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项练习(含答案) (36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项练习(含答案) (36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项练习(含答案) (36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项练习(含答案) (364)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 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 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凸透镜的焦距=10 。 2. 记录数据: 3. 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大柳九年制学校理化组 2014年9月1日

目录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3 三、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4 四、用温度计测量时的温度 5 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6 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7 七、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8 八、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9 九、探究光折射时的规律 10 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1 十一、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 十二、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13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 进行试验: 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评估交流: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的刻度尺(填“大”“小”)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 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 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 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次。评估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55相等 88相等 77相等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1。 )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凸透镜的焦距 = 10 。 记录数据: 物距u的大小成像情况 u1=30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u2=15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实验结论: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 物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

(人教版)8年级上物理实验报告(全部)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4日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器材刻度尺、课本、长方体、硬币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测量长方体的边长 2.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 3.测量硬币的直径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长方体的长/cm 10.00 10.00 10.00 10.00 长方体的宽/cm 8.02 7.98 8.01 8.00 长方体的高/cm 2.50 2.52 2.51 2.51 物理课本长/cm 26.10 26.12 26.10 26.11 物理课本宽/cm 18.00 18.00 18.00 18.00 硬币的直径/cm 2.50 2.50 2.50 2.50 回答问题 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量程 2、分度值 3、零刻度是否磨损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5日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学会使用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器材停表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认识停表 2.按动停表上的按钮,观察指针的变化,学会使用方法。 3.测量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 4.测量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 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回答问题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2013年9月12日 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进一步练习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及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器材秒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V=S/t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并将器材按装置图放置,把木板和木块组装成斜面,小车放于斜面顶端A点,弹簧片固定在斜面下端C点,测出距离S1记录于表格中;测出时间为t1,同样记录于表格中,利用公式v1=S1/t1计算出v1记于表格。 2、将金属片放于B处固定,重复步骤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将AB之间的S2、t2和计算出的v2记于表格。 3、利用S1-S2=s3,t1-t2=t3,算出BC之间的S3、t3,再用v3=S3/t3算出v3记于表格。 4、比较v1、v2、v3的大小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5、收拾整理器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物理实验报告1(上)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作业本、物理课本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3.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4.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5.用停表测1分钟脉搏的次数。 6.用停表测10分钟脉搏的次数。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①刻度尺应紧贴被测物体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③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④求其平均值过程中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2(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测定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 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 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回答问题 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答:不同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3(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量程0℃~100℃,最小刻度值1℃),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2个烧杯。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热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4.估测冷水温度。 5.用温度计测冷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6.整理器材。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值或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kg。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3. 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4.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5.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把实验条件和观察到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6.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状态或状态。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实验汇总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Array 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 验。 ⑴小芳用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之沿水平方向,根据 的知识,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⑵分析图甲、图乙可以得出结论: ⑶通过观察图甲和图丙,可得出 ⑷综合图1中的可以得出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是、 。 (5)如果将图丙中的小木块切去一半,再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 的关系是否可行理由是 (6)在图2中砝码和托盘的总重是3N,木块可以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 想要使木块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向左施加 N的拉力。 4、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 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等。 (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 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是。 (2)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 实验,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填“一定”或“不一 定”)匀速拉动木板,如果此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N,那么所受摩擦力 的大小为 N。 5、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 验: (1)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比较与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 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该实验说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_____有关,还与 ____ 有关。 6、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1)如图1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型管内液面无论怎么样都不会出高度差,原因是。重新调整后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 型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将橡皮膜放人酒精中,如图2所示,U型管内水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法(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中有高度差,通过(选填“a.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或“b.拆除软管重新安装”或“c.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方法可以进行调节.(用字母表示即可) (3)比较1、2实验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有关; 比较1、3、4实验可以得出结论.(4)比较5、6图可以得出结论。 7、某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14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对比分析a、c两次实验,得出的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 N (2)对比分析a、b、c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3)对比分析d、e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实心物体A的密度是 g/cm3(5)盐水的密度是 g/cm3 8、如图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中是通过比较来比较动能大小. (2)动能是指(填序号) A. 小球在斜面上时的动能 B.小球撞击木块前的动能 C. 小球撞击木块后的动能 D.木块的动能 (3)使同一小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自由滚下,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的关系. (4)比较图甲乙可得结论. (5)甲同学通过比较乙丙两图,得出“质量大的物体动能大”,他的结论正确吗理由是 9、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小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并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F1/N l1/cm F2/N l2/cm 111025 2210120 3215310 实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3)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 篇一: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篇二: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报告单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一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班级姓名实验目的: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2.检查: 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 值或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班级姓名实验目的: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9.8N/kg,表示的物理是力与意义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班级姓名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实验器材: 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题归纳 一、测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s v t 1、 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 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 果。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给你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_.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二、熔化、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试题一: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要求】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实验准备】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注意光具座的刻度条是否倒的,并调过来) 【实验步骤】 1.观察凸透镜的焦距f=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三者在同一水平高度,将火柴放入废液桶。 3. 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大于20cm的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使蜡烛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出像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把实验结果记录表中。 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等于20cm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把实验结果记录表中。 5.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大于10cm而小于20cm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把实验结果记录表中。 6.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小于10cm的位置,观察蜡烛的像,把观察到的蜡烛的像性质填入表中(在这一步中,像距用v>u) 7、整理仪器。 物距与焦距的 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实虚放大/缩小正立/倒立 u>2f u=2f 2f>u>f u<f

试题二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实验要求] 按照试题要求完成实验。 [实验准备] 500毫升烧杯、水、小水桶、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干抹布、物块。 [实验步骤] 1.观察实验台上弹簧测力计,其量程是,分度值是。(注意调试动作,测 力计提提环、要悬垂,观察示数) 2.称量物块的重力、空的小水桶的重量,将数据填入表格。 3.溢水杯中注水,物块悬挂在弹簧秤下,浸没水中,用空小桶收集溢水杯排出的水,并观察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将数据记入表格。 4.测出盛水的小水桶的重力,将数据填入表格。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表述) 5.整理仪器 注意: 蹲下读数,物体不要碰到杯子,出水面后要抖水的动作,做完后溢水杯,小桶,小烧杯的水都要倒在废液缸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总结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汇总 一、牛顿第一定律 1. .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和力相平衡,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小车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3)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 (4)由图示可知,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这个力改变了小车的。 (5)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这种探究方法叫法。 二、二力平衡 1.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下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 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 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目的是( 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图b的探究方案中 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 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 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5)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个力的大小还有较小的差距.你认为形成差距的原因是(答出一条即可). 三、探究摩擦力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运动,根据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你的理由是:。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 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滑轮 滑轮 细 细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物理实验报告册 八年级 目录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2)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 三、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4) 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5)

五、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6) 六、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7) 七、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8) 八、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9) 九、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1) 十、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 (12) 十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4) 十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5) 十三、探究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关系 (16) 十四、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关 (18) 十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9) 十六、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0) 十七、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1)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年级班实验人:组次: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直接测长度,学习测量特殊长度、学习测量时间 实验器材:刻度尺、三角板、铅笔、机械停表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长度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 3、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 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 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4、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1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练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实验探究专题练习 1.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 本实验的原理: ; 2>.本实验除图2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 ,用停表测出t=2S ,则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m/s 。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则小球从A 点运动到D 点用时_____s ,平均速度为__ _m/s ,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 ___。 3.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和.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 ,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m/s ,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图3 图2

4.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的情形. (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为止,通过的距离是cm. (3)小车从位置A出发开始计时,到位置B时,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小车从A到B 所用时间是s. (4)小车的平均速度是m/s. 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选填>、<、=) 6.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 (3)所测路程为m. (4)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九年级物理全册分组实验报告单(人教版) 答案

九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 实验用品: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试管2支、试管夹、温度计2只、秒表、冷水、食用油实验步骤: (1)、组装好铁架台,将盛有等质量的水和 食用油的两试管底部紧贴在石棉网上,用同 一盏酒精灯加热,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通过温度计观察两试管中液体温度的变化; (2)、记下两种液体温度先后达到50摄氏 度时所用的时间; (3)、将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的不同转换成吸收热量的不同; 实验结论: 物质种类质量初温末温升高的温度加热时间吸收热量水60 20 45 25 6 多 食用油60 20 45 25 3 少 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水吸收的热量较多,即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比热容较大)。 小组成员: 教师评分:

九年级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实验目的: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实验用品:学生电源灯座及灯泡单刀开关导线 实验步骤: 1、组成串联电路 (1)按上图的电 路图,连成实 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2)闭合和断开各开关,观察开关是同时控制两个灯泡,还是只控制其中一个灯光泡. 实验结论:串联并联 1在串联电路里只有一条电流路径;用电器同时(选填“同时”或“单独”)工作,它们之间会(选填“会”或“不会”)相互影响;开关控制___所有___用电器;如果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开关的控制作用__不变__. 2、在并联电路里有多条电流路径;用电器单独(选填“同时”或“单独”)工作,它们之间不会(选填“会”或“不会”)相互影响;干路开关控制___所有___用电器,支路开关控制__所在之路上的____用电器。 小组成员: 教师评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