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活着书评3

活着书评3

活着书评3
活着书评3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我看了好几次,每次看完后心情都是很沉重的。这是我大学中看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它让我体会了人活着的艰辛和苦难,同时也鞭策我在痛苦和失意时怎样调整心态。我心乱如麻,那是一种带着酸楚的无穷回味,其间曾数次落泪。的确,用心读一本书,就好像去体验另外一种人生。

我没有经历过旧中国那段痛苦的记忆,但读完这本书,我却感到肩膀上有一种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小说作者余华在开头的自序中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抛开一切凡俗的原因,活着不就是人生最真、最深刻的道理么?国内的一些艺术作品往往带有政治色彩或主旋律色彩,但这部小说却让我看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这二三十年中的一个真实的中国,讲述了中国人是如何在这段时间里活下来的。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故事中的个人生存状态和人生的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福贵在人生的最后年月中,与一头老牛相伴,风雨飘渺的一生沉淀了,老人在此时显得如此安详,平静。看尽事世仓桑,人生的一幕幕仿佛还在眼前演绎着,但着一切再也不会回来了。故事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书中对中国解放、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

活着就是忍受。从书中我体会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情感。有福贵和家珍这样夫妻间的爱情,家珍从来没有嫌弃过福贵贫穷,把她的一切都交给了这个男人,并且尽了一个妻子、母亲能尽的一切责任和义务。当家珍临死前回光返照般紧紧抓住福贵的手时,两人共同见证了什么是一生的真爱。有福贵和他儿子有庆间的父子友情,随着父亲变老儿子长大,这种男人间的情感变化是很微妙的。当最后父亲抱着儿子的尸体痛哭或是每天夜里顶着寒风去儿子的坟前陪儿子说话时,泪水告诉我父子间的那句"我爱你"不是挂在嘴边上的,而是要用男人的方式来表达。还有诸如朋友之间、母子母女之间、人和牲畜之间等真挚的感情,都深切地打动了我。有时人的命运会使这些感情变得十分脆弱。

文章的语言朴实生动,读时笑容会常在挂在我的脸上。“我女儿凤霞到了三、四岁,常跑到村口看她爷爷拉屎,我爹毕竟年纪大了,蹲在粪缸上腿有些哆嗦,凤霞就问他:‘爷爷,你为什么动呀?’我爹说:‘是风吹的。’”乡村里的人乡村里的故事是那样的纯朴和憨厚,牛的智商和福贵老人一样。我很久没有接触这样纯朴的民风故事了。但有时又带给我们痛,一种用哭都无法排遣的压抑,时时想来,都会觉得叹息不已。其间穿插的“我”的叙述起到了舒缓情绪的作用。由于结构和语言的特点,《活着》具有张弛有度的节奏,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