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_凡勇昆

摘要:问题学生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论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问题学生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界定,继而从默顿的手段目标说、社会位移的失谐、同辈群体的负功能和科恩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说四个方面对问题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了阐释。于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两点策略,即通过创设健康向上的同辈文化、宣扬积极的重要他人和改善家庭氛围,以期能够促进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形成对问题学生及其行为的科学、合理、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

问题学生的说法由来已久,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问题学生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与父母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不断弱化,社会教育的功能错位等等因素有关,由此使得问题学生在心理、行为、思想、人格等方面发生了某些偏差,甚至出现了诸多失范行为。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对问题学生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意义上,学习上有困难、交往上有障碍、思想上有误区、心理上不健康的学生即为问题学生。这和差生、后进生的说法比较相似,那是否他们的指向严格一致呢?实则不然。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春对问题学生的界定比较科学: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的学生即是问题学生,而且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一个方面存在问题。[1]

问题学生有着明显的特征:首先,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常常在学校消极应付,较为严重的发展成为厌学、逃学等,对上学毫无兴趣,甚至到处散发“读书无用论”思想。其次,个性心理失调。往往有两种极端,要么过分自尊,要么过分自卑。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而且逆反心理都非常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再次,行为习惯嚣张。以行为粗犷、言语恶俗为自豪,视酗酒、偷窃为正常,大多带有痞子气息。甚至有些对打架、以强欺弱带有明显的偏好。最后,价值观存在缺陷。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受到网络暴力色情等社会灰暗面的影响比较严重,甚至造成了人性的扭曲。

问题学生的行为,大多违反教育规范,所以我们又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失范行为。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可以区分三类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越轨行为是可能引起非议或者轻微犯罪的行为,违法行为则是违反了各种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行为,会遭到执法机构的轻度惩罚,而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失范行为。[2]目前大多数问题学生处于第一层次的失范,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也有一些学生的失范行为已经上升到第二层次甚至是第三层次。特别是在非重点学校,城市郊区地带,问题学生的存在更是成为令学校管理者颇为头疼的事情。

二、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凡勇昆王帅

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简介:凡勇昆,男,河南周口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王帅,女,河南济源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EDUCATIONANDEXAMINATIONS

(一)默顿的手段目标说

追溯问题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不能不提到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默顿,他从宏观上分析了这种失范行为,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失范是这样一种状态:社会规定的目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的不一致,使得人们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默顿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另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文化价值,他们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然而社会虽然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规定一个合法的目标,但是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他们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一旦没有合法的手段就会转而采用非法的手段,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问题学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差,在教室里的空间位置大多比较靠后,倘如平时比较不动声色,基本上就淡出了大家的视野。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我者”,他们不愿意被老师或者同学忽略,也不希望被其他人看低。于是在没有优秀学习成绩吸引大家目光的条件下,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其他方式,按照默顿的理论,就是通过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凸显自己的“优秀”,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而且这种心理与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行为方式、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偏离。当前许多问题学生标新立异、奇装异服、打架斗殴等方面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属于此类失范行为。

(二)社会位移的失谐

基于社会学角度,问题学生是独特的社会存在,他们是界于幼儿与成年人之间的“半”社会成员。这一属性导致学生带有“边缘人”的特征,所以他们也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作为一个社会性未成熟者,他们生活于一个三重世界中——

—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这三个世界各有一套价值、规范及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的“社会环境”,问题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转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就是社会位移。现在普遍承认的社会位移有四类型说,即:和谐的多重世界/顺畅的越界、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越界。[3]

问题学生大多属于最后两种类型,尤其是最后一种。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课堂上的规范和行为方式与其家庭及同辈群体中的规范和行为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或者是尽管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在其他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比如不能和教师和家长沟通,和同学没有交流等等。在此情况下,越界就意味着摩擦与冲突,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不安。他们可能会找出种种理由,积极或者消极的抵制社会位移的企图,甚至认为学校、别人或者是家庭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

(三)同辈群体的负功能

同辈群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时代人组成的小群体。作为学生的一种“永恒的社会”,同辈群体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但是这两种功能并非从一而终的起着积极的正向功能,相反它也有着消极的负功能,这与问题学生的来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同辈群体的保护功能能使学生少受或者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尤其是当学生在家庭、学校或者其他的场所受到伤害后,同辈群体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调节场所和避风港。但这往往也成为问题学生向成人规则与权威进行反抗乃至挑战的力量源泉,变成他们向学校挑战的支持力量。他们有可能结成一个个的小团伙来集体对付学校甚至是家长,甚至是耀武扬威的在学校任意的欺负弱小学生,因为有“保护伞”的呵护,他们也能够长时间的“逍遥法外”。而同辈群体的发展功能则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社会能力是指自我表达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同样,它不仅对学生的积极的社会能力有着促进作用,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加之没有基本的社会判断,还会使他们养成社会的不良习气,比如:吸烟、喝酒、赌博等。

特别是地处郊区的非重点普通中学,他们的年龄已经接近成熟状态,交往的需求如果得不到合理引导,就容易变异成流氓式的小团伙。因为有着同辈群体的力量,他们往往在学校里不可一世,行为乖张,不仅任意的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根本不把老师看在眼里,随意的辱骂老师。尽管这样,他们一般还是不会被学校处分,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集体力量”的保护。

(四)科恩的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说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恩在1955年提出了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这个概念。犯罪者亚文化群体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而社会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这种目标的相同的手段。所以当青少年最终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感到失望时,就会发生与主流文化相背的亚文化。

而问题学生大多是在家里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管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所以难免会沾上社会的不良习气。而当这些问题学生变成一个群体之后,久而久之,就形成该群体所固有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很显然和学校、家庭有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失犯行为的产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引导问题学生转化的策略

著名的作家柳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在婚姻的岔道口、事业的岔道口、人生抉择的岔道口上,哪怕是走错了仅仅一小步,就需要用你人生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甚至后半生来弥补。问题学生现象就个人而言可能是暂时的,但造成的消极影响却有可能是长久的。尤其是对于整个教育过程而言,已经成了长期存在的社会事实。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是一个不容忽视和不能有任何闪失的职责。现有以下建议来促使问题学生的转化: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同辈文化

同辈文化是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时代人组成的小群体自发形成的,被所属群体自觉遵守的文化。英国的著名学者克拉克对中学生的同辈文化的分类进行了经典分析,他将中学生的同辈文化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玩乐型文化,其旨趣主要是各种文体活动;第二种是学术性文化,其关注重心在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及学术性课外活动的参与;第三种是违规性亚文化,其特征是回避乃至反抗整个教育过程。[4]问题学生的这种“青少年群体”大多是属于第三种,他们不是勤勉于学业,而是对竞技体育,寻求伙伴的认同,对肌肉发达等个人特点给予高度的评价,以违犯纪律和影响他人的生活甚至是安全为乐,对教师没有任何好感,对学校的观念就是“一座座的监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发展前景的糟糕程度也可想而知。

同辈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在于健康同辈文化的积极引导。我们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转变观念,实现精英教育向成才教育的转轨,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学习成绩好坏不是评判学生唯一标准。现在大多数的人有一个普遍的思维定势,即认为只要是学习成绩不好,那就不是好学生,其实则不然。教育的本真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她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关爱生命。[5]他们虽然不能在学习上有突出的表现,但是只要积极努力,他们可以发展其他方面的才能。然后,要逐步改变当地社区环境的价值趋向,为学生建造一个良好的同辈文化环境。学校可以和当地政府合作起来,整治当地文化场所,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部门的管理,积极发挥文明使者的功能,给社区环境带来新鲜空气。再次,要加强问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学校学习期间,要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活动、各类读书会、请知名人士做互动报告等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讨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他们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矛盾症结。

(二)宣扬积极的重要他人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首先提出重要他人这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众所周知,当代学校里学生的重要他人已经具有明显的变迁过程,具体有这样几种表现:首先,学生的偶像性他人具有明显的多样化。与上世纪改革开放前的情况不同,当代学生眼里面不再只是毛主席、马克思等比较单调的历史人物,而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偶像或许是乔丹、盖茨甚至是自己。再次,他们不再“听话”的以学校宣扬的人物为榜样,在他们的房间里会大量出现体育明星:罗纳尔多、乔丹,《空中监狱》里的尼古拉斯凯奇,甚至有纳粹枭雄希特勒。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措施来保障问题学生的重要他人的合理转向。

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清楚谁是问题学生的重

EDUCATIONANDEXAMINATIONS

ASociologicalAnalysisonMisbehaviorofStudentsinDifficulty

FanYongkunWangShuai

Abstract:StudentsindifficutyhavealwaysbeenpaidmuchattentiontoinelementaryeducationinChina.Fromsociologicalpointofview,thearticlegivesanewanalysisanddefinitionofstudentsindiffi-cuty,thenexplainstheirmisbehaviorinsuchfouraspectsasthegoalandmeansofMerton,thedisharmo-nizationofsocialdisplacement,thenegativefunctionofpeersandthesubcultureofjuveniledelinquencyofColn.Basedonthis,thearticleputsforwardtwosuggestionsforsolvingtheproblem,thatis,creatinghealthypeerculture,alvocatingsignificantothersandimprovingfamilyenviornmentinordertohelpedu-catorsandparentshaveascientifit,rationalandin-deptunderstandingonstudentsindifficulty.

Keyword:studentsindifficulty,misbehavior,sociologicalanalysis

要他人。这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问题学生的某些观念和行为会深深的影响着自己,但他们或许不会轻易说出,尤其他们所指的对象是反面人物的时候。这时我们可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间接提问,或者通过和学生的谈话来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小道消息来获取。总之,我们要清楚最基本的情况。然后,我们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更新问题学生不健康的重要他人。心理学家杜拉的研究表明:看到榜样的人物的行为并给予强化,将对儿童以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可能负面的重要他人已经对问题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强化,这个时候一定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无休止的教训,而是要通过典型的策略来进行旁敲侧击,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正面的电影熏陶,让班级里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等,这样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失点和盲目。最后,教师和家长争取做他们的重要他人。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时间占青少年时间的很大的一个比例,家长和老师是他们这个阶段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我们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他们效法的榜样。可现在我们可能要面对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很多教师和家长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重要他人,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更是不放在眼里,教师和家长基本成了他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无关”影响源。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作为影响学生社会化的专职监护人和教育工作者,作为主导学生发展的正式权威,竟然很难成为他们的重要他人,我们称职吗?

(三)改善家庭教育的背景

科尔曼等人在《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得出总的结论:学校对学生的成就几乎没有影响。儿童的家庭、邻里、同伴环境的不同,是儿童的学习成就差异的主因。[6]虽然在以后的研究中,曾经对该结论做了一定的修改,但是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影响是不

言而喻的。

家庭背景包括许多方面,它是一个总变量,其中含有诸多子变量,例如: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子女的学习成绩的相关、家庭气氛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家长期望水平之间的不同造成学生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子变量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地位的转换起着极大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大多问题学生的家庭没有良好的成长氛围,家长或许是忙于生计,或是毫无顾及的在家里面进行搓麻将、宣扬不健康思想等活动,而孩子们平时的耳濡目染也习得了很多不良风气。所以家长的责任就是把家变成一个有助于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禁止让孩子接触一些不必要的社会习惯。然后,转变家长的“育人”误区。有些父母对孩子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只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把生活费送到孩子的口袋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家长不仅仅是孩子们的金钱的来源,更应该是他们精神、

情感上的重要影响来源,利用平时的生活间隙,对孩子们的不轨行为和思想进行纠正,只有改变这些认识,才能预防和矫治问题学生的行为失犯。参考文献:

[1]王小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6:3.

[2]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行为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4):70.

[3][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6-227,234.

[5]鲁洁.教育的返本为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6]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4:208.

(责任编辑:刘辉雄)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 (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 (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我们可以把学校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类理想类型。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 一、指导语 下面的语句是关于网络行为表现的陈述,请仔细阅读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评定,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1=从不; 2=偶尔; 3=通常;4= 总是. 二、测验项目 编号项目从不偶尔通常总是 1 匿名发布不实消息 1 2 3 4 2 下载或使用盗版软件 1 2 3 4 3 利用网络复制传播音乐 1 2 3 4 4 下载未经授权的音乐或视频 1 2 3 4 5 发表诽谤性言论 1 2 3 4 6 恶意灌水或刷屏 1 2 3 4 7 在即时聊天中强迫他人语音或视频 1 2 3 4 8 发表不当言论 ( 如发言曾被网管删除) 1 2 3 4 9 匿名在网上辱骂他人 1 2 3 4 10 下载资料拼凑论文 ( 包括课程论文) 1 2 3 4 11 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不注明 ( 包括课 1 2 3 4 程论文) 12 做作业时从网上抄答案 1 2 3 4 13 上课时用手机上网或聊 1 2 3 4 14 网络黑客 1 2 3 4 15 在网上偷看过别人的邮件 1 2 3 4 16 欺骗网友 1 2 3 4 17 浏览色情图片!视频或小说 1 2 3 4 注: 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包含条目1、5、6、8、9、14、15、16; 网络学习失范行为包含条目10、11、12、13; 网络侵权失范行为包含条目2、3、4、17. 三、评分计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首先按被试的受教育程度、性别、专业将样本平均分为两个样本,对样本1(n=491)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494)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使用AMOS17.0对样本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题总相关为项目区分度指标,结果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9至0.62之间,均P<0.01。17个项目分布在 3个因子上,因子1包含9个项目,命名为网络言论失范;因子2包含4个项目,命名为网络学习失范;因子3包含4个项目,命名为网络侵权失范。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量表的初始问卷采用4级评分:1=从不,2=偶尔,3=通常,4=总是。 四、信效度分析 1.信度 (1)内部一致性信度: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3个因子的系数依次为0.84、0.74、0.73。3个分量表得分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19至0.48之间,3个分量表得分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4、0.75、0.82(均P<0.01)。 (2)重测信度: 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3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2、0.86、0.78。 2.效度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王美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深感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然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大学生们出现了种种失范行为。针对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本文从多角度论述了我们当代大学出现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中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冷峻思考,我们在思考失范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中国当代大学生行为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在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在特定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真的能够适应大众化时代吗?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状况: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各种反校园行为频频出现。而就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看,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行为表现。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深深地体验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状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良性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从高考的“魔掌”中走出进入我们期盼的“天堂”——大学时,我们发现这里是自我的天地:没人再唠叨你去学习,没人再叫喊你起早,不再有成堆的卷子,不再有月考、模考、高考的压力,这里真好!但是我们又有些迷茫:不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日子,我们感到有些失落;习惯了“一切被规划式”学习模式,突然自己管理自己一部分人真的有些迷茫了。高考后学生们完全自由放任三个月之后便步入课程、生活节奏松散的大一,中学时代和大一阶段的衔接严重脱节,让我们误以为大学就是这种放羊状态。我们在误解和迷茫的状态下,选择了上网、视频、游戏、购物、恋爱让我们获得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信。我们带着侥幸的心理旷课甚至逃课,因为在大学里我们是上百人授课的规模,老师只是抽查点名。我们发现了管理的漏洞,于是我们就不停地钻空子,逃寝,考试变着花样的作弊更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攀比消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怪圈现象。在大学里学子们深受着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穿着打扮怪异,浓妆艳抹,发式一律成卷,发色多元趋势,单眼皮做出双眼皮,校园里堪称这些行为为美。更有甚者让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 [摘要]自从网络出现之后,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隐蔽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浏览不良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网络知识侵权: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问题: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互联网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课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调查发现,当前大?W生群体中的网络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浏览不良信息 网络是一个缩小的地球,现实生活中有的一切,网络社会中都有。在网络中,除了有大量健康和有用的信息外,还有大量不良信息,包括:反动、迷信、庸俗、色情、凶杀、恐怖等。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造成了极大威胁,甚至使一些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研究表明,有高达60%左右的大学生,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他们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

从而深陷其中。 2、恶意攻击他人 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在网络中言论可以极端自由,因此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就在网络中造谣中伤,肆意的侮辱、诽谤他人,给别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人在网上出口成脏,任意谩骂;还有个别人通过技术移花接木,制做散布对他人不利的图片、在BBS、贴吧和虚拟社区中散布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对他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利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大肆捏造虚假消息,大量散布反党反社会的过激言行,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 3、网络知识侵权 在互联网这个存贮数据资料的宝库。我们想获得的任何资料几乎都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检索找到。互联网未经允许的随意上传、存储和任意下载对现行的著作权保护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通讯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更易受到侵害。工业时代的著作权,由于传播载体是有形的,需要专门的工厂进行生产,因此能够通过海关、交通、工商等传统部门,运用法律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但是随着网络网络的出现,以及网络独特的“数字化”信息方式,著作权体系的地域空间概念被完全打破,大量的文字、图像、音乐、电影等均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实

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夕失范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夕失范行为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3-08-29T14:23:44.70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7月供稿作者:颛静莉刘媛媛 [导读] 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心理问题凸显,如果处理不好,将导致毕业生行为失范的发生。 颛静莉,刘媛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每年6月份,毕业生离校之际,各个高校都会为毕业生的文明离校绞尽脑汁。因为历届的毕业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破坏学校公物,辱骂老师或管理人员,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源自学生的补偿心理、从重心理等因素,学校应该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制能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应对。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行为失范对策 [作者简介] 颛静莉(1979-),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刘媛媛(1983-),女,河北保定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7-0071-03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离校之际,各高校普遍都会面对一个难题——毕业生文明离校的问题,因为每到这时,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出现一些毕业生行为失范的不文明问题。下面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离校前夕的复杂心理状态和学校工作的失误、失效,这两方面原因的深入分析来透视大学生离校前夕的失范行为,以期能找到解决这一工作难题的良策。 一、毕业生的离校失范行为的心态分析 (一)失落感普遍存在 毕业在即,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活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其中不免有些伤感和失落,或感慨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充分的利用好时间,以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或感慨自己感情生活不丰富,不完美,或者眼前就业,考研不如意,于是一些毕业生在心理上无法承受,感觉“大学没意思”、“生活没意思”,因此出现低迷和失落的情绪,其行为极易出现失范,有的“借酒浇愁”,有的“小赌怡情”,更有甚者,用暴力发泄,砸东西、打架斗殴。 (二)现实角色定位模糊 大学毕业了,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意味着十几年的学生时代的结束。他们都要步入社会了。告别过去,投入社会,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多少有些兴奋和紧张。一方面,毕业生因为自己在大学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谋得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位而兴奋,另一方面又以激动紧张的心情期盼社会工作的成功。这样,他们不免在学生与职业两个角色之间摇摆。他们虽然没有从大学生这一角色完成社会人角色的转变,但往往在学校里以社会职业人自居,因此对现实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一定的模糊,主观上不再考虑学校规范,导致行为失范。 (三)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 众所周知,各个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大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觉得有束缚感,大学三年或是四年下来,逆反情绪被累积;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佳可能在宿舍和班里生活得不是很如意;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可能工作尚未敲定,恋爱失败,感到前途渺茫,各种情绪的累积,在毕业离校这个情绪敏感期极易爆发,导致违反校规校纪、对抗管理人员等不良行为的频发。 (四)存在严重的补偿心理 有些毕业生因为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差,经过多次补考才取得毕业资格,或因在校期间违反了校规校纪而受到学校的处分,心理上有怨恨情绪;或因为在大学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因而从未引起过大家的关注;或因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同学关系不和睦;或因为毕业前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认为就业前景渺茫,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这些毕业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损,从而降低自我评价,滋生自卑心理。因此在毕业离校之际他们想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期许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补偿。一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积极的帮助老师同学做事情而重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关注,这些属于补偿心理的积极表现。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矫枉过正,对自己的毕业鉴定和各种奖惩看的过重,他们一改过去的循规蹈矩的形象,以极其夸张的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更有甚者,极少数的毕业生故意损毁公共财物,冲撞管理人员和老师以泄私愤,这些就是补偿过度,导致的补偿心理出现的消极表现。 (五)追求感情的满足 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然而性心理却不太成熟。两性之事,是大学生的神往之事。在毕业生中这个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男女同宿的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其一是对感情发展的不可把握造成的。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调查显示,40.6%的毕业生有恋爱关系的朋友,其中,只有32.6%的人能在毕业后走在一起,有59.6%的人正在为走在一起而努力,7.8%的人则没有可能走在一起,即恋爱中的毕业生有67.4%的情感问题是不可把握的,这就造成他们在情感上的焦虑和困惑,用可把握的行为来对待现实的不可把握,来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 其二是离别的伤感。对未来不可知和眼前的离别,使有些毕业生在情感上认为一切都将要失去了,只有抓住最后共度的时光,才能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由此整天在一起,同宿现象就容易发生。 (六)行为从众严重 行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情绪、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相一致的现象。当个体在受到的压力大,焦虑情绪越重时,从众心态就越明显。毕业生的失范行为也表现了从众倾向。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当第一个人失范行为发生时,它往往有明确的原因。在他的示范和行为暗示下,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效仿他的行为。在毕业离校这一敏感时刻,毕业生心态不稳,不易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稍微受个别人的失范行为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毕业生漠视学校的规范认同,群体失范行为的发生。

关于道德失范现象的一些思考

关于道德失范现象的一些思考 本文列举了当前我国的道德失范现象,阐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借鉴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精神的必要性及作用。指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对于人们过度物欲化导致的道德失落有着积极的规劝作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观,弘扬人民群众中优秀道德模范精神,促进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提升。 标签:道德失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模范;思考 一、道德失范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当今社会却出现一些道德日益滑坡、道德失范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2007年在山西和河南发生的黑砖窑事件,当地砖窑矿主从人贩子中购买偷运来的民工,包括许多童工,将他们关押在各个窑厂,以暴力手段强迫他们从事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不少民工致残、致死。2008年,多名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诊断出肾结石,随后在三鹿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在进行相关的调查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国内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报告,多家企业涉嫌违规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与此类似的诸如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不胜枚举。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健全的社会出现如此多违背道德良心,违反法律的事情发生,是法律失去监管和制约吗?社会在急剧转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制度不断地健全,但“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未带来“精神文明”的上升反而下降呢?我们在“硬”抓经济建设,腰包涨鼓的同时,是否人性道德良知又“软”了呢?若非如此,何以几乎到道德底线失守的地步?我们又将如何在“冲出经济洼地”的同时“构筑精神高地”呢?本文以为,这些事件事关法律制度或者社会问题,但更是道德缺位造成的。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借鉴意义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其中“道”指宇宙、社会和人生运行的内在规律;而“德”是指人德行、修为和品性。由此看出,“德”是遵循了宇宙和人生内在规律——“道”而来之。 中国古代思想家以为道德是治国安邦的根基,是国家安危、存亡的根本所在,

学院关于印发《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

学院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教师〔2018〕17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等有关文件要求和《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实际,使教职工做到“四个相统一”,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制定学院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一、本制度适用于全体教职工。 二、负面清单范畴 (一)思想政治纪律方面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含在公开场合或网站、新媒体等各类社交媒体或互联网群组等平台上,散布违反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违背政治纪律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言论,发布丑化党和国家及领导人形象、煽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言论。 2.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含

危害国家统一,伤害民族情感和国家尊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学生合法权益;破坏民族团结,歧视、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二)教育教学方面 3.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含在教学、讲座等活动中散布对抗中央、有损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 4.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含未经学校规定程序批准,随意调整教学计划或上课地点;不履行课堂教学主体责任,对课堂纪律漠不关心;违反考试(评卷)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评卷)公平、公正行为;故意提高、压低学生成绩,不按规定时间录入上报成绩;不按规程操作,导致教学仪器设备损失。 5.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含从事对学生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活动。 6.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猥亵、性骚扰行为。含侮辱、歧视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三)学术道德方面 7.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含伪造学历、学位、成果等;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侵吞篡改他人的学术、教学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在职称评审、考核奖惩、绩效贡献等活动中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恶意诋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赵晓斐 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然而,在这几方面原因中,学校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在现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技能、任凭学生在生活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让学生与社会生活相隔绝。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应先突出学校教育的失误问题: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以不变应万变遭到新时期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干脆把德育拱手相让予社会;或者惟升学是追,把德育作为软任务,放弃了应有的任务。 14-15岁的学生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多发年龄区,又是青少年个性最为突出,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然而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只按统一的教材,用同样的方法,朝着升学的方向教育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不同的生活经历。美国学者詹宁斯说:自然界用尽所有的心力,尽可能的使我们的孩子禀性各异,自然界不遗余力的把无限的可能性隐藏其中,没有人能够确定或预言这些可能性,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要根除这种多样性。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纠正。 二、个别教师素质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客观上分析,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易重视优秀生忽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主观上分析,有些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会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术甚至反教育的方法,是导致学生行为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或本身不懂法,采用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违法性,尤其教师的违法言行对学生影响十分巨大。例如有些教师体罚学生,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有些教师采取搜身和检查书包地方法来破获校内案件;有些教师私拆学生信件以杜绝早恋现象等,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的后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薄弱 1949年,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针对当时美国社会流行的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的“经济人”,从心理学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提出了“心理人”的概念,呼吁人们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心理感受和意义。从此“心理健康”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确定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的,是指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最佳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往往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问题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学生逃学,教师往往认为是思想品质问题造成的,导致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很少注意到学生逃学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障碍。 四、学校法制教育薄弱 学校中法制教育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的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在没有接受法制教育以前,青少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违法犯罪,他们一般只有道德判断的标准。有的中学生犯了罪,

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

校园文明习惯规范人生因什么而精彩?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答案一定正 确合理——人生因文明而精彩。 校园因什么而文明?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文明,文明文明校园既包含物质的校园,更包括精神的校园,精神的校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渐提高,而想要投身社会的我们已经不仅单一的只拥有知识,要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才是一个接班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山水自见山水,但社会早已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更见在校大学生应该做到而且做好事情。 行为规范: 一、思想品德篇;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培育美好的品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二、诚信守纪篇; 诚信守纪、自律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该恪守这一道德底线。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法纪,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妄图走捷径,不投机取巧,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和高尚人格魅力,赢得别人的尊重。 1本色做人,以诚待人,言出必果,知行统一。 2为人正直,不损害他人权益,选择正常渠道和合理方式

反映意见和要求。 3遵纪守法,不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不参加非法组织和活动,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4、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5、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6、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一日生活制度,自觉维护学习生活秩序。 7、提倡诚信考场文化,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按照相关要求参加考试,考试不作弊。 三、感恩与责任篇;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家庭和他人的关心、关怀、帮助。从一出生,我们每个人都因为父母、家庭和社会的万千呵护宠爱,而背负了一种巨?反哺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感恩和责任是我们生存的理由和动力,要对社会负责,对别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要学会关爱父母,珍惜生命。 1.对他人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常怀恻隐之心;对自然以邻为友,仁心、慈爱,常怀敬畏之心,与人与物和谐相处。 1.尽己所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平时多参加义务活动,争当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在公共场所,自觉维护学校形象。 四、学涯规划篇;故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校大学生要确立长远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及早规划学业生涯。学涯规划的制定要注意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结合。自身实际与专业学习大纲要求的结合,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的结合,及时调节心理应对状态,有条不紊地把规划内容落到实处。 1、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制定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阶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应对对策 自学校诞生以来,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失范行为,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失范行为及其对这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社会秩序的纷乱和冲突,使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依从和狐疑,对其缺乏必要的行为导向[1]。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断发展形成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因素成为造成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失范行为的界定 学生失范行为是指违反教育规范的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体行为合理性的严重途径,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变下来的,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能被学校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2]%学生的失范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 学生失范行为是对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形式是繁复多样的,大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分类:根据失范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规定,可以把学生的失范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和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所谓课堂中的违规行为,指在课堂上影响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以及学生自己违背教师的要求的各种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等。所谓课堂外的违规行为,指的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如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参与赌博,等。这些违规行为的特点是,常常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联系,有些情节严重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觉

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的视觉 摘要:从古到今,教育一直贯穿其中,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是 在孔融让梨等蒙学故事中成长的孩子,然而长大后有许多人不懂的谦让、无私,在乘坐火车和公共汽车时,会疯也似地争抢座位,无私旁人的存在,甚至连老人和小孩都不让。他们以个人为中心,只重视自己的利益。从他们的言行中,人们根本无法相信,这是一群在孔孟思想中长大的孩子。 关键词:失范行为伦理道德 正文:强让、无私、诚实、勤劳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那些都是美好动人的品 性德行,几千年来围绕着这些品德德行又有多么美好的动人故事。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的问题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些美好的故事打从小孩进幼儿园的那天起就萦绕在他们的耳朵旁,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耳濡目染,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然而现实总是无情的告诉我们:许多美好的的品德并没有因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和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把那些美好的品德铭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去。相反,我们越对孩子说教,随着他们的长大,就越加快速的烟消云散,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与学校家庭给他们的人性预设南辕北辙。他们的那些失范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吃惊。他们多数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忽视了社会价值,把社会和国家放在次要地位,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化,只想一味的索取而不知奉献。进而其行为也是失范的!以下就是几个例子 案例一: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失范行为 我清明放假回了家,来学校的时候坐火车,其中有两节车厢都是到内江的,车内的人差不都是师院的学生。一下火车,一出火车站,来到等公交车的地方,由于刚下火车的人很多,公交车偏少。所以当一辆207路公交车来了的时候,马路上的人还没等车停稳就像蜂一样的涌向那扇窄窄的车门,最前面的两个人被车门卡住了,谁也不退让,并为此大吵起来,人们最终上了车,走了。接着又来了一辆,这一次,很多学生都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横穿马路,在路对面就把车给劫持了。 评析:在那样的一个特殊环境中,有多少人会觉得抢车、抢座位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呢?是一种失范行为呢?几乎没有吧!学校不是这样教我们的!现在都提倡文明乘车,可他们的这种失范行为是文明吗?显然不是。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堂堂的大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可是他们那样的行为是高素质应该具有的素质吗?他们所学的与他们的行为大相径庭!这些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温良谦虚,甚至有时见到老弱病残还会主动让座。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去抢车抢座位呢?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包括在学校竞争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很多地方,人们总是在潜意识中总是让自己处于竞争中。他们缺乏安全感,很多人无法从容的应对周围的竞争。因此选择争抢来获得安全感,“争”和“抢”因此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有的人本来想遵守秩序,但当看到不守秩序的人得到好处,往往容易失去平衡,无法容忍“别人有的我没有”,从而放弃自己的礼貌和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道德失范" 英文对照 :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4、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5、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 1、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教育社会学教案:学生失范行为归因分析1

教育学教案 教育社会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教材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四章学校中失范行为第二节的第三部分) 教学时数: 1 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2)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失范行为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失范行为含义及归因。 教学难点: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等;教学辅助手段:课件、实物、现代教学设施设备,师生互动、板书。 教学分组: 安全事项:没有安全隐患 教学条件:教学场地、电脑多媒体、课件 参考资料: 1.金一鸣著《教育社会学》 2.马和民等著《教育社会学研 究》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

本科教育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教学引入(可选): 学生失范行为案例:学生暴力事件。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学生的失范行为? 2、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教学设计 利用教授法和案例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分析案例,案例中学生的暴力行为正常吗?属于什么行为?是学生 非正常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是学生的失范行为。那么如何理解学生 的失范行为呢? 学生的失范行为有三种,一是违规。二是违法。三是青少年犯罪。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根源是什么呢? 造成学生失范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其次是 学校教育的失误。另外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是社会的不良影响。1、社会规范失控。社会转型,计划经济 让位于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被推翻,与新的 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在这种形式下,人们道德滑 坡,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在校中小学生思 想简单,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极易受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2、文化的商品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法律还不健全,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和法律控制系统失调,导致反 主流文化的泛滥。传统的一些少年宫、少年之家等青少年学生活动场 所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难以发挥其功能。而一些黄色书刊、暴力影视 剧、色情网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占据了市场,使文化娱乐市场向畸 形发展。 3、城市化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放开,城市规 模越来越大,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随着城市规模扩大速度的加 快,城市犯罪人口猛增。一些流入城市的无业人员偷盗、抢劫、杀人 等犯罪行为,无不影响着作为社会一部分的中小学校学生。 4、人口流动问题。随着上世纪90年代打工潮的到来。农村留下了大 批无人监管和由老人监管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教育 和家庭的温暖,变得孤僻、冷漠、自卑、冲动、焦虑不安。没有学习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1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教育社会学视角 冷虎 (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摘要:大学阶段是最接近社会最独立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比高中阶段更加自由,由于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脱离,家庭的关系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同龄人影响,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社会因素等加上大学生本身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就会出现失范行为。这里笔者将评析大学生恋爱中的失范行为案例。 关键词:大学生;失范行为;教育社会学视角 失范行为是指违反规范的行为,那么大学生失范行为就是指大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主要是指教育、道 德 规 范 , 大 学 生 的 失范 行 为 主 要表 现 为 : 学 习 懈 人 际交 往 行为 幼 生 一、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失范与正常行为 失范的恋爱行为案例表现为:透支式的恋爱投入,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投入谈情说爱,对课业及正常的生活交往产生强烈的挤压和冲击。夸张式的感情表达,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过于随意、露骨,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一些极不合时宜的边缘性行为 。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 ,偷吃禁果、长期同居。极端化的报复方式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借酒消愁自伤甚至伤人等[1]。 正常的情况下恋爱是一件较为严肃的事,恋爱是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照应分享彼此,它是建立在彼此有好感的基础上再相互接触产生爱情,在恋爱过程中正常的恋爱行为是亲密关系在公共场合隐晦表现,恋人之间分享生活的空余时间,彼此关心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 (Merton ,R. K.)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 ,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 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2]其实大学里并没有规定什么是合乎规范的恋爱行为,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手段,恋爱的真正目标是两个人志同道合,隐晦地亲密,分享彼此的快乐、生活时间,在受伤时彼此安慰,但是上述的那些行为的目的并不是这目的,因此有着失范的恋爱行为的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就错了。社会学家克利福特·肖 ( Clifford Shaw ) 和亨利· 麦凯 ( Henry Mc K ay ) 研究发现 ,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 ,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3] 大学里的这种失范的恋爱行为的确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因此失范的恋爱行为以这种方式传播下来:新入学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接受了这种文化,他们接着老一届的学生将恋爱的目的曲解。 三、影响大学生恋爱行为失范的因素分析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失范的主要原因是, 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的曲解,以及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不能实现他们曲解后的目的。由这个结果,可以作以下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家庭的人际关系与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又是他们拟定恋爱的目的的基本方向,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多比较积极,家庭关系不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