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宁夏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宁夏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宁夏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推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我区“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较好地完成了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十三五”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引擎作用明显增强。“十二五”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20XX年达到1294.3亿元,占GDP比重4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9%,完成了预期目标。吸纳就业作用日益凸显,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5.5%,较20XX年提高

2.2个百分点。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XX年的68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1704亿元,增速快于全社会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2.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全区深入实施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从20XX年到20XX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37.4%下降到30.2%;金融服务业快速成长,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1

3.8%提高到20.2%,成为服务业第一大行业;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等其他服务业占比达到41%。

3. 重点集聚区加快形成,发展特色亮点纷呈。沿黄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0XX年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

4.7%。银川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银川市被确定为中阿博览会永久举办地,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已成为宁夏发展新地标和中阿经贸合作示范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

基地、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其中银川iBi育成中心已跻身中国产业园创新力百强,被评为西部地区唯一的最具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园区。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采取北京—中卫“前店后厂”新模式,引进亚马逊等20家以上符合国家现行电信市场准入政策的云计算相关企业入驻,成为宁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4.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自治区先后出台了金融、旅游、健康、养老、科技、信息消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物流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一系列支持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文件和配套政策。银川市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迅速彰显。银川综合保税区成为继上海自贸区后第二家加入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的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陆上丝绸之路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推进,争取开放了第三、第四、第五航权,获批肉类进口指定口岸。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在规模、结构、布局、竞争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一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服务业“引进来”、“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对外通道建设滞后、高端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服务业拓展外需市场、高端市场难度较大。二是规模总量亟待做大,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2%。三是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规模不大、比重偏低。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83.2%。四是产业集群效应较弱、竞争力亟待增强。龙头企业少,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全国服务业500强中宁夏未有1家。

(三)发展机遇。

1. “一带一路”战略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服务业开放发展带来新契机。宁夏正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和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以开放引领服务业发展具有独特的区位和文化优势。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居聚区,有利于服务业培育特色市场优势。打造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阿博览会成为中阿经贸

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凸显宁夏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为服务业开放发展带来新契机。

2. 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产业新体系,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新机遇。我国正处于从中高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面临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发展服务业空间和潜力巨大。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催生新的服务需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启动了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改革创新的政策环境正在明显改善,为宁夏发挥特色优势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3.“互联网+”快速发展,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支撑。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产业间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全面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将有效化解时空距离对服务消费和供求对接的障碍,激发服务经济发展活力和潜能,为宁夏拓展国内外服务业市场空间、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提供新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重大机遇,将发展服务经济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将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完善的治理结构、创新友好的服务体系作为长期方向,将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色精品战略、开放引领战略,推进我区服务业向服务全国、走向世界转变,加快服务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发展,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

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微观主体和行业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提升政府统筹、监管和服务能力。

2. 开放引领,改革创新。健全开放、改革、创新、发展联动互促机制,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发挥中阿博览会、宁夏内陆开放试验区等作用,拓展国际视野,顺应发展趋势,完善服务业发展竞争合作机制。

3. 产城联动、融合提升。以宁东基地、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等产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沿黄城市带为重点,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引领,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4. 集聚集群,绿色集约。以银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为龙头,以培育产业生态为重点,引导服务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方向,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进服务业高效发展。

5. 分类发展,强化特色。整合资源,集成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和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便利化。使塞上江南、回乡风情、西夏文化和红色之旅等特色资源成为宁夏服务业发展优势。

(三)发展目标。

1. 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张,贡献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50%,吸纳就业人数占比提高到40%左右。

2.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和竞争能力大幅提升。三次产业融合更加紧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区内市场有序扩张,区外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外部市场成为主要增长点,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内涵、区域特色更加丰富,标准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的便利性、美

誉度大幅增加。领军企业明显增多,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

3. 服务业布局日趋合理,引擎作用显著增强。集聚、集群、集约成为服务业布局的主要特征,全区“一核两极一带多区”的服务业布局架构基本形成。大银川都市区和固原、中卫中心城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4. 服务业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产业生态明显优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和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位居西北前列。顺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文化和监管格局基本成型。

2020年服务业发展目标

(四)发展定位。

1. 服务业共享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共享发展机制,提高企业家引领作用、人才支撑作用和全社会参与作用。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完善普惠服务发展机制,深度挖掘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发展潜力,持续提升服务满意度和服务业保障、改善民生的能力。

2. 服务经济发展先行区。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引导服务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积极探索具有宁夏特色的服务经济发展模式。

3. 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优化开放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服务业产业转移。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和加强对外通道建设为突破口,推进陆上、空中、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不断提升我区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能力。

三、实施特色精品战略,构建服务业共享发展示范区

以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为基础,按照网络织密、底线织牢、共享发展的原则,推进资源整合、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努力增强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服务能力。

(一)商贸服务业。完善现代商贸服务网络,引导商贸服务业优化布局和提升品质,打造中心带动、多点布局、线上线下互动的商贸流通体系。到2020年,全区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协调、服务精细、布局合理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商贸服务网络。发挥现有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其他商贸服务功能区效益、谋求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便民商业网络布局,推进“51015”商业生活服务圈试点,布局建设邻里商业、居住区商业和社区商业中心。鼓励发展高档精品购物、特色精品美食、葡萄酒品鉴营销等,打造以高端零售餐饮为支撑的商业休闲体验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百货连锁品牌和品牌酒店,发展专卖店、精品店等,培育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络营销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

——畅通农村商贸渠道。推进商贸流通城乡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健全覆盖全区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销售配送网络。扩大“农超对接”、“农居对接”规模,推广“直采直供”模式,加快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建设枸杞、葡萄酒、牛羊肉等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体验中心,加强农产品、农资服务交易市场和联合采购平台建

设,打造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农产品集配中心。继续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完善贯通城乡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推进邮政、快递在乡镇、农村网络布局,共享邮政、供销、商贸、物流、电商等企业资源,建设集农资销售、金融、电商、信息服务、快递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村邮站”,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开展城乡一体的共同配送,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促进商品市场做大做强。以流通现代化为方向,以信息技术和智慧物流为依托,引导有条件的商品市场提升商品市场供应链管理和平台化建设能力,优化资源集聚和配置效率。

——鼓励发展回族特色餐饮业。挖掘宁夏民族餐饮文化,突出地方餐饮特色,推动“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支持特色食品园区建设,引导支持宁夏餐饮业“走出去”,提高回族特色餐饮影响力。

(二)健康和养老服务业。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升健康和养老服务能力为支撑,以增进服务可获性为基础,统筹处理强化政府责任和激发市场活力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基本健康服务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促进健康和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体系。

——支持健康服务产业多样化发展。鼓励发展第三方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保健等服务。实施面向居民家庭健康签约服务。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等,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医疗与旅游、体育、互联网等多业态融和发展,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发展健康、康复疗养、智慧健康

等产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培育发展中(回)医药健康养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回)医药独特优势,提升中(回)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和健康养老服务能力,规范中(回)医养生保健服务。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以名医、名科、名药、名术为服务核心,提供流程优化、质量上程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旅游等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支持有实力的中(回)医药机构到境外、区外开办中(回)医医院、连锁诊所等。支持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个性化、便捷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医疗养老联合体。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机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支持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城乡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促进社区卫生和社区养老资源融合发展。鼓励开发多元化、多层次健康养老和特色养老服务。支持200张床位以上规模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有效提升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效率及质量,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三)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支持、惠民至上方针,引导家庭和社区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加强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和社区服务网络,多层次、多样化的家庭服务市场逐步成熟,家庭服务业消费需求满足率达到85%以上。

——引导家庭和社区服务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施家庭和社区服务业企业家成长工程,搭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培训、交流平台,带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实施家庭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统筹发挥公益性培训的基础作用和市场化培训的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资本建设市场化培训基地,带动中高端培训扩容提能升级。鼓励培训企业推进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并重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鉴定。

——促进重点领域和新热点新业态优先发展。完善社区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养老助残、病患陪护等基本服务,推进社区利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生、心理咨询、母婴护理等专业特色服务

业,引导家政、病患陪护服务业提档升级。支持建立网络服务中心,推进发展日托、上门照料、送餐、陪护等社区生活照料服务,促进社区智慧服务发展。

——促进家庭和社区服务业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以五市和各县城为重点,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做强做大或做专做特,引导其通过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规模,增强网络化服务能力。加快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家庭和社区服务业标准(规范)的制(修)订,推行企业标准。推进智能化家居服务和发展。

——优化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将公益性家庭和社区服务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家庭服务诚信经营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一特三高”(特色产业和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聚焦优质粮食和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服务,壮大经营性服务,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全面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功能拓展和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实现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实现先进技术集成化。充分发挥“两组一协会”作用,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实现技物结合等多种服务机制,围绕优质粮食、草畜和蔬菜等重点产业,强化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实施农业人才高地创建计划,加快重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在特色产业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化养殖场布点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促进新型农民职业化。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全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区)、乡、村五级互拨互转。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为农民

提供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围绕“1+4”优势特色产业,延伸智慧农业应用平台,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整合共享现有产业数据库,建设统一开放的农业管理信息平台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制、质量可追溯的目标。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支持开展专业化、综合性服务;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大力推进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方式,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挖掘农村资源优势,加快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农耕文化科普基地、农事作业体验基地和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创建一批特色旅游示范村镇,加快打造黄河金岸都市休闲农业带、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休闲农业带、毛乌素沙漠西缘草原风情休闲农业带、环六盘山生态休闲农业带。

(五)房地产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建立市场主导、政府保障托底的住房制度,形成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求格局。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更好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全面落实国家金融、税收、公积金、购房补贴等鼓励住房需求政策,创新财政补贴、住房贷款等

支持方式,不断提高调控政策执行能力,减轻居民购房负担,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多渠道化解商品房库存。加快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有序推进城镇老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加强公租房运营管理,探索公租房货币化。开展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工作。

——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控制房地产市场供应总量,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商品房开发规模,避免形成新库存。加快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鼓励具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和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集约节约用地,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建材,倡导节能环保智能,组织实施国家智能住宅示范工程和自治区级住宅示范小区建设。鼓励部分商业营业用房转型为创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

——提升物业和中介服务水平。创新物业服务理念,为居民提供人性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物业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拉动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引进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物业服务企业,鼓励开展增值型物业服务,打造一批高等级资质的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规范发展住房信息咨询、估价、经纪、测绘等中介服务,鼓励房地产企业向物业管理和住房租赁等服务延伸转型。强化行业自律,加大对房地产业开发、交易、物业服务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服务经济先行区

综合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激活发展潜力,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拓展国内市场,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

(一)金融服务业。加快构建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运行规范、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着力强化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完善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金融业增强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保持在10%以上,形成服务全区、走向全国且富有持续创新能力、区域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区域金融中心。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以银川阅海湾金融聚集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鼓励证券、期货、基金、保险、股权交易和中介服务机构等金融市场主体全面发展。组建地方性金融机构,探索成立本土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宁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做活做优地方银行机构,争取多牌照经营资质。鼓励宁夏银行、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支持石嘴山银行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做强做优自治区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担保体系,培育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商业性担保为补充、互助担保为延伸的融资担保格局。完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和农村产权、金融资产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证券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在“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规范发展期货市场,提高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和参与度。培育发展债券市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行私募债、集合债、专项债,丰富适合中小微企业的债券品种。加快发展保险市场,支持区内外企业在我区发起设立法人保险机构,组建区域性和专业性保险公司,鼓励发展自保公司、保险合作社等新型保险业态,加快引进健康、信用保证等专业性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推进产权和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宁夏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功能,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转板机制,健全股权质押等配套政策,构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自治区投融资服务平台功能,为资金和项目双方提供市场化的精准对接服务。

——强化金融对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的支持。大力引进和培育并购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利用私募股权融资,推动重点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链重组整合。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各地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推进发展文化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污染防治、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信贷支持。鼓励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绿色

信贷资产证券化。实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行动,建立自治区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推动开发“扶贫保”、“惠民保”等保险产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全国金融扶贫示范区。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产业、旅游以及物流、会展相关保险。加快我区国家级贫困县地区企业IPO、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进程,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上市公司、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结对帮扶、专业帮扶贫困县、贫困村,落实资本市场脱贫攻坚战略。

——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股(合作)地方金融机构,借鉴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开放试点成果,推动金融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推进租赁保函等人民币跨境融资产品运用,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离岸金融创新业务。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保障、资信调查等综合服务。探索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对接机制,推进中国—阿曼(杜古姆)、中国—沙特(吉赞)等产业园区建设,全方位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二)现代物流业。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物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物流业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为主攻方向,提升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立足宁夏、联动陕甘青蒙、沟通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现代物流网络,打造面向陕甘青蒙的区域联运集散中心、“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的区域性国际物流节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现代物流服务品牌。到2020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20XX年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

——畅通物流大通道。以打通交通基础设施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为重点,实施综合交通网络覆盖工程,完善机场、轨道交通、公路等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构建便捷顺畅、优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高标准、全覆盖无缝衔接的)交通运输体系。搭建空中和陆上丝绸之路,推进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建设西部地区一流机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向西开放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和货运集散中心。争取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在银川设立分公司、基地公司和参与组建宁夏航空公司。加快银西、中兰、包银等高铁建设,推进既有铁路、公路扩能改造,构建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优化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布局。对接陆路、空中、网上丝绸之路,构建以大银川都市物流圈为核心,固原、中卫两大物流枢纽为支撑,县域物流节点为补充的现代物流网络格局。将大银川都市圈建成向西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物流节点、区域性联运配送中心,固原市建成区域性农产品中药材仓储物流枢纽,中卫市发展成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以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为平台,推进城市配送体系、工业物流体系和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促进物流相关信息开放共享。

——促进物流服务提档升级。实施供应链集成工程,推进物流业与农业、工业、商贸业联动发展,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剥离非核心的物流业务,支持组建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等物流产业联盟。提升物流专业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大对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冷链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的扶持力度。推动物流业与综合交通体系优势资源互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实现协同发展。推动“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探索“智慧物流配送”等新型配送模式,支持银川做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推进银川综合保税区与国际航空港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中阿国际航空邮包和快件分拨转运中心。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支持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或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化仓储设施,推动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协作。培育或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和物流平台集成运营商,壮大多式联运经营人服务群体。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

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

——推进智慧物流试点示范。实施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服务示范工程,建立开放的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物流在线跟踪和过程控制。推广多式联运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促进跨省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推广应用。

(三)科技服务业。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4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建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共享平台(众创空间联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新型科技、节能环保等服务业态,打造4个—5个科技服务产业聚集区,科技服务业支撑全面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围绕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服务,引进和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研服务机构或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为同行业提供技术、工艺、产品、节能等研发设计服务。

——大力发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依托院士工作站和专家服务基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依托中国科学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银川)示范基地,加快北京市技术市场银川服务平台、石嘴山产权交易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银川)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宁夏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具有技术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功能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支持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面向农村、农业领域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依托中阿博览会开展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展览展示、技术交易、投融资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共同推动的中阿技术转移转化机制。

——积极发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利用中阿博览会平台,充分发挥银川iBi育成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完善产业孵化生态系统,提升服务能力。支持大学生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鼓励利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创业咖啡等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立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提升,培育独立、权威、专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立以自治区级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辅助的三级检验检测体系。以建设“E平台”电子信息检测平台为目标,探索拓展电子信息产品检验检测认证新领域。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环保、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质量和水平。面向自治区特色产业、重点行业,建立宁夏公共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科技咨询及普及服务。完善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支持技术信息市场网络互联互通,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普能力建设,鼓励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强化科普服务能力。加大媒体科普宣传力度,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电子商务业。把电子商务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途径、服务民生的新方式,全力推动全区电子商务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电子商务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应用行业和领域不断扩展。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鼓励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百货、连锁超市、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企业,发展网络零售、营销和网上预订、支付等在线业务,形成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一体化数字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支持生产制造企业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

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应用,建立与客户电子商务系统对接的网络制造管理系统。引导邮政、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共同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等便民利商新业态。支持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整合购物、缴费、家政、社保、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便民综合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国家和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涉农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在全区农村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适合农产品特点的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农业企业及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推进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向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户延伸。

——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开发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系统,搭建宁夏品牌迈向世界的“网上丝绸之路”。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外资本投资我区电子商务企业,努力拓宽海外营销渠道。鼓励发展面向阿拉伯国家(地区)的电子商务合作,加快建立中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积极争取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试点资质。建立涵盖经营主体和电子商务进出口全流程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高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水平。积极引进速卖通、天猫国际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培育本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仓储、综合展示中心和物流分拨基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催生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壮大电子商务骨干企业队伍,培育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在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银川iBi育成中心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将银川TMT育成中心、宁夏电商谷等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区。

五、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建设内陆开放型服务经济试验区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持续推动优势特色服务产业扩规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大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一)旅游和文化业。以建设宁夏全域旅游示范省(区)为目标,按照“全景、

全业、全时、全民”的发展模式,着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释放宁夏旅游资源潜力,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旅游业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促进文化消费市场扩大和繁荣,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争取建成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达到5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5%。

——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一核集成服务、两带均衡发展、三廊整合提升、七板块打造精品”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从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形成以景区消费为主转向以目的地消费为主的旅游消费新趋势。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做精存量,做优增量,推动重点景区升级改造,开发建设复合型旅游景区。鼓励发展自驾游、商务游、健康游、产业游等新业态,依托沙漠、葡萄酒、美丽乡村打造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沙漠阳光、温泉、冰雪、西部民俗四大冬季旅游新产品,升级培育回乡文化、西夏探秘、红色之旅、军事主题等体验旅游精品。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增强区内外旅游基础设施的通达性,拓展和丰富国际国内客源地到宁夏的航班和旅游包机线路,建设城际铁路交通网,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到2018年实现主要旅游景区、重点旅游扶贫村镇与干线公路的畅通连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机场、火车站、重点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点建设一站式旅游集散中心,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提升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构建集全区旅游信息发布、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综合平台,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

——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创新旅游营销思路,实施全域旅游整合营销工程,大力推广宣传“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形象。推进“宁夏人游宁夏”活动,活跃区内市场;强化与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周边省区合作,深度开发周边市场;重点拓宽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加强高端和细分市场

医院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医院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政策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强化了“科技兴国”的观念。也为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重点专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是“九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的医学科技水平,推动医院科技进步,特制订xx-xx 医学科技发展规划。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 __。我院确立了肛肠科、口腔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xx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 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 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西医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 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800mAX光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 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6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配备介入 __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肛肠科购置肛门压力仪、肠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待医院新建的综合楼下半年投入使用时,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旅游城市推进旅游业发展工作计划 摘要: 一、指导思想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 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 一、指导思想 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省委11号、市委9 号文件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活动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XX山为龙头,以XX湖为引擎,以三区三线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努力推动旅游业突破性大发展,为开创山水一体大旅游新格局,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2%以上,其中境外游客13万人次,外汇收入42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唏口29.8%;新增和提档升级A级旅游区5家,新增和提档升级星级饭店和星级农家乐100 家,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突破12 万人; 旅游投诉结案率和满意率力争均达到100%,旅游安全生产责任死亡事故为零。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1、抓好旅游项目规划和实施。按市政府即将批复的《XX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筛选旅游重点项目,积极申报,争取纳入省和国家项目库。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加快XX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XX 新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基本完成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完成XX XX修复、XX码头等十大工程,启动XX—级客运站等十大工程,形成东中西三大旅游板块。 3、配套完善一批项目。重点推进XX等项目建设,配套发展XX国际大酒店、XX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高质量做好环一江两山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二期建设工程。 抓政策引导,力推三线游持续快速升温 1、继续做好旅游一卡通发行。力争累计发行旅游一卡通达6万张。 2、完善三线游奖励政策。力争将原《实施细则》关于三线游的奖励标准由每人 1 0元调整到每人20 元,奖励资金纳入市政府旅游专项资金。 3、切实做好三线游促销等工作。精心策划包装三线游主题线路,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拓展客源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选择部分旅行社全力推介。创新制作三线旅游宣传品,继续抓好宣传品进宾馆工作。指导各县市区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三线旅游热点。 抓理念创新,积极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推进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用发展旅游的理念统筹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发展旅游的思路谋划社会事业的发展,主动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工业、农业当中去,把移民的内安后靠与旅游名镇、名村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 2、加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深入挖掘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及吕家河民歌等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节目。探索发展旅游房车、游艇、露营地旅游等旅游新业态。 3、推动旅游商品纪念品研发生产上水平上规模。巩固全市旅游商品大赛成果,对首

XXXX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 (2012 年2月1 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实施旅游兴区战略,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的黄金发展期初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强化“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形象宣传,实施了“ 2011 中华文化旅游年”主题活动和“走出去、请进来” 等战略,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创新方式,积极应对,稳步推进全区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旅游接待总体情况 2011 年,全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达1169.6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 ;实现旅游总收入84.21 亿元,增长24.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67.66 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3.81 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和24.6%。全区旅游住宿设施平均床位出租率65.0%。 (一)入境旅游 2011 年,全区星级旅游饭店(宾馆)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达19479人次,增长8.3 %。其中,接待外国人13659人次,增长6.2%。全区星级旅游饭店(宾馆)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人天数为38893 人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外国人为29251人天,增长11.1 %,占总人天数的75.2%,港澳台同胞为9642 人天,较上年减少。日本、美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成为宁夏入境游主要客源地。全区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19.57 万美元(折合4025.66 万元人民币)。来我区旅游的入境游客停留天数为2 天,人均每天消费159.31 美元。2011年,银川市接待入境旅游者1 4413 人次,占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的74.0%。 (二)出境旅游 2011年,全区旅行社组织公民自费出境旅游30065人次,比上年下降17.0%。其中,出国游16082人次,占53.5%,港澳台游13974人次,占46.5%。出境人次列在前十位的地区和国家分别是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

甘肃乳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甘肃乳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一、我国乳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综观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四个发展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为萌芽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为高速发展期,九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为结构调整期,2002年至今为行业整合期,进入了市场的重新分割及品牌的塑造阶段。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与营养知识的了解增加,对乳制品产生了很大需求,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使我国乳制品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乳制品企业有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400多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有200多家,通过跨省和跨地区兼并和重组的资源有效配置,使乳制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逐渐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乳品企业集团,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业成为当前一大投资热点,不少外资企业和一些跨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加入到乳品生产行业中来。从市场格局来看,可以分成四大类:一是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全国性品牌;二是以新希望、维维、夏进、光明、三鹿为代表的区域性品牌;三是以北京三元、济南佳宝、南京卫岗、西安银桥等以本地省会城市为大本营市场的地方品牌;四是以法国达能、瑞士雀巢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在竞争中形成了乳制品行业市场的基本格局,又因为受到消费习惯、交通运输、奶源供应等行业特点的限制,未来乳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将以全国性名牌加区域性品牌和地方性品牌共生存的格局,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 目前,我国居民对奶类食品消费的支出日渐加大,乳制品已经成为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并且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5年乳制品行业总产值达到了88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倍多,人均消费也从2000年的4公斤增长到了目前的21公斤,在我国13亿消费人口中,乐观地估计,真正的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乳品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一消费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 随着我国乳制品行业的迅速发展,行业内外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活力,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奶牛养殖业、饲草饲料种植业、运输业、乳品机械制造业、包装印刷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就业、“三农”问题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我们仍然要看到,我国乳制品还处于产业成长期,人均乳品消费与世界人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乳制品消费尚未真正启动,制约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电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思路

广电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 广电“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 广播影视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使广电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节目制作、网络传输、终端服务都向智能化、跨屏互动演进,广电全媒体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加速融合发展,使广电行业面临全面战略转型。《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广电传播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亟待全面转型,广电网络的“互联网+”演进发展态势明显。 公众文化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对广电制播和传输覆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改变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收的方式,把“受众”变为“用户”,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为用户提供精准化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必然要求。 三网融合的加速发展对广播影视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新要求。《三网融合推广方案》要求在全国范围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广电网络双向宽带和泛在化发展刻不容缓,广电信息与网络安全面临更新更高要求。 思路和目标 1.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 全国县级(含)以上广播电视台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完成数字整体转换,县级(含)以上城市有线网络基本完成双向化。 地面电视全面实现数字传输覆盖,适时关闭模拟电视信号,完成地面电视向数字化转换。 在全国地市县基本实现地面数字声音广播覆盖。 2.大幅增强广电融合媒体制播能力 全国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基本建立全台网,播出频道实现全高清化;中央电视台及有条件的省级电视台开播4K超高清试验频道。 全国地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制播,较发达的地市级电视台播出频道实现全高清化,其余地市级电视台实现主要频道高清化。 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基本建立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实现全国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互联互通。 3.全面提升广电融合媒体服务能力 省级以上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机构基本建成广播电视融合媒体集成服务云平台。 完善融合媒体集成服务云平台技术架构,推动各广播电视融合媒体集成服务云平台的互联互通。

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版 第一章本规划编制的背景、任务、作用与目的 一、规划背景 浦东新区功能定位及相关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和机遇。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一个作用、三个区”的新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在更高能级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作为浦东“1+4+4”现代服务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而另一方面,浦东旅游业经过“九五”、“十五”期间市场驱动下的超常规发展后也开始进入平稳期,并同时暴露出超常规发展所伴随的一些问题,旅游业自身也有借助新的机遇实现能级提升和开拓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基于对上述背景的认识开展本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项目 《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包括住宿业发展规划(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住宿业发展专项规划》)。 三、作用与目的 根据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导浦东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旅游资源配置、决策重大旅游项目安排;确定浦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产业布局、规模、速度以及具体对策、措施,为未来五年内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性意见。

第二章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成绩 1、成绩和经验 初步确立了旅游业产业地位。2005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景点、旅行社和宾馆三大行业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5%。2005年,三大旅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7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2005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经验数据,浦东旅游增加值约占GDP比重为3.6%(低于当年上海市相应比重6.4%),占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基本实现了“十五”旅游规划确定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定位。 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至2005年底,在浦东注册的旅行社8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70家,分别约占上海市总数的11.9%和20.72%。共有各类宾旅馆470家,客房23524间,床位40,076张。其中高星级宾馆28家,客房8626间,占上海市总量27.5%。拥有万豪、凯悦、洲际、喜达屋、雅高、香格里拉等6家全球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共13个国际著名酒店品牌。拥有14个主要旅游景点,其中国家4A级景点4家,占上海市总量23.5%。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建成了相对成熟的陆家嘴—花木都市综合旅游会展板块。经过“十五”期间的继续开发,陆家嘴-花木地区基本形成了景点相对集中、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能在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的旅游板块。同时区域集中专业会展场馆和高星级宾馆为主的会展场馆面积已超过15万多平方米,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会展基础和接待设施体系。2005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会议1500多次,出租展览面积237.87万平方米,占上海市总量63%,奠定了作为重要会展城区

2020年(发展战略)宁夏奶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宁夏奶业发展规划

宁夏奶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奶业是以种植业为前提,奶牛养殖业为基础,原奶收购为纽带,乳制品加工业为龙头的长链条产业。加快奶业发展,对于优化我区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活跃城乡市场,增强国民体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奶产业发展条例》,推进我区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壹、奶业发展现状 奶业是自治区确定的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壹,近年来,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产业化运营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推进规模化及标准化养殖,优化饲草料供给,规范原奶收购,扶持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等壹系列措施,我区奶业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奶类产量持续增长。2007年全区奶牛存栏32万头,鲜奶总产量94万吨,和2002年相比,年均增长25.6%和25%。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千克,居全国第4位。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之上。奶牛养殖业实现产值18亿元,占全区畜牧业产值的32%,形成了以银川、吴忠俩市为核心区的奶牛产业带,俩市奶牛存栏和产奶量分别占全区总数的88.1%和88.2%。 (二)奶牛群改良步伐加快,选育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自治区开始实施《宁夏奶牛品种改良》项目,2006年又于8个县(区)启动了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5年间自治区财政累计补贴2254万元,统壹筛选引进国内外优质荷斯坦牛冻精

西部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西部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姓名汤轶玮 学院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指导教师唐俏 完成日期2004年5月 西部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西部地域辽阔,风光无限,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深邃,借西部大开发这个契机,大力发展西部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西部旅游资源分布广、数量多,且品位高、精品多。陕西、广西、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区以旅游大省着称,西部的兵马俑、黄陵、壶口瀑布、敦煌、塔尔寺、天山天池、布达拉宫、石林、丽江、大理、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九寨沟、乐天大佛等蜚声海内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极强

的产业关联度。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元,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因此,以旅游为先导,势必能够带动西部的基础设施、饮食服务、商业贸易等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西部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够,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大旅游产业观念尚未真正树立、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仍为制约因素;交通不便,旅游成本过高,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总之,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国内发展差距较大。 发展西部旅游业,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目标市场观以及新的旅游开发观等。就地方政府而言,应扮演好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者,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区域旅游法规的制定者和招待者、旅游资源地保护者等角色。同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等之间相互关系。就财政部门而言,应把西部地区的旅游业作为财源建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扶持,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旅游业税费改革以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促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以及制定优惠政策,以引推动旅游业进内资和外资,推动区域联合,建立旅游网络体系,聚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提高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西部旅游旅游资源市场开发营销策略

宁夏餐饮业发展规划

宁夏餐饮业发展规划 (2008年—2020年) 一、现状与回顾 餐饮业是现代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全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的大好形势,我区餐饮业发生了突出变化,其主要表现是:(一)宁夏餐饮业快速发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和餐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销售、餐饮住宿消费趋旺,有力拉动了城乡消费需求。据统计,2007全国餐饮业零售总额突破12352亿元,增长19.4%;宁夏餐饮住宿业销售额为39.62亿元,同比增长18.2%。目前,全区共有清真食品餐饮、加工、销售经营主体7117家,其中从事餐饮业的5422家,占整个行业的76.2%,其中,95%以上的餐饮业为清真餐饮,资产已达12亿元,年清真餐饮营业收入约占全区餐饮业营业收入的80%左右从。从事批发零售的1154家,占16.2%,从事生产加工的541家,占7.6%。另外,全区有“中华餐饮名店”12家;全国餐饮业优秀企业5家;全国餐饮业优秀企业家5人;“中国名小吃”44个品种;中国烹饪大师10人;中国烹饪名师16人;中国餐饮服务大师2人;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1人;国际清真餐饮特金奖1人;组织编写出版《宁夏清真小吃》一书,在法国烹调展中,荣获“世界最佳地

方烹调食谱图书奖”。 (二)餐饮业市场结构呈多元化。餐饮市场形成多业态共存的市场格局,如:正餐店、中、西式快餐店、专营店、特色店、便利店、小吃店、主题餐厅、咖啡、酒吧、烧烤等; (三)餐饮消费结构变化明显。集团消费下降,个人消费上升。由于城乡人民收入增长,消费观念的改变,餐饮消费已经成为百姓的主要支出。2007年全国餐饮人均消费12352亿元,我区39.62亿元,同比增长18.2%。 (四)宁夏特色文化餐饮以清真饮食文化特色走向国内外市场,连锁经营集团化趋势在不断发展。宁夏有许多悬挂着阿拉伯或“清真”字样牌匾的清真餐馆。如:老毛手抓、民族饭庄、国强手抓、迎宾楼、陈义羊肉泡馍馆、仙鹤楼、同心春、同心园、德隆楼等,还有开在国外的(埃及)“塞上江南”清真餐馆。这些知名店铺及所经营的菜肴,都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内国外的消费者,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培训、锻炼出一批专业人才。目前全区已有300多人被认定为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烹饪大师、名师;餐饮服务大师、名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已形成餐饮业发展的骨干队伍。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一是开放程度不够,竞争意识不强;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管理水平低;三是集团化连锁经营发展不快;四是品牌优势不突出,文化附加值不高;五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

日处理500吨鲜奶综合乳品加工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修改)

2011年 第 页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名称及主办单位 1.1.1 项目名称 日处理500吨鲜奶综合乳品加工厂建设项目 北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方乳业”) 1. 2 项目建设地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望远工业园区 1.3 项目主办单位的情况 宁夏北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97年,位于银川市望远经济开发区,是宁夏自治区供销社参股经营的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的公司。注册资金436万元,主要股东为:孙建京130.8万元,占30%;孙成彦126.44万元,占29%;宁夏回族自治区供销社90.0万元,占20.64%;孙建辉85.8万元,占19.68%。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集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及乳品饮料加工、牛奶配送、养殖科技服务和新农村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乳品加工企业。公司销售业绩直线上升,已成长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占地600多亩,总资产8500万元,自有三个千头奶牛场,管辖基层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奶牛存栏数5500头,拥有一个年产能力6万吨液体奶的乳品饮料生产加工厂,公司设奶源部、生产技术部、财务部、营销部等部门,员工206人。 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和HACCP 认证,并通过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计量合格认证,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自治区食品卫生量化分级A 级单位。公司持有“银泉”牌商标被评为宁夏自治区著名商标,“银泉”牌液体奶也被评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公司在宁夏率先引进国内先进的百利包灭菌奶生产线,日处理鲜奶150吨,年产液态奶50000

2011年 第 页 吨,产品以品质优良,奶香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畅销宁夏全区和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内蒙等周边地区。 为了控制优质安全的奶源基地,公司率先在宁夏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威斯伐里亚挤奶设备和饲料加工设备,奶牛大多数引进国际优质荷斯坦奶牛,已具备了纯繁纯育、高产奶牛养殖技术,奶牛单产稳居全国前列。公司采用独特的饲料配方、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全方位无遗漏的消毒手段以及更专业的畜牧师和兽医师,确保每一头优质奶牛的健康。公司秉承“只有最好的奶源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牛奶”,致力于做大做强宁夏奶产业。北方乳业以服务人类健康事业为己任,凭借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设备,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生产车间完全按照GMP 、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标准设计安装,经过先进的巴氏杀菌技术和超高温灭菌技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牛奶中的营养素。 本公司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行业内发展最快的民营企业之一,已在乳品经营领域成为销售区域最广、销售规模最大的乳品销售商。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公司已具有较为发达的零售网络体系、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水平、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突出的人力资本优势,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品牌声誉,由此形成以下四大核心竞争优势: 1、零售终端网络布局优势 发展零售终端网络一直是公司的核心战略方向。十余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西北地区乳制品强势品牌号召力,通过重组与联合,实现行业内优秀人才和网络资源的同步整合,不断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大乳制品零售终端的网络建设。公司以多年来培养的零售终端网络为依托,逐步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为我区乳制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2、专业技术服务优势 随着现代人生活条件的提高,对高品质乳制品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市场对具备高新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专业型乳制品品牌需求日益强烈。一直以来,公司坚持“高品质创造新价值”的核心经营理念,并一直把培养高

宁夏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宁夏作为黄河流经区域,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三万年前,宁夏地区就有了人类生活的痕迹.公元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此地建立了西夏王国,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公元13世纪,蒙古大军西征,使得大批西域人内迁,并定居此区域.在吸收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民族———回族.1 宁夏的基本概况 宁夏版图大致东西短、南北长.东西长约250公里左右,南北长约456公里左右,总面积约6.6万多平方千米.按照中国自然条件区域来划分,宁夏地处东部季风气候区和西北干旱气候区,西南部靠近青藏高寒区,大致处在三大自然条件区域的过渡和交汇的地带;按照中国国土开发整治区域来划分,宁夏位于中部大开发区的西部或者是西部大开发区的东部,是以山西省为中心的能源工业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开发区的为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和北部是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点地带,南部位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①的范围内;按照中国地质条件区域来划分,宁夏大致位于华北台地、祁连山褶皱带和阿拉善台地之间,地质结构复杂.东面、 北面和西面,被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围绕,南面与黄土高原相接,地势南高北低,西部地形起伏较大,东部地形起伏较缓.[1] 宁夏南部的六盘山从南向北延伸,与西华山、南华山、月亮山等山脉相连,把黄土高原一分为二.东面和南面是黄土高原地带,西南面是陇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接地带,中部是山地和平原交错地带.卫宁北山、罗山、牛首山、青龙山等山脉交汇的地方是平原;北部的地质地貌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黄河从青铜峡流出后,灌溉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面是贺兰山,东面是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约百米左右,前缘有一个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根据自然特点和生活习俗,一般把银川市、中卫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溉区划为宁夏北部;把盐池县、同心县和中卫市的海原县以及灵武市划为宁夏中部; 把固原市的原州区、泾源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以南的山区划为宁夏南部.[1] 宁夏被誉为“塞上江南”,平均海拔高约1200米左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黄河从中卫市境内流入,流向东北部的平原,沿着地势经石嘴山市境内流出.东北部平原上土层深厚,坡度适宜,引水方便,有利于水利灌溉.所以自秦汉以来,这里就开始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两千多年以来,经过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宁夏平原变成了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 ,如今的宁夏已然成为一个大型商品农业基地.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限,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以南的地区称为卫宁平原.卫宁平原比较狭窄,平均宽度约7公里左右,且坡度较大,不仅便于农业灌溉,而且有利于排水,地下水位比较深,土壤盐渍化现象比较少;青铜峡以北的银川平原,地形开阔,尤其是黄河以西的地区,面积较广.但是这里坡度比较小,引水和排水相对比较弱.由于过去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所以积水容易汇集,形成了许多湖泊,加上排水不便,地下水位过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十分严重.[1] 宁夏回族自治区虽然地域面积较小,但是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有山脉、平原、丘陵、高原、河谷,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这就为宁夏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先天的条件.2 宁夏旅游业所面临的困境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便利程度相对其他省份来说不便,区域面积较小,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人口约630万.这些条件就造成宁夏旅游发展内伤.2.1 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相对不利 宁夏在我国西北地区,西、北、东三面被沙漠所环绕,经济资源匮乏,所以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的建设相对落后,这就使得时间不充裕的游客或者喜欢自驾游的游客没有足够时间来宁夏旅游,这就造成了外地游客总量相对较少.另外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区人口约630万人,这也 宁夏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史 枫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地处中国西部,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东西部贸易的重要交通要道.宁夏还是一个民族聚集区,在历史文化上有独特民族特色,但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了宁夏的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较弱等情况.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就宁夏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粗浅梳理. 关键词:宁夏;旅游业;发展;保护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087-02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2012XYC001) 87--

总公司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1)DOC

“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 单位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二〇年十月九日

矿产资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矿产资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加大,资源安全形势面临重大挑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目标,必须超前谋划,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全面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积极推进矿业国际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资源基础。 为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陕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精神,实现我省“能源化工强省”、“现代材料工业大省”、“矿业研发大省”的三大战略目标,科学编制“十三五”地质科技发展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加强地质科研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地质科技人才,促进地质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十分重要。省地矿总公司在全面总结“十二五”地质科技工作,认真分析“十三五”地矿经济发展对地质科技和科研基础条件平台需求和人才建设的基础上,考虑发展现状和资源状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本企业“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重要成果 “十二五”期间(止2014年底)主要承担了中央、地方、本企业自筹,以及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等开展地质科学研究课题56项,内

容涉及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物化探、实验测试、测量、机算机软件、国家标准制定、探矿机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矿产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等供了有力支撑。 开展的主要项目有: 区域矿产地质综合研究类(9项): “青海1∶25万东台吉乃尔湖幅大灶火幅(部分)格尔木幅(部分)幅区域重力调查”、“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铁矿外围1︰5万重力调查”、“青海省锡铁山地区勘察技术应用示范”、“西藏1:25万班戈县幅、那曲县幅区域重力调查”、“青海1︰25万刚察县幅、张掖市幅区域重力调查”、“西藏罗布莎地区1:5万重磁调查”、“青海1:25万盐池湾幅、德令哈镇幅、诺木洪幅区域重力调查”、“新疆1:5万苏立杰幅等4幅区调”、“新疆西昆仑地区 1 : 5万I44E004001 、I44E004002、I44E005001、I44E005002、I44E006001、I44E006002 等六幅区调”。 重点矿区成矿控制条件综合研究类(4项): “陕西小秦岭金矿矿田构造研究与靶区优选”、“陕西省秦巴地区重要矿床(田)区域物化探信息特征研究及找矿远景预测”、“陕西镇旬地区汞锑金多金属控矿构造解析与靶区验证”、“西安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 政策、规范、规划类(3项): 修订《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制定铜铅锌矿石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铼、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和锡等标准分析方法3个”、“有色金属(砷、锑、钴和镍)矿石化学物相分析方法研究”、“地球化学调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技术研究”。

宁夏旅游业发展规划

宁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宁夏旅游业行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和建设了“小滚钟”、“西夏王陵”、“沙坡头”、“沙湖”等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许多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正处于开发建设之中,已开发的黄河漂流、沙漠探险、六盘山消夏、生态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已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2000年,宁夏旅游业实现总收入9.3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2%,接待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9%和55%,2001年“五一”黄金周,宁夏各大景区接待游客35.73万人次,景点门票和娱乐收入857万元,又比2000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7.7%和47.6%,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万元。宁夏已不再是被海内外人士称为“中国旅游的最后处女地”和“被中外游客遗忘的角落”。但是,由于宁夏特色旅游业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旅游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从业人数等均居西部各省之末;旅游资源处于粗放开发阶段,有些景点的景区建设、 服务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未达到标准;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缺乏体系和层次化,不能完全适应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经营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审议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打造“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 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会议听取了自治区旅游局关于宁夏旅游也发展十二五规 划编制情况的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建成以首府银川市为集散中心,以 石嘴山、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为副中心的“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 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一个轴心旅游带就是以402公里“黄河 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自治区旅游局局长李春阳说。 【出录音】“黄河金岸”旅游建设内容主要有:规划与建设500公里生态文化景 观带和旅游观光休憩区;规划与建设黄河陆路、水路观光和水上运动、娱乐项目, 开辟横城至兵沟段夜游黄河线路;合理规划与整合黄河与滨河大道周边景区景点, 避免重复建设和低层次开发;建成3—5个自驾车营地;规划与建设分层级住宿 与度假设施;建设门户空间项目。完善“中华黄河坛”等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 使之成为黄河宁夏段的地标式建筑群。 三大旅游板块包括,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塞上 江南新天府板块,重点建成一批具有现代旅游功能的大项目,包括:中阿论坛会 议中心、中国国际穆斯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区域性(宁夏)影视基地等。贺兰 山历史文化板块,完善贺兰山东麓一线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建成贺兰山东麓百里 葡萄长廊;扩大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完成贺兰山岩画景区保护工程; 完成西夏陵景区扩建工程和拜寺口西夏皇家寺院遗址保护工程;规划西夏城(主 题公园);建设三关口(赤木关)明长城陈列馆;认真规划滚钟口景区,突出民 国建筑特色和民国时期的宁夏历史文化主题。六盘山红色生态板块,重点建设固 原须弥山石窟扩建与保护工程,泾河源老龙潭生态文化区扩建工程,六盘山国家 森林公园扩建工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地保护工程,固原古原州文化一条街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自2002年底,自治区制定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2003—2007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强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中宁枸杞、吴忠奶业、西吉马铃薯等主产区产业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30%以上。全区基本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支撑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品牌培育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加快构建特色农业新体系、力促

设施农业新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增强农业装备新实力”重大部署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的要求及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2年)》、《关于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特制定《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一、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59550081.html,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者:耀文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57期 本报讯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