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 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经度纬度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教学后记:经纬线的判定是难点,在下节课时应再做充分练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学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教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学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学生:答略 教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现象。 3、经纬线特点。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纬度经度 起止度数0度(0度纬线叫赤道)—90 度N/S 0度(0度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度 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 赤道(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 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 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 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 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 为西经E。 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度W和160度E分东、西半球 4、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5、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160°E.

6、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7、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7页,第5题。要会判断A、B两点的经纬度。 8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什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

运动转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1、昼夜更替 2、时差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的变化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日期 3.21 6.229.23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

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哪些?(1)(2), . (3)(4)(5)。 3.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少?千米。 4. 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是多少?约万千米。 5. 地球的表面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6. 什么是地轴?地球的。 7. 什么是南极?地轴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 在南极怎样定方向?南极是地球上的最端,所有方向都朝。 9. 什么是北极?地轴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10.在北极怎样定方向?北极是地球上的最端,所有方向都朝。 11. 纬线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周的。 (2)纬线有什么特点?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3)纬度是怎样划分的?把最长的纬线(赤道)定为°。赤道以北划分为°,越往北数值越,称,用“”表示。赤道以南划分为°,越往南数值越,称南纬,用“”表示。 【结论:向南数值增加的是纬(S)。向北数值增加的是纬(N)。】 (4)纬度数值与纬线长短有什么关系?数值越大,纬线越。数值越小,纬线越。 (5)低、中、高纬度地区是怎样划分的? 为低纬度。为中纬度。为高纬度。 (6)南北极点的纬度各是多少?南极为。北极为。 (7)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以°纬线(赤道)为界,把地球划分 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半球,赤道以北为半球。 (8)南纬、北纬与南北半球是怎样的关系?南纬度(S)全部位于半 球。北纬度(N)全部位于半球。 练习1:在图1中填写纬线数值、低中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 练习2:图2中,A、B、C、D四点,属于南纬(S)的是,属于北纬(N)的是。位于低纬度的是 ,位于中纬度的是,位于高纬度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北半球的是。所在纬线最长的是,所在纬线最短的是。

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综合能力训练___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含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引路】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网定位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新名词和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等,多为空间概念,抽象难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学习时一要多观察,利用直观用具(地球仪)和图像进行观察、比较,对这些空间概念从直观上进行感知,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二要多动手,积极参与实验、制作、识别、描画等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三要多动脑,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事实或结论,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四要多交流,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相互提问、知识竞赛、趣味训练等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五要多感悟,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地理概念和现象;六要多归纳,及时分析、归纳地理现象中的规律,如纬度数值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是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请举出两个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 。 2、地球仪的用途是, 。 3、纬线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4、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称,用“S”表示。 5、地球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是。

6、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它可以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 7、180°经线以东是经;0°纬线以北是纬。 二、选择题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 B、0° C、160°E D、20°W 4、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A、60°W B、60°E C、120°W D、180° 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20°、纬度0° 6、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7、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8、经度和纬度都是0°的地点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三、综合题 1、读右图,回答问题 (1)A、B两点的经纬度是 A、; B、。 (2)在图中填注C、D两点 C(17oE,14oN)D(20oE,15oN) (3)图中范围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 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半球。 (4)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断B点位于A点的。 2、读下图,回答

初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旋转成为公转,周期为365.25天。 黄赤交角: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始终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地球四季的变化。 回归线: 地球上南、北纬23°26′的两条经纬圈。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线。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南北温带间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热带,这里太阳终年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北纬)之间的地区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南纬66°34′)之间的地区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太阳终年斜射,获得的热量适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内,属于温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的旋转; 2.地球的公转轨道同赤道的夹角为23°26′; 3.地球公转的时间为365.25天; 4,初中生物。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地球绕着______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不停地自____向____自转,出现了______的差异。 ●二、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国为()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 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 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 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 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 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 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1 认识地球面貌教案 晋教版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 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 考、回答。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 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 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认识地球_教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秧坝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轮赛课教案 科目:地里班级:七(2)班时间:2012年9月26日授课人:覃国华课题:2.1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 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优秀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完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 2.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也叫0°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0°经线又叫,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 3._____既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 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与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纬度范围:0°--30°为纬度区;30°--60°为纬度区;60°--90°为纬度区。 6.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7.球体上的网格叫。利用经纬网,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选择题 1.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 麦哲伦环球航行 C.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 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 A. 正圆形球体 B. 纺锤形球状 C. 不规则球体 D. 规则球体 3.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 ..经过下列哪个大洋()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 本初子午线 B. 180度经线 C. 赤道(0度纬线) D. 西经20度经线5.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B. 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 C. 所有经线长度都不相等 D. 纬线长度都相等 6.本初子午线是( ) A. 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 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 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 D. 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 7.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 0°经线和180°经线 B. 20°E,160°W C. 0°经线和0°纬线 D.20°W,160°E 8.人们规定划分东西两半球界线的理由是() A.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陆地 B.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海洋 C. 此经线圈大部分通过荒芜人烟的岛屿 D. 此经线圈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9.下列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初子午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C. 所与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D. 纬度30°~60°称为低纬度10.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能够帮助我们() A. 预测某地天气 B. 寻找各种矿藏 C. 确定某地位置方向D.测量地形高度11.地球上的0°经线和0°纬线相比()A. 正好相等 B. 0°纬线是0°经线的两倍 C. 0°纬线较长 D. 0°经线较长 1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A.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13.下列能正确的表示唯一的点的位置的是:() A.20°,160° B.0°,90° C.0°,180° D.2 0°,20°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地球与地球仪优秀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有其妙。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

人教版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对于初中年级的学习,我们要多掌握一些地理相关知识点,一起来看一下这篇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来一起学习吧!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绕地球一周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形状: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旅行证实了地球是球体,他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部位较扁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考试技巧.1亿平方千米 习题: 1、下列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球体 B、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C、古有“天圆地方说”,所以地球是正方体 D、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下列事例中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 A、太阳光能照到地球上 B、发生月食时边缘是弧形 C、一个船队在海上航行1个月没有看到彼岸 D、看到远方开来的火车渐渐变大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2.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习题 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1.对图1.1的解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认识地球》限时训练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认识地球》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在一间暗室里, 将一盏电灯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 在电灯旁固定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然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惠灵顿的位置是() A.41.3 °N,174.8 °W C.41.3 °S,174.8 °W 5.新西兰位于()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①昼 夜更替②四季变化A .①②B.③④ 2.此时图中P 地() A.可以清晰看到北极星C.处于中午 太阳最高时3.当图中北极圈全部处于 夜半球时A .夏至日B.春分日 读新西兰位置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 () ③昼夜长短变化④地方时差异 C.①④D.②③ B.正是夜幕深沉 D.位于晨昏线上 , 则北半球的节气是() C.冬至日D.秋分日 B.41.3 °N,174.8 °E D.41.3 °S,174.8 °E

A .高纬度B.低纬度C.北温带D.南温带 6.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l 小时。北京位于120°E附近,当北京时间为7月1日12 时,惠灵顿的当地时间为() A.7月1日8时B.7月1日16时C.7月2日8时D.7月2日16时 10.农民节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于() A .甲B .乙C.丙D.丁 11.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昼夜长短几乎相同 B.正值夏季,气温最高 a、b、c、d 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回答下列小题 7.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 .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地方时的差异 8.某校于11月1日举行期中考试,这期间,地球公转位置在(A.a、b 之间B.b、c 之间C.c、d 之间 9.太阳直射点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盘锦的白昼最长() A .a 位置B.b 位置 C .c 位置 D.季节变化 ) D.d、a 之间 D.d 位置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中华大地共庆丰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同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4.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最终汇总出教学结论。设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假如你是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 “天有多大?地有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不足,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最终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准备大地球仪,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线绳,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 条黑色线绳,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学生准备 1.每人准备三根40厘米左右,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一个乒乓球、色笔。 2.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 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及认识过程和方法。2.角色扮演,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3.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3.学生放飞思维,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4.学生观察地球仪,提出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