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章 04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章 04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章 04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章 04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四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史实;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南北方的分裂和荷兰共和国的建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二、本课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中,"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究竟是什么意思?社会各阶层在宗教改革中的目的和活动;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教学要点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 革命的影响

教学思路

1.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贯穿着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封建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造这一条主线。因此,应以此为突破口树纲立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扫清障碍。

2.具体内容则可以通过设问激疑,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或讨论,适时启发、引导、点拨规范。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意大利,随后在西、北欧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及文艺复兴运动,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鸣锣开道。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为资产阶级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文艺复兴将人们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资产阶级注入了一种为现实的幸福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那么,与其同时或前后发生宗教改革又如何认识呢?

一、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师)课文一开始就是几个结论性的问题。首先,为什么说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请同学看课文第二段。

(学生看书讨论后,教师总结)

经济上,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还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利用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如教皇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比德意志皇室的年收入还多。

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最高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俗界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教会还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师: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

生:(思考并回答,如果学生思维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师生之间启发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突出教会在经济、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的努力。)

师:综合我们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会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强大而普遍的影响,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工具,不削弱教会势力,资本主义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又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只能采取反天主教神学这一形式。

师:通过我们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宗教改革的实质又是什么?

生:(学生结合以上的讨论与分析,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宗教的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我们再结合课文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来分析一下各国为什么都有改革宗教的要求

生:(学生看书、讨论,教师指导。)

师: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的经济、政治特权,成为各国中央集权发展的严重障碍。摆脱罗马教廷的统治,实现教会的民主化,成为时代的要求。

我们再分析一下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请同学看课文的第二段、第三段。

生:(指导学生看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

师: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了各阶级和阶层的强烈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

请同学们再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文艺复兴的内容。

生:(教师指导学生看第11页课文,讨论。)

师: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现在我们把以上的分析总结一下,完整认识宗教改革的背景(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师:同学们对宗教改革的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我们可以通过西欧不同国家的情况来认识宗教改革运动。

二、德意志马丁·路德的改革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场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德意志发生?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段。

生:(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再补充指出。)

师:这与当时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教会对德意志政治经济上的控制和压迫特别深重有关。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使罗马教廷有了掠夺的机会。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这个数目相当于名义上的中央政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左右。它成为罗马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更大大恶化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那么,这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什么呢?

生:(学生会指出是15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师:对,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对此,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坚决反对,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请同学们思考。马丁·路德这一原则的实质是什么?

生:(这一问题的难度较大,教师可指导学生认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就是因信得救,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和信仰来摆脱"罪恶",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师:实质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

下面我们来探讨当时德意志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改革的反应和宗教改革以后德意志的宗教格局这两个问题。

生:(阅读教材,分别讨论上述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讨,可以看出,第一,宗教改革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同时也有一部分封建主和贵族的支持并投入这场运动。第二,宗教改革使天主教会发生分裂,出现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新教,德意志不再是罗马教廷的一统天下,运动的影响还波及北欧地区。对于宗教改革中的农民和封建君主、贵族,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农民参加宗教改革运动的目的是摆脱教会的剥削,。摆脱困苦的生活。但是,领导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不会顾及农民的要求,因此后来农民抛开了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的领袖,在闵采尔的领导之下,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封建君主和贵族参加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目的则是借以削弱教会的政治经济势力,以便自己从中获得利益。

在德意宗教改革兴起以后,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相继兴起。

三、加尔文教派

师: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在瑞士进行,影响遍及欧洲。加尔文教派是新教中的激进派,为什么这么说?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加尔文的主张和路德的主张的异同,来思考这个问题。

生:(进行比较分析并回答。)

师:(总结和指正学生的回答)相同之处表现在否定教皇的权威。加尔文的主张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上。它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该教派特别对法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为什么呢?

生:(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因为中世纪后期以来,法国的中央王权有比较大的发展,罗马教廷对法国的政治经济影响程度较轻,法国的王室与天主教会因此没有明显的矛盾。法国王室坚持天主教的信仰,反对宗教改革。这就是我们课文中提到的法国不具备宗教改革的条件,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教改革运动和新教派的原因。16世纪中期,加尔文教派传入法国,形成"胡格诺"派。此后,天主教和"胡格诺"两大集团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宗教战争。最后的结果是天主教被规定为法国国教,但"胡格诺"派获得了信仰自由。

我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法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表现为新、旧教贵族之间的武装冲突。)

师:我们又如何看宗教改革对法国的影响?

生:(评论宗教改革对法国的影响。)

师:总而言之,宗教改革在法国促成一定意义上的信仰自由,促进了新教的传播,打击了天主教对意识形态的垄断。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

师:英国的宗教改革比较特殊,同学们考虑一下其特殊在什么地方。

生:(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

师:概括同学们的思考,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主要表在两个方面:第一,宗教改革由英国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第二,与上面分析的改革的第一个特点有关,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仪式等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的宗教改革是比较保守的,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资产阶级又发动了清教运动,力图建立一个真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清教运动对英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学们将在学习本书第二章第一节《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认识其影响。

五、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师:不管各国的宗教改革的具体情况有何种程度的差异,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思考学过的知识概括出这一共同点来。

生:(思考并回答。)

师:共同点就是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力和影响。这是一个根本点,其他的影响都是与这一点相关的。结合宗教改革影响的几个具体方面,论证我们刚才的说明。

生:(结合教材所列出的诸方面的意义进行论证。)

师:正是因为罗马教廷势力的削弱和影响的式微,导致天主教会无力维持其精神垄断,科学和自由的思想才能成长起来;西欧各国才能摆脱教廷的影响,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事业;而封建主义精神支柱的动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

我们现在开始对前面学习的有关宗教改革的知识进行回忆和系统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板书提纲系统地回忆宗教改革的内容。)

师:我们现在就可以了解一个宗教改革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实际事例。二、尼德兰革命

师:在同学们所知道的现代欧洲国家中,并没有一个被称为"尼德兰"的国家,那么,这个"尼德兰"位于何处,与今天哪些国家有渊源关系呢?(以可能的手段展示尼德兰地图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地图。)

一、尼德兰的地理概念。

生:(结合地图回答上述问题。)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板书Netherland)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个单词?(可以将该词分Nether和land两部分)它的意思是"低洼的土地",或称"低地",位于欧洲大陆北部偏东的北海沿岸地区和莱茵河、缪司河、些尔德河下游的冲积地带。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一地区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一部分,当时处于西班牙王室的统治之下。同学们再注意看地图,尼德兰与西班牙是否接壤?

生:(回答)

师:尼德兰在中世纪时分属于德意志和法兰西,16世纪时,通过婚姻和继承关系,这一地区归属于西班牙王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是否进一步解释这种婚姻继承关系,是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第二节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到西班牙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而尼德兰则是当时西欧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构成了一对矛盾。不仅如此,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教材的内容,指出当时与尼德兰革命发生有关的四对矛盾。

二、主要的社会矛盾

生:(阅读教材并回答上述问题。)

师:(整理和概括学生的回答)首先,最主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与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尼德兰资本主义在当时的欧洲属于最发达的,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兴旺,农村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另一方面,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民阶级转化为资产阶级,一部分贵族也资产阶级化,成为新贵族。然而,西班牙仍然是一个封建国家,封建专制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其次,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尼德兰人民希望摆脱西班牙的民族压迫。第三,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尼德兰人民中的很大一部分信奉加尔文教,而西班牙则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并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教派矛盾成为尼德兰革命的导火线,尼德兰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派斗争。第四,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从事手工业和农业的雇工受到教会和资产阶级的剥削。但是,这一对矛盾对革命进程的影响并不很突出。

在上述矛盾的综合作用下,尼德兰革命开始了。三、资产阶级革命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先依据教材的叙述,通过大事年表的形式勾画出革命的过程来(依据教学进度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阅读教材和组织史实)。

一、革命的进程

生:(以口述或在黑板上书写的方式给出大事年表,如果采用口述的方式,教师应在黑板上记录。经整理后如下。)

1566年圣像破坏运动,揭开革命序幕

1567年尼德兰开始武装反抗

1572年北方各省起义,荷兰等省大部地区解放

1576年布鲁塞尔起义,西班牙在南方统治被推翻

1579年南北分裂。北方各省建立同盟公约

1581年北方正式脱离西班牙,成立联省共和国

1609年西班牙实际上承认荷兰独立

师:其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释。第一,圣像破坏运动反映基督教不同教派教义和仪式不同。加尔文教派反对偶像崇拜和装饰华丽的教堂。但实际上,这是尼德兰人民和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和封建压迫的一种表现方式。第二,尼德兰的分裂有其复杂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尼德兰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理概念,居民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北方居民主要操德语,南方居民主要使用法语;南北方的宗教信仰也不同,北方多信加尔文教,南方多信天主教;而最主要的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北方各省与英国、俄国经济联系密切,南方各省则与西班牙联系密切。第三,荷兰人民不畏强暴,热爱独立自由,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二、革命的影响

师:同学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概括尼德兰革命的历史地位。

生:(概括尼德兰革命的几方面影响。)

师:我们可以把教材上的叙述的影响整理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了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打击了代表封建势力的西班牙政权和天主教会,也就是沉重地打击欧洲的封建势力;第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促进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板书归纳整理关于尼德兰革命的基本脉络。)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31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附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31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错因归纳: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时间、中心、批判对象、指导思想、主要领域、影响区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天津高考·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表现在威尼斯画派代表提香身上就是“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 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是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反映出其否定教会所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神韵写意属于中

国画的特征,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8)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 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是人理性的一种体现,使人逐渐从宗教神学束缚中摆脱出来,故选B项;材料不能确定为人类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的标志,排除A项;专制等级更多强调外在的束缚,“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更多强调精神领域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及人性的解放,非本性的善恶排除D项。 4.(2018.4·浙江高考·19)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答案】A 【解析】该学者批评教会“轻视人的本质”,肯定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性的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学者的政治观点,故B项错误;该学者批评教会“轻视人的本质”,反对禁欲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该学者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与主张与上帝对话无关,故D项错误。

辛亥革命电影评论

每每想起辛亥革命总是让人不自觉就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此次我看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版仍有震撼。 电影《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大部分都在评论它的真实性和演员,但是我认为不管演绎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历史人物不可磨灭,历史事件不可改变。所以上映以来,获得了许多诚恳、客观、冷静的肯定与赞誉,或许正贴切了这部影片所追求的气质,无意渲染,不事铺张,却自有一副鲜明面目,结实筋骨。 《辛亥革命》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们救国救亡、英勇不屈的动人形象。“就电影所涉及的时间段而言,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才回到国内。如何完整表现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成为影片创作中的关键。”任仲伦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影片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来体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重要的思想影响。” 电影的时间之轴始于1907年秋瑾牺牲,终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在浩瀚的史料面前,影片的叙事选择了篇章式史诗的手法,真实地为观众展开了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再到“阳夏保卫战”,最终“建立共和制”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在“描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写意化的色彩运用和工笔式的语言推敲,体现出一定的表现张力。革命到底是什么?片中台词更有张驰力短短几句话就完美代表了革命林觉民说“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帮,被轻于异族。” “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 秋瑾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文说,革命就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辛亥革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至于它建立以后怎么样,我不管,反正建立了民国,中华民国有了,这是胜利了。”是不是真正的民国?孙中山自己回答说,民国徒有其表,我打倒了一个皇帝,转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什么,军阀、官僚、政客。我打倒了一个专制者,出了无数的专制者。临终前,孙中山亲口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印证。就是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同时它在根本意义上、终极意义上没有完成,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空间。又过了三十多年,终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民主革命基本完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真实再现历史是影片叙事的基础。《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葆华评价道:“《辛亥革命》是一部表现文艺工作者在重要节点、重要事件前态度立场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立场、文化自觉和文化尊严,是一部诚意之作。” 既着墨大人物,又不忽略小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能着墨于大人物,又没有忽略小人物,宏观和微观把握得很到位。”电影主创人员在

世界近代史教案(一)

世界近代史总体概述 所谓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其时限自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止。其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形态,两个时期,三条线索,四个阶段。 一个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两个时期:是指世界近代史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前期,自由竞争是其主要特征;在后期,垄断是其基本特征。 三条线索:是指构成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内容的三条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三是民族解放运动史。近代社会的主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发展必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形成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这三条线索,也称之为近代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贯穿于近代社会始终,是近代人类社会内在的四对矛盾(资产阶级、人民群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和表现。它们错综交织,相互关联,构成近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 四个阶段:是指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史前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四个阶段。教材以此为依据,编写了四章24节内容(第五章可独立成篇,另当别论)。 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史前时期(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开始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原来先进的阿拉伯、中国等国家或闭关自守或分裂,发展缓慢;欧洲后来居上,经历了空前的变化: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反映这种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意大利及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教材第一节首先阐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可依据以下线索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

别尖锐性。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这次发展的规模、投资的金额、投资的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近代中国新政治力量的出现——资产阶级。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同时投资于几个行业或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上层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上层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兼有的封建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揽有一定的特权,获得中下曾资产阶级不能得到的资本积累条件,形成拥资数百万元的大资本家。经济的发展,必将会引起到政治上的巨大变革。 洋务派: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世界史整合【精】1

世界近代文明史 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时期(14世纪~17世纪早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时代特征:生产力发展:处于简单协作(阶段)并向工厂手工业发展阶段 社会发展: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兴起。 1、经济上:①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 ②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形成,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①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农民和小生产者沦为工人) ②16世纪后期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独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3、思想文化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为了冲破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和天主教会封建特权等观念,掀起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的桎梏,把人性从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它们都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4、国际关系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开始殖民扩展和掠夺;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7世纪40年代~18世纪后期)手工工场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时代特征:生产力发展:处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社会发展: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由于此时的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童年时期),还不具备改造整个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资本主义仅在欧美一些先进的国家确立下来。 1、政治上: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法国大革命反复曲折;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一部分先进国家得以确立。欧洲和亚非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欧洲的一些封建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2、经济上:工场手工业广泛建立,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欧洲一些封建国家也先后进行富国强兵(重商主义政策)、维护统治的改革,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统治,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在反对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专制主义,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冲击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影响全世界。 ②1687年牛顿创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4、国际关系上: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出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激烈,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欧洲封建势力对法国大革命的干涉和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三、蒸汽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综述】 工业革命是推动本时期历史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它开辟了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一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宗教改革

16 世纪欧洲的瑞士、法、英以及东欧和北欧诸国,继德国之后,也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 动表面上是反抗天主教会与罗马教皇的专横特权和腐化贪婪,实际是反抗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政治斗争。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有别,因而宗教改革的主力、进程、特点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瑞士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乌尔利希?6?1慈温利(1484~1531 年)出身于瑞士的富裕农民家庭。先后就学于伯尔尼及维也纳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06 年他任瑞士格拉乌斯州教区天主教会神父。 1516 年起,他开始宣传宗教改革思想。1519 年初,慈温利在苏黎世大教堂传教,反对教皇在瑞士出售赎罪券,进而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依据,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反对天主教会的教阶制、偶像崇拜、教士的斋戒和独身,以及教会的繁文缛节。慈温利主张宗教仪式中讲道比弥撒更重要,他利用讲道不断抨击时弊,反对雇佣兵制。1522 年,他与教皇公开决裂。苏黎世州政府支持慈温利的观点。在苏黎世1523 年1 月、10 月及1524 年1 月的三次宗教问题大辩论中,慈温利的新教主张《六十七条目》得到肯定。苏黎世等一批城市州成为瑞士的新教州。 慈温利重理性、好批判,观点比路德的更为激进。他在《论真假宗教》(1525 年)一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宗教主张。他认为,路德所坚持的圣餐中基督身体的“临在说”(即基督与酒、饼溶合并存)乃是天主教迷信的残余。慈温利主张新教会实行共和制,反对依赖诸侯,要用方言读《祈祷术》,解散修道院。在慈温利宗教改革的推动下,瑞士一些新教城市州宣布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但坚持天主教的各州与奥地利政府联合,反对新教改革,于是内战爆发。1531 年10 月11 日在卡佩尔战役中,慈温利阵亡。瑞士德语区的宗教改革受到重挫。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经加尔文在日内瓦反对旧教的斗争和创建加尔文教,才又重振和发展起来。 约翰?6?1加尔文(1509~1564 年)出生于法国,他在巴黎时受到路德教影响,由于新教徒遭受法国政府迫害,流亡到瑞士。1536 年,加尔文发表了《基督教信仰典范》一文,对新教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加尔文像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俭教会”,但比路德更为激进,更能充

2020-2021年高二历史上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I)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I)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的相互关系;西欧国家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史实;尼德兰革命的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宗教改革前因后果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 教学方法:教授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资产阶级除了要在经济上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外,也必须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同时,要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清除自己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就是宗教改革。 讲述新课: 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①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

的政治运动。 ②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拥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并且控制着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此,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 ③15世纪以来,教会日益腐败,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教 会的土地和财产,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因此,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 2、德意志宗教改革:16世纪初,马丁路德为代表。 ①背景:15-16世纪,德意志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但是封建割 据的政治局面依然存在,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成为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摆脱教会的压榨和束缚,是德意志发展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特点:马丁路的主张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客观上有 反封建的作用。 ③后果:16世纪50年代,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 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加尔文教和瑞士的宗教改革。 ①16世纪30年代,加尔文提出新的神学观点,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提出建立民主教会的主 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历史上,许多人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它的历史功绩虽然卓越,但却是在“欢呼声中失败”了。 上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终于在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不可泯没。按照某些人的论点,辛亥革命不过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主张的“激进主义”思想的结果,因而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场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是清政府十分腐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一句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沦为“洋人的朝廷”。由于它的卖国和腐朽黑暗的统治,不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与立宪派的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日益走向孤立的境地。据统计,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学案26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程标准】 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以后,各国的_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③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十分严重,激起人们不满。(2)序幕: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张贴《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 (3)主张:____________,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4)性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拉开了序幕;新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原因:受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的影响。 (2)内容:出版《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提出_________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3)影响: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他们以_______________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误区提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待宗教态度的不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叛;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把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二、启蒙运动 1.背景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的斗争也深入展开。 2.主要内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试题汇编 (2016新课标1,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016浙江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015课标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2013课标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2013·江苏单科·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012北京文综,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2012海南单科,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2014课标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摘要]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这两篇文章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代表性著作。 [关键词] 毛泽东;孙中山;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a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9-0014-007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6卷。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1](p667)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性质所作的科学判断。但是,在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时,一部分党外民主人士对共产党人讲“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觉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为此,毛泽东在宪法草案通过后发表了这个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发表在1956年11月12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7卷。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毛泽东对孙中山始终怀有崇高的敬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多次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 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 毛泽东一生酷爱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诸多评说。《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和《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篇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一、人类历史上几次性质不同的大革命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总趋势。为了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毛泽东提到了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不同性质的大的革命。 1.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的革命,是奴隶主推翻原始共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3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错因归纳: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时间、中心、批判对象、指导思想、主要领域、影响区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天津高考·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表现在威尼斯画派代表提香身上就是“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

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是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反映出其否定教会所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神韵写意属于中国画的特征,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8)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 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是人理性的一种体现,使人逐渐从宗教神学束缚中摆脱出来,故选B项;材料不能确定为人类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的标志,排除A项;专制等级更多强调外在的束缚,“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更多强调精神领域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及人性的解放,非本性的善恶排除D项。

世界近代史 上卷 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欧洲文艺复兴的实质[D] A.复兴古代文化运动 B.以文化复兴促进科学生产的运动 C.颂扬宗教的文化运动 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他的发现打开了新旧大陆之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闭塞,可直到他逝世之前他一直坚信这只是亚洲的一个海岛,并将他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是指:[A] A.哥伦布B.达伽马C.麦哲伦D.迪亚斯 3.世纪末被法国国王宣布为国教的是[C] A.路德派新教 B.加尔文派新教 C.天主教 D.安立甘教 4.对尼德兰革命的形式准确地表达方式是[B] A.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农民战争 B.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民族独立战争 C.新教徒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D.加尔文派新教徒的大起义 5.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是指[A] 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乔托 6.下列不属于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是[D] A.《大卫》《摩西》B.《创始论》C.《末日审判》D.《教义争论》 6.下列不属于拉菲尔艺术作品的是[D] A.《教义争论》 B.《西斯廷圣母》 C.《花园中的圣母》 D.《圣母像》 二.填空题 1.16世纪前后对世界近代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历史性事件分别指[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 2.16世纪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 3.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路卡·帕乔利主张商人交易时采用[复式薄记],清晰了财务状况,加强了盈利意识,从而推动了商业的进步,客观上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 4.在地里大发现进程中,1487年葡萄牙人[巴托洛繆·迪亚斯]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该海角后被称为“好望角”。1497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5.1509年,[葡萄牙]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穆斯林舰队,从而确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 6.1565年,[西班牙]征服了佛罗里达建立了北美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 7.新航路的发现引起商业革命的表现有[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8.新航路的开辟在经济领域造成美洲的白银大量流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9.1776年,《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重商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让·博丹和英国人托马斯曼,这一理论后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被自由贸易理论所取代。 10.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国家是[意大利]。 1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名著《君主论》强调“强权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治国理论。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民族解放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也称为民族独立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一切被压迫民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前者往往只求得民族独立,后者往往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胜利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发展阶段: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独立运动)-特殊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胜利(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地区变化:美洲-亚洲-亚非拉 性质变化:反殖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世界近现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类型或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有不同的类型,具体表现在: (1)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尼德兰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都是以民族解放的形式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2)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兴起,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实际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范畴的运动,即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二是反对外来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这当中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如1848年东南欧革命运动等,另一类是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亚洲革命风暴最为典型,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属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而非洲属于旧式的反帝民族独立斗争 (4)一战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汇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其中中国等国最为典型,因为无产阶级在这些国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革命 (5)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是反对法西斯侵略 (6)二战后的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而大多数国家则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7)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开始联合团结起来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南北对话、实行南南合作,则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对世界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认识 (1)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扩张重心的转移而转移。 (2)民族解放运动的水平随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而且充满艰辛的过程。 (4)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与殖民者的殖民政策的改变和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5)、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形式上取得独立之后,还面临着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制约和压制,所以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霸、反殖的民族解放斗争,以防止发达国家用新的方式所进行的殖民活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