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文献学基础知识速记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文献意义的产生——

《国语》:小不从文。韦昭注:文:诗书也。

《学而》:行有余力则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也。

《尔雅·释言》:献,圣也。

《玉篇·犬部》:献:贤也。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

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学是以文献为本体的学问,就其主干来看,可以说是关于文本的学问。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文献的载体有哪些

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有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等等。

2、甲骨文发掘及重要研究著作及意义

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

清末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所在地,发现大量刻字甲骨。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重要研究著作:刘《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

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意义:语言文字价值补充《说文》所无之字,纠正错误,为世人提供距今3000对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

殷商史研究价值王国维1917《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改正《史记殷本纪》的世系错误

3、金文文献汇集、考释的著作及意义

4、近世出土简帛文献(马王堆、银雀山等至少五个)及价值

5、石刻文献要籍及价值(至少五个)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于流布

1、文献的形成方式:

著:又称“作”、“造”、“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

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述:循也。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编:又称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辑佚也属于编纂范围。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成为“抄纂”。(张舜徽《中国文献学》)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献。

2、文献的流传方式

讲唱:文字产生以前,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历史。其中神话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进入阶级社会,又产生了长篇叙事诗

镌刻: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如甲骨、金属、石头。

抄写:

印刷:大量复制文献的方法,比抄写大大进步

摄影:

3、四库全书的抄本及收藏

皇宫文渊阁,台北故宫;承德文津阁,国图;沈阳文溯阁,甘肃;杭州文澜阁,杭州;圆明园文源阁(英法);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太平军)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的收藏

夏代:《禹刑》《夏小历》

商代:典册、图法。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大量的文献、专门的管理人员。

周代: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可见各主要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法则文献是分工掌管的。

春秋:老子征藏史。随着周王室的衰败,到了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教育、学术及典籍渐渐从中央转移到地方或民间来。

秦代:图书有专门藏所典藏,有专门之官典守

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西汉之初高祖注重文献搜集,丞相萧何建天禄阁典藏。在武帝时对图书进行过大规模搜集、整理,至成帝时进一步搜集,并命刘向等进行系统整理。

东汉:官藏图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藏书地有多处,如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

三国: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曹魏曾对文献进行过整理,并编有目录——《中经》(郑默)

西晋:直接承袭曹魏官府藏书。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

东晋: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著作郎李充以荀勖《中经新簿》校之,仅存者有三千一十四卷。,编为《四部书目》,由此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为东晋以后十余部官修书目所沿用

南朝:继承东晋官府藏书。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

南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

梁: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

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

陈:历史记载不明,似较贫乏。

北朝:约五千卷

北魏:达到一万五千卷

隋:得北周书一万五千卷。秘书监牛弘表请搜访异本,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

唐:继承隋长安嘉则殿三万七千余卷。唐初购天下书,开元时藏书量达到高峰。毋煚《古今书录》著录藏书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欧阳修《新唐书》著录79221卷(开元藏书52094卷+唐人著作27127卷)

北宋:宋初,有书万余卷。其后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三馆之书,稍复增益。太宗即位后重建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赐名崇文院。《崇文总目》著录藏书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北宋前后藏书共计73877卷

南宋:藏书重新搜集。《中兴馆阁书目》,记载当时藏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宁宗时《续中兴馆阁书目》,又得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合计59429卷,相当丰富。

元:藏书由秘书监管理。秘书监有秘书库。据至正二年(元惠宗1342年)统计秘书库藏书,共计2390部24008册,书画2008轴。

明:洪武元年建都南京,徐达等北伐元大都,“收秘书监图书”。永乐(明成祖年号)初年,书藏文渊阁。永乐六年,《永乐大典》成,亦贮阁中。正统间(明英宗年号1436-1449)杨士奇编《文淵閣书目》,著录图书7297部,43200册。其他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等亦有藏书。

清:帝王重视藏书程度高于前代,乾隆时期藏书达到鼎盛。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带动清廷官府藏书的建设。从全国徵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其余6791种未收,仅作提要,收入《总目》,称为“存目”。将内廷所藏善本集中列架昭仁殿,撰《天禄琳琅书目》,著录珍本书籍422部。此外武英殿、国子监亦有藏书。皇史宬收藏档案文献,内阁大库收明代遗留藏书及明清档案等。清末学部成立京师图书馆,后改称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清政府还命令各省成立图书馆。

2、历代著名的藏书家

春秋战国:孔子拜访老子,收120小国书籍

秦:在博士和儒生阶层中多有私人藏书,吕不韦、孔鲋、伏生等

西汉:汉惠帝废除禁止私人藏书的法令后,私人藏书之风渐盛。当时图书以手抄传写为主,藏书家多是贵族、官吏和学者如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刘向、刘歆父子

东汉:蔡邕、杜林、郑玄

魏晋南北朝:晋·张华、范蔚(乐借书与人);南齐·沈麟士、崔慰祖;梁·任昉作有书目,是我国藏书史上最早提及的私人藏书目录

隋:陆爽、许善心等。许善心藏书编有目录《七林》。从隋代开始,藏书家收藏范围扩大到书法绘画。

唐:李泌多藏书,李元嘉、苏弁、韦述、柳公绰、吴竞、田弘正等至万卷或二万卷。

北宋: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记载宋代藏书家118家。宋绶(谥宣献)藏二万卷,皆校三五遍,多为善本。扫尘斋;李淑,藏书三万卷,编有《邯郸图书志》;田伟,作博古堂,5-7万卷,无重复。李公泽,聚书九千余卷,藏庐山五老峰白石庵僧舍供人阅读

南宋:叶梦得,字绍蕴,吴县人。其《避暑录话》称有书三万馀卷;晁公武,山东巨野人,藏书24500卷,有《郡斋读书志》;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喜藏书、钞书。四当斋,《遂初

堂书目》首次著录了图书的版本;陈振孙,书多,传录诸家旧书51180余卷,作《直斋书录解题》(《永乐大典中集出》,与《郡斋读书志》合为私家目录学双壁)

元:赵孟頫有宋板两《汉书》。读书之法;袁桷,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甲于浙东;倪瓒、胡三省、元好问

明:叶盛,昆山人,藏书数万卷,甲于海内,手自雠录,有《菉竹堂书目》;李开先,章丘人,筑万卷楼,词山曲海;范钦,字尧卿,鄞县人,家有天一阁,世代藏书,甲于两折。藏书多明天启前旧本,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保存明代史料尤多。今犹在;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藏书三万卷,以一田庄易宋板《汉书》《后汉书》;朱大韶,以美妾易宋刊袁宏《后汉纪》;姚咨,其手抄本颇有传世者,版心下有“茶梦斋钞”四字,久为藏书家所重;赵琦美,字玄度,有脉望馆。民国7年,郑振铎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凡242种,以九千金购之,现藏国图。中有关汉卿、白朴等人杂剧;胡应麟,倾家产购书,得42384卷;焦竑,号澹园,藏书两楼,五楹俱满,辑《国朝征献录》为明人传记资料渊薮;胡震亨,藏书万卷,编《唐音统签》;祁承爜,藏书澹生堂,著《澹生堂藏书约》、《澹生堂书目》,藏书九千余种,十万余卷,注重收藏戏曲,澹生堂抄本颇有流传;钮石溪,世学楼,抄本《说郛》现藏国图;毛晋,常熟人,有汲古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清:

3、明代常熟三大藏书楼收藏及流传情况:

脉望馆

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藏书楼。在城区南赵弄10号。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据琦美编订的《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36种、126卷,抄校了大量秘本。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氏父子通过精校刊刻、编目作跋、提供阅抄等途径交流私藏。赵用贤所刻书以校雠精善著称,《五经》等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用贤的《赵定宇书目》是明代遗留至今为数甚少的几部私家藏书目录之一,不少失传古籍据以窥见一斑。《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先例,大量的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

绛云楼

钱谦益藏书楼名。钱谦益交游极广,好收藏图书,常不惜重金购求古书,曾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藏书,何焯记其藏书3900余部,多宋、元本和孤本,时大江南北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钱氏为虞山藏书流派的代表,钱曾称之为“读书者之藏书”。所藏书必取宋元版,不收近人所刻及抄本。其藏书为读书,于书无所不读,还利用藏书,撰《明史》250卷、《讳史》、《列朝诗集》、《明诗选》、《明五七言律诗选》、《笺注杜工部集》等。所藏多经校读,所撰藏书题跋甚多,今人潘承弼辑为《绛云楼题跋》。自编有《绛云楼书目》,非所藏全目。其藏书处先后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常熟西门外锦峰之麓所构拂水山庄,崇祯十三年移居城北椐树弄口之半野堂,崇祯十六年所构绛云楼,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于白茆顾氏别业所筑红豆山庄。崇祯十四年,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缡,绛云楼成为钱、柳生活和读书、校书场所。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失火,所积图书毁灭殆尽,遗书尽数赠给族曾孙钱曾。

汲古阁

毛晋藏书楼名。在昆承湖七星桥,今常熟沙家浜镇毛家宅基(原址已无存)。汲古阁楼建制,据陈瑚《为毛潜在隐君乞言小传》载:“其制上下三楹,始子讫亥,分十二架,中藏

四库书及释道两藏。”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咸曾绘《虞山毛氏汲古阁图》,作诗并题辞称:汲古阁在隐湖之滨,“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梓不在列焉”。据郑德懋《汲古阁主人小传》称,毛晋藏书有84000册,藏书来源为购买、自抄和赠送。毛晋藏书乐于开放,吴伟业赞他“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陆世仪《赠毛子晋》诗也称:“名传海外鸡林识。”“鸡林”指朝鲜。藏书多有题跋,有《隐湖题跋》等传世,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等数十个钤记。

4、天一阁、澹生堂、胡应麟、周永年、卢文弨、朱彝尊、吴骞、黄丕烈、傅增湘、郑振铎

5、明清代著名抄本:茶梦斋抄本(姚咨)、澹生堂抄本(祁承爜)、也是园抄本、绣谷亭抄

本、小山堂抄本、知不足斋正本、味经书屋抄本、嘉业堂抄本。

6、

7、清末四大藏书楼及图书流传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为阳湖县学训导瞿绍基及子孙五世藏书处。因主人收藏有铁琴与铜剑,故命名为“铁琴铜剑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原有四进,其中第一、二两进毁于抗日战争中。收储多为乡邦文献以及未收入《铁琴铜剑楼书目》之宋元明本及旧钞批校诸书,长篇巨著不多。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等。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约4000余种、22万余卷。珍本书主要得之于黄丕烈等藏书家,很多是孤本秘籍。故与其现存的藏书书目有《楹书隅录》及《续编》、《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海源阁藏书浩瀚。至清末,海源阁藏书已达三千二百三十六种计二十万八千三百卷有余,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后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大部散失,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皕宋楼藏书为三部分: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十万卷楼(藏书以明刊本为主)、守先阁(.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惟宋元版书多,总藏量也富,至光绪八年(1882年),不计普通坊刻之本,总数已达十五万多卷,远超天一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陆心源长子陆树藩将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藏书售于日人,举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守先阁剩余之书捐赠给刚办的海岛图书馆。皕宋楼藏书东渡后,建江南图书馆(南京)收藏

浙江钱塘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丁丙藏书楼,与其兄丁申在其祖父丁国典、其父丁英藏书的基础上访求图书,或购或抄,在将近30年间,聚书1.5万多种、20余万卷。除有宋本40种左右、元本约百种之外,明刻精本、《四库全书》底本、名人稿本和校本、日本和朝鲜所刻汉文古籍等较多,是其藏书的主要特色,而且其中很多都曾为明清藏书家所递藏。光绪三十四年(1908)丁氏后人将全部藏书低价售予江南图书馆,后藏南京图书馆,该馆辟专库贮藏,完好无损。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

8、图书散佚的原因

战争或自然灾害;传统社会重人文轻技术,科技图书多佚;与时代风尚有关;雕版印书之前,书籍流传靠手抄,因此人们对抄录的书籍是有选择的;重修之书盛行,原书便废;由于著书的人犯了罪,或政治地位的衰败,其著述被遗弃以至散亡;不能流通而失传

9、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散佚第234页

10、历代文献散佚(牛弘五厄、胡应麟十厄)

春秋战国:学术走向民间,统治者害怕记载了诸侯离君叛道之举的典籍威胁其统治地位,就对典籍进行焚毁

秦:秦始皇焚书——前213年,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诗书百家语皆烧。所不去

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博士官所职掌之书,后来又被项羽烧完。

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隋书》)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皇室典籍散亡——“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后汉书》)王允收拾幸存典籍七十馀乘,后亦焚毁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荀勖所录四部书29945卷全部散失。

南北朝:侯景之乱,7万典籍被毁;梁元帝焚书,十四万卷。(《太平御览》)

三武灭佛焚经(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

唐:隋初嘉则殿图书37000余卷,唐收之。东京图书,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长安,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十不存二。(《隋书》)

安史之乱,毁书51852卷;黄巢起义,四部书56476卷荡然无存

宋:靖康之难,金军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藏书被洗劫一空;绍定之祸,蒙古军洗劫,古籍大量流失、销毁

明:李自成起义,“闯贼”入京,烧书,“内阁之书尽矣。”(钱谦益)

清:乾隆禁毁,编《四库全书》,寓禁于徵。1774-1788年,禁毁书籍24次,毁书13862部。清代禁书3236种,与《四库》相当。嘉庆宫火——天禄琳琅400余种宋元抄校善本荡然无存。太平天国起义——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全被毁。杭州文澜阁《四库》流入书肆,幸为丁申、丁丙兄弟抢救。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破坏翰林院,①《永乐大典》多被焚烧。或代替砖块铺路,垫炮。②《四库》底本及四库存目书原本(含孤本)皆毁。

近代:日军侵华——1932年1月29日,日军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2月1日,焚烧东方图书馆(藏书量当时居全国首位。第三层为涵芬楼,藏善本),毁书46万馀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民间藏书及字画被没收,或化为纸浆,大陆民间古籍洗劫殆尽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1、版本的概念

“版”,《说文·片部》云:“判也,从片,反声。”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明确指出:“判木为片,名之为版。”“本”,《说文解字》:“木下曰本。”原意是树根。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版”与“本”二字合用为一词,始于宋代。在宋人眼里,“版本”含义单纯,指雕版刷印的书本,与“写本”这一概念相对。

“版本”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装帧乃至于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本子,也就是说,除了刻本之外,还包括写本、活字本、石印本等。

2、版本的类型:

一、写本

1.稿本:作者亲手所写,往往多勾改涂乙。清·翁方纲《复初文稿》法式善《梧门诗话》

2.清稿本:有作者亲手誊写的,但大多数是请人誊清,往往经过作者校过,有少量添改,添改手迹为作者亲笔。此类清稿本往往有作者的印鉴。清·刘喜海《古泉苑》

3.抄稿本:从稿本直接过录,仅次于稿本,一般根据抄者跋语来定。

4.影钞本:即照底本印摹的本子。依照宋元旧版书籍原貌摹写字体笔画,行格款式与原来几乎完全相同。虞山钱氏述古堂影宋精写本《说文系传通释》毛氏汲古阁影抄宋刻《群经音辨》

5.抄本:即一般的手写本。,其中往往有特别罕传的书籍。

二、刊刻本

按时代划分:唐本——唐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初创时期;唐雕印本以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常用杂书次之;坊刻最多,其次家刻。五代本——在大量刻印宗教、杂书的同时,开始刻印经书、类书、诗文集等;官刻和家刻发展很快,国子监刻书、封建士大夫私家刻书。宋本——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昌隆时代。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立;官刻偏重经史,也刻律书、医书等,私刻本遍及四部而偏重子集;宋本在版式、字体、装帧、避讳等方面都有特点。辽、金、元本——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农书较多,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明本——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坊刻;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帕本、坊本名声不佳。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籍的现象比较严重。清本——宫廷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清代后期的官书局刻本、家刻本较精,盖过了坊刻本;丛书较多;前期比较发达,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刻书最多;北京和江浙地区刻书最多。

按地域划分: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浙本中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本等。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蜀本又有成都本、眉山本等。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建本之中又有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元北方刻书中心。

按刻书单位划分:官刻本——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图书;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聚珍本:即木活字本;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书局如江苏书局、淮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刻印的书。私刻本——家刻本:私人所刻,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坊刻本:书商所刻,由书坊主人主持其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赢利。

按形式划分: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巾箱本、两节版本、三节版本。以字体区分——大字本、中字本、小字本。以颜色区分——朱墨本、朱印本、蓝印本。

按刻印情况划分: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大花脸本指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书;活字本——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等;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珂罗版印本——多属于影印本;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

按流通情况划分:通行本、残本、善本、珍本、孤本

3、善本的概念:

文物标准:一是要求时代早,越早越好;二是稀罕与否,稀罕的尤其是孤本价值就大。

学术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

4、四部要籍的精校精注本

5、版本鉴定的方法:

(一)明确撰写年代。判断什么书,什么时代的人撰述的。(二)读序跋。一般年代最晚的序跋与该书刊刻时间较近,因此可以作为鉴别版本的参考。但要注意序跋是否完整,是否覆刻,是否伪造序跋。(三)验牌记。牌记又叫书牌或牌子,从宋刻本就有,元、明、清各代都有使用,是刻书的专门识语。主要由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介绍版刻情况的文字构成,无固定位置,大多在一书目录、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处。一般是围在粗黑的版框之内,也有的直接放在空白处。牌记一般都明确反映版刻的年代、版刻者、版刻地以及官府坊肆等版本情况,大致相当于今之版权页,是最为确切的鉴定依据。牌记对于防止盗版或识别伪本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四)查讳字。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实质

就是不能直呼或直书神灵、君主、尊长的名字。其中主要是国讳,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另外,作者祖、父辈名字一般也不直接书写,称私讳。实行这种制度,使得流传下来的古籍版本带有许多时代特征,因避讳而形成的文字,造成了阅读的困难,又为我们鉴定版本留下了一定的依据,为确定版刻的下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五)考刻工。刻工即刻字工匠。古代刻字工匠以刻板计酬,故往往要求刻工于书板上附刻其姓名(或姓名之一部分)。刻工有时为自我宣传也会刻其姓名。根据刻工及序跋、碑记等,较易断定刻本年代。(六)核校阅人时代。在宋版书中,往往在序末或卷末有校勘人名单,大都是一些州学教授。这能帮助我们判定刻书时间与地点。到了明清时期,刻书者往往在每卷第一页书名之次行题撰人,三行四行题校者或评阅者姓名,这个校者或评阅者往往是参与刻书之人,或者出资之人,因此与刻书时间有密切关系,这些校者或评阅者经常还撰写序文,题跋与序文两相结合,更容易考出版刻年代。(七)看字体。宋版:有肥瘦两种字体,肥学颜真卿颜体,瘦效欧阳询与柳公权体。建本以前者为主,浙本以后者为主,蜀本兼而有之。元版:主要是赵孟頫体,字多秀逸,于柔媚中透有刚劲之气。明版:明初仍是赵孟頫体。正德、嘉靖以后改为方体字,即把字刻得横直相等,成正方形,较为呆滞,但却带有雕版字体规范化的因素。万历以后,字体又改为横轻直重,或者说是横细枝粗的方体字,后世称为“仿宋体”。清版:一般多用方体字,少数用仿宋体,或手写体。(八)看版式。宋刻:多白口、单鱼尾,鱼尾上多刻本页的字数,鱼尾下顺次刻书名、卷次、页数,最下刻刻工姓名。大多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南宋后期,白口多改为细黑口,四周也多用双边。凡用双鱼尾者,页数均刻于下鱼尾之下。有些书,已有书耳。金刻与宋刻基本相同。元刻:基本为黑口。早期为细黑口,中后期为大黑口。明刻:早期基本与元刻同,为大黑口。正德、嘉靖以后,多变为白口。清刻没有一定的规律。(九)看纸张。宋朝:浙本、蜀本多用麻纸,福建产竹,故建本多用竹纸。金朝平水本用纸基本也是麻纸。元代印书除用麻纸外,还兼用白棉纸。明朝早期刻本多用白棉纸或黄绵纸。万历以后,用纸较差。清刻本多用毛太纸与粉连纸(又称连史纸,较普通常见)。较考究的书用开化纸。最下的用竹纸。清末,印书多用宣纸或连史纸。而较差的书仍用毛边纸。(十)看装潢。唐代多卷子装和经折装。五代至宋盛行蝴蝶装和包背装。元本有蝴蝶装,大多应是包背装。明代早期包背装,后期则变为线装。清及民国刻本一般都是线装。佛经以经折装为常见。从唐朝到清朝,各时代的书籍装帧形式是很清楚的,鉴定时需要注意的是,留心一书的装订形式是否经过改装。蝴蝶装或包背装,由于年代久远,浆糊或受潮失效,往往都改成了线装,这只要略加注意,是较容易看出来的。(十一)审藏印

古代藏书家喜在收藏之图书上钤以自己的藏书印之类,表明此书为其鉴定收藏。一般说,该版本刻印的下限应早于鉴藏者的年代。且藏书印各有特色,钤印习惯也有不同,因此审藏印可助鉴别版本。但也有牟利书商伪造印鉴的情况。(十二)类比法。甲书年代已定,乙书字体版式风格全同,可定为同时所刻。(十三)查著录。注意前人对该书及其版本的著录情况,含文献名称、卷数、作者、成书时间、版本流传等均对版本鉴别有极大帮助。除目录著作外,许多学者在书信、日记、札记、文集等各类著作中往往也论及版本问题,同样值得参考。只是不能完全迷信盲从。(十四)求旁证。从被鉴别版本本身找证据,如行款版式、字体墨色、序跋牌记、装潢纸张、避讳刻工、收藏印记等都属于内证。当内证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必须使用旁证,但旁证的获得往往可遇不可求,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十四)对书影。书影,指显示书刊的版式和部分内容的印刷物,从前仿照原书刻印或石印,现在大多影印,有的用作插页,有的汇集成册。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应尽量全部找到并进行对比,如不能对比原书也应对比书影。这样往往会有重要的发现。如以往认为是不同版本的,其实是同版的不同印本。

6、避讳、牌记、题跋本

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实质就是不能直呼或直书神灵、君主、尊长的名字。

其中主要是国讳,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另外,作者祖、父辈名字一般也不直接书写,称私讳。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避讳方法有三种:改字。空字,在古籍中,刻书人为避讳,往往用墨围框代替讳字。缺笔。避讳用缺笔始于唐代,碑刻中尤多,后代历代皆有,而以宋代最盛。缺笔的运用一般情况下是缺末笔。

牌记又叫书牌或牌子,从宋刻本就有,元、明、清各代都有使用,是刻书的专门识语。主要由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介绍版刻情况的文字构成,无固定位置,大多在一书目录、序文或正文卷末的空白处。一般是围在粗黑的版框之内,也有的直接放在空白处。

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加写题跋,就成为题跋本。名家题跋本一向受藏书家重视。如钱谦益、王士禛、朱彝尊、黄丕烈、叶德辉、傅增湘、郑振铎等,均极受重视。

7、明清著名的题跋本(参考上文)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1、文献错误的类型及校语的写法

类型:

訛,存在字形错误和语音错误。抄刻中无意而误;字形相近而误;字音相近而误;因上下文而误;;臆改而致;不识古字而误改;不懂古音而误改;不知古义而误改;不懂语法而误

例如:明朱谋玮《水经笺注》“水流松果之上”,上字是山字之误

其一,衍,即误加了原本没有的文字;衍文,简称“衍”,也叫“羡文”,是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加的字。

其二,脱,即将原本的一些文字脱漏;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古籍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脱漏的字。

其三,讹,将原本的文字抄错或刻错;讹文,也叫“错文”,是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产生的错字。

其四,倒,即改变了原本字句的位置,或错乱,或颠倒;倒文,即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将原稿的文字字句位置错乱、颠倒等现象。

其五,错乱,一段字乱了次序

2、校勘的方法:

3、校勘的条件:

4、底本、参校本、

5、如何确定版本源流

文献学速记小知识

第一部研究校雠的著作是《通志》。

近代孙德谦《刘向校雠学发微》陈垣《校勘学释例》开始,校勘学开始普及。

1、王国维1917《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改正《史记殷本纪》的世系错误

2、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3、刘鹗《铁云藏龟》,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公布于世,是中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版本:1903年抱残守缺斋墨印本,1959台湾艺文印书馆

4、1904年,孙诒让做《契文举例》两卷,用字形比较和偏旁分析法做考释,解读甲骨文常用字,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版本:1993齐鲁书社楼学礼点校本

5、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郭沫若(鼎)、董作宾(彦)

6、甲骨文工具书:高明《古文字类编》、余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宋镇豪、常耀华《百年甲骨学论著目录》

7、宋吕大临《考古图》十卷,收录当时官私藏器234器,并有一定考证。

意义:体例严谨;分类和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铜器图形、铭文、收藏等资料;深为金石考古界所重。

8、宋徽宗命王编《宣和博古图》三十卷,收宋宫中宣和殿所藏商代至唐代铜器839件。

意义:集中了宋代藏青铜器的精华;绘图细致;规模较大;保存了大量北宋末年存世的铜器器形等资料;所定器名等多要用下来;考证虽不无疏漏,但多有可取;被认为青铜器研究重要著述。

9、曹侯乙墓竹簡、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敦煌汉简、云梦秦简

10宋欧阳修《集古录》十卷,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宋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清叶昌炽《语石》十卷,笔记体的石刻通论性著作

11、《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入门参考书)

12、清代三大史考著作:《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廿二史札记》清赵翼;《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

13、说文四大家:清段玉裁《说文解字住》清桂馥《说文解字义正》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4、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左马右因)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杰正义

15、唐类书:虞世南《北堂书钞》(现存最早的一部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

16、宋类书:李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王钦若《册府元龟》

17、明类书:解缙《永乐大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

18、清类书: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现存最大的类书)张玉书《佩文韵府》张廷玉《骈字类编》

19、丛书举要:元陶宗仪《说郛》;明胡震亨、沈士龙《秘册汇涵》(后收入明毛晋《津逮秘书》);清曹溶《学海类编》;清鲍延博《知不足斋丛书》;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清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李盛铎《木犀轩丛书》缪荃孙《云自在龛丛书》;张钧衡《适园丛书》;刘承干《嘉业堂丛书》;清吴骞《拜经楼丛书》故宫博物馆《天禄琳琅丛书》;张元济《四部丛刊》;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顾延龙《续修四库全书》;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清徐乾学《通志堂经解》;明毛晋《六十种曲》;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

19、明清著名的题跋本: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黄丕烈《尧圃藏书题识》;陆心源《百宋楼藏书志》;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

20、选集举要:萧统《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陈徐陵《玉台新咏》;李昉《文苑英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21、全集举要: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康熙《全唐诗》;清董浩《全唐文》;

22、《百川学海》印刻最早的丛书

23、私家目录学双壁:摇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自斋书录解题》

24、李盛铎藏书去向:1904出售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

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依靠经验、材料和理论的不断积累,没有科学上的继承和借鉴,就没有提高。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有赖于在前人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科研选题过程中,要首先了解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对自己挑选的课题进行查新,以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借鉴别人已有的成果,比如一些统计、实验数据,可以直接利用,没有必要自己再做一次,节省研究经费与时间;对别人研究没有取得成功的地方,要分析原因,可以避免研究走入歧途。要完成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文献的检索与利用。科技文献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记录,积累了许多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科学假设,反映了科学技术研究的进展和水平,是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科技文献数量急剧增长,可以说是“知识爆炸”,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面前,盲目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很困难,对信息污染难以分辨;专业文献出版分散,如果只注意查找本专业的核心期刊,已看不到专业文献的全貌,仅能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为大量的专业文献分散出版在其它刊物里。文献老化加快,出版种类繁多,我们如果想了解某一数据、某一事件或事实,更如大海捞针,无从下手。要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文献查找方法,因此就必须学习科技文献检索知识。 掌握了科技文献检索的方法,首先可以节省查找文献的时间,据调查统计,一个科技工作者在其科学研究生涯中花在查找文献上的时间占整个科研时间的40~50%,如果掌握正确的文献检索方法,将缩短查找文献时间,从而延长科研寿命。其次有利于专题文献查全,由于专题文献出版分散特点,使得只从核心期刊上获取专题文献很难查全,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在检索工具或数据库中去检索,就能克服这一不足。再者可以克服自然语言和学科专业语言障碍,由于当今文献语种很多,而一般科技工作者除母语之外仅掌握1~2门外语,这就为了解世界先进技术带来困难。而文摘型检索工具选登的文摘覆盖的语种较多,即使是一个不掌握外语的人也可能通过文摘的阅读,就能了解各语种文献的主要论点、研究方法、结论等,能够广泛了解有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下面主要是通过介绍科技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典型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引导科技人员掌握检索科技文献的方法。 一、关于信息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信息 1、信息的定义 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信息产业、信息技术……我们的生活和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呢?作为日常用语,信息就是信息,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有信息,如手机铃声、上网浏览的网页、电视节目等等。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就是为了感知信息,他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根据发生源的不同,信息一般可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和人类信息四大类。湖光山色、刮风下雨是自然信息;细胞染色体的遗传基因是生物信息;电讯系统中的电流脉冲、计算机中使用的“0”与“1”的二进制代码是机器信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语言、文字、图形符号是人类信息。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古医籍版本的类型。古医籍版本鉴别法。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文献信息基础(2012版)试卷一)——64分

专利文献信息基础(2012版)试卷一 64分 (共16道题,共100分,限时:180分钟,还剩86分钟14秒) 多选题 1. 要检索“通用电气公司”在中国申请的有关“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的技术主题,该技术主题对应的IPC类号为A61B5/055,应该()。 (5分) A. 在“分类号”中输入:A61B5/055,同时在“申请(专利权)人”中输入:通用电气 B. 在“优先权”中输入:医用and 核磁and共振成像,同时在“申请(专利权)人”中输入:通用电气 C. 在“主分类号”中输入:A61B5/055,同时在“申请(专利权)人”中输入:通用电气 D. 在“摘要”或“名称”中输入:医用and 核磁and共振成像,同时在“申请(专利权)人”中输入:通用电气 2. 要检索有关稀土荧光材料的国外专利信息,可通过以下哪些途径进行? (5分) A. 查找“稀土荧光材料”对应的英文主题词,用英文词在“espacenet”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B. 用“稀土荧光材料”的中文主题词查出一些中国专利文献,然后照出所对应的IPC分类号;用分类号在“espacenet”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C. 查找国外有关公司的名称,用公司的名称在“espacenet”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D. 查找“稀土荧光材料”对应的英文主题词,通过查阅科技文献。 3. 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稀土荧光材料,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该公司准备开发新型稀土荧光材料。在开发之前,公司欲进行专利信息的全面检索,以便为开发提供一些参考。此时该公司了解到国外某

公司甲有类似产品。请问该公司可通过以下哪些途径进行专利信息检索()。 (5分) A. 主题词——稀土荧光材料; B. 稀土荧光材料所对应的IPC分类号; C. 国外某公司甲的公司名称; D. 通过查阅科技文献。 4. 一种纤维素酶制备魔芋甘露寡糖的生产方法,该方法为:酶解、过滤、脱色、浓缩、干燥,其特征在于:按魔芋精粉1g∶80-120u酶活单位投入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混合物,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混合物中酶活比例为2.5-3.5∶1;酶解终止后依次采用离心过滤、膜过滤,得到甘露寡糖混合液和滤渣;离心过滤除掉粗渣,超滤膜过滤得到甘露寡糖混合液,去掉大分子;所用的过滤膜的孔径为2-10微米。该技术主题对应的IPC类号为C12P19/00,其类名为:含有糖残基的化合物的制备。请问检索与该技术主题“纤维素酶制备魔芋甘露寡糖”有关的专利信息,应该通过以下哪些检索策略进行最全面检索? (5分) A. 纤维素酶and 魔芋and 甘露寡糖; B. C12P19/00 and (甘露寡糖or魔芋or纤维素酶); C. 纤维素酶and 魔芋甘露寡糖; D. C12P19/00 and纤维素酶and 魔芋甘露寡糖。 5. GE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CN95190062.5,它是()途径申请中国专利的。 (5分)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现存考古实物来看,商周时期的文献载体主要为()。 A简牍和兽骨 B甲骨和金石 C金石和简牍 D缣帛和甲骨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方书是()。 A《合阴阳》 B《天下至道谈》 C《五十二病方》 D《阴阳十一脉灸经》 3.最早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着作是()。 A《晋中经簿》 B《晋元帝四部书目》 C《隋书·经籍志》 D《汉书·艺文志》4.古籍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称为() A栏框 B栏线 C行格 D行款 5.原着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古籍版本,称为()。 A精刻本 B足本 C精校本 D原刻本 6.下列不属于校勘方式的有() A存真式 B求真式 C校异式 D他校式 7.对发音方法简单描写的注音方式称为()。 A譬况 B读若 C直音 D反切 - 1 - 装订线 8.校正医书局是()代的官方医籍整理机构。 A汉 B唐 C宋 D明 9.在四部分类法中,医学类书籍应当归属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10.具有范围最广,用力最劳特点的校勘方法是()。A对校法 B本校法 C他校法 D理校法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 10分)1.文献是记录有的一切。 2.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和等部分组成。3.行款是指古籍书页中正文的和字数。 4.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和缺笔。5.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古代卷子,主要有和两大类。得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题,每题5分,共20分)1.因形求义 2.目录 3.版本学 4.校勘学 得分 阅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注释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7分)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中药文献学——江苏中药学自考历年试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全部) 1检索工具:用于报道,存储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它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类,提炼加工,按一定规则编排的二次文献。 2引言: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部分 3.中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发文量高,情报含量高,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或专业)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由于中医药核心期刊集中了中医药学科或专业(专题)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论文。 4.期刊:包括杂志,学报,通报,快报,会讯,记录,文献,索引杂志等其内容涵盖了一二三次文献 5.中药特种文献:除了图书和期刊以外的科技文献,它包含会议文献,学位文献,科技报告(技术研究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等这些文献形成了特种类型的中药信息资源,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文献检索:利用检索工具从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中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7.检索语言:是根据文献检索的需要而创制的一种人工语言 8.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9.文献学:指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10.图书:又称书籍,是指以印刷或手抄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 11.期刊:又称杂志,指的是具有固定的编辑部和固定统一的刊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每期有一定的序号,刊登众多作者,新著的出版物。 12.工具检索法:就是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来查找文献的方法 顺查法: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 倒查法: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由近而远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 引文检索法:利用著者原文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 综合法:就是将工具检索和引文检索综合使用的一种检索方法 13.药典:是记载药物标准的典籍 14.索引:是文献篇名、主题词、人名、地名、代号及其他事物的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不附内容摘要。 15.数据库:一种计算机能够阅读并处理的文字型或数学型数据的集合体。 第1页,共10页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7年起连续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理科基地,2001年再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8年批准为国家中医基础教学团队。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内经教研室、实验中医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室等组成。历年来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多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负责两门全国精品课程。学科为博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 .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 、研究方向 1. 证/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 2. 臧象基础研究。 3. 内经及其疾病证候研究。 4. 心身医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3年,可弹性学习2-5年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 34学分,本专业硕土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注:灰色底纹为规定课程,各专业执行即可,不需变动。

文献信息概论习题

文献信息概论习题环境 王倩文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文献的定义是指“记录有( )的一切载体”。 .情报.信息.知识.数据 .以作者本人取得的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论文、报告等,并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文献,称为( )。 .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文摘、题录、目录等属于( )。 .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手稿、私人笔记等属于( )文献,辞典、手册等属于( )文献。 .一次,三次.零次,二次.零次,三次.一次,二次 .按照出版时间的先后,应将各个级别的文献排列成( )。 .三次文献、二次文献、一次文献.一次文献、三次文献、二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 .( )的主要功能是检索、通报、控制一次文献,帮助人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文献信息。 .零次文献.二次文献.一次文献.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是按照( )进行区分的。 .加工深度.原创的层次.印刷的次数.评论的次数 .从文献的( )角度区分,可将文献分为印刷型、缩微型等。 .内容公开次数.载体类型.出版类型.公开程度 .具有固定名称、统一出版形式和一定出版规律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称为( )。.图书.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期刊 .( )类型的专业文献出版周期最短、发行量最大、报道最迅速及时,成为多数论文发表渠道。 .期刊.报纸.会议文献.专利 .在公开出版物中,当前的( )反映的信息内容可能最新。 .学位论文.标准文献.期刊论文.报纸文献 .( )不属于公开出版物。 .档案文献.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会议文献

.根据文后参考文献信息区别期刊和图书,主要依据是判断有无()特征词,若有则为期刊。.出版社.卷期号.题名.出版年 .根据文后参考文献信息区别图书和会议文献,主要依据是判断有无( )特征词,若有则为会议。 .出版社.会议.题名.出版年 .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阅读( )文献是一种有效的情报获取方法。 .相关期刊.边缘期刊.核心期刊.、、三项 .核心期刊的期刊影响因子具有( )特点。 .学科性.学术性.时间性.、、三项 .在文献信息传递的载体类型中,( )是历史最悠久的文献形式。 .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 .一次文献的出版类型有( )等。 .题录.期刊.辞典.文摘 .二次文献又可称为( ),它报道文献的( )。 .目录收藏处所.检索工具主要信息及其来源出处.题录题目.文摘简要说明 .当我们需要对陌生知识作一般了解时,我们可先参考( )文献。 .专利.报告.图书.标准 .从载体的物理形态区分,( )文献是文献发展的方向。 .声像型.缩微型.电子型.印刷型 .( )提供的信息相对比较新颖、及时、可靠、专深。 .互联网.报纸.图书.期刊 .要了解本专业的国内核心期刊,可参考(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查询系统、.《中图法》分类表 .( )提供的知识比较准确、系统、可靠、全面。 .互联网.报纸.图书.期刊 .在针对三次文献的描述中,( )是错误的。 .三次文献包括百科全书、手册、综述和述评.三次文献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三次文献包含图书和期刊形式的出版物.三次文献包含丰富的数据、事实内容 .一般地说,如果需要了解课题的背景,进而检索并获取其相关文献,使用的信息工具比较好的顺序是( )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古典文献学第一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胡厚宣主编 1978-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综合各家之 书关于甲骨文方面的资料汇编。该书采用先分期后分类的科学方法,去伪存真,进行 一系列的校勘工作,将甲骨资料分成五期,每一期又分为阶级和国家、社会生产、科 学文化和其他等四大类二十二小类,堪称集大成之作。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周公庙遗址:2003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岐山县周公庙附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两片刻有卜辞的西周甲片,经辨认共有55字。后来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周公庙考古队,对这一带进行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22座西周最高级墓葬的发现和760多片西周卜甲的出土。为研究西周历史,甲骨文字提供了丰富材料。 3、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入晚学校正经文。 4、正始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刊刻完整的有《尚书》《春秋》,未完整的有《左传》。晋永嘉之乱遭到破坏, 唐时已经残缺不堪,但有完整的拓片。光绪以后不断有残石出土,为研究古文字和校 勘提供宝贵资料 5、殷周金文集成: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由王世民主持。全书历时10年 才完成主体部分的铭文集录。集录铭文8千多件。各册有铭文的说明,记字数、时代、出土地点、现藏地点等又有引用书目。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本。 6、汗青:汉晋时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其制作过程是将竹子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竹子里的水分蒸发掉就像出汗一样,有的称之为“杀”,有的称之为“汗”所以成为 汗青。也叫“杀青简”。这样的竹简既便于书写又可以防止虫蛀。 7、尺牍:汉晋时用木牍作为书写材料。木牍的长短有一定的体制,从汉代起一般的木牍长为一尺,所以也称为“尺牍”后来,书信也叫“尺牍”。 8、汲冢竹书:晋武帝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在挖掘战国墓时,得竹简小篆竹书十万余言,藏于秘府,经校订整理得古典文献16种75篇,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 天子传》。它为我国古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出土文献,为研究战国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 9、总集:汇集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可以是收集通代或者断代的一种体裁或者多种题材的作品的合集。

最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bb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现存考古实物来看,商周时期的文献载体主要为()。 A简牍和兽骨B甲骨和金石C金石和简牍D缣帛和甲骨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方书是()。 A《合阴阳》B《天下至道谈》C《五十二病方》D《阴阳十一脉灸经》 3.最早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著作是()。 A《晋中经簿》B《晋元帝四部书目》C《隋书·经籍志》D《汉书·艺文志》4.古籍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称为() A栏框B栏线C行格D行款 5.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古籍版本,称为()。 A精刻本B足本C精校本D原刻本 6.下列不属于校勘方式的有() A存真式B求真式C校异式D他校式 7.对发音方法简单描写的注音方式称为()。 A譬况B读若C直音D反切 - 1 - 装订线 8.校正医书局是()代的官方医籍整理机构。 A汉B唐C宋D明 9.在四部分类法中,医学类书籍应当归属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10.具有范围最广,用力最劳特点的校勘方法是()。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文献是记录有的一切。 2.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和等部分组成。 3.行款是指古籍书页中正文的和字数。 4.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和缺笔。 5.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古代卷子,主要有和两大类。 得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因形求义 2.目录 3.版本学 4.校勘学 得分 阅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注释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7分) 2.注释的内容都有哪些?(7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