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持续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持续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持续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持续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持续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

——安徽省肥东县调查

肖俊彦秦中春

2013-04-16 17:08:36 来源:国研视点 2012年12月14日

内容摘要:近十多年来,安徽省肥东县农业全面持续增长,科技、机械等现代要素发挥重大作用,农业经营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程度明显提高,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加快,农业增长方式正在开始改变传统细小规模经营的格局,正在向集约、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但是,其未来仍然面临着许多制约,耕地、水资源保护形势严峻,种田“副业化”与耕地季节性抛荒加剧,农业小型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缺失严重,扶持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政策偏少,农业产业与服务链条发育层次不高等,需要国家采取重大政策措施。

关键词:调查,农业增长,转变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江淮之间,曾经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随着全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其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201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389元,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同时,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农业增长方式正在开始改变传统细小规模经营的格局,正在向集约、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但未来仍然面临着许多制约。

一、农业全面持续增长,集约化水平跃上新层次

(一)农业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近十多年来,在全县耕地有所减少的条件下,土地产出明显增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从价值量看,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0.7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比2001年增长3倍。无论是农业增加值,还是农业总产值,十年来平均每年名义增长都达到约15%,实际增长达到约6.6%,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从实物量看,十年来全县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与2000年比较,除油料产量8.6万吨比2000年下降30%之外,粮食产量为72万吨、蔬菜近40万吨、水果11万吨、水产品4.7万吨、肉禽蛋类类产量22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加60%、360%、33倍、34%、120%。

从结构调整看,十年来全县农林牧渔所占比重趋向合理。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00~201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各业所占比重,农业由47%降为45%,林业由1.4%上升为3%,牧业稳定在38%,渔业由8%上升为13%。

(二)适用科技、机械等现代要素发挥重大作用

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2001~2011年,肥东县农机总动力由40万千瓦发展到近60万千瓦,机械化耕作水平由40%提高到95%以上,机械化收割率由30%提高到85%,其中水稻、小麦达到98%。

适用科技普遍使用,提高作物单产和质量。以粮油高产创建为平台,持续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的有机结合,“超级稻”、优质麦、“双低”油

菜和抗虫棉等高产稳产优质品种得到普遍应用;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油菜育苗移栽、农作物机收、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田头窖”堆腐等适用技术深入到户。先后引进优质良种57个、推广适用技术24项、建立栽培新模式15项,优化集成适宜种植业高效发展新的技术规程4套,全县测土配方面积达到80%以上,良种供应率达到98%以上,水稻优质率达95%以上,油菜籽优质率达到100%。

(三)农业经营组织化、社会化服务程度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龙头带动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7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58家,畜禽养殖企业23家,现代种植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28家,超5亿元的5家,超10亿元的3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45.8万亩,解决劳动力就业1.8万人,带动农户32.9万户。

——初步建立规模畜牧业产业体系。2011年,畜牧业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49%。全县规模饲养比重达80%以上,散养模式基本退出行业生产。到2011年,全县建成规模饲养场1260个,其中,万头以上养猪场12家,万头奶牛1家,年出栏5000只家禽饲养场60个,种畜禽场13家。

——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发展较快。2007年以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已达345家,其中种植业152家,畜牧业81家,林业22家,水产业21家,服务业46家,其他行业23家,合作社成员达到25566户。其特点,一是领头人范围广,农民中的种养殖大户、经纪人及运销户等占60%,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技部门领办各占10%~15%左右;二是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城市投资者创建的开始增多,呈现了创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三是农民入社积极,在合作社中农

民成员近25000户,占95%。此外,建立农民用水协会6个,涉及3个乡镇,2400户农户,覆盖灌溉面积近2万亩。

(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加快

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流转土地20万亩,涉及2万户农民。到2012年上半年,流转土地面积达43万亩,主要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流转率达36%,涉及接近7万户农民。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代耕;流转去向,流入农户占63%,流入企业占22%,流入合作社占11%;流转形成的经营规模,50~300亩以上面积4.2万亩;500~1500亩大户30户,面积2.5万亩;1500~3000亩大户7户,面积1.5万亩;3000亩以上大户2户,面积0.8万亩。

土地流转有利于作物的连片耕作和作物改良,目前已经创建了2个国家级蔬菜标准示范园,65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中1000亩以上18家,涌现出一批万亩、千亩蔬菜生产基地;建起省级市级具有瓜菜产业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达74个。

(五)政策性投入与制度改革的激励导向

最近十年,国家出台了以取消农村税费、增加财政投入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与制度,带动地方政府、工商企业投入农业,有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0年肥东县本级财政农业支出约3000万元,上级财政支持更少。政策调整明显增加各级财政的农业投入:一是中央农业补贴,由2003年的5000多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24亿元。二是近几年每年获得上级财政扶持农业资金在3000万

元以上。三是2012年肥东县本级财政预算农林水事务支出达3.86亿元。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未来肥东农业仍有增长潜力,但也面临重要制约,需要夯实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农用水土资源保护压力增大

首先,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肥东土地利用率极高,已利用土地达96%,未利用的土地则主要为河流湖泊。2000~2011年,耕地由136万亩下降到120万亩,减少6%。目前后备耕地资源来源有二:土地整治可增加近8万亩,村庄整治可增加15万亩。但是,肥东县的区位决定了其耕地稳定的难度。肥东是合肥构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东部组团、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长三角”西向延伸必经地,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纵深腹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在此发展前景下,肥东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加上建设合肥东部副中心对接合肥中心城区,大规模占用耕地将不可避免,仅仅建设合肥东部副中心城区即规划60平方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肥东耕地面积,统计部门为120万亩,而国土部门为近183万亩,似乎耕地占用的空间还比较大,其实不然。无论实际耕地面积是多少,目前的全部农产品是依靠全部统计和未统计的土地生产的,减少耕地就是减少现有农产品生产能力。

其次,水资源供求缺口扩大。肥东县位居江淮之间,但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

正常年份人均占有水资源451立方米,仅相当于安徽省平均水平1100立方米的41%、全国平均水平2300立方米的20%~16%。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70毫米,平均年径流量为4.95亿立方米。其极端气候条件下水资源供给差异极大,平水年径流量为4.56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径流量为2.92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径流量为1.29亿立方米。肥东县水利部门分析,目前肥东县年总用水量为5.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4.2亿立方米,城乡居民饮用0.3亿立方米,畜禽饮用0.1亿立方米,二、三产业0.7亿立方米,按平水年计算缺口为0.64亿立方米;预测到2020年,按照90%保证率计算,年总用水量为15.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8.6亿立方米,城乡居民饮用0.7亿立方米,畜禽饮用0.4亿立方米,二、三产业5.5亿立方米。可能该预测目标值偏大,但即使缩小1/3,未来其水资源供求不平衡也很严重。

(二)种田“副业化”与耕地季节性抛荒加剧

肥东县调查表明,目前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民种田正由“主业”演变为“副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小规模种粮收益过低。平均而论,肥东县一亩耕地正常年景收益在1100元左右,而一个农民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确是“种一季田不如打半月工”。二是生活支出压力太大。以一个农村家庭4

口人、人均1.4亩耕地计算,家庭全年种植业收入约6000多元,而4个人月生活费按1000元计算,家庭日常生活支出需1.2万元/年,再加其它费用则支出缺口更大。三是农民观念变化很快。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向往城市现代生活,种田对“农二代”已无吸引力。对农民种田意愿调查表明,70%的受访人员表示对种田不感兴趣,其中,80后、90后受访者中95%以上不愿种田。在此背景下,加上目前科技、农机服务水平提高,许多主要农活可以付费请工完成,中老年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越来越多,外出打工成为青壮年农民的“主业”。

种田“副业化”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耕地季节性抛荒增多。据县有关部门2011年末对27个村270户秋冬季耕地抛荒随机调查,被调查户耕地面积共计1741亩,抛荒面积占20%,绝大多数是季节性抛荒;抛荒户数占调查总户数的89%,仅30户没有抛荒;成片抛荒现象突出,调查的27个村中,有14个村存在成片抛荒现象,有的村多达66%。该县调查,抛荒有加剧趋势,2009~2011年季节性抛荒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5%、11%、20%。

(三)农业小型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缺失严重

其一,水利“毛细管”的跑、冒、漏、滴、堵、缺等问题突出。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都建于上世纪,普遍存在泵站严重老化、塘坝及渠道严重淤塞、堤防工程不牢等问题。全县已有103座小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尚有114座小水库没有实施除险加固;国有泵站和绝大部分塘坝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运行困难;小型水库下游的自流渠道淤塞严重,绝大部分需清淤整治;全县圩区内圩较多,堤防普通比较薄弱;县外引水主要是引淠史杭灌区水、提巢湖和长江水,但目前尚未完全沟通,不能抵御大旱。

其二,尚有20多万群众的饮水安全没有解决,已建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的主干管道大部分只到村口,入户支管网尚未埋设;畜禽养殖场所均分布在距离城镇较远的区域,水电路和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型农机具推广面小,数量有限,不能适应规模经营户的需要;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缺乏大棚等设施。

其三,土地整治进展较慢。目前全县仅整治20万亩左右,按照现在速度,

需要20年才能全部完成。

(四)扶持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政策偏少

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本显著高于传统家庭经营,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征,单靠农民本身的力量很难突破增长瓶颈。尽管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总体上具有利益补偿性和普惠性,针对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扶持措施则偏少,不利于农户家庭坚持和扩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容易造成农户进一步粗放经营以至退出农业经营局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在政策扶持对象上存在歧视,重企业轻农户,重大户轻小户,重招商引资轻扶助本地农户;二是缺少对农户扩大规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的财政性资助;三是缺乏明确的规模经营贷款政策;四是尚无对农户扩大规模经营的保险机制;五是对农户规模生产重要农产品如粮棉油肉的明确优惠政策较少;六是对转为城镇户籍农民如何退出承包地,对多年耕地抛荒如何处置,尚无可操作性制度规范;七是对土地流转中的产权界定、合约管理、管理控制标准建设滞后;八是对农户主动进行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建设缺少支持。

(五)农业产业与服务链条发育层次不高

主要问题是:产地批发市场及其仓储、物流、加工保鲜体系缺位,市场建设滞后,信息分割,交易成本较高,农业产业链短,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协调能力、市场竞争力、辐射能力较弱,一些合作社运行机制不规范,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很有限,很可能将出现一个起伏调整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人才严重不足、设施严重不足,工作主要依靠“一张嘴、两条腿”。典型个案是有的乡镇农业技

术推广机构只有非专业的兼职人员。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必须采取断然措施

在紧张的资源禀赋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然要占用越来越多的农业水土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占用的“速度”,即在一定时期的生产要素条件或者综合生产能力下,必须确保多少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耕地与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而超越这一“速度”,就不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不利于确保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安全。肥东县近十年来农业持续发展,其匮乏的农业水土资源在现阶段综合生产要素条件下发挥了最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出需要等待重大技术进步的产生与应用,但下一步发展占用农业水土资源的“速度”是模糊的,实际上则是明显倾斜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

肥东县的状况表明,如果没有强制性政策措施和重大利益关系调整,很难确保农业水土资源稳定。这需要从全国层次做出协调与规划,至少必须包括:首先,当务之急是尽快实行基本农田的“零占用”,并在一定年限冻结耕地占用指标审批;其次,对目前已经批准的各类城市规划、开发区规划进行审查,占用的耕地一律削减1/2或1/3;凡利用非耕地继续非农业开发建设的项目,给予财政税收信贷的优惠支持;再次,对承担农业水土资源保护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市县,实行大规模财政补偿;最后,探索跨区域利用非耕地建立工业开发区的制度,满足承担水土资源保护责任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及就业、财政需求。

(二)将改善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列入近期国家重点支持范围

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属于“田间工程”问题。农业大型工程比较容易受到重视,而小型基础设施则往往被忽视,国家、社会的大量投入在“最后一公里”被阻隔,不能进入田间发挥有效作用。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土”诸多方面,点多面广,单靠县级政府和农户很难完成,应当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并引导农户及社会力量投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要将改善农业小型基础设施纳入财政、信贷支持范围,在一定时期集中建设,地方政府和农户出资配套;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维护制度,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和农户的责、权、利,使小型基础设施发挥好作用。

(三)将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从肥东县农业发展看,如果缺乏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引导,将很可能长期维持小规模家庭兼业化经营为主的局面,现代农业发展缓慢。我国长期的发展格局是要保持农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保障农民利益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平衡,其解决途径之一是支持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好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

在继续保持目前对小规模农户普惠性支持的同时,国家应当将支持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到战略地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法律,予以明确的支持,包括财政信贷、科技服务、市场准入、土地流转、农户财产权益、政府相关机构体制等方面。就肥东县调查的情况,近期急迫工作是加快土地整治和农田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农户家庭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条件。

(四)扶持农业服务组织应当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

肥东县调查表明,尽管目前农业服务组织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总体上满足了农户需求,问题在于下一步将怎么办,这要视未来农业发展方式走向而确定。假如长期维持目前发展方式,对农业服务组织增加适当政策支持即可。假如以推进农户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则需对农业服务组织进行重要调整与加大扶持,其内容应当包括:(1)围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设立政府服务机构和建设服务设施,服务力量集中有力,突破目前按照行政管理层次点面俱到的格局;(2)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必然要求大幅提升农业服务技术和设施水平,一定阶段政府必须给予大规模的财政、信贷支持;(3)在农户家庭规模经营时,农民的自我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合作的愿望与能力才能持久,因此,在实施一般性扶持政策的同时,政府应当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鼓励一定规模经营农户的合作服务;(4)对所有服务组织(即政府机构、农民合作组织、企业、科研院校)推广使用高新农业技术、设施为规模经营农户提供市场服务,政府应当尽可能采取同等政策支持;(5)政府对建设农产品市场、加工、流通的相关实施投资,应当在一定时期加大财政、信贷扶持力度。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从中央农村会议看未来农业转型》测试答案(2015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

《从中央农村会议看未来农业转型》测试答案(2015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 提交日期:2015-08-27 考试用时:7分钟24秒 考试得分:96.0 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17 正确率:94% 单选题:共10题,正确9题多选题:共3题,正确3题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 ()是推进一系列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分值:4.0/得分:0.0)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宅基地所有权确权登记 宅基地所有权确权登记 2 十八届()全会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贷款。(分值:4.0/得分:4.0) 二中 三中 四中 一中 3 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机制改革涉及下列哪个品种?(分值:4.0/得分:4.0) 棉花 水稻

《从中央农村会议看未来农业转型》测试答案(2015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 小麦 玉米 4 我国提出农业产业化最早是从()开始的。(分值:4.0/得分:4.0) 广东 江苏 山东 浙江 5 2014年,国家已经在()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分值:4.0/得分:4.0) 河南 山东 西藏 新疆 6 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是指由()设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当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而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分 值:4.0/得分:4.0) 农民 市场 收购者 政府 7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挖掘()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分值:4.0/得分:4.0)

《从中央农村会议看未来农业转型》测试答案(2015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 农村儿童 农村妇女 农村老人 农民 8 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下列哪项不属于三条底线?(分值:4.0/得分:4.0) 耕地红线不突破 农民利益不受损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 土地经营权归农民所有 9 2014年粮食产量实现()。(分值:4.0/得分:4.0) “九连增” “十二连增” “十连增” “十一连增” 10 2014年,我国启动东北和内蒙古()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分值:4.0/得分:4.0) 大豆 水稻 小麦

申论热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胡锦涛在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专门就河南提出要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对河南农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 【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农业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 第一,积极倡导和发展农业循环生产模式。要实现改变目前“高投入、高产出、高废物”的粗放生产模式,代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循环生产模式,就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平原

关于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邢台的农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产量连续增产,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缓慢。主要表现,一是农业经营方式以个人承包式的家庭分散生产为主,农业园区、观光园区等规模化、集约式经营模式发育程度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还很低,产值增加仍呈现以追加投资为主特征,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三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程缓慢,绿色农业发展不起来,农业生产过程种植中不讲科学,滥用农药化肥者想象比较严重,加上我市当前对农产品的检验监测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品牌意识不够强,或对品牌农产品的投资不够,没有打造出更多更强大的邢台名牌农产品,我市超市也有许多有机食品,顾客虽然很想买但又因为对它们的品牌不了解,对它们的生过程和生产手段,对它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心存疑虑,想买而不敢买。五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市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结构雷同,优势产品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未能形成;专用品种、特色品种少,优势品种所占比例较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六是对农业生产投资少,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缓慢。 在十二五期间,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

水平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建议: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使我市农业持续发展下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我们邢台特色、符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的现代化新路子。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我市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其次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再次科学合理利用我市的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统筹布局设施农业发展,鼓励利用非耕地和质量提升难度较大的农田发展设施农业,避免与粮争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第四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农业 1、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依据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和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郑曙东 2010年06月04日09:14 来源:《湖北日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关键环节和基础核心。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概念及其演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表述相继出现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的相继出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村工作发展的阶段性,又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 在计划经济成分占主导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度、产量,尽快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当时的中央文件主要强调的是改进生产方式。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经济逐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经营方式的完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都是确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充实微观经营主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推进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农业开发的产业化、倡导农业服务的社会化。 党的十七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及其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农业,概言之,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湖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农业资源禀赋优越。湖北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与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5万亩。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装备水平较高。水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农作物产出水平与生产效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李瑞芳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基本特点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农业经济运行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增收就业等多种功能的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2.协调性。注重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性,注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推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与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3.持续性。注重生态、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

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人本性。根本的目的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应把农民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2.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选择题17题,判断题21题,问答题55,共93题) 一、选择题 1.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CD) A.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B.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 C.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D.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八大载体的构建进行了部署 2.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什么机遇和条件?(ACD) A.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B.广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C.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D.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 3.“三来一补”是指什么?(ABCD) A.来料加工 B.来样加工 C.来件装配 D.补偿贸易 4.怎样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ABCD)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深化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D.改革一些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运行机制 5.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什么?(ABD) A.投资 B.消费 C.进口 D.出口 6.广东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B.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C.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D.采取鼓励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 7.广东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B.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C.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D.改善投资服务 8.广东对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采取哪些措施?(BCD) A.发展对外贸易 B.培育现代产业项目,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C.抢占世界产业高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D.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推进绿色增长 9.广东对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AB) A.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 B.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C.加大“腾笼换鸟”政策力度 D.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10.广东对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强产业转移力度 B.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C.加强政策调节 D.完善配套措施 11.广东的主体功能区域有哪些分类?(ABCD)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生态发展 D.禁止开发 12.广东对推进自主创新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B.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提升发展高新产业园区,完善自主创新平台 D.完善组织协调与法规政策,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 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 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 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 过270 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 +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 +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 得更加宽泛,互联网 +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 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 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 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 透和融合。最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 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将会大肆兴起。 ◎农产品加工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重点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及重点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应包括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通过走合作农业之路实现从分散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组织参与竞争转变,等;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应包括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的重点,将加强农业物质装备作为农业生产条件转变的重点,等。总之,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正视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道路。 标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重点 在人口刚性增加和耕地刚性减少严重并存,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业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和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民增收任务艰巨等新形势下,我国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除了充分认知其客观必要性、现实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之外,还必须切实把握路径取向,扎实夯实重点环节,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深入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从传统农业质变为现代农业进程中必须破题的艰巨任务。一般来说,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要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之外,还应向农业发展目标和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转变,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转变,显现全面性、协调性、持续性、人本性等基本特征。笔者认为,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因地制宜地“走好八条道路,实现八个转变”。 1.通过走知识农业之路,实现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 现代农业是知识农业。我国的知识农业虽然已经起步,但无论是从知识供给看,还是从知识使用看,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知识供给看,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精华没能完好地传承下来,更没有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普遍“线断网破人散”,现代农业知识传输和推广使用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知识使用看,农村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到城市务工经商了,真正处在农业“一线”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俗称的“386199部队”,远远达不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标准要求。我国农业要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就必须以新型农业思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彰显技术集成和综合配套威力,充分运用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设施化方向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经营向产业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村环境向循环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试答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可能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为杜绝试卷答案的完全一致性,本群只提供考核通过基本分60分的标准答案,未提供答案的题目请自行答题。 ? 1.近年来,以( C )为主体的全球投资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单选题3分) o A.TTIP o B.TPP o C.自由贸易协定 o D.世界贸易组织 ? 2.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机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单选题3分) o A.物质基础比较雄厚 o B.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o C.国内需求潜力巨大 o D.全面深化改革增添新动力 ? 3.下列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D )。(单选题3分) o A.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o B.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但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o C.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依然滞后 o D.产业布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区域产业差异性过大 ?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经济发展方式,下列对“五个更多”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单选题3分) o A.更多地依靠外需特别是出口贸易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o B. 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o C.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o D.更多地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对“四个着力”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D )。(单选题3分) o 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 o 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o 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o D.着力培育封闭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 6.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是( D )。(单选题3分) o A.建立自贸区 o B.改革开放 o C.出口 o D.投资、消费 ?7.要推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破除( D )。(单选题3分) o A.农村传统风俗习惯 o B.现有行政区划 o C.户籍制度 o D.城乡二元体制 ?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D )。(单选题3分) o A.全面从严治党 o B.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o C.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o D.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论文】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 摘要:粗放式农业运作形式让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无法达到要求,这不仅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也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压力,无法促进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也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具备产生或支持一定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再有一种衡量的标准是常用发展指标是人均GNP增幅度,如果农业经济发展速率已经超过了人口增长率,就意味着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低碳经济概述 这种经济发展形式的基本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配合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让经济发展的

方式得到优化或是转变,进而达到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并最大限度的减小对环境的污染。让我国制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目标得到满足,这种发展模式是最为科学与合理的,是保障人类发展获得无限延续的基础,传统的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或是农业发展方式,因为资源占用不节制,环境牺牲程度大的原因,导致这种发展结构异常不合理,属于自杀式发展。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会让农业经济发展朝着生态化、清洁化等方向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效率低 历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受生产经营水平的所限,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很多农民在农事活动上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法,依据自身的经验与初级劳动力支撑起整个农事经营过程,这种劳作方式不仅效率低,同时抵御自然环境变动的能力小,很容易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农事生产活动异常被动。加上农村中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因此,留在家中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员多为中老年人,这样的现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进展缓慢,

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产业经济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涵 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思路已由“转变发展方式”替代了“转变增长发展方式”。虽只一词变化,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不同。农业增长方式主要是考虑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总量增长机理的研究,突出产出的效率问题。而发展方式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核心在于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即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能耗降低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做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增长方式对比不仅是农业概念上的扩展、功能的多元化和效益的均衡化[1],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1.土地制度。合理的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极大释放了农民积极性,是符合当时整个经济环境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该制度已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重新的制度安排。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制度改革必将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第四次变迁[2]。但目前我国还没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各个地方都在探索中。 2.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但可以使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等得到优化配置,还可以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支持。但现阶段我国在劳动力转移上面还有很多的制度和现实制约,城乡结构的二元化,使得农民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方面和城镇居民有很大差异,而依附这些制度的利益分配也不公平。并且随着劳动力转移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科技因素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因素。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美、法的1.6、3.6和6倍,不仅成本高,产品标准也低。目前,在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3]。尤其农村信息化建设更是严重滞后,信息沟通渠道简单。 (三)资本因素 1.物力资本。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在1998年对我国农业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为10.69%,而后逐年下降一直到2004年达到低点7.12%,虽然近几年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都在8%左右。另一方面,农业对资金的不断扩张的需求也没有得到金融制度上的安排。首先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会更多的规避对农投资;还有现在民间融资渠道还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目前已引发局部风险,也增加了融资成本,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本。根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报告显示,20%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 3.4%的接受过初级职业培训,0.13%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76.4%的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2009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1.45亿外出转移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5%[4]。而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学历,53%的农民接受过2~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而日本5.9%有大学文凭,7 4.8%接受过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只占19.4[5]。所以我们在人力资本上和国外差距非常明显。 三、构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一)加大对农业投入 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虽然按照《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实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执行。因此构建“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3]。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的稳定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支农投入渠道,稳定增加农业生产环节补贴幅度,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变革提供资金支持。 (二)实施科教兴农 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首先继续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农村发展的未来;其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并逐步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对农业发展推动作用有限,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农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关键。 2.提升科技对农业的作用。首先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起决定性作用。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农业科技转化的力度,建立一批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解决育种、储运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其次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搭建技术供需平台,逐步形成“专家+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的科技成果推广和普及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设,畅通渠道;最后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和技术传播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便利, 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浅析 杨耀旭 河南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关键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当前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很多,如何构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65-01 收稿日期:2011-11-25 (下转第368页)

推进“三个转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推进“三个转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05年08月13日10:03 来源:《求是》期号:2005.1 作者:郭启俊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河套平原,自古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河套平原的开发始于秦汉。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农耕文明和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基础。河套平原还是全国三大自流灌溉区之一,有800多万亩水浇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而且优质高产,这是巴彦淖尔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纯依靠数量扩张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失去了优势,农业效益下降,出现了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的现象。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要实现河套农业的提质增效,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目前,从资源禀赋看,巴彦淖尔存在着种养比例不协调问题。2003年全市养殖业占大农业的比重仅为30.4%,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巴彦淖尔的现代农业,必须实现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一是根据农业基础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确立奶牛业和肉羊业为畜牧业发展重点。由于养奶牛和养羊所需成本、所担风险不同,农户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我们提出了“普遍养羊,重点养牛”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推广舍饲育肥,有小钱的养羊,有大钱的养牛,稳定发展其他种类养殖,家家种草,户户青贮,四季圈养,常年出栏”的要求,鼓励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养殖业。二是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引导农民确立“为养而种”的意识。几年来,我们在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同时,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户种植饲草料。目前,全市种植秸秆保持在40亿公斤左右,农区人工牧草种植由3年前的2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近130万亩,饲用玉米也由过去的40万亩达到目前的140万亩。三是以数量扩张为导向,引导农户确立“为卖而养”的意识。围绕肉羊、奶牛两大主导产业,我们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逐步形成专业养殖小区,发展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促进养殖户上质量、上档次,实现经营上的集约化、科学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2003年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595元,比上年增长50.8%。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经营由原料生产向加工增值转变。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市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当前,我市农畜产品与加工增值产品比例仅为1∶0.6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5,这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直接原因。另外,千家万户的分散式种植、小规模生产,导致生产成本居高,品种千差万别,交易方式分散落后,销售难以形成规模,流通费用高,不仅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制约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原料生产销售向就地加工增值转变尤为重要。一是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如伊利、蒙牛、汇源、大好大、真心食品、草原兴发、椰风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引进大的,培育中的,发展小的,大中小并举,着力构建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87家,限额以上龙头企业74家,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乳、肉、绒、粮油、蔬菜瓜果、饲草料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和炒货、酿造、林苇、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年加工农产品20.5亿斤,畜产品7.4万吨,带动基地303.2万亩,带动养殖539.3万头(只)。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为了促进农产品流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依然是衣食之源、发展之本。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分水岭,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时期。从国际经验看,现代化加速推进期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业发展的风险期;把握得好,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把握不好,农业发展则会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美国、西欧各国在进入这个阶段后,都注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而拉美国家在这个阶段由于轻视农业农村发展,整个国家由此陷入经济徘徊、社会动荡的发展“陷阱”。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从而扩大发展回旋余地,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关键在于使农民有消费能力,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民仅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尽管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4—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3.21∶1扩大到3.33∶1。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迟缓主要源于农业内外两方面。从农业内部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的1/7,不到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述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一段时间以来,**党委中心理论组组织班子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的未来五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规划建议指出,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生命和灵魂,是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从过去的科学实践和发展中高度凝练出的理念,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更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当前的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如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都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以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如期实现垦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增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责任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认同和理解,自觉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和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根主线,用活用好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等政策措施,努力在新一轮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找目标、找方向、找商机、找对策,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着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创新尤其是全面创新是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