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玉米蜂花粉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玉米蜂花粉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玉米蜂花粉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玉米蜂花粉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Han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4, 3, 77-8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journal/hjfns

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10.12677/hjfns.2014.34013

The Research on the Anti-Oxidative Effect of Pollen Polysaccharids from Maize

Yunjie Li1, Jinju Wu1, Bo Yu1, Moucheng Wu2*

1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Huazhong Agricutural University, Wuhan

Email: 272749136@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wumch98@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

Received: Sep. 28th, 2014; revised: Oct. 30th, 2014; accepted: Nov. 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rough the vitro tests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body fluids of mice, the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different systems of maize pollen polysaccharide and level points had been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PM and grade points could restrain the mouse liver tissue lipid peroxidation, and protect the liver tissue peroxide which was damaged by Fe2+and H2O2. It also could reduce mitochondria swelling.

Keywords

PPM (Pollen Polysaccharide from Maize), Mice, Vitro, Antioxidant

玉米蜂花粉多糖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李云捷1,吴进菊1,于博1,吴谋成2*

1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襄阳

2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武汉

Email: 272749136@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 *wumch98@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28日;修回日期:2014年10月30日;录用日期:2014年11月8日

*通讯作者。

摘要

通过对小鼠组织及体液的体外试验,研究了不同体系中玉米蜂花粉粗多糖及级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玉米蜂花粉粗多糖及其级分可抑制小鼠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对Fe2+和H2O2诱导的肝组织过氧化物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减轻线粒体肿胀的发生。

关键词

玉米蜂花粉多糖,小鼠,体外,抗氧化

1. 引言

蜂花粉被誉为“完全营养素”,不仅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近年研究表明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我国玉米产量世界第二,按照200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3.9亿亩计算,亩产蜂花粉量平均为18.3kg,共可采集玉米蜂花粉713.7万吨。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自由基是体内抗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当体内自由基积累,会损害机体组织和细胞,引起慢性疾病和衰老,还可能诱发癌症。玉米蜂花粉中多糖的含量是蜂花粉类中最高的,关于玉米蜂花粉多糖在抗肿瘤、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研究报道很多[3],而其抗氧化的活性研究较少。本文从亚细胞器、组织及动物体水平上评价了玉米蜂花粉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并比较了不同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之间的抗氧化活性大小,以期为玉米蜂花粉多糖功能食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试验样品提取玉米蜂花粉多糖并用乙醇分级,得到粗多糖PPM(pollen polysaccharide from maize, PPM)及级分PMA、PMB、PMC-1 [4]。

试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雄性,体重20 ± 2 g。由湖北省医学动物试验中心提供。

2.2. 试剂及仪器

主要试剂:牛血清白蛋白:生物试剂,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MDA及活性氧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维生素C,硫酸亚铁及其它均为国产分析纯。

主要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himadzu Co.Japan;电子天平,Sartorius Germany;电子恒温水浴锅,上海医疗器械五厂;干燥箱,重庆试验设备厂一分厂;低温超速离心机,Htachi,Japan。

2.3. 试验方法

2.3.1. 对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时的丙二醛(MDA)生成的影响

昆明种小鼠20只,雄性,体重20 ± 2 g,眼球取血,肝素抗凝,3000 r/min离心分离得红细胞,冷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制成0.5%悬浮液,取红细胞悬浮液5.0 ml与0.2 ml一定浓度样品液混合,并于37℃温育24 h (对照管以0.2 ml蒸馏水替代样品液)。用生理盐水稀释5倍,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按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试验,以蒸馏水做空白,测红细胞溶血时丙二醛的生成量,以吸光度表示丙二醛

生成的量。

2.3.2. 对小鼠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生成的影响

制备lO%的小鼠肝组织匀浆液[5] [6]。按MDA测定试剂盒方法测定并计算MDA含量,并计算抑制率。肝匀浆蛋白质含量用Lowry法测定,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FeSO4诱导组和H202诱导组按文献[7] [8]方法处理。

抑制率% = [A0-A1)]/A0 × 100% (A0——空白,A1——样品).

2.3.3. 对小鼠肝线粒体肿胀度的影响

取10%的肝组织匀浆液5 ml,先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弃去沉淀,取上清液以10,000 r/min离心10 min,所得的沉淀即为线粒体[9] [10],用Lowry法测定该悬浮液的蛋白质含量,调整成蛋白质浓度为0.5 mg/ml的线粒体悬液,在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样品液0.4 ml。空白加生理盐水,再加入3.0 ml 线粒体悬液和1.4 ml 0.5 mmol/l的FeSO4溶液及0.4 ml 0.5 mmol/lVc溶液,迅速混匀后于520 nm处比色测定吸光度,吸光度降低表示线粒体发生肿胀。抑制率计算方法同1.3.2。

2.3.4. 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在试管中加入1.0 ml线粒体悬液(蛋白质含量0.5 mg/L),0.4 ml样品液,0.4 ml 0.5 mmol/L的硫酸亚铁溶液和0.4 ml 0.5 mmol/L的Vc溶液,空白以生理盐水代替样品溶液,混匀后于37℃温浴1 h后,按照试剂盒的方法测定MDA的生成量,并计算抑制率。抑制率计算方法同1.3.2。

3. 结果及分析

3.1. 玉米蜂花粉多糖对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时丙二醛(MDA)生成的影响

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RBC溶血时MDA 产生的影响如图1所示:在试验剂量范围内,玉米蜂花粉多糖不同级分对MDA的生成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表明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红细胞自氧化溶血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一定的关联。

3.2. 玉米蜂花粉多糖对小鼠肝匀浆自发性生成MDA的影响

由表1所示,玉米蜂花粉多糖各级分PMA、PMB、PMC-1及粗多糖PPM对肝匀浆MDA的生成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加大而增大。本实验表明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可通过对自由基产生的抑制作用来抑制肝组织自氧化,从而达到保护肝组织的目的。

线形回归(见表2)分析表明,PMA、PMB、PMC-1及粗多糖PPM对小鼠肝匀浆自发性生成MDA的抑制效果与它们的浓度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其相关系数r2分别是:0.9924、0.9775、0.9962和0.9951。

3.3. 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诱导小鼠肝匀浆生成MDA的影响

亚铁离子和双氧水是很强的自由基诱导剂,可见在小鼠肝匀浆中添加自由基诱导剂后其自氧化产生的MDA显著增加。如表3所示,在这两种体系内,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MDA生成活性。

3.4. 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诱导小鼠肝线粒体肿胀度的影响

脂质过氧化会使膜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膜内外物质的外泻或内流,造成如线粒体肿胀等现象的发生,加入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可以诱导产生羟基自由基,直接与线粒体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反应,改变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引起线粒体肿胀或破坏其膜结构的完整(表4)。

Figure 1. Eeffct of PPM on MDA formation during the hemolysis of rat RBC 图1. 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时MDA生成的影响

PPM 250 0.246 ± 0.004a24.79 500 0.234 ± 0.005a32.36 1000 0.180 ± 0.005a46.43

PMA 125 0.294 ± 0.004a12.5 250 0.284 ± 0.007a17.48 500 0.184 ± 0.004a40.24 1000 0.162 ± 0.011a51.79

PMB 125 0.280 ± 0.007a16.67 250 0.268 ± 0.006a24.24 500 0.204 ± 0.006a39.29 1000 0.186 ± 0.004a44.64

PMC-1 125 0.312 ± 0.004a7.14 250 0.286 ± 0.003a14.88 500 0.232 ± 0.004a30.95 1000 0.214 ± 0.006a36.31

Control 0 0.336 ± 0.002a------- a: p < 0.01 vs control; b: p < 0.05 vs control.

Table 2.The relationship of PPM on MDA formation of rat liver incubated

表2.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抑制小鼠肝匀浆自发性生成MDA的量效关系

Sample Equation Coefficient (r2) PPM y = ?2E?05X2 + 0.0005X + 0.1126 0.9924

PMA y = ?5E?05X2 + 0.1084X ? 2.4083 0.9775

PMB y = ?6E?05X2+ 0.0952X + 5.005 0.9962

PMC-1 y = ?6E?05X2 + 0.1005X ? 5.26 0.9951

PPM 125 0.840 ± 0.014b30.06 0.672 ± 0.008a19.62 250 0.830 ± 0.001a30.89 0.658 ± 0.001a21.29 500 0.795 ± 0.021b33.81 0.650 ± 0.001a22.25 1000 0.775 ± 0.035b35.47 0.624 ± 0.018b25.36

PMA

63 1.01 ± 0.014a15.90 0.760 ± 0.035b9.09 125 0.990 ± 0.028b17.57 0.714 ± 0.010a14.59 250 0.930 ± 0.028b22.56 0.708 ± 0.00a 6 15.31 500 0.840 ± 0.014b30.06 0.684 ± 0.011a18.18 1000 0.830 ± 0.001a30.89 0.654 ± 0.004a21.77

PMB

63 1.025 ± 0.021b14.65 0.754 ± 0.004a9.81 125 0.990 ± 0.014b17.57 0.750 ± 0.004a10.29 250 0.975 ± 0.007a18.82 0.648 ± 0.008a22.49 500 0.945 ± 0.007a21.32 0.640 ± 0.007a23.44 1000 0.845 ± 0.007a29.64 0.622 ± 0.009a25.60

PMC-1

63 1.025 ± 0.007a14.65 0.710 ± 0.001a15.07 125 1.010 ± 0.014a15.90 0.694 ± 0.003a16.99 250 0.960 ± 0.042b20.07 0.680 ± 0.007a18.66 500 0.925 ± 0.007a22.98 0.664 ± 0.004a20.57 1000 0.905 ± 0.021b24.65 0.630 ± 0.028 b24.64

control 0 1.201 ± 0.007 ----- 0.836 ± 0.003 -----

a: p < 0.01 vs control; b: p < 0.05 vs control.

3.5. 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由抗坏血酸和硫酸亚铁诱导引起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产生MDA,这一过程中由于线粒体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会伴随造成线粒体膜结构破坏,检测MDA含量的变化可以间接反应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膜被破坏的程度。如表5所示,PMA、PMB、PMC-1及粗多糖PPM可显著抑制肝线粒体MDA的生成,且其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25 μg/ml~500 μg/ml的剂量范围里,不同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小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活性大小依次为PMC-1、PMB、PMA、及粗多糖PPM。

4. 结论

(1) 本研究表明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对各种活性氧均有抗氧化作用,这表明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具有直接清除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的活性,这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2) 从效果来看,玉米蜂花粉多糖对脂质抗氧化作用随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中,粗多糖PPM 在对小鼠红细胞自氧化溶血时对MDA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肝匀浆自发性及诱导性产生MDA的抑制作用

PPM 0.302 ± 0.006a0.301 ± 0.001a0.284 ± 0.003a0.276 ± 0.003a8.61 43.02 PMA 0.312 ± 0.001a0.304 ± 0.003a0.290 ± 0.005a0.278 ± 0.001a10.9 27.86 PMB 0.316 ± 0.004a0.312 ± 0.002a0.289 ± 0.001a0.282 ± 0.002a10.76 28.79 PMC-1 0.314 ± 0.004a0.306 ± 0.008a0.284 ± 0.003a0.276 ± 0.003a12.1 19.92 a: p<0.01 vs control; b: p < 0.05 vs control.

Sample Concentration (μg/ml))MDA formation (A540) Inhibition rate (%)

PPM 125 0.265±0.008a44.33 250 0.237±0.018a50.21 500 0.214±0.006a55.04

PMA 125 0.248±0.007a47.90 250 0.225±0.006a52.73 500 0.212±0.003a55.46

PMB 125 0.241±0.007a49.37 250 0.228±0.008a52.10 500 0.209±0.007a56.09

PMC-1 125 0.267±0.029ab43.91 250 0.213±0.005a55.25 500 0.206±0.004a56.72

Control 0 0.476±0.013 -------

a: p < 0.01 vs control; b: p < 0.05 vs control.

及对诱导小鼠肝线粒体肿胀度的抑制作用显示出比其它玉米蜂花粉多糖级分更好的效果,可能是由于PPM中含有多糖与蛋白结合形成的糖蛋白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玉米蜂花粉多糖抗氧化的机理尚待研究,其对脂质抗氧化的作用与多糖的结构关系仍不明确。因此,从分子水平上阐明其结构与抗氧化作用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开发, 主编(2004) 花粉的功能与运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

[2]杨虎(2011)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

[3]赵昌辉, 李泳财, 何东, 等(2010) 玉米花粉成分、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09, 414-416.

[4]李云捷, 吴谋成, 邓家庆(2009) 玉米花粉多糖的提取与结构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12, 93-94.

[5]Xue, Z.H., Wu, M.C. and Yin, J.Z. (2003) Technological optimizatation forhydrolysis of rapeseed albumin with alca-

lase.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l9, 176-l81.

[6]汪艳, 吴曙光, 徐继红(2001) 米糠多糖与环磷酰胺联合抗肿瘤作用的免疫药理学机制研究. 解放军药学学报,

6, 291-294.

[7]张尔贤, 俞丽君, 周意琳, 肖湘(1996) Fe2+诱发脂蛋白PUFA过氧化体系及对若干天然产物抗氧化作用的评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 218-222.

[8]黄晓兰, 阎俊, 吴晓曼, 等(2003) 枸杞多糖对H2O2诱导的小鼠生殖细胞损伤的影响. 食品科学, 12, 116-118.

[9]游育红, 林志彬(2003) 灵芝多糖肽的抗氧化作用. 药学学报, 2, 85-88.

[10]Srigiridhar, K., Nair, K.M., Subramanian, R. and Singotarnu, L. (2001) Oralrepletion of iron induces free radical me-

diated alteration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rat. Molecular Cellular Biochemistry, 219, 91-98.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1,2王庆祥1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 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 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 01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作者:许正学李福林张淑琴肖增民邬生辉 摘要介绍通化市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倒伏类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预防玉米倒伏的几种方法和倒伏后的处理措施,以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原因;类型;防止措施;吉林通化 通化市是吉林省玉米的重要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特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玉米倒伏后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肥水供给失调,光合产物运输不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10%,中度减少20%~3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个别品种会因倒伏造成绝收。玉米发生倒伏后还造成田间常规管理的复杂化,给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造成不便。 1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 1.1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品种根系不发达、植株高大、茎秆细弱、韧性不足,容易引起倒伏。目前当地农民盲目追求玉米产量,越区种植严重。有的品种不适合通化自然条件及土壤条件,品种本身根系不发达,株高较高熟期较晚,茎秆嫩脆,茎基部节间长而细,抗倒能力差造成玉米倒伏。 1.2种植密度不合理 高密度玉米品种郑单958及美国先玉335的大面积推广,使广大农民产生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的心理,玉米机播后少间苗或不间苗,造成玉米田密度过大,个别地块可达9万株/hm2以上,造成秸秆细弱,节间拉长,穗位增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危机,遇大风大雨,造成倒伏。 1.3肥水管理不科学 农民为了省工省时,普遍喜欢使用一次性复合肥料,导致玉米苗期旺长,株高增加,容易倒伏,或玉米苗期及拔节期大水大肥、重氮轻磷,少施或不施钾肥,造成钾肥缺乏。使基部2~3节间过度伸长,植株和穗位增高,给后期倒伏造成潜在威胁。而钾肥的缺乏直接导致玉米苗弱、茎秆韧性减弱,增加倒伏的风险。盲目浇水也是玉米倒伏的原因之一,浇后遇雨极易倒伏。 1.4化控过晚 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药物品种不合适或药量不准及喷施时间没掌握好,使药剂没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株高不明显,极易发生倒伏。 1.5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苗期对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粘虫等防治不及时,抽雄后玉米螟危害严重,茎秆虫蛀率高;后期病害严重,特别是茎腐病、纹枯病危害,造成倒伏。 1.6气候原因 通化市玉米倒伏主要发生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倒伏的现象较重。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左右,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当地土壤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涝地玉米较旱地玉米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的类型 2.1根倒 由于玉米根系发育未完成或生长发育不良,横向和纵向生长不足,在大雨或过度浇灌后,随着土壤湿度过大或过于松软,根系的支撑作用减弱而发生倒伏。一般发生在玉米生长前期和中期。这时玉米根系不发达,磷肥不足,根系生长不良,或整地质量差,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一旦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出现根倒。

石斛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题目石斛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学生姓名高换楼学号1111034082所在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化工1102班 指导教师季晓晖 完成地点陕西理工学院 2015 年 06 月 08 日

石斛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高换楼 (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工专业1102班,陕西汉中723001) 季晓晖 [摘要] 石斛为我国常用贵重药材,有养阴清热、益胃生津的功效,石斛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利用蒽酮-硫酸法对铁皮石斛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实验方案,在石斛粉碎程度为粉末、液料比为50mL/g、提取2次,每次3小时的情况下多糖提取率最高。本文的实验结果为今后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的质量评价及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石斛;多糖;蒽酮-硫酸法;抗氧化性;测定; Determination of Dendrobium polysaccharide content GAO Huanlou (Grade 02, Class 11, Major chem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Dept,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x, Shaanxi) Tutor: JI Xiaohui Abstract: Dendrobium is in common use in our country precious medicinal herbs, the effect of nourishing yin and clearing heat, nourishing stomach fluid, Dendrobium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nthrone-sulfuric acid method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polysaccharide content were measured, and using the orthogonal test and the optimum solution is obtained. In Dendrobium degree of comminution is in the form of powder, liquid to solid ratio for 50mL/1g, extraction 2 times, every time 3 hours of polysaccharides extraction rate was the high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future Dendrobium officinale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and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Dendrobium; polysaccharide; anthrone-sulfuric acid method; antioxidation; determination;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要 种子产业技术进步涉及知识创新、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还包括少量制度创新。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个产业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在改革中的走向。目前,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玉米种业技术发展的焦点问题。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暴露出我国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就在于种质创新缺位,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则受制于落后的育种思路,因而降低了投资效率。玉米商业育种的实践基础是简化、统一的杂种优势模式。施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激化产业内部矛盾,促进种业内部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玉米种业和种业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加入WTO以后,玉米育种研究体系的各个环节就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种子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以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应用研究。这些都纳入产业技术的范畴,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产业技术链中每个环节的未来走向。这是研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的基本考虑,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脚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这个系统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就玉米育种来说,我国在五十年代那样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成功地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后来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李竞雄教授的带领下自主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难关,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玉米产量提高了将近4倍。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实际上,发达国家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发展需求。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通过抗逆育种途径持续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产量爬坡问题。然后又投资生物技术,提高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些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遗传增益。当西方国家解决面临的技术挑战时,我们恰恰进入理论与技术的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产业技术的发展思路出了偏差。

玉米倒伏怎么办

玉米倒伏怎么办 玉米是高秆作物,虽然根系扎的算深,但是外界作用稍微施加,玉米就会倒伏。倒伏以后,一般很难扶植起来,直接影响产量。所以必须要避免倒伏,倒伏后需要及时正确的操作。尽量挽回损失。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倒伏原因和预防改善方法。 1、洪涝倒伏 因为洪水倒伏不稀奇,一些在山谷之间,地势较低,离河较近的田块,在夏季涨洪水以后,很容易被冲倒,一般都是因为根系部分的土壤被水冲泡以后整个植株倒伏,根系被翻出泥土。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倒伏方向扶起,然后重新培土。及时排水之后,更换松一下土,尽快散发水分,但是要在冲倒当天扶起。

2、大风影响 如果是因为极端天气,比如大风天造成的,一般情况可能是茎干倒伏,也就是根系,茎基部没有折断,只是上部分茎干变形,一时不能自动恢复。这样的应该就是可以稍稍扶起来,相互支撑一下,或者是设一下支撑物。一短时间会恢复生长。如果被吹折了,一般就需要拔掉,结实后折的可以保留。

3、暴雨倒伏 因为大雨施压植株,冲刷地面土壤,头重脚轻的容易茎干弯曲,但是一般不会从根倒伏。只要抖落雨水,浮起来,脚下培些土,过不了几天天晴了就能恢复。抖水要早,雨一停就去,不然,积压久了,情况加重。用竹竿轻抖水,不能损伤叶子。

4、加强管理 倒伏处理以后需要追施磷钾肥,帮助生长恢复。另外倒伏之后容易发病,所以要注意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使用50%的多菌灵500倍溶液喷洒。一周使用一次,接连使用几次以后看效果。玉米螟钻蛀容易断茎干倒伏,重点防治。 一般玉米时常发生倒伏现象,原因可能不一致,但是结果都是需要改善挽救。有时候提前巩固生长,也是最好的预防。

铁皮石斛多糖的功效

铁皮石斛多糖的功效 了解过铁皮石斛的朋友,都知道铁皮石斛的功效卓著,可以滋养阴津、提高免疫、增强体质、补益脾胃、护肝利胆、清虚热、强筋壮骨、降低血糖、抑制肿瘤、明亮眼目、滋养肌肤、延年益寿等等令人诱惑的功效。 很多朋友也听说过,铁皮石斛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功效,是因为含有石斛多糖。 糖? 最近不是报道说,糖不利身体健康吗?! 此多糖,非彼糖。 糖尿病的人不可以吃糖,但是可以吃石斛多糖。 石斛多糖属于活性多糖的一种。在国内,活性多糖的提法比较新,应用也很少。但在国外,特别是日本,普遍多了。活性多糖是功能性食品的一种,在保健范畴之内。 活性多糖的生理功能 (一)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 免疫调节作用是大多数活性多糖的共同作用,也是它们发挥其他生理和/或药理作用(抗肿瘤)的基础。活性多糖可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大量免疫实验证明,活性多糖不仅能激活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对免疫系统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二)抗肿瘤的功能 据文献报道,已有50个属178种的提取物都具有抑制S-180肉瘤及艾氏腹水瘤等细胞生长的生物学效应,明显促进肝脏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及骨髓造血功能,促进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三)活性多糖的抗突变作用

在细胞分裂时,由于遗传因素或非遗传因素的作用,会产生转基因突变。突变是癌变的前提,但并非所有突变都会导致癌变,只有那些导致癌细胞产生恶性行为的突变才会引起癌变,但可以肯定,抑制突变的发生有利于癌症的预防。多种活性多糖表现出较强的抗突变作用。(四)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功能 冬虫夏草多糖对心律失常、房性早博有疗效;灵芝多糖对心血管系统具调节作用,可强心、降血压、降低胆固酵、降血糖等。试验结果表明,蜜环茵多糖(AMP)能使正常小鼠的糖耐量增强,能抑制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升高;研究也发现,蘑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和滑菇等13种食用茵的子实体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其中尤以金针菇为最强。腹腔给予虫草多糖,对正常小鼠、四氧嘧啶小鼠均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云芝多糖、灵芝多糖、猴头菇多糖等也具降血糖或降血脂等活性。活性多糖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 (五)活性多糖对多种病毒,如艾滋病毒(HIV-1)、单纯泡疹病毒(HSVl,HSV-2)、巨细胞病毒(CMV)、流感病毒、囊状胃炎病毒(VSV)、劳斯肉瘤病毒(RSV)和反转录病毒等有抑制作用。香菇多糖对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鼠脑炎有治疗作用,对阿拉伯耳氏病毒和十二型腺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六)活性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已发现许多活性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活性,起到保护生物膜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七)活性多糖的其它功能 除具有上述生理功能外,活性多糖还具有抗辐射、抗溃疡和抗衰老等功能。具有抗辐射作用的活性多糖有灵芝多糖、猴头多糖等。具有抗溃疡作用的活性多糖有猴头多糖、香菇多糖等。具有抗衰老作用的活性多糖有香菇多糖、铁皮石斛多糖、虫草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和猴头菌多糖等。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结业总结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姓名:张曦 班级:农学 101 学号: 1009010070 指导老师:张素勤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摘要: 阐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的获得方法、鉴定方法、二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重点阐述了加倍方法和基础材料的选择,指出单倍体育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单倍体育种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玉米;育种;单倍体;二倍体加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不断上涨。耕地面积减少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需求日益迫切。而目前用常规育种方法获得高配合力的纯合自交系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常规的育种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育种需求。近年来,单倍体育种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提高了育种效率,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 单倍体技术选育玉米自交系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目前国外大约60%的马齿型自交系, 30%的硬粒型自交系由单倍体技术选育出来。在我国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通过孤雌生殖技术,在不到20年里育成3000 多个孤雌生殖纯系,其中综合性状优良或个别性状突出,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育种的近350个。此外近几年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也都先后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都育成了多个性状较优良的DH系,并且选育出多个优良组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域试验,遗单6号、科玉10号、秦单5号已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进行推广。 一、单倍体的发现 单倍体是指只携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自然界中的单倍体是经过不正常受精形成的,一般发生频率很低。1922年,Dorothy Bergner 首次发现了野生的曼陀罗单倍体,此后,烟草、小麦等其他物种的单倍体被相继发现。玉米单倍体的发现相对较晚,Randolph首先观察到品种间或自交系间杂交的后代中有0.011%~0.103%的孤雌生殖单倍体,并且不同杂交组合中单倍体产生的频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单倍体的发现较早,但人工单倍体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1964年,Guha和Maheshwari使用花药培养,第一次在实验室得到了人工的曼陀罗单倍体。 二、获得玉米单倍体技术 1.1 自然发生的单倍体 生殖过程异常所引起的孤雌或孤雄生殖而来的玉米单倍体,自然发生的单倍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摘要:本文对化控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重点阐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种子萌发、生长及相关抗性的影响,并对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玉米;化控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 作物化控技术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而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农业应用”,至今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过程,已在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及技术原理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传统农业技术措施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使用浓度低、剂量小、费用低、见效快、在植物体和土壤中可迅速分解、对人类及环境很少有副作用等优越性[1]。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节植物内源激素水平而影响作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已成为我国作物生产当中高产、稳产和高效农业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第二位。玉米又是优质饲料作物,有“饲料之王”之称,其生产总量约有75%用于饲料,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玉米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如何提高单产成为今后玉米生产的关键。尽管提高种植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但种植密度的增加往往容易出现倒伏、空秆和贪青晚熟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此外,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还经常

受到干旱、高温和低温等逆境胁迫的危害,造成玉米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不高不稳,质量偏低,这不仅影响农民收益,也给粮食储运带来一定困难。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用化学控制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化控技术可以帮助玉米克服遗传上的缺点,使之有效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减少环境胁迫的危害,对于玉米高产、稳产、优质和抗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有关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已有许多报道,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以便于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更好地运用化学控制这一有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1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 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改变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在于它们可以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运输、代谢、与受体的结合以及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因此,作物化学控制的发展与植物激素生理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此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筛选具有农业应用价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品种,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20世纪50年代后,才陆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至今,在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方面,已经明确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几个重要过程:①三唑类的多效唑(MET)、嗡类化合物的缩节安(DPC)等植物生长延缓剂,通过抑制赤霉素(GAs)的生物合成来控制植株地上部的伸长生长;②三碘苯甲酸(TIBA)、整形素(2-氯-9-羟基芴9-羧酸甲酯)等植物生长抑制剂,通过阻断生长素(IAA)的极性运输来破坏植株的顶端优势,促进测枝发育;③乙烯(Eth)发生抑制剂A VG(氨基乙烯基甘氨酸)及AOA(氨基氧乙酸)的作用是抑制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ACC合成酶的活性,引起乙烯合成的下降;④Ag+,降冰片二烯(2,5-norbornadient)、1-甲基环丙烷(1-MCP)等乙烯作用抑制剂,通过非竞争或竞争的方式与乙烯受体结合,阻断乙烯促进衰老的作用;⑤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可以刺激乙烯的发生;⑥果树树种之间或同一树种不同品种之间对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敏感性与其在体内的代

专题四玉米净化及浸泡

玉米净化及浸泡 ——玉米淀粉生产技术研究专题之四内容提要: 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充分认识玉米粒的组成及化学成分,玉米粒的质量对加工的影响,提出玉米清理的必要性。(2)针对目前玉米清理设备状况,提出改进方案。(3)深入探讨玉米浸泡机理及浸泡“三要素”的作用。(4)通过半连续逆流循环浸泡的原理,讨论逆流浸泡的具体操作方法。(5)探讨逆流浸泡自动化控制和多罐串联全连续逆流浸泡流程。(6)讨论亚硫酸制取方法。 关键词:玉米清理,玉米浸泡机理,半连续逆流浸泡,亚硫酸制取。以下是专题的具体内容: 一、玉米的质量与净化 首先认识玉米的组成及化学成分 1、玉米的组分 玉米粒主要有胚乳、胚芽、皮和根帽组成。据有关资料报道,胚乳是玉米粒的最主要部分,约占玉米粒干重的82%~84%。胚乳中淀粉是主要成分占87.6%,另外有脂肪0.8%、蛋白质8.0%、灰分0.3%,糖0.62%,其他2.7%,胚芽约占玉米粒干重的11.1%。胚芽成分中脂肪占33.2%,另外还有淀粉8.3%、蛋白质18.4%、灰分10.5%、糖10. 8%、其他8.8%。皮约占玉米粒干重的5.3%,皮中纤维是主要成分约占86.7%。另外还有淀粉7.3%、脂肪1.0%、蛋白质3.7%、灰分0.8%、糖0.34%。根帽约占玉米粒干重的0.8%。根帽中主要含纤维占78.6%。另外还有淀粉5.3%,脂肪3.8%,蛋白质9.1%,灰分1.6%,糖1.6%。从以上可以看出,胚乳主要含淀粉和蛋白质,胚芽主要含脂肪和可溶性物质,皮和根帽主要含纤维和其他。对于整粒玉米而言,各种组分所占干物比例为淀粉71.7%、蛋白质9.5%、脂肪4.3%、灰分1.4%、戊聚糖6.2%、纤维9.5%、纤维素和木质素3.3%、糖2.6%、各类胡萝卜素30mg/kg。除以上成分外,还含有许多有高营养价值的成分,如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这些矿物质中磷是主要的,并且大部分以肌醇六磷酸酯的形式存在,有80%左右存在于玉米胚芽中,还有以有机物存在的氨基酸。 玉米粒中的蛋白质又分为醇溶性蛋白,谷蛋白和球蛋白以及不溶性蛋白。主要分布在胚乳和胚芽中。胚乳中蛋白质占12%(干基),其中主要是醇溶性蛋白(占52%),另外有球蛋白(20%),谷蛋白(17%),不溶性蛋白(11%)。胚芽中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 “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九五”期间,在国家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有7个单位系统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共有各类轮回选择群体13个,其中东北区6个。华北区6个、西南区1个。现已对这些群体分别进行了1~2轮的选择,群体的配合力、抗病性、农艺性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3.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分别将 B吨基因和

玉米倒伏空秆缺粒防止技术

教学设计 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作者:常志强 学校:方正县综合高级中学 专业:种植专业

一、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方正县职业高级中学 授课教师:常志强 授课班级:二年农学班 授课时间:2010年6月23日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种植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主编:马新明、郭国侠,2005年6月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授课内容的分析及处理: 本节所要讲授的是第4章玉米生产技术,第六节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1、本小节教材包括如下内容: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玉米倒伏的补救措施。 2、本小节主要讲述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玉米倒伏的补救措施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主要讲述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提出玉米倒伏概念,分析倒伏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讨论、思考、演示、讲解、设问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方面主要讲述空秆和缺粒的原因,归纳玉米空秆缺粒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第三方面主要讲述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 3、本小节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小节内容对于指导玉米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本班学生大部分是城镇的,虽然有农村的学生,只有几个男生从事过玉米生产,但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的学生对一些农业相关知识比较新奇,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动力。 2、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3、通过多媒体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掌握: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演示—总结 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专业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有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为农村生产服务的决心。 2、指导玉米生产。 四、重点及落实方案 重点: 1、玉米倒伏的原因 2、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 3、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 落实方案: 1、利用各种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在种植时倒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抽穗结实之间倒伏可能会造成绝收情况,而后结实后倒伏也会产量和质量有所影响,造成减产和品质较差的情况。那么造成玉米倒伏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一起来亲农网看看吧。 1、倒伏类型 根据玉米的倒伏情况可分为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三种类型。 跟倒伏:表现为种植的茎叶没有发生变化,不弯不折,只是玉米的根系在土壤中的位置发生改变,都发生在生长拔节抽穗期。 茎倒伏:变现为根系无明显变化,还在土壤中固定位置,但植株的茎杆发生弯曲现象,一般发生在种植密度高或者玉米茎杆韧性较强的品种上。 茎倒折:茎倒折则是茎倒伏的升级版,根系无明显变化,但茎杆从某一节间直接折倒,这种情况影响最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2、倒伏原因 玉米倒伏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品种,有些品种植株生长高度高,但是茎杆细弱,根系不发达,导致结实后,茎杆承受不住结实的重量而倒伏;二是人为,人为原因的有很多,比如种植密度大,植株间通透性差,导致生长不良造成大面积倒伏,还有就是施肥不当造成的倒伏;三是天气,所谓天灾人祸,在暴雨和大风季节(台风),磅礴大雨和强劲的风力直接将其压倒或吹倒。

3、预防措施 三种造成倒伏的原因中,除了天气不能掌控外,另外两种皆能提高人为预防,选种时选择植株生长强健,抽穗较矮,茎杆较粗的品种。种植时要合理掌握密度,不宜过密,根据不同的品种,一般每亩保持在3500-4500株之间。在7-11月及时化控,喷施叶面肥,加强植株生长,合理施肥,在抽穗期时可隔行去雄,待授粉后将雄穗全部去除,防倒伏的效果较好。

4、解决方法 在玉米抽穗期前发生倒伏情况,不可动,不可伏,在倒伏几天后会自然折起,靠近地面的茎节会自然的扎根,后期不会发生二次倒伏,相反增加了根量,不会到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如果将其扶起,可能会发生二次倒伏现象,而且还不会扎根,影响产量。在抽穗后倒伏,不能剪叶,不能去头,只能将其扶起,再对其进行扎把,扎把的颗数不宜过多,一般3-4棵即可,扎把要扎紧,不能松动,最好时当天倒,当天扎,超过三天不宜进行扶起,否则对根系会造成伤害。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8· 种业导刊,2019年第2期 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王鹤桦,刘金海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生物检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饲料原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品种营养品质差,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低等,严重影响了畜禽发育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亟需加快育种步伐,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玉米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 玉米育种技术 1.1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是用天然或人工诱导方法(例如孤雌生殖)获取单倍体生物以及用单倍体生物培育后代的育种方式,主要有诱导品系、组织体外培养和化学诱导的杂交方法等。单倍体诱导商业价值巨大,常规的杂交育种周期长,诱导单倍体加倍产生纯合的二倍体,直接利用配子体进行选择,只需2~3 a 即可育成稳定的纯系,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减少成本。 中国农业大学陈绍江团队创建了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将基础研究与技术发明以及育种实践 结合起来。吴鹏昊等比较了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探明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不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而受核基因控制。有学者认为基因型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中起主要作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过程与雄穗育性恢复过程相对独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已经创制出8个具有诱导率高、结实性好等优良特性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并率先利用和选育出3个单交种型诱导系,选育出系列优良玉米品种11个。 有学者认为用同族单倍体诱导剂生产母体单倍体是常用的单倍体育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非常有效,并开发了一种从花粉粒中分离出3个核和从四分体中分离出4个小孢子的方法,观察到非整倍性在三核期高发,表明配子体减数分裂后发生的连续染色体断裂可能形成胚胎的单倍体。1.2 远缘杂交育种 远缘杂交育种指的是不同种、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间的杂交产生的后代。远缘杂交可以创造和利用杂种优势来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是育种 现阶段生产形势下,亟需突破传统玉米育种方法,选育出满足多种需求的育种材料。就玉米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玉米育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育种工作提供借鉴。中图分类号:S513.0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4749(2019)02-0018-03 玉米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关键词:收稿日期:2018-12-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72102110200);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6GGJS-274)作者简介:王鹤桦(1979-),女,河南沈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草资源利用研究。 E-mail:hehua317@https://www.sodocs.net/doc/158529423.html, 摘 要:doi : 10. 3969/j.issn. 1003-4749. 2019.02.006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作者:胡长华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7期 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胡长华 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生态类型区划分上属黄淮夏玉米区北片。受地 理区位和积温条件限制,安阳市夏玉米以套垄套种为主,生育期间大致从5月下旬至9月底, 全生育期约110d。玉米生育期间,每年7—8月份为安阳市传统雨季,强风雨天气多发,夏玉 米倒伏现象时有发生,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本文通过调查掌握夏玉米倒伏情况,客观分析 倒伏原因,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对保障豫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 (一)倒伏类型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从生育时期上看,可分为苗期倒伏、中期倒伏和灌浆期倒伏,其中,中 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玉米抽雄散粉后倒伏,由于背地曲折生长能力下降,往往只 有果穗以上部位茎秆能够自行直立,下半部匍匐层叠,基本丧失光合能力,对产量影响较大。 玉米倒伏根据受损部位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根倒伏:多发生在玉 米生长拔节以后至大喇叭口期,此期气生根数量尚少,支持能力不足,而棒三叶甩出后头大招风,易因强风雨天气或浇地后遇强风造成倒伏,表现为植株地上部分正常,根系在土壤中固定 的位置发生改变,常出现根系外露被拉伤。茎倒伏: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特别是扬花散粉后 遇强风雨天气导致,表现为植株根系位置固定不变,地上部分弯折并和地面呈一定角度倾斜, 多因强风雨天气导致,密度过大,茎秆细弱,基节伸长地块容易倒伏。茎倒折:玉米植株受强 外力作用,从茎节中部折断或从茎节处断为两截,前者多与强风机械作用有关,后者则与品种 特征特性或土壤缺钾导致节间较脆有直接关系,此种倒伏对产量影响最大。2013年9月安阳市 农技站在安阳县泉门村调查,一农户种植的3335m2玉米中约1334m2遇强风倒折,有近40%植 株从穗位以上第2节至第3节间处断为两截,平均每667m2产量352.6kg,较同地块未倒折对 照每667m2产量646.0kg减产293.4kg,减幅达45.4%。 (二)不同品种的倒伏情况 从安阳市近年组织开展的玉米倒伏调查情况看,大田利用的玉米各品种均有倒伏现象发生,但品种间倒伏程度存在一定差别。2009年安阳市农技站在全市调查倒伏面积0.45万hm2,其中重度倒伏0.027万hm2,占总倒伏面积的6.0%。调查浚单20品种200块地,其中倒伏20块地,倒伏率10%,倒伏面积占0.5%;调查郑单958玉米120块地,其中倒伏6块地,倒伏率5%,倒 伏面积0.2%;调查滑丰9号10块地,倒伏5块,倒伏率50%,倒伏面积20%。倒伏时间为8月 下旬,倒伏类型以茎倒伏为主,占总面积的90%以上,约10%为根倒伏。从调查情况看,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紧凑型品种抗倒性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根系发灰、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 强的品种倒伏程度较轻。从农民种植习惯来看,近几年安阳市玉米种植密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稀植大穗型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超过适宜密度,导致抗倒伏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在当前全市 大田一般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和浚单20等紧凑耐密型品种抗倒性表现总体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因此,在品种选用上,抗倒性仍应作为安阳市推广利用玉米品种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不同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下玉米倒伏情况

玉米倒伏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一)

玉米倒伏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一) 摘要根据在玉米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生倒伏的问题,从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和倒伏类型入手,分析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提出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补救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玉米产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玉米的倒伏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从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和倒伏类型入手,分析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提出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供农民参考。 1玉米倒伏的危害及特点 玉米倒伏是指玉米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倾斜、茎折或根倒的现象。分为根倒、弯倒、茎倒。玉米倒伏对产量影响很大,轻度倒伏的地块减产10%~20%,中度倒伏的地块减产30%~4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玉米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立地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原因 2.1品种与密度不合理 玉米品种是倒伏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玉米品种抗倒伏的能力差别明显;植株过于高大、穗位高、秸秆较细、秆软、根系欠发达的品种抗倒伏的能力较差,这些品种易倒伏;反之,则不易倒伏。窄行密植的地块,种植密度过大,片面追求高密度增产,株行距过小,会引起植株拥挤,田间郁闭,光照不充足,茎秆徒长,节间细长,组织疏松,易引起茎倒或茎折。尤其是行距小于50cm、密度大于7.5万株/hm2的地块。 2.2栽培管理不当 耕作层浅,培土少,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易出现根倒。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是造成倒伏的主要栽培原因,拔节期水肥过猛,玉米生长偏旺,植株节间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引起茎倒伏。抽雄前生长过旺,茎秆组织嫩弱,遇风即出现折断现象。偏施氮肥,少磷少钾;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基部节间过长,植株过高,茎叶生长过于旺盛,根系生长不良,容易发生倒伏1-2]。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螟蛀茎危害茎秆也易引起茎折倒伏。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是引起玉米倒伏的天气原因。 3预防措施 3.1合理选种与密植 选用茎粗、矮秆、抗倒、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是防止玉米倒伏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玉米丰产丰收的保证。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植株高度适中、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水肥能力强、穗位较低、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依据品种特性和不同地力来确定相应的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品种自身要求,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并辅之以微肥。种植形式采用宽行密株,行宽在60cm以上,留苗6.75万株/hm2左右。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对防止玉米倒伏有一定作用。 3.2配方施肥 根据地力确定玉米目标产量,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量,合理施用氮、磷、钾、微肥,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施肥。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以增强茎秆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避免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过多的氮肥;改“炮轰”施肥方式为实行叶龄施肥方式,当叶龄指数达30%前即5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当叶龄指数达30%~35%即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叶展开时,追施剩余的40%氮肥。及时中耕培土,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3],以促进次生根发育,提高植株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