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社科类文章阅读复习复习(张继辉)

高三社科类文章阅读复习复习(张继辉)

高三社科类文章阅读复习复习(张继辉)
高三社科类文章阅读复习复习(张继辉)

东北师大附中201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

编写张继辉

【考纲要求】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梳理】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论述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题型设置】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考查特点如下。

1. 命题材料内容以社会科学类为主。

2. 材料语言具有论述性兼具说明性的特点。

3. 材料平均长度在1000字左右。

4.分值为9分,三道选择题。

(1)定点型选择题 3分

(2)散点型选择题 3分

(3)分析型选择题 3分

5.较常见的干扰设置如下:

——缺漏原意:故意缺漏原文信息、要点;

——因果倒置:颠倒原文主要内容或重要语句之间的“因”与“果”关系;

——强加因果或条件:给没有因果或条件关系的主要内容或重要语句之间加上因果或条件关系;

——偷换概念:解释概念、转述文意或筛选信息时,故意弄错对象;

——超前肯定: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定或已成;

——无中生有: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以偏概全或以面代点:以部分代整体、以局部代全局,或者相反;

——指代不明:故意模糊或回避原文中重要概念、关键代词的意义;

——答非所问:选项内容虽然可能符合原文意思,但与题意无关;

——夸大其辞:缺乏根据地夸大原文所及事物的作用或影响范围等。

【典例解析】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1·课标全国卷]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诗经》被尊为“经”)

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

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春秋中叶前《诗经》是配乐的乐歌)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人民群众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外交宴会时“赋诗”表达愿望态度)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孔子时代后《诗经》被尊为“经”)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解题引导】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本题属于“定点型”题目,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第一段划线文字来看,A项属于无中生有和错解词意。“并没有深刻的含意”在文中没有表述;另外“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与原文中的“被尊为‘经’”有很大差别,此处“经”非“经典”之意,应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故应选择A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解析:本题属于“散点型”题目,考点分散在几个段落中,需要到相应的段落寻找依据。考查的是考生理解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C项属于混淆语意。子展借用那句话的意思是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在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才这样做的。所以的表述显然错误。故答案为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属于范围扩大和过于绝对。相对应文句:“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问题实质:“才配上音乐”不是意味“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

例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2010·课标全国卷]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现在提到的“书”指书法艺术。)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书的演变。)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真书字体多样)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书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很大作用)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解题引导】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解析:本题属于“定向型”型题目,问题集中在对某一概念的理解上。考查学生理解文中

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项“它们(指“金”“石”“画”)同样因为影响深远”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只是强调“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解析:本文属于“散点型”题目,考点分布到了四个段落内。重点考察考生理解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B项相对应文句:“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问题实质是:“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是不是“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判定: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B为答案。)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是不是意味着“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判定:少数能超过传世碑版不意味着整体性超越当时水平的。所以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C为答案。)

【适应性强化训练】

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

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

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

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

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

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象空间的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

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

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他们都与现实空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

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

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臵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

...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训练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当成是基本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3.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答:

4.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

答:

训练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训练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

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训练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它不断吸收青阳腔、擞剧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独特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世纪之交的黄梅戏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启迪,踏着二度繁荣的艺术足迹,在风格追求方面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例如:《秋千架》的舞台上荟萃了多种艺术形态,意在尝试黄梅音乐剧的风格,把古装题材表现成为一个现代童话,比较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令许多观众耳目一新。黄梅戏的艺术风格也真正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观。

近年来,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已经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黄梅戏剧目得以用“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观众。而且,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追求上努力突出画面的多义性,尽量强化唱腔的唱歌性和表演的平实性。当这些追求受到充分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渗入舞台时,使得黄梅艺苑更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从艺术角度对黄梅戏的再度繁荣做出归纳和梳理之后,需要立即提出黄梅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回顾黄梅戏几度繁荣的历程,有一条基本经验值得我们牢记,那就是充分发挥可塑性较大的艺术个性,充分展示轻灵飘逸的艺术魅力,坚持不懈地走艺术变革之路,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创新的目标。回首50年代,《天仙配》和《女驸马》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就是在传统唱腔基础上,经过增加曲调种类和重新组合各种曲调,并且引进西洋乐器及其配器手法后形成的,那就是艺术变革的成果。到了80年代末,《红楼梦》等作品的艺术变革主要表现在,用轻灵见长的黄梅戏来接纳曹雪芹的博大精深,深化了剧种的思想内涵,拓展了剧种的承载容量。这些无不显示出黄梅戏的艺术变革精神。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几度繁荣的经验,积极提倡黄梅戏的艺术变革和创新。黄梅戏的可塑性较强,具备了腾挪转换的剧种优势,但要把这种客观优势转化为主观追求,还需要黄梅戏艺术家们更加灵活地不断强化剧种里适应时代变化的艺术因素,保持与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步。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艺术创新,不仅要改造艺术形式,也要在艺术内容上体现时代精神。黄梅戏不能满足于古代题材、改编和移植,要深入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从现代媒体的丰富多彩出发,把黄梅戏舞台向荧屏和银幕延伸,就是扩大观赏面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唱腔是最能显示戏曲本质特征的部位,也是创新的过程中最讲究继承的部位,应当谨慎从事。总起来说,黄梅戏要坚持艺术创新,但创新中要把握好“度”,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1.下面有关黄梅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梅戏是一种民间小戏,它在吸收青阳腔、徽剧和各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黄梅戏十八世纪后期形成于安庆地区,主要用安庆语言来念唱,其唱腔淳朴流畅,其表演质朴细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C.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和文学性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的加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D.黄梅戏在世纪之交时受当代艺术风格启迪,在风格追求上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唱腔和伴奏的发展,使黄梅戏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也推动黄梅戏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

B.优秀的黄梅戏剧目被搬上荧屏和银幕,它以“音乐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片”的身份走向观众,这不再是对舞台景象的简单复制。

C.50年前,《天仙配》和《女驸马》这些黄悔戏传统剧目中脍炙人口的唱段早就已经能够体现艺术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D.黄梅成的可塑性较强,具备腾挪转换的剧种优势,这一特点也为艺术家们对黄梅戏进行艺术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客观优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梅戏形成之初就带有浓郁的地方民俗性和时代特色,很好地体矽了艺术的兼容并包性。

B.黄梅戏的二度繁荣与其舞台荟萃多种艺术形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有一定关联。

C.黄梅戏电影和电视剧在影视美学上的追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黄海戏的舞台表演。

D.黄梅戏的变革和创新需保持与社会审美趋向的同步,但其特殊部位——唱腔不能改变。

训练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

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成化弘治以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习尚的巨大改变,尤以嘉靖至万历年间最为明显,这一社会变化带有全国普遍性,以江浙地区最为突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其基本动力来源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江南地区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以丝织业为核心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增加,大量海外的白银流入内地,货币的增加极大刺激了消费,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高消费成为时尚,文献中记载的奢靡风俗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嘉靖万历时的《余姚县志》以及《余姚江南徐氏宗谱》生动而细致地记载了绍兴府余姚地区的这一风俗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变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观念的影响。

由于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进一步依赖市场,物质欲望迅速增长,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高消费首先冲击了现有的身份等级秩序。服饰不能反映身份,女性方面“求乞之妇、贱艺之妻、奴婢离主而居、媪妪秽行而淫者”与士大夫妻女头饰相同;“星卜商贾、俗子村夫、艺流博徒辈”无不戴巾,而且“无论上下贵贱,悉皆有号”,与士大夫浑然无别。时人的心态令人担忧,“且有无一缗之产,而制服数缗之衣”,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这样的社会图景,迥异古昔。

明代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还表现在士大夫数量的激增。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至明中叶数量庞大,江浙又是科举制最为发达的地区,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而引人注目。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士大夫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裕生活,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另一方面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又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地方志是从批判的角度记载奢靡风俗的,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

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宗族组织迅速普及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士大夫组织宗族进行制度建设,移风易俗,以维护社会秩序有密切关系。士大夫响应国家推行乡约的号召,使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所以风俗的重大变化与宗族组织的普及同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都是社会变迁的产物。而理解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离不开对于士大夫动向与特性的把握。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中国社会在风俗习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江浙地区的变化最为明显。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迅猛发展,贸易往来愈加频繁,物质资料极大丰富,这些因素促使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

C.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追求高消费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民众强烈的物质欲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D.《余姚县志》《余姚江南徐氏宗谱》记载了明代绍兴府余姚地区在嘉靖、万历年间的风俗变化,也表现了这一变化对当地百姓生活观念的影响。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明代士大夫的数量急剧增加,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使明代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B.士大夫阶层在明代中后期起到了特殊的社会作用: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他们的学识和身份又促使他们极力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

C.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自觉加强宗族建设,通过宗族乡约化、组织化,达到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D.士大夫阶层既引领当时的社会新风尚又通过宗族建设维护社会秩序,都与当时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明代中后期,服饰不再像前代社会那样作为身份、等级的代表,“求乞之妇”与士大夫家

庭的女子可以戴同样的装饰品,俗子村夫也在装扮上与士大夫没有多大区别。

B.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通过对当时奢靡风俗的批判来号召民众改变不良的社会风俗,反映了地方官员的意愿。

C.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士大夫阶层在明代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士大夫的动向、特性是研究明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由之路。

1.D【解析】原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表述为“社会变化”对人们观念的影响。

2.A【解析】B项,根据文章所述,是“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又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C项,士大夫加强宗族建设并非“自觉”行为,“乡约”是国家号召推行的;D项,“士大夫阶层既引领当时的社会新风尚”不当,文中所述“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不是指他们在社会风尚方面的引领作用,他们只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

3.B【解析】A项,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所述,俗子村夫与士大夫仅在“戴巾”的行为方面相同;C项,“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的“必由之路”对原文最后一句的“离不开……”有夸大其辞之嫌。

训练九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铜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所谓“吴带当风”,其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现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出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型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素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而是直接抓住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从而表达物象的真形和画家的手法与个性。

B.西洋画的素描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成为油画的基础工作,而且其历史的价值和艺术的趣味超过了完成的油画。

C.中、西线画无论是在关照物象还是在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方面都有着历史上的传统差别,西画的线条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线画则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

D.一切造型艺术的复兴,应该以素描为起点,因为素描的价值在于直接取相,艺人的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出具体的形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抽象线纹,不仅能以其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而且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探入物体的诗魂。

B.唐代吴道子的画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他的笔法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不作形体实象的描摹,其画法有“吴带当风”之说。

C.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描绘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能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纹来表现物象实体,这已经是最高峰。

D.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因为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北齐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的人物,有如希腊出浴女像,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这是中国线画受到外域影响的表现。

B.唐代王维以后,水墨画兴起,它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这在西洋属于素描的一种,但是重墨轻笔的没骨画法,也是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的影响。

C.中国的线描、水墨两大画系都是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到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但二者的渊源不同。

D.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线描和水墨是其两大流派。中国画本是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宋元绘画已见高峰;宋元以后逐渐僵化定型,走向衰落。

1.B【解析】原文中说“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而选项B中则说“其历史的价值和艺术的趣味超过了完成的油画”,以必然代替了偶然,所以不符合原文。

2.C【解析】原文中说“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而选项C中则表述为“以线纹来表现物象实体,这已经是最高峰”。“已见高峰”并不能表明这就已经是“最高峰”了,所以不符合原文。3.D【解析】D项对应的信息散见于原文第三段、第五段和第七段。选项D中将“中国线画(宋、元花鸟画)”替换为“宋、元绘画”,偷换概念,与原文不符。

记叙类文章阅读

记叙类文章阅读 一、文章标题:[1、标题含义;2、标题作用;3、标题的拟写]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 1、标题的含义: (1)理解标题与主题(作者情感的)的关系 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 ②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 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深思。 《水磨镇的微笑》(2011.四川资阳) 选文以“水磨镇的微笑”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反应了水磨镇人民灾后的幸福生活,展示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2)双关义: ①《被风吹走的夏天》(2011.广东肇庆) 表层:随着时间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结束。 深层: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 ②《赌》(2006.湛江) 表层: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就为主。 深层: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3)比喻义: ①《掌心化雪》(2011.湖南娄底) 本义:掌心化雪是指雪在掌心,会慢慢化成水。 比喻义:这里比喻老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关爱,能让学生觉得温暖,感受鼓舞。 ②《每一棵草都会开花》(2011.湖南邵阳) 本义:是指大自然中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比喻义:这里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4)象征义: ①《迷雾灯塔之光》(2009.沈阳) 本义: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 象征义:象征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②《风雨中的菊花》 本义:小乞丐在风雨中献上的那束菊花; 象征义:象征小乞丐坚韧执着的品格及纯洁美好的情感。 2、标题的作用: (1)文章的线索。 (2)揭示文章的中心。 (3)概括文章所叙之事(主要内容)。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5)吸引读者关注(悬念)。 (6)运用修辞,形象表达某种意思。 例1:《天窗》(2010.江苏南京) 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 一【结构篇】 (1)标题含义及作用 答题思路: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包括-----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手法) 1. 标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写作手法。一看是不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反复、用典等;二看是不是运用了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 3.贯穿全文线索 4.揭示情感主旨 5.体现主要内容 6. 表明写作对象 7、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果是对标题的理解,且分值较大,含义及作用可以都写上 (2)材料关系 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是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和内容和事实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 判定文章材料(内容)关系及所起作用 考试变形 1.在遇到有人在雪地被冻僵时,作者多次写到两人不同的反应,请试析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2.文章第x段内容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述,你是否建议删掉,为什么?(5分) 3.文章中在到“淡竹”的同时,也写到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这样的安排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铺垫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 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对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必要的情况介绍。 2.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相关情况,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曲折动人,自然平稳。 发生-----突出人物形象 渲染环境背景 发展----递进。转折(曲折,跌宕起伏) 3.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设置暗示或伏笔 这种铺垫形式主要是用次要情节去暗示主要情节的发生,为主要情节埋下一个伏笔 照应 就是对前面讲到的文字或情节,文章其他部分有与其相呼应的内容,前后关照,呼应配合。通俗的讲,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周详,缜密。 1.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做到点题,突出中心,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照应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利器才能善事 实干方可成功 宁阳二中2013届高三数学备课组许启亮杨新明马训刚 秦鸿旗王新兵路燕2014年2月泰安

利器才能善事 实干方可成功 ———谈高三数学复习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许启亮,来自宁阳二中。首先感谢市县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市县教研室对我们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肯定。在市县两级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下,在备课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高考,我们备课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我们备课组谈谈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未雨绸缪,及早谋划,认真做好三轮复习的合理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本届高三复习备考中,我们做到了及早准备,精心谋划。 时间方面:在精打细算了教学时间和有效总课时数之后,我们对高三数学三轮复习时间进行了合理规划。具体安排如下: 内容及材料方面:我们都知道,每届高三的学科考试说明都要等到来年的3月份才能拿到,而我们山东省近几年数学高考内容的范围和要求相对比较稳定。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2013年暑假期间,我们备课组在充分研究06至10五年考试说明,并重做山东省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合,有机的串联,构建成新的知识模块,历时近两个月,自己动手编写了一轮复习教学案。一方面赢取了教学时间的主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案贴近我校学生学情,极大地提高了复习效率,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为最终数学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收集高考信息,准确把握复习备考方向一年来,我们备课组老师们认真积极的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级教研活动。虚心聆听各位主讲老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从中获益匪浅!让我们整个备课组在备考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另外,我们备课组老师还对06至10五年的山东省数学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进行了

最新四年级叙事类文章阅读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㈠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什么是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什么是倒叙? 倒叙在写作中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强调: 一、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可以把事情经过按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段。另外,记事的文章如果是通过几件事来揭示一个中心,还可以按不同内容的事情来分段。 2、归纳中心思想。可以借助事情篇首或篇尾点题来归纳,也可以通过主要事件或重点段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来概括。

六年级语文阅读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第七章: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一、基础知识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情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类文章主要记叙一件事情的具体经过,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样。 首先,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弄 清楚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层次。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要弄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层次包括: 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 层次;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最后,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读懂文章的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的一般格式:文章通过 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二、热点题型 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 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考查的题型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解题;文章的结构分析;续文;分析表达等。 三、答题技巧 1、概括能力:考查对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求在读完文章后学会提炼信息,语言要简练。 2、写作方法:主要考查叙事类文章脉络的把握,叙述的顺序以及分段概括段意等。要求认真通读全文后,抓住文章的“六要素”,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析表达:主要从认知、体会、感悟等几方面进行考查。要求在认真读文的过程中,紧扣重点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

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四、典例剖析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 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②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 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③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 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④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 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 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⑤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 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 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一个故事,写出这个故事的相关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所叙的事能否省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2)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非常感谢郑州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感谢市教研室领导冯瑞先老师等对47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也感谢47中校领导一直对我们数学组的关心和支持;还有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各位同仁,正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团结一心,让我们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两纲研究,紧扣课本复习,注意新课程与大纲之间的关系 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仔细琢磨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与要求,明确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让学生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要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中档及其以下题目上,要在“会、熟、快、准”上下功夫。 通过研析每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源于课本的考题总在100分左右.那么怎样研究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呢? 1、钻研教材,追根溯源.一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话不断在重复。事实上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延伸与交错、再生与裂变,在教材中早有它的脉络和雏形。这些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习题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要经过老师的发现、打磨、提炼,它们就会变成学生所需要的项链。 2、就地取材,锐意开发。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是考查教师的研题水平。研题一类是对他人试题的鉴赏,另一类是改题编题。不懂得鉴赏,教数学就丢失了味道;不学会创新,教数学就失去了活力。 紧扣课本复习问题上,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四点:

(1)复习每一个专题时,必须联系课本的相应部分。不仅要让学生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方法,还要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 (2)在训练中,如遇到障碍,要学生有查阅课本的习惯。通过课本,查明学生在知识和方法的缺陷; (3)关于答题表述,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标准,通过课本来规范。 (4)注意通过对课本题目改变设问方式,增加或减少变动因素,推广题目的训练功能。 复习中同时要注意对新课程中与大纲教材有结合点,有变化点的知识,以更好在把握复习的要点。认真研究全国已经实施新课程高考的试卷特点,揣摩新课程卷的设计意图,深刻领会“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新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搞好高中数学教学和复习备考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内容的新的考查方式,有其独特的复习功能。它既可作为复习课的例题、练习题、测试题,更可用作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加以开发。因此我们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应研究新课程高考和渗透新课程理念。 二、尽量帮助学生纵横梳理知识和方法,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利于提取的认知结构 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高效应用知识的保证,对数学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建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的前提。狠抓基础,以课本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 高考数学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这种能力是以整体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前提的。这就要求考生把数学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掌握,而不机械地分为几块。这个特点不但在解答题中突出,而且也在选择题中有所体现。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识点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知识点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情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文章主要记叙一件事情的具体经过,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样。 一、了解记叙的“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弄清楚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清文章记事的顺序。文章的记事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按照事情发生的经过、时间的先后叙述。 (二)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三)插叙:当叙述某一件事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 三、要理清文章的层次。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要弄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层次包括:(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层次;(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三)按时间发展顺叙。(四)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五)以“情”的变化划分。 四、最后,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读懂文章的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的一般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五、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考查的题型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解题;文章的结构分析;续文;分析表达等。 练习题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12345

高三文科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2014年高考,我校取得了一定成绩,成绩的取得归结于市、县两级教研室的准确领导与悉心指导,归结于我校领导与班主任的良好管理,归结于学生的个人努力,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仅仅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现在,我代表我校数学文科备课组介绍下我们平时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复习准备 我们复习准备比较早,在高二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就制定出高三复习计划,并从多本不同的复习资料书中选定一本上报给学校订购。同时,因为我与我搭档王国华老师以前都是教理科数学,对文科数学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一轮复习开始前,我们都研究了近几年高考文科全国各地真题,也向我校文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还查看近三年的文科数学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文科数学高考试题难易水准,知识点的考查等做到心中大致有数。 二、具体复习过程 1.复习进度 我们的复习分三轮,其中第一轮从2013年4月份开始直到2014年3月上旬结束,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后到2014年4月底结束,第三轮为考前最后一个月。 2.第一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以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资料为蓝本,分单元章节复习。每节知识我们在备课时都查阅几本不同的复习资料,并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点实行适当取舍与补充。每一节知识我们一般是先花1到2课时对知识点实行详细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好每节知识复习资料的跟踪练习。对学生复习资料的跟踪练习不主张学生提前做好,而是按规定时间做好并交给我们实行全批全改。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一定即时认真批改并在课堂上讲解。每一节知识我们至少花3课时,对一些学生存有问题较多或高考重点、难点、热点的章节我们复习花的课时更多。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力求各知识点到位、落实、过关,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盲目追求复习进度。

叙事性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练习 NO.1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叙事性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解题指导 【导语】 要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所谓要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要点概括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要点概括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解题步骤】 1.要分清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和答题语言。 2.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3.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4.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5.最后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 解题技巧】

1.事件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涉及事件的叙述性文字进行概括。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如果是人,可采用“谁+ 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 2.主旨概括类。 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记叙文的主旨是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解题时可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信息,也可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这类试题文体不同,概括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一样。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对人物的肖像、细节、心理、语言和行动等作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中心。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可根据所描写的景和物的特征以及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概括中心。 3.思路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写文章的思维活动过程,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应从不同的体裁入手。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概括思路。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4.形象概括类 这类试题要求对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提炼,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详细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 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 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 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 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 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do

高三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非常感谢郑州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感谢市教研室领导冯瑞先老师等对47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肯定;同时,我也感谢47中校领导一直对我们数学组的关心和支持;还有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各位同仁,正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团结一心,让我们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两纲研究,紧扣课本复习,注意新课程与大纲之间的关系 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仔细琢磨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与要求,明确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让学生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要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中档及其以下题目上,要在“会、熟、快、准”上下功夫。 通过研析每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源于课本的考题总在100分左右.那么怎样研究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呢? 1、钻研教材,追根溯源.一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话不断在重复。事实上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延伸与交错、再生与裂变,在教材中早有它的脉络和雏形。这些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习题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要经过老师的发现、打磨、提炼,它们就会变成学生所需要的项链。 2、就地取材,锐意开发。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查学生的解题

能力,也就是考查教师的研题水平。研题一类是对他人试题的鉴赏,另一类是改题编题。不懂得鉴赏,教数学就丢失了味道;不学会创新,教数学就失去了活力。 紧扣课本复习问题上,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四点: (1)复习每一个专题时,必须联系课本的相应部分。不仅要让学生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方法,还要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 (2)在训练中,如遇到障碍,要学生有查阅课本的习惯。通过课本,查明学生在知识和方法的缺陷; (3)关于答题表述,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标准,通过课本来规范。 (4)注意通过对课本题目改变设问方式,增加或减少变动因素,推广题目的训练功能。 复习中同时要注意对新课程中与大纲教材有结合点,有变化点的知识,以更好在把握复习的要点。认真研究全国已经实施新课程高考的试卷特点,揣摩新课程卷的设计意图,深刻领会“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新旧《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搞好高中数学教学和复习备考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内容的新的考查方式,有其独特的复习功能。它既可作为复习课的例题、练习题、测试题,更可用作研究性教学的问题加以开发。因此我们在高三数学复习中应研究新课程高考和渗透新课程理念。 二、尽量帮助学生纵横梳理知识和方法,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利于提取的认知结构

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一

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指导与训练 一、基础知识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情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这类文章主要记叙一件事情的具体经过,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样。 首先,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弄 清楚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其次,要理清文章的层次。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要弄清楚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层次包括: 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 层次;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最后,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读懂文章的中心。文章中心思想的一般格式:文章通过 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二、热点题型 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 出自己的喜欢、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考查的题型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解题;文章的结构分析;续文;分析表达等。 三、答题技巧 1、概括能力:考查对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求在读完文章后学会提炼信息,语言要简练。 2、写作方法:主要考查叙事类文章脉络的把握,叙述的顺序以及分段概括段意等。要求认真通读全文后,抓住文章的“六要素”,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析表达:主要从认知、体会、感悟等几方面进行考查。要求在认真读文的过程中,紧扣重点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

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四、典例剖析 爱心项链 ①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他二话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了雪地,拉到了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 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②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 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 ③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 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④爱心是无价的,它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传。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 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心都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颗颗珍珠串起来,就 是世界上一条最珍贵的无价项链! ⑤爱心项链串起了颗颗真诚的心,让大家心系一处,播洒爱的种子。让我们拾起这 根金线,也做一个串项链的人,将我们手中的这本杂志,当作一份礼物,送给那些在 贫困中却强烈渴望着知识的同学手中吧! 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一个故事,写出这个故事的相关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 事件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所叙的事能否省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

新老高三数学组经验交流

新老高三数学组经验交流 2018届高三数学备课组王曦尊敬的各位教研组的同事:大家好! 高三教学任务繁重,我们要早计划、早安排,要做到有针对性地、科学合 理地安排各阶段的复习教学进度,保证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常规教学注重落实,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备课组各位成员的特点和作用;争取学生数学素质不 断提高,争取高考考出优良成绩。我们备课组紧扣考纲,立足双基,编织网络,夯实基础,总结规律,不断提高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学 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关于数学科高考备考,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夯实解题基本功。 高考复习的一个基本点是夯实解题基本功,而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片面做法是,只抓解题的知识因素,其实,解题的效益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基本的有:解题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经验因素、非智力因素。学生在答卷中除了 知识性错误之外,还有逻辑性错误和策略性错误和心理性错误。 数学高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运算要熟练、准确,运算要简捷、迅速,运 算要与推理相结合,要合理,并且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养成书写规范,表达准 确的良好习惯。 2.注重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 我们要控制总题量,不依靠题海取胜。相关知识的复习,高考不考查或者考查可能性小的知识要坚决舍弃,我们高三复习的过程当中其实前期经历过一次大的调整,复习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函数还没有复习完,当时我们是一本书一套课后练习都讲,但是明显讲不完,进度非常滞后,后来下决心做了取舍,到12 月末,一轮复习就结束了。 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就不再是题 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 ①对立意新颖、结构精巧的新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要保证有相当数量的这类题目,但也不一味排斥一些典型的所谓“新题”、“热题”。传统的好题,包括 课本上的一些例、习题应成为保留节目。陈题新解、熟题重温可使学生获得新 的感受和乐趣。 ②控制题目的难度,在“稳”、“实”上狠下功夫,那些只有运用“特技”才 能解决的“偏、怪、奇”的题,坚决摒弃。比如函数的值域,我们复习的时候只讲了两种常用方法,其余的都拿掉了。

叙事类文章阅读

叙事类文章阅读 篇一: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名师支招: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 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结果六要素 (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时,可从时 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 什么。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全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 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一般叙 事顺序有三种:①顺序。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 的最基本方式。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

先写出来,然后 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 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 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 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典型事例 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地 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得理解;社会环 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和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分析理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