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59561126.html,

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作者:彭小安

来源:《声屏世界》2015年第04期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闻源的公开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抢占有限受众市场和有限信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南京地区每天有12家综合类报纸出版,但各报纸在报道内容、报道手法、编辑组合乃至版面设计上趋同现象严重,品牌区分度模糊。新闻同质化不仅损害了受众对多元信息的知情权利,而且削弱了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甚至引发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何竞争共有新闻,尤其是如何实现对共有新闻的提升和转换,摆脱资源共有、内容同质的困境,是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亟待媒体有效回应。

新闻同质化的原因

在媒体竞争不十分激烈的同城媒体中,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记者之间的“串稿”现象就更甚。那么,同城“串稿”现象为什么会这么严重?

一是在同城媒体中,行业记者长期共同跑一条线,容易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圈子,逐渐会产生一种非正常的资源共享体系,这有利于记者相互之间通过各自的关系网络扩大个人的信息来源。一名记者获悉一条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采访后就立即告知其他媒体的同行。这些“串稿”署的自然是各大媒体记者的名字。通过这样的交换,各媒体记者间有了一定的默契,也形成了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因担心细节有疏漏,通过“串稿”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二是不少媒体为了防止遗漏重大稿件,制订了“漏报”惩罚措施。记者因担心“漏报”重要新闻而遭惩罚,因而在无法到达采访现场时,让同行捎带一份材料或者将所写新闻直接传给自己,略加修改后发稿,这大多为分管条块的新闻。三是“串稿”可以为记者带来更多实际利益,发稿量大不但稿酬多,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人际关系也会搞得更好。四是现在很多单位都很重视宣传,遇有好的新闻素材,就会把同城所有媒体都请来,形成立体式报道;有的记者懒惰,把别人的材料拿来,一个字不改就发稿,其结果是同城媒体当天或次日见报和播发的部分新闻,不仅题材相似,甚至结构也类似,而且行文风格和叙事角度也同质。

新闻同质化的弊端

就媒体内部而言,一是造成了采编人力资源的浪费,同一新闻事件多家媒体记者同时采访,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二是浪费了宝贵的版面资源。

对受众的伤害也非常明显:一是经济上的伤害。不少受众订了多份报纸,因为同一新闻事件的重复刊登而仿佛看同一张报,造成了订报费的损失;二是时间上的伤害。新闻多是一次性的消费,而各媒体对新闻的重复刊播造成了受众时间上的损失;三是受众信任度的伤害,这也是最大的伤害。受众看报纸电视,大多是出于对某家媒体的信任,从中得到有用信息,而新闻

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摘要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炒作在新闻、文化、娱乐和商业等领域已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本文试着深入分析新闻炒作的背景、失范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怎样防治新闻炒作的问题,为遏止新闻炒作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炒作社会责任 当今的新闻界,受众越来越注意到一种现象:报道的事件本身新闻价值并不大,但经过媒体反复报道、跟踪报道、多家报道等等,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如贞操女征婚、炫富女“郭美美”、凤姐和芙蓉姐姐的雷人语录和“华丽”蜕变等等,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炒作”,那究竟何为新闻炒作?新闻报道中应怎样去避免和遏制炒作之风呢? 一、新闻炒作的定义 湖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的定义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o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o引导?p 强化部分新闻要素?o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p获取直接或间接 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

性?p轰动性和商业化。”个人认为,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下的定义还是比较确切和到位的。新闻不能炒作,新闻的商业运作可以实现的,但仅是指其经营部分和广告部分。 二、新闻炒作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一)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其背后都有一定的推动力,被视为新闻传媒瘟疫的新闻炒作现象的出现也必有其深层原因。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是“新闻炒作”出现根本原因。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政治服务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拨款是其活动经费的来源,追逐商业利润还不是媒介本身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特殊格局。作为一个企业,媒体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市场竞争。 (二)危害 首先会误导舆论。一些传媒目光短浅,新闻报道时不分轻重主次,人云亦云。比如周克华事件中有关其女友的报道,媒体在没有证据的时候就断定其女友是周克华抢劫的“军师”。这不仅对当事人不公平,同时也误导群众的思考,甚至会干扰到司法的公正。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浅析新闻失实现象成因及影响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从纸质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新闻自由;假新闻;成因;对策 假新闻,即新闻媒体报道的、无可靠消息来源的、蓄意或无心之失造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言论自由度的单方面提升,受众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的假新闻,也对年末各大媒体评价出来的假新闻耳熟能详,这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督作用。 1.新闻失实的产生背景 1.1对新闻自由观念的错误解读 自从1644年英国着名诗人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出版自由以来,新闻自由的理念已经走过了四个世纪的历程,新闻自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自由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准。在我国,自清末民初新闻自由理念传入之后,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作为一种斗争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知识分子更将其作为奋斗的目标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学者将新闻自由拓展为七种基本权利,即“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答辩权和更正权、知晓权和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尽管如此,目前对于新闻自由理念和我国新闻自由概况仍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 第一种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新闻自由,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对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新闻自由并不适合于现阶段的我国社会。持这类观点的在我国并不在少数;另外一种极端认识是认为我国根本没有新闻自由,他们将新闻自由的理解只局限在媒介对政府的抨击和公民自由的办报权利阶段,他们将此作为新闻自由的核心理念。事实上,这一阶段也仅仅只在西方资产阶级刚刚掌权的初期出现过,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束缚的新闻自由不仅没有真正实现新闻自由和其他自由权利,而且深深伤害了来之不易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而后以理性主义占主体地位的新闻自由慢慢发展起来。在我国,立足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监督政府公权力的舆论监督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今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允许不负责任的抨击行为存在。 1.2行业竞争的激化程度不断加深 当前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要在这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媒体普遍追求最新的新闻、独家新闻。在记者编辑利用自己的新闻敏感筛选新闻线索和采写新闻的时候,要确保时效性并使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并非易事,中间任何一个环

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

浅析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信息失真现象 摘要:现今新闻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真的现象,或者从一开始在新闻被创造的时候就不真实,或者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加工和选择造成了新闻的失真。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那么造成新闻失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防范和杜绝新闻的失真?本文将介绍新闻失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新闻,还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新闻、信息失真、媒体传播、 一、信息失真的内涵 所谓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离了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一定的衡量标准”。在信息的反映过程、传输过程和理解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 二、信息失真的案例 (一)案例一:2005年4月17日,国内众多媒体发表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报道称,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随着这则消息的飞速传播,高露洁在中国的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跌。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费者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费者不到10%。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对该市两家颇有影响的大型超市、大卖场进行专题调查显示,4月18日至4月24日这一周,高露洁牙膏每天的销售额比上周同期的降幅达到45%~65%。 然而,随后的追踪调查表明,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不过是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导致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4月19日,这一发现的研究者美国弗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违背新闻事实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原因、现象 新闻失实的定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体制性新闻失实。所谓体制性新闻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 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 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 较少见。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 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② 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读 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 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 《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 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 煞尾。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 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 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大批采蘑菇的人之所以聚集到这里,是因为去年夏天厄马周围的山火毁了24万多英 亩的山林。而采蘑菇的人都知道,前一年的森林大火意味着下一年蘑菇的丰收。 文章以两段不太长的篇幅介绍了采摘羊肚菌能带来滚滚财源成了山林大火“引信”。说实话,山林大火只要不烧自己身边来,城市里的人一般很少会去关心这类消息,但是,大火居然和自己的餐桌扯上了关系,而且和某些人“发财”有关,人们自然有兴趣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中,5个W里面,何时、何地、为何这3个W已经 初露端倪了。 接下来,文章以采摘野生蘑菇十分在行的哈森·瓦尔为主线,全方位介绍了他边采摘边收购、从早到晚全家齐上阵、与其他同行为争抢地盘及保护自己劳动所得而发生的各类冲突、以及由非法采摘蘑菇而引发的人口激增等场景。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新闻失实的定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开封大学毕业论文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生院部: 专业班级: 2013 年05 月20 日

目录 论文摘要 (2) 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 (3) (一)新闻炒作产生主观原因 (3) (二)新闻炒作产生客观原因 (4) 二、新闻炒作的危害 (5) (一)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5) (二)新闻炒作容易偏离主旋律轨道 (5) (三)新闻炒作容易造成假新闻 (6) 三、如何防治新闻炒作泛滥 (6) (一)国家:建立并完善司法惩罚系统 (6) (二)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道德,加强法律自律 (7) (三)受众:提高判断力,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7) 四、总结 (8)

论文摘要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了寻找“卖点”,争取受众,不少媒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新闻炒作。本文阐述了新闻炒作的现象,分析了新闻炒作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新闻炒作的巨大危害,因此对遏制新闻炒作现象泛滥,国家、媒体和受众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真实性新闻炒作危害防治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王莹莹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 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 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 新闻炒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新闻炒作的产生与传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新闻炒作的原因有三大原因:第一:信息的丰富造成注意力的贫乏,第二个原因:广告式徽,第三:超越作秀。因此新闻炒作出发点是“为了抢夺眼球”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1. 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新闻炒作的惩治力度不够是炒作新闻产生的首要原因。如今社会新闻炒作泛滥成灾,但是对于制造新闻 炒作的主体却没有给予应当的惩罚,致使有些人对于制造和传播空虚新闻无所畏惧。而我国《新闻法》一直迟迟未能出台,使得新闻活动缺少法制环境。当恶劣新闻事件被揭露时,除了媒体曝光、扣发稿酬或暂时封杀外,对恶略新闻的作者、编辑以及媒体领导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惩处。有的炒作者被此媒体解雇了,旋即又被彼媒体聘用。这又怎能遏止炒作新闻的产生与传播呢?由此可见新闻立法的严重缺位,是新闻炒作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 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 二、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道《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的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 4月8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的。这9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的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 三、2014年放假安排 2013年11月13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的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2014年元旦放5天,春节放9天,元宵节放假2天,清明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5天,端午节放假3天,中秋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9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 11月13日22点21分,新华网新浪和腾讯微博发布辟谣消息称,记者核实得知,中国政府网目前并未发布过“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按往年的做法,放假安排时间表要到12月份发布。12月11日,官方正式发布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 失实原因:利用民众对现行节假日安排不满、对增加节假日的期待,扩大影响,博得关注。 四、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 ——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摘要]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但是,自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就像毒瘤一样顽劣的存在着,并破坏着新闻的可信度。通过对我国新闻界的研究,我们发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对各大新闻媒体的信服度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古今中外存在着很多新闻失实的报道,无论什么类型的失实新闻报道对社会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破坏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灾难性的影响。在我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很多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在我国并没有收到合理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所以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发生。这主要说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足够地重视对新闻报道失实的产生原因及后果的分析与重视。 本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新闻媒体届发生的一些失实的新闻报道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我国近几年来的历史和社会的重大变迁,我们对新闻失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分析了新闻失实的状态,研究了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新闻失实将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新闻失实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闻报道;失实;原因;后果;对策

On the news report false consequences [Abstract]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reporting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news work, and the criterion is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must adhere to requirements. However, since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produced and there has been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news, like cancer or exist, and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new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s of our country, we found the news untrue phenomena on the major news media credibility has formed a serious threat. Our country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re are a lot of false news reports, no matter what type of false news reports can destroy the very bad social impact, or even disastrous to peop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so a lot of news reports inaccurate phenomenon in our country and has not received for reasonable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o the news report was inaccurate phenomenon happens from time to time. This mainly show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enough attention to reports analysis and attention to fals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s. [Keywords]News reports;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Cause; Consequence; Countermeasures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①。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 1958年“大跃进”年代的新闻炒作, 就把财政收入、GDP总量、国民收入炒得“扶摇直上”,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帮了倒忙。但“炒作”一词的使用最早是从演艺界和广告界开始的,指的是为了包装某个角儿或某个产品,有意识地凸现其优势,甚至不惜人为地设计某些被世人认可的成功指标,然后隆重推出之,以一种强烈的煽情的效果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新闻炒作已经大肆盛行于我们的媒体当中,从关注度向来较高的娱乐圈,到涉及生命和卫生安全的新闻事件,抑或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公关行为,无不有“炒作”这一手在兴风作浪而导致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如网络红人罗玉凤、“犀利哥”的横空出世,凭借出格的言行、个人隐私的“被曝光”、不着边际夸大的言论等等让人不可理解的方式博得出位,依靠着不着边际的言行和夸大的言论来吸引人民的关注,博得观众的注意,试想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对这个人感兴趣呢?这些毫无价值的新闻, 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但伎俩玩多了, 其真真假假也就暴露无疑。还有一些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 实则事实没有发生; 有的夸大其辞, 以偏盖全; 有的违反常识, 以讹传讹; 还有的一好百好, 报喜不报忧等。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一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新闻炒作的危害。 (1)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 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 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 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我注意到, 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 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 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 继而抵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实施的专题调查中(2359人参与),有90.3%的网友担心,越来越多的网络炒作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如果不是事后的曝光谁会想得到,贾君鹏的一句“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是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量身打造,人肉搜索“虐猫女”是为猫扑造人气,还有国美股权、3Q大战……在一个又一个舆论至高点传入大众眼帘的同时,公众也开始有选择性的相信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了,因为人们开始渐渐发现很多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都是事先安排的,网络水军(论坛上专门发帖回帖的人就叫“水军”)已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人们已经很难相信论坛上火热的讨论是自发而为之的了。 再如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我承认食品行业是存在着这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策 荆明明1谭园园2 (1.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038;2.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网管中心陕西西安 710025) 【摘要】本文从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及其三种状态出发,分析了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形式,对防止新闻失实提出了可行的对策。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新闻职业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鼓励编采人员深入事件一线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从而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失实报道;对策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都必须真实,这是共同要求。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即5W)都经得起核对。 具体地讲,新闻真实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事物的存在性。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性,它和新闻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它是看不到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

识别它在新闻中的隐微。在客观体相互作用下,新闻真实被第三者体会到一般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念等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准确有据。第二重含义是指准确地报道全面事实。由此,我们把新闻真实的定义概括为: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 二、新闻真实性的三种状态 1、真实地概括事况 记者的概述与事件的概述一致,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反映,叫做新闻的事况真实。在反映客观现实方面,记者可能做到无限近似于对象的轮廓,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概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事概的情境。这是再现新闻真实状态常见的手段。任何一件新闻如果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事体,缺少事概的真实,就不能指引受众正确地认识生活概况。 2、真实地陈述情节 探讨新闻的真实性,应注意事实细节的状态,反映事实演变的详情,准确地再现新闻情节。记者借助具体的生动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及细节,属于新闻的情节真实,又称新闻的情境真实。记者没有专业知识和采访的熟练技能,很难找到恰当的语义真实地反映细节事实的状态。比如某记者采访坠机事件,大雾弥漫且距离太远,观察困难,便出现“误观察”;如果该记者没有足够的航空知识,难以表现调查与救助现场,陈述起来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这样,新闻再现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sodocs.net/doc/159561126.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新闻摆拍现象分析

新闻摆拍现象分析 摘要摆拍是当前中国新闻行业长期、大量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新闻真实性有很大损害,对正确舆论导向、社会风气、媒体公信力都有负面影响。减少、杜绝摆拍现象,要分析其成因,辨析其危害,从社会、媒体、记者等层面共同整治。 关键词新闻摆拍;真实性;危害 抓拍和摆拍都是摄影、摄像创作的重要手段,其中摆拍往往在影视艺术、广告等领域运用更普遍。而在新闻领域,摆拍现象也广泛存在,规模越小、影响力越低的新闻媒体上,摆拍现象越普遍。新闻摆拍现象对新闻事实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舆论引导力,甚至影像社会风气。 所谓摆拍,就是摄影者、摄像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作出相应的动作、表情或语言,最后拍摄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摄像者还往往充当导演的角色。 很显然,对于艺术摄影、影视作品来说,摆拍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更优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戏剧性的情节,是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段。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摆拍则完全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违背了新闻工作人员“客观”的态度。使新闻蒙上了“演”的痕迹,必然会增加其“假”的嫌疑。 新闻摆拍的表现往往有:在报刊文字新闻中,编造、改变被采访人谈话,交代时间、空间背景时随意交错、穿越,随意联系、预测、判断,图片新闻前期安排导演,后期剪裁、修改;在电视新闻中,声画不统一,声或画与事件不相关,后期靠编辑剪裁“蒙太奇”。 摆拍新闻虽然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人为摆布,事后篡改,但由于其安排、组织严密,手法隐蔽,发现、处置比较困难,普通受众不易分辨,对其危害认识不足。 1新闻摆拍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实际上,新闻的真实往往是相对的。新闻摄影(像)的客观往往并不客观,当你拿起相机或摄像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主观这一因素,记者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呈现相对的真实和客观。 “记者”的主观态度,是造成新闻中产生摆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而媒体的不正确的定位、目标,以及社会的不良习气、氛围,又往往是摆拍滋生的“土壤”。一般说来,产生新闻摆拍显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追求图片或图像美观。相比来说,抓拍图片或图像质量往往比不上摆拍。而对新闻摄影摄像,画面的瞬间性和偶然性往往使得拍摄者心中的“完美”画面不能够及时呈现,往往摄影(像)师更希望一些符号化的元素出现在画面中,使事件要素齐全,用视觉语言更好的展示现实场景,表达拍摄意图。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由于新闻理论、能力、修养不足,新闻事件中不能及时发现、捕捉最合适镜头,从而不得已为之; 2)降低成本。相对于一个复杂的新闻事件,其时空跨度大,使用人员设备多,造成采访难度大,成本高。对于一些经济、技术实力较弱的媒体,摆拍可以极大地降低难度和成本。这部分新闻,很多镜头不是现场新闻,而相当于新闻事件再现,这样的新闻,不能在单纯地以新闻形式刊发或播出,应当以其他新闻栏目,如人物访谈、新闻调查等形式刊发或播出;

新闻炒作的方法

如何进行新闻炒作?新闻炒作的方式有哪些? 炒作在营销学上叫“事件营销”,事件营销专家黄相如指出:炒作方法众多,没有固定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炒作比的是新颖性、趣味性和新闻性,新闻炒作显然是最有效的炒作方式,新闻炒作也是事件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品牌离不开炒作。在当代这个物种多,品类多,同品类产品更多的社会,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产品从众多相似产品中独树一帜,引人耳目,提高名气,这就需要费一番脑力。而炒作正是一种能够吸引公众聚焦,最终把公众注意力转化为销售额,提升品牌资产的最佳方式。 网络事件营销:网络炒作、品牌炒作 网络事件营销,在国内率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资深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实战专家黄相如,网络事件营销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进行品牌炒作。 品牌炒作的方法:十招 (1)悬念炒作法 悬念炒作是要提炼一到两个所谓核心、神秘的卖点;根据进度,慢慢抖包袱,所有的资讯不要一次放完,说一半留一半。 四大上市网站之一的中华网便使用过这招。中华网曾放言要收购新浪、网易、搜狐三大网站,以四亿美金垫床底的中华网绝对有能力去收购其他三家网站,关键问题是只是一相情愿,最后不了了之。最后,中华网既获得了舆论的宣传,又树立了财大气粗的老大地位,一箭双雕。

(2)落差炒作法 用一些很熟悉的东西,在平常人头脑中产生了相对的思维定势,当一旦打破这种定势,人有如在太空的失重感,这种炒作方法要有平中见奇的功夫,善于提炼普通的素材,让媒体耳目一新,让大众或分众耳目一新。 (3)第一炒作法 人们的记忆中只能记住第一,比如人们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第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容易被记住,还会使对手难以逾越,品牌形象脱颖而出。因为人人都想争第一,冠亚军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新鲜的事物往往是让人们记得最深的,跟风者,将不会引起更多注意,只会带来更多批评与冷眼,人们只会记住第一。 但是,“第一”毕竟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企业很难拥有“第一”。这就需要变通地策划出“第一”,或者说“制造”出“第一”。如:某企业某种做法,在某行业尚属第一次;第一次发现了某产品某种属性;某种行为使某人在某领域成为第一人;某模式属首创的第一模式。等等。 对“第一”纵向追踪,挖掘“第一”背后的秘密,以满足社会公众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而实际上,把良好信誉、产品、质量、科技、发展潜力等企业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输送到公众心里。围绕“第一”横向造势,统筹谋划市场营销,达到促销与塑造品牌双赢。成功的案例如“白酒第一坊”、“第一大火锅”等。 (4)名星炒作法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59561126.html,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作者:苟斯乔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1期 【摘要】当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媒技术也得到改进和突破,出现了传统媒体和 自媒体并存的发展趋势,任何人于任何场所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见闻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和广泛性也导致了新闻真实性的缺失。此外,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利益追逐导致一部分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偏离事实,传播虚假新闻。在这种“快餐化”的消费情况下,新闻失实,虚假新闻现象屡见不止,虚假新闻也成为国内外新闻界的顽症。本文主要结合我国近期新闻的现实状况,从网络,受众,媒体三方面分析我国新闻真实的现实挑战,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虚假新闻;自媒体;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 一、挑战一:虚拟空间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互联网媒体发展迅速,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材料和信息,增加新闻的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一部分偏离事实的虚假信息也借助网络平台乘虚而入。自媒体的运用使得传播者门槛降低,人人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人人拥有传播媒介,对新奇性新闻可以随意转载,对所见所闻可以任意发布,这样的链条式传播无疑鱼龙混杂,真假难鉴。由于网络化的虚拟性,使得对信源的审核困难,对信息真实性的监管不够,而网络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也助推虚假信息泛滥传播,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比如微信上被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2016年2 月11日发生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2016年2月26日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报道;2016年5月5日“安徽男子术后右肾丢失”。这些虚假事件经微信、微博转发,引发阅读量超千万级甚至数亿级的网络热议,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媒体的数量在增加,而受众的增长却更加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一些新奇离异的假消息开始屡禁不止。所以,网络有时也成为了不好的谣言制造机器。近日国家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可谓是对症下药。 二、挑战二:受众猎奇心理催生虚假信息 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媒体的高度信任是虚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当前处于主流的一代都是在大众传媒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典型的媒介依存症,这就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新媒体环境下,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明显。部分受众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对真实性缺乏考究,随意点赞,评论和转载,于是为了顺应这种新媒体“快餐式”信息消费文化,过分追求新闻的阅读量和点击量,很多媒体新闻报道出现标题党,文不对题,以色情、暴力、犯罪、腐败、官员、阶层等为标签博取受众眼球,有时甚至找一些粗俗,打破底线和道德的东西去追求

相关主题