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凉山贫困彝区妇女教育问题探讨_潘正云

凉山贫困彝区妇女教育问题探讨_潘正云

凉山贫困彝区妇女教育问题探讨_潘正云
凉山贫困彝区妇女教育问题探讨_潘正云

总21卷 中华彝学专辑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 ol.212000年8月 Jo ur nal o f Southw est U niv ersity for N atio nalities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ug .2000

凉山贫困彝区妇女教育问题探讨

潘正云

收稿日期:2000-03-02

作者简介:潘正云,男,彝族,西南民族学院彝语系副主任、副教授。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凉山地区贫困妇女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否有效地使凉山地区消除贫困,改善贫困妇女生产条件和生存状况,进一步发动她们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贫困妇女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作为教育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它侧重于对劳动力应用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从而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贫困妇女 职业教育 探讨 凉山 贫困彝区 民族教育

凉山贫困彝区妇女如何才能获得发展,始终是凉山妇女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凉山贫困地区妇女的发展,对于促进全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州内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最终实现凉山妇女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凉山地区贫困妇女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观念落后,凉山大部分贫困人口仍然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的高寒地区和边远山区。目前,全州17个县(市)中,国定贫困县10个,省定贫困县1个,州定贫困县1个,成为四川省内贫困面最大的地区,全州394万人口中,贫困人口达170万,其中妇女近半数以上。在这些贫困地区,妇女所能获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很少,时常受到性别歧视、地位低下和疾病的困扰,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教育得不到重视,就业层次低,只能滞留在农业领域。贫困妇女具有面大、人多、程度深的特点。由此可见,贫困仍然是制约凉山贫困地区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有效地消除贫困,改善妇女生产条件和生存状况,进一步发动妇女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关系到凉山贫困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更直接影响着凉山广大妇女未来可

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人口素质低下则是关键因素,而这一切又都源自于教育的落后。以美姑县为例,全县4万多妇女,其中87.6%的妇女在农村,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加上传统习俗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女性人口普遍处于低文化层次,全县4万6千多15岁以上的妇女中,文盲半文盲高达89.42%,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4.00%,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86%,她们中绝大多数妇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科技培训,掌握农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更是甚少,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妇女自身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一方面,由于妇女非农转移的滞后,农业女性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目前,在凉山70%以上的农业劳动和养殖业由妇女承担,农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大地取决于农业妇女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反贫困实践中,国家或地方所制定的扶贫政策,一般直接作用于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而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对于消除贫困的作用,往往

又要通过人力资源来转化和实现,因此,妇女人力资源的质量如何,将成为影响贫困地区消除贫困的直接因素。为此,消除贫困须从摆脱知识贫困入手,只有大力发展妇女教育,找准解决贫困问题的切入点,才能从根本上判断知识贫困的琏环。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妇女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妇女的教育。对妇女实施教育的手段有许多层次和类别,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对广大成年妇女尤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其次,它侧重于对劳动力应用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从而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多年的实践已证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的参与者或技能专长的拥有者,其经济收益水平远远高于非参与者或拥有者。因此,在凉山贫困地区,如果说基础教育是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的话,那么职业技术教育与技术培训则是反贫困战略中一个具体的战术运用。从凉山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看,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更富于实践意义。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凉山贫困地区妇女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仍然长期存在着显著不相适应的状况。贫困地区妇女是否愿意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除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外,还要看她所受的教育能否给她直接带来经济收益,改变其经济地位。因此,凉山贫困地区妇女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增强其针对性,使之更贴近妇女自身需要,并能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开发凉山贫困地区妇女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提高妇女素质的话,那么提高妇女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先决条件之一则是转变贫困妇女的思想观念。在凉山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贫困妇女思想观念滞后的表现方式为安于现状,墨守陈规,商品意识淡漠,缺乏竞争意识,精神生活贫乏等。这就决定了她们难以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实际来调整生产经营的方式和内容,其结果是形成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困。对凉山贫困地区妇女由物质贫困带来的精神贫困,是最本质和最深层的贫困,因此,在凉山贫困地区妇女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她们认识到,贫困主要是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和安贫乐道思想所致,帮助她们摆脱“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开阔眼界,增强自我意识,村立自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贫穷状况,这是教育过程中使妇女开始迈向实现完全自我支配的第一步。只有启动她们内在的动力,塑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才能为她们脱贫创造先决条件。

凉山贫困地区教育基础差,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目前,凉山州仅有14个县(市)和部分乡镇基本普及初等教育,2个县(市)和83个乡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针对这种状况,凉山妇女职业技术教育就要结合普及义务教育,从当地资源,妇女生产传统等实际出发,对妇女分层次开展教育。首先,对于广大文盲半文盲妇女的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扫盲与脱盲上,并在此前提下,帮助她们掌握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技能。此方法,可彻底消除妇女文盲,并为她们接受农业科技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对于具备小学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要选择投资小、见效快、易掌握、可靠性强、普及度广、效益显著的实用项目,对她们进行较为系统的初级技术培训,使她们初步掌握实用农业技术、手工业生产加工技术、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其他科技知识,提高她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非农业生产劳动的技能。从凉山贫困地区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是发展凉山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重点。再次,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要实施比较全面正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提高型教育,使其成为交通、商业、服务等行业需要的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和区域性开发的主力军,为凉山农村初步建立科技、生产、营销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凉山应当及早对正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在校女生进行适量职业技术教育,对她们进行家庭经营、当家理

147

 中华彝学专辑 潘正云 凉山贫困彝区妇女教育问题探讨

财、改变习俗和实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以此提高凉山贫困地区妇女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使无一技之长的初小毕业生得到相应的生产技能培训,为今后参与生产活动打下一定基础。

凉山贫困地区妇女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化,就需要深入剖析凉山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准确把握当地经济发展走向。凉山贫困地区经济特点是:农业占主导地位,产业类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并且,凉山贫困地区虽拥有广阔的地域空间,但能为生产生活利用的空间则非常有限,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发展容量有限。因此,职业教育在这里的专业设置要立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把大力推广实用农业科技作为重点,专门针对妇女的农业科技培训,针对她们文化程度较低的现实,增强其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广大贫困妇女通过教育培训,成为农业科技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改变她们过去只参加生产劳动,很少参与生产决策的现状,使她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传统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参与经济发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此外,针对凉山贫困地区妇女历来固守农业的特点,农业技术教育除了设置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设置与该地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而形成以前者为龙头,后者为支撑的有地域特色的妇女职业技术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化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这一方面为凉山贫困妇女提供了多种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凉山贫困妇女就业结构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在凉山,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多表现为地广人稀、山高路远,与此相关,人口密度小、交通闭塞、居住分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在这里发展妇女职业技术教育,妇女人口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承载力、经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吸纳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构建凉山贫困地区妇女职业技术教育合理的空间结构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凉山贫困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集中办好一些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妇女职业学校,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办数个职业培训点;人口少,条件差的地方,应集中在县城办好职业培训中心,先选派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妇女参加学习,由她们传、帮、带,辐射到县、乡、村。

148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1卷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调研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筛选器”的功能,又具.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重要地位。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金凤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

附件: 金凤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 校基本办学条件2018年度自查报告 自2014年实施“改薄”项目以来,金凤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关于编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优化调整中小学布局,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完善学校设施设备、彻底改善辖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现将2018年自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辖区现有所属中小学校2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25所。在校学生26779人,中学2995人,小学23784人。专任教师1122人,初中178人,小学944人。自2014年改薄项目实施至今,自治区批复我区的改薄项目学校9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新增学位1391个,新增校舍面积40943平米,总投资3.2814亿元(其中:改薄资金投入9388.16万元,市、县区配套2.342584亿元)。 二、20条“底线要求”达标情况

1.在改薄项目实施的5年过程中,所有新建项目校舍及辅助用房均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类别进行建设,无一例建设在地震、地质塌裂、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全部按照综合防灾要求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进行设计。对于个别学校鉴定出的D级教学辅助用房危房,已采取封存停用措施,并上报金凤区政府进行有计划地拆除翻建。 2.金凤区辖区各中小学校舍楼梯均满足学生上下楼梯,无拥挤现象、应急疏散通道不存在安全隐患;2014年“全面改薄”项目实施后新建的校舍,楼梯设置均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规定设计。每幢新建筑物均设置2部楼梯,楼梯坡度不大于30度,楼梯坚固耐用,护栏坚固耐用。 3.辖区中小学教学和生活用房室内外墙面平整,无钢筋等明显尖锐突出的物体,室内电线的导线无裸露现象,无触电等安全隐患。教室、宿舍窗台高度符合安全标准,不存在松动、缺失、损毁和其他安全安全隐患。 4.辖区中小学普通教室等教学用房均设置日光灯,自然光线不足时有可用的日光灯照明补充且亮度适宜学生阅读。 5.单人桌(椅)每套坐一名学生,双人桌(椅)每套坐学生人数不多于桌(椅)设置的座位数,课桌椅配备符合相应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生长要求。 6.辖区各中小学均已全部配备具备书写功能的大尺寸平板电视设备替代黑板功能。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 农村幼教现状对策 [摘要]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发出了这样急切和郑重的呼唤。 100年前,同样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国第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幼教从以往自发、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走向社会。中国幼教社会化的第一步,可以说完全是以西方为摹本的。但是100年来,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中国幼儿教育先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又发展到什么状况呢?以美国为例,美联邦政府与国会对学前教育愈来愈重视。白宫于1970年和1981年两次作出决定,把发展托幼事业作为国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前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基本内容有:到2000年,所有美国幼儿都要做好入学准备;所有的残疾儿童和处境不利 ........ ....的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与其 发展相适应的幼儿教育 ..........,以便为入学做好准备;要使儿童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医护,以便保证在入学时有健康的身体和大脑。 时隔100年,发展中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呢?中国贫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 但是,据湖北省2002年对农村儿童发展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数虽从1976年的44.26万所增加到141.18万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6年的1395.5万上升到2036万。但近年来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发展形势令人担忧:2001年幼儿入园人数比1995年减少了690万人,减少幅度为25%,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目前,全国0-3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仅为33.62%,低于“九五”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幼儿保育教育质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 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低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值得奇怪。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公办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前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在现行办学体制下, 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以公办小学中的村、点小学校附设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学前班和民间私人办园的形式双轨并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艰的发展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

浅谈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浅谈如何开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摘要: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可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全民经济文化的发展。要开展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就得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有透彻的分析,清楚的认识,查找到不足和存在的困难,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研究,找到科学有效的策略与对策措施来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措施与策略 一、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有了一些起色,但就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成效来看,仍然是相当落后的,现将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1、学校的基础设施及教学条件差。 在贫困地区,极少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不用说是运动场、音乐教室等设施了,部分学校就连最基本的上课的地方——教室都还不完善。有的单小租借当地农家的房子来上课,有的即便有两间教室,也是冬天寒风穿墙过,夏季的时候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学生心目中的学校便只是一个有桌凳、有黑板、有老师的讲课的一间屋子。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贫困地区的学生对学习的思想观念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普遍的学生都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学习,没有把学习当成是一回事,往往受农活的影响而逃学,受早恋的影响而辍学。现代社会找工作难的现实,也使贫困地区的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认为书读来也没有用,不如去打工,不如去学手艺…… 3、师资力量不足。 ①、严重缺乏教师。 在贫困地区,教师的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的教学需求,在特别贫困的地区还存在“一师一校”的现象,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课都得上。 ②、优秀教师、专业教师太少。 在边远的贫困地区,为了有一定量的“教师”来担任相当重的任务,学校就不得不请一些代课教师(有的代课教师就连初中都没有读过),这使得课有人上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学生的音乐课、美术课、实验课等课程也就成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4、家长对教育不重视。 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家长对教育都不是很重视,常常因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而耽误着学生的学习——带学生去“吃酒”“走亲戚”“赶街”“放牛”……更有甚者,当家长要出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韩嘉玲非常高兴,我以为这样冷门的一个题目不会有同学来听,结果那么多同学来关心农村教育,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就将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偏重讲贫困地区,我先介绍一下,我大概在90年和9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扶贫工作,所以你们等会看到的一些照片就是当年在那边工作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也比较早,但也可以反映一些农村教育的情况。还有一些照片是2000年在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做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调查研究。 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包括那一些呢?我想农村教育应该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农村教育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农村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当然教育里面又分为义务教育以前的和以后的,我想我今天会比较集中在贫困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一块,不过我还是要指出农村教育不是只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就是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说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形式和场所的,非正规教育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基本上是和农村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教育,比如中国现在在贫困地区做了许多这种小儿信贷的服务,借钱给农民,让他们去养鸡养鸭,在此过程中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实用技术,这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就是属于非正规教育。在我国,可以把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都可以归入农村非正规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在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关扫盲的时候做了很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农村教育,创造出很多丰富的农村教育的形式,这样的一些形式至今还被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借鉴。我们出去看到就问,你们这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说这是从你们中国传来的,可是我们过去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的农村教育我们已经不太熟悉了。比如说在过去在扫盲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教他们的祖父母的那种包学小组,或者是在树荫下,工厂里及在农村各种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比如说在冬天农民不能种地的时候开办的冬学班,比如说在街头放了一些识字牌,强迫你去认一些字,如果你不能认字就不能过去,虽然有一些强迫的性质,但这也是一种推广的模式。当时在牧区的时候,因为牧区非常分散,很多孩子上学很困难,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马上学校,老师骑着马到牧区的每一个点去给孩子上学,或者在湖泊区的那种船上学校。当时有各种各样形式农村教育,可是今天完成了扫盲的工作以后,那些形式的教育已经很少了。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informal educa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它就属于一种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是阅读看报纸、广播、电视、民间文化传统等形式,这个在以前农村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放映对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些都属于informal education,这些我们今天都不会讲,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村学校里这种义务教育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国家到2000年时候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什么叫基本普及呢?事实上,大概是85%的地区的人口普及了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六年义务教育。所以我们以为好像是大部分普及了,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而在这种所谓完成教育验收,或者是这些统计数目事实上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的甘肃的4个贫困县,有两个县已经完成了普初验收,实际上这两个县是被别人要求在2000年或者2001年必须完成普初验收的,事实上这两个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可是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到了2000年的时候为了完成达标,它就必须造一些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在甘肃的调查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套经费的分布调查,中英合作项目中的1500万资金要分配给他们,怎样决定分配呢,那就不能用传统的指令式的我觉得差我就给你多,我觉得差就给你少,它是用一些指标来做,就是你的教育条件越差,没有完成普初的学生越多,我们给你越多的钱,

教育部强调六个“进一步”督促各地扎实推进全面改善

教育部强调六个“进一步”督促各地扎实推进全面改善 为扎实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相 关工作,近日,教育部印发专门通知,要求各地就办学标准确定、项 目规划编制、加快审批进度、增强安全管理和落实公开公示等方面存 有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增大推动力度。 《通知》明确要求,一是进一步明确办学标准。要结合本地实际,整理汇总、补充完善出一套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作为实施全 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基础。标准涵 盖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内容包括校舍、体育场地建设 标准和教育技术装备(含图书、仪器)标准。二是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要组织规划编制“回头看”,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合理确定工 作重点,进一步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实事求是地制定年 度工作计划,确保每年都有清晰的阶段性成果,使人民群众有实实在 在的“获得感”。三是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 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把这项工作列入政府民生 工程推动实施。要增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学校基本建设项 目打包审批机制和“绿色通道”,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和政府性基金给予减免优惠。四是进一步落实公开公示。要逐县、逐校、逐项目予以公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努力 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共同推动的良好氛围。五是进一步 增强安全管理。要认真汲取近年来发生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教训,督 促施工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即时消除安全隐患。要增强师 生安全教育,切实提升项目学校教师、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 护意识。六是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要落实项目资金,结合实际增大 地方投入,合理确定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要统筹项目管理, 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督促市、县、校各级落实实际操作人员,确保事事有人干、层层不落空。要统筹组织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 制度,根据双月通报进度情况,增强对工作进展缓慢市、县的督促和 指导力度。要发挥教育督导作用,把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

如何改变贫困地区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

如何改变贫困地区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2012-04-17 13:13:05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钱丽花点击:次 发表评论| 只看新闻图片| 字号T|T | 分享到: 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贵州、广西、青海等中西部内陆经济不发达省区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贫困地区专业的艺术教师也相当缺乏,往往任教的都是非专业艺术教师。 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贵州、广西、青海等中西部内陆经济不发达省区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表示喜欢上音体美课程,而学校音体美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学生需求。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学生连最基本的音体美学习用品都没有。其中,学生音乐用品的拥有情况更不乐观,八成学生无音乐用品,而拥有量最多的乐器是较简单的口琴和笛子,却也占不到总人数的10%。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在京举办的民族地区优秀青年乡村教师文体培训班,来自民族地区的多位艺术教师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学校的文体设施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有篮球架却没有篮球;有的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只有一台老式录音机;有的学校美术课所用的彩色粉笔都较为缺乏…… 此外,贫困地区专业的艺术教师也相当缺乏,往往任教的都是非专业艺术教师。在有的学校,一名艺术教师包揽了音体美所有的课程,学生学什么完全看老师本人的兴趣,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也简单得让人担忧。就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陈洪涛介绍,在受访学校调查时发现,美术课基本上是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学生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再加上一些地方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认为是“副课”,经常为“主课”让路,艺术教育几乎是名存实亡。 硬件上的文体设施匮乏,软件上的专业师资不足,让艺术教育成为贫困地区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而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的薄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引导各地中小学彻底改变“主课”与“副课”的观念。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落后现状。

浅谈贫困地区的教育

在此我不谈及教育体制地内容实质,中国地教育体制地实质问题就是谈十天十夜也讲不完,我只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结合下乡所见所闻谈谈对贫困农村地影响以及我地认识. 一、基础教育 在大茂山我和我地队友主要调查地是当地地医疗和教育状况.单就教育状况来看,当我参观过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后,为当地能有这样一个“样板”小学而吃惊,但一旦更深入地了解到整个南马庄乡教育地状况时,我更多地感觉是失望和愤怒.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年颁布,年元月日实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中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地学生免收学费”,而到年国家才宣布农村免除义务教育费.我们地农民兄弟在过去地二十年中,不仅要承受巨大地农业负担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地义务教育费用.政府年地违法行为一旦得到改正,我们地农民兄弟还要为政府停止地违法地行为感恩戴德,熟不知这是他们地孩子应该享受地权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管怎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地孩子实行“两免一补”地政策毕竟减轻了农民地负担,我们赞成拥护并予以表彰.我并不期待政府会大发善心,对他们二十年地违法行为向农民做出补偿,我希望地只是农村地教育走上正轨,我们农村地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提高,我们农村地孩子能和城市地孩子一样站在一个公平地教育起点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是在大茂山之行后,我不得不降低我地期待.对于那些贫困地地区,我现在只期待不要在教育上再给他们增加任何地负担.穷人有穷人地幸福,但对于贫穷本身他们是厌恶和恐惧地.贫穷意味着低起点,低起点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竞争地劣势.因为穷,因为厌恶,恐惧“贫穷”,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当地许多人把改变贫穷命运地希望寄予下一代,寄予了知识,虽然许多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懂教育,但他们重视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他们甘心做出任何地牺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随着计划生育地实施,到目前一个不争地事实是我国地人口地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村庄地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几年前中央提出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集中办小学,以提高农村基础地教育质量.农村地基础教育质量确实应该提高,而且集中办小学也有一定地道理,但是“集中办小学”这个政策有个很重要地原则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茂山地调查中,我看到集中办学暴露出许多问题,“集中办学”后地很多学校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地提高(除中心小学外).但群众负担倒是增加了不少,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地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一个不满十岁地孩子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上学心里是什么感觉?对我来说,我实实在在地难受,忍不住要流泪.如果可以,我会向他表示深深地歉意—代表社会和国家.她也是个孩子,也是祖国地花朵,但她是一朵只会受到风吹雨淋地花朵,没有人为她提供庇护,她曾经也在温室里呆过,但现在温室没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集中办小学”,尤其是在这种孩子越来越少地贫困山区是一项势在必行地政策,但也是一个难题.在山区集中办学有一个很值得考虑地问题—路途.山村很突出地特点:偏、远、散.学校一旦集中,孩子就必须要承受每天十几公里地山路地负担.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由于集中地是小学,孩子都还小,走几十里地山路,家长还要付出更多地担心,要么就要接送孩子,一个劳动力一天地功夫也就白白浪费在了“上学”地路上,更重要地是他们为此地劳动付出并没有使他们孩子得到更高质量地教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因此,许多家长被迫陪孩子到县郊或县城去上学.在那里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高地生活费用,也许还要承担一些择校费用,“两免一补”地减负作用基本被抵消.这些有孩子上学地家庭地教育负担甚至比“两免一补”以前还要严重,义务教育阶段地教育负担在贫困山区就这样被农民重新抗起,虽然者负担地不是直接地义务教育学费负担,但却是不折不扣地政策导致地农民地相关教育负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解决地办法吗?有,就是搞“寄宿制”,而且我地两名队友也十分地看好“寄宿制”.其实“寄宿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最新)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最新) 按照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要求,X年9月至12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分三个阶段,对各地全面改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一是部署各地组织自查,全国3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下同),对照“底线要求”逐校逐项核查,做到县不漏校、校不漏项。二是组织开展网络测评,427万名师生踊跃参与,积极关注学校发展变化。三是按照“双随机”原则,组织由国家督学和有关专家组成14个督导组,对29个省份进行实地督导,按比例随机抽查了59个县区的312所义务教育学校。有关情况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教育、财政、发改三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做好全面改薄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强调。各地聚焦贫困地区,积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全面改薄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履职担当,强化保障抓落实。各地把全面改薄作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战略举措。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安徽、广西、宁夏等地将全面改薄列为全省民生实事和省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作为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一号工程”来抓,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全面改薄工作,明确推进思路和实现路径。XX县提出“教育引领、两改支撑、三色互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两改即全面改薄和棚户区改造),将发展教育和全面改薄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振兴县域经济、改善民生的根本大计。二是坚持加大投入。中央财政在收入增速减缓、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X年安排358亿元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700多亿元,有力保障了工作建设进展。山东、广东等地积极整合义务教育领域专项资金,超额落实规划建设资金。贵州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勒紧腰带”,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坚持以督促改。三部委通过双月通报、点名督办、重点约谈等多种方式,督促进展缓慢地区倒排工作任务,切实加快五年规划实施进度。各地强化督导检查在抓落实、促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不回避矛盾、不放过问题,有力推动工程的实施进展。贵州将全面改薄督导结果列入省委、省政府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罚、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不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学生受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不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学生受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杨帆追梦队 调查小组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成员有: 队长:戚泽万 本队成员:胡勇,彭宜配,向桦 内容摘要: 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和学生受教育情况很低的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同时也是利用暑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现状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我们组各组员考察了各自家乡的农村教育资源和学生受教育的情况,深感农村教育资源存在诸多问题

并已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本调查报告拟对目前表征明显的有关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和学生受教育低下问题作以研究,以引起更多人士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共同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字:教育资源学生受教育情况调查研究 目录 1.导言 (2) 1.1选题背景 (5) 1.2选题目的及意义 (5) 2.重点研究的问题 (6) 3.实践调研结果分析 (6) 3.1 关于教师的配置情况 (7) 3.2 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 (8) 3.3 学校的升学率 (10) 4.结论与建议 (11) 4.1 实践调查结论 (11) 4.2 建议 (12) 5.结语 (14) 一.导言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广大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更为糟糕,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较低,学生中途退学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

它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还不到城市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但近几年国家实行学费全免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广大学生上学更容易。虽然上学的钱解决了,但是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似乎还是不容乐观。教育资源缺乏,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 由于教育经费与教育资源的奇缺,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不像城市里的学生那样幸福地坐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还有空调。城市里的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但农村的学校就只有很破旧的座椅凳子,而且其他设备一无所有,这就导致农村的学校升学率很低。 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 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由于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毕业,不懂得体育教学规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活动中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但常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种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则是学生自由活动,没有教师统一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的通 知 【法规类别】义务与基础教育 【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15]48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5.23 【实施日期】2015.05.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 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5〕4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编制的《山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项目规划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由各项目县(市、区)人民政府或教育、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联合提出申请,报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

条件领导小组审核后方可变更。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5月23日山西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分析 (一)基本省情。 我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陆省份,全省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常住人口362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07.92万,乡村人口1721.88万。 全省共辖11个设区市,119个县(市、区)(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县21个,不在前述范围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5 个,省级贫困县(区)17个,插花贫困县(区)5个。 201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20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19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456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154元。 (二)义务教育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小学8946所,另有教学点1555个;在校生2296383人(其中:民办小学181所,在校生173188人,分别占全省小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的2.02%和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1.引言 (2) 2.样本情况 (3) 2.1学校样本 (3) 2.2教师样本 (5) 2.3学生样本 (7) 3.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 (7) 3.1农村学校情况 (8) 3.1.1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的规模差异较大 (8) 3.1.2寄宿制学校宿舍分配比较随意 (8) 3.1.3寄宿制学校缺乏专门的宿舍管理人员,教师兼任负担重 (8) 3.1.4寄宿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评价不容乐观 (9) 3.1.5农村校园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10) 3.2农村学生情况 (11) 3.2.1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业压力适中 (11) 3.2.2学校课余活动匮乏,急需进一步丰富 (12) 3.2.3 农村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堪忧 (12) 3.3教师生存状态 (13) 3.3.1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 (13) 3.3.2 身心健康 (15) 3.3.3经济状况 (19) 3.3.4专业发展 (21) 3.3.5职业认同和社会地位 (25) 4.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问题与需求 (27) 4.1 农村学校问题及需求 (27) 4.1.1寄宿制学校的寄宿条件需要完善 (27) 4.1.2寄宿制学校亟需专门的寄宿管理人员 (27) 4.2 农村学生问题及需求 (28) 4.2.1 农村学校住宿生的人际关系亟待改善 (28) 4.2.2 农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厌学、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 (28) 4.2.3农村学生缺乏成长需要的多元教育资源 (29) 4.3 农村教师问题及需求 (29) 4.3.1 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及绩效奖励有待进一步提高 (29) 4.3.2 农村教师工作强度大,亟需引入年轻师资和小科师资 (29) 4.3.3 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娱乐生活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30) 4.3.4 农村教师培训需增强适切性 (31) 5.改善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途径及建议 (31) 5.1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政策设计与财政投入力度 (31) 5.2 围绕学生成长需求,重新建构农村学生的完整生活 (32) 5.3 立足“底部攻坚”,做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 (33) 5.4 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34)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开展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云南省教育厅 (2015年8月14日) 根据此次会议安排,现将云南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下简称“全面改薄”)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2014-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三个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定期沟通、商议相关工作;二是省教育厅成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厅长任组长,相关厅领导任副组长,厅内12个相关处室共同参与;三是按照中央要求成立云南省“全面改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教育厅厅长担任,相关厅领导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相关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四是各州、市也参照省级做法相应建立工作机制和领导机构。 (二)制定政策文件 从2014年项目启动实施以来,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相继制订完成《云南省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工作方案》、《云南省关于全面

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文件规范了工作程序,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制可遵。 (三)组织培训和调研 按照中央和省级工作部署,省教育厅对全省16个州(市)教育部门的相关业务处室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规划软件使用及数据管理业务培训、双月报软件培训、项目年度计划数据填报培训,使全省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两年来,我们每年分两次集中进行项目督查和调研,对16个州(市)20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工作督查和现场指导,针对各地出现的规划编制不科学、资金需求不实际等问题,制定了全省“六方面严格”的工作措施:严格做好政策引导,严格控制学校规模,严格控制规划实施范围,严格控制建设标准,严格审核摸底调查表,严格控制规划资金盘子。 (四)开展摸底调查 2014年2月,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三家联合发文布置全省开展摸底调查工作,截止3月摸底调查工作结束时,全省摸底调查学校17739所,资金总需求829.11亿元。在第一轮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省级进行了第二轮数据核实和检查,并按照相关标准,依照统计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和多因素测算方法,测算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校舍、运动场、图书、教学仪器和多媒体四项资金需求为340亿元,报省政府同意后确定为全省规划资金需求控制额度。

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分析及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应采什么对策?亟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教学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多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致使有很多农村小学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除了教室,各种功能室缺少或不足。有功能室的,设备也已经陈旧不堪而无力更新。校园面积普遍偏小,没有像样的动动场、60米直跑道。现在农村小学的收入只有上级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而大部分农村完小学生人数少,基本在百人以内,学校所得经费非常有限,远远不适应办学需要,更何况学校通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设施的投入等需要大量配套资金,学校往往捉襟见肘。因为农村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教师急需的设备、图书等奇缺。无法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也无法派老师外出听课、进修、学习。 2、教师队伍素质欠佳。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达一半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多达三分之二以上。自2000年开始,除了个别

学科有补充老师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极少分配新的年轻教师,就我镇小学而言,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47周岁,导致工作无激情,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的严重的“断层”现象,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二是专业教师不足。农村小学,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信息技术教学都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除中心小学外几乎没有,因此,小学英语根本无法开展教学。 三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小学教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他们几乎没有多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四是教师职务评聘分开问题多,现在小学教师中,几乎全是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而小学高级教师岗位职数僧多粥少,未聘教师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学骨干,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觉得自己无奔头,工作起来消极应付。 五是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农村小学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学校的教师编制紧,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同时,农村家长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严重。流动子女家长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成长发展。这种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但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责任心不强,造成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现状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太来小学贾梅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经济发展,教育领先。”可当前农村教育之现状令人堪忧: 一、当前农村地区教育的现状 (一)、原始文化积累空白。原先我只说曾经的扫盲工作也红火过一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外出人口的往返,多元化多方位的信息流通必定会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渗透广阔田间,农村教育也会像那雨后秧苗,生机盎然。但事实并不随人愿,农村的原始文化积累依然是空白。大家除了口袋鼓了些,个别人家住的好了些,思想面貌变化不大,什么尊重知识,相信科学,也知道说的是,但从内心深处还是觉得那是别人的事,甚至认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无关。大家惦记的依然是生儿子盖房子多占二分宅基地。 (二)、走出去回不来,让农村教育更苍白。近几年,农村外出人口增多,农村务工人员为我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城市中像龟壳一样努力的挣扎。于是乎城市的楼高了,路宽了,广大务工人员,特别是新生代务工人员的心也变了,他们也许是想凭着自己的宽厚臂膀为自己打造一片天地,为跳出农门再辟一条捷径,所以几乎个个是拿出了不落户不罢休的势头撇家别口奔波在繁华都市的大街小巷,有的是十年不返家啊!弄得亲生的孩子不知爹娘的都不稀罕。这种事实造就中原大地上到处是老无儿女赡养,幼无双亲怜惜,在这样的情形下谈家庭教育,无疑是对牛弹琴。给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谈“百年大计”简直是扇自

己耳光的事。当农村人真的失去了自我拯救的信心,我们的愚昧依然是让我们的后代买单。 (三)、返乡的和尚瞎念经,让农村教育遭严冬。如今,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问题已经是无法掩盖,基层教育机关看样子也是只会对此长吁短叹,急的时候就是开会训老师,怪乡下的老师素质低没奉献精神只拿教学当饭碗了什么的。其实这些说教没有任何作用,只能让无辜的老师们心里落差更大,甚至彻底丧失为人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三片瓦两块砖把所谓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室盖起来了,优秀的教师也趁机进了相对工作环境稍好的学校或者是方便自己家庭 的学校,人往高处走吗?老师走走也是无可厚非的。外出长了见识的家长们看孩子的吃喝穿戴更是不能给外面精彩的世界相提并论,于是乎一窝蜂花大价钱赔大力气让孩子进城或进高价私立学校,好像进了贵族学校真能成为贵族似的,好像是真的穿了一下名牌衣服就成了名人似的。殊不知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真理来不得丝毫钻营,橘生南国酸带甜,移植北国苦又涩,乡下人太爱随波逐流,太爱好高骛远,太爱急功近利,太爱揠苗助长。不相信自己不勇于承担哺育后代的责任,最终祸起自身殃及后人。再好的扶贫学校没了学生也是枉然,过不了两年就会变成鸡场羊圈。而部分学校生满为患,百十个孩子挤在一口教室里像孵小鸡似的,再有爱心的老师也不可能掌握好百十人的成长温度,所以大多数农村的儿童本来还可以开出自己别样的花,进了所谓的名校也只能只够给名校做养料的分了,悲哀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