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岐山臊子面做法

岐山臊子面做法

岐山臊子面做法
岐山臊子面做法

岐山臊子面做法

原料:高筋面粉500克、水250克

臊子配料:土豆1个、胡萝卜1根、柿子椒1个、蒜苔6根、豆腐1块、黄花菜20克、木耳20克、五花肉250克、鸡蛋1个

调料:碱1克、辣椒粉5克、花椒粉5克、五香粉5克、酱油20克、黄酒15克、醋60克、盐5克、葱姜5克

做法

1、准备材料

2、五花肉切小西片,比指甲盖大一点就可以了,胡萝卜、土豆、柿子椒、木耳、黄花菜分别切小丁备用

3、豆腐切1公分的片在油锅里两面煎黄,捞出切成丁,鸡蛋打散,烙成蛋皮,在将蛋皮切成小块,蒜苔斜切小丁,葱姜切细末备用

4、热锅放植物油,油量要大一些,是普通炒菜的五六倍左右,中火煸炒五花肉臊子十秒钟放葱姜末继续炒十秒钟,然后放辣椒粉中小火煸炒

5、煸炒约半分钟出红油,接着下五香粉和花椒面炒十秒出香气,开大火,下酱油和黄酒爆香,接着下醋烧开

6、醋味烧出来后倒热水,热水要多一些,因为这是汤多面少的品种,烧开后除了蒜苔粒和蛋皮丁以外的所以原料和盐,开盖小火烧五分钟把蛋皮丁放进去接着小火烧。

7、烧十至十五分钟后把蒜苔粒放进去烧开就可以关火了,臊子卤就做好了

8、做面条:把碱和少许盐放碗中,用凉水调匀后和面至光滑,然后用湿布盖上饧三个小时左右最好,这样出来的面比较有韧性,手工擀成面条或机器压面条,放入开水中煮熟,捞出沥干水分,加上臊子卤拌均即可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 导读:本文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开始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在社会化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参差不穷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饮食文化。作为地道的关中一份子,谈到关中饮食文化就不得不说到面食。臊子面是陇东、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历史悠久,尤以岐山臊子面最为著名。本文追溯岐山臊子面的渊源,研究其现状及发展瓶颈,以探求岐山臊子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岐山臊子面、地域文化、发展瓶颈、前景 岐山臊子面顾名思义发源于岐山,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这种面筋韧爽口,料精味美,老幼皆宜,名噪三秦,誉满西北。 第一节孕育岐山臊子面的地域文化 一、地理特点 岐山又名凤凰山,相传有一只凤凰栖息于此,起飞时鸣叫一声形成这座凤凰山,岐山县县政府所在地凤鸣镇正是由此而命名。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总面积达856.45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南接秦岭,北枕千山,中部为平原。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韦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文化特点 岐山地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岐山是炎帝生息、周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的美誉。岐山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的诞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礼乐制度、道德行为规范,是中华文明、现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头。 三、旅游资源 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浑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旅游景观有周原遗址、周公庙、五丈塬诸葛亮庙、周原博物馆、冲凌霄汉的宋太平塔、崛山森林公园等。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周原遗址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向的凤凰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为纪念西周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著

西府臊子面

西府臊子面 作者:胡宝林《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20日16版)【知味斋】 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 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 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一件大事:淋醋。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 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 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 正月初二的早晨,积雪的乡村小路,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 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父亲端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 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者的秀丽。如关中地区著名的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证,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陕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也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在建都于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是陕西合阳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唐朝时,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宴席达数十种,如“曲江游宴”等。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

几种油泼面的做法

陕西小吃西北油泼面

?面条(生适量胡萝卜1根土豆1个菠菜5棵绿豆芽50克 ?色拉油适量食盐适量酱油1汤匙味精适量大葱1段 ?陈醋2汤匙辣椒粉适量 西北油泼面的做法 胡萝卜和土豆分别去皮切小丁,葱切段,豆芽和菠菜择洗干净 锅中放入水烧沸后加入少许盐和食用油,将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锅中焯煮2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锅中重新放入水,水开后放入面条,煮沸后淋入冷水3次至熟 取面碗,将适量焯好的菜放入后调入1汤匙酱油2汤匙陈醋少许盐和味精后将面放入 在面条上放葱和约15g辣椒粉 锅中热油,冒烟后将油泼在辣椒粉和葱上,搅拌均匀即可

1、绿豆芽用黄豆芽代替也可以,同样需要焯水。 2、焯菜时调入盐和少许食用油可以保持蔬菜的色泽。 3、辣椒粉和多少根据对辣的承受力适当增减,葱也同样。 4、因调料在下面,食用时一定要彻底搅拌均匀才美味。 油泼面做法并不难,自己做来吃,对了滋味,却对不了心情。这样的面,总是要在那古老城市的破烂拥挤的小店里才能品出真滋味和大味道。一口面一口蒜,这样的吃法透着西北人的豪爽,吃到大汗淋漓来碗面汤

西安臊子面 ?面条(生200克猪肉100克植物油适量豆腐干50克 ?虾仁(红20克木耳(干)适量胡萝卜半根食盐适量 ?葱少许姜适量料酒适量生抽少许

老抽少许陈醋适量辣椒粉适量花椒粉适量 臊子面的做法 把肉碎用少量生抽、花椒粉和酒略腌一下。并把黑木耳泡开切成小块。葱白 和葱叶分开,切成葱花。姜切成蓉。其余所有材料均切成0.5cm见方的小块。 热锅凉油(油要比炒菜多些),小火爆香姜蓉和葱白。然后加入肉碎和虾干, 中火翻炒至肥肉出油。九成熟时加入陈醋、老抽、花椒粉,细红辣椒粉翻炒。再加入豆干、木耳、马蹄、胡萝卜翻炒均匀,加盐调味。最后添入高汤或开水,滚开转小火煮半个小时,即为臊子面汤。 面条下沸水中煮好,盛入碗中。加入刚才煮好的臊子面汤卤,撒上葱花即成。 关中臊子面 陕西人喜欢吃面食,油泼面、烩麻食、羊肉泡馍、臊子面、凉皮等等,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在陕西,臊子面风味很多,随着地域的变化臊子面的做法各不相同,比如岐山臊子面、关中臊子面等,各有各的特色。你可能会问,什么是臊子?臊子就是吃面条的浇头,如同北京人所说的卤。这里要介绍的是关中臊子面(也就是西安臊子面)的做法。关中臊子面的做法是不放辣子也不放醋,辣子和醋是要等吃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放进去的。关中臊子面中用的猪肉一定要选择略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 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现状——争流竞胜异彩纷呈 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 三秦大地烨烨华章,名品饮食千古蕴藏。流传于陕西的各式小吃,不论是宫廷的、民间的,数量庞大,做工精细,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陕西人在挖掘、整理、保留这些传统餐饮的同时,又给它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和小吃组成使人眼界大开的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在这里,人们吃的不仅仅是几碟菜肴,而是在品味文化与传统,感受历史脉络和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中国的菜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西以牛羊肉泡馍为代表的清真餐饮近年来更是独领风骚,西安的老孙家、同盛祥等,则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店,成为各地游客的口福之地。 餐饮业是一个多面发光的镜子,打理顺畅,不仅能带来最直接的消费,而且对拉动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

16种好吃的面条做法大全讲解

16种好吃的面条做法大全! 一、炸酱面 主料:面、颈背肉250g 辅料:豆瓣酱3大匙、油3汤匙、葱姜几片、老抽1汤匙,八角1个、黄瓜,胡萝卜,心里美萝卜、绿豆芽 做法: 1、肉切成小碎丁,葱姜切片; 2、锅里热油,葱姜爆香,放入肉丁炒至变色,加入豆瓣酱; 3、小火翻炒均匀后稍炸一会,加入老抽、水,放入八角,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一直熬至汤汁;粘稠即可; 4、把酱直接浇在煮好的面条上,码上青菜丝们就可以了; 二、担担面 主料:面条300克、猪肉馅200克、芽菜100克 辅料:辣椒面、醋、糖、酱油、芝麻酱、芝麻、花椒粉、葱碎、鸡精、蒜碎、脆花生碎、香菜、盐、油 做法; 1、锅中注入油,爆香葱碎; 2、下入肉馅煸炒均匀后烹入料酒,加入酱油、糖煸炒均匀; 3、下入芽菜继续翻炒均匀即成臊子; 4、把辣椒面和芝麻放入小碗中;

5、锅中注入有烧至6成热; 6、将热油浇在辣椒碗中,搅拌均匀即成油辣子; 7、酱油、糖、醋按10:5:1的比例调拌均匀; 8、把酱油倒入锅中,煮开倒出晾凉; 9、取一碗加入适量的芝麻将、特质酱油、盐、鸡精、花椒粉、葱碎、蒜碎、油辣子成料汁; 10、锅中注入水,烧开下入面条煮熟; 11、料碗中,加入一勺煮面的汤。把调料冲开; 12、将面条捞入汤碗中。浇上肉末臊子,加入花生碎。用香菜点缀一下即可; 三、岐山臊子面 主料:面条、鸡蛋、五花肉 辅料:青蒜、胡萝卜、土豆、豆腐干、黑木耳、色拉油、食盐、醋、葱、姜、八角、干辣椒、辣椒粉、五香粉、十三香 做法: 一、做肉哨子 1、选精五花肉;

2、洗净,连皮切成1cm见方的小片; 3、给锅里放上油,油热后放入葱丝、姜丝煸出香味,放入肉片; 4、改小火,不停的煸炒肉片; 5、炒至肉片发白后,放入几根干的红辣椒和八角,翻炒; 6、再放入干辣椒面和五香粉,翻炒均匀; 7、撒入适量十三香调味料; 8、适量盐继续小火慢慢炒; 9、炒至肥肉吐油、各种香料的香味完全激发出来; 10、火开大,倒入醋; 11、小火慢煮,盖上盖子煮10分钟左右,让其入味; 12、煮至汤汁浓稠,辣椒面和各种调料面的香味和肉片出的油香完全合二为一; 四、西红柿鸡蛋面 主料:面条150g、番茄一个、鸡蛋两个 辅料:葱,姜,蒜,盐,花生油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

岐山臊子面 原料: 面粉、黄花、木耳、鸡蛋、韭菜、豆腐、胡萝卜、豆角、肉臊子、盐、鸡精。 做法: 1、准备新鲜面条。 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都是用手擀面,要擀得非常薄,再用大刀切细,面条煮出来半透明状,又劲道又光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薄,劲,光”。 时代前进了,机器面条代替手工面。不过,记得要用新鲜面条,干面条做出来的味道会大打折扣哦。

2、准备漂菜。 黄花,木耳温水泡发,择去蒂,洗净。黄花切段,木耳撕小。鸡蛋摊饼,切菱形块。韭菜切碎(冬季就用蒜苗,比韭菜香) 3、准备底菜。

豆腐,胡萝卜切薄丁,豆角切薄片(冬季用蒜苗)。 炒好待用。(炒菜大家都会,不多说了) 4、炝汤。 锅里多倒些油,油热后放姜末和五香粉,炒出香味,倒醋(多些),待锅中醋沸腾后加

入开水。 5、调汤。 汤里放入肉臊子,盐,鸡精调味,再放入底菜,漂菜(除过韭菜)。 汤滚后撒入韭菜,调至小火,不要让汤再大滚。当然最好不要离火,岐山面吃的就是“煎”,

汤温度太低就不好吃了。 (我只有一个灶头,汤离火后凉了,拍成了这样) 6、煮面条。 新鲜的细面条煮一滚就可以了,捞出过凉水。

7、浇汤。 面条捞入小碗(面条一定要捞得少哦,多了没味),浇上一勺汤。 几根面条,一大勺汤,这就体现出了岐山臊子面特色之一的“稀”。 你是不是也会提出同样的问题,是不是太油了? 这就是岐山面“汪”的特色,油很汪,封住了汤的热气。 怎么样~看着就香吧,尝一口~,真的是又“酸”又“辣”又“香”呢。 在我们岐山,遇到哪家有个红白喜事,臊子面自然更是少不了的,可不是像我们平时在家吃一样一碗一碗捞面,浇汤,而是端汤的端汤,端面的端面,然后自己将面挑到汤碗里吃,更是另有一翻风味呢。

家常手工拉面的做法

家常手工拉面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手工拉面较比其他面条是劲道十足,而且它较比生活中的煮面,碱性没有那么大,也比较的面。制作拉面的方法非常简单,材料都可以在超市买到,所以爱吃拉面的人,可以自己在家里烹饪拉面吃,放入自己喜欢的菜一起煮。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几种家常手工拉面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用料:中筋面粉200克、水100克、盐1克、鸡精、香葱、酱油、花椒面、熟油海椒 猪油、醋、蒜泥、大白菜 做法: 1、200克中筋面粉加入100克水,加入1克盐,揉好后,揉成一个光滑的圆形面团。面团盖上保鲜膜,醒发半个小时。案板上洒一些面粉,以免粘连,把面团切成两半。把半个面团用擀面杖擀平 2、用刀切成细条,再洒一些面粉,以免粘连,把细条拉长即可,另外半个面团同上面的步骤。大白菜洗净切成比面稍宽的条状。锅内加水半锅,烧沸后加入大白菜和面条,用筷子时不时搅拌,以免面条粘在一起了。 3、面碗一个,加入酱油,醋,熟油海椒,花椒面,蒜泥,鸡精,猪油,碗里加面汤两大勺。几分钟面条就煮好了,把面条和大白菜一起捞到碗里,洒上葱花即可。 二、用料:鸡蛋、中筋面粉

1、3个生鸡蛋加适量的盐打匀后和入半斤面粉拌匀再手工揉面5~10分钟,以面团不沾手为宜,用保鲜膜封好静置20分钟以上(pS:保鲜膜封住是怕面团水分蒸发导致面团表面干硬.)重复揉面一次约5分钟即可再次用保鲜膜封好静置30分 2、擀面,只要面皮擀的均匀就好,厚薄看自己喜欢把擀好的面皮均匀的撒上面粉防止切面的时候粘连起来叠起来。叠好的面皮切成均匀的面条(宽窄随个人喜好) 3、汤底:自己喜好什么就做什么汤底.图中是香菇炖排骨的排骨汤,锅中水滚了就把切好的面条下锅3~5分钟就可以起锅盛入备好的汤碗中

舌尖上的陕西,网友太有才了!陕西美味大揭密

舌尖上的陕西,网友太有才了!陕西美味大揭密 后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就要开播啦,恰巧看到一篇网络上疯传的舌尖上的陕西,转给大家看看,仅供娱乐啊。 准备的来说,其实覆盖的并不全面,但是还是严格遵守了“舌尖体”的风格,感觉还是蛮亲切的,后面自己又补充了一些陕西的美食,也欢迎各位继续补充。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形成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陕西的物种是丰富而朴素的。勤劳质朴的陕西人享受着自然的馈赠,用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陕西美食。

小米 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今天世界各地栽培的小米,都是由中国传出去的。在中国,最为有名的是陕北延安一带的小米。那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因此,那里出产的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蛋白质含量高达13%。用小米熬制的粥黏糯芳香,营养丰富。小米可以单独熬制,亦可添加大枣、红豆、莲子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粥。在中国北方,许多妇女生育后都用小米加红糖调养身体,因此,小米粥亦有着“代参汤”的美誉。 荞麦饸饹 在陕西,除了“小米加步枪”,还有一种极具个性的谷物——荞麦。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唐朝时,荞麦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现今荞麦面条在日本十分流行,因其丰富的营养和特殊的健康成分而颇受推崇。回到中国,陕西人将荞麦用到极致。除了把荞麦制作凉粉、煎饼、碗砣等风味美食外,最出名的当属荞面饸饹。制作饸饹的时候需要一种特殊的器具——饸饹床子。

除此之外,还可以灌上几勺温热的羊肉汤,再加上辣子、蒜茸、麻油、香醋、青菜,至此,羊肉与饸饹便达到了和谐如一的境界。 定边盐

岐山臊子面的项目简介

岐山臊子面的项目简介 责任者:岐山县文化旅游局 岐山臊子面由来已久,闻名遐迩。据传,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周部族在西岐发展壮大,一次周文王率领军队与商纣作战中,部队行至渭河畔,见一蛟龙从水里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兴妖作怪,残害庶民。文王一声令下,部队万箭齐发,射下了大蛟龙。大家高兴地围着蛟龙唱了起来:“蛟龙作恶兮,伤害庶民;渭水泛滥兮,不得安宁;文王积德兮,为民除害;普天同庆兮,其乐无穷。”据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所以为奖赏全军将士,文王下令抬回蛟龙,剁成小肉块火禀成臊子,在大锅里调成汤。各人将面捞在碗里,文王亲自掌勺舀汤烹汤宴将,吃了面又将汤倒回锅里,这样全体将士都能吃到。从此,这种汤隆面稀的臊子面便成了这个传说的载体。后来周部族推翻了殷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把这种饮食文化推向全国。 这种美食文化传统经历几千年,在岐山地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成为民间百姓时庆节令、婚丧嫁娶、接待贵客的上等美食,并以其“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为特点而脍炙人口。 岐山臊子面的制作是很讲究的,首先是制作原材料,必须选用岐山地区出产的上乘小麦面粉,这种面粉筋丝大,在岐山人的手中能擀出薄而筋光的岐山面,能切成龙须状的岐山挂面那更是锦上添花了。“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岐山的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方人民。用岐山的纯真粮食和这一方水,加工酿造成的岐山食用醋,色正味长,可口宜人。用岐山醋调制成的岐山臊子肉及臊子面汤,必然是酸香俱全。其次是加工技艺,除了岐山面的擀制和食醋的制作工艺外,就是岐山臊子肉的加工:把大肉切成小方片,在锅里把食用菜籽油加热到油的表面泡沫全部排除,已开始产生油烟的时候,立即加入切好的大肉,用炆火加热,等油内的大肉脂肪腥味排完后,肥肉略带青色的关键时刻,加入适量的岐山食用醋、生姜、调料等,用稍大的炆火炖肉,直到大肉熟烂时降火,油温降到一定程度时,添加上等辣面即可。 岐山臊子面历经千载,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时盛时衰。如今,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现代人思想观念、文明意识的变化,岐山臊子面传统食俗遭受严重的挑战。首先是现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离开家乡,失去制做岐山臊子面的环境条件,很少有人去继续制做这种传统美食,岐山臊子面面临着严重的后继乏人。另外,过去许多制做臊子面的用具和技艺失传,需要进行抢救和保护,深入挖掘民间臊子面的底蕴,不使这种千年美食传统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传失,造福于子孙后代,才能对得起历史和人民。

正宗传统兰州拉面做法及配方详细讲解

正宗传统兰州拉面做法及配方详细讲解 (一)选料 选料对拉面制作极为重要,根据甘肃的资源条件,业内人士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在选料上有这样一句俗话:甘南的牦牛永登的面,皋兰的蓬工业区甘谷的线(辣椒)。由于蓬灰现在已得到改造,使用的是速溶蓬灰拉面剂,因此,重点对其它三项进行简要概述。 甘南的牦牛肉:甘南藏族自治州海拔高,天然草场无污染,甘南牦牛四肢粗短、耐寒、牦牛肉肉质鲜红、鲜嫩、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味鲜美而纯厚,加以适量草果、桂皮、丁香、三奈、茴香、姜皮、花椒等煮后,汤味纯香而悠长,口味甚佳。兰州牛肉拉面煮肉制汤技术十分关键。 永登的面:兰州市永登县优良麦种“和尚头”磨成的面粉面筋值量高,色白微带黄,面条进口筋斗、稍发脆、面香而口感甚佳。面条在汤内浸泡时,面条紧而汤不浑。由于“和尚头”产量较低、市场需求量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现多选用高筋面粉,如塞北雪和牛肉面专用粉。 甘谷的线:是指甘肃省甘谷县盛产的一种细而长的线辣椒,该辣椒经晒干后,压磨成的辣椒粉色艳红、含油脂、味辣而香,制成的辣油辣味纯厚、色泽红亮。 (二)拉面的制作 1.拉面制作的工艺流程 和面→饧面→加拉面剂折搋面→溜条→下剂→拉面→煮面 2.操作要点

(1)和面(选用高筋面)拉面油就选用一级精练菜籽油。 配比:面粉500 克盐4 克拉面剂2% 水250--300 克和面的水应根据季节确定水温,夏季水温要低,约10 度左右,春秋季18 度左右,冬季25 度左右。只有在特定水温下,面粉中所含蛋白质才不发生变形,生成较多的面筋网络;则淀粉也不发生糊化,充实在面筋网络之间。夏季调制时,因为气温较高,即使使用冷水,面团筋力也会下降。遇到这种情况,可适当加点盐,因为盐能增强面筋的强度和弹性,并使面团组织致密。拉面剂建议选用兰州大学力司化工厂出品的速溶蓬灰拉面剂,该产品与传统蓬灰相比,有拉面不易断条,面质更“筋”,不含有这的氰、砷、铅等物质,具有速容的优点。使用时用温热水化开,并凉晾(每500 克拉面剂加水2500 克,可拉面粉75——90 千克)。 首先将拉面剂放容器里加少量水融化备用,将面粉倒案板上,同时均匀把盐散在面粉上,也可用盆,中间扒一抗,倒入水,500 克面分用水约250 克至300 克(面粉筋度不同,含水量不同,用水量不同)。 第一次用水量约为总量的70%。操作时应由里向外,从下向上抄拌均匀,拌成梭状(雪片状)。拌成梭状后需淋水继续和同(也可一点点加水和成梭状,然后再把梭状面料淋水和在一起),第二次淋水约占总用量的20%,另外10%的水应根据面团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和面时采用捣、揣、登、揉等手法,捣是用手掌或拳撞压面团;揣是两时用掌或拳交叉捣压面团;登是用手握成虎爪形,抓上面团向前推捣;揉是用手来回搓或擦,把面调和成团。和面主要就是需要捣面,双拳(同时沾拉面剂水,但要注意把水完全打到面里)击打面团,非常关键的是当面团打扁后再将面

《西府臊子面》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府臊子面 胡宝林 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 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 000多年。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 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一件大事:淋醋。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 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 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 正月初二的早晨,积雪的乡村小路,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 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 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 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 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村里有小伙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 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这是最美好的记忆。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

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变迁1

《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学校:西安铁一中班级:高2017届M2—10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面食是陕西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甚至有学者认为是面食的诞生地便为陕西。我们可以亦认为是面食养育了黄土地上千千万万辛苦劳作的人们。因此,了解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对于一位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来说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陕西面食的种类及其特点,探究其起源和原因。(2)掌握陕西面食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通过归纳、比较面食种类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3)探究面食对陕西人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归纳陕西各个区域的面食主要特点并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形成的原因。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陕西面食的历史及其发展(2)陕西面食对陕西人的重要性(3)陕西面食的种类及其特点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3)搜集有关陕西面食的资料、图片、咨询各地的人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陕西面食的基本情况。(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究陕西面食产生和兴盛的原因。(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7 《陕西面食的起源与历史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吃面也有吃面的文化。北方人重面之欣感,南方人重面之汤料,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此外,面食文化更表现在其中隐含的民族情结、节日风俗和人生礼仪。《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引起了一股陕西面食的热潮,而早在唐朝时期,以西安为主的面食制作,已享誉海内外,这都是因为面食制作的起源在陕西。而经过这黄土地上几千年的蕴育,面食早已同陕西人的血脉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并已悄然融入到了陕西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一陕西面食的开端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陕西面食便是如此。陕西面食文化积淀深厚与陕西关中主产小麦有关。陕西渭河流域是我国的小麦原产区之一,早在文献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檣的助耕农业时期,这里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中就有小麦,只是初期种植的比例不大。后来逐渐扩大小麦的种植比例,使小麦成为关中地区夏粮的主要作物。陕西关中的小麦,因土壤、气候的关系,品质很好,并且由于陕西的这一片八百里平川上跨越了暖温带和寒温带,使得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能够生长出世界上最多的粮食作物。这些都为面食品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陕西面食的历史及其发展

面条的经典做法 详细步骤

面条的经典做法详细步骤 川香凉面的做法 原料: 鲜面条半斤、芽菜、花生仁、香葱、酱油、香油、醋、白糖、辣椒油。 做法: 1.鲜面条放进开水中,中火煮至面条8成熟。 2.面条捞出后过凉水降温,然后沥干水分,拌上约2小勺的香油,以防面条 粘连。 3.炒锅里加入适量的油,将花生米炸至酥脆。 4.晾凉后用刀或者擀面杖轻轻拍碎但不要成粉末状。 5.炒锅里留下一勺油的量,烧至5成热时,放入芽菜末和少许香葱,用中火 慢慢炒出香味加入一小勺白糖拌匀。 6.在煮好的面条中加入2勺酱油、1勺醋、1勺白糖,适量鸡精、红油拌匀。 7.根据自己口味添加适量的油辣椒...... 材料: 鲜面条半斤、芽菜、花生仁、香葱、酱油、香油、醋、白糖、辣椒油。

做法: 1、鲜面条放进开水中,中火煮至面条8成熟用手掐断时能感觉有弹性内部稍稍有点硬即可。面条捞出后过凉水降温然后沥干水分拌上约2小勺的香油以防面条粘连 2、炒锅里加入适量的油将花生米炸至酥脆晾凉后用刀或者擀面杖轻轻拍碎但不要成粉末状。炒锅里留下一勺油的量烧至5成热时放入芽菜末和少许香葱用中火慢慢炒出香味加入一小勺白糖拌匀。 3、在煮好的面条中加入2勺酱油、1勺醋、1勺白糖,适量鸡精、红油拌匀,再根据自己口味添加适量的油辣椒最后撒上一些芽菜花生仁香葱段芝麻拌匀即可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炒香的芽菜肉末不仅可以作为凉面的提味剂也可以作为配菜。面条不易煮至软烂这样口感不好吃凉面时尽量增加咀嚼有助于消化。正宗的燃面还在调料中加入了猪油拌匀后面身红亮但是碗底不见多余汤汁。

刀削面 刀削面,面很重要,要劲道,面里不带泡,磁石,呵呵,这是在网上搜到的大概我又总结的。面里加一点点盐,凉水慢慢加进来,粗略和一下,大概没有一吹就出来的面粉就行了,醒10分钟,我和的面少,面多的话就多醒一会。然后再和,要和的硬一些,使劲揉,左胳膊揉疼了换右胳膊揉,两个胳膊都揉疼了就歇一会再揉,揉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再醒20分钟,继续揉,最后揉到两个胳膊都酸了就差不多了,再揉的话,就该没有力气削面啦,哈哈。面和好了以后用湿布盖上,待用。 刀削面,浇头也很重要。这次做的是鸡肉汁,鸡肉要入味厚重,嚼一口益处满嘴香味,才成! 原料: 鸡胸肉切丁、红椒、杭椒、蒜瓣、姜片、花椒、八角、茴香、桂皮、肉桂各少许 鸡肉汁做法: 红椒姜片等上述作料炸油,炸出红油,大火放入鸡肉丁,翻炒,把水份炒干,盖上盖子,有油焖一会鸡肉,使外表金黄,再加开水、啤酒、盐、老抽、高汤精等小火炖一个小时即可。

陕西方言

陕西常用方言 嫁女叫打发,呐喊叫滋哇,话多叫皮干,贪吃叫桑眼,害怕叫怯火,修理叫拾掇,讨厌叫日眼,讨好叫骚轻,可爱叫心疼,坏蛋叫哈耸。 表示时间: 1.爷个—昨天 2.前个—前天 3.后个—后天 4.明个—明天 5.年四—去年 6.都八时列-都什么时间了? 表示动作: 1.碟—吃饭、打人 2.扎式—摆架子,显摆 3.片—聊天,说话 4.日塌-打人至伤 5.七-去 6.糟蹋-浪费 7.欣-找,寻找 卖菜的:饿给他交锤子税。 车站协管员:朝上站,小心把你对死咧 狼人虎剧:姑娘小伙包片咧,狼人虎剧开演咧 老西安厕所门口遇见朋友:吃咧么?刚吃...... ..... 网管:么机子咧,你坐着等一哈。 游戏厅老板:一块四个,两块9个,包机3块。闲人:你球势子,你能CHUA 大学生:你好好帝. 球迷:边裁边裁,你妈做台 父母社自己娃:饿捣咧八辈子霉咧,要哈你个万货.. 西羊市买凉粽子的大妈:你买不买,不买赶紧咧远,日你达捏,把饿买主耽搁咧。出租车司机:"伙计,我交车腻你从挡一辆。" 中巴售票员:"伙计,刚哈去地窝人,想割你地包腻。" 餐馆老板:"伙计,发票完了,你明天来取。" 交通协管员:"急着弄松,拦都拦不住。" 出租车司机:"pol.ice,湿你碑。" pol.ice:"少皮干,200块,交咧赶紧滚。" 清洁工:"脏的跟松一样!" 烤肉老板:"还洗松手腻,赶紧穿 夜店美女:不桥咧,不桥咧。一桥一身费(水),热HIN 年长语文老师:你把你先人亏滴在坟头胡别(蹦)捏。去书包一收拾叫你达把你领回去。老医生:小伙子,你这病马达滴很。百汇卖衣服:来,先穿上试,再社小学生放学路上:贼你妈,贼你妈 夜店看场子的:伙计,得是想寻事,想乃打? 公交车售票员:上来滴都朝里走,挤到门口闹怂,里头空成怂咧 321司机:钱一投,从后门上。 K600买票:上车二块,少胡然。案板街:来伙计,手机看一哈 北院门:来..里头坐来,小李,来给买主把还(鞋)一舔。网管:AI 伙计,这机子十他咧,、坐一岸子去。劫岁娃钱的:岁P,有钱么? 大学女生:饿贼,握(那人)就是个散片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茶、酒、饭、菜、小吃、果为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一.关中简介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有关饮食的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奤”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海南大学 专业选修课作业 课程:民俗学 题目: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7中文2班 姓名:郭娟 学号:20070514123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摘要】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茶、酒、饭、菜、小吃、果为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概况、趣闻、面食、特色小吃 一.关中简介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它所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有关饮食的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奤奤(地方音为“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奤”字,据传说,

2016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

2016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开始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在社会化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参差不穷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饮食文化。作为地道的关中一份子,谈到关中饮食文化就不得不说到面食。臊子面是陇东、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历史悠久,尤以岐山臊子面最为著名。本文追溯岐山臊子面的渊源,研究其现状及发展瓶颈,以探求岐山臊子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岐山臊子面、地域文化、发展瓶颈、前景 岐山臊子面顾名思义发源于岐山,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这种面筋韧爽口,料精味美,老幼皆宜,名噪三秦,誉满西北。 第一节孕育岐山臊子面的地域文化 一、地理特点 岐山又名凤凰山,相传有一只凤凰栖息于此,起飞时鸣叫一声形成这座凤凰山,岐山县县政府所在地凤鸣镇正是由此而命名。 岐山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总面积达856.45平方公里,全县辖10镇。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南接秦岭,北枕千山,中部为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韦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文化特点 岐山地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岐山是炎帝生息、周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的美誉。岐山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的诞生之地。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所包含的典章礼乐制度、道德行为规范,是中华文明、现代法制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源头。 三、旅游资源 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浑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旅游景观有周原遗址、周公庙、五丈塬诸葛亮庙、周原博物馆、冲凌霄汉的宋太平塔、崛山森林公园等。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自汉代以来,在周原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为著名,与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周原遗址文物遗存数量繁多,因之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1982年,国务院公布周原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庙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向的凤凰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为纪念西周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著名政治家周公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庙区东北角有一自然泉眼,其泉水数年一涌,数年一涸,水来则时泰岁丰,去则天旱不收,当地人称之为灵泉。 2016年5月,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周公庙景区发现周代高等级墓葬22座、贵族墓葬192座、甲骨700多片,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考古发现”。 位于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上的诸葛武侯祠,是全国四大武侯祠之一,五丈原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为纪念诸葛亮,后人于唐初建庙,每年2月20日(古历)古庙会祭祀。其仅存的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被世人誉为书法、文章“双绝”。景区内还有闻名海内外的古战场遗迹--斜峪关、豁落城等10多处。现已成为陕西西部著名的涉外旅游胜地,宝鸡市“十大旅游景点”,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