方面,需要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条件。这些需要的条件并非目前都已具备,因而成为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正视它,认真地研究它,争取较好地并且尽快地解决它。 那么,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 党和国家提出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战略决策,并三令五申要求尽快大面积实施。但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领导者们对此认识并不一致。他们有的是因为对教育缺乏应有的关心和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不甚了了;有的则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太深,习惯于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则是出于急功近

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现如今,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它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接触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报纸如何在新兴的媒体环境中得以存活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出发,通过内容,受众和渠道三个方面来探寻传统报纸的出路。 黎藜(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快捷、及时、互动、广泛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尤其对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报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每日新闻》前总编歌川令三先生就曾在《报纸小时的日子》一书中预言说,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它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接触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报纸应该如何正确认清困境、寻找出路呢? 1.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 传统报业的现状。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之下,已经显露出下滑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与此同时,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报纸《朝日新闻》目前也正在经受创办1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赤字。相较于国外报业面临的险境来说,中国报业的现状相对乐观。根据2011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的来说,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广告收入锐减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报业的普遍现象。 新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世界网民的数量已超过20.8亿,中国网民数也高达5.4亿,其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同时,艾瑞咨询发布公告,2011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43.7%达到85.6亿元,并预测2012年中国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较之传统报纸,新媒体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效性优势。通常而言,报纸的出版周期一般为24小时,而网络媒体新闻则是即时更新。所以,当上网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时,网络媒体的时效性的优势就显得更加突出。譬如,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等许多重大新闻事件都是第一时间从网络媒体上曝出。第二,内容上优势。具体表现为信息量和信息互动两个方面。就信息量来说,一份纸质报纸限于本身的版面,纸张,规格的大小和形式,其包含的信息量远远不能和海量的网络相比。就信息互动来说,传统报纸的互动方式多采用读者来信和热线电话等方式,互动频率较低,效果较差。而新媒体则可以让用户在网上即时的评论互动,互动频率较高,效果较好。第三,搜索信息优势。新媒体依托着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有针对性的及时提供给用户所有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传统纸质报纸无法做到的。第四,价格优势。相对于大多数收费报纸来说,大多数的网络新兴媒体都是免费的,这本身也是其吸引用户的一大优势。 传统报纸的机遇。但是,每一种媒介形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局限。传统报纸的机遇恰恰来自于新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